導航:首頁 > 公司代碼 > 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股票代碼

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時間:2021-01-08 23:13:25

Ⅰ 鋼鐵大王卡耐基的後人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1835年11月25日-1919年8月11日)與「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頭」摩根等大財閥一樣,曾經影響著整個美國的金融狀況。但讓世人為之驚訝的是,他在自己事業的最巔峰,放棄了所有的一切,並為慈善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897年3月30日,卡內基的妻子路易絲生下女兒,用卡內基母親的名字給女兒取名為瑪格麗特。那一年卡內基62歲。卡內基夫婦只有這一個女兒。

1919年4月22日,卡內基陪著當新娘的女兒走進教堂,這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8月11日,84歲的卡內基在美國雷諾克斯市的別墅中因肺炎而謝世。妻子路易絲繼承了他的慈善事業,直到1946年去世。女兒瑪格麗特後來生育了4個孩子,現在卡內基有50個直系後代。

(1)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1、在美國鋼鐵貿易初期,有很多富有精力和創造性的企業家,如坎布里亞和伯利恆鋼鐵廠的弗里茨兄弟,不過沒有人像卡內基那樣執著而又雄心勃勃,擁有破壞性的本能。

2、如果沒有卡內基,貝塞麥協會的「前輩們」美國最初的鋼鐵卡特爾更容易維持謹慎可控的發展策略;亞歷山大·霍利的才華可能永遠無法完全展示出來;像蓋茨和加里這樣的人可能從一開始就會控制行業。

3、安德魯·卡耐基。在美國工業史上,寫下了永難磨滅的一頁,他征服了整個鋼鐵世界,成為美國最大的鋼鐵製造商,躍居世界首富。而在功成名就之後,他又衣錦還鄉,將幾乎全部的財富捐獻給社會。他生前捐贈款額之巨大,由此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個人奮斗的楷模。

Ⅱ 紐約有幾個火車站

截止2019年,紐約共有兩個火車站,具體如下:

1、紐約中央火車站

紐約中央火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位於美國曼哈頓中心,始建於1903年,1913年2月2日正式啟用。紐約中央火車站是由美國鐵路之王范德比爾特家族建造,是紐約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也是一座公共藝術館。

它是世界上最大,美國最繁忙的火車站,同時它還是紐約鐵路與地鐵的交通中樞。完成於1913年的中央車站,除了揭示新大陸對於普羅大眾公共空間的重視,也彰顯了火車旅行的黃金年代。

2、賓夕法尼亞車站

紐約賓夕法尼亞車站,英文名New York Pennsylvania Station,簡稱紐約賓州車站, 英文簡稱Penn Station,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中城的地下鐵路車站。美鐵所有服務於紐約市的長途城際列車都停靠於此。

眾多通勤鐵路,包括新澤西捷運和紐約大都會運輸署旗下的長島鐵路也使用該站。車站於1910年建成,日人流量超過300,000人次,平均90秒就有1,000人次通過,為紐約另一主要火車站大中央車站的兩倍。該站位於電氣化鐵路東北走廊鐵路線的中部,是美鐵最繁忙的列車東北區域號。

同時,該站也是帝國走廊鐵路線的南端終點,往北為奧爾巴尼,雪城,羅切斯特,水牛城等紐約州重鎮,因此客流量巨大。該車站不僅是紐約市最為繁忙的火車站,也是全美國最繁忙的鐵路樞紐,客流量是美鐵系統第二繁忙的華盛頓聯合車站兩倍以上。

(2)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紐約中央火車站設計風格

紐約中央火車站屬於典型的布雜學院式(Beaux Arts)建築,其正面頂端的這組仿希臘式雕像群反映了20世紀初法國和紐約的布雜學院派藝術風,據書中介紹布雜學院式建築多指在1880至1930年間所建造的紀念性作品與建築物,在此階段,稱為美國文藝復興。

高高掛在建築物上方的雕像時鍾由美國建築師瓦倫(Whitney Warren)設計所創作。雕像正中戴羽毛帽的是墨丘利(Mercury) ,羅馬神話中的商業之神,右邊為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的雕像,左邊則是海格立斯(Hercules),代表道德。讓人們感受美國繁華之外的道德精神文化。

這組雕像由美國雕刻家Piccirilli Brothers兄弟製作,他們的另一處著名作品為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的林肯雕像。位於建築兩端的展翅的鷹,美國鷹是美國的國鳥。

進入中央大廳,挑高寬敞的空間,拱形的穹頂,給人以視覺沖擊。內部大理石的裝飾與精美國的雕塑讓人感到震撼。高大的拱形玻璃窗周圍也都布滿了精美的雕塑,穹頂是精美的畫面。

紐約中央火車站大廳中央問詢處頂端的有四面鍾,在車站大廳內非常醒目,這也可以算是大中央火車站的震店之寶了。這四面鍾的盤面都是用貓眼石造的,價值大約為1千萬美元至2千萬美元之間。

Ⅲ 美國石油大王的洛克菲勒家族如今的情況如何

洛克菲勒
約翰·洛克菲勒 (1839—1937年) 美國實業家、美孚石油公司創辦人。出生在美國東北部一個小村,家境貧寒。幼年時,曾將別人送他的一對火雞精心喂養成群,挑好的在集市上出售。12歲時積蓄了50美元,他把錢借給鄰居,收取本息。在克利夫蘭商業學校畢業後,曾任一運輸公司會計,三年積蓄900美元。他未參加南北戰爭,卻在戰爭中撈取了1.7萬美元。他沉默寡言,把全部精力傾注在金錢上。23歲時,他到了鑽出美國第一口油井的石油城,經實地考察,決定從事風險不大、不會虧本的煉油業。第二年與他人合資7萬美元在克利夫蘭建立了一家大煉油廠,採用可提煉出優質油的新技術,把競爭者遠遠拋在後面,獲利100%。1870年,他把兩座煉油廠和石油輸出商行合並,創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此後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就吞並了該地區20多家煉油廠,控制該州90%煉油業、全部主要輸油管及賓夕法尼亞鐵路的全部油車。又接管新澤西一鐵路公司的終點設施,迫使紐約、匹茲堡、費城的石油資本家紛紛拜倒在其腳下。接著,為控制全國石油工業,他操縱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和伊利公司同賓夕法尼亞公司開展鐵路運費方面的競爭。結果,在8年內,美孚石油公司煉油能力從佔全美4%猛增到95%。美孚公司幾乎控制了美國全部工業和幾條大鐵路干線。1882年,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托拉斯。後來,洛克菲勒財團又形成由花旗銀行、大通—曼哈頓銀行等四家大銀行和三家保險公司組成的金融核心機構,這七大企業控制全國銀行資產的12%和全國保險業資產的26%,洛氏家族通過它們影響工業企業決策。洛克菲勒財團創辦基金會,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團體贈款,擴大影響和勢力。洛克菲勒財團還指派親信人物擔任政府要職,如曾任國務卿的杜勒斯、臘斯克都擔任過洛氏基金會董事長的職務;基辛格出任國務卿之前,曾擔任納爾遜·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孫)的外交政策私人顧問。該家族的成員也活躍於政治舞台,左右內政和外交政策,如納爾遜·洛克菲勒就曾擔任1974—1977年美國副總統。

約翰.D.洛克菲勒是現代商業史上最富爭議的人物之一。

一方面,他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在巔峰時期曾壟斷全美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篤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類」的宗旨,捐款總額高達5億美元。
這種看似相互沖突的精神狀態,使洛克菲勒的創業史在美國早期富豪中頗具代表性:異常冷靜、精明,富有遠見,憑借獨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龐大商業帝國。洛克菲勒說:「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

16歲的洛克菲勒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家干貨店當職員,每星期賺5美元。19歲,他下海經商,倒賣穀物和肉類。從這時起,洛克菲勒將每一筆收支記錄在冊,甚至不漏掉一個便士的慈善捐款。經過三年積累,22歲的洛克菲勒進入石油業,並於1870年創建標准石油公司。

此時,洛克菲勒已不滿足這種儲蓄式的創富速度,1882年,他開創了史無前例的聯合事業——托拉斯。這個極易聚集財富的結構使標准石油兩年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團企業。洛克菲勒成了蜚聲海內外的「石油大王」。標准石油公司最後定名為美孚石油公司。1910年,洛克菲勒的財富已達10億美元。好景不長,第二年美國最高法院便裁定解散托拉斯。

盡管巨大財富引起社會的警惕,洛克菲勒本人卻還是那個虔誠的基督徒,嚴格遵循浸禮會的教條生活——不得喝酒、抽煙,甚至跳舞。與一般意義上的富翁習性不同,洛克菲勒對購買法國庄園或蘇格蘭城堡無甚興趣,也不屑於購買藝術品、遊艇或中世紀韻味的西服,一生沉溺的愛好只有騎馬。

1897年,從標准石油公司退休後,洛克菲勒專注於慈善事業。中國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其海外投資中獨占鰲頭。眾所周知的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一項事業;鮮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會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

不過,作為在中國最具知名度的老牌美國資本家,洛克菲勒這個名字一度成為資本主義劣根性的代名詞。在改革開放之初,他所代表的美國個人創富史在中國媒體的描述中得以展現,並循序漸進地輔助了中國新一代財富觀的形成:在社會生活中,財富以及合法創造財富的能力理應獲得正當的尊重。
如果約翰·D·洛克菲勒(1839~1937)還在世,他的身價摺合成今天的美元約有2000億—根據2003年的《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當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身價為407億美元。漫步紐約街頭,你隨處可以體味洛克菲勒家族過往的輝煌:摩根大通銀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會、現代藝術博物館、在生命科學領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學。甚至青黴素能夠普及成為一種通用葯品,也同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大有淵源。老洛克菲勒的遺產依然支配著世界石油產業,他本人也堪稱今天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業的人格化象徵。

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獲得了商業性成功,標志著現代石油工業的開始—當時石油最重要的用途是提煉煤油,供照明之用。1870年,洛克菲勒創辦了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很快,他就憑借毫不手軟地擠壓、吞並對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國。到他38歲時,洛克菲勒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90%,並大幅度降低了石油產品的價格:在洛克菲勒時期,汽油價格從每加侖88美分下降到5美分。

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依據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個壟斷機構,應予拆散。根據這一判決,美孚石油帝國被拆分為約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然而盡管有最高法院的判決、盡管媒體此前早已將洛克菲勒定性為「邪惡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壟斷資本家,投資者依然熱衷地追捧這些「嬰兒美孚」的股票,使得拆分後的眾多公司的股票市值合起來遠遠超過原來美孚公司的市值,洛克菲勒家族的財產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比從前更多了。

洛克菲勒創建的石油帝國及其繼承公司—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龍(Chevron),連同起家於德州的德士古(Texaco)、海灣(Gulf),英國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並稱「石油7姐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7家跨國石油公司。1999年埃克森同美孚合並,2001年雪佛龍同德士古合並,此前海灣在1980、1990年代將其資產售予雪佛龍和英國石油公司。今天,埃克森-美孚,雪佛龍、英國石油、殼牌和法國的Total是世界最大的5個石油公司。

當約翰·D·洛克菲勒在1910年發現自己名下的財富已經達到近10億美元時,他開始考慮如何運用這筆財富。由於他對購買法國庄園或蘇格蘭城堡沒有興趣,又不屑於購買藝術品、遊艇或中世紀韻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東西,他就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資於煤礦、鐵路、保險公司、銀行和各種類型的生產企業,其中最出名的是鐵礦生意。

對於中國人來說,「富不過3代」似乎是鐵一樣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從發跡至今已經綿延6代,仍未現頹廢和沒落的跡象。這與他們的財富觀念和從小對子女的教育息息相關。他們的家族崇尚節儉並熱衷創造財富。這兩點從洛克菲勒家族的中興之主勞倫斯·洛克菲勒的一生中體現得尤其充分。

2004年7月11日,坐擁億萬家財、在美國叱吒風雲的勞倫斯·洛克菲勒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94歲。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傳人,盡管含著金鑰匙出生,卻絕不是一位紈絝子弟,他在有生之年不僅開了風險投資的先河,還為美國的環保及慈善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老約翰·D·洛克菲勒惟一的兒子和繼承人是小約翰·D·洛克菲勒。小約翰·D·洛克菲勒共有6個子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從大到小分別是約翰、納爾遜、勞倫斯、溫斯羅普和大衛。勞倫斯·洛克菲勒1910年5月26日生於紐約。童年時期,勞倫斯與年長他兩歲的納爾遜關系最親密,他們曾一同飼養兔子然後賣給科學實驗室換取零用錢。這樣的事情聽起來似乎很難和富可敵國的洛克菲勒家族聯系起來,但事實的確如此。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孫之所以能獲得日後非凡的成就,和他們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環寵壞,不管是老約翰洛克菲勒還是小約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當花心思,並有一套祖傳教育計劃。父親鼓勵勞倫斯等孩子做家務掙錢: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100隻獎一角錢;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隻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價錢。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7歲和9歲時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每雙皮鞋2分,長筒靴每雙1角。

勞倫斯的中學時代是在林肯中學度過的,這所中學以其「實踐出真知」的教學理論而聞名,勞倫斯在攝影、旅遊以及探險等方面的興趣得到了鼓勵及發展。勞倫斯和他的幾個哥哥姐姐,盡管出生在美國最富有的家庭,但一直都保持著勤儉的美德,這得益於他們的家庭環境。小約翰洛克菲勒一直像父親那樣,定期翻閱孩子的賬本,檢查他們的支出。作為浸禮會教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們的家裡看不見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廳和酒吧。虔誠的宗教信仰,令洛克菲勒家族在優越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節約。

老約翰洛克菲勒曾說,賺錢的能力是上帝賜給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禮物。勞倫斯從祖父那裡繼承了賺錢的天賦,他的名下擁有15億美元的資產,在《福布斯》全球587位億萬富翁中排名第377位。1937年,勞倫斯繼承了祖父買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從華爾街踏上創業之路,開了美國風險投資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並沒有購入更多的藍籌股,而是開始投資並協助新成立的企業創業。他的第一次嘗試非常偶然。當時,他和新婚妻子預備定製幾件傢具。當他看到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設計的曲木傢具照片時,預感到這些傢具會成為現代家居的理想選擇,於是訂下訂單購買了一批,在紐約開了一家專賣店。盡管許多人曾對生意前景表示懷疑,但結果傢具十分搶手,直到1940年貨源因芬蘭冬季戰爭受到影響,生意才被迫中斷。勞倫斯的第二樁買賣則更有影響力。他結識了一戰飛行員埃迪·瑞肯貝克,認為瑞肯貝克關於商業空運即將興起的看法很有見地。於是,1938年,他資助瑞肯貝克成立了東方航空,並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而東方航空也成為戰後盈利最多的航空公司。此外,他在1939年投資的麥道航空公司也成為軍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貨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凍結生意,進入海軍服役,軍階至少校。戰爭結束後,他重返商場,繼續尋找新創立的企業進行投資。1959年《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特別指出勞倫斯在「風險資本」這一新領域所作的貢獻,從而確立了他「風險投資之父」的地位。勞倫斯聯合洛克菲勒家族其他成員以及包括現代藝術館在內的一些機構成立了專事風險投資的凡洛克風險投資公司。截至1996年,他們共投資221家處於起步階段的公司,這些公司在得到投資後都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數十年的從商經驗,令他相信保持頭腦靈活、與時俱進的重要性,因此他很樂於接受新事物,引入新概念,推動創業投資基金,發展高科技和其他新興行業,包括投資蘋果電腦和全美最大的晶元公司英特爾集團。

從J·D·洛克菲勒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個10億富翁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續寫著輝煌的歷史,他們沒有整天躲在房間里計劃如何守住自己的財富,不讓金錢落入別人口袋,而是積極的參與文化、衛生與慈善事業,懷著富有的負罪感將大量的資金用來建立各種基金,投資大學,醫院,讓整個社會分享他們的財富。在今天的美國,要完全躲避這個家族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毫不誇張地說,洛克菲勒家族在過去150年的發展史就是整個美國歷史的一個精確的縮影,並且已經成為美國國家精神的傑出代表。

Ⅳ 洛克菲勒所加入的南方開發公司與鐵路公司和石油生產商達成怎麼樣的協議

他們與數家鐵路公司達成協議,載運量以換取運費折扣,原油打5折到版6折,煉制油品打5折到7折。權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承運45%的貨運量,紐約中央鐵路和艾利鐵路則各承運27.5%。除此之外,標准石油還可以坐收競爭對手所付運費的1%。該項協議即使以當時較寬松的標准來看,也極不公平,很快就因石油生產商群起抗議而終止。不為所懼的洛克菲勒轉而尋求其他組織型態。1872年8月,洛克菲勒邀請同業組成煉油者協會,自任董事長,代表所有會員與石油生產商議價,但該協會在1873年經濟開始不景氣時,也瓦解了。

Ⅳ 美國賓夕法尼亞鐵路事故艾維李的做法有哪些好處

剛才查了查你說的這個艾維-李,號稱,公關之父,看起來,他最擅長的就是處理資本家和公眾回之間的矛盾,其答余的不說,單單指賓夕法尼亞的事故,如果沒猜錯的話,你說的應該是,大西洋城鐵路事故,造成53人死亡,艾維李做的就是讓鐵路公司一改以前「封堵」媒體的做法,採用的是「疏通引導」的做法,就像大禹治水,改堵為疏,引導媒體來更加客觀的報到事故的原因,而不是將事故的原因一味的推到鐵路公司的身上,降低了資本家和普通民眾的敵對情緒,安撫受傷害的家屬情緒,讓人們更客觀的認識到,事故的突發性和隨機性,可以說,這也影響到了美國今後對事故的報到,真實而且有意識的引導公眾視線。

Ⅵ 世界上第一個10億富翁:洛克菲勒是誰

>
年,15歲的洛克菲勒花了40美元在福爾索姆商業學院克利夫蘭分校就讀三個月,這是他一生中接受的惟一的一次正規的商業培訓。18歲時,他從父親手中以一分利貸款1000美元,與克拉克合作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主要經營農產品。戰爭需要大量的農產品,所以,是美國的南北戰爭把20多歲的嗅覺靈敏的洛克菲勒變成了一個富人。像其他富人一樣,他每年花300美元僱人替他入伍打仗,而他卻緊緊抓住戰爭給自己帶來的重大機遇,積累了雄厚的資本,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爭給洛克菲勒創造了發展的新天地,而戰後的經濟繁榮又給充滿活力、機警敏銳、貪得無厭的他帶來了無數的機遇。僅以4000美元的投資與他人合作成立了石油公司,這位資本家從此一頭撞進了黑金之河,財富從油井裡噴涌而出,源源不斷。無與倫比的商業才智和貪婪的天性使他在短期內創建了美國最有實力、最令人生畏的壟斷性企業——標准石油公司並因此而發財,成為世界首富。這個被眾多專門揭人隱私的文人稱為「章魚」的托拉斯企業所提煉和銷售的石油,幾乎占當時美國同類產品總產量的90%,創造了美國歷史上一個有關財富的神話。

年,一個名叫埃德溫·德雷克的失了業的列車員,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泰行斯維爾鑽出了石油;洛克菲勒和一個名叫莫里斯·克拉克的夥伴則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開了一個經紀人的商行。南北戰爭時期,商行的業務很興旺,洛克菲勒又開始做鐵路和地產生意,同時也密切注意著蒸蒸日上的石油業迅速發展的情況。

年,洛克菲勒、克拉克和他的兩個兄弟,還有化學師塞繆爾·安德魯斯組建了一個「求精石油廠」,這是克利夫蘭地區許多煉油廠之一。洛克菲勒大力經營,使求精石油廠成為該地區最大的煉油廠,每天煉油500桶,但是,他的合夥人卻猶豫不決,於是兩年以後,他就買下了全部產權。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洛克菲勒借了很多債。1865年和1866年,他在克利夫蘭買下了50個煉油廠,在匹茨堡又買了80個煉油廠。後來,他的煉油廠更名為美孚石油公司。

世紀7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發展得很快,它繼續進行勘探,並鞏固它對石油業的控制。在這期間,洛克菲勒厲行節約。清算賬目成為一種癖好,價格算到小數位第三位。洛克菲勒堅持每天早上來工作時,要在他的辦公桌上放一份關於凈值的財務報表。為了節省運輸費用,洛克菲勒開始建造輸油管。到1876年,美孚石油公司擁有長達400英里的輸油管。還有能儲藏150萬桶石油的集散點。當賓夕法尼亞鐵路在19世紀70年代後期對煉油業進行又一次挑戰時,洛克菲勒打垮了這個當時美國最大的公司,然後又買下了該公司的煉油設備。

到19世紀80年代,顯然洛克菲勒不能再漠視鑽井和銷售的事了。賓夕法尼亞的油田在開始枯竭,而美孚石油公司當時所控制的公司的資產已逾7000萬美元。「美孚」保證有源源不斷的原油供應。洛克菲勒買下了幾個地區性的銷售公司。他的公司已經以「章魚」著稱,在石油業中到處都有它的勢力。它的產品大約已佔煉油廠產品的90%,並且壟斷著諸如煤油、潤滑油、石蠟、石腦油、各種溶劑以及「美孚」的科學家和技師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其他一些產品。

但是,洛克菲勒並不想由他的帝國來控制全部市場。他明白,應該讓比較小的、效能較差的一些競爭者去承擔其中微不足道的部分,在困難時期迫使他們為生存而斗爭,而美孚石油公司則能繼續以幾乎全部能量投入生產,同時卻可以免受獨家控制的指責。

洛克菲勒在一幫得力助手的協助下,成為發展現代公司組織的先鋒,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美孚」的執行委員會中任職,除了直接從事管理以外,還制定戰略計劃,收集並分析情報等工作。凡是5000美元以上的撥款以及需要花費2500美元以上的新建築,均需要經該委員會批准,甚至年薪增加600美元以上時,也得經該委員會通過。顯然。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因為洛克菲勒的帝國非常龐大,以至該委員會最終不得不把一些權力授予中級行政管理部門。後來,有些人提出,「美孚」的結構有一部分是仿效羅馬天主教會,其實更主要的是,洛克菲勒和其他工業界巨擎在經營方式方面,有很多是從鐵路公司,特別是從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那裡學來的。

洛克菲勒節儉成性,貪得無厭,但竟然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至20世紀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他贊助的醫療教育和公共衛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獻了5.4億美元(摺合現在的美金有60億),他的整個家族對慈善機構的贊助超過了10億美元。中國受益尤多,接受的資金僅次於美國,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中國醫學委員會,由該委員會負責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這所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現代知識的醫學人才。他的贊助不僅是給原始醫學致命的一擊,還給慈善業帶來了一場革命。在他之前,富有的捐贈人往往只是資助自己喜愛的團體,或者饋贈幾幢房子,上面刻著他們的名字以顯示其品行高尚。洛克菲勒的慈善行為則更多地致力於促進知識創造和改善公共環境,這完全超越了個性,更加富有神話色彩,其影響更為廣泛,意義也更加深遠。

洛克菲勒的身後留下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聲。他集虔誠和貪婪、同情心和兇殘狡詐於一身;他是美國清教徒先祖們毀譽參半的傳統之化身,鼓勵節儉和勤勞,同時又激發貪婪的本性。由於擔心有人會破壞墓地,他的棺木被放在一座炸葯無法炸開的墓穴中,上面還鋪著厚厚的石板。而各家報紙在登載訃告時紛紛把他說成是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隻字不提那個殘忍的大托拉斯——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無論是持什麼立場的政治家,包括那些同他有過過節的人,無不對他大加贊揚,一位檢察官是這樣稱贊這位他曾經問訊過的、搪塞敷衍的證人的:「除了我們敬愛的總統,他堪稱我國最偉大的公民。是他用財富創造了知識。世界因為有了他而變得更加美好。這位世界首席公民將永垂青史。」

Ⅶ 愛迪生對電的發明以及具體時間

第一盞實用白熾燈

用鉑線研製白熾燈,已經相當成功,可是它的價格畢竟太貴了。他決心要製造一種更好的電燈來。
試驗用的線卷每次得從費城的吹玻璃人那裡運來,浪費了不少時間,而且在中途又免不了破碎損失,這很使他煩惱。後來,他乾脆雇了一個名叫波姆(Ludwing Boehm )的青年為他製造「玻璃丁包」。
一天晚上,愛迪生留在實驗室很晚,他心不在焉地把一塊壓縮的煙煤在手中搓卷著。他好像在幻想著什麼似的,不知不覺的把手中的煙煤搓成一根細線。他突然想到,這也許可以製造出比較好的電燈來。
他把身邊的一卷棉紗截下一小段,放在爐中熏了約1小時,再把它裝在玻璃泡里,抽去空氣,而後把電流接上。這脆弱的棉線立即發出耀目的亮光來。可是炭線經不住電池的全部的電壓,不久就燒斷了。他把這斷線放在顯微鏡下檢查,發現經過炭化後的棉線變得異常的堅硬了。
於是他便加緊努力。他拋棄了用棉線的方法,試用木材的細條,接著又用稻草、紗紙、線、馬尼拉麻繩、馬鬃、釣魚線、麻栗、硬橡皮、栓木、藤條、玉蜀黍纖維,甚至人的胡須、頭發都用來當作燈絲。
愛迪生在休倫港車站學電報的時候,麥肯齊站長熱心教過他電碼。愛迪生建立研究所以後,特地請他到所里來工作。這時,麥肯齊已經上了年紀,實際上做不了多少事,愛迪生聘請他來,不過是為了報答他的情誼,讓他掛個閑職養老罷了。麥肯齊是蘇格蘭人,長著紅棕色的頭發和鬍子。有一天,愛迪生正在為燈絲材料冥思苦想,忽然看見了麥肯齊的紅鬍子,不由眼睛一亮。他問麥肯齊,為了電燈實驗,能不能借用一樣東西。愛迪生懷著極大的興趣挑選了幾根粗鬍子,先進行炭化處理,然後裝進燈泡里做實驗。這時,他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抽氣機,燈泡的真空度有明顯的提高。
遺憾的是,實驗結果表明,用鬍子做燈絲,還是沒有成功。麥肯齊找到愛迪生,把胸口一拍說:「再試試我的頭發吧!」愛迪生說,頭發和鬍子的性質一樣,沒有採納。但是,麥肯齊的獻身精神是感人的。愛迪生先後用近1600種材料進行了實驗,但都一一失敗了。
從10月16日開始,經過5天的探索,出現了最終的突破。這次愛迪生又重新使用棉線,他把棉線擺成各種圓弧形,然後放在一個密閉的金屬盒內,進行幾個小時的炭化處理。數小時後,取出金屬盒,打開後,棉線已成為炭絲。這時,「巴切勒極為小心地拿著這根寶貝,向吹制燈泡的車間走去,而我則像護送著無價之寶的護衛。」(愛迪生語)直到第四天,他終於取出了一段完整的炭絲,並順利地把它裝在一個玻璃燈泡里,接通電源。果然,燈絲發出亮光。可是,這樣的電燈只亮了一會兒,炭絲就被燒斷了。
炭絲燈雖然只亮了很短的時間,但卻給電燈的研究帶來成功的希望。報紙刊登了這個消息,沒想到,愛迪生卻因此遭到很多的誹謗和攻擊。在當時,大多是用煤氣燈照明,那些煤氣公司的老闆們怕電燈的出現使他們在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因此就拚命地反對電燈的研究工作,他們竭力要使人們相信,愛迪生是個善於吹牛的大騙子。
有些正統的科學家也付之一笑,認為年青的愛迪生想入非非,不相信他的研究會成功,認為小型電燈是無法製造的。其他的電燈研究者也攻擊說,愛迪生盜竊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有人譏笑他說:「不管愛迪生有多少電燈,只要有一隻壽命超過20分鍾,我就願付100美元,有多少付多少。」對此,愛迪生的回答,就是以堅定的信心,繼續試驗。
也有人說:「即使造出來,人們也點不起。」愛迪生則堅定地回答說:「當電燈普及之後,只有奢侈者才用得起蠟燭。」
愛迪生立志要發明一種體積小、亮度大、壽命長、可任意開關的電燈。經過多次的試驗、失敗、再試驗,在一天傍晚,愛迪生和助手們成功地把炭精絲裝進了燈泡。一個德國籍的玻璃專家按照愛迪生的吩咐,把燈泡里的空氣抽到只剩下一個大氣壓的百萬分之一,封上了口。這為愛迪生的成功提供了先決條件。愛迪生接通電流,他們日夜盼望的情景終於出現在眼前:燈泡發出了金色的亮光!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後來就把這一天定為電燈發明日。連續用了45個小時以後,這盞電燈的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
愛迪生後來回憶這難忘的時刻說:「我們坐在那裡留神看著那盞燈繼續燃燒著,它燃燒的時間越長,我們越覺得神馳魂迷。我們中間沒有一個人能走去睡覺——共有40小時的工夫,我們中間的每個人都沒有睡覺。我們坐著,由心中切望到揚揚自得地注視那盞燈。它繼續燃燒著約45個小時的工夫」。
愛迪生闖過了難關,試驗終於成功了。他很有信心地說:「我認為我們發現了製造它的方法。如果它現在能堅持45個小時,再過些日子我就能讓它持續100個小時」。
1879年11月1日,愛迪生申請對碳絲燈的專利,說明「甚至一根棉線在正確地炭化之後,置於百萬分之一大氣壓的真空玻璃燈泡中,就可以對通過的電流保持100—500歐姆的電阻,在極高的溫度下也能保持絕對的穩定。」
愛迪生沒有陶醉。他說:「成功了一個實用白熱燈的發明,我不過踏著一個整個組織的門限而已。我們一定會不斷進行試驗,使這燈更臻完美。」於是,在其後的幾個星期,他和助手們便投入了製造燈泡的工作。他不斷改變燈泡的尺寸和形狀,變換引入燈絲和密封燈泡的方法。愛迪生的同事又仿照這些燈泡製造出許多復製品,一些掛在實驗室,一些送入愛迪生的家裡、巴切勒先生的家裡,以及喬丹太太的廉價旅館中。然後樹起電線桿,將這些電燈與實驗室的發電機相連。還有一些燈泡,被懸於街道上空。
直到12月底,愛迪生才公開告訴人們他試驗電燈成功的消息。為了利用傳播媒介對電燈進行翔實的介紹,他請來了紐約《先驅報》的記者馬歇爾福克斯,允許他隨意參觀實驗室,隨意提問。
12月21日,《先驅報》的記者福克斯被過早地允許發表了他的關於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震撼世界的報導。文章除了占據一個整版,還在次版佔了一欄,大小標題共11個——「愛迪生之燈」、「偉大發明家在電力照明方面的勝利」、「一張紙片」、「不用煤氣,不出火焰,價比油廉,然而卻光芒四射」、「在爐中轉換」、「成功後的炭絲燈的全部構造」、「十五個月的血汗」、「關於他在電燈、燃燒器和發電機方面不知疲倦的試驗」、「在棉線上的成功」、「魔術師的喜劇」、「電燈史」。由此可以說明這篇文章的重要性。那個記者把愛迪生的魔法講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把電流通到「一口氣就能吹走的小紙條上」就產生了一種明亮的、美麗的光,像義大利秋天日落時分的柔光。
愛迪生無意於作出謙遜的姿態,他宣布門羅公園將於1880年新年除夕用這種神奇的新光源來照亮。從聖誕節到新年這一周時間里,人們成群結隊地前往門羅公園,去觀看愛迪生的奇跡般的「未來之光」。
這是一個非常不平凡的除夕晚會。在1879年最後一個寒冷、大雪紛飛的晚上,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載了3000人來到門羅公園。他們來自紐約和費城。紐約《先驅報》於1880年初對這一非凡的景象進行了報道:
「由於來客絡繹不絕,一個容納二、三十位技工工作的實驗室已經停工一個星期了。這些參觀者從四面八方趕來,使這個方圓數英里的小鎮堆滿了形形色色的車輛——這當中有男、有女,有農民、技工,也有各種體力勞動者和孩子—與此同時,火車上又走下銀行家、掮客、資本家、觀光者,以及急於要做生意的有關方面代理人。」
慶祝會計劃在天黑時開始,愛迪生叫所內人員從研究所到車站一路上都裝上電燈,等第一班火車進站,立刻亮燈。當火車開始到達這個冬天的黑暗時,愛迪生開動機器,40個白熾燈泡全部點亮。電燈像金色的花朵閃閃發光,把雪地照得通明。
從火車下來的人,一個個看得目瞪口呆。研究所庭院內發光的數百盞電燈使人們神魂顛倒,目為之眩,他們驚奇得都屏住了呼吸。使他們難忘的不僅是這些燈本身,而更多的是這些燈竟能隨時開關。這是他們從未見過的最神奇的東西,這里簡直像另一個世界!他們都為歷史上這一偉大發明贊嘆不已!
人們忘了寒冷,到夜深12點還不想回去,到處聽到有人高喊:「愛迪生萬歲,愛迪生萬歲!」
愛迪生依然守在機器旁,以使電燈發光。他穿的是舊的、到處是穿了洞的臟衣服。人們認為他是一個不重要的人物。他的穿著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卻能使他聽到人們在談論些什麼。
「這是大自然都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這樣說道。
「你曾見過這么漂亮的東西嗎?」另一個人說道。
一位當地老人給燈絲取了一個英語綽號,叫做「燒紅了的發夾」。他說:「看起來是滿漂亮,可我就是死了也弄不清這燒紅了的發夾是怎麼裝到玻璃瓶子里去的。」
慶祝會所使用的電燈,壽命是170個小時,碳絲是用厚紙烘烤的東西,短短兩個月時間,愛迪生已作了這么大的改進。
他在致詞時說:「大家稱贊我的發明是一種大成功,可是這尚在研究途中。在燈泡的壽命沒有到達600小時以前,還不能算是成功。」
這一句話,使參加的人又一次感到驚訝。
對於門羅公園戲劇性的展覽,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愛迪生不斷收到從各地發來的信,電報和禮物,人們稱贊他是一個偉人。全世界各地的新聞記者都報道了這一盛況,並贊不絕口地說,自從阿基米德以來,愛迪生是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非常可能是所有時代的最偉大的科學家。
1879年夏,每股100美元的愛迪生電燈公司股票曾跌至20美元。經過聖誕節後那次成功的展覽,公司股票價格又開始暴漲。康克林參議員放出消息說,他正以每股3000美元的標價購進。銀行家奧古斯特貝爾蒙更不甘落後,稱他正以3500美元一股的價格收購愛迪生電燈公司的股票,並表示以後願以此價繼續購入。擁有相當股權的摩根公司的德萊克塞爾也在盤入愛迪生股票。小股東們都把握住手中的股份,希望能出現每股5000美元的市價。
人們開始編造愛迪生的故事。許多愚昧無知的人相信,晚星一定是愛迪生掛在天空的一盞電燈。幾百人致信這個發明家,打聽傳說中的「愛迪生星」的情況。愛迪生最後叫紐約《先驅報》刊登他的聲明,說明他沒有拿星星做實驗。
發表的許多荒誕離奇的故事,是關於傳說中他本人和他的超人能力。這些荒誕故事仍然流傳開來並使人相信。
有一名記者寫了這樣一篇荒唐的報導:「愛迪生用特殊化學處理方法做成衫衣,這種衫衣有365層,但是很薄很薄,穿這種衫衣的人,只要每天剝掉一層,一年到頭都可以穿著干凈的衣服,愛迪生本人現在就穿著這樣的衫衣。這種衫衣才是門羅公園研究所的珍奇發明品,定名為愛迪生衫衣。」
這件事竟在美國500種以上報紙刊登,甚至傳遍了全世界,以致來自世界各地查問這種衫衣的函電雪片似的飛來,有的甚至寄來匯票、現金,一定要買。
這對愛迪生來說,當然是大災難。他曾生氣地說:「這種胡說八道的可惡記者,真想揍他一頓。」
除了這些荒唐的報導以外,有些電業界的人士和報紙對愛迪生的發明持懷疑態度,甚至咒罵攻擊。
聖誕節過後兩天,倫敦《泰晤士報》駐紐約的記者、費城地方電報公司的總裁,以至《費城大眾紀事報》的副總編來到門羅公園。從《泰晤士報》曾發表的報道來看,他們對愛迪生的發明持懷疑態度。報上說愛迪生「所有努力已徹底失敗」。
電氣工程師伊萊休湯姆森1880年初參觀了門羅公園後表示,白熾燈很難成為有利可圖的產品。一年之後,著名的沃納馮·西門子認為,從經濟角度上講,這種燈無法與電弧燈相抗衡。另外,紐約《先驅報》還在1月5日刊載出w ·E·索耶的一封來信,信中說:「由於迄今未能造成一隻完善的白熾燈,因而我不相信有人能在這方面取得成功。」信中還說:「盡管傳說愛迪生先生的電燈能連續燃燒240個小時,但我仍然肯定,愛迪生先生的電燈,如果能達到煤氣燈所發出的光亮標準的一半(更確切地說就是12支光),那麼它連3個小時也堅持不下去」。
有一家報紙受煤氣公司財團的操縱,竟以「愛迪生的慘敗,新年夜欺騙大家」為標題,對當時的表演進行了歪曲的報導:「在當時表演的數百盞電燈中,沒有一盞比煤氣燈稍稍明亮些。參觀者的失望情緒非常明顯。……觀眾對於那種電燈悻悻而去的神態,已充分地預示著這種電燈的前途如何。」
更有甚者,煤氣公司的老闆們僱用一批流氓破壞愛迪生的發明。一天,愛迪生在門羅公園廣場,公開試驗他的白熾電燈。在許多的參觀者中,有一個人偷偷地跑到實驗的機器和工具後面,慢慢地靠近配線,當他用熟練的技術觸摸配線時,配線馬上就燃燒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若再讓發電機把電流送到配線,就會發生很大的事故。
這個人看看四周沒有人,就很快地做完,然後又回到參觀的人群中。
後來,當愛迪生打開開關時,裝在配線里的保險絲斷了,白熾燈也就不亮了。
這時,愛迪生研究所的一個人一把抓住這個人,因為他從研究所的樓上,看到了這個人的破壞行為,所以就趕了下來。
於是,這個人的身份暴露了。大家問他為什麼要做這種事,他回答說:「因為對方給我錢。為了破壞愛迪生的實驗,我混進了參觀的人群,找機會去弄斷配線,想使愛迪生的實驗失敗」。
由於壞人的破壞,這次實驗不能順利進行。此刻,參觀的人群中馬上有人吹起口哨,也有人責罵愛迪生的失敗。講解實驗的人只好作解釋:「請大家靜一靜,這次的失敗,並不是我們的產品不好,而是因為有人把配線弄斷,破壞了我們的實驗。各位不必害怕,我們將重新開始實驗」。於是參觀的人們給以很大的掌聲。
不久,打開開關,實驗又開始進行,數千個白熾燈把門羅廣場照得通亮。
盡管有人懷疑、攻擊、破壞,但愛迪生深信,等到電燈製作簡單、價格便宜後,一定會受到大眾的歡迎;到那時,這些謠言、中傷、攻擊自然會煙消雲散。

致力於白熾燈的改進

在1879年最後一周門羅公園電燈展覽之後,愛迪生的電燈設想的中心,一直是如何從總的發電裝置向廣大地區輸送電力。首先的項目是完善安裝在居室、寓所和商業建築里的電力設備。1880年1月初,他提出了關於電燈、製造高真空的裝置和一種特殊燈泡、燈架的專利申請。到年底之前,他的專利內容達56項之多,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有關電燈、發電機、輔助設備及各種形式配電裝置的申請。
在愛迪生的眾多研究項目之中,改進燈泡是主要的攻關內容。愛迪生不斷對燈泡的形狀進行改進。1879年末,燈泡還是帶有長頸的圓形,燈絲直伸到最里端,鉑制的穿入線被封在里端的頂上,燈泡的頂點是尖的。又過了幾個月,愛迪生通過加大燈泡的尺寸來提高白熾燈的亮度。後來,他又在燈絲連接處使用了一種德國玻璃,以使燈泡得到更好的密封。不久他又放棄了這種作法,燈泡的形狀也再次改變。
在整個80年代,愛迪生對白熾燈不斷地進行改進。他認為,換燈泡無須找來電工專門作業。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反復進行試驗。先是在燈泡下裝配了木製插座,然後又將木製插座改為熟石膏插座。最後,愛迪生發明了一種螺帽,這是從煤油罐的螺旋蓋上得到啟示後改裝而成的。
愛迪生為檢驗燈泡的性能,把電燈拿到輪船上進行試驗。1880年5月,一艘3200噸的鋼殼輪船「哥倫比亞」號從賓夕法尼亞切斯特的造船廠啟航,作繞過合恩角前往加利福尼亞的首次航行。這是有史以來第一艘由電燈照明的輪船。「哥倫比亞號」經過兩個月的航行抵達舊金山,船上的全部115盞白熾燈在連續照明415小時之後,仍然熠熠發光。翌年,愛迪生在倫敦的霍爾本高架橋開動了第一個城市白熾燈照明系統。由愛迪生設計的,從紐約運來的兩台巨大的發電機給周圍地區,包括英國中央郵政大廈地區在內的大約2000盞電燈提供了電力。
提高燈泡耐久率,是愛迪生改進白熾燈的重要一環。經過一年多的改進,他的一隻樣燈以16支光的亮度燃燒了1589個小時。雖然壽命的延長意味著需求量的減少,但電燈的普及使這種需求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加。1882年,大約製造了10萬只燈泡;10年後,年產量就達到了400萬只;到1903年,年產量已達4500萬只。
燈泡的銷售量如此之大,與降低燈泡生產成本有直接關系。愛迪生在降低生產成本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第一批燈泡每一隻生產成本約為1.25美元,愛迪生估計,為了與已有的照明方式競爭,這些燈泡每隻售價必須不超過40美分。若要按這個價格出售,他必須對燈泡生產保持控制權,並且在努力把燈泡生產成本降低到有利可圖的水平的同時,他本人承擔虧損的風險。在燈泡生產的第二年,他把生產成本降到每隻1.10美元。第三年,降到50美分,第四年降到37美分。當他使每隻燈泡成本降到22美分時,他就賣掉製造權,把精力集中到其他研究項目上去。
為了提高燈泡的質量,延長燈泡的壽命,愛迪生想盡一切辦法尋找適合制燈絲的材料。到1880年5月初,愛迪生拿起記事簿算了算,他試驗過的植物纖維材料共約6000種。雖然燈泡試製成功了,但他總覺得燈絲結構還不能令人滿意,質地不夠勻稱,因而發出的亮光也不怎麼理想。
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愛迪生在試驗室拾到一把蒲葵扇。愛迪生把它揀起來,看了又看,眼睛盯到它四周纏繞著的細細的一圈竹絲上。由於他一直在思考著用哪種合理的纖維有機物來做燈絲,所以馬上就把竹絲取下,交給助手立即做試驗,沒想到,效果空前好。愛迪生高興極了,他決定,一定要尋找世界上最好的竹子,充當電燈的燈絲。
於是愛迪生詳細調查有關竹子的資料,目前已經知道的就有1200種,他准備把1200種的竹子,全部拿來實驗。
他的做法確實很徹底,從研究所的人員中,選出20人組成調查隊,准備了10萬元費用前往世界各地。
愛迪生本人也親自到西印度群島中的牙買加島,拿回各種竹子。
中國和日本產竹種類最多,故從兩國入手。他初派威廉穆爾(William H.Moore )於1880年夏赴東亞,深入中日內地。穆爾歷盡艱辛,采竹多種帶回。愛迪生選定一種最合適的日本竹子,即與日本農戶訂好合同,按時供給若乾量。日本農戶善於改良竹種,竟能出貨日佳,愛迪生以為此竹纖維特別均勻,樂於久用。
1880年12月,熟識南美植物的約翰·C·布勞爾(JohnC.Brauner )奉命赴巴西帕刺深入森林,跋涉2000公里,經白人未經之地,採得豐富的草本及梭櫚。實驗室中的職員塞格里多耳(Segredor )則受命前往古巴求纖維。在他抵哈瓦那時,即患黃熱病,未一周而亡。愛迪生以為古巴未必多產適用之竹,才不再遣人。愛迪生還派人到佛羅里達探扇葉梭櫚,派人到牙買加尋竹。但梭櫚無一合格,而竹子也都不如已入選供商用之日本產竹。漢寧頓(Hanington )則旅行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及巴西極南部。其冒險最甚者,當推弗蘭克麥克高恩(Frank Mc -gowan )。他旅行到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南美三國荒野,尋找特殊的竹子。在他旅行的98天中,麥克高恩甚至不敢脫下衣服睡覺。在途中有時碰到洪水,有時遭土人襲擊,也有猛獸的危險,再加上黃熱病等,總共花費了15個月時間。1889年5月2日,紐約《夕陽晚報》稱麥克高恩之行可與古來最大旅行家之名著並立。
新澤西州一位學校的校長詹姆斯里喀爾頓(JamesRicalton )也為愛迪生效勞。他經英國穿蘇伊士運河,抵錫蘭,入印度。窮搜高原幽谷,更經緬甸及馬來半島他部,始取道中國日本而歸。他旅行一年整。里喀爾頓說:「覓得一種纖維,勝廠中現用者二三倍。」
他所發現的竹子中,有直徑30公分,高達30公尺像巨木似的大竹。從世界各地採集來的竹子,大約有6000種之多,結果以日本的竹子所制碳絲最為優秀,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直至1908年的9年間,日本竹一直是供應碳絲的主要原料。
尋竹者的行動頗為公眾所關注,《紐約晚太陽報》在報道其中一位尋竹者時曾作過這樣的描述:「沒有任何神話或寓言中的英雄能在拯救某一絕代佳人之時表現出像這位無畏的文明先驅者所表現出的那種降龍伏虎之勇。就是提修斯、齊格菲或神話故事中的騎士,也會羨慕愛迪生的這些不可阻擋的助手們的勝利」。
愛迪生的進取心永無止境,他對於竹子做燈心,仍不能滿意,於是他又發明一種化學纖維代替竹燈絲,又把燈泡質量提高了一步。再往後,試驗工作重新轉向耐熱的金屬方面,結果才改用鎢作燈絲。從此電氣發光的效率,比以前增加3倍,使用范圍也空前擴大,逐漸遍及全世界。1921年,美國共造鎢絲燈15497.1萬盞,這便是我們現在所通行的燈泡。愛迪生堅持不懈地研究,終於獲得成功。愛迪生的白熾電燈光亮充足、柔和、無聲、無味、無害於人體健康。1880年1月3日美國哈潑爾周刊刊載記者一篇《白熾燈之印象》的報道說:「此事似難置信……竟可發生電光。……為最明潔而純粹之光,如一團球狀之太陽光,毫無毒害我人之任何氣體或蒸汽,不受氣候或風雨之影響,不需火柴引燃,亦不放煙氣,具有均勻穩定之光亮,一如晴天時之太陽光,但其所費價格,則又較最便宜之油燈為低」。愛迪生發明電燈一般的事實,使得曾咒罵過愛迪生的人改變了看法,謙遜地向電燈發明者道歉。有人在報上發表文章說:「當1879年愛迪生先生發明白熾燈的消息傳來時,一般科學家,特別是我自己,很懷疑這消息的真實性。那種馬蹄形的紙質燈絲,看來是支持不住機械震動的,而且似乎也無法長期地保持發射白光。然而,愛迪生先生卻並不失望,他不顧別人的指責,堅持繼續研究,終於獲得了成功。使我們對他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不得不表示衷心的敬佩。」
另一個有聲望的人物,在一次科學團體會議上這樣說:「過去,我們對愛迪生先生,曾經有過不少冷酷的指責,其中我本人也許稱得上是最最嚴厲的一個。現在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利用這個寶貴的機會宣布我的信心:我完全相信,愛迪生先生已經徹底解決了他所要解決的問題,並使他的任何敵手,除了甘拜下風以外,是不可能再有什麼其他表示的了」。
如同貝爾不是電話的唯一發明家一樣,愛迪生也不是電燈的唯一發明家。
早在愛迪生之前,英國電技工程師斯旺(j .Swan )從40年代末即開始進行電燈的研究。經過近30年的努力,斯旺最終找到了適於做燈絲的碳絲。1878年12月18日,斯旺試製成功了第一隻白熾電泡。此後不久,他還在紐卡斯爾化學協會上展示過他的碳絲燈泡。而當他的有關白熾電燈的實驗報道在美國發表之後,也曾給愛迪生以直接的幫助。
可是,與愛迪生不同的是,斯旺在發明白熾電燈後,直到1880年才去申請專利;直到1881年才正式投產。而在燈泡投產之後,他未能像愛迪生那樣建立相應的發電站和輸電網。這樣就使得愛迪生後來居上,成了人們公認的白熾電燈的發明家。
斯旺比愛迪生起步要早,發明要早,但反而沒有像愛迪生那樣取得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斯旺的科學資金沒有愛迪生那樣雄厚,愛迪生為研製電燈前後投資達50萬美元;而斯旺的投資卻極為有限。其二,在人力上,愛迪生有一個技術力量很強的愛迪生實驗室;而斯旺在實際研製工作中只有一名助手;其三,愛迪生注意到了發電站、輸電網等配套工程;而斯旺則無力進行這樣的配套工程的建設。由於這些原因,從發明白熾電燈後所產生的影響來說,愛迪生要比斯旺大得多。
電燈是19世紀末最著名的一項發明,也是愛迪生對人類最輝煌的貢獻。人們對愛迪生作出高度的評價:希臘神話中說,普羅米修斯給人類偷來了天火;而愛迪生卻把光明帶給了人類。

Ⅷ 愛迪生總共發明了什麼

重要發明

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9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啦。
留聲機誕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小罐子老師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光明的使者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但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實上,愛迪生為自己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創造一套供電的系統。
於是他和夢羅園的夥伴們,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鍾頭。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
愛迪生發明創造年表:

1868年10月11日發明「投票計數器」,獲得生平第一項專利權。
1869年10月與友人合設「波普——愛迪生公司」。
1870年發明普用印刷機,出讓專利權,獲4萬美元。在紐約克自設製造廠。
1872—1876年

發明電動畫機電報,自動復記電報法,二重、四重電報法,製造蠟紙炭質電阻器等。
1875年發明聲波分析諧振器。
1876年在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建立了一個實驗室——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室。它是現代的「研究小組」這一概念的創始。發明碳精棒送話器。申請電報自動記錄機專利。
1877年在門羅公園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獲得三項專利:穿孔筆、氣動鐵筆和普通鐵筆。8月20日發明了被證實為愛迪生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
1878年愛迪生宣稱要解決電照明的問題。英國皇家學會舉辦留聲機展覽。改良留聲機,設計微音器,擴音器,空中揚聲器,聲音發動機,調音發動機,微熱計,驗味計等。2月19日獲留聲機專利。7月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派克教授赴懷俄明觀察日全蝕,並用他發明的氣溫計測量太陽周圍全體的溫度。8月返回門羅公園,重新投入科研實驗當中。英國批准愛迪生「錄放機」專利申請。9月訪問康涅狄克州的威廉·華萊士。開始進行發明電燈的研究。10月5日提出等一份關於鉑絲「電燈」的專利申請。
1879—1880年經數千次的挫折發明高阻力白熾燈。改良發電機。設計電流新分布法,電路的調准和計演算法。發明電燈座和開關。發明磁力析礦法。
1879年8月30日愛迪生和貝爾在薩拉托加溪市的市政廳各自演示了電話裝置,結果愛迪生的電話比貝爾的清晰。10月21日發明高阻力白熾燈,它連續點燃了40個小時。11月1日申請碳絲燈專利。12月21日《紐約快報》報道了愛迪生的白熾電燈。12月25日對來自紐約市的3000名參觀者在門羅公園作公開電燈表演。
1880年研究直升機。獲得電燈發明專利權。製成磁力篩礦器。1月28日提出「電力輸配系統」專利書。2月18日《斯克立柏月刊》發表了《愛迪生的電燈》一文,正式發表了電燈的發明。5月第一艘由電燈照明的「哥倫比亞號」輪船試航成功。
12月成立紐約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
1881紐約第五大街總部設立。成立一個白熾燈廠於紐約克。設立發電機,地下電線,電燈零件的製造廠。在門羅公園試驗電車。
1882發明電流三線分布制。申請專利141項。9月4日成立第一所中央廠。12月底美國各地建立了150多個小電站。
1885年5月23日提出無線電報專利。
1887—1890年改良圓筒式留聲機,取得關於留聲機的專利權80餘份。經營留聲機,唱片,授語機等製造和發售事業。
1888年發明唱筒型留聲機。
1889年參加巴黎百年博覽會。發明電氣鐵道多種。完成活動電影機。
1890—1899年設計大型碎石機,研磨機。在奧格登礦地親自指揮用新方法大規模開發鐵礦。
1891年發明「愛迪生選礦機」,開始自行經營采礦事業。獲得「活動電影放映機」專利。5月20日第一台成功的活動電影視鏡在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向公眾展示。
1893年愛迪生實驗室的庭院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攝影棚」。
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開辟第一家活動電影放映機影院。
1896年年4月23日第一次在紐約的科斯特—拜厄爾的音樂堂使用「維太放映機」放映影片,受到公眾熱烈歡迎。
1902年使用新型蓄電池作車輛動力的試驗,行程為5000英里,每充一次電,可走100英里,獲得成功。
1903年愛迪生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
1909年費時十年,蓄電池的研究,終於成功。製成傳真電報。獲得原料機、加細碾機、長窯設計專利。
1910—1914年完成圓盤式留聲機,不損唱片和金鋼石唱片。完成有聲電影機。
1910年發明「圓盤唱片」。
1912年發明「有聲電影」。研製成傳語留聲機。
1914—1915年發明石碳酸綜合製造法,並合留聲機和授語機為遠寫機,一方電話機可自動紀錄對方說話。自行製造苯、靛油等。
1915—1918年完成發明39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等。
1927年完成長時間唱片。
1928年從野草中提煉橡膠成功
1931年10月18日,愛迪生在西奧倫治逝世,終年84歲,1931年10月21日,全美國熄燈以示哀悼。
愛迪生一生共發明了1000多樣機器。被譽為「發明大王」

Ⅸ 美國經濟危機時期有位"鋼鐵大王"是誰

1848年初,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山區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了飽受經濟危機之苦的蘇格蘭。頓時,整個蘇格蘭沸騰起來了。人們趨之若鶩,紛紛舉家西遷,掀起一股空前的「移民潮」。僅在這一年,蘇格蘭就有近19萬人移居美國。他們分乘數十艘船隻,遠涉重洋,直奔大西洋彼岸。

1848年5月27日,「維斯卡塞特」號輪船駛離英國格拉斯哥港,經過福斯灣,航行在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上。船上有一個13歲的少年和他的雙親及5歲的弟弟。他們與其他來自蘇格蘭的窮苦移民一起,擠在陰暗、低矮的客艙里,食物粗劣,空氣污濁,備受旅途的煎熬。經過整整50天的顛簸,輪船終於抵達了目的地——美國東海岸的紐約港。

1848年7月15日清晨,這位少年與新移民們一起擁上甲板,迎著朝陽,遠眺這片夢寐以求的希望之地,心中充滿著憧憬。正是這個13歲少年,在來到美國後的半個世紀里,從一文不名的移民變成了美國的鋼鐵大王、世界首富,創造了被人們稱為「美國夢」的奇跡。他就是美國十大財閥之一的安德魯·卡內基。

1835年11月25日,安德魯·卡內基出生於蘇格蘭古都丹弗姆林。父親威爾·卡內基以手工紡織亞麻格子布為生,母親瑪琪則以縫鞋為副業。父母雖窮,卻為人正直,始終充滿著積極進取的精神。這是一個繼承了自豪、自立、自尊光榮傳統的家族。

小卡內基的祖父是個性情開朗、機智幽默,而又具有不屈不撓精神的人。小卡內基作為長孫,以祖父的名字——安德魯·卡內基——命名。他從小就以有這樣的祖父為榮,同時也以終生擁有他的名字自豪。他的外祖父是個天生的雄辯家,也是個富有才智的政治家,是當地頗為活躍的政治領袖。或許是祖輩遺傳基因的作用,卡內基自小就樂觀進取,能言善辯,這對他一生的影響極大。

在卡內基出生的第二年,父親用積攢的錢添置了3台紡織機,並僱傭了幾名工人。家中境況有所好轉,全家搬進了一幢有小閣樓的平房裡。卡內基從小就幫家裡做事。由於沒有自來水,他每天一大早就起來,挑上一副大水桶,去附近的一口井邊排隊打水。挑了幾擔水後,才吃早飯、上學。晚上回來總要幫正忙於縫鞋的母親穿針引線,同時心裡還需默誦著在學校學到的詩和文章。

1843年,卡內基8歲,英國工業革命的巨浪席捲了丹弗姆林。這座古老的城鎮上出現了第一架蒸汽帶動的亞麻織布機。不久,經過改良的蒸汽機就徹底改變了小鎮的面貌。丹弗姆林的手工紡織業不堪蒸汽機的沖擊,日漸衰頹,紛紛破產。卡內基一家的生活也每況愈下,幫工被解僱,織機被變賣。母親只有開一間小鋪子,以維持生計。然而,致命的打擊又接踵而來,那就是1846年的歐洲大飢荒和1847年的英國經濟危機。卡內基一家實在混不下去了,不得不寫信給早幾年移居美國匹茲堡的兩位姨媽,表示也要舉家前往美國。兩位姨媽回信說,眼下正是赴美的良機,就業機會很多,希望他們快去。

卡內基的雙親變賣了家中所有的織布機和傢具,去美國的旅費還差20英鎊。幸虧母親的一位好友幫忙,借給他們20英鎊,一家人才有了足夠的旅費,啟程前往美國。

卡內基一家在紐約下船後輾轉來到匹茲堡,在親戚家安頓下來。為養家糊口,父親別無選擇,又操起老本行,織起了桌布和餐巾,並且還得自己去沿街叫賣,挨門兜售這些產品。盡管如此,賺的錢遠不夠一家開銷的。母親只好以縫鞋為副業,經常縫到深更半夜,而卡內基和弟弟湯姆呆在一旁幫忙。就這樣,一家人每周只賺5美元,日子過得相當清苦。

為了給父母分憂,卡內基進了一家紡織廠當童工,周薪只有1美元2角。後來,他又干起了掙錢稍多一點的工作:燒鍋爐和在油池裡浸紗管。油池裡的氣味令人作嘔,灼熱的鍋爐使他汗流使背,但卡內基還是咬著牙堅持幹下去。當然,他並不甘心如此潦倒一生,而是奮發圖強,積極進取。

卡內基在白天勞累一天後,晚上還參加夜校學習,課程是復式記帳法會計,每周3次。這段時期他所學的復式會計知識,成了他後來建立巨大的鋼鐵王國並使之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1849年冬天,一天晚上,卡內基上完課回家,得知姨父傳來話,匹茲堡市的大衛電報公司需要一個送電報的信差。他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

第二天一早,卡內基穿上嶄新的衣服和皮鞋,與父親一起來到電報公司門前。他突然停下腳步,對父親說:「我想一個人單獨進去面試,爸爸你就在外面等我吧。」原來,他擔心自己與父親並排面談時,會顯得個子矮小,同時,他也怕父親講話不得體,會沖撞了大衛先生,從而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

於是,他單獨一人上到二樓面試。大衛先生打量了一番這個矮個頭、高鼻樑的蘇格蘭少年,問道:「匹茲堡市區的街道,你熟悉嗎?」

卡內基語氣堅定地回答:「不熟,但我保證在一個星期內熟悉匹茲堡的全部街道。」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我個子雖小,但比別人跑得快,這一點請您放心。」

大衛先生滿意地笑了:「周薪2.5美元,從現在起就開始上班吧!」
就這樣,卡內基謀得這個差事,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這時,他年僅14歲。

在短短一星期內,身著綠色制服的卡內基實現了面試時許下的諾言,熟悉了匹茲堡的大街小巷。兩星期之後,他連郊區路徑也了如指掌。他個頭小,但腿很勤,很快在公司上下獲得一致好評。一年後,他已升為管理信差的負責人。

卡內基每天都提早一小時到達公司,打掃完房間後,他就悄悄跑到電報房學習打電報。他非常珍惜這個秘密學習機會,日復一日地堅持著,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收發電報的技術。後來他被提升,成了電報公司里首屈一指的優秀電報員。

當年的匹茲堡不僅是美國的交通樞紐,而且是物資集散中心和工業中心。電報作為先進的通訊工具,在這座實業家雲集的城市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每天走街串巷送電報、嘀嘀嗒嗒拍電報的生活,卡內基就像進了一所「商業學校」。他熟悉每一家公司的名稱和特點,了解各公司間的經濟關系及業務往來。日積月累之中,他熟讀了這無形的「商業網路全書」,這使他在日後的事業中獲益匪淺。因此,卡內基在回顧這段時期時,稱之為「爬上人生階梯的第一步」。

由於卡內基工作勤快,頗得大衛總經理的賞識。一個月末的一天下午,卡內基被單獨留了下來。當他跨進總經理辦公室時,心裡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工作中有什麼疏忽,做錯了事。但大衛總經理卻拍拍他的肩膀說:「小夥子,你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勉,所以從這個月開始給你單獨加薪。」卡內基高興得差點暈倒。他領了13.5美元,比上個月多出2.25美元。對年僅15歲貧苦少年來說,這是筆巨款。

回到家,卡內基只是像往常一樣,將11.25美元薪水交給母親,而將增加的2.25美元暫時留了下來,因為這筆錢對他來說實在太珍貴了。晚上臨睡前,他把加薪的秘密告訴了弟弟,7歲的小湯姆也感到吃驚。於是,弟兄倆興奮地談起了未來的事業,憧憬著將來要合開一家「卡內基兄弟公司」,賺好多好多的錢,送給母親一輛閃閃發亮的馬車,再也不讓她老人家像現在這樣縫鞋縫到深更半夜了。他們談了很久很久,才沉沉入睡。

第二天在餐桌旁,卡內基把2.25美元拿出來交給母親,並問:「我們在丹弗姆林跟人家借的錢,還差多少?」母親顯得很吃驚:「那20英鎊的債,還差一點就夠還了。你這錢是從哪裡來的?」當母親得知這筆錢的來歷後,眼裡湧出了喜悅的淚水,而坐在一旁的父親卻流露出得意的神色。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兒子有出息,將來一定會做一番大事業的。為寄還好友主動資助的那20英鎊,這兩年來母親每天盡量節省生活開支,5角5角地存起來,眼看快湊足200美元還債了;如今兒子又以增收的錢幫助還債,該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呀。這一天,全家每個人內心都充滿著喜悅。

卡內基在跑腿送電報之餘,很想多讀點書來充實自己,可是,苦於家境貧窮,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買書。

幸好有一天他在翻閱報紙時,發現了一條消息:退役的詹姆士·安德森上校願意將家中所藏400冊圖書借給好學的青少年們。每逢星期六可以到他家借一本書,一星期後歸還,再換借另一本。

於是,欣喜若狂的卡內基找到上校的家,借到了自己心愛的書。從此每到星期六,他都能和一個嶄新的知識世界接觸了。

後來,上校眼看借書的少年日益增多,決計辦一個私人圖書館,他到紐約添購了各種書籍,擴大了自己的書齋,又向市政府借了一間房,成立了一家真正的圖書館。

卡內基從安德森圖書館里借到了許多好書,養成了喜愛讀書的習慣,只要一天不看書,就覺得心神不寧。安德森使他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有了讀書的機會。後來卡內基事業成功時,為了報答安德森先生的幫助,在其私人圖書館的原址,蓋了大會堂和圖書館,並立碑紀念這位恩人。

1853年,賓夕法尼亞州鐵路公司西部管區主任斯考特看中了有高超的電報技術的卡內基,聘他去當私人電報員兼秘書,每月薪水35美元。當時卡內基已是18歲的大小夥子了,他懷著強烈的上進心走進了這個更為廣闊的世界。

在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10餘年中,卡內基平步青雲,24歲就升任該公司西部管區主任,年薪1500美元,並逐步掌握了現代化大企業的管理技巧。這種技巧是他後來組織龐大的鋼鐵企業時所必不可少的。

與此同時,卡內基也抓住時機,初試牛刀,參與投資,而且頻頻得手,慢慢積累得小有資財,為他以後開辦鋼鐵企業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1856年,斯考特勸說卡內基買10股亞當斯快運公司的股票,共計600美元。當時,卡內基的全部積蓄不過60美元,但他決心設法湊足這筆錢。他與母親商量,母親提出以房屋作抵押來貸款。就這樣,卡內基以貸款進行了第一次投資。不久,一張亞當斯公司10美元紅利的支票就送到了卡內基的手裡。

不久,卡內基又充當「伯樂」,將卧鋪車的發明者伍德拉夫引薦給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建立了一家火車卧鋪車廂製造公司。卡內基通過借貸投資買下該公司1/38的股份。僅200餘美元的投資,一年之間分得的股票紅利高達5000美元。卡內基又抓到一隻會下金蛋的雞。到1863年,卡內基在股票投資上已成為行家裡手。

1865年,卡內基果斷地辭掉了鐵路公司的職務,開始一門心思地干自己的事業。他創辦了匹茲堡鐵軌公司、火車頭製造廠以及鐵橋製造廠,並開辦了煉鐵廠,開始涉足鋼鐵企業。

19世紀60年代,美國的鋼鐵生產經營極為分散,從采礦、煉鐵到最終製成鐵軌、鐵板等成品,中間需經過許多廠家。加上中間商在每個產銷環節層層加碼,致使最終產品的成本很高。卡內基深知傳統鋼鐵企業的這些弊病,他決心建立一個面目全新的、囊括整個生產過程的供、產、銷一體化的現代鋼鐵公司。

1872年,卡內基認為在煉鋼事業上大幹一場的時機業已成熟。首先,從技術上講,成本低廉的酸性轉爐煉鋼法已經發明,他特地親赴英國考察了發明者貝西默在生產中運用該法的實際情況。其次,美國的鋼鐵市場十分廣闊,供不應求。而鐵礦在美國極為豐富,密執安大鐵礦已進人大規模開采階段。再次,就財力而言,卡內基已擁有數十萬美元的股票及其它財產,他決定改變四處投資的老法,將資金集中到鋼鐵事業中來。最後,最令卡內基信心十足的,是他在鋼鐵公司10餘年間所掌握
的管理大企業的本領。於是,到1873年底,他終於與人合夥創辦了卡內基一麥坎德里斯鋼鐵公司。公司共有資本75萬美元。卡內基投資25萬美元,是最大的股東。在隨後的20多年間,卡內基使自己的財富增加了幾十倍。

1881年,卡內基實現了童年的夢想,與弟弟湯姆一起成立了卡內基兄弟公司,其鋼鐵產量佔美國的1/37。1892年,卡內基把卡內基兄弟公司與另兩家公司合並,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鋼鐵帝國——卡內基鋼鐵公司。他終於攀上了自己事業的頂峰,成了名副其實的鋼鐵大亨。他與洛克菲勒、摩根並立,是當時美國經濟界的三大巨頭之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卡內基鋼鐵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企業。它擁有2萬多員工以及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它的年產量超過了英國全國的鋼鐵產量,它的年收益額達4000萬美元。卡內基是公司的最大股東,但他並不擔任董事長、總經理之類的職務。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任用了一批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時至今日,人們還常常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廠房設備、材料全部燒毀,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馬,幾年以後,我仍將是一個鋼鐵大王。」

然而,卡內基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敬,不僅是因為他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在事業成功之後,毫不猶豫地將賺得的龐大財富,幾乎全部捐獻給了社會公益事業。他的後半生,主要致力於慈善事業與世界和平。

卡內基早在33歲的那一年,就在日記上寫了下面的一段話:「對金錢執迷的人,是品格卑賤的人。如果我一直追求能賺錢的事業,有一天自己也一定會墮落下去。假使將來我能夠獲得某種程度的財富,就要把它用在社會福利上面。」

1900年,年逾花甲的卡內基已經功成名就,他躊躇滿志,決定心安理得地退休,用自己的巨額財富去做他早已想做的事情。這一年,他在《財富的福音》一書中宣布:「我不再努力掙更多的財富。」於是,他毅然從他那蓬勃發展的鋼鐵事業中引退,以5億美元的價格將卡內基鋼鐵公司賣給金融大王摩根。然後,他就開始實施他的把財富奉獻給社會的偉大計劃。

1901年,即他引退後的第一年,他首先拿出500萬美元為煉鋼工人設立了救濟和養老基金,以向幫助他取得事業成功的員工們表示感謝。接著,為幫助有志上進而家境貧窮的年輕人,他當年在紐約市捐款建立了68座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建設事業持續了16年,他總共捐資1200萬美元,興辦圖書館3500座。

第二年,他捐款2500萬美元,在華盛頓創立「卡內基協會」,由美國國務卿約翰任會長,主要用來發展科學、文學和美術事業。該協會曾建造一艘「卡內基號」海洋調查船,修正了世界航海圖。此外,還在加州山頂上建造威爾遜天文台來觀察太空。對這個協會,卡內基在隨後的一些年裡一再追加資金,累計捐款達7300萬美元。

與此同時,卡內基在他的第二故鄉匹茲堡創辦了「卡內基大學」。後來,又在美、英各地捐資創辦了各種學校和教育機構。這類用於建造教育設施的捐款,達9000萬美元之巨。

在隨後的幾年中,卡內基又設立了若干項基金。他捐資500萬美元,設立「捨己救人者基金」,對在突發事件中為救助他人而犧牲或負傷的英雄及其家屬予以獎勵或救濟。他捐資3900萬美元,設立「大學教授退休基金」,以保障教育家的晚年生活。他還設立了「總統退休基金」和「作家基金」,對美國總統或作家的晚年給予資助。此外,他向11個國家提供了「卡內基名人基金」,並以1000萬美元設立「卡內基國際和平財團」,專門資助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人們。

1911年,年邁的卡內基夫婦由於10年來一直直接參與捐獻工作,身心都深感疲憊,因而,卡內基決定再以僅余的1億5千萬美元設立了「卡內基公司」,讓公司人員代理他們的捐獻工作。

直至生命結束之前,卡內基都在為社會奉獻著他的財富,其捐獻總額高達3億3千多萬美元。當然,在他身後,「卡內基公司」及各項卡內基基金依然在實施他的捐獻計劃,況且這筆巨款還會不斷地增加利息,或賺進紅利,實際上他在世界上捐獻的數額遠大於這個數字。

1919年8月11日,84歲的卡內基在美國雷諾克斯市的別墅中因肺炎而謝世。這位出生於蘇格蘭的偉大人物,從不名一文的移民到堪稱世界首富的「鋼鐵大王」,而在功成名就後,他又將幾乎全部的財富捐獻給社會。他生前捐贈款額之巨大,足以與死後設立諾貝爾獎金的瑞典科學家、實業家諾貝爾相媲美。從一個貧窮的少年變成樂善好施的巨富,卡內基這富有傳奇性的一生,簡直就像是《天方夜譚》里的故事一樣。

Ⅹ 洛克菲勒的公司被拆分為幾家 現在還有影響力的有那些

洛克菲勒
約翰·洛克菲勒 (1839—1937年) 美國實業家、美孚石油公司創辦人。出生在美國東北部一個小村,家境貧寒。幼年時,曾將別人送他的一對火雞精心喂養成群,挑好的在集市上出售。12歲時積蓄了50美元,他把錢借給鄰居,收取本息。在克利夫蘭商業學校畢業後,曾任一運輸公司會計,三年積蓄900美元。他未參加南北戰爭,卻在戰爭中撈取了1.7萬美元。他沉默寡言,把全部精力傾注在金錢上。23歲時,他到了鑽出美國第一口油井的石油城,經實地考察,決定從事風險不大、不會虧本的煉油業。第二年與他人合資7萬美元在克利夫蘭建立了一家大煉油廠,採用可提煉出優質油的新技術,把競爭者遠遠拋在後面,獲利100%。1870年,他把兩座煉油廠和石油輸出商行合並,創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此後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就吞並了該地區20多家煉油廠,控制該州90%煉油業、全部主要輸油管及賓夕法尼亞鐵路的全部油車。又接管新澤西一鐵路公司的終點設施,迫使紐約、匹茲堡、費城的石油資本家紛紛拜倒在其腳下。接著,為控制全國石油工業,他操縱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和伊利公司同賓夕法尼亞公司開展鐵路運費方面的競爭。結果,在8年內,美孚石油公司煉油能力從佔全美4%猛增到95%。美孚公司幾乎控制了美國全部工業和幾條大鐵路干線。1882年,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托拉斯。後來,洛克菲勒財團又形成由花旗銀行、大通—曼哈頓銀行等四家大銀行和三家保險公司組成的金融核心機構,這七大企業控制全國銀行資產的12%和全國保險業資產的26%,洛氏家族通過它們影響工業企業決策。洛克菲勒財團創辦基金會,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團體贈款,擴大影響和勢力。洛克菲勒財團還指派親信人物擔任政府要職,如曾任國務卿的杜勒斯、臘斯克都擔任過洛氏基金會董事長的職務;基辛格出任國務卿之前,曾擔任納爾遜·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孫)的外交政策私人顧問。該家族的成員也活躍於政治舞台,左右內政和外交政策,如納爾遜·洛克菲勒就曾擔任1974—1977年美國副總統。

約翰.D.洛克菲勒是現代商業史上最富爭議的人物之一。

一方面,他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在巔峰時期曾壟斷全美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篤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類」的宗旨,捐款總額高達5億美元。
這種看似相互沖突的精神狀態,使洛克菲勒的創業史在美國早期富豪中頗具代表性:異常冷靜、精明,富有遠見,憑借獨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龐大商業帝國。洛克菲勒說:「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

16歲的洛克菲勒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家干貨店當職員,每星期賺5美元。19歲,他下海經商,倒賣穀物和肉類。從這時起,洛克菲勒將每一筆收支記錄在冊,甚至不漏掉一個便士的慈善捐款。經過三年積累,22歲的洛克菲勒進入石油業,並於1870年創建標准石油公司。

此時,洛克菲勒已不滿足這種儲蓄式的創富速度,1882年,他開創了史無前例的聯合事業——托拉斯。這個極易聚集財富的結構使標准石油兩年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團企業。洛克菲勒成了蜚聲海內外的「石油大王」。標准石油公司最後定名為美孚石油公司。1910年,洛克菲勒的財富已達10億美元。好景不長,第二年美國最高法院便裁定解散托拉斯。

盡管巨大財富引起社會的警惕,洛克菲勒本人卻還是那個虔誠的基督徒,嚴格遵循浸禮會的教條生活——不得喝酒、抽煙,甚至跳舞。與一般意義上的富翁習性不同,洛克菲勒對購買法國庄園或蘇格蘭城堡無甚興趣,也不屑於購買藝術品、遊艇或中世紀韻味的西服,一生沉溺的愛好只有騎馬。

1897年,從標准石油公司退休後,洛克菲勒專注於慈善事業。中國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其海外投資中獨占鰲頭。眾所周知的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一項事業;鮮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會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

不過,作為在中國最具知名度的老牌美國資本家,洛克菲勒這個名字一度成為資本主義劣根性的代名詞。在改革開放之初,他所代表的美國個人創富史在中國媒體的描述中得以展現,並循序漸進地輔助了中國新一代財富觀的形成:在社會生活中,財富以及合法創造財富的能力理應獲得正當的尊重。
如果約翰·D·洛克菲勒(1839~1937)還在世,他的身價摺合成今天的美元約有2000億—根據2003年的《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當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身價為407億美元。漫步紐約街頭,你隨處可以體味洛克菲勒家族過往的輝煌:摩根大通銀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會、現代藝術博物館、在生命科學領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學。甚至青黴素能夠普及成為一種通用葯品,也同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大有淵源。老洛克菲勒的遺產依然支配著世界石油產業,他本人也堪稱今天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業的人格化象徵。

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獲得了商業性成功,標志著現代石油工業的開始—當時石油最重要的用途是提煉煤油,供照明之用。1870年,洛克菲勒創辦了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很快,他就憑借毫不手軟地擠壓、吞並對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國。到他38歲時,洛克菲勒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90%,並大幅度降低了石油產品的價格:在洛克菲勒時期,汽油價格從每加侖88美分下降到5美分。

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依據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個壟斷機構,應予拆散。根據這一判決,美孚石油帝國被拆分為約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然而盡管有最高法院的判決、盡管媒體此前早已將洛克菲勒定性為「邪惡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壟斷資本家,投資者依然熱衷地追捧這些「嬰兒美孚」的股票,使得拆分後的眾多公司的股票市值合起來遠遠超過原來美孚公司的市值,洛克菲勒家族的財產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比從前更多了。

洛克菲勒創建的石油帝國及其繼承公司—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龍(Chevron),連同起家於德州的德士古(Texaco)、海灣(Gulf),英國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並稱「石油7姐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7家跨國石油公司。1999年埃克森同美孚合並,2001年雪佛龍同德士古合並,此前海灣在1980、1990年代將其資產售予雪佛龍和英國石油公司。今天,埃克森-美孚,雪佛龍、英國石油、殼牌和法國的Total是世界最大的5個石油公司。

當約翰·D·洛克菲勒在1910年發現自己名下的財富已經達到近10億美元時,他開始考慮如何運用這筆財富。由於他對購買法國庄園或蘇格蘭城堡沒有興趣,又不屑於購買藝術品、遊艇或中世紀韻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東西,他就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資於煤礦、鐵路、保險公司、銀行和各種類型的生產企業,其中最出名的是鐵礦生意。

對於中國人來說,「富不過3代」似乎是鐵一樣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從發跡至今已經綿延6代,仍未現頹廢和沒落的跡象。這與他們的財富觀念和從小對子女的教育息息相關。他們的家族崇尚節儉並熱衷創造財富。這兩點從洛克菲勒家族的中興之主勞倫斯·洛克菲勒的一生中體現得尤其充分。

2004年7月11日,坐擁億萬家財、在美國叱吒風雲的勞倫斯·洛克菲勒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94歲。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傳人,盡管含著金鑰匙出生,卻絕不是一位紈絝子弟,他在有生之年不僅開了風險投資的先河,還為美國的環保及慈善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老約翰·D·洛克菲勒惟一的兒子和繼承人是小約翰·D·洛克菲勒。小約翰·D·洛克菲勒共有6個子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從大到小分別是約翰、納爾遜、勞倫斯、溫斯羅普和大衛。勞倫斯·洛克菲勒1910年5月26日生於紐約。童年時期,勞倫斯與年長他兩歲的納爾遜關系最親密,他們曾一同飼養兔子然後賣給科學實驗室換取零用錢。這樣的事情聽起來似乎很難和富可敵國的洛克菲勒家族聯系起來,但事實的確如此。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孫之所以能獲得日後非凡的成就,和他們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環寵壞,不管是老約翰洛克菲勒還是小約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當花心思,並有一套祖傳教育計劃。父親鼓勵勞倫斯等孩子做家務掙錢: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100隻獎一角錢;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隻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價錢。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7歲和9歲時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每雙皮鞋2分,長筒靴每雙1角。

勞倫斯的中學時代是在林肯中學度過的,這所中學以其「實踐出真知」的教學理論而聞名,勞倫斯在攝影、旅遊以及探險等方面的興趣得到了鼓勵及發展。勞倫斯和他的幾個哥哥姐姐,盡管出生在美國最富有的家庭,但一直都保持著勤儉的美德,這得益於他們的家庭環境。小約翰洛克菲勒一直像父親那樣,定期翻閱孩子的賬本,檢查他們的支出。作為浸禮會教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們的家裡看不見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廳和酒吧。虔誠的宗教信仰,令洛克菲勒家族在優越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節約。

老約翰洛克菲勒曾說,賺錢的能力是上帝賜給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禮物。勞倫斯從祖父那裡繼承了賺錢的天賦,他的名下擁有15億美元的資產,在《福布斯》全球587位億萬富翁中排名第377位。1937年,勞倫斯繼承了祖父買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從華爾街踏上創業之路,開了美國風險投資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並沒有購入更多的藍籌股,而是開始投資並協助新成立的企業創業。他的第一次嘗試非常偶然。當時,他和新婚妻子預備定製幾件傢具。當他看到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設計的曲木傢具照片時,預感到這些傢具會成為現代家居的理想選擇,於是訂下訂單購買了一批,在紐約開了一家專賣店。盡管許多人曾對生意前景表示懷疑,但結果傢具十分搶手,直到1940年貨源因芬蘭冬季戰爭受到影響,生意才被迫中斷。勞倫斯的第二樁買賣則更有影響力。他結識了一戰飛行員埃迪·瑞肯貝克,認為瑞肯貝克關於商業空運即將興起的看法很有見地。於是,1938年,他資助瑞肯貝克成立了東方航空,並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而東方航空也成為戰後盈利最多的航空公司。此外,他在1939年投資的麥道航空公司也成為軍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貨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凍結生意,進入海軍服役,軍階至少校。戰爭結束後,他重返商場,繼續尋找新創立的企業進行投資。1959年《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特別指出勞倫斯在「風險資本」這一新領域所作的貢獻,從而確立了他「風險投資之父」的地位。勞倫斯聯合洛克菲勒家族其他成員以及包括現代藝術館在內的一些機構成立了專事風險投資的凡洛克風險投資公司。截至1996年,他們共投資221家處於起步階段的公司,這些公司在得到投資後都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數十年的從商經驗,令他相信保持頭腦靈活、與時俱進的重要性,因此他很樂於接受新事物,引入新概念,推動創業投資基金,發展高科技和其他新興行業,包括投資蘋果電腦和全美最大的晶元公司英特爾集團。

從J·D·洛克菲勒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個10億富翁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續寫著輝煌的歷史,他們沒有整天躲在房間里計劃如何守住自己的財富,不讓金錢落入別人口袋,而是積極的參與文化、衛生與慈善事業,懷著富有的負罪感將大量的資金用來建立各種基金,投資大學,醫院,讓整個社會分享他們的財富。在今天的美國,要完全躲避這個家族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毫不誇張地說,洛克菲勒家族在過去150年的發展史就是整個美國歷史的一個精確的縮影,並且已經成為美國國家精神的傑出代表。

閱讀全文

與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股票代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