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未來傳統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危險來源於什麼
互聯網的崛起
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機構體系變化的原因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體系變化:大一統的金融百貨公司——分業經營——混業經營趨勢
原因內:金融市場不成熟,監管不容完善,機構內控制度有待改善、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
有混業的趨勢是因為:國家趨勢的金融全球化,監管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等。
3. 智慧金融在未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1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發展的狀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穩步推進;二是「三農」貸款持續增長。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國農業貸款余額近3萬億元,約占金融機構全部貸款余額的14%,60%以上農戶的貸款需求得到滿足。但是當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村地區資金外流情況嚴重。目前,通過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商業性金融組織,每年從農村地區流出的資金大於從城市流入的資金,導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受阻,城鄉差距過大;二是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商業銀行改革以來,幾家主要銀行都大批撤出了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與此同時,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建設沒有跟上,造成機構網點覆蓋率偏低,農民接受金融服務困難;三是金融產品創新不足,贏利水平不高。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經營傳統的信貸產品和商業保險產品,而對農民需求量較大的小額貸款和農業保險則缺乏創新,造成金融產品單一,贏利能力嚴重不足,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薄弱,而一些非正規的農村金融組織雖然金融服務比較符合農民需求,發展較快,但是潛在風險較大;四是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支付結算體系落後。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電子化、票據化基礎設施研發和建設不足,覆蓋的地域范圍小,便捷化程度低。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農」服務的能力,嚴重製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2 發達國家農村金融體系對中國的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農村金融體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美國農村金融體系來看,美國已經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農村保險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體制,建立起了支持農村建設資金循環的長效機制,較好地支持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借鑒美國經驗,結合中國農村的具體情況,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已經成為下一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主線。
(1)要鼓勵金融組織創新,推動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的創新。要按照農村現實和農業經濟發展實際,培育和發展商業性的、可持續的金融組織。條件許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區銀行和小額信貸組織。鼓勵引進國外農村金融中的專門為農業設計的金融品種,以滿足農村金融需要。
(2)對現有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明確功能定位。農信社要鞏固已有改革成果,辦成商業上可持續、主要服務於鄉(鎮)、村和農民的金融機構,農業銀行要結合股份制改革,通過機制和體制的轉換,充分發揮農業銀行作為大型商業銀行的系統優勢,切實提高對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支持質量和效益,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服務;積極推進郵政儲蓄改革,按照商業化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支持「三農」。
(3)加強政策引導,開展金融知識教育。要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轉變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發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用市場化利率覆蓋其經營風險。
3 農村金融創新的建議
在銀行業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轉變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農村銀行增強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風控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深入,農村金融競爭日趨激烈,農村銀行要想在多元化競爭中站穩腳跟,求得快速發展,必須適應市場需求,發揮自身優勢,實施差異化經營策略,從而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要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這不僅要體現在財政扶持和稅收減免上,更要體現在政府對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經營、人才資源、法律保障、輿論宣傳等各個環節上。要扭轉地方政府忽視農村金融工作的局面,把農村金融發展納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合理增設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經濟發展可持續能力強,金融服務不充分的地區,合理增設農村金融機構,擴大農民選擇金融服務的范圍,增強金融競爭力。
4. 為什麼說混業經營是我國金融發展的未來趨向
(一)利益驅動與分散風險的需要使金融機構追求混業經營。實行混業經營的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多樣化經營所形成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效用來降低成本;同時,還可以多渠道獲利;金融行業具有高風險性,這使得金融機構需要多樣化經營來分散風險的要求愈加迫切。
(二)金融全球化促使金融機構選擇混業經營。金融機構的規模大小、業務范圍的寬窄等決定其在競爭中所處的地位。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加強促使世界各國紛紛放棄原先金融分業管制政策。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混業經營提供了技術支持。以計算機與互聯網為特徵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金融通訊與金融數據處理成本,使金融管理技術開發與金融信息傳播效率大大提高,從而提高了金融機構的業務擴張能力,使其可以進入原先不敢進入或無法進入的非傳統領域。
(四)金融工程、金融衍生產品等金融創新為混業經營提供了新的通道。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金融創新工具和創新組織形式得到極大發展。例如,銀行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進軍證券領域,而證券機構則可以通過創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蠶食銀行的存貸款業務。
(五)事實普遍存在的混業經營迫使各國金融監管當局改變監管理念,通過立法的形式來肯定這一市場現象。經過多年的分業監管,各國監管當局積累了一定監管經驗,監管手段日漸成熟;而迫於國際競爭壓力,各國監管當局紛紛放鬆對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的嚴格控制,對金融機構通過購並、金融創新等手段實現混業經營採取了默許甚或鼓勵的態度。
5. 中國金融業 未來會怎樣
在度過全球金融危機後的今天,無論是從中國的角度還是從全球視野看來,中國金融行業都是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那麼,中國金融領袖在創建世界級金融機構中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怎樣才能成為「世界一流的金融機構」?中國的金融領導者應如何把握機遇、培養能力,從而將其組織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國金融業的新未來》一書也許會給你新的啟發。 該書為全球知名管理咨詢公司博斯公司咨詢業務負責人柯安德先生所著。柯安德先生不僅是博斯公司的金融咨詢業務負責人,更是博斯大中華區總裁,為亞洲、歐洲各國的金融公司及監管機構提供了逾20年的咨詢服務。在《中國金融業的新未來》一書中,柯安德先生闡述了其在戰略方向、組織設計、風險管理、業務創新等多方面的豐富經驗。這本書能帶領中國全體金融從業者及金融機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必須應對的問題,並指導中國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 本書首先細談了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即中國能夠為金融服務提供廣闊的市場—— 一個具有高度多樣性、可變性及創新性的市場。那麼應該怎麼來面對這個廣闊的金融市場呢? 該書把重點放在金融機構對待風險的態度、對幫助中國經濟擺脫危機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們對全球金融界的看法上,探討全球金融危機對金融機構造成的影響。除此之外,該書還為金融機構提供了一些見解,幫助其尋找通過滿足不同客戶的實際需求及其變化而盈利的途徑,並解決如何培養能力以力壓群雄這一問題。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嶄新的未來國際金融中心,一個能夠滿足中國經濟在危機過境後的特殊需求的金融中心。 同時,書中還詳細分析了中小企業金融這一重要問題。缺乏發展的中小企業金融通常被視為高風險行業,而此行業卻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並一直是中資銀行所關注的領域。另一方面,在農村人口多於城市人口的國度中,農村金融服務同樣是重要的盈利渠道。為此,本書將側重21世紀農村的個人及企業需求,從而為銀行業務指明一條盈利之路。 遭受金融海嘯的沉重打擊後,全球金融行業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許多金融從業者更是處於迷茫狀態。不可否認,金融危機加速了中國金融業在全球金融領域的迅速崛起。而在崛起過程中,發展金融業的「技術指導」是必要的,但金融從業者的信心、積極進取的態度更是不可或缺的無形資產。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中國金融業的新未來》無疑對整個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信心和希望,也為中國金融從業者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社會帶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精彩摘錄 現有保險商的能力、眾多全球領先保險商的市場地位以及保監會對資金和監管的要求,使得從零開始進入保險領域變得困難,且代價高昂。在戰略方面,新進者需要制定一條清晰的路線,以便為自身建立客戶細分、渠道或產品等方面的顯著優勢。他們需要確定在哪些關鍵地區能開始建立一套備受信賴的組織架構及銷售網路。新進者在吸引、發展並挽留所有職能部門的員工時,在建立銷售網路時,在外資保險公司遵照相關規章與中資夥伴合作時,也面臨著一系列來自組織架構的挑戰。已佔據市場地位的保險公司具有優勢,而邊緣性的保險公司則步履維艱:小型本土保險商需要確定可持續的業務重點,隨後迅速建立獨特的能力,從而為實現盈利並滿足監管方的期望奠定基礎。通過多年的合資經驗,許多外資保險商也需要制定清晰的市場定位及業務模式,從而產生利潤。 那些強化管理能力、擴大規模,並憑借全國范圍內的品牌經營、關系管理及投資技巧不斷地擴大他們本已強大的區域優勢的保險公司,將成為最終的獲勝者。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長期持續的盈利能力將不斷發展,而進入中國這一潛在的全球最大保險市場並參與競爭的代價將只會越來越高。
6. 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在信息經濟和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競爭中,商業銀行如果不改變將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和客戶需求。因此,有人預言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行將滅絕的恐龍」。而我認為,行將滅絕的可能只是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市場和客戶在進化,商業銀行在進化,未來商業銀行的形式和承載內容將迥異於當今。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確定未來銀行到底是什麼樣,但一些方向性的趨勢值得我們重視。
方向之一:未來銀行可能是數據驅動的銀行
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大數據用來描述規模巨大、類型復雜的數據集合,被譽為是繼雲計算、物聯網之後,IT產業又一次顛覆性技術變革,引起各方高度關注。____年,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宣布「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近年來,IBM、甲骨文、SAP等業界巨頭紛紛收購與大數據有關公司,加速布局大數據領域;____年,達沃斯論壇報告《大數據,大影響》稱大數據像貨幣和黃金一樣,成為新的經濟資產;____年,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旨在增強對海量數據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隨著資料庫和數據挖掘技術發展完善以及數據來源迅速擴展,作為數據密集型行業,銀行業將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獲得並使用涉及客戶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統的數據,並通過挖掘分析得到過去不可能獲得的信息和無法企及的商機。由此可見,金融數據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開發的商業銀行大有文章可做,數據和數據應用能力將逐漸成為其戰略性資產
7. 如果一家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確信,在未來6個月內利率將上升,為了從利率上升中獲利,他將如何調整金融機
你的疑問涉及金融機構久期管理、利率風險控制的問題。簡單來說,版利率未來升高,就要根權據期限調整貸款結構,多貸短期,少貸長期,為後來利率上升時增加規模留有信貸資源,以期增加整體收益,反之亦然。二是如後期利率上升,可加快現有期限產品資產證券化,騰挪授信規模。三是通過利率套期工具鎖定利差,減少波動損失。
8. 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中國的銀行體系當前的風險當然主要是信用風險,但是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也隨著利率匯率的市場化而迅速上升,這些監管框架對於中國未雨綢繆防範這些風險提供了一個監管的參照框架,當前主要是信用風險的風險架構,也使得當前中國實施巴塞爾資本協議III的難度相對要小一些、復雜程度也相對要低一些。當然,這也給了中國的銀行業在新的監管框架下逐步積累經驗和數據、爭取在未來國際監管框架的完善中體現中國聲音提供了新的空間。
制度不健全為理財銷售留下隱患。同時,由於客戶對理財產品的辨別能力有限,加之目前理財剛性兌付未實質性打破,理財由商業銀行的信用實質上提供了背書,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往往主要追求高收益,對於理財投資標的、產品信息披露等缺乏深入了解,對風險關注也不夠,這也在客觀上為少數銀行員工違規銷售提供可乘之機。
理財合規銷售,或者說,把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客戶,應當是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操作風險防範的關鍵。監管方面應當加強法規及制度建設,加強對理財合規銷售的檢查,對於違規銷售的行為應當增加處罰力度。銀行也應當順應理財市場發展建立健全管控制度,及時彌補銷售環節存在的漏洞。當然,還應當加強投資者的教育,提高投資者辨別意識,充分了解自己購買的理財,保障自身合法利益。
9. 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有幾個方向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一) 銀行業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二)保險業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三)證券業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一) 銀行業1.經營規模比較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總資產一級資本分行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工商銀行4275.46219.19國內分支機構眾多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農業銀行2442.93162.66國內分支機構眾多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建設銀行2658.45131.96國內分支機構眾多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中國銀行3162.14152.70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花旗銀行7169.37476.99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美洲銀行6325.74381.76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德意志銀行8437.61174.18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巴克萊銀行3988.25140.55全球性機構布局全球性銀行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2.業務功能比較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當局立法限制工商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工商東亞無分業經營農業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無無分業經營建設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中金公司無分業經營中國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中銀國際無分業經營花旗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有1999年取消限制德意志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全能銀行有全面混業經營巴克萊銀行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有1992年取消限制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3.金融創新比較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綜合帳戶銀證轉帳浮動利率貸款票據融資電子銀行循環貸款網路結算消費信貸
10. 關於我國商業銀行的簡介和未來發展前景
一、我國商業銀行當前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大力加強並改進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經營效益實現了逐步提高。但是,商業銀行在體制和機制上矛盾和問題依然很多,改革任務還十分繁重和緊迫。總體來看,當前我國銀行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 健全的產權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建立。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存在缺陷,國有商業銀行雖為國家所有,但沒有明確的所有者主體,也沒有明確的所有者權益要求,導致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道德風險(moralhazard)與「內部人控制」的存在。由於所有者主體的不明確,對經營者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標,其業績評價、激勵約束機制均無明確界定。極大增加了商業銀行作為契約組織內部的協調交易成本。盡管商業銀行經過多年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產權制度與法人治理結構方面的缺陷,仍未能真正形成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機制。
2. 商業銀行自身發展能力的下降。主要體現為3個方面。首先,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資本充足率體現了銀行對負債的最後清償能力。由於體制原因,國有商業銀行正常經營所需要的資本金沒有穩定的補充渠道,並被大量不良貸款和無效投資嚴重侵蝕。2003年底,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僅為5.11%;11家股份制銀行為7.31%。其次,銀行盈利能力差。銀行資本的主要來源是利潤留存,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4大商業銀行贏利水平急劇下降,銀行風險程度明顯增大。目前4大商業銀行的人均利潤率僅相當於境內外資銀行的1/25(田國強,2004)。第三,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截至2003年6月,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按5級分類已超過兩萬億元。
3. 商業銀行運作管理效率的低下。首先,商業銀行內部管理粗放,決策與控制缺乏有效性。由於產權不明與資本「人格化」虛置原因,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管理中缺乏統一的內部控制制度,管理水平較低。銀行內部各業務部門在具體行使監控職能時,職責不明確,或者「齊抓共管」,或者「互相推諉」,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運作機制與制約機制,金融犯罪與管理瀆職行為時有發生。其次,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升。中國銀行業整體上存在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風險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感等較差,缺少團隊精神等問題,嚴重製約了銀行業務的發展。第三,金融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的突出問題是業務范圍狹窄,盈利空間有限,缺乏產品創新能力。隨著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與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在現有金融創新能力約束下,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將變得日趨不穩定。
二、加入WTO對中國商業銀行發展帶來的挑戰
本人認為,加入世貿組織的重要意義在於確立了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長期制度環境。根據中國在加入WTO時有關承諾,我國目前已正在人民幣業務經營地域與客戶等7個方面逐步放寬對外資銀行的准入。全面地看,加入WTO對中國銀行業改革帶來了促進競爭的積極效應,但更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產權制度競爭的挑戰。就我國商業銀行的產權構成來看,占國內銀行業70~80%市場份額的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其他新興商業銀行盡管是股份制形式,但其大股東仍然多數與國有成分有關。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代表的產權模式,決定了它經營目標的兩重性,既要以追求利潤為目標,同時又必須承擔一定的政策性業務,不可能完全按照經濟理性來運作,從而制約了自身競爭力的提升。而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絕大多數都是產權明晰、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股權具有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點,這種產權模式決定了其經營目標只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國內商業銀行目前在產權制度競爭上面臨著不利格局。
2. 銀行業務上的沖擊。外資銀行在資金實力、管理經驗與金融創新等方面處於明顯優勢,必將逐漸使國內商業銀行某些業務受到強烈沖擊。(1)儲蓄存款出現轉移。過去我國法規限制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吸收存款的規模和范圍。加入WTO後,中、外資銀行爭奪儲蓄的競爭加劇,居民部分儲蓄出現向外資銀行的轉移。(2)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趨勢不斷發展,因此銀行國際結算業務大量增加,外資銀行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與中資銀行爭奪業務。(3)貸款業務有所流失。外資銀行重視以信貸為手段去爭奪市場,而優質企業往往也會選擇那些服務靈活、效率高的外資銀行。(4)個人消費信貸業務面臨激烈競爭。
3. 在客戶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往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於一身,與嚴格分業管理的中資銀行相比,可以為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商業銀行服務,中資銀行在優質客戶發展和鞏固方面的競爭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 根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銀行80%的利潤來自20%的優質客戶。外資金融機構能夠進一步利用其跨國網路優勢、創新能力與國內金融機構爭奪優質客戶群。可能的結果是國內金融機構的一批優質客戶出現流失,而有風險、效益不好甚至虧損的客戶留在國內金融機構。
4. 優秀金融人才的流失。廉價的人力資源是中資金融機構與外資金融機構競爭的一個優勢,但同時也是一個致命的劣勢。更多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後,出於業務經營需要,會普遍採用人才本地化戰略,僱傭一批有豐富從業經驗的當地高層管理人員和熟練員工。外資銀行具有收入水平高、工作條件好與人才任用機制靈活等優點,會以高薪聘請、委以重用等優厚條件,以及科學的管理方式來挖掘「金融精英」,因此,國內商業銀行將面臨人才流失的嚴峻考驗。人才流失對我國金融業不僅意味著人力資源的劣化,更嚴重的是發生客戶、業務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