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金融理論與金融政策方面的知名學者有哪些,其代表作有哪些
樓下那位我已抄經無語了,郎咸平就忽悠大眾厲害,什麼都是陰謀論,只能說他抓住了大眾心理,宋鴻兵就不說了,沒有什麼厲害的背景,不知道哪裡弄出來的野史寫了本貨幣戰爭,寫小說的行家。
真的要講金融研究的話,初級的可以從《西方經濟學》看起,作者曼昆,就看宏觀那本就行了,現在應該都第六版了吧。金融學國內比較好的是黃達寫的《金融學》,國外的有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這是基礎的幾本,如果夠閑的話《資本論》可以看一下,這個真心寫得好。
在進一步可以看看計量經濟學,古扎拉蒂的;投資學也可以。宏觀的話印象中很出名的高端洋氣的著作真不多,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吧,以前學的時候也是偏微觀和量化的,不過現在金融研究重微觀輕宏觀確實是現狀,因為微觀可以直接帶來收益,比如研究一種投資模式,但是宏觀就大多是學術上的。如果你真想研究宏觀可以去查最近的論文,國內的中國知網就可以了,學生的話你們學校應該有公共賬號。英文夠好可以直接去國外的比如劍橋論文資料庫之類的。
❷ 國際經濟學的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並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出一個重要特徵,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濟國際化對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出了客觀要求。隨著電訊技術的普及和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跨國銀行空前的海外擴張,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積極開拓、控制新興市場等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迅速。此外,各國金融管制不斷放鬆,國際投機活動的加劇,以及為逃避各國政府種種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舉措國際金融一體化趨勢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國際金融一體化一個高潮,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一般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進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面的經濟合作並到任何一國或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動狀態。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
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對國際經濟體系構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首先,世界金融一體化使得主權國家金融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削弱,由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國際金融一體化加深了世界各國在經濟領域內的相互依存,各國所執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和國際儲備的管理營運,都將對其他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已經成為各國中央銀行不得不共同處理的問題。其次,國際資本力量的強大於國家主權的相對弱化,冷戰後,國際市場的統一、金融自由化的加快、技術革命的促動,使國際資本空前擴張。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場合下,資本力量已經超越了國家力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巨額資本高速遊走,瞬息萬變,資本的擴張和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改變了政府發揮作用的環境,增加了政府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變數,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被嚴重削弱(如國際資本流動的「溢入溢出效應」對主權國家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
這些巨額流動資本完全是在任何單個民族國家的管轄的范圍之外發揮作用。而民族國家,包括是最發達的國家,無論從實力、理論、法律還是從技術上都無法做到防範於未然,都無從控制國際游資的沖擊。最後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升了國際金融組織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權力地位,在特定的時期對於民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提出了挑戰(如IMF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表現)。由於金融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國別化之間的矛盾加劇,呼喚全球性的金融體制,監管體系與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這必將導致各個民族國家金融決策主權的某種弱化,必須肯定,從長遠看來,這種弱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是這種主權的讓渡必須是相互的和對等的,不能被某種強權,尤其是金融霸權所利用和濫用。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上巨額游資的存在對於民族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了挑戰。表現在①巨額資本快速的流入流出對於主權國家經濟的巨大影響。②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戰略上的失誤及經濟結構上的缺陷,成為易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對象。其次,金融創新促進了世界金融一體化,也對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挑戰。①金融創新加劇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由於國際金融傳導機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國家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國際金融風險。②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不僅為國際游資對主權國家進行沖擊提供了手段,而且使得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直接掠奪一國的財富成為可能。
再次,國際金融體系內的權力分配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隨著世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權力分配更加有利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操縱著國際金融體系中游戲規則的制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領域內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不斷加深。在國際金融體系存在著巨大的結構性缺陷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將始終面臨著金融風險對於經濟安全的挑戰。 二戰結束以來,金融霸權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冷戰時期,兩彈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強國爭霸的戰略領域。在冷戰之後,特別是在實際之交的今天,信息業與金融業則成為全球戰略的基礎。今天,世界上所有的經濟發達國家,無不力圖搶占現代金融的制高點。前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哈佛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與重建世界秩序》一書中列舉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個戰略要點,其中第一條「控制國際銀行系統」、第二條「控制全部硬通貨」、第五條「掌握國際資本市場」都與國際金融領域有著密切的關系。冷戰後,由金融霸權所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呈現兩種趨勢,一是發達國家內部對金融權力的爭奪日趨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權又聯合起來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控制。70年代末,以格拉斯為首的一批美國左派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權」的概念,所謂金融霸權是指以大銀行家和大機構投資者為核心的金融寡頭及其政治代表,通過控制經濟活動施以重大影響並以此牟取暴利或實現其他政治、經濟目的的一種社會關系。金融霸權理論認為,金融霸權的權力主要在於①控制貨幣資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利用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業趨於壟斷。金融霸權控制企業的兩種工具是控制資本流動並設置金融市場各種參數。金融霸權對國際關系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控制國際資本流動,二是進行國際金融投資,三是操縱各種國際經濟組織。
隨著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金融霸權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後果日趨凸現。從對國內經濟結構影響來看,金融霸權通過控制資本流動,不僅可以改變左右一國的產業結構對各個部門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還會促成泡沫經濟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並影響政府的行為。從對國際經濟影響看,金融霸權控制國際資本流動的直接後果是加劇國際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權會以通過各種形式從發展中國家抽走極為稀缺的資金,同時又會扭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使其經濟與社會失衡加劇,最終導致南北國家經濟差距不斷擴大。 保羅·克魯格曼在最新出版的《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應以短期的救火態度來看待1997年以來的危機,而應認識到一個國家經濟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兩難選擇的三個方面,即「三難選擇」是當今國際經濟體系的內在特性。所謂「三難選擇」,即克魯格曼早些時候所說的「永恆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個目標中,只能達到兩個,不能三個目標同時實現: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克魯格曼認為歐洲貨幣聯盟和歷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選擇「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中國大陸則是選擇「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即只開放「經常帳戶」,不開放「資本帳戶」。
克魯格曼認為,「三中擇二」是國際經濟體系內在的「三難選擇」的體現,可追述到國際經濟學中著名的蒙代爾──弗萊明定理。因此,不顧其它兩個目標,單追求一個目標(如發達國家近年來向發展中國家所推銷的「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在理論上是占不住腳的。那麼,為什麼西方發達國家在1973年以後選擇了「資本自由流動」和本國「貨幣政策獨立性」這兩個目標呢?克魯格曼認為,這是因為它們對「匯率不穩定」的承受力較大,而這又是由於國際資本市場對發達國家的信心較大,使發達國家貶值幅度可以恰到好處,不至於過度。
相反,國際資本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信心不足,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貶值往往在資本外逃壓力下過度。因此,克魯格曼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三中擇二」,應是選擇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而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他高度贊賞中國中央銀行近來連續降低利率的政策,認為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其他亞洲危機國家所不具備的,其原因正在於中國沒有開放「資本帳戶」,沒有實行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他說,中國的選擇,對於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蕭條,意義重大。
❸ 金融的投資學和公司金融有什麼區別
金融的投資學和公司金融可以說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金融學也研究投資,在金融學可中證券投資只是金融的一個分支;而投資學也研究金融性投資.但由此就說投資學是金融學的一部分,可能有失偏頗.
二者的根本區別:
一,是理論基礎不同,金融建立在市場「無風險」的基礎上,而投資學建立在「風險計算」的基礎上.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是有效市場理論和理性人假設.如金融學研究的利用應用數學工具來為金融行為建模,只有在市場理性情況下這種分析才可靠,如果假設條件的不成立,市場反復無常,這種分析就會毫無價值.而投資學的理論基礎是市場非理性,或者說是「市場先生假說」,如果沒有市場反復的狂躁不安和情緒極端低落,價值投資者不可能有機會投資成功,也就沒有巴菲特的輝煌成就.
二,是研究對象不同.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金融工具的價格,而投資學的研究對象是金融工具的價值.金融學認為風險來自價格的波動程度和波動過程;對投資學而言,價格的波動程度和波動過程是與風險無關的,他們只關心價值是多少,市場先生提供的買家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和利益.
三,是研究方法不同.現代金融學已經完全將學科引入到復雜的數學工具應用上,而投資學的研究方法是,基於公司財務數據和管理能力採用現金流貼現方法的理性價值計算,如巴菲特從來不用電腦來計算,甚至連計算器也不用.他講道,如果計算一家企業的價值復雜到需要使用電腦的話,那他早就失業了.
四,是內涵和外延不同.金融注重研究「錢」的融通,調整經濟發展機理.投資學研究使錢生錢,除了研究金融概念上的投資,還研究投入實業、實體經濟等.
❹ 要考2010年的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金融理論與政策)的研究生
其實你去中來央財經大學研究源生網站看招生簡章和參考書目就能了解到有關信息,以下是參考書目:
http://gs.cufe.e.cn/zsgg/ss/08gg/zb/09zsml.doc
我幫你看了,是這本:
《金融市場學》張亦春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❺ 現代金融學的三大理論基石是什麼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保險(Insurance),本意是穩妥可靠保障;後延伸成一種保障機制,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
證券是多種經濟權益憑證的統稱,也指專門的種類產品,是用來證明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種特定權益的法律憑證。主要包括資本證券、貨幣證券和商品證券等。
(5)金融理論和公司政策擴展閱讀:
金融體系包括金融調控體系、金融企業體系(組織體系)、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環境體系五個方面。
(1)金融調控體系既是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健全傳導機制、做好統計監測工作,提高調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包括利率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可兌換、支付清算系統、金融市場的有機結合等。
(2)金融企業體系,既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現代金融企業,也包括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政策性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革、發展各種所有制金融企業、農村信用社等。
❻ 急!!上海理工,金融三個方向,金融政策與管理研究,公司金融理論與實踐研究 金融服務市場問題研究,哪個
三個方向都可以,關鍵是你自己的興趣所在。專業內可以互換方向,不存在那個更好,差不太多。
調劑的話還是得看你的分數,如果分數不夠金融專業么……
❼ 現代公司金融理論三大核心內容是什麼,除了股利政策外,還有什麼
偶也想知道,小額~
❽ 請問有沒有《金融理論和公司政策》的電子書
《金融理論和公司政策》我有 留下你的聯系方式!
❾ 運輸公司金融理論如何助力公司治理
運輸公司金融理論助力公司治理的首要任務是建立權力制衡體系,對於金融企業來說更加需要對「內部人權力」的制衡。但是治理結構的復雜化,利益相關者的多重介入,可能並不能使制衡效果更加顯著,反而使治理體系越來越缺乏效率,治理真空越來越多。
健全金融企業經營的法律環境,通過法制體系取代利益相關者的多重介入;提高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通過科學、現代的監管體系取代監管部門的日常介入,減輕商業銀行過度的監管負擔,讓其有更多的精力為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總之,要「去復雜化」,要通過深化改革和法制建設實現「化繁為簡」,不能因為在公司治理層面出了一些問題就停止市場化、現代化改革的步伐。相反,只有堅定不移的繼續推動現代金融企業體制的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9)金融理論和公司政策擴展閱讀:
金融理論如何助力公司治理面臨難題
1、治理結構不夠清晰,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加入到公司治理體系中,提高了達成經營決策的復雜度和交易成本,降低了公司治理效率。
2、多重利益相關者,多重利益關系,多頭治理,制衡結構過於復雜,很容易形成治理真空。當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並對銀行日常經營「指手畫腳」的時候,銀行管理者和經營層很容易陷入手忙腳亂,對內部人控制的制衡反而實現不了。
3、目標函數難以確立,銀行經營層的方向感越來越差,難以形成清晰的戰略規劃和業務執行路徑。多重目標相當於沒有目標,商業銀行究竟是商業化經營還是以社會目標為重,商業銀行的目標是為股東賺錢還是執行監管和貨幣政策?這直接決定了銀行風險偏好和信貸配置策略。
4、很容易導致形成「外行人指揮內行人」、行政色彩取代專業經營的逆向選擇現象,最終可能導致逆向選擇或淘汰,嚴重製約商業銀行各項功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