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融媒體將會對媒體行業帶來怎麼的變革面臨哪些挑戰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媒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深度融合、整體轉型為目標的媒體改革在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業務形態、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方面進行艱辛的探索和創新實踐,雖然有突破,取得一些成績,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自2018年,中宣部提出要在2020年底基本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全國全覆蓋的背景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循的情況下,如何變革,又會遇見哪些挑戰,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目前,融媒體行業在內容生產、體制機制、行業理念等方面,正發生著一系列的變革。
其一、內容的深度開發
融媒體的發展實現了採集一體化,由一個團隊共同完成,採集的內容全方位、多角度,能夠完全滿足各類媒體的編輯需求,再由二次加工處理深度開發,形成規模聲勢,不僅可以增強內容的權威、真實、全面客觀性,同時提高傳媒業信息產品的品位和檔次,並引進新的技術,實現了傳播效果最大化。
其二,體制重構及資源整合的變革
融媒體中心整合了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的人力物力資源,變各自服務為共同服務。同時,融媒體重構了管理體制與事業體制,將原來由廣電行政部門設立的廣播電視台、縣委宣傳部設立的內部報刊、縣政府設立的政府網站整合起來,設立統一法人機構——縣融媒體中心,並採取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方式。
其三,媒體行業理念、媒體手段的創新
媒體融合是我們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追求信息傳播的優化過程,它正改變著信息的採集、合成、傳播、獲取、經營管理等方面各個環節的運行方式。面對市場需要,媒體需要向融合轉型,這是媒體經營理念的創新,也是媒體方式方法手段的創新。
參考中科院系科技企業中科聞歌提出的融媒體中心建設思路,我們可以發現,媒體融合,在五個方面大有可為,即技術業務的融合;內容渠道的融合,發聲渠道的融合,媒體資源的融合,多級媒體的融通。
中科聞歌融媒體建設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縣級媒體建設不僅要把握好媒體融合轉型的歷史性機遇,也應注意建設過程中,面臨著的差異化服務提供、新技術影響、信息監管等方面的挑戰。
其一,融媒體面臨為用戶提供差異化的功能服務的挑戰。在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的同時,也需要開拓互聯網思維化,增強用戶思維,為用戶提供具有差異性的產品與服務。
其二,融媒體要面對新技術融合的挑戰,例如:5G的來臨,除了速度的提升外,對以往任何一代通信技術都有顛覆性的影響。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必須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用最好、最新的技術提升采編能力,拓寬傳播領域。
其三,在融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過程和傳播者上傳的信息缺乏完善的監管,其真實度難以保證,再加上良莠不齊的信息發布、原創資訊不足、轉發較多、新聞權威性不強、信息價值不足等,都給融媒體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個人隱私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相繼出現,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融媒體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與此同時,也應規避因資訊質量、信息安全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Ⅱ 淺析傳統媒體如何尋求轉型發展之路
傳媒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區塊鏈促發新一輪技術革命
隨著國內用戶紅利逐漸消失,傳媒行業從產業層面到資本層面都經歷了一整年的消化期,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從行業細分領域看,由於用戶內容付費意願提升、互聯網加速傳媒企業的轉型和並購等因素,傳媒部分新興細分行業仍保持高速增長。18年建議關注影視、數字閱讀、游戲、廣告等具有成長性的傳媒細分行業,並積極布局細分行業中低估值、業績優的白馬股。
就傳媒產業而言,隨著近幾年來文化傳媒資本市場格局的變動,其困境與當下痛點何在?如何用「信息互聯—智慧互聯—價值智鏈」對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內在邏輯的演進態勢進行概括總結?
數字經濟或成新引擎
政策利好疊加技術升級帶來的創新紅利,也使得傳媒產業發展新動能曙光漸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傳媒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後國內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開始呈現出規模增長快、從業人員數量需求大、延伸領域廣、相關產業聚集的特點。2015年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已集聚了36,948家企業、近384萬從業人員,產業規模達到5,939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VR增幅最大,達267.5%。預計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數字經濟既是「新經濟」也是「心經濟」,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為傳統人際交互、情感交互過程中的價值量化和價值變現創造了新的可能空間。情感與社交價值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證券化互為支撐,為內容消費提供了全新的激勵機制,對個體內容消費者而言,甚至可能出現「消費即生產」的模式,這一趨勢與「通證經濟」疊加,或為傳媒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引擎。
區塊鏈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到了移動互聯下半場,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崛起,以多維度需求與場景精準匹配和用戶自助服務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崛起,從流量紅利時代向存量深耕時代轉型開始,未來幾年一些垂直行業空間有望迅速打開。而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時代的技術載體,或將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區塊鏈在文化傳媒領域最本質的應用在於重塑社群生態。未來內容的生產越來越用戶化、社交化、資產化,傳媒產業生態與外部商業生態和社會生態之間呈現出更加無縫融合的態勢。與5G相輔相成,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內容產出模式和全新的賽道值得前瞻性關注和研判。
區塊鏈的社群效應強於互聯網效應,有助於文創行業確權、流通、追溯交易,可以幫助作者和投資人更快更好地變現未來,這也是整個行業的突破點。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經濟通過對長尾的確權和定價,將改變互聯網文化娛樂產業的生產關系,帶來一個網路新世界。君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李陶也有同感,他表示,新技術推動文化傳媒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風險投資應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端的內容變現機會。
在內容監管和資本監管雙雙趨緊的態勢下,風險評估和防控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內容付費產業崛起,移動端增量賽道深耕成為熱點,短視頻、在線教育和圖片C端付費熱度持續。此外,「VR+AI+區塊鏈」的深度融合將持續驅動文化傳媒創新,該領域可能構成一個新興藍海。
Ⅲ 傳統媒體為什麼轉型
樓下別幼稚,行外說行內事。首先,除了早已玩蛋的紙媒,沒任何傳統媒體是靠記者撐台的,聲音媒體靠主持人吸收聽眾,就如聽歌聽吹水、聽明星主持人分享日常趣事等,主持人成了第一吸引源。當然,聲音媒體也有新聞節目需求,就如央視630類,但往往不是主菜。而視像媒體如電視等,常年以來都是靠整個節目去競爭的,節目內的人也重要,但遠沒整體重要,所以電視媒體里的記者地位也不高,一般占據一個小部門或經營一個頻率(如新聞頻道)等,但對比自己所在台及外界,新聞類節目或頻道往往是很弱勢的,和他們自我包裝有極大差別。也可以隨便上街問問別人喜歡看綜藝節目還是新聞節目?答案10有八九能讓某些造假的包裝汗顏。另外,如果是如下面提到的是紙媒的記者,建議盡快轉型,如果有暗指人日和新社在託大記者的價值與地位,那麼,請三思再理解。另外供參考:,1.記者職業周期10-15,一般就會升到管理層成員台長什麼的,很少再做一線工作。2.主持人職業周期一般前十年學東西,從業15-25年才是成名有巨大收成時期,25-35.開始會教新人。3.其它工作崗位,和普通公司行政類差不多,不屬於特殊人才類,建議哪裡收入高去哪裡。總結,只有紙媒才是靠記者撐出來的,其它傳統媒體都不是,切記。
Ⅳ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 應該靠什麼賺錢
要想富先修路,想在新媒體行業賺錢,單打獨斗肯定不行,那必須得要去參加培訓,多學一點新思維新方法,反正我去了2 8 推,現在月薪至少五位數,接下來打算創業了
Ⅳ 報紙媒體怎樣向全媒體轉型
報紙媒體怎樣向全媒體轉型 對於「全媒體」學界還沒給出統一定義,目前較為認同的說法是:「全媒體」指媒介 信息傳播採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多媒體), 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 融合),通過融合的廣電網路、電信網路以及互聯網路進行傳播(三網融合),最 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 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說 的通俗點就是融合所有媒介,讓人能隨時隨地的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自新媒體產生以來,報紙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眼看著電視,網路把一大半 的廣告費分去,卻無可奈何。報紙遭遇到了生存的危機,大的報業集團還能維持, 一些小的地方報紙正逐步走向滅亡。 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全媒體」這樣一個概念被報業重視起來,視為救命的 稻草。可以預見的是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可抗拒,2013 年中國的手機網民將達 到6 億,而電腦網民也以每年37%的速度在增長。當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越發的 成熟,人們對於獲取信息的方式必將是走向更便捷,更迅速和更全面。全媒體恰 好就是這樣一種傳播方式。 報紙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現在的女性幾乎是不讀報的,而大部分的青 少年更習慣使用手機和電腦獲取信息。所以報紙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向全媒體 轉型是一種方法。報紙向全媒體轉型目前就是進軍網路和移動客戶端市場,主要 方法是建立網站和開發手機app。以前傳媒不發達的時候是受眾找報紙看,現在 要做到的是受眾習慣在哪裡看就把信息送到哪裡。 這條路十分艱難。我國四大大新聞門戶網站:騰訊,搜狐,網易 ,新浪, 他們把持著很大一部分的用戶,用戶的上網慣性,使得很難把這些用戶爭取過來。 而在製作app 上,傳統的報紙沒有這個技術和經驗。目前在新聞類app 下載排行 榜上依舊是四大門戶網站app 的天下。這些都顯示著報紙並沒有那麼容易向全媒 體轉型。 究其緣由有三點。一是受自身限制,入行晚沒佔到先機。報紙始終是報紙, 它有它的本質屬性,不著力做好報紙是對本職工作的侮辱。所以沒有在進入網路 時代的時候有所准備,失去了先機。二是技術,資金和經驗不足。報業的新聞人 才集中在采寫這一塊,沒有專門的網路人才,加上報業的不景氣也拿不出多少錢 來砸向全媒體。三是報紙比網路媒體更具有權威性,作為喉舌機關它不能一味的 向利益靠攏和低級趣味獻媚,所以與網路水土不服。 也不是說報紙向全媒體轉型的路就死了。報紙還是有很大優勢的。很多報紙 開辦多年,有很好的口碑和印象,這樣的報紙擁有自己的讀者群。還有些報紙定 位準確,極具公信力和權威性,發展全媒體可以進一步提升影響力。比如《南方 周末》,它的app 下載量就在130 萬左右。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報紙最核心的優 勢在哪,那就是內容。 無論形式怎樣在變化,無論速度是怎樣在加快,無論受眾怎樣在看新聞,內容才是吸引 人的第一要務。只有內容抓住了讀者,才可以後續的談傳播方式。報界擁有一大批媒體的精 英人才,有記者也有學者等等可以寫出非常好的吸引人的內容出來。依靠這點報紙在轉型就 成功一半了。 再有就是要搭建好一體化平台。這是運營和技術上的要求。不惜成本的花錢做品牌運營 很幼稚,就算話再多錢也比不過互聯網那幾個巨頭,品牌運營的重點在立足本土化。騰訊旗 下針對各省做了諸如「大楚網」,「大粵網」等地方網站,發展的都還不錯。本土化能直接 拉近與當地讀者的距離,吸引到當地讀者的關注。很多報紙常年在一個穩定的區域發行,本 地讀者數量龐大,在轉型「全媒體」的時候不能為了做大做全而忽視他們。不僅在內容上偏 重,在信息服務上也要偏重。比如對本地交通的實時報道,對本地美食的介紹等等服務性的 新聞偏重本地讀者。 另外一點在技術上要捨得花錢。「全媒體」是建立在對通訊技術高要求的基礎上的,如 不能良好的運用網路技術打造更能滿足用戶體驗的網站,移動客戶端app,手機報,信息推 送提醒功能就根本吸收不到用戶。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報紙向全媒體的轉型其實是在加速自己的衰退。為了去分得市場利 益而去盡力去做全媒體,說白了就是放棄紙張把信息用到網上,通過電子終端閱讀信息。等 到每個人都用手機看新聞的時候,報紙也就沒存在必要了。「全媒體」已經是時代潮流,但 在這里有一個本位的問題,就是:是為了經濟利益去擴大影響力,還是擴大了影響力帶來了 經濟利益的問題。如果報紙真的活不下去,逼得報業人士去做新媒體,那麼這種轉型是由經 濟利益帶動的還是由社會發展帶動的呢?把這個問題弄清楚才不至於在轉型中迷失方向。
Ⅵ 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浪潮下升級轉型
傳統媒體要轉換思維,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各級報紙、電台和電視台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媒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傳統媒體要善於分析和運用互聯網模式,融入新媒體,不斷提升新媒體的影響力。在渠道拓展上傳統媒體不存在任何問題,報紙做電子報,電視做網路電視,數字電視,廣播也可以上網,拓寬形式,做好渠道,傳統媒體一樣可以成為復合媒體。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加大技術投入。提高信息傳輸效率,發展網路視聽服務,將優質內容推送到互聯網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多終端,推動社交平台與新聞傳播平台對接,廣泛吸引用戶,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探索新應用,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和手機報等應用,借力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建設公共賬號,進一步擴大覆蓋面,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和互動化趨勢,努力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傳統媒體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專業采編優勢和信息資源優勢,以權威報道滿足用戶信息需求,以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佔先機;塑造融合新聞,在「全」「深」「廣」上狠下工夫,以傳統媒體的內容為核心,通過跨媒體聯動推助優勢互補,通過專題策劃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新聞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題血肉豐滿,更富感染力和滲透力。重視在服務和互動上出特色。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用戶理念,注重分析用戶特點,准確把握用戶個性化需求,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新媒體的「快」和「准」,在即時視頻播報上求實效。與時俱進,把握媒體發展脈搏,不斷擴大新媒體影響力。
Ⅶ 金融行業從業人員如何轉型
從整體上看,金融行業一直都比較熱門,其職業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據實際就業情況看,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據大數據的觀察統計發現,知名院校的金融學碩士,如果導師影響力較大,在校期間注重實踐,同時研究功底比較深厚,剛出校門拿到10萬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數。
1就業狀況一覽
近幾年來, 中國金融市場正在走向國際化,對專業性很強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行業就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例如高校教師和大公司市場研究分析、基金經理、投資經理、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
2就業方向一覽
無論是本科畢業,還是碩士畢業,金融學專業畢業生總體上的就業方向有經濟分析預測、對外貿易、市場營銷、管理等,如果能獲得一些資格認證,就業面會更廣,就業層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金融風險管理師(FRM)、特許財富管理師(CWM)、基金經理、精算師、證券經紀人、股票分析師等。
3九類金融人才需求
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急缺金融分析師、金融風險管理師、特許財富管理師、基金經理、精算師、副總裁級高管、稽查監管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後台工作人員(在財務、結算、稅務方面有經驗)等九大類人才。
金融分析師(CFA):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獲得CFA資格幾乎是進入投資領域從業的必要條件,全球至今僅有3.55萬人通過考試,而我國大陸,目前約50人擁有此資格,未來3年對CFA的需求量將超過5000人。
金融風險管理師(FRM):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風險也隨之迸發,在管理層的施壓與外資金融機構競爭的雙重壓力下,國內各金融行業內企業及各大型國企紛紛加強了對金融風險的衡量與管理,提高對金融風險的防範與控制能力。在此情況下,掌握風險管理知識的專業人才受到企業熱捧。作為全球最權威的金融風險管理認證,FRM證書具備基於全球標准客觀度量風險的能力,也成為企業衡量應聘者是否具有強大風險管理能力的標准。不少人因此報考FRM,學習風險管理知識,為了在金融圈中更好發展。
特許財富管理師:5年以上金融機構工作經驗,有良好的經濟學基礎和至少精通兩個投資領域,其要求之高,很少人能通過。
投資管理人才:市場急需大量的投資管理人才,這些投資管理人才主要包括風險投資人才、融資租賃人才、金融業務代表、個人投資顧問等。
稽查監管人員:有能力勝任者,只有在薪水能高於原先30%到40%才願意跳槽。
4各類崗位職業發展路徑
金融業中,各個崗位需要哪些經驗?哪些技藝呢?職業發展路徑是怎麼樣的呢?
Part 1
銀行
中國銀行人力資源部招聘與用工管理主管竺豐平介紹,銀行針對應屆生的崗位主要分為兩大類:基礎服務類如客戶服務,以及專業類崗位如金融研究等。畢業生要先做這類基礎專業性儲備,大部分都需要輪崗積累經驗。「銀行的壓力比以往大家想像的要大得多。」 而在中國銀行,大部分的高管都來自一線,「這完全是一個戰略性考慮,總行雖然舒服,但真正要成長到那樣的階段,我們要學會放棄很多東西,並且要付出更多。」
Part 2
信託、證券 \基金
信託、證券相對門檻較高,普遍更傾向於有經驗的求職者,但每年也會有一些公司開放一定數量的應屆生招聘名額,例如中融信託,去年招收140個應屆生,崗位集中在前台業務部門的信託經理助理;中後台的風控、法務、產品支持等。
信託人員入行一般都要先從助理做起,然後按照信託經理、高級信託經理的路徑晉升,之後可能做到總監級別並負責業務工作。由於近幾年監管部門對信託公司的管理越來越規范,此前信託公司工作半年到1年就能獲得晉升的情況將逐步得到控制,規范之後,每一級的晉升速度大約為2到3年。證券與其類似。
Part 3
投行
投行類方向的入職門檻非常高。以摩根士丹利為例,目前它們在中國針對 應屆生的招聘主要面向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的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並且必須從畢業前一年就開始在摩根士丹利里實習。根據摩根士丹利中國執行董事、人力資源總監白文傑的介紹,這類方向的人才招聘除了基本的專業技能之外,對職業技能和文化維度等也有很高要求,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合作、項目管理等,另外有國際化 視野也是它們看重的素養之一,「可能在一開始選擇人才的時候不太起作用,但對這個員工能否長期留在企業發展,這方面就顯得非常重要。」
Part 4
基金風投
相對而言,基金風投類的公司則更看重綜合性素質及實際操作的經驗, 因此對應屆生的招聘數量較少。根據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王建慶的介紹,基金風投行業有一個特點,需要非常強的對技術、商業模式、商業邏輯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基金風投公司在招聘應屆生時大多希望求職者在本科期間具有理工科背景。王曉藍也認為,由於行業對於綜合素養要求很高,而培養一個大學畢業生要花費 太多的時間,因此一般一年只招一兩個大學生,而他們的職位發展路徑也同投行一樣。
金融行業的方向具體到崗位,都以初級服務性崗位為主。一般金融畢業生的發展都以此為行業起點。
Part 5
銀行客戶服務
對於畢業生來說,銀行的基礎服務類仍是主要投遞方向,招聘數量每年都在一萬基數以上。工作內容即對個人業務、對公業務的處理,工作強度較大。這個職位門檻較低,絕大部分只需要本科畢業,同時一線城市增量需求減少,更多需求跟隨網點布局下沉。
Part 6
客戶經理
證券、銀行、信託等機構永遠是銷售崗位的需求量較多,分別對應的職位是券商經紀人、客戶經理、信託經理。這類崗位要求能夠維護客戶關系、建立客戶資源,對溝通及客戶管理能力的要求較高,並有績效考核的壓力。
Part 7
外資行的管理培訓生
外資行的校招項目以管培生為主,職位起點也相對較高。管培生的輪崗周期通常為1年半到2年,他們需要進入銀行各部門的前線業務、核心項目、中後台崗位、職能部門等不同的業務模塊參與實際工作,全面了解業務後再確定定崗方向,這類職位多以國內和國際名校的本科或碩士畢業生為主。
Part 8
證券經紀人
證券業的招聘需求與投資市場的熱度有關,比如股市行情好的時候,證券的招聘需求就會更活躍。證券經紀人也是屬於營銷性質的崗位,主要工作內容是客戶開發和服務、證券投資理財產品及業務的推廣,有傭金比例提成。這個崗位會優先考慮那些拿到從業資格或證券經紀人專項資格的人。
Part 9
證券分析員/金融研究員
主要工作是就證券市場、證券價值及變動趨勢進行分析,向投資者或機構發布研究報告。這類職位要求系統學習過證券分析、金融學等知識的碩士生,最好還了解會計財務、審計知識,且有良好的客戶溝通表達和專業文字能力。而FRM/CFA之類的專業證書會加分不少。
Part 10
風險管理/控制
金融行業即經營風險,風險控制是核心環節。這點在證券業中的表現更明顯,因為券商、基金、期貨等都靠管理風險吃飯。風險管理和證券研究的學歷門檻較高,傾向於金融數學、金融工程、數理統計等專業碩士以上學歷,了解金融衍生品定價理論和模型。由於涉及產品設計、流程管理控制,法律知識也最好有所覆蓋。
Part 11
證券/投資項目管理
主要工作內容是進行項目風險評估分析、立項、盡職調查、方案設計、談判等。王建慶認為做投資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一般會考慮從MBA里找。「本科有理工科背景或某行業背景的MBA學生是最理想的。」
Part 12
投資銀行業務
整體上投資銀行已經離開了暴利時代,業務上需要找到新的盈利點,以大摩為例,它們的戰略是向資產管理方面轉型。同時這也意味著成本的控制需要加強,投行的薪資可能不如之前。而國內受IPO暫停等影響,投行部門的招人需求會有所降低。這類職位對於應屆生的基本要求是國際化視野及英語溝通能力。
Part 13
互聯網金融崛起 人才缺口大
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的人才一般分為四類:「典型」的傳統金融人才、金融產品的研發人才、互聯網技術人才和互聯網運營推廣人才。
目前行業里急需的三大類人才分別為技術人員、金融人員和運營人員。
如果你是技術黨,最好要懂得PC端研發、移動端研發、產品研發等;
如果你是金融派最好懂得金融產品設計,懂得金融建模、風控,最好還要知道如何進行大數據分析。當然對於一些開展線下業務的平台而言,具有當地人脈和有經驗的客戶經理也是急缺的;
如果你是運營狗,那麼除了懂得熱點跟風外,還要對金融略懂一二,也要深諳互聯網傳播之道,類似於雷軍、雕爺這種會玩概念會包裝的人,能夠成功吸引眼球的人。
5薪酬水平
金融學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在薪酬收入方面差距比較大,這跟學校、導師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以及自身的能力塑造、實踐經驗緊密關聯。其中,融資和資本運作、咨詢服務方面,發展前景更廣一些,而且收入也頗豐。月薪少則6000元,多則30000元。如果能進入跨國投行或者埃森哲、麥肯錫等跨國咨詢公司,年薪則大多在20萬左右,還有其他福利。
6全行業就業掃描
金融專業應屆就業率指數:
金融學專業畢業生中,95%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或剛剛畢業時找到工作,4%的學生在畢業1年以後實現就業。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應屆就業率指數為9.60,與其他專業相比,應屆就業率指數屬於中等偏上。
金融從業行業掃描:
金融專業的學生就業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統 、咨詢行業、證券業、財會、投資銀行、媒體、公共決策或研究部門等,當然也有自主創業者,或者在其他行業從業的。
金融系統方面主要是銀行與資產管理公司,各大銀行每年都會提供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主要分布情況如下:
1、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
2、銀行業監管機構:中國銀行業監管管理委員會
3、國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4、四大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
5、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渤海銀行
6、城市商業銀行:基本上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商業銀行
7、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
8、部分外資銀行在華機構,如花旗等。
咨詢行業主要是管理咨詢、營銷咨詢、IT咨詢等咨詢機構及投資銀行等,包括跨國大型咨詢公司如畢博、埃森哲、麥肯錫、波士頓、貝恩、凱捷、羅蘭、貝格、科爾尼、摩立特、德勤、博思、普華永道等,本土知名咨詢公司如北大縱橫、和君創業、新華信、遠卓、漢普、華夏基石、佐佑等。
證券業主要是各類證券公司,如國泰君安、華夏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光大證券、華泰證券等。
媒體也是一個不錯的行業,一般而言,對經濟學類學生而言可資選擇的媒體空間還是比較大的,主要集中在財經媒體中,比如證券時報、金融時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財經時報、工商時報、經濟參考報、中國財經報、中國經濟時報、第一財經日報等。
其他諸如一些研究所、政府部門分布了一些經濟學專業畢業的碩士生,比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為保險方向)、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證券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