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並對中國銀行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舉世矚目,參與全球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伴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化,我國的金融業參與全球化的程度也在加深,特別是在2006年我國政府全面放開銀行業以後,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投資日益頻繁。外資銀行的進入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競爭和挑戰,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因此,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尤其是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對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國銀行業競爭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一是有助於深化金融改革,提高中國金融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與本國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以及其在華業務范圍和客戶基礎的逐步擴大,運用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逐漸增加,這勢必會給中資金融企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壓力。這將迫使中資金融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學習和掌握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金融創新產品,合理的選擇和培育優秀客戶,促使資金流向更為合理,提高金融效率,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審慎會計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
二是有利於中國金融企業國際化進程。國際化的形式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是請進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國際經貿活動將更加頻繁,對外招商引資、國際借貸活動將會進一步增多,這將給中資銀行在境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外資銀行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資銀行將會採取措施,跟蹤中資海外企業和中國經貿活動,在海外增設營業機構,更多參與國際競爭。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一是市場轉移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對中資銀行的壟斷地位形成巨大沖擊,我國加入WTO後,現有對外資銀行的種種限制將逐步取消,外資銀行將憑借完備的商業銀行服務功能與中資銀行展開激烈的優質客戶爭奪戰,存貸款客戶將從國內銀行機構轉移到外資銀行機構,外資銀行在中國國內銀行服務市場中的份額擴大,國內銀行機構的市場份額相應縮小。
二是資本外流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使國內貨幣資金首先以本幣形式流入外資銀行機構,同時在外資銀行機構進入中國國內市場業務,客觀上可促使本幣資金兌換為外幣資金的背景下,隨後出現資金從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出。中國在對外開放國內銀行市場的同時繼續實行資本流動管制,有助於防範大規模資本外流。但從更加長遠的觀點來看,難以指望資本流動的管制措施會保持不變。
三是人才流失的挑戰。外資銀行拓展中國市場,會以優厚條件大量吸納高素質人才,結果會使中資銀行的業務骨幹流失。而人才的流失,不僅降低銀行的業務開拓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也會帶走一部分客戶。
面對加入WTO,面對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國金融企業必須加快改革和業務發展。我們的當務之急是突破,關鍵是深化體制改革,把銀行改建成真正的金融企業,這是與外資銀行展開競爭的前提。建立和完善以推動銀行機構穩健經營和增強競爭力為宗旨的人事組織結構是核心工作。同時,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可以起到進一步強化銀行經營者競爭意識的作用。在這些改革中,增加信息披露、完善會計監督、建立適當的存款保險制度等等是改革獲得成功的必要補充條件。
非金融企業:我們都知道銀行對整個國民經濟存在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外資銀行的進入必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對中國的非金融企業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非金融企業面臨機遇一是非金融企業可以接受更為全面的金融服務,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往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於一身,與嚴格分業管理的中資銀行相比,可以為廣大非金融企業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商業銀行服務和各類咨詢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業務要求。同時,中國加入WTO後,國際貿易量將飛速發展,中國非金融企業對銀行的國際結算、信用證業務需求將大量增加,外資銀行可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為中國非金融企業提供更為優質的跨國結算業務。
二是有利於引進外資,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隨著對外資銀行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限制的取消,非金融企業對外資銀行的外匯貸款需求將會大大增加。在中國國內外匯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外資銀行作為直接引資渠道的作用會進一步增強。外商投資企業在華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一般說來,外資銀行的服務比中資銀行更能滿足外商投資企業需要。
三是有利於國內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尤其是對中國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入世後,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的地域限制將被取消,政府逐步向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及金融零售業務的經營權。這無疑對民營及中小型企業是個好消息。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會拓寬國內企業融資渠道,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將會得到緩解,有利於國內企業經營范圍和發展空間的進一步拓展。
四是外資銀行通過培植優質客戶和提供各類企業咨詢服務,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和信息披漏方式向國際慣例靠攏,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國內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外資銀行大多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摸爬打滾多年,具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成熟的評估技術體系和規則意,可識以為客戶經營管理提供更為全面和先進的監督咨詢服務和國際市場信息,提高國內企業的規則意識和經營的國際化。
❷ 摩根士丹利 高盛這些金融機構的區別與對華利益是什麼
摩根士丹利是投抄資銀行,高盛是投資咨詢公司.本質上差不多.業務上有些許區別.但以普通人的角度看,這區別是不大的.對華利益這點呢,他們都是美國的公司,就是賺中國的錢來的,對中國沒有什麼根本性利益,就是來賺差價的,給一些評估報告,但其實是對他們有利的.要非要說有什麼利益的話,也就是增加了點中國股市的流動性.
❸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可能對中國金融業產生怎樣影響
加入WTO後,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即使不出國門都必須面對真正到來的全球性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環境。而作為金融業這一敏感行業,在WTO這一共同的旗幟下,外資銀行將不再是被中國金融擋在國門外的看客,而是要在通行的游戲規則下理直氣壯的挺進中國市場,與中資銀行搶奪最後的蛋糕,並對中國的企業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
金融企業:金融業對外開放,外資銀行機構進入中國國內市場,首當其沖地會給中國金融企業帶來廣泛影響,中國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都可藉此機會尋求更快速的改革和發展。外資金融機構逐漸實現國民待遇,對中國金融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一是有助於深化金融改革,提高中國金融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與本國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以及其在華業務范圍和客戶基礎的逐步擴大,運用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逐漸增加,這勢必會給中資金融企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壓力。這將迫使中資金融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學習和掌握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金融創新產品,合理的選擇和培育優秀客戶,促使資金流向更為合理,提高金融效率,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審慎會計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
二是有利於中國金融企業國際化進程。國際化的形式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是請進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國際經貿活動將更加頻繁,對外招商引資、國際借貸活動將會進一步增多,這將給中資銀行在境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外資銀行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資銀行將會採取措施,跟蹤中資海外企業和中國經貿活動,在海外增設營業機構,更多參與國際競爭。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一是市場轉移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對中資銀行的壟斷地位形成巨大沖擊,我國加入WTO後,現有對外資銀行的種種限制將逐步取消,外資銀行將憑借完備的商業銀行服務功能與中資銀行展開激烈的優質客戶爭奪戰,存貸款客戶將從國內銀行機構轉移到外資銀行機構,外資銀行在中國國內銀行服務市場中的份額擴大,國內銀行機構的市場份額相應縮小。
二是資本外流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使國內貨幣資金首先以本幣形式流入外資銀行機構,同時在外資銀行機構進入中國國內市場業務,客觀上可促使本幣資金兌換為外幣資金的背景下,隨後出現資金從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出。中國在對外開放國內銀行市場的同時繼續實行資本流動管制,有助於防範大規模資本外流。但從更加長遠的觀點來看,難以指望資本流動的管制措施會保持不變。
三是人才流失的挑戰。外資銀行拓展中國市場,會以優厚條件大量吸納高素質人才,結果會使中資銀行的業務骨幹流失。而人才的流失,不僅降低銀行的業務開拓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也會帶走一部分客戶。
面對加入WTO,面對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國金融企業必須加快改革和業務發展。我們的當務之急是突破,關鍵是深化體制改革,把銀行改建成真正的金融企業,這是與外資銀行展開競爭的前提。建立和完善以推動銀行機構穩健經營和增強競爭力為宗旨的人事組織結構是核心工作。同時,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可以起到進一步強化銀行經營者競爭意識的作用。在這些改革中,增加信息披露、完善會計監督、建立適當的存款保險制度等等是改革獲得成功的必要補充條件。
非金融企業:我們都知道銀行對整個國民經濟存在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外資銀行的進入必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對中國的非金融企業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非金融企業面臨機遇一是非金融企業可以接受更為全面的金融服務,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往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於一身,與嚴格分業管理的中資銀行相比,可以為廣大非金融企業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商業銀行服務和各類咨詢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業務要求。同時,中國加入WTO後,國際貿易量將飛速發展,中國非金融企業對銀行的國際結算、信用證業務需求將大量增加,外資銀行可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為中國非金融企業提供更為優質的跨國結算業務。
二是有利於引進外資,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隨著對外資銀行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限制的取消,非金融企業對外資銀行的外匯貸款需求將會大大增加。在中國國內外匯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外資銀行作為直接引資渠道的作用會進一步增強。外商投資企業在華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一般說來,外資銀行的服務比中資銀行更能滿足外商投資企業需要。
三是有利於國內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尤其是對中國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入世後,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的地域限制將被取消,政府逐步向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及金融零售業務的經營權。這無疑對民營及中小型企業是個好消息。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會拓寬國內企業融資渠道,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將會得到緩解,有利於國內企業經營范圍和發展空間的進一步拓展。
四是外資銀行通過培植優質客戶和提供各類企業咨詢服務,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和信息披漏方式向國際慣例靠攏,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國內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外資銀行大多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摸爬打滾多年,具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成熟的評估技術體系和規則意,可識以為客戶經營管理提供更為全面和先進的監督咨詢服務和國際市場信息,提高國內企業的規則意識和經營的國際化。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非金融企業同樣面臨挑戰
一是資本外流不利於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我國的國企改革是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各項改革尚未完成的情況下,保有人民幣巨額的存款可以起到一個緩沖的作用。但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存款會紛紛向外資銀行轉移,從而出現資金從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出現象,對國企改革造成壓力。
二是外資銀行信貸業務中使用的評估技術,往往只針對於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中的工業企業,對中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信用評估技術仍不成熟。因此,國內中小高科技企業仍然得不到外資銀行的信貸支持。加之中國國內企業沒有形成良好的商業咨信,面對外資銀行嚴格的審查評估體系,企業將很難獲得外資銀行的充足貸款。
總之,加入WTO後,我國企業能否抓住機遇、戰勝挑戰,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現在中國企業最迫切的是要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大力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信譽度。相信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我國企業在經受了世界經濟大潮的鍛煉和考驗後,必將成長壯大起來。
❹ 中國金融機構體系中,外資成分是否會增加 為什麼
是要增加。復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制展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遲」的原則,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
1.允許外資機構在華開展信用評級業務時,可以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
2.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
3.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
4.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
❺ 中資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的關系各自在市場上的表現
外資金融機構注重的是高端客戶群
中資為佔有市場羅卜白菜都收
❻ 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概況
據西班牙工業旅遊貿易部最新數字,2007年西班牙在華直接投資總額為5.95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491.21%。其中,西班牙在華直接投資凈額為5.93億歐元,比上年增長了493.99%。
據《利雅得報》報道,中國官方統計機構發布的數字稱,沙特目前在華項目投資額達58.5億美元,沙特在對華投資國家中的排名上升。
據《利雅得報》從中國國家統計局經濟商業外事司獲得的數據,截至2007年10月,沙特在華直接投資企業59家,總投資額58.5億美元,注冊資金20.8億美元。該統計數字顯示,沙特對華直接投資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沙特對華投資從未違反中國法律;第二,沙特對華投資從2004年起持續顯著增長,沙資企業數量以年均20�速度增加,目前沙特在200個對華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位列第65位;第三,沙特對華投資企業資金雄厚,平均每個企業達928.5萬美元;第四,沙特對華投資主要領域集中在石油、天然氣、生產加工部分原材料等方面。沙特對華投資發展勢頭良好,去年3月,數家沙資企業在福建、江蘇兩地設立,這極大增加了沙特對華投資額。截至去年9月,沙特對華投資額、登記額相當於前年同期的24倍。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中國利用外資的前景和戰略研究》報告指出,2006至2010年期間,在預計流入發展中國家的25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FDI)中,預期中國將佔到30%左右。
由於中國較為良好的投資環境、低廉的工資和近幾年來國內市場的迅速增長,中國在過去十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占發展中國家所獲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25%。2004年該數據創記錄地達到了606億美元,佔世界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9.9%。但其中包含了國內資金「迂迴」投資的情況。據估計,20%-30%的外商直接投資並非真正的外商直接投資,而是國內投資轉道外國重新投回中國的投資。這樣做是為了享受外資所能享受的優惠稅收或投資政策。
中國面臨日趨激烈的FDI競賽。許多國家———無論是亞洲的,還是東歐的,或者是拉美的———都在調整政策,以圖吸引更多的外資。
報告認為,在如何最佳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中國還面臨許多政策挑戰。中國應保持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創造公平的稅收體制;對外商直接投資進一步開放服務業,鼓勵競爭;實現技術轉讓的最大化,引導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投向高科技產業;在內陸地區改善投資環境和與投資者的關系。
改善投資環境的措施包括簡化復雜的投資審批程序,通過減少政府部門職能重疊、重復登記和繁瑣的審批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通過金融體制改革來提高外商投資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改革司法體制。
「減少對外國投資者的稅收優惠並不會大幅度降低外商直接投資,雖然國內資金迂迴投資的情況會消失,外商直接投資的統計數據會降低,但實際的外商直接投資並不會減少。」報告認為,合並兩個現行稅法是統一內資和外資企業所得稅率的最佳方式。兩稅合並後可以消除現行體制下的一些稅收扭曲,包括對研發投入、工資、營銷和折舊的稅收扣除限制。
「對非直接投資項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應是中期目標。在目前情況下,進一步大規模的對其它投資項下(非證券、非直接投資)的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不應被優先考慮。」報告在中國對外資本開放問題上持較謹慎態度。
報告指出,很多國家對銀行存貸款和其它金融交易的自由化都伴隨著資本流動波動的提高,特別是當存在對匯率盯住的投機和危機時。中國現行的管制並不完全有效,還不能消滅資本流動的波動性。當前更重要的是確保宏觀經濟管理和國內企業,特別是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是高度有效的。對資本流出的自由化不可能在短期內對外匯儲備的積累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吸收流動性問題上,可以考慮如允許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等一些高信用等級的機構在國內市場發行債券等其它一些政策。
判斷:未來外商直接投資發生三轉向
在諸多觀察家眼裡,政府投資和FDI是推動中國經濟崛起的兩大動力。在日前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利用外資的前景和戰略研究》報告中,描繪出了中國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的現狀,指出未來外商直接投資更多地將轉向面向國內市場的產業、轉向內陸地區、轉向高科技行業。
據統計,中國在過去十年中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平均佔全世界所有外商直接投資的6.5%,占發展中國家所獲外商直接投資的25%。2002年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大關,成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國家。2004年中國所獲的外商直接投資創記錄地達到了606億美元,佔世界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9.9%。而據世行專家預測,2006至2010年期間,在預計流入發展中國家的25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中,預期中國將佔到30%左右。
報告指出,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各個省份的分布並不平均。其中,沿海省份獲得了90%的外商直接投資。雖然政策鼓勵去西部投資,但外資的「西進」趨勢並不明顯。在2004年,西部省份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不到總額的2%。
行業分布不均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結構的一根軟肋。外商直接投資也更多地集中在工業,上世紀90年代,外商直接投資60%集中在工業。2004年,75%的外商投資集中在工業,其中71%集中在製造業。而服務業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佔20%,大多數集中在房地產開發。銀行和公共設施等在其他國家往往是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行業,在中國所吸引的投資非常有限。農業的外商直接投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盡管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增長一直保持「快步前行」,但報告同時指出,外商直接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和投資總額的比例較小,在過去五年內,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僅占投資總額的5%,比匈牙利、捷克共和國、越南和新加坡等國要小。按所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計算,中國也不能算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接收大國。並且,據估計,20%—30%的外商直接投資並非真正意義上的FDI,而是國內投資繞道外國重新轉向中國的投資。而這樣做是為了享受外資所能享受的優惠的稅收或投資政策。
也有專家發出了中國經濟對FDI的依賴性高以及產品附加值不高的擔憂。但可喜的是,中國正在盡力擺脫「世界工廠」的烙印,而向創新中心嬗變,在研發環境、設計思路、創投方式、營銷戰略上,都開始和國際接軌,同時也顯示出自己的特點。
按照現在的趨勢,中國在新的「十一五」規劃期間將會吸引充足的外商直接投資。這將為中國調整政策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為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服務帶來一個比較寬松的外部環境。中國的國家戰略目標本身在不斷變化,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報告主要作者趙敏指出,今後五年,中國將更關注平衡發展。「五個統籌」意味著要更多地關注國內發展,區域均衡發展和降低資源損耗。對外商直接投資而言,這「五個統籌」要求投資更多地轉向國內市場的產業、轉向內陸地區、轉向高科技行業。
報告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以往許多不允許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或有所限制的行業在下一個五年中會向外商投資開放。這些障礙的掃除意味著會有更多的投資進入銀行、保險、電信、物流和交通等服務行業。同時,中國在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上的有作為,能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產業。其次,中國過去幾年中對於高等教育的大力投入會在今後得到回報。因為外國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地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的教育水平。
20%
2004年,75%的外商投資集中在工業,其中71%集中在製造業。而服務業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佔20%,大多數集中在房地產開發。
建議:加快外資「西進」步伐
在中國加入WTO以後,FDI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湧入國內。然而,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在中國的東、中、西部分布極不平衡。據統計,沿海省份獲得了90%的外商直接投資。雖然政策鼓勵去西部投資,但外資的「西進」趨勢並不明顯。進入西部的FDI份額不但沒有上升,反而從九十年代的5.22%下降到2003年的3.25%和2004年的2.88%。
機會與挑戰並存。日前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利用外資的前景和戰略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東部省份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給中西部省份帶來了契機,同時,低成本並不能保證產業會逐漸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內陸省份和中央政府在吸引外資西進運動中都可以有所作為。
「外國投資者也可能選擇亞洲的其他國家進行投資,生產產品銷往國際市場或銷往在加入世貿組織後不斷開放的中國市場。同樣,投資者可以通過提高技術含量和成本-產出效率來應對東部地區企業成本不斷上升,而不是簡單地搬遷。」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報告主要作者趙敏指出,而東部的產業集聚效應所帶來的生產力提高遠遠超過了成本增長,使得企業不願搬遷。
報告認為,內陸省份要想提高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的競爭力,就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投資環境,集中力量吸引那些符合其自身比較優勢的產業,而不是一味模仿東部發展出口製造業,並尋求與沿海地區開展合作,建立「飛地」。內陸省份提供土地和勞動力,沿海省份提供工業和經驗。世行調查顯示,內陸城市在投資環境上和沿海城市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提高政府效率方面。
政府在這其中也能大有作為。報告指出,中央政府應該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淘汰僅讓東部地區獲益的優惠政策,如經濟特區或稅收優惠。政府可以重新審視對於外商直接投資的行業限制,內陸地區可能在這些行業有特定優勢,包括自然資源和水、電、氣等公用事業服務。此外,政府應加大力度廢除妨礙國內市場一體化的地區政策和做法,提高交通運輸行業的效率。
相關鏈接
20世紀 60年代以後,國際直接投資發展迅速,資本的存量和流量急劇的擴大,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力量。20世紀的最後10年,對外直接投資及其載體跨國公司已經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發動機」。1991—1995年,世界年均FDI增長率為20%,1996—2000年年均增長率為40.1%。
自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FDI迅速增長。1985年,中國實際利用FDI為16.58億美元,1992年突破100億美元,1996年又突破400億美元,之後雖然有波動,但一直維持在400億美元以上。加入WTO以後,中國利用外資持續增長,2002年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大關,成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國家。2004年中國更吸引了約606.30億美元的FDI實際流入量,佔世界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9.9%。(袁媛)
老兄這你得給我多加點分吧!!!
❼ 本科畢業論文有關外資銀行在華發展
外資銀行發展的總體情況
截至2007年5月末,共有42個國家在華設立了75家外資銀行,在25個城市開展業務,已批准改制的外資法人銀行12家,外資銀行的營業性機構186家。其中,改制後的法人銀行分行79家,外資銀行分行95家,中外合資銀行3家,外商獨資銀行7家,財務公司2家。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分行86家,法人銀行12家。16家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2007年5月末,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營業性機構數量比2001年12月末增加了67家。
各項業務發展迅速
人民幣資產增長迅猛。2007年5月末,外資銀行的資產總額為9896億元,比2001年末增長1.62倍,2002~2006年的資產總額年平均增長率為19.71%。其中,人民幣資產總額為4077億元,比2001年末增長7.43倍,年平均增長率為46.95%;外匯資產總額為5819億元,比2001年末增長0.77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2.63%。
存貸款業務快速擴張。2007年5月末,外資銀行的各項存款(本外幣)余額為3050億元,比2001年末增長4.27倍,2002~2006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36.87%。外資銀行的各項貸款(本外幣)余額為5143億元,比2001年末增長2.39倍,2002~2006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5%。
盈利大幅增長,資產質量較高。2007年前5個月外資銀行累計實現利潤30.5億元,同比增長42.72%,2001~2006年年均利潤增長28.59%。外資銀行在利潤快速增長的同時,資產質量穩步提高(見圖1)。2007年5月末的不良資產率為0.6%,比上年末下降了0.18個百分點,2002~2006年的不良資產率累計下降了5.73個百分點。
市場份額略有提高
2007年5月末,外資銀行的資產總額(本外幣)佔全部金融機構的份額為2.1%,與上年末基本持平,比2001年末提高了0.3個百分點;各項存款(本外幣)佔全部金融機構的份額為0.9%,比上年末略有提高,比2001年末提高了0.5個百分點;各項貸款(本外幣)佔全部金融機構的份額為2%,與上年末基本持平,比2001年末提高了0.7個百分點;2007年前5個月,外資銀行的累計利潤佔全部金融機構的份額為1.23%,比上年末下降了0.5個百分點。
外資銀行直接投資和形成外債佔比逐年提高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外資銀行通過在華設立營業機構和對中資銀行進行投資入股的方式進行業務擴張,外資銀行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包括實收資本和股權投資)占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逐年增加,2005、2006年外資銀行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佔比分別為23.82%和15.42%,分別比2001年提高17個百分點和9個百分點。
由於外資銀行在國內的營業網點較少,其資金來源主要通過國外的母行調入或通過境外的金融機構拆入資金,這些資金形成了我國的對外負債。隨著外資銀行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其外債佔比逐年提高。外資銀行2006年的外債余額佔比為15.37%,比2001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
外資銀行的發展特點
行業集中度較高
2007年5月末,在華外資銀行資產規模排名前5位的分別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美國花旗銀行、英國渣打銀行、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和香港東亞銀行,這五家銀行人民幣業務的資產總額、各項貸款、各項存款和2006年利潤分別佔全國外資銀行的54.2%、63.7%、50.4%和43.9%,外匯業務的資產總額、各項貸款、各項存款和2006年利潤分別佔全國外資銀行的32.1%、60%、33.5%和43.6%。自2006年底我國金融業全面開放以來,以上5家外資銀行全部改制為法人銀行,其人民幣業務延續了2003年以來的快速發展勢頭。2007年5月末,5家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資產總額、各項存款、各項貸款和利潤的同比增速分別為58.38%、46.51%、70.61%和118.95%。
地域集中度較高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外資銀行主要集中在一國的金融中心。同樣,我國外資銀行基本上集中在三大經濟圈(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三大經濟圈中的金融中心城市(如上海)和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如北京、廣州、深圳、天津、廈門、大連等)又是外資銀行業務拓展的重地,上海的外資銀行占據半壁江山。2007年5月末,外資銀行在三大經濟圈的人民幣和外匯資產總額分別佔全部外資銀行的98.36%和96.81%。其中,外資銀行在長三角經濟圈的人民幣和外匯資產總額的佔比分別為63.16%和58.71%,在珠三角經濟圈的人民幣和外匯資產總額的佔比分別為19.28%和17.42%,在環渤海經濟圈的人民幣和外匯資產總額的佔比分別為15.92%和20.68%。
❽ 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發展遇到了哪些阻礙
據報道,近年來,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發展遇阻,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華開展業務掣肘版較權多,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范圍、牌照數量等方面均有限制。
下一步應更多開放外資銀行在境內業務的行政許可,減少行政審批,健全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加快資本市場開放步伐,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市場融資,完善外匯儲備管理制度,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希望中國可以成為世界嚮往的發展地!
❾ 試比較中國金融市場與西方國家金融市場,中國存在哪些
中國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金融制度比較一國的金融制度一般包括三大要素,即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金融機構是指經營貨幣資金的各種金融組織。金融市場是金融機構和其他經濟主體從事金融活動的場所和領域。金融工具則是表明債權債務關系,並能證明金融交易金額、期限和價格的書面文件。由於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上的主體,而金融工具是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活動的手段,對金融工具的交易構成了金融市場的主要內容,因此,一國的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舉足輕重。下面我主要通過介紹美國、英國、德國三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與我國進行比較。
美國
《一》美國的以聯邦儲備體系為中心的金融機構體系美國的金融機構主要由聯邦儲備體系(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府金融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所組成。
(1) 聯邦儲備體系美國的聯邦儲備體系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和聯邦儲備銀行以及幾大顧問性質的機構組成。聯邦儲備委員會主要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監管12家聯邦儲備銀行和聯儲管轄范圍內的金融機構,確保美國支付體系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負責執行有關消費信貸的聯邦法規。同時,委員會還須向國會提交起經營情況的年報,以及一年兩度的有關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和聯儲貨幣與信貸供應增長目標特別報告。公開市場委員會是負責實施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業務的專門機構,即由他來決定聯儲在公開市場上應做何種交易。這些交易是指通過買賣政府和聯邦機構的證券,以吞吐存款機構的儲備,從而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公開市場委員會也規定和指導外匯市場上美圓對外匯的操作。美國有12個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這些銀行在本區內設立自己的分行。它們的職責有:提出有關貼現率的建議;存款機構的准備金,通過貼現窗口向其提供貸款;印製、保管貨幣;清算存款機構的支票,為其轉帳;代理國庫;對轄區內的金融機構實施監管。
《二》商業銀行美國的商業銀行有兩個主要特點,雙軌銀行制度和單一制。雙軌銀行制度指商業銀行的注冊分為聯邦政府注冊的國民銀行和在州政府注冊的州銀行。單一制是指,美國政府一般不允許跨州設分支機構。還有美國對銀行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除了50個州每州有一個銀行管理機構外,聯邦共有3個銀行管理機構並存,即:財政部所屬的通貨總監、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銀行進行檢查監督。
《三》政府金融機構 這是指有美國聯邦政府創辦的金融機構。主要有住宅信貸機構、農業信貸機構和進出口銀行。
《四》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美國,將商業銀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機構統稱為非銀行金融機構。 包括,儲蓄貸款社,互助儲蓄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信託公司,金融公司、投資公司以及投資銀行。在這些機構中有的可吸收存款,如儲蓄貸款社、信用社等;有的則不接受存款,且資產的流動性較小,如保險公司、退休養老基金等。前者稱之為非銀行存款機構,後者稱之為非存款金融機構。
《五》美國在國外的銀行二戰後由於美元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貨幣,美國壟斷資本迅速擴張,海外投資激增,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需要巨額資金支撐美國壟斷資本在海外的擴張,這樣促使了美國銀行在國外的迅速發展。
以上這些主要內容就是美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的框架。
下面接著介紹英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的主要部分。 英國英國的金融機構由兩部分構成,英國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是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主要的職能為: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英國的銀行系統種類齊全,數量眾多,按照英國最新分類,"英國的銀行"主要包括零售性銀行、商人銀行、貼現行、其他英國銀行和海外銀行等機構。
英國的其他金融機構是指除了銀行以外的各類金融中介機構,主要包括房屋互助協會、國民儲蓄銀行、單位信託公司、金融行、養老金基金機構、保險公司。分行制是英國銀行體系的特色之一。
英國的銀行最早普遍實行分行制,被稱為英國模式,其特徵是:總行設在大城市,然後在國內外廣設分支機構作為總行的派出機構,由此控制全國的大部分銀行業務。英國銀行制度另一重要特點是,存在著不少專門從事票據貼現業務的貼現所。英國與其它國家不同,企業一般不直接向存款銀行要求貼現,存款銀行也不直接向英格蘭銀行要求貼現,而是通過貼現所辦理貼現與再貼現業務。
最後,倫敦作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因而就有大量的外國銀行雲集倫敦。
德國德國的銀行體系是從19世紀中葉,隨著國家工業化及其所引起的資本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德國的金融體系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組成。德意志銀行是德國的中央銀行,在金融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擁有較大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聯邦銀行被認為是歐洲各國中最具有獨立性的中央銀行,按銀行法規定,聯邦銀行可以不接受政府對該行發布的指示。當聯邦銀行和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有分歧而不能取得協議時,政府只能提出推遲作處決定的要求,而不能否決銀行的決定。
德國的商業銀行資本雄厚,非常活躍,在金融市場上處於強有力的地位。屬於商業銀行的有大銀行(主要三大家)、區域性銀行、外國銀行和私人銀行。德國的商業銀行對工商企業控制力較強,主要是採取參股辦法進行控制,通過參股,形成許多以銀行為核心的大的壟斷資本集團,由於是同一集團,銀行對企業資金的支持也是積極的。
還有德國的銀行業務基本上是多樣化和綜合化。除了商業銀行還有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包括儲蓄銀行、信用合作銀行和保險公司。
以上就是這三個主要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系結構,下面我主要寫我國的金融體系結構,從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別。中國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格局。具體結構是: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農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在華外資金融機構。
(1)作為我國中央銀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訂和實施貨幣政策,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的國家機關。它具有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一般特徵:是通貨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的分支機構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而設立,作為派出機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授權,負責其轄區內的金融監管管理,承辦有關業務。
(2)政策性銀行是由政府投資成立的,根據政府的決策和意向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業務的銀行它們的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並且根據具體分工的不同,服務於特定的領域,所以也叫政策性專業銀行。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銀行。在起經營過程中,貫徹不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競爭,自主經營與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則。
(3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中主體地位的是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無論在人員,機構網點數量上,還是在資產規模幾市場佔有分額上,均處於我國整個金融領域絕對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以上三大板塊以外,還有其他商業銀行,農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和在華外資金融機構。上面的四大部分主要是介紹了四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的主要部分。通過對它們的說明,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很大區別,我國可以借鑒它們的某些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