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分析金融機構存在的必要性

分析金融機構存在的必要性

發布時間:2020-12-15 08:18:30

1. 怎樣理解中央銀行存在與發展的客觀必要性

二、中央銀行的職責: 1)貨幣發行的銀行 1,發行貨幣,即壟斷銀行券的發行權,成為全國唯一的現鈔發行機構。 2,人民幣的法律地位,我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我國境內的一切公債私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製版發行,任何單位不得印製,發行代幣票券,以替代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 2)銀行的銀行 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帶有管理和被管理性質的特殊關系。中央銀行以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為辦理存款、放款和匯款的業務對象。 3)政府的銀行,中央政府作為政府的銀行代表國家貫徹執行財政金融政策,代為管理國家財政收入以及為國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 1,經理國庫; 2,代理國庫券的發行; 3,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進行外匯和黃金的買賣管理; 4,制定,發布並監督執行有關金融監管和業務的命令和規章; 5,負責金融業的統計、調查、分析和預測; 6,代表國家參加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國家間和國際間的金融合作。 三、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 1,存款准備金制度,指中央銀行在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內,通過規定和調整商業銀行交存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比率,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間接控制社會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法律制度。 2,再貼現,指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獲得的未到期的票據,背書讓於中央銀行兌換現款,中央銀行於票面金額中扣除自兌取日至到期日之間的利息和手續費用後,將票據的余額付給再貼現申請人。 3,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及外匯,吞吐基本貨幣,依次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的行為。中央銀行可以經常地、連續地操作金融政策工具,中央銀行可以主動採取措施影響商業銀行准備金狀況,從而直接影響貨幣供應量。 4,確定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 中央銀行基準利率,指中央銀行規定各種期限的存款利率和放款利率的幅度,各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須按照此基準利率進行資金活動。 5,再貸款,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最終貸款。

2. 金融機構存在的意義

1.金融中介機構是專業化的融資中介,其基本功能是:提供支付結算服務;融通資金;降低交易成本並提供金融服務便利;改善投融資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風險轉移與管理。

2.金融機構是特殊的企業,與一般經濟單位之間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的經營對象是貨幣資金,經營內容是貨幣的收付、借貸及各種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或與之相聯系的各種金融業務;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主要是貨幣資金的借貸或投資關系,金融機構在經營中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金融機構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擠兌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金融機構的危機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甚至引發嚴重政治或社會危機。

3.金融服務業與一般產業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相比具有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極高比率;所支配運營的資本規模與權益資本的比率相對其他產業高;屬高風險產業。

4.金融機構體系分為國家金融機構體系和國際金融機構體系。國家金融機構體系是指在一個主權國家裡存在的各種金融機構及彼此間形成的關系,主要包括管理性機構、商業經營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三類。在國家金融機構體系中,管理性機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金融管理和監督職能的機構;商業經營性機構是指經營工商業存放款、證券發行與交易、資金管理等業務,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指專門配合宏觀經濟調控,根據政策要求從事各種政策性金融活動的金融機構。

5. 國際性金融機構是多國共同建立的金融機構的總稱,可分為全球性金融機構和區域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主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國際開發協會、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國際清算銀行等。區域性金融機構包括: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

6.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7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在業務上不斷創新,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兼並重組成為現代金融機構整合的有效手段;金融機構的組織形式不斷創新;金融機構的創造性更強、風險性更大、技術含量更高;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頻繁創新。
15.金融中介機構的多樣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建設之路要靠市場開拓和在市場開拓基礎上的政府規范。

根據這個資料 再看看書的這章 在用自己的話聯起來 就ok了 有個400字就成

3. 農發行的存在必要性

農發行是中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而農行、農村信用社都是商業性金融機構。政策性專金融屬機構在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上有商業性金融機構不可替代的功能。如農發行發放糧棉油收購、儲備貸款,保障了大宗農產品供應的安全、市場的穩定,保護了農民的利益;支持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尤其在商業性金融機構全線收縮對政策融資平台的支持後,農發行一如既往支持水利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為最需要資金的領域最需要支持的地方打入了強心針。

4. 如何理解中央銀行必須重點加強對存款貨幣銀行的金融監管

有效的金融監管是金融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保

證。而一個有效的金融監管體制正是進行有效金融監管的必要條件。本文結合金融業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首先闡述了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發展概括,從法律法規、監管方式、內控機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國金融監管體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提高金融監管體制有效性的措施。

關鍵詞:金融監管;體制;有效性

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他又屬於高風險行業,金融體系具有天然的脆弱性,金融風險的積累很容易誘發金融危機。在金融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建立經濟有效的監管體制,對於確保我國金融業的安全性、效率性與高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概述

金融監管所涉及的領域主要有:對存款貨幣銀行的監管;對資本市場和證券業以及各類投資基金的監管;對短期貨幣市場的監管;對保險業的監管;對非存款貨幣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對外匯市場的監管;對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監管等。

二、我國金融監管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雖然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信託法》等基本法以及一系列有關金融監管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對金融監管提供了法律依據[①]。但是這些立法中存在著眾多的原則性規定,缺乏實際可操作性,而且監管內容簡單化,滯後於金融業發展現狀,並且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對一些新興的金融業務、金融產品還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制,在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方面也缺乏法律規范。在法律法規協調方面,大量的行政法規和規章與基本法有眾多不協調之處,甚至有沖突和抵觸。

(二)監管的空缺和不協調

科技的不斷創新,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新型的金融業務(如網上銀行業務等)和金融的信息化(如電子貨幣、網上證券、網路保險等),給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目前對這些方面的監管基本上處於空缺狀態。三大監管主體各司其職,各自為戰,業務交叉較少,這種現象在基層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監管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和局限性。目前的金融監管體製表明金融監管未實現信息共享,監管不協調,存在著重復監管和監管真空,這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有限的監管資源,也影響著監管的效果和質量[②]。

(三)內控機制不健全,自律性監管不完善

金融監管機構獨攬大權,導致了金融機構內部的自我控制的缺乏,容易造成監管越位甚至出現行政性的干預,而且易於形成「監管依賴」———完全依賴於監管機構的監管[③]。然而金融機構內部的自我控制對金融機構的管理有重大意義,它能有效地防範由於金融機構內部的原因而導致的金融風險,也有利於配合金融監管機構的外部監管。在我國目前的金融業中,存在著一部分金融行業組織。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信息披露是指金融機構及時向公眾發布其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的有關信息。金融信息的適當披露,對增強金融系統安全與穩定能起到積極作用。它有利於增強金融機構經營和金融監管的透明度,有利於強化市場約束,有利於保護存款人及投資人的利益。而在我國,金融機構一般不會主動披露經營信息,這將對我國的金融穩定有重大的影響。

三、推進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有效性的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

有效的金融監管需要完善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隨著金融領域對外全面開放,我們需要借鑒國際金融監管的成功經驗和理論基礎,根據我國金融監管未來發展方向,系統規劃我國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明確各個監管部門的權責,實現各方協作,消除監管空白與重疊,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並且相對穩定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創新金融監管方式,改善金融監管手段

由於經濟是發展的,所以金融也要相應發展。在金融發展中,需要不斷改變金融監管方式,加強金融監管。需要改變金融監管方式,由服務型金融監管代替傳統體制下的直接行政審批。從監管手段上看,傳統的金融監管手段長期依賴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金融監管以計劃、行政命令和適當的經濟處罰方式進行。適應金融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改革金融監管體制,需要使用現代化的金融監管手段從以行政命令為主的金融監管向更多地依賴經濟手段監管轉變,特別是由傳統的手工檢查向手工檢查和現代化的計算機檢查互補、以計算機檢查控制為主的方向發展。改善金融監管手段,充分利用各種電子化、信息化操作的手段和方法,不斷提高金融監管效率和金融監管水平。

(三)完善金融分業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監管協調配合

2003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規定了由國務院組織建立金融監督管理協調機制。幾年來,地方對金融穩定協調機制進行了初步探索,但只有從更高層次上建立穩定協調機制,才能提高穩定協調機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更有力地維護金融穩定。從金融宏觀調控看,中國人民銀行與金融監管部門在宏觀調控中也有明確的職責許可權劃分,但還缺乏有效的協調溝通機制。適應混業經營的要求,成立較高層次的中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管理和協調三大監管主體的監管工作,三大部門相對獨立,在業務上協調監管,信息共享,高層次聯合協調,統一政策,應加強金融監管的合作與協調,逐步形成專業金融監管機構和宏觀經濟調控部門共同組成的金融穩定協調機制。

(四)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伴隨著混業經營的加速,跨市場金融創新產品的開發,整個金融市場的協調發展基礎受到很大沖擊,金融監管協調機製作為在新的金融市場環境下的一種制度安排,將對金融監管有效性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可以成立一個聯合監管委員會,該委員會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及央行負責人組成,並且從法律上授予該委員會一定的決策權力以協調各監管機構之間在監管工作中可能產生的矛盾。該委員會除了定期組織論壇會議以加快各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外,還需協調各個機構的監管事項,例如安排聯合檢查活動等。

(五)提高金融監管人員素質

金融監管水平的提高,從根本上來講,有待於整個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因為,再完備的制度也需要有人來履行,面對一個基本素質低下的群體,任何制度與規章的約束力與效力都是極其有限的。

四、結語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與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金融體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一個與金融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監管體制正是組成一個功能健全的金融體制的一個重要要素。但是,目前我國的金融業還存在很多問題,究其原因,金融監管體制的有效性不足正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國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構建我國有效的金融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創新金融監管方式,改善金融監管手段;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提高金融監管人員素質,相信,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定會提高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有效性,促進我國金融業的穩定和發展。

5.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

6. 金融機構存在的必要性

金融機構復是特殊的制企業,與一般經濟單位之間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的經營對象是貨幣資金,經營內容是貨幣的收付、借貸及各種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或與之相聯系的各種金融業務;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主要是貨幣資金的借貸或投資關系,金融機構在經營中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金融機構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擠兌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金融機構的危機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甚至引發嚴重政治或社會危機。
金融服務業與一般產業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相比具有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極高比率;所支配運營的資本規模與權益資本的比率相對其他產業高;屬高風險產業。

閱讀全文

與分析金融機構存在的必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