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業如何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一個資金支持,
一個促進市場交易,達到一個促進資源整合的目的
B. 銀行業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理性看待銀行業對實體經濟服務的現狀
我國的銀行業在推動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銀行業在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質疑和問題也亟待澄清和明晰。
1.從不完備市場正確看待「壟斷論」
隨著近幾年銀行整體業績顯著提高,一部分社會觀點認為銀行的壟斷力量、高利差及其他高服務費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
首先,針對社會各界關於銀行壟斷地位的討論,筆者認為,我國銀行業不存在壟斷,但確實存在著賣方的優勢地位。從經濟學角度看,壟斷分為自然壟斷、行政壟斷和經濟壟斷。銀行業與自然資源無關,因此不存在自然壟斷;銀行業在我國不屬於行政領域,因此不存在行政壟斷;而對於經濟壟斷,也沒有一家銀行的行為符合我國《反壟斷法》中「一個企業一種產品在市場佔有率達到50%」的壟斷行為的定義。因此,我國銀行業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壟斷。但由於市場的不完備性,作為存貸款的金融替代品還很少,規模也很小,我國銀行業存在著顯著的賣方優勢地位。即便銀行業不存在壟斷,賣方優勢意味著市場的不成熟,這使得銀行業的結構更加趨近於不完全競爭市場。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不完全競爭的特點不是通過價格競爭,而是通過服務、品牌效應等方面的競爭。這種競爭方式無論對消費者或是整體銀行業結構的穩定都是有好處的。
C. 金融公司服務宣傳介紹
國際上的外匯和期貨市場交易公司繁多,其中良莠不齊。各個公司都使勁辦法極力爭取客戶,許多國內的經紀人更是不負責任的吹噓和承諾。而客戶如何能有一個選擇交易公司的標准?而不是對一些雕蟲小技迷惑了眼睛,而忽視了最實質和最重要的東西。 首先,外匯保證金和期貨CFD交易都是高風險和高收益並存,任何推廣活動或介紹人無視或者弱化市場的多重高風險性,而只是單單展示高收益,都是對客戶的極端不負責任或是撒謊欺騙行為。每個進入市場的人都要事前知道市場的高風險性並且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後才能進入市場操作,這里外匯期貨公司及其經紀人的職業操守,對客戶的關系應該是共同發展,而不是損人利己。 當你承認了市場風險,進入國際市場交易後。首先考慮的最重要的就是資金的安全性。因為在國際上交易,資金在境外,中國相關的政府部門(銀,證監會等)沒有責任也不可能保證你的資金的安全。這樣,你的交易商的注冊地點,就是監管交易公司所在地政府的監管政策是重中之重,因為對注冊地本國的客戶的保護和對投資環境的保護是政府的責任,同時,海外客戶也享受本地客戶相同的權利。我雖然已經從事了幾年的外匯保證金交易,也是直到最近參加了一個英國公司經紀人培訓,才對此有了更多的了解。 監管就是保證客戶資金的安全,這其中,一要監管交易公司不能貪污挪用客戶的保證金。英國的金融管理局FSA要求公司每天提供公司的日常的賬目表格核實資金狀況.二是監管當客戶賺到錢後,公司要有相應的資金付給客戶.所以報告中也要有公司風險管理的部分.當所有客戶內部對沖後餘下的單向頭寸數量超過安全線,公司必須把相關的部分對沖到國際市場中.不能沒有管制的和客戶對賭.從而保證交易公司的正常安全的運行.金融行業最重要的就是信譽,為了更好的統一監管,所有在英國的金融企業包括銀行,保險,投資,貸款甚至博彩業公司等等都統一由一個政府部門金融管理局FSA監管.避免了責任不清,政令不通及政府相關部門相互扯皮的現象.對從事互聯網交易的公司,要對交易平台軟體進行嚴格的審核安全測試,交易公司的部門中的關鍵從業人員包括CEO和總經理等都要參加考試通過後拿到執照後方可上崗,至於對公司營業執照的要求更是嚴格.所以在國際上,有FSA執照本身就是一個金字招牌.有執照的公司運行相對規范和穩定.任何投資人都可以在FSA網站上直接投訴受監管的公司.當英國金融城的市長到中國作金融推介會上說,在倫敦的美國律師比紐約都多.更加證明倫敦乃是世界金融之都,而這一切建立在各個公司的誠信經營的理念和政府的嚴格監管的基礎之上. 即使再嚴格的監管,也難免一疏.所以FSA在對交易公司的可能發生破產後的法律程序也有明確的規定.首先,所有客戶資金和交易公司自有的資金分離,不單單只分開存放,公司一旦破產,債權人沒有權利向法院申請凍結客戶部分的資金.客戶可以安全合法的拿回自己的全部資金.其次,如果交易公司挪用貪污了客戶賬戶內的資金,導致客戶無法拿回,由FSA本著保護中小投資人的承諾來負責賠償,每個客戶資金中的頭3萬英鎊以內全部賠償,之後的2萬英鎊賠償90%,舉例說如果客戶的資金是5萬英鎊,不管交易公司的破產狀況什麼樣,至少會由政府保證拿回4.8萬英鎊.這種政府公開承諾資金安全保證賠償的做法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這樣的承諾也顯示出監管者對金融市場的自信. 英國注冊的公司嚴格監管的准入證導致有執照的公司規模相對較大 ,有實力同時兼顧外匯和商品期貨股票指數及CFD業務.只要在一家公司開戶,就可以同時交易多個品種.特別對客戶追逐變化的市場熱點,取得最大的收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D. 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編者按: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 深化金融改革,推動利率市場化 「從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來看,作為金融產品,它的功能越復雜,衍生的層次越多,經常會導致兩個問題,第一是內在的風險性越大,第二是偏離實體經濟的距離會更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說。因此,要保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要防止金融業出現創新過度而形成自彈自唱的情況。 「要讓金融有效地服務中國的實體經濟,當務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一是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二是降低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進一步開放市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說,當前存在的房地產泡沫、地方融資平台問題、民間借貸問題,實際上都和利率沒有市場化有很大的關系。 去年以來,部分地區出現高利貸泛濫。去年上半年,溫州市貸款平均利率達到25%,而企業的資本利潤率往往只有5%—6%。專家分析認為,民間借貸蔓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輪貨幣政策調控中,一方面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一方面又壓低利率,存款負利率導致價值扭曲,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因此,當前應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 「只有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銀行等金融機構才能把資金配置到最需要、效益最好、最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上來,而只有通過利率市場化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說。 當然,利率市場化現在還有一些障礙,比如銀行業公司治理還不太行。「就像我們讓一個人學游泳,總是在澡盆里學,不讓他嗆水,他始終是很難學會游泳的。」郭田勇說,「如果現在利率市場化條件還不完全成熟,那麼可以先採取一些措施,把銀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下來,逐步推進。」 推行存款保險制度,讓金融機構能優勝劣汰 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我國將擇機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鄭新立認為,現在我國推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當前要通過興辦各類存款保險公司,用市場機制來化解金融風險。「我們除了用行政手段,通過監管來化解風險,還要通過市場機制,走保險的路子。」他說。 魏加寧說,我國金融業存在一個不好的傾向,不僅大的金融機構不能退出,一些小的金融機構出了問題也不能退出。金融機構只有生沒有死是最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存款保險制度,我國金融機構就無法退出,退出去之後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因此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郭田勇認為,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降低以後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們通過存款保險制度來保護金融投資者的利益,這對銀行業的穩健經營也很重要。 據介紹,目前推行存款保險制度有一個障礙:大銀行和小銀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相同。國內幾家大型國有銀行通常認為不存在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所以存款保險容易增加成本,好像是從他們兜里掏錢保護這些中小銀行,所以他們並不積極。 支持小企業發展,需大力發展社區金融機構 鄭新立認為,當前我國金融改革方面,很重要一點是放寬市場准入,允許民間資金設立各類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機構。這就可以使民間借貸浮出水面。通過加強競爭,一些地方的高利貸現象就會自然消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由此可以大為改善。 我國在工業、農業領域基本上形成了國有、民營、外資經濟都非常活躍的局面,但在金融領域民間資金的進入還不是很順暢。「民營經濟進入金融領域,興辦各類股份制、區域型的小型金融機構,包括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和資金互助社等等,將是未來幾年中國金融領域改革最有特色的事情。」鄭新立說。 「我們一直在講要扶持中小企業,但我們連一家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都沒有。」魏加寧說。在日本有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公戶,我國也應該至少有一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性銀行。他認為,政府要分清市場和政府的責任,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是辦好政策性銀行,一部分國有資本可以從商業銀行中退出來,集中力量辦政策性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認為,國際上的小企業融資也不都是靠銀行的,小企業融資來源很多,高科技企業很多是靠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始人的自我積累以及民間借貸。只有當小企業有了一定的現金流,才會有銀行信貸進入。
E. 金融投資學: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正朝著分工更明確、結構更合理的階段發展,如何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中最重要的問題。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金融與實體經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才是健康發展之路,從本質上來說,實體經濟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實體經濟加快發展的「利器」。但金融所表現出來的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信息,分散、轉移和管理風險等功能,對經濟活動具有有效的調節和推動作用。通過銀行貸款間接融資,也讓不少企業獲得了重新發展的機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和「爆炸式」增長。
然而,金融在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會無形中對實體經濟造成傷害,因此金融「脫虛向實」成為尤為必要和迫切的目標。這時候則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來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需要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加強產融結合。採用靈活的方式,滿足小微企業各方面需求;一些商業銀行還促進境內外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在產品、技術等方面進行交流合作,發展跨境金融,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其次,應該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通過資本市場的股權投資來實現直接融資,大大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當然在拓寬融資渠道的過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各種融資手段,比如大力發展場外股權市場;完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融資渠道,建立合理的風險資本退出機制;降低企業杠桿率;利用資產證券化手段,實現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協同發展。
政府在引導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適當降低金融機構市場准入門檻,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業至關重要,同時也應該加強相關法律法規、信用體系、支付清算體系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F. 怎樣讓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
呵呵,這問題有點大了,可以開一個專業論壇會議討論這事了。金融猶如市場的水,要讓它變為活水,滋養萬物,就得讓它有上善若水的精神,而不是嫌貧愛富,專門為少數群體服務。我反對金融業過度以利潤為目標,在中國這種國家基本壟斷的金融機構里,各企業領導人都是任期制,很容易在自己的任期內利潤最大化。 一個國家的金融機構應該像醫院一樣以保衛人的生命健康為基準,時刻以專業的知識客觀審視病人的身體狀況及可能出現的重大疾病問題,而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准則,如果醫院以利潤最大化為准則,那對整個社會將會是一個災難。
但是這個問題好像又不能那麼理想化,現在金融企業都是商業機構,有做大做強的需要,需要穩定的營收和利潤才能擴大規模成為未來的強者。那這就矛盾了,金融業是所有社會實體企業的上游服務業,如果上游利潤太大,那意味著下游的實體利潤會變少,相應得擠壓了實體生存空間,我覺得金融業保證自己的利潤同時,要牢記自己的使命先把一個國家的各個實體行業做大做強,做到世界級品牌,在全球行業領域具有穩定的市場份額,保證了企業生命力和拉動就業維持社會穩定。實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石,實業不強,金融業就是空中樓閣,只有實業強了才有剩餘利潤去做大金融業去開拓全球市場,金融業和實業需要有個很好的平衡及合作關系,是大家為了長久的雙贏目標服務。
G. 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有哪些舉措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H. 金融業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築牢現代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②堅持貫徹創專新協調綠色開放共屬享的新發展理念。
③發展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
④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計劃和市場相結合,合理分配金融業為實體經濟提供的資源。
I. 什麼叫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你好。就是金融資金來幫助公司解決流動性問題,配合公司的上市融資兼並等。從而支持企業做強。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