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扶貧工作存在哪些問題
當前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全縣貧困村多在深山、庫區一線,群眾居住分散,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用電質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到位,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居住條件差等問題比較突出。從調研中了解到,一些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仍顯滯後。
二、投入不足,持續發展能力弱。
一是資金投入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現有的貧困村基礎條件和資源條件都較差,多在深山庫區一線,基礎設施建設點多線長面廣,任務重成本高,且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願望迫切,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缺口大。扶貧項目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標准難以達到規范要求,影響了扶貧項目建設效益的發揮。如貧困村扶貧資金補助每年只有50萬元,只有15%的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解決稍大點的工程需要,成效不顯著;產業開發補助每戶平均1500-2000元,可謂杯水車薪。
二是部門資金整合難。扶貧資金整合度不高,部門大多各自為陣,撒胡椒面,難以發揮整體效益;互助資金量少且使用面小,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是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弱。多數貧困村經濟結構單一,土地拋荒嚴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或能人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持續增收能力不強。農村留守人員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貧困總戶數比例高。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禦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
四是制約產業發展要素多。市場、技術、信息等制約要素作用明顯,農技人員少,普及農業技術不到位,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難以推動產業發展。精準扶貧項目難實施,扶貧到戶產業需求項目零亂,小而散,一些養殖業項目屬於短期效應,難以形成支柱產業。群眾「等、靠、要」思想較為突出,單打獨干難以發展一體化產業項目,且收入構成不合理,外出務工工資性收入比重較高,缺乏收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
三、扶貧工作長效機制有待健全,返貧現象較為突出。扶貧開發工作與農村其它建設項目缺乏有效銜接,工作聯系、項目對接、資金整合相互之間協調不夠,社會幫扶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部門之間合力不夠,不少是各自為陣,統籌協調能力弱。部分行業、部門和單位對扶貧開發的思想認識、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實際效果差異性也較大,存在不平衡狀況。因病因教致貧返貧現象較為突出,貧困人口脫貧與返貧相互交織,因重度殘疾、重大疾病、年老體弱致貧佔40%以上,如燕子河鎮金沖村高血壓患者多,且因中風、偏癱使家庭貧困。「因教返貧」的現象仍是常態,中高等教育費用在農村家庭經濟支出中仍占相當大的比例,貧困人口脫貧抗風險能力弱。同時,自然災害、市場風險致貧等也占很大一部分。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戶是病殘、精神障礙和無勞動力戶,基本難以脫貧。
為此,建議:
一、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促進產業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創新資金運管機制,建立逐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規范扶貧開發互助資金管理制度,綜合運用多種政策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統籌各類資源,優先解決貧困地區道路不暢通、農田水利設施老化、電力質量不高、信息化落後等突出問題。要加快發展八大農業產業化項目,支持蠶桑等見效快、持續增收的產業化項目,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質量和綜合效益。將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勞動轉移培訓結合起來,科學規劃、整合資源、聯合共建、分步實施,解決少數發展養豬等功利產業項目、產業項目資金分散、效益不高的問題。探索建立貧困戶參股、入股或與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合作發展產業項目,解決貧困戶技術資金不足、產業發展單打一的問題。
二、要分類指導,堅持精準扶貧。
1、做好項目精準。集中項目資金,投入到適宜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薄弱、有發展前景的地區,實行連片集中幫扶。要善於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方法,加大貧困戶產業項目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提倡貧困戶與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捆綁經營收入,促進產業到戶做大做強。
2、強化精準到戶。認真開展貧困人口界定和統計工作,摸清現有貧困人口規模、分布、構成和特點等基本情況,因戶制宜,分類指導,逐村逐戶地制定幫扶措施,切實把「精準」落到實處。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扶持,建立健全運作激勵機制。集中力量優先扶持有強烈脫貧願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戶,提高扶持標准,引導和鼓勵發展見效快、能持續增收的好項目。因殘疾、疾病致貧或無勞動能力、勞動能力低的貧困戶納入社會保障,並與農村低保、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就學資助和應急救助等結合起來,確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學有所教。加強教育和引導有勞動能力但好逸惡勞、坐等靠要致貧的貧困戶,激發、激活他們過上好生活的內在動力,最大限度的調動其生產生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增收致富。
3、加強精準培訓。要以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為需求,與廠企聯合、與就業從業相結合,點到點指導,增強實用性,解決培訓大呼隆、學習大眾化的問題。
4、是精準配置資源。充分用好建檔立卡成果,建立社會扶貧信息供求對接平台,探索建立能人大戶、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源到貧困村投資興業、帶動產業發展就業增收的優惠制度,引導扶貧資源准確投向,促進社會資源精準化配置。
三、要進一步完善扶貧機制,促進扶貧措施落到實處。
1、完善機制。要進一步履行領導職責,積極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充分發揮整村推進、結對幫扶的引領作用,調動群眾參與積極主動性,多元培育社會扶貧主體,引導資金、技術和管理向扶貧村傾斜,形成幫扶與協作、輸血與造血、制度建設與項目實施相結合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健全組織機構,加強扶貧隊伍建設,充實、穩定扶貧力量,增強扶貧工作統籌協調能力。
2、加大爭取力度。要緊緊抓住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加快爭取生態補償力度,讓發展的成果實現共享。加大向上級爭取扶貧各項資金爭取力度,明確投入重點,加強資源整合,充分發揮資金的整體作用,給予貧困地區更加優惠、靈活的政策,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自身造血功能。
3、強化結對幫扶。建立健全駐村幫扶機制,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作用,幫助制訂具體的幫扶規劃,加強資金、項目和政策的謀劃支持和對接。幫扶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協作,統籌各項產業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幫扶合力,真正讓好的政策發揮出好的效益。
4、提高宣傳廣度深度。要積極宣傳推廣扶貧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事業,激發貧困地區幹部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活力,讓扶貧事業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
② 產業轉移與產業對接之間的關系
由於東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差距,基於產業梯度轉移的西部大開發設想在版目前並沒權有取得預期的績效。實施產業集群戰略是西部地區走出「產業對接」困境的必然選擇,其意義在於扭轉西部地區 「落後的增長」、彌補地區發展的根基不足、改善招商引資的績效、引導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實現區域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結合等。西部地區要積極、努力地創造條件,改善產業集群發展的「鑽石」結構狀態,培育和提升本地的產業集群。
③ 如何加強與央企的對接合作&建議 gov
中央企業(以下簡稱央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強與央企合作,是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促進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為推進我市與央企的對接合作,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協調服務,通過推進與央企對接合作,聚集發展要素,推進結構調整,加快優勢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壯大,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二、工作原則
(一)政府引導。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完善與央企對接合作的政策措施,加強與央企的互動交流,搭建平台,優化環境,全面推動我市與央企的戰略合作。
(二)市場運作。充分發揮各縣(市、區)、市政府駐外機構和國家級、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及企業的主體作用。合作對象以央企為主,兼顧世界500強企業、軍工企業、區域性、行業性龍頭骨幹企業和浙商重點企業。
(三)互利共贏。充分發揮我市和央企的比較優勢,通過對接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三、工作重點
突出優勢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圍繞做大做強企業,加強技術研發、管理創新、人才培養使用等方面對接合作。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實施「一企一策」。對來我市投資建設產業基地、產業園區或投資規模大、對我市產業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央企項目,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落實相關優惠政策。
(二)優先保障用地。優先保障央企對接合作項目的用地,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供地投資強度指標的項目,其建設用地優先納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優先落實用地指標、優先預審報批、優先供地。項目用地採取招拍掛方式凈地出讓。
(三)完善配套設施。優先保證央企重大投資項目的基礎設施以及供電、供水、供汽等配套條件;優先調劑重大產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對企業的原輔材料、產成品運輸等生產要素予以重點調度。
(四)扶持合作項目。與央企對接合作項目列入市級以上重點工程項目,享受市級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各項政策。央企投資項目涉及行政事業性收費,比照省級開發園區工業企業建設規費執行標准,享受建設規費優惠政策。
(五)強化金融支撐。央企投資項目納入全市年度銀企合作計劃,開辟央企對接合作項目貸款「綠色通道」,協調銀行在遵循信貸管理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貸款額度、放寬企業貸款抵押擔保條件。引導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為央企投資項目量身定製包括信貸、債券、信託、基金、保險等一攬子金融服務。
(六)加強涉稅協調。新落地央企對接合作重點項目所形成的稅收中地方可用財力部分,可用於獎勵項目企業,獎勵方式與比例由項目所在地政府與項目業主協商確定,獎勵資金用於其在我市的再投入。央企對接合作項目所購置的進口設備,項目所在地政府與口岸部門要加強協調,做好相應稅收優惠措施的政策指導、通關便利等工作。
(七)提供人才支撐。優先為央企引進高層次人才、緊缺急需人才。優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設指標用於央企職工住房建設。幫助央企引進的各類高層次人才解決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困難。市內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可為央企定向培養員工,畢業生優先滿足央企用工需求。搭建畢業生與央企雙向選擇對接平台,為央企接收我市畢業生在就業手續辦理、人事代理、戶口落戶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務。
(八)對世界500強企業,軍工企業,區域性、行業性龍頭骨幹企業和浙商重點企業來我市投資合作的大項目,參照央企投資合作項目相關扶持政策執行。
五、加強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市有關部門要把央企對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班子成員協同抓的工作機制。市有關部門要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央企對接合作的服務工作;各縣(市、區)要建立協調服務機制,上下聯動,形成合力。
④ 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怎樣推進
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息息相關、互利共生:文化產業發展為推進金融創新開辟廣闊空間,金融創新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為理論界和實業界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要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怎樣推進這一融合?今天刊發的這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思考並提出了建議。
——編者
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文化與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加速了金融創新,文化產業與金融創新的融合取得長足進步。但應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融合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實際需要。比如,在宏觀管理領域,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缺乏戰略規劃與綜合協調,並存在服務意識不強、職能交叉重復和管理簡單粗放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認識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密切關系,同時在深化文化體制與金融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相關機制。
准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密切關系
當前,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融合呈現對接平台增多、金融創新活力迸發、新型文化業態涌現的新態勢。深刻認識這一新態勢,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需要准確把握二者的密切關系。
從消費需求角度看,文化產業具有逆勢而上的發展特性,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承載著發展成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能夠從激發服務意識、優化盈利模式、擴大市場份額、增強市場理性預期等方面為金融創新提供實踐舞台、拓寬發展空間。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金融是經濟運行的「血脈」,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金融創新通過對金融要素的有序組合和創造性變革,能夠有力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在努力完善內部控制機制、不斷降低金融風險、最大限度地消除金融抑制、建立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的過程中,金融創新不僅能夠促使金融機構增強可持續盈利能力,而且具有放大貨幣作用的乘數效應,能夠為壯大文化企業規模和提升文化產業層次提供靈活融資機制的功能,是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建立聯動整合機制
2010年,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聯合頒發了《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的部門、領域和行業多,一些文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產業集中度不高、結構比較鬆散,在客觀上加大了文化產業與金融創新融合的難度。
有鑒於此,需要加快形成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的聯動整合機制。應在國家層面成立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由這一議事協調機構責成黨委、政府牽頭部門主動承擔統籌策劃、宏觀規劃和評價監測等重要工作,努力從源頭上解決因部門多頭管理帶來的缺乏高水平綜合管理和戰略管理的問題。與此同時,這一議事協調機構應善於運用專題咨詢、聯席會議、定期會商、業務交流和重點督辦等方法,加強部門協同,推動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跨行業、跨部門、跨所有制乃至跨區域對接聯合,引導文化與金融生產要素資源不斷向優勢文化企業聚集。
健全配套服務機制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建立健全配套服務機制至關重要。應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盡快出台文化企業無形資產交易評估等管理辦法,並以此為契機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從而在增強企業信用、提高無形資產市場認可度等方面為金融創新服務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創造條件;建立健全多部門信息供給與交流平台,打破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局面:由政府主導,推動文化和金融主管部門加快落實文化系列項目庫發布制度和信貸投放效果評估發布制度,確保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實現信息對接交流、形成共享機制,從而不斷降低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融合的成本,確保文化產業發展的高效與金融運行的安全有序。
當前,尤其應在加強宏觀指導上下功夫,支持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具體來說,應引導金融企業深入研究文化企業發展的獨特規律與運作機制,摒棄簡單用發展工業的思路來對待文化企業的做法,不斷創新服務手段,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努力豐富金融產品,靈活使用各類金融工具,高效率地為文化企業提供差別化和特色化服務。此外,還應引入第三方服務,即通過政府創造良好條件,引導相關中介機構運用資信評估、委託培訓、清算支付、風險管理等功能和手段,主動為文化企業提供針對性強、技術含量高的金融服務。
完善政策協同機制
在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雖然國家通過採取下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等措施,發揮穩健的貨幣政策的作用,進一步加大了對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改善和優化了文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但眾多中小型文化企業市場經營和抗禦風險的能力還比較弱,即使加大貨幣政策支持的力度,對其效應終歸有限。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予以協同配合,增強其杠桿導向作用。
為此,應隨著財政收入的逐年提高並根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科學安排年度財政預算,設立相應規模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擇優扶持文化企業的發展。政府應提供財政注資支持,為文化企業搭建融資擔保平台,藉此增加對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放貸額度。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還應通過加強稅收、貿易、土地和環保等其他政策的協同配合,千方百計拓寬社會投資來源渠道。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利率調節微觀經濟運行的作用,進一步優化市場流動性結構,推動市場流動性更有效地進入文化實體經濟。
構建人才集成機制
無論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還是深化金融創新,都必須依靠人才特別是復合型高端人才。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中,人才總量不足和實際需求失衡的矛盾比較突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重在牢固樹立創新跟著人才走、人才撬動產業興的理念,狠抓開放型、集成式育才選才用才機制建設。
落實到實踐中,就是既要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項目和重點園區,集成培養擅長跨行業資本運作、懂得現代營銷的金融領域的領軍型人才,又要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進原則,把各類中高級文化管理人才匯集於文化企業;既要通過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引入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熟知國際市場規則、富有跨國經營管理經驗的金融獵頭人才,又要運用競爭上崗、公開選拔等方式選配文化專業良才;既要認真落實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積極培養人才,又要不斷改革相關體制機制,切實加強分類管理,努力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形成輿論導向機制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離不開正確輿論的引導和支持。為此,一方面應圍繞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切實加強輿論引導,大力倡導崇尚創新、寬容失敗、奮發進取的社會風尚,努力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營造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應加強群眾路線教育,深化「走、轉、改」,激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增強敏銳性,主動深入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挖掘選樹一批又一批立志報國、甘於奉獻、勇創佳績的先進典型和成功案例,努力做到用典型引路、借成功案例說話,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提供榜樣和標桿。
(作者為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外宣辦主任)
⑤ 專業集群與行業企業需求對接方式
如何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2013.04.2120:41來源:學習時報作者:周聯清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是福建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轉變方式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工業,作為福建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如何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實現「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既是一個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是一個當前必須認真研究並著手推進的現實課題。強化規劃引導,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按照「沿海集聚、山區集中、山海聯動」的原則,突出「三灣引領、兩帶支撐、十區承載」的空間布局、強化分類指導,差別化發展,推進工業優化布局、加快發展、提升發展。一是「三灣」引領。以閩江口、湄洲灣和廈門灣為重點,加速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和電子信息業集聚發展,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葯、節能環保、信息網路和海洋新興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先進製造業發展重點區域,並輻射帶動周邊及山區產業發展。二是「兩帶」支撐。依託沿海產業密集帶,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紡織輕工、汽車船舶、冶金建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形成沿海臨港產業聚集區和先進製造業集中區;依託沿路產業集聚帶,推進山海聯動、產業對接,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業、生物醫葯、輕工食品和新材料等產業。三是「十區」承載。加快推進平潭綜合實驗區、環三都澳、閩江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古雷半島、武夷新區、三明生態工貿區和龍岩產業集中區等十大重點區域產業集聚,形成產業密集區。強化項目帶動,增強做大、提升和轉型的推動力。一是著力推進在建項目實施。按照促進竣工投產一批、開工建設一批和突破前期一批「三個一批」滾動推進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工業投資項目聯席會議、責任分解落實、督促檢查以及工作通報等制度,分產業、分層級、分年度推進「十二五」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所確定的項目的實施。二是著力推進項目對接。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與央企、民企、外企的對接工作。另一方面促進閩台、閩港澳產業深度對接。三是大力推進項目生成策劃。著力在政策鼓勵的方向領域找項目,在產業鏈填平、補齊、延伸、配套中找項目,在國家、省級科研成果轉化中找項目,在企業技術需求、高校和科研機構技術推介中找項目,變單個項目策劃為產業鏈、群、區的整體項目策劃。強化產業鏈、群、基地建設,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突出抓好太陽能光伏、LED、平板顯示、稀土、計算機及網路產品等14條產業鏈延伸拓展,培育10個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一是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對紡織、服裝、製鞋、食品等傳統產業集群,要致力於推動其轉型升級,向創新型產業集群轉變;電纜、電機、工程機械、汽車、船舶等裝備產業集群要致力於推進提高協作配套能力,向提升品質、創建品牌方向轉變;銅、鋁、不銹鋼、稀土以及石化等原材料產業集群是致力於產業鏈的延伸,向精深加工方向轉變;平板電路、微波製造、軟體、太陽能等新興產業集群要致力於擴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向自主創新方向轉變。二是加快融資、創新、物流等平台建設。以各類園區、基地為載體,引導產業集群和基地在資源配置、服務平台、市場網路、產業鏈條、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方面協同發展,有效降低園區企業交易成本。三是分工協作、合力推進。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發揮龍頭骨幹企業示範帶動作用。一是進一步營造政策環境,制定促進大企業大集團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跟蹤服務制度,加強重點企業資金支持和要素保障,推動企業「退城入園」步伐。二是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支持省內企業與央企、跨國公司等對接,推動省內骨幹企業通過債務重組、股權收購、資產收購、合並、分立等方式。圍繞產業鏈發展、多元發展、轉型發展,集中優勢資源對其他中小企業實施兼並重組。三是積極推進發展總部經濟。著眼於引進知名企業集團總部和區域性總部,在廈門、福州、泉州等地區,採取統一規劃用地、統一功能布局、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開發管理等措施,優化企業總部區域布局,在城市中心區形成企業總部集聚區,同時,積極構建總部經濟服務平台,合理配置金融保險、科技研發、現代物流、商務服務及商業零售、房地產、文化娛樂等服務業發展區域,提高總部經濟配套能力。強化創新支撐,加快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一是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改造。設立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對傳統產業集群改造提升進行補助,重點支持企業採用先進技術裝備更新改造項目;同時,建立落後產能退出機制,採取差別電價、財政補助、上大壓小等措施,加快淘汰水泥、石材、煤炭、鋼鐵等行業落後產能,以技術改造促進落後產能淘汰。二是強化創新驅動。大力開展以產業化為主導的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等活動,設立重大產業應用科技開發專項,進一步破解技術瓶頸制約。三是突出新產品、新技術應用推廣。設立高新產業發展基金,推進高新平台建設,制定鼓勵新興產業產品消費政策,加大新興產業產品政府采購力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福建省搶先布局。四是突出平台建設。建設裝備製造、汽車、紡織服裝、電機、電子信息等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服務平台,以及工控技術、中試環境、在線檢測、電子商務、項目交易、投資貿易等專業性公共服務平台,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和物聯網技術推廣,促進傳統產業價值鏈延伸拓展。五是推進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做大技術創新工程。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以新型顯示、LED、稀土及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太陽能光伏及新型動力電池等為重點突破領域,建立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庫,組織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技術開發專項,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新興產業發展領域。加快研究出台光電產業、物聯網產業的扶持政策,選擇太陽能光伏發電、兩化融合、新能源汽車、LED等重點領域實施市場應用示範工程。加快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力爭到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增加值3000億元以上,佔全省生產總值的12%(作者系福建省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jj/jjggyfz/201304/t20130428_226839.htm
⑥ 中國最大的產業園規劃或項目規劃機構公司有哪些
產業園區是執行城市產業職能的重要空間形態,園區在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引進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經濟等方面發揮積極的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成為城市經濟騰飛的助推器。隨著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的轉型,也是未來產業園區規劃和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內容。
(一)政府類性質機構公司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合工程公司、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天津市建築設計院、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遠景設計研究院、CCDI設計集團等。
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總院等。
(二)民營類性質機構公司
1、中為咨詢
中為咨詢依託分布於全國各重點城市的市場調研隊伍,與國內外各大數據源建立起戰略合作關系,以第一手資料為基礎並結合第二手資料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統化行業分析資料庫;同時,中為咨詢的專家智囊團,運用國際流行的研究方法,對行業市場進行全方位的診斷,為中國企業提供適合自身發展的運作模式,幫助中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
中為咨詢推廣和傳播國內外頂尖管理理念,協助中國企業健康、持續成長。為中國企業的戰略管理提供實效性的解決方案,推動企業戰略轉型和管理升級。中為咨詢致力於企業管理各個領域的研發與創新,探尋企業持續發展、從成功到卓越的因素,為企業提供貼身、專業的管理培訓服務。凝聚專家學者專業診斷,透過企業培訓方式促進企業快速成長。
為協助政府相關機構能在國家產業項目規劃申報過程中順利通過,中為咨詢基於同國家發改委、國家商務部,以及全國300多個行業協會的長期良好合作關系,結合國家信息中心、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國家工商總局等的相關權威數據,充分利用公司10多年來積累的相關細分產業資料庫,為政府相關產業項目的投資規劃提供分析報告。中為咨詢([圖片]http://www.zwzyzx.com/)的政府投資規劃分析報告不僅有翔實的產業項目涉及的細分數據,更有嚴謹與科學的分析方法與模型,加上專業研究員執筆撰寫,使項目產業規劃報告在各審議機關都能順利通過,提高了政府相關部門獲得項目資金支持的可行性與效率。流程:接受委託→組建小組→事前調查→專家訪談→資料收集→數據核實→介入調查→分析研究→編制政府報告。
2、中投顧問
中投顧問於2002年在深圳成立,是中國領先的產業研究與產業戰略咨詢機構。12年來,我們一直聚焦在「產業」領域,專注於產業研究、產業規劃、產業招商及產業投資咨詢服務。我們是國內唯一一家既有深厚的產業研究背景,又只專注於產業咨詢的專業公司。對政府或園區,我們提供從產業規劃到產業招商的一體化產業發展咨詢解決方案;對企業,我們提供投資機會研究、投資地點選擇、項目規劃設計的一體化產業投資咨詢服務。
十多年來,中投顧問已經為十多萬家包括政府機構、銀行、研究所、行業協會、咨詢公司、集團公司和各類投資公司在內的單位提供了專業的產業研究報告、項目投資咨詢及競爭情報研究服務,並得到客戶的廣泛認可;主導完成了上千家產業園區或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協助數百家家地方政府推進招商工作和提升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水平。中投顧問憑借扎實的產業研究基礎,通過產業研究影響和服務產業,通過大量咨詢案例直接服務政府、園區和企業。
3、中機院
中機產城(北京)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名中機系(北京)信息技術研究院,簡稱「中機院」。目前全院共有員工26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占員工總數的80%,在北京、上海、長沙、貴陽等地設有辦公室,是中國城市規劃協會理事單位、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會員、歐洲市場研究業協會會員單位,是華北地區最早從事咨詢服務的股份制企業之一。
一方面,為政府及產業地產商提供規劃全鏈咨詢服務,主要包括:區域發展戰略、產業規劃/園區規劃、投資環境優化、招商策劃及項目包裝、重大項目可研及社會穩定性風險評價、投融資項目對接、政策資金對接等。是40多個地方政府、30多家知名地產商及多家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夥伴。
另一方面,為大中型企業及投資機構提供基於市場研究的解決方案,包括:選址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及實施策略、戰略咨詢、新產品和產品線規劃、IPO上市顧問、供應商發展及銷售業績提升策略等,是四十多家五百強公司的全球指定信息供應商,目前每年出品300餘份報告。
4、中工招商
中工招商隸屬於深圳市夥伴行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由夥伴集團戰略投資。中工招商網是領先的工業地產信息及咨詢服務提供商,提供在線的工業地產信息發布推廣服務,以及線下的代理中介咨詢業務,是國內專業的工業園區招商推廣平台、廠房租售信息服務平台。
夥伴集團是國內專業從事工業地產領域的咨詢服務機構。2003年,夥伴工業地產成立,擁有工業地產"黃埔軍校"美譽。2010年,進軍工業地產互聯網,成立中工招商網,打造線上工業地產網路平台。經過13年的發展,夥伴集團現已成為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產業地產綜合服務提供商,下設分支機構近百家,旗下員工近千人,累計為全國50多個城市的產業園區、1000多個工業地產項目提供了高品質的綜合服務,為超過30萬家企業客戶提供專業的投資辦廠選址服務。
夥伴集團以深圳東莞為大本營,逐步建立起華南、華東、西南、華中四大業務中心,形成獨特的"顧問策劃+實施落地"產業園區全程服務模式,構建從投資咨詢、顧問策劃、營銷推廣、招商代理、園區運營以及地產金融的集成服務平台,並憑借企業IT信息化平台、O2O電子商務平台、移動互聯網技術,為客戶提供全球化背景下的專業平台支持。
(三)工程咨詢類性質公司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北京市工程咨詢公司、上海同濟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廣州市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天津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瑞和安惠項目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達華工程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友發國際工程設計咨詢公司、北京華咨工程設計公司、上海現代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等。
⑦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途徑和模式典型調查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內涵十分豐富。結合荊州農業實際,我們認真總結了「十一五」期以來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深入分析了問題,並就如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出了對策措施,努力推動荊州農業再上新台階,為荊州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充分肯定成績,認真分析問題
「十一五」期以來,全市上下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著力推進結構調整,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可以說,「十一五」期是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最快、發展最好的時期,實現了「五大明顯進步」:
第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取得明顯進步。全市上下認真組織實施優質稻產業提升工程、畜牧業振興工程、水產業壯大工程等農業「三大工程」建設,主要農產品產量連年增產,在全國、全省的地位不斷鞏固和提升,提前2-3年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特別是糧食、油菜、水產品產量在全國的優勢地位得到進一步增強。2005年以來全市糧食總產跨過70億斤關口,2009年達到74.1億斤、比2005年增加9.6億斤,年均遞增3.6%;油料產量先後突破900萬擔、1000萬擔大關,2009年達到1080.2萬擔、比2005年增加170.2萬擔,年均遞增4.4%;水產品產量先後突破70萬噸、80萬噸大關,2009年直躍100萬噸、比2005年增加35萬噸,年均遞增15.2%。
第二,農民增收取得明顯進步。2005年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000元、5000元兩個關口,2009年達到5464元、比2005年增加2356元,年均遞增15.2%。年均遞增率高出全省1.42個百分點、高出全國2.98個百分點;比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遞增率高4.7個百分點。
第三,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明顯進步。規模化發展迅速,2009年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占農用地面積的10.3%,生豬規模化養殖率達到50%、比2005年提高15個百分點,家禽規模化養殖率達到70%、比2005年提高25個百分點,水產業板塊基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產業化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78家、比2005年增加8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00家,兩年新增400多家。精品名牌創建力度加大,全市有效使用「三品」標志農產品達到344個、比2005年增加209個,農產品現擁有2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中國名牌」產品和1個中國名牌農產品。機械化發展步入快車道,2009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400萬千瓦、比2005年增加160萬千瓦,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55%、比2005年提高10個百分點。
第四,農業科技服務取得明顯進步。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斷健全完善,通過農村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全市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基本建立,2009年全市8個縣市區種植業全部實行了「縣級主管部門派出制」模式。科研成果顯著,近年來先後選育、引種各類新品種50多項(個),其中近10個優質水稻品種和10多個優質棉花品種先後通過省級審定。實用技術推廣步伐加快,全市每年重點推廣10大類多項實用技術,累計制定農產品生產地方標准化操作規程40多個。科技培訓成效明顯,認真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全市每年培訓農民達到100萬人次以上。
第五,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明顯進步。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目前全市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擴大到43個鄉鎮,涉及1305個村、233萬農村人口,佔全市農村人口的55%。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全市通村公路里程達到1萬多公里,97%的行政村通達油路、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達客車,基本實現了農村交通路、站、運一體化。農村社會事業大發展,2009年,全市近50%的行政村有了農家書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389萬人,參合率達到94.2%;農村低保擴大到16.2萬人;共建沼氣池38.2萬口、佔到農戶總數的36%。
雖然近年來我市農業農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但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五個方面的不適應:一是農業生產條件不適應。特別是現有農田水利設施嚴重老化、年久失修,全市內垸沿湖、沿河骨幹排灌渠道的病險涵閘達40%,排澇泵站及機電設施老化壞損率達70%,尤其是小型農水和末端渠系不暢,農業抗災能力與提高農業產能的要求極不適應。二是農村經濟結構不適應。農業內部中畜牧、水產養殖業所佔比重不高,農村經濟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後。三是組織經營方式不適應。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農民專合社發展滯後,生產經營規模小、標准化水平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四是農業公共服務不適應。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融資、擔保、保險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完善。五是農民增收機制不適應。主要是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快速增加,缺乏產業支撐,缺少增收門路,缺少體制機制創新,急需建立農民收入穩定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
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認識現代農業的內涵與特徵,努力把握突破方向
(一)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徵
所謂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經營方式、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手段和現代物質裝備條件武裝農業,集市場化、科學化、組織化、設施化、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社會化等諸多特徵為一體的農業發展模式。現代農業是從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農業,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場化的農業。其基本特徵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市場化程度日趨成熟。在這一時期,產品生產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自給,而在於為市場提供商品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著主導作用,市場體系日益完善,農產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業打破了內部物質循環的局限性進而實現物質的開放式循環,從自給農業發展為市場化農業。
2、工業裝備普遍使用。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和整個過程,逐步由現代機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農田水利化、農地園藝化、農業設施化以及交通運輸、能源傳輸、信息通訊等的網路化、現代化成為當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
3、先進科技廣泛應用。19世紀化肥的使用,20世紀雜交稻的產生,21世紀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也逐步滲透到農業的各個領域,農業科研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農業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農業增產的60%-80%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同時,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普遍提高,也正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產業體系日臻完善。農業發展突破了產加銷脫節、部門分割、城鄉界限明顯等局限性,使農產品的產加銷等各環節走向一體化,農業與工業、商業、金融、科技等不同領域相互融合,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農業產業鏈條大大延伸,農產品市場大為拓展,逐步形成了農業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格局。
5、生態環境受到重視。注重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正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趨勢。
(二)現代農業的實現途徑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一個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轉變上:一是推進農業由傳統粗放經營向現代集約經營轉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資源產出率。由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質量並重轉變,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二是推進農業由傳統農業技術向現代集成農業技術轉變。推進農業科技革命,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大力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三是推進農業由工農分離、城鄉脫節的二元經濟結構向工農協調、城鄉結合的城鄉一體化經濟結構轉變。逐步打破城鄉間二元結構體制的限制,促進城鄉資源和產品的流動與市場化配置,充分發揮城鄉互融結合的各種優勢。四是推進農業由簡單初級產品生產向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轉變。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農業產業各環節利益共享機制,把農業生產變成農業產業鏈的第一車間。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生產、加工、運銷緊密結合。五是推進農業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組織化經營模式轉變。堅持家庭經營承包為基礎。創新和完善統一經營的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結構由趨同性調整向區域化、專業化轉變。不斷推進區域化布局,建立優勢產業帶。發展專業化生產,培育特色農產品。六是推進農業由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向循環經濟模式轉變。傳統農業是一種線性經濟模式,資源重復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要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環保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好農村環境。七是推進農業由以面對國內市場為主向農業走向全球市場轉變。圍繞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眼於國際市場和全球農業競爭需要,增強「走出去」能力,強化「走進來」應對措施,提升農業整體國際競爭力。
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立足荊州實際,認真制定對策措施
目前,我市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對於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一定要立足資源稟賦,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速體制機制創新,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全力搞好服務,努力推動我市農業農村經濟再上新台階。
1、加大農業結構調整,構建優勢產業體系。水資源是我市的一大資源稟賦,我們要充分發揮水優勢,做大做強水文章,在抓好糧食、棉花、油菜、畜牧、水產、瓜果菜、林木森工等七大優勢產業的同時,按照品種優質化、種養規模化、生產標准化、經營產業化、營銷品牌化的思路,重點抓好水稻、水田油菜、水產、水禽等「四大宜水產業」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一是抓好水稻產業發展。積極擴大早晚連作面積,穩步發展中稻生產,大力推廣普及實用增產技術,努力提高單產、改善品質,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力爭到2015年全市水稻復種面積達到620萬畝、增加40萬畝,總產達到72億斤、增加8億斤。二是抓好水田油菜產業發展。我市是全國全省優質油菜的主產區,種植面積、總產在全國市州中穩居首位。要堅持發展優質油菜方向不動搖,通過開發冬閑田、推廣油菜下水田和油後棉等模式,擴大油菜種植面積;通過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普及實用技術和開展高產創建活動等措施,努力提高油菜單產和品種優質率,力爭到2015年全市油菜面積達到400萬畝以上、增加37萬畝,總產1300萬噸以上、增加200萬擔。三是抓好水禽業發展。畜禽在堅持規模化、標准化、專業化養殖方向的基礎上,重點抓好水禽業發展,加強荊江鴨配套系種鴨場種群擴繁建設,大力推廣青年鴨培育、鴨稻共育、鴨魚混養等規模養殖模式,力爭到2015年全市水禽達到5000萬只以上、增加3500萬只以上。四是抓好水產業發展。要以建設水產強市為目標,以精養魚池改造升級、名特優水產品發展和漁業精深加工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推行健康養殖,積極發展休閑漁業和設施漁業,力爭到2015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40萬畝以上、增加24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30萬噸、增加24萬噸。努力保持我市「中國淡水漁業第一市」的稱號,並爭創長江流域綠色水產品加工先進市和江漢平原漁業觀光旅遊示範市,實現水產大市向水產強市跨越。
2、加快推進規模化、集約化和農機化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加快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種植業上,要圍繞區域板塊基地,大力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積極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採取轉包、轉讓、入股及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加快土地流轉步伐,推進規模經營發展。畜牧業上,要加快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和規模養殖模式發展,積極引導散養戶向小區集中,降低養殖成本,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力爭到2015年全市生豬規模化養殖率達到70%以上、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家禽規模化養殖率達到80%、比2010年10個百分點。水產業上,要突出抓好2大園區和4大基地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平,提升漁業發展檔次。要加快推進農機化進程。抓住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機購置補貼的政策機遇,以主要農作物關鍵環節為重點,加快水稻、棉花、水產、畜牧、瓜果菜生產機械化進程,著力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力爭到201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00萬千瓦,每千公頃耕地擁有農機動力 7200千瓦,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大大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
3、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構建農業產業化體系。一是要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加快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為契機,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加工大縣(市、區)建設為手段,真正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現代農業的突破口、工業興市的主戰場、縣域經濟的主陣地來抓,認真實施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落實相應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力爭實現突破性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市構建糧食、油脂、棉紡、水產、畜禽、瓜果菜、林紙等農產品加工七大產業體系,打造6個農產品加工產值過100億元的加工大縣,建成10個產值過5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培植10家在全國有競爭力的加工龍頭企業,培育10個中國馳名商標、50個湖北名牌和湖北著名商標。二是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政策扶持,搞好業務指導,鼓勵和引導有銷售渠道、生產加工技術和資金實力的能人以及基層農技推廣和供銷聯合農民創辦專業合作社,力爭2015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00家、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三是要積極探索利益聯結機制。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重點,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模式,實現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努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4、積極推行標准化生產,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一是要大力推行標准化生產。要加緊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加強農業標准化示範縣和畜禽規模養殖區、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建設;要從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基地、種養大戶和科技示範戶入手,引導和組織農民自覺開展標准化生產。二是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要進一步強化部門分工合作的監管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市、縣、鄉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完善檢驗檢測體系;要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檢驗檢測范圍,大力推進農產品市場准入,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加強對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的監管,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三是要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要突出抓好以高毒農葯、禁限用漁葯獸葯為重點的農業投入品監管,杜絕違禁投入品進入市場,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5、著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構建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體系。一是要抓好新農村建設。集中全力繼續狠抓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和8個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工作,積極搞好項目對接,確保取得新的明顯成效;扎實推進李埠、花基台、孟溪大垸和江南四鎮(彌市、埠河、沙道觀、八寶)等4個市級示範區和139個縣級試點村建設,力爭在產業發展、安全飲水、便民服務體系建設、集中居住點建設、村莊環境整治、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二是要抓好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執行耕地佔用補償制度,切實穩定耕地面積。大力推進土地改良,逐步建立市、縣耕地質量預警監測中心和科學施肥技術體系;大力推廣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發應用土地施肥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為農民提供「測、配、產、供、肥」一條龍服務。三是要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強荊南四河和四湖流域綜合治理、危水水庫加固等重點工程,加快大型泵站、大中型灌區改造和水稻主產區排灌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健全完善排灌體系,特別要組織農民投工投勞,抓好「田頭工程」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抗災能力。四是抓好農村公路建設。要十分注重骨幹公路與鄉村公路的配套協調、城鎮建設與公路建設的配套協調,根據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步實施、重點突出的原則,以對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發揮著積極作用的路段為重點,加大農村公路建設,讓農民直接受益。五是要抓好農業環境保護。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業生態保護,重點抓好農業投入品監管、農業標准化生產、農業清潔生產、農副產品綜合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農業水環境監測等六個方面工作,為我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生態環境。
6、扎實抓好農業科技創新,構建農業綜合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全面推行農業科技「縣級主管部門派出制」服務模式,不斷完善管理辦法,落實好「以錢養事」資金。同時,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農資經營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二是加快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步伐。要抓好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重點發展江南新區葡萄產業科技園、兩湖綠谷農業高科技園區、湖北大明水產科技園區和荊州農業科技園區。加強農業科技研究、引進和試驗示範工作,突出抓好對現有成熟技術的組裝配套,重點推廣普及優良品種、全程保優栽培、標准化生產、病蟲綜合防治、測土配方施肥、高產高效模式、農產品儲藏保鮮以及精深加工等實用技術。三是抓好農民科技培訓。採取多種形式培訓農民,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和擇業、就業、創業能力。同時,要積極推進「金農」工程和「三網合一」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農業信息體系,全方位開展農村經濟信息宣傳,確保科技、信息進村入戶。
7、認真落實政策,構建農業發展保障體系。一是要認真落實農村政策。認真落實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和政策,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認真落實國家的投入政策、補貼政策以及各種扶持政策,努力調動和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切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二是要加大農業投入。各級政府要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對「三農」投入。縣市區要加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認真落實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建立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貸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的機制。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和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各類新型金融組織。大力發展農村政策性擔保業務,鼓勵企業出資參股政策性擔保公司。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三是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樹立全局觀念,強化服務意思,更加積極主動的支持現代農業建設。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建立健全有效的推進機制。建立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加強督辦檢查,嚴格考核結賬,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完成。(作者系荊州市農業局局長)
⑧ 哪裡有《海南省產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是這個吧:
海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2014-09-30 08:49 來源: 海南日報
字型大小:
海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范和加強海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的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財政部關於重新修訂印發〈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文資〔2012〕4號)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瓊府〔2011〕54號)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專項資金由省財政預算安排,主要用於提高海南省文化產業整體實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第三條 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應當體現國家、海南省文化發展戰略和規劃,符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和公共財政基本要求,堅持「誠實申報、科學管理、公開透明、績效優先」的原則,確保專項資金的規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四條 海南省文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省文化辦)、省財政廳按照各自職能分工共同管理專項資金。
省文化辦負責專項資金的業務管理,提出項目年度扶持方向和支持重點,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建立文化產業項目庫,組織申報年度資金使用安排計劃,提出專項資金安排方案建議,督促年度項目執行和績效評價。
省財政廳負責專項資金的預算管理,對省文化辦提出的年度支持項目及專項資金安排方案進行審核,匯總項目支出預算並報省政府審定、省人大批准,辦理預算批復、資金撥付,做好項目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績效考核工作。
第二章 支持方向與方式
第五條 專項資金的支持方向:
(一)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對全省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中有關費用予以補助,並對完成轉企改制的文化企業發展予以重點扶持。
(二)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重點支持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文化產業基地、產業園區、示範基地和海南省改革發展規劃所確定的文化重點工程及項目,對文化內容創意生產、人才培養予以支持,並向特色文化產業和新興文化業態傾斜。
(三)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對省政府確定組建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公司重點發展項目予以支持;對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兼並重組和股份制改造等經濟活動予以支持;對經省有關部門認定的省級文化產業重點項目以及在海南以獨立法人資格注冊,從事文化體育產業的大型骨幹文化企業予以支持;對文化企業引進並經省政府認定的經營性國際或國家級大型會展、文化活動、體育賽事和精品演出予以支持。
(四)促進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源對接。對文化企業利用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渠道融資發展予以支持;對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等活動予以支持。
(五)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和文化傳播體系建設。對文化企業開展高新技術研發與應用、技術裝備升級改造、數字化建設、傳播渠道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等予以支持。
(六)推動文化企業「走出去」。對文化企業擴大出口、開拓國際市場、境外投資等予以支持。
(七)省政府認定的其他文化產業發展領域。
第六條 專項資金支持方式:
(一)項目補助。對符合支持條件的文化企業以自有資金為主投資的重點發展項目所需資金給予補助。
(二)貸款貼息。對符合支持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銀行貸款實施重點發展項目所實際發生的利息給予補貼。年貼息率最高不超過當年國家規定的銀行貸款基準利率,補貼額最高不超過實際利息發生額。
(三)補充國家資本金。對國有獨資、國有控股文化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或跨區域整合可適當補充國家資本金。
(四)保費補貼。對符合支持條件的申報單位通過保險公司實施重點發展項目所實際發生的保費給予適當補貼;對文化出口重點項目所必須的財產保險和出口信用保險費用,憑保險合同、保險費發票等有效憑證給予補貼。
(五)績效獎勵。對取得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且獲得省部委以上表彰的省文化產業重大項目、文化企業引進並經省政府認定的經營性國際或國家級大型會展、文化活動、體育賽事和精品演出給予適當獎勵,對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按照出口實績給予獎勵。
(六)經省政府批準的其他支持方式。
第三章 項目申報的基本條件
第七條 專項資金所支持的文化產業項目,應當符合海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規劃要求,對海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引導和帶動作用的項目。
第八條 申請專項資金的單位應具備下列資格條件:
(一)在海南省內辦理工商注冊登記,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獨立核算的文化企業;
(二)財務管理制度健全,會計核算規范;
(三)會計信用和納稅信用良好,3年內無違法違規經營和欠稅等不良記錄;
(四)符合海南生態、環保要求;
(五)誠信經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六)正常發放職工工資,按國家規定正常給職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
第九條 省直各部門和各市縣要建立規范的項目申報審核機制,重點是審核申請人是否具備申請資格;申報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有關申報文件材料是否真實有效等。
第十條 使用專項資金的項目都要實行項目庫管理
(一)項目庫是對預算項目進行規范化、程序化管理的資料庫系統,分為省文化辦項目庫和財政項目庫,具體要求按《海南省省本級項目支出預算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執行。
(二)項目庫中的項目實行實時、滾動管理,對需要納入項目庫的當年和以後年度項目,可隨時申報,納入管理。
第十一條 所有申報專項資金的項目都需要納入海南省文化產業項目信息管理系統管理。
第四章 項目申報程序
第十二條 省文化辦根據專項資金支持方向和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會同省財政廳於每年7月底前印發年度專項資金項目申報指南和申報通知。
第十三條 項目申請人的申報材料
(一)基本材料。項目申請人應按要求提交項目申請書,並附上《項目邏輯模型表》和《項目績效目標表》及其他相關材料。申請書包括以下內容:申請人基本情況、項目背景材料、項目績效目標及主要內容、項目執行進度安排、申請資金金額及預算安排、以前年度財政資金支持情況、自籌資金安排情況和其他相關內容。申請專項資金的企業還需提供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書等復印件。
(二)專項材料。不同的申請人還應按項目資金的用途分別提供下列材料:
1、申請項目補助的,需提供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以及相關合同等復印件。
2、申請貸款貼息的,需提供銀行貸款合同、貸款承諾書、付息憑證等復印件。
3、申請補充國家資本金的,需提供相關經濟行為審批文件、企業內部相關經濟行為決策文件、中介機構驗資報告及審計報告等復印件。
4、申請保費補貼的,需提供保險合同、保險費發票等復印件。
5、申請績效獎勵的,需提供相關批准文件、合同、海外活動的相關原始支付憑證、出口收匯核銷單等復印件。
6、省文化辦、省財政廳要求提供的其他資料。
第十四條 項目申請人應按以下程序進行申報:
(一)省直各部門,資產、財務關系在省財政廳單列的省級文化企業,直接向省文化辦、省財政廳申報;
(二)省直各部門歸口管理的申報單位,由主管部門匯總審核後報送省文化辦、省財政廳;
(三)市縣申報單位,由各市縣文化辦組織申報,並商市縣財政局審核後,以市縣財政局文號上報省文化辦、省財政廳。
第五章 項目預算的評審、審核和執行
第十五條 項目預算的評審
(一)省文化辦會同省財政廳根據本辦法制定項目評審標准。
(二)省文化辦按照年度部門預算編制指南、編制時間和要求,於每年8月31日前受理申請人的項目申報,並對申報項目進行初審。
(三)省文化辦會同省財政廳組織成立專家評審委員會,對申請項目進行論證和評審,提出專項資金的初步分配方案。
(四)組織召開文化辦主任會議,審議專項資金初步分配方案。並於9月20日前向省財政廳提出下年度項目資金分配的建議數和具體項目。省文化辦提出的年度項目資金分配的建議數應不低於預算安排專項資金總額的80%,並細化到具體項目。剩餘的部分在年度預算執行中另行分配。
第十六條 項目預算的審核
(一)對省文化辦提交的項目資金分配初步預算和建議,省財政廳根據專項資金收支的整體情況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必要時可委託有資質的專業中介機構進行審核和評審。
(二)項目預算審核過程中,省財政廳、省文化辦要加強協調溝通,使專項資金的項目初步預算的調整,符合部門預算編制的質量規定和時間要求。
(三)經過核定的專項資金項目預算編入省委宣傳部年度部門預算,由省財政廳匯總,上報省政府審定、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後執行。
第十七條 項目預算的執行
(一)省財政廳根據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部門預算,及時批復專項資金年度項目支出預算,並按照預算、國庫管理規定,及時下達專項資金計劃。
(二)年初未細化到具體項目和單位的專項資金,原則上應於當年6月30日前完成分配。
(三)專項資金預算一經批復,應嚴格執行。資金使用單位應按規定及時向省財政廳、省文化辦報告資金使用情況。因特殊因素確需調整資金用途的,應按照本辦法規定的程序審批。
第十八條 資金使用單位收到專項資金後,屬於貸款貼息、保險費用、項目補助的,計入經營外收入或遞延收入;屬於補充國家資本金的,計入實有資本,歸代表國家(省、市縣)的出資人享有;屬於績效獎勵的,計入當期直接收入。
第十九條 專項資金結轉和結余按照財政部門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監督與績效管理
第二十條 資金使用單位應當按照「專款專用、單獨核算、注重績效」的原則,及時制定內部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對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
第二十一條 專項資金使用單位應遵守國家財政、財務規章制度和財經紀律,自覺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二條 省文化辦、省財政廳定期或不定期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跟蹤檢查,根據需要組織或委託有關中介機構對項目開展績效評價,檢查和評價結果作為以後年度安排專項資金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三條 專項資金申請人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不予支持:
(一)未按規定報告以前年度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
(二)受補助項目經績效評價不合格,未按要求整改的;
(三)因違法行為被執法部門處罰未滿2年的;
(四)發生其他違法違紀行為的。
第二十四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滯留、截留、擠占、挪用專項資金。對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專項資金的,一經查實,省財政廳將收回專項資金,並嚴格按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等法規的有關規定處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查處。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由省財政廳和省文化辦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海南省財政廳辦公室
2012年11月21日印發
⑨ 各企業都要與那個機構對接
首先要看企業所屬行業是歸屬於哪個政府扶持系統管轄,再根據當年或近期(含幾年專)國家系統對屬所扶持的項目規劃而設立項目,否則先立項後申請會吃虧。再有,看項目是在建還是新建,根據政策我們可以對接所屬管轄部申請門備(省、市級發改、商務等)、立項(立項申請文案),審批後,我們上報項目規劃文案(含所屬行業科研院可研、意見書等)。經省級以上部門審核通過後,准備項目答辯(項目的可行性和發展期限規劃等),最後待國家項目審核專家審批通過後將扶持資金接受並妥善規劃在項目中,並定期上報項目進展及成果。(還貸還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