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 tpp對中國有重要影響新規則
TPP對中國的影響是多維度和多方面的。既有短期的影響,也有長期的影響;既有經濟的影響,也有非經濟的影響;既有局部的影響,也有綜合的影響。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短期內不加入TPP,對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總體影響是可控的和有限的,加入TPP的綜合收益不及「10+3」,但TPP對中國參與推進東亞區域合作已構成現實的制約,不利於中國提升在東亞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從中長期看,TPP的持續推進,可能會改變全球經濟治理規則,使中國與周邊大國關系趨向復雜,甚至會增加中國地緣政治與安全壓力,不利於中國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實現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帶來較大挑戰。
第一,TPP高標准條款短期內加大中國推進體制改革的緊迫性,長期看可能會演變成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利的國際治理新規則。一方面,TPP非傳統條款將導致國內企業成本增加和國外製裁增多:一是知識產權條款將以往免費獲取的專利變為必須付費,無法運用強制許可、專利撤銷手段使用發達國家的專利,增加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的成本,也不利於企業開展模仿創新和產品升級;二是TPP列出的勞工條款,實際上為發達國家對中國等非TPP成員的發展中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便捷「通道」或籌碼;三是環境條款與勞工條款類似,也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借口,不利於中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政府采購條款要求對各成員國企業採取無歧視原則,可能阻礙中國運用政府采購工具支持國內重點產業發展,甚至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構成沖擊;五是國有企業條款要求除提供公共產品的少數行業外,國有企業不得享受任何優惠待遇,中國鋼鐵、化工、金融、物流、通訊等擁有大型國企較多的行業有可能成為實施該條款的「重災區」。另一方面,TPP條款有助於美國重塑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隨著亞太地區參與國的不斷增多,勢必會形成包括全球主要商品消費市場和供給地的大自由貿易區,可能會對WTO現有框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以及各類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一種「顛覆性」沖擊,進而形成一套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更為重要的是,TPP涵蓋環境保護、勞工權利、知識產權等有利於美國的諸多條款,新規則一旦建立起來,美國必將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第二,短期內中國不加入TPP負面影響有限,但日本的加入將致使中國受到的負面效應顯著擴大。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多年來位居中國第三、第四貿易夥伴,是東亞生產網路的重要節點。日本加入TPP與否,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日本加入TPP,中國不加入TPP,12個成員國間關稅水平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通過模型模擬,首先計算出2013-2022年的現行關稅不變情況下中國的GDP、就業、價格、進出口等經濟指標預測值,以得到「基準情形」(Base Scenario);然後,假定與有關方(國家和地區)關稅稅率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再測算以上相關經濟指標的預測值,以得到「沖擊情形」(Shock Scenario)。主要結論是,由於貿易轉移效應的存在,如果日本加入,不僅可以強化美國主導的亞太合作,而且中國經濟受損的程度將顯著增大。
第三,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中國加入TPP的綜合收益均小於推動「10+3」。美國主導的TPP使東亞區域合作格局更趨復雜多變,增加了中國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和「中日韓—東盟」自貿區等談判和實施的難度。就此而言,加入TPP對中國的收益更多是一種「機會」收益,是從政治經濟多角度考慮的、相對於其他東亞區域合作方式的一種比較收益。為此,需要通過建立CGE模型對三種「場景」進行一次性關稅降至零的模擬分析(見表1)。它們分別是:中國加入TPP(P12+C)、「中日韓—東盟」自貿區(10+3)和中日韓自貿區(CJK)。
主要結論是,綜合考慮增長、經貿、就業、產業發展等因素,「10+3」將強化東亞生產網路內部主要節點國家的經濟聯系,可以實現「以經促政」的目的,有利於提升中國在東亞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反觀P12+C,更多是強化中國與消費市場的經濟聯系,而中美在政治安全上的競爭和博弈是不會因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消除的。可見,P12+C的促進提升作用雖大於「10+3」,但在政治上於中國不利,在東亞經濟合作上也不利中國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CJK」的促進提升作用雖相對較小,但卻是中國未來深化東亞區域合作、打造中國—東盟區域合作升級版的現實選擇和重要抓手。
第四,短期看TPP導致亞太合作格局更趨復雜,長期看則會強化美國的所謂再平衡戰略和對中國的牽制。美國在推進TPP上「高調說、高調做」,目的是為了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重返亞太,以謀求更大的利益。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取得了明顯實效,而美國的介入則會影響到中國在該地區作用的發揮。目前,TPP的這種影響已經顯現,但更多體現在壓力上,實質性的損失還不大。從長期看,一旦TPP成功簽署,中國面臨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是東亞經濟合作中影響力的削弱;特別是,美國與其政治安全盟友關系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將會惡化中國周邊乃至更大范圍的地緣環境,甚至可能危及中國長期謀求的和平發展環境。
第五,短期內TPP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復雜化,長期看則可能造成周邊大國關系的重構。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俄羅斯等周邊國家有著密切的經貿關系,TPP的出現以及美國「重返亞太」,為這些國家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條額外的路徑,導致中國處理好與這些國家關系的難度加大。就中日關系而言,如果沒有TPP,沒有美國「重返亞太」,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景可能會更好,中日關系也會相對「單純」一些。就中國與東盟關系而言,隨著TPP的推進,加之南海局勢波瀾起伏,中國與東盟關系也趨於復雜化。歷史地看,東盟更傾向於與區域性大國單獨簽署FTA,以藉助大國平衡外交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雖然越南、馬來西亞已加入TPP談判,泰國也向TPP伸出了「橄欖枝」,但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尚未對TPP做出明確表態,這對中國是有利的。下一步如何利用好「10+1」等合作框架與機制,無論是對於深入實施自由貿易區、打造「10+1」升級版,還是對於強化周邊國家關系、營造良好周邊環境,都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考驗。就中俄關系而言,俄羅斯雖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俄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有所增多,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大國之間搞平衡的空間增大。就中印關系來說,印度在冷戰期間一直奉行「左右逢源」的取向,短期內會更多注重自身的利益訴求,單方面倒向美日的概率並不大。在當前的形勢下,由於TPP、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不斷升溫,中國在東向、南向這兩個戰略上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與安全壓力。
『貳』 簡述我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有哪些
金融類畢業論文常用題目1.金融不良資產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我國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抑制研究3.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與中國金融開放4.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5.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及防範研究6.房地產金融風險管理及對策研究7.我國金融衍生市場創建若干法律問題初探8.現代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問題芻議9.論我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完善10.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11.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12.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研究13.金融危機後韓國銀行業重組機制對中國的啟示14.金融自由化所必須的法律規則及其實施15.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16.制度、制度變遷與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17.離岸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18.連接函數(Copula)理論及其在金融中的應用19.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20.構建中國金融條件指數21.中國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與分析22.論國際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問題23.金融投資風險評價BP神經網路模型研究及應用24.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25.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26.試論金融債權資產的定價理論與實務27.中國宏觀金融風險的統計度量與分析28.無線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術研究29.中國漸進改革中以租金為基礎的政府金融支持行為30.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問題的探討31.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研究32.論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33.金融監管有效性研究34.區域金融中心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35.非正規金融在我國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36.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及應用研究37.西部地區縣域金融發展問題38.房地產金融風險的評價及防範對策研究39.房地產市場泡沫及其金融風險研究40.中國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與設想41.金融開放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42.金融創新的擴散機理研究43.關於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的研究44.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45.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政策的協調性研究46.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研究47.金融中介的發展與金融穩定問題研究48.中外汽車金融比較研究49.金融資源優化配置解析及對江蘇的實際考察50.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51.滬港金融中心發展的比較研究52.養老保險制度基礎與金融工具創新53.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54.中國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深化關系的實證分析55.金融反腐敗與金融安全56.我國金融中介作用於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57.中國金融領域反洗錢制度分析58.金融服務業消費者的安全保障問題研究59.基於資本市場的國防工業整合中的金融支撐研究60.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61.「新經濟」後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究62.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63.金融控股公司風險與監管研究64.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策略研究65.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研究66.論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構建67.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68.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融資之路研究69.中國汽車金融風險管理70.金融危機與民主化71.構建金融網格的若干技術研究72.金融深化、資本深化與地方財政分權73.金融創新環境中的銀行審慎監管機制研究74.重慶近代金融建築研究75.網路金融風險及其監管探析76.金融中介理論和我國全能銀行的發展77.重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研究78.非洲貨幣聯盟的發展79.關於建立我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的思考80.金融衍生工具監管制度研究81.我國金融制度變遷路徑的不對稱研究82.我國的非正規金融83.安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84.銀行國際化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85.基於VaR技術的中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及實證研究86.世界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及我國之借鑒87.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品牌理論與實踐探討88.山東省金融資源的配置和經濟分析89.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路徑研究90.農村金融資源的逆向配置與政策研究91.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商業化轉型問題研究92.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93.金融創新視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94.中國金融業務綜合經營收益和風險模擬分析95.電子金融的風險發生機理與防範策略研究96.金融集團監管的法律問題研究97.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研究98.我國商業銀行房地產金融風險及其防範99.FDI與經濟發展:金融市場的作用100.國內金融控股公司業務協同與創新研究101.新光證券交易系統的設計與實現102.論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實踐與完善103.資產證券化的定價探討和實證分析104.資產證券化理論及我國的應用探索105.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透析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106.證券翻譯理論與實踐107.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運作模式及定價方法研究108.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定價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分析109.中國早期證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110.股權分置改革的法律問題研究111.證券服務機構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問題研究112.對我國資產證券化法制環境的分析和立法構想113.我國證券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114.互聯網對我國證券經紀業的影響115.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風格的經驗分析116.中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管理117.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118.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119.證券市場中的會計事務所變更研究120.中國證券市場最小報價單位調整的效應分析121.證券公司網路改造技術研究122.數據挖掘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123.上市公司證券法監管研究124.證券欺詐犯罪若干問題研究125.中美證券市場比較分析126.資產證券化127.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模式研究128.基於與證券投資基金比較的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129.我國證券公司競爭力研究130.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行為研究131.中國證券市場投資風險與收益研究132.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在我國的應用研究133.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與規模關系的實證研究134.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135.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136.我國證券市場股權結構的制度安排與改革137.我國證券經紀業務研究138.我國證券經紀人發展問題研究139.構建和提升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探析140.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問題研究141.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的風險控制研究142.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143.傭金自由化下的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144.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風險研究145.我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146.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研究與實證分析147.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價格波動性的實證研究148.證券投資中股票選擇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149.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及內部博弈研究150.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管制的實證檢驗151.我國證券信息內幕操縱與證券監管研究152.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153.證券公司風險的法律監管154.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制度研究155.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與我國證券稽查執法模式比較156.資產證券化—我國的立法模式選擇157.證券市場操縱行為法律規制研究158.資產證券化中特殊目的載體法律問題研究159.一類部分信息下證券投資最優化問題160.我國工商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研究161.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162.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研究163.證券交易所上市費的經濟分析164.中國證券公司治理結構與發展環境分析165.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信用風險分析166.淄博市農村合作銀行證券委託業務處理系統167.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障礙及對策研究168.證券業網上交易系統設計與實現169.TT證券經紀業務營銷策略研究170.證券公司數據採集與數據可視化171.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管理研究172.利率期限結構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證券定價中的應用173.資產證券化財務效應研究174.證券市場政府監管的適度性分析175.證券民事責任制度研究176.證券管制的立法目標及其實現177.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失敗問題研究178.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研究179.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研究180.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風險問題研究181.抵押權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182.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營銷分析183.中國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購買了審計意見184.人壽保險證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國壽險業利差損問題中的應用185.證券市場委託理財合同糾紛案件處理的思考186.中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轉變研究187.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銀行業、證券業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188.中國證券市場信用問題研究189.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評價體系研究190.保險風險證券化研究191.QDⅡ制度與我國證券市場的漸進開放192.證券投資基金產品創新設計研究193.我國證券監管法制現狀及其完善194.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195.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法律問題研究196.資產證券化SPV法律問題研究197.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發展問題研究198.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研究199.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問題研究200.我國證券公司融資模式研究
『叄』 當前大力發展金融產品,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哪些並舉例說明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將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從具體內容可以看出,我國的承
諾充分考慮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目前實際開放狀況以及WTO對成員國的
要求,入世承諾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的影響是在可控范圍之內的。當然,由於不同行業
的承諾水平不同,影響也會不同。
開放對銀行業的影響要比證券業和保險業大
與證券業和保險業相比,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要強一些,做出了開放度較高的承
諾,因此影響可能會更大一些,這些影響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管理體制和經營決策機制方面,我國的商業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存在較大的弱勢。與國外銀行相比,長期的壟斷經營和政府對其經營的過多干涉,使
我國的商業銀行管理體制僵化,經營決策缺少自主性和靈活性,活力不足,市場競爭
能力相對較弱。
二是因為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銀行的業務單調,利潤來源渠道
狹窄,不像外資銀行那樣囊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等業務,通過業務之間的優
勢互補、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來吸引客戶。
三是我國銀行在中間業務方面的競爭力明顯不足,而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則已經
發展得非常成熟了。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商業銀行的服務網路已經非常健全,
在人民幣存貸款業務上,外資銀行要想分得一杯羹極其困難,但是,縱觀目前外資銀
行的業務構成,傳統的銀行業務所佔比例已經很小,其利潤只構成總利潤很小的一部
分,相反,以傳統業務為平台,中間業務已經成為銀行利潤的大頭。因此,外資銀行
將會棄短就長,在中間業務上與國內商業銀行一拼高下。
四是外幣業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外匯業務中,外資銀行已經占據了較大份額
,現在外匯業務已全面放開將可能使其佔有更大的份額。
五是人才的爭奪。由於外資銀行的待遇普遍高於國內商業銀行,在優厚薪水和良
好個人發展前景的吸引下,國內商業銀行的人才流失現象將加劇,這也會進一步削弱
其競爭力。
國外證券經營機構的進入將推動我國證券業的重組
對證券業來說,由於對證券業開放所做的承諾比較有限,對國外證券經營機構的
進入有嚴格限制,因此不會對國內證券經營機構構成整體上的威脅,短期內國內證券
經營機構受到的沖擊會較小。但是,由於被允許通過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業務
,市場中將會增添許多新的競爭對手,國內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所以,雖然證券
業的有限開放不會對我國構成實質性的威脅,但從個體上來看,國外證券經營機構的
進入必將改變我國證券市場的結構,加劇國內的競爭,推動證券業的重組高潮,對國
內證券經營機構個體的生存形成強有力的挑戰。
當然,外國證券經營機構的有條件進入也為我們提供了較好的機會,有利於我們
加強與國外同行的合作,促進國內證券經營機構個體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業務創新步伐
,加快國際化步伐,盡早適應國際通行的法律體系和市場規則,從而提高在新環境下
的競爭能力。
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後的主要著力點可能會是開拓市場,從而使市場規模擴大
在保險業方面,外國保險公司的大舉進入將會使我國面臨較大沖擊。但是,我國
保險業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市場准入條件將會對這些沖擊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同時還
可能為國內保險業的發展提供較好的發展機會。一方面,在我國,對包括外資企業在
內的所有保險公司均採取嚴格的監管模式,市場准入的門檻很高,如對申請開業的保
險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2億元,遠高於一般國家的要求;國外保險公
司要申請進入中國市場,最少需要具有30年以上的連續經營歷史,總資產不低於5
0億美元,在中國設立代表處2年以上等。另一方面,由於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時間較
短,保險市場的發育很不充分,外國保險公司的進入對現有市場的分割將不是主要問
題,相反,其進入的主要著力點可能會是開拓市場,將市場做大,從而與國內保險公
司形成共同促進與發展的局面。
『肆』 金融危機對我國各行業的影響
影響到我國的金融、證券投資、國際貿易、房地產、汽車等行業。此時正值大學版畢業生求職的重要時期,權金融危機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多大的影響,還難以預測,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斷,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日益擴散,首先是跨國公司和外包公司業務萎縮,會減少用人數量及其凍結招聘;其次國內為國外產業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製造業、出口型企業也會受到影響;當然會影響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業影響較大
其次是技術人員的需求。其次是建築、能源、機械、 IT類專業會受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企業招聘人數下降帶來的就業率下降,由於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賣壓增加造成薪資下降。
『伍』 TPP協議對中國哪些行業會造成影響
糧食等各大基礎行業
『陸』 中國加入WTO對財務金融業有什麼影響
加入WTO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加人WTO為中國金融業提供了廣泛的發展空間和歷史機遇,並將對金融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l.將大大縮短中國金融現代化的進程。獲准進人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大多是國際上著名的大商業銀行。中國金融業可以從它們的經營理念、管理手段。業務創新等方面借鑒許多寶貴的經驗,這必將縮短中國金融現代化的進程。2.有利於更好地吸引外資。首先,外資金融機構進人中國市場,必然帶來可觀的資本金。按照規定,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一個營業性機構,至少要帶進相當於一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還需增資3000萬元。就目前資金來源看,境內存款余額僅為48億美元,這就是說,大部分資金是由境外流人的。其次,外資金融機構更多的進人,投融資條件及金融服務的改 善,將有助於優化中國的投資環境。3.國內金融市場將在競爭中日趨活躍。過去,銀行、保險業獨攬業務,長期以來形成了官商衙門的作風。加人世貿組織後,外資銀行可進人的業務領域拓寬,外資銀行的數量也會不斷增加。新的競爭機制,無疑會促使國內銀行在觀念和經營上對自身進行改革,以增強競爭力。4.促進中國金融體制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加人WTO後大量的外國金融機構將進人中國市場,將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和規則引人國內,有利於促進中國現代化金融體制和法規的建立,從而加快中國金融體制與國際通行規則的進一步融合。雖然加人WTO給中國帶來了某種機遇,但是,加人WTO也給中國金融業帶來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1.中國金融機構將面臨強大對手,競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業務上的競爭。第一,外匯儲蓄存款將出現轉移。加人WTO後,外資銀行可吸收的外匯和人民幣儲蓄存款范圍拓寬,外資銀行數量也會逐步增加,企業及居民部分存款和儲蓄可能轉移到外資銀行;第二,貸款業務爭奪趨於激烈,外資銀行為發展市場份額、擴充實力必然要以信貸為手段去爭奪市場;第三,在華外國金融機構大多是經驗豐富、歷史悠久。資信較高、實力雄厚的金融企業,風險小、利潤高的國際結算業務將是外資銀行必爭業務之一;第四,個人消費信貸通常屬於風險小、回收率高、發生壞帳情況少的業務。現階段中國消費信貸還處於起步階段,西方發達國家消費總額中,消費信用所佔比重通常都高於20%,而在中國不足 1%。因此,中國的個人消費信貸市場十分有潛力。個人消費信貸將是中外銀行必爭之地。2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增加了中國金融機構管理的難度。這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增加了貨幣政策協調的難度。加人WTO後,由於外資金融機構的增多,擴大了外資的領域,國際市場供求變化和價格波動以及國際金融風波都將直接影響到商品、貨幣、資本、外匯四大市場的均衡,從而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協調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增加了外匯管理的難度c中國是一個實行外匯管制的國家,行政性的外匯控制手段仍佔主導地位,在市場開放情況下,外資流入是對現行外匯體制的挑戰。第三,增加了防止規模銀行信貸風險的難度。加入WTO後,中國所有的產業部門、企業和產品都將面臨國際市場的沖擊,特別是對長期被高度保護、吃慣了銀行「大鍋飯」、企業規模和經濟效益都難以與國際企業競爭的企業來說,沖擊尤為嚴重。由於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大批企業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使一批信貸資產難以周轉,不良貸款比重提高,增加了中國商業銀行資本金不足,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信貸資金超負荷運轉的風險。因此,中國商業銀行防止規模信貸風險的任務更加艱巨。第四,增加了對金融機構監管的難度。加人 WTO後,中國對外資銀行營業機構的設立和業務經營范圍的限制將進一步放寬。由於外資銀行的資力雄厚、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手段,而且具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利用遍及全球的國際網路,匯出利潤和資本或者進行投機經營。這將使中國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更趨復雜化。四、中國應採取的對策措施中國金融機構應採取以下措施,迎接入世挑戰。1.加快金融改革,進一步完善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首先,要完善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和權威性,運用經濟手段實施宏觀調控。其次,要完善中國的商業銀行體系。國有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股份制改造,逐步發展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提高競爭能力。積極鼓勵其他類型商業銀行的發展,使商業銀行真正實現按利潤最大化目標經營。再次,積極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最後,積極穩妥地引入外資金融機構,並向國外發展金融機構。2、金融機構必須增強自身經營實力,優化業務和機構,以提高整體盈利能力和競爭實力。金融機構應轉變觀念,樹立競爭意識,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健全內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使之成為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3、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減少沖擊。中國至今還沒有完整的外資法、外資金融機構法,顯然不利於全面規范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的業務經營活動。因此,全面細化制定相關法律刻不容緩。4、可以利用 WTO有關條款加強對自身的保護。中國此次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 WTO,因此應充分利用《服務貿易總協定》中的發展中國家「更多參與」和「逐步自由化」條款來保護中國的金融服務業。而且可在世貿談判中市場准人和國民待遇等中附加必要的限制條件,使國內金融業得到合法的保護。
『柒』 tpp協議對中國的出口會帶來什麼影響
TPP對中國的影響是多維度和多方面的。既有短期的影響,也有長期的影響;既有經濟的影響,也有非經濟的影響;既有局部的影響,也有綜合的影響。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短期內不加入TPP,對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總體影響是可控的和有限的,加入TPP的綜合收益不及「10+3」,但TPP對中國參與推進東亞區域合作已構成現實的制約,不利於中國提升在東亞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從中長期看,TPP的持續推進,可能會改變全球經濟治理規則,使中國與周邊大國關系趨向復雜,甚至會增加中國地緣政治與安全壓力,不利於中國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實現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帶來較大挑戰。
第一,TPP高標准條款短期內加大中國推進體制改革的緊迫性,長期看可能會演變成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利的國際治理新規則。一方面,TPP非傳統條款將導致國內企業成本增加和國外製裁增多:一是知識產權條款將以往免費獲取的專利變為必須付費,無法運用強制許可、專利撤銷手段使用發達國家的專利,增加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的成本,也不利於企業開展模仿創新和產品升級;二是TPP列出的勞工條款,實際上為發達國家對中國等非TPP成員的發展中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便捷「通道」或籌碼;三是環境條款與勞工條款類似,也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借口,不利於中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政府采購條款要求對各成員國企業採取無歧視原則,可能阻礙中國運用政府采購工具支持國內重點產業發展,甚至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構成沖擊;五是國有企業條款要求除提供公共產品的少數行業外,國有企業不得享受任何優惠待遇,中國鋼鐵、化工、金融、物流、通訊等擁有大型國企較多的行業有可能成為實施該條款的「重災區」。另一方面,TPP條款有助於美國重塑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隨著亞太地區參與國的不斷增多,勢必會形成包括全球主要商品消費市場和供給地的大自由貿易區,可能會對WTO現有框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以及各類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一種「顛覆性」沖擊,進而形成一套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更為重要的是,TPP涵蓋環境保護、勞工權利、知識產權等有利於美國的諸多條款,新規則一旦建立起來,美國必將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第二,短期內中國不加入TPP負面影響有限,但日本的加入將致使中國受到的負面效應顯著擴大。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多年來位居中國第三、第四貿易夥伴,是東亞生產網路的重要節點。日本加入TPP與否,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日本加入TPP,中國不加入TPP,12個成員國間關稅水平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通過模型模擬,首先計算出2013-2022年的現行關稅不變情況下中國的GDP、就業、價格、進出口等經濟指標預測值,以得到「基準情形」(Base Scenario);然後,假定與有關方(國家和地區)關稅稅率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再測算以上相關經濟指標的預測值,以得到「沖擊情形」(Shock Scenario)。主要結論是,由於貿易轉移效應的存在,如果日本加入,不僅可以強化美國主導的亞太合作,而且中國經濟受損的程度將顯著增大。
第三,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中國加入TPP的綜合收益均小於推動「10+3」。美國主導的TPP使東亞區域合作格局更趨復雜多變,增加了中國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和「中日韓—東盟」自貿區等談判和實施的難度。就此而言,加入TPP對中國的收益更多是一種「機會」收益,是從政治經濟多角度考慮的、相對於其他東亞區域合作方式的一種比較收益。為此,需要通過建立CGE模型對三種「場景」進行一次性關稅降至零的模擬分析(見表1)。它們分別是:中國加入TPP(P12+C)、「中日韓—東盟」自貿區(10+3)和中日韓自貿區(CJK)。
主要結論是,綜合考慮增長、經貿、就業、產業發展等因素,「10+3」將強化東亞生產網路內部主要節點國家的經濟聯系,可以實現「以經促政」的目的,有利於提升中國在東亞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反觀P12+C,更多是強化中國與消費市場的經濟聯系,而中美在政治安全上的競爭和博弈是不會因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消除的。可見,P12+C的促進提升作用雖大於「10+3」,但在政治上於中國不利,在東亞經濟合作上也不利中國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CJK」的促進提升作用雖相對較小,但卻是中國未來深化東亞區域合作、打造中國—東盟區域合作升級版的現實選擇和重要抓手。
第四,短期看TPP導致亞太合作格局更趨復雜,長期看則會強化美國的所謂再平衡戰略和對中國的牽制。美國在推進TPP上「高調說、高調做」,目的是為了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重返亞太,以謀求更大的利益。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取得了明顯實效,而美國的介入則會影響到中國在該地區作用的發揮。目前,TPP的這種影響已經顯現,但更多體現在壓力上,實質性的損失還不大。從長期看,一旦TPP成功簽署,中國面臨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是東亞經濟合作中影響力的削弱;特別是,美國與其政治安全盟友關系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將會惡化中國周邊乃至更大范圍的地緣環境,甚至可能危及中國長期謀求的和平發展環境。
第五,短期內TPP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復雜化,長期看則可能造成周邊大國關系的重構。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俄羅斯等周邊國家有著密切的經貿關系,TPP的出現以及美國「重返亞太」,為這些國家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條額外的路徑,導致中國處理好與這些國家關系的難度加大。就中日關系而言,如果沒有TPP,沒有美國「重返亞太」,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景可能會更好,中日關系也會相對「單純」一些。就中國與東盟關系而言,隨著TPP的推進,加之南海局勢波瀾起伏,中國與東盟關系也趨於復雜化。歷史地看,東盟更傾向於與區域性大國單獨簽署FTA,以藉助大國平衡外交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雖然越南、馬來西亞已加入TPP談判,泰國也向TPP伸出了「橄欖枝」,但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尚未對TPP做出明確表態,這對中國是有利的。下一步如何利用好「10+1」等合作框架與機制,無論是對於深入實施自由貿易區、打造「10+1」升級版,還是對於強化周邊國家關系、營造良好周邊環境,都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考驗。就中俄關系而言,俄羅斯雖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俄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有所增多,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大國之間搞平衡的空間增大。就中印關系來說,印度在冷戰期間一直奉行「左右逢源」的取向,短期內會更多注重自身的利益訴求,單方面倒向美日的概率並不大。在當前的形勢下,由於TPP、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不斷升溫,中國在東向、南向這兩個戰略上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與安全壓力。
『捌』 金融市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發達、完善和高效運作的金融市場是創業投資發展的基礎。金融市場是整個金融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為金融交易的雙方提供一個公開、公平和公正交易的場所和機制。由於創業投資機構的主要組織形式是股份制或合夥制,創業資本的運動貫穿於創業投資的整個過程,資金要能夠通暢地進出,金融市場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加速技術實現的速度。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理論上講會放大FDI的技術溢出效應,進而推動東道國經濟增長。新技術、新發明作為中間產品促成了新資本品的產生或促進原來資本品的技術升級,提高了生產中所使用的實物資本的生產效率,這個過程需要國內特定金融市場的支持。
增大投資的效率。國內金融市場越發達,金融中介的力量越強,較強能力的金融中介能夠把國內儲蓄、FDI企業的流入資金介紹給國內最需要該資金的企業或者是國內邊際產出較高的項目上,提高投資的利用效率。國內金融市場越發達,監管體系越健全,監管部門越能有效監督FDI資金的使用效率。
加速儲蓄的資本化與國內外企業的聯系。儲蓄高效及時地轉化為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從經濟增長的一般途徑來看,投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根本途徑之一。儲蓄水平提高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可能,將儲蓄有效地轉化為投資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現實性。
貨幣市場是金融機構調節資金頭寸的重要場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市場生成並顯示資金供求信號,是及時反映資金價格的窗口,對於中央銀行正確制定利率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貨幣市場又是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平台,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途徑。
貨幣政策資本市場的傳導過程,是貨幣供給量變動產生財富效應對資本市場和可貸資金的需求,以及社會公眾、各經濟主體持有金融資產數量的影響過程,而社會公眾及各經濟主體持有的金融資產數量的變化,決定了資本市場影響最終支出的操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