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劉洋互聯網消費金融

劉洋互聯網消費金融

發布時間:2021-02-09 19:01:09

① 胡堅的主要作品

經濟學
1.胡堅、王海平主編:《國內金融發達城市金融產業促進政策比較研究》,中國人口出版社,2010年1月。
2.王鐵軍,胡堅主編:《中國中小企業融資28種模式成功案例》,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7月。
3.胡堅:《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多維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pp302;
4.胡堅、陶濤:《日本金融:危機與變革》,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pp229;
5.胡堅:《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再崛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pp217;
6.胡堅:《欣欣向榮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pp376;
7.胡堅:《轉變中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台灣)大秦出版社,1996年12月,pp365;
8.胡堅:《日本金融市場》,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5年10月,pp157;
9.胡堅、劉偉、叢培國和江明華:《當代資本主義的財產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pp250。
文學
1.胡堅:《飛過滄桑的蝴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pp269。
2.胡堅:《愛的答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pp280。 1.(美)傑克·弗朗西斯和羅傑·伊博森著:《投資學全球視角》(胡堅等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2.(美)彼德.紐曼等著:《新帕爾格雷夫辭典--貨幣金融卷》(第一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譯,胡堅教授主持),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pp835。
3.(美)威廉·夏普:《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胡堅譯),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2001年3月,pp400。
4.(日)林華生:《日本在亞洲的作用》,(曾剛譯,胡堅審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pp244。 1.胡堅:「供應學派兩個主要經濟模型述評」,厲以寧主編:《西方經濟思想評論》(第二輯),商務印書館,1990年,pp97-123。
2.胡堅:「90年代以來的中國金融改革--步驟與走向」,晏智傑、寧騷、李玉主編:《面向21世紀的中國現代化--課題與展望》,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pp120-140。
3.胡堅:「林華生(日)著:《日本在亞洲的作用》(中譯本)序言」,2000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pp3-7。
4.胡堅:「中泰兩國金融體系比較及未來發展」,北京大學泰國研究所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泰關系--紀念中泰建交25周年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2月。
5.胡堅:「風險投資機制建立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北大論劍》,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年7月。
6.胡堅:「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2002)」,蕭灼基主編:《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
7.胡堅:「第一章 退市機制與股市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韓志國、段強主編:《退市機制--市場壓迫還是壓迫市場》,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8.胡堅:「對女性學學科教學、學生培養和課程設置的一點思考」,魏國英、王春梅主編:《女性學理論與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pp133-139。
9.胡堅:「從亞洲金融危機看腐敗的危害」,計高成主編:《世界反腐風雲備忘錄》,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6月,pp277-284。
10.胡堅:「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規律與趨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第2輯),2002年9月,遼寧人民出版社。pp5-19。
11.胡堅、孫素民:「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2003)」, 蕭灼基主編:《2003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pp355-368。
12.胡堅:「王曙光:《金融自由化與經濟發展》序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pp1-3。
13.胡堅:「加入WTO對於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王長勝主編:《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0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
14.胡堅:「從亞洲金融危機看腐敗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張保民等主編:《亞洲地區的行政改革》,澳門理工學院、澳門特區行政及公職局出版,2003年10月。
15.胡堅、秦娟娟:「中國國際資本管理制度變化」,王長勝主編:《經濟信息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04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16.胡堅、高飛:「中國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4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pp265-281。
17.胡堅:「王學東:《商業房地產投融資與運營管理》序言二」,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18.胡堅、郭國聖:「中國香港地區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5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pp81-100。
19.胡堅、梁志隆:「中國香港地區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6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20.胡堅:「序言」,韓玲慧:《經濟發展中的銀行體系》,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4月。
21.郜全亮、胡堅:「2006年香港金融業回顧與展望」,蕭灼基主編:《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Pp343-368。
22.胡堅、郜全亮:「東盟經濟合作背景下的中國與泰國經貿與投資關系」,傅增有、薄文澤主編:《中泰關系30年:回顧與展望》,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8月。Pp126-131。
23. 胡堅、楊霞:「澳門金融業的現狀即未來發展方向——兼論金融海嘯對於澳門金融的影響」,李向玉主編:《騰飛的澳門:回歸十年的回顧與展望(社會卷)》,澳門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Pp313-320頁。
24.胡堅:「論澳門產業結構的適度多元化發展」,楊允中、饒戈平主編:《國家十二五規劃與澳門特區的發展——紀念《澳門基本法》頒布18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出版,2011年7月。
25.胡堅、王智強:「中國女性勞動力教育回報率問題研究——基於heckman模型和分位數回歸的實證分析」,魏國英、馬憶南主編:《亞洲女性論壇報告——性別平等與女性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 (如無特別註明,均為獨立完成)
1、「論發展經濟學中的結構主義和新古典主義思潮」,《經濟科學》,1992年第2期,pp67-72。
2、「『評斯拉法對李嘉圖『不變價值尺度』難題的解答」,《經濟科學》,1993年第1期,pp67-71。
3、「英美銀行兼營證券業務的爭議及其發展概況」,《經濟學動態》,1993年第6期,pp57-60。
4、「發展市場經濟與轉變思想觀念」,《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1期,pp39-41。
5、「目標與人--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觀念更新與轉變」,《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3年第2期,pp54-62。
6、「大陸、香港、台灣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的比較研究」,《高等教育論壇》,1994年第1期,pp20-26。1993年5月28日(美國)《世界日報》先行刊載。
7、「B股與其相關市場的聯動關系」,《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pp36-48。
8、「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規律與上海的選擇」,《經濟科學》,1994年第2期,pp9-14;並被編入國務院研究室財金貿易研究司課題組「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專輯」,《經濟研究參考》1994年第115/116期。
9、「發展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科的關系」,《經濟評論》,1994年第4期,pp29-32。
10、「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指標評估體系的基本設想」,《經濟科學》,1995年第2期,pp38-43。
11、「讓經濟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pp22-23;1996年6月29日《文摘報》轉載。
12、「香港與廣東省的金融互動關系」,《國際金融研究》,1995年第5期,pp18-21。
13、「1997年之後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幾個問題」,《銀行家》,1995年第2期,pp8-11。
14、「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pp65-69。
15、「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的失業問題」,《經濟學動態》,1996年第1期,pp25-31。1995年11月9日《華南早報》(香港)先行刊載。
16、「台灣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歷程」,《銀行家》,1996年第2期,pp8-12。
17、「日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經濟評論》,1996年第3期,pp84-90。
18、「香港--面臨挑戰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6期,pp16-17。
19、「香港與亞洲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關系」,《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7期,pp25-27。
20、「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運作」,《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8期,pp24。
21、「九七臨近話匯豐」,《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9期,pp17-18。
22、「中銀集團--香港金融市場的支柱力量」,《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10期,pp35-36。
23、「過渡時期香港的股票市場」,《中國金融信息》,1996年第11期,pp19-21。
24、「論亞太地區多層次的國際金融中心體系」,《經濟科學》,1996年第6期,pp67-72。
25、「日本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改革與調整」,《經濟問題》,1996年第11期,pp46-49。
26、「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的現狀與前景」,《銀行家》,1996年增刊,pp9-12。
27、「香港回歸在望,更上層樓--96年經濟、金融回顧與97年展望」,《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1期,pp30-32。
28、「中國因素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2期,pp28-29。
29、「1997年前後的港台金融關系」,《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3期,pp24-25。
30、「香港上海,比翼齊飛」,《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4期。
31、「過渡時期香港銀行業監管體制的演變及未來發展方向」,《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5期,pp24-26。
32、「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現狀及其前景展望」,《經濟問題》,1997年第4期,pp32-34;《華人月刊》(泰國),1997年7月號,第18期。
33、「談中國因素對香港證券市場的影響兼論今後兩地證券市場互動的方向」,《證券市場導報》,1997年第3期。
34、「回歸在即,紅籌更紅」,《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6期。
35、「台灣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歷程及最新進展」,《中國金融信息》,1997年第8期。
36、「從亞洲金融危機看反腐倡廉」,《中國監察》1999年第9期。《澳門日報》,1999年3月28日、4月4日、4月11日分上、中、下三部分連載。
37、「談我國金融市場開放與金融風險防範意識的培養」,《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38、「中國應增強金融實力」,《中國國情與國力》,1999年第7期,《新遠見》1999年第4期轉載。
39、「風險資本投資機制與高科技產業」,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經濟活頁文選(理論版):為高科技產業走向市場搭建橋梁》,1999年第14期,總第16期(1999年7月);《會計之友》2000年第1期。
40、「從加入WTO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看我國銀行業構建中的幾個核心問題」,《中國金融》,2000年第6期。
41、「亞洲金融危機與國際金融體系三大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經濟問題》,2000年第4期。
42、「論在西部大開發中消除城鄉差別的基本戰略」,《寧夏科技》,2000年第3期,第18頁。
43、「中國經濟的光和影」(中日文雙語),《新瀉大學經濟學年報》第25號(2001年3月印刷出版)。
44、「香港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爭議及對內地銀行業的啟示」,《經濟科學》,2001年第4期。
2004年3月被收入中國國情調查研究中心主編:《中國現代銀行核心競爭力培育與創新運營成功模式全集》第二集1579-1584頁。
45、「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動因探討」,《經濟界》,2001年第5期。
46、「在不同學科的交匯點行進」,《當代經濟科學》,2001年第5期。
47、「存托憑證發展的國際趨勢及其在中國資本市場流通的可行性分析」,《南方金融》,2002年第1期。
48、胡堅、楊素蘭:「國際金融中心指標體系的構建――兼及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9月(第40卷第5期)。
49、胡堅、郭國聖和林宛潔:「進入WTO與兩岸金融的契機與挑戰」(上),《信用合作》(台灣)第79期(2004年1月20日)。
50、胡堅、郭國聖和林宛潔:「進入WTO與兩岸金融的契機與挑戰」(下),《信用合作》(台灣)第80期(2004年4月20日)。
50、魏子力、胡堅:「基於網路的信息與證券市場監管」,《經濟科學》,2004年第2期。
51、胡堅、高飛:「保險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中國的借鑒」,《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52、魏子力、胡堅:「行為金融理論回顧及其前沿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4年第31期。
53、「金融業改革和開放進程中需保持金融穩定」,《銀行家》,2004年第4期。
54、胡堅、錢宥妮:「中國消費者短視行為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2005年4月)。
55、胡堅、董曦明:「西方干預理論述評――兼論西方外匯干預理論在我國的實用性」,《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2005年5月)。Pp17-23。
56、劉洋、胡堅:「中國期貨市場流動性的實證研究」,《經濟科學》,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Pp54-。
57、胡堅「近期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調整的重點及其影響」,《南方金融》2005年第8期。
58.胡堅、錢宥妮:「政府在日本金融制度演化中的作用」,《北京行政學院學報學報》(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第3期(總第43期)。
59.胡堅、董曦明:「匯率目標區在外匯干預中的作用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CSSCI來源期刊),2006年第3期(總第167期)。
60.胡堅:「積極發揮工會作用 建設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中國政治類全國核心期刊),2006年第20卷增刊。
61.卜紫洲、胡堅:「我國銀行卡業的產業結構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2.胡堅、董曦明:「銀行往來關系研究理論及啟示」,《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3.胡堅、郜全亮:「國際證券交易所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南方金融》,2007年5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4..胡堅、趙翔:「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途徑」,《南方金融》2008年8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65.胡堅、呂鵬博:「上海股市與香港股市的連動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12月,(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
66.胡堅、楊霞:「澳門金融業邁向何方」,澳門社會進步協會:《九鼎》,2009年第4期,總第18期。
67.李繼民、胡堅:「經典產業組織理論框架下我國保險行業的SCP 範式研究」,《商業時代》(《中文核心期刊要要目總覽》經濟貿易類核心期刊),2010年第32期。
68.李繼民、胡堅:「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績效與規模經濟——基於2004-2007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6期,總第371期。
69.胡堅、王智強:「通貨膨脹影響因素研究——基於Pr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財政研究》(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2010年11月。
70.胡堅、王智強:「房地產業公司治理與績效關系研究」,《商業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經濟貿易類核心期刊),2012年第5期。
71.胡堅、楊光、王智強:「我國政府財政支出擠出效應研究》,《商業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經貿類核心期刊),2013年第8期。 (經濟學與金融學)
1、「第二屆證券市場暨金融市場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簡介」,《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2、「90年代發展中國家外資流入規模增大利弊並存挑戰尤多」,《中國城鄉金融報》,1995年4月19日。
3、「新加坡香港角逐亞洲第二大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城鄉金融報》,1996年3月20日。
4、「香港基金市場的發展」,《金融時報》,1997年5月18日。
5、「香港經濟騰飛的奧秘」,《經濟工作通訊》,1997年第17期。
6、「金融業的發展對香港經濟的作用」,《經濟工作通訊》,1997年第20期。
7、「東南亞金融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金融內參》,1998年1月13日(總73期)。
8、「人民幣變動的趨勢與中國經濟」,(日)《東海日中貿易中心通訊》,1999年第1期,總第165期。
9、「也談實行個人金融財產實名制」,《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4月16日。
10、「要用政策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中國改革報》,1999年6月29日。
11、「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動因探討」,《海淀政協文件資料匯編》(中關村發展戰略議政會專輯),北京市海淀政協辦公室,1999年6月。
12、「新形勢下中關村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海淀報》2000年1月15日第二版。
13、「香港金融創新給我們的啟示」,《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3月2日第四版。
14、「董建華美加招呼『外援』--香港跨世紀發展人力資源戰略初露端倪」,《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
15、「優勢城市群戰略可獲得規模經濟效果」,《南方日報》2000年6月12日。
16、「縱觀香港經濟的重新定位」,《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0日第四版。
17、「市場不相信新經濟神話」,《中國市場經濟報》,2000年4月29日。
18、「用經濟學原理反思『假日經濟』」,《南方日報》2000年5月15日。
19、「對於中關村地區建設高科技園區的建議」,北京市海淀區政協辦公室:《海淀政協》(文件資料匯編)第22期,2000年8月,pp19-20。
20、「密切關注金融市場的變化」,《經濟日報》,2000年9月28日,第12版。
21、「讓新世紀充滿愛」,《北京大學校報》第917、918期(2001年1月1日)。
22、「中國大陸股市的『結』與『解』」,《商業新聞周刊》(台灣),總第7期,2001年1月8日-14日,pp100-101。
23、「發展結構層次豐富的證券市場」,《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3月29日(2001年第12期)。
24、「建立退市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中國證券報》2001年4月17日,第九版。
25、「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和文物收藏」,《東南文化》,2001年第4期。
26、「日本創業板的新格局及其影響」(上),《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6月14日(2001年第22期)。
27、「日本創業板的新格局及其影響」(下),《科技日報(創業板周刊)》,2001年6月21日(2001年第23期)。
28、「中國股市急需藍色兵團」,《證券日報》,2001年10月17日第4版。
29、「降息推動經濟增長--評央行再度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中國財經報》2002年2月22日第2版。
30、「低利率:世界經濟的新特點」,《人民日報》,2002年3月1日,第7版。
31、「交易所也上市」《三聯生活周刊》,2002年第16期。
32、「存托憑證發展的國際趨勢及其在中國資本市場流通的可行性分析」,黃河證券責任有限公司主辦《黃河證券研究》,2002年第3期。
33、「『造假』拖累美元」,《人民日報》2002年7月19日。
34、「開拓創新拳頭產品」,《經濟日報》2003年11月25日第14版。
35、「笙歌伴憂思: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祭—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胡堅教授」,《中國市場》(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8月。
36.胡堅:「金融與實體經濟:孰重孰輕?」,《實效管理》,2012年第6期。
37.胡堅:「貝盧斯科尼們無法抵禦金融全球化的風險」,《中國健商》2012年第3期。
38.胡堅:」再接再厲,繼續創造新的輝煌」,《金融時報》2012年11月23日第五版。 1、「給我一個小小的世界」,《南方周末》1992年11月12日。
2、「今夜無人安睡」,《北京大學校報.校慶專刊》第3版,2003年5月5日。
3、「永恆的四季」,何芳川教授紀念文集編輯組:《何芳川教授紀念紀念文集》,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4、「燕園,與你同在」,趙為民、郭俊玲主編:《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5、「等您,在燕園」,劉昀、王曙光編:《岱嶽長青:陳岱孫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② 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壁壘有哪些

你說的這個抄平台沒有襲聽說過啊,現在比較熱門的是理財通只是一種理財工具,本身的話是沒有任何危險的。把錢存到理財通余額隨便放多久都沒有什麼關系的。但是,也是沒有收益的。
只能通過投資理財產品才會產生收益,但是投資的話都是有風險的,目前來說還沒有看到什麼產品是只賺不賠的。但是可以盡量選擇風險最低的產品

③ 劉洋拼音

liu,yang,liu為第二聲,yang為第二聲

④ 小劉洋 女朋友

這是他人的來感情事,源你何必這樣熱衷呢,,而且這樣也不好,留點私人空間給他們吧,有空的話,還是關心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吧。望採納

你可以自己網路搜索一下,基本都是有很多花邊新聞的,不過真假性就不可而知道,個人建議還是知道就算了,不要散播謠言就好了。這樣對人對自己都是好的。望採納

⑤ 「互聯網+現代農業」將為三農帶來哪些發展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當下,互聯網的身上往往被貼上「快」的標簽,而受氣候、季節特徵約束的農業領域,因為周期長總是難以擺脫「慢」的影子。如何讓「快」「慢」不同的領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當我們談論「互聯網+現代農業」時,我們還需要哪些「佐料」和途徑?

201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做出了具體要求: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發展農村電商、提高高科技農業水平、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這些都需要資金、技術的支持,需要社會資本和企業的廣泛參與。

然而,周期、成本和效率的問題,讓許多投資人望而卻步,艾格農業董事長黃德鈞在日前舉辦的「中國農業創新發展資本論壇」上指出,中國目前農產品附加值較發達國家而言相對偏低,國外農業較發達國家產品附加值大致在1:3.8到1:4之間,而國內大約為1:1.8。換而言之,「企業的直接收入並不是主要來自於土地里的產品,而是來自於後加工。在這方面,金融還是需要可持續發展和盈利空間的。」

種植經濟附加值高的產品,是否就一定會有更好的效益?春曉資本創始合夥人何文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這會讓企業面臨新的問題,因為這些產業規模相對較小,並不一定能達到企業預期,而且由於周期長等原因,對於產業資本來說還是有一定風險。

大唐金融控股集團劉洋在「中國農業創新發展資本論壇」上提出了「健康廚房」的方案,「中央廚房這個大概念,其實是通過整合城市的市場,倒過來去整合上游的種植,圍繞健康廚房這個核心,整合上下游,重視市場這個產業鏈。」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要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

「農民最關心的是把農產品賣到城裡去,讓他的產品進入到城市裡的千家萬戶;現在很多農村電商在考慮怎麼把原來城裡人消費的一些品牌,包裝、食品或是日用品賣到農村裡去,另外還有城市裡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東西,怎麼把它們弄到農村裡去改善農村的生產效率」,何文如是說。

由此看來,完善農村物流體系,打造差異化地方特色品牌,用更好的方式去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這些都將為農村服務升級,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多良性互動。

閱讀全文

與劉洋互聯網消費金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