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信貸資產轉讓的意義
信貸資產轉讓業務之所以在國內迅速鋪開,規模迅速擴大,根本原因在於其對於信貸資產轉出方和轉入方都有突出的優勢。
(一)、對買斷型信貸資產的轉出方,信貸資產轉讓的意義在於:
改善資產流動性。轉讓方金融機構將期限較長的貸款,比如住房抵押貸款、銀團貸款等通過信貸資產轉讓市場出讓,取得最具流動性的現金,直接改善了銀行資產的整體流動性,便於實現資產與負債資金期限結構的匹配。
提高資本充足率。一般工商業貸款都具有100%的風險權重,根據規定必須要保有不低於8%的資本凈額與之對應。而通過轉讓業務將部分貸款出讓後,這部分資產的風險權重降為零,可以有效減少對資本金的需求,從而提高資本充足率。在當前銀行資本金稀缺的情況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對於銀行來說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化解不良貸款,處置抵貸資產。銀行通過內部化解不良貸款的時間和空間有限,通過資產轉讓的方式進行外部處置,將不良貸款和抵貸資產以適當的組合和定價進行出售,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大幅降低銀行資產的不良率。
減少信貸集中,調整貸款結構。傳統的調節信貸集中度和貸款結構的方式是壓縮和推出,加大了客戶資金鏈波動和信用風險,並造成了客戶流失。信貸資產轉讓提供了貸款集中度和結構管理的新手段,可以用不對客戶產生影響的方式實現銀行自身的貸款優化管理。
增加盈利渠道。對信貸資產轉讓業務進行科學的安排可以使銀行在實現某項調整的同時兼顧盈利。比如通過合理的貸款轉讓定價,能夠直接獲得業務收益;通過貸款出讓加速資金周轉,提高信貸業務總體收益;通過利率趨勢預測,在升息前出讓低息貸款並升息後重新放貸,取得利率變動收益等。
對買斷型信貸資產轉讓受讓方而言,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的優勢有:
擴展客戶基礎。受讓同業的信貸資產,相當於利用了同業的客戶資源發展自身業務,將業務內容進行推廣則可以發展成為業務聯營。比如銀行受讓某財務公司的貸款,同時利用自身在網路、結算、資金、業務功能等優勢,與財務公司一起為其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便於受讓方發揮專業優勢。
信貸資產受讓業務有助於銀行在專業領域建立競爭優勢。專業領域是銀行在其提供服務的業務領域內,根據自身特點所形成的、具有較好的業務經驗和專業優勢的行業、區域的特定領域。在專業領域內,銀行不僅可以直接開發客戶發展信貸業務,還可以通過資產受讓從同業取得這類信貸,從而鞏固和擴大業務份額和實力。
(二)對於回購型信貸資產轉讓的轉出方,其轉出的意義在於:
獲得流動性。比如國家開發銀行等開展回購型間接銀團業務,將貸款份額出售給其他金融機構,獲得流動性。
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如一些貸款項目多的商業銀行,在貸款業務開展後以回購型間接銀團的方式將該貸款份額轉讓給其他金融機構,其貸款利率與其他金融機構受讓貸款份額之間存在一個差價,即為貸款轉讓費收入。轉出方在獲得流動性的同時,增加了中間業務收入。
對於回購型信貸資產轉讓的受讓方,其受讓的意義在於:
為受讓方提供了一個風險較低、收益較高的資金使用渠道。回購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性質類似於資金業務,但比較同業拆借和票據轉貼現,回購型信貸資產轉讓的受讓方獲得的利率更高,為受讓方提供了一個附銀行信用收益相對更高的資金使用渠道。
B. 銀行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與信貸資產轉讓區別在哪
一個利息來轉讓,一個本金加利息轉自讓。
收益權轉讓:通俗一點說就是把自己有收益權的東西的收益部分轉讓出去。比如投資者認為一個人的存款會產生收益,實際收益為利息,但這個人想馬上把收益拿到手,那投資者就可以考慮把這部分收益權轉讓出去,轉讓後,這個人立馬拿到投資者收益權的錢,本金還是這個人的,但中間過程的利息收益就歸投資者了。
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 資產證券化僅指狹義的資產證券化。
自1970年美國的政府國民抵押協會,首次發行以抵押貸款組合為基礎資產的抵押支持證券-房貸轉付證券,完成首筆資產證券化交易以來,資產證券化逐漸成為一種被廣泛採用的金融創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發展,在此基礎上,現在又衍生出如風險證券化產品。
C. 什麼是信貸資產轉讓業務
信貸資產轉讓是銀行業近年來新興的一種金融創新。作為資版產負債管理工具權、融資工具和風險管理工具,它有助於解決銀行在資本充足率和資本收益率之間的「兩難選擇」,解決銀行負債和資產在利率和期限結構上的非對稱矛盾,尤其是不良資產的轉讓對於化解資產長期沉澱而形成的期限結構矛盾的功效就更為突出。
條件:
(一)有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信貸內控規章、制度和辦法;
(二)資產總額不低於50億元人民幣,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於4%;
(三)實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不良貸款比例低於15%;
(四)最近3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
(五)銀監會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
D. 銀行間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的現狀與回顧
貸款是銀行最重要的業務,其收益是銀行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發放貸款時能衍生大量存款,因此貸款也是銀行一般性存款的重要來源。銀行會想方設法地給合格的客戶發放貸款,一方面擴大的資產負債規模,提升銀行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可觀的利差收入,促進收入的增長。但是如果一味的強調擴張貸款顯然會放鬆業務審查標准,這將導致貸款不良率的提升。四大行的重組,正是由於濫發貸款導致的壞賬居高不下,因此,逐漸成熟的監管機構也從各方面控制貸款風險,設置了各種紅線以防銀行過快,過多地發放貸款(例如存貸比,新增信貸規模限額等)。這實際上是在限制銀行的規模。對於任何一家銀行,都有把資產做大的沖動,因此,從「4萬億」時代開始,由於流動性泛濫,各類金融機構都在爭奪資產規模。在監管對流動性泛濫變得警覺之後,業務擴展變得艱難,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開始通過協議等方式規避監管。 銀信合作與同業代付 銀信合作是信貸資產轉讓的里程碑。銀信合作是指銀行理財資金購買資金信託,而該信託向企業發放信託貸款的行為,這種模式下,理財資金購買的信託屬於金融資產,信託發放信託貸款也是合規的,然而,接受貸款的企業,往往本身就是銀行的客戶。這樣通過信託的包裝,信貸資產搖身一變成為了金融資產,也從銀行表內進入了理財產品池。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得到了貸款,銀行理財產品有了投資渠道,信託也獲得了一筆不菲的通道業務收入。這種模式的爆發式增長讓監管機構無法真實地獲取市場的信貸規模,風險監測更是無從談起,因此不久之後,銀監會便叫停了銀信合作。 銀信合作被叫停後不久,同業代付又橫空出世了。典型的模式是:A行客戶C有融資需求,A行受制於信貸規模或者其他監管原因無法發放貸款,而市場上有一家B行,擁有較多自有資金,A行便委託B行向C發放一筆資金的行為,這種模式下A行一般會向B行出具擔保函,而且會向C收取一定的費用。這筆交易,A行獲得了一筆介紹費,信貸規模也未受影響,B行獲得了企業支付的利息,但由於接受了A行的擔保,不計入信貸規模,會計上為同業應收款,C解決了融資需求。單筆業務來看,是銀行A、銀行B、客戶C三方共贏的結果,實際上是各方最大化市場上可貸資金的利用效率。然而在監管看來,這一切安排都有悖於當時央行要求資金面收緊的調控安排,於是,同業代付不久之後就偃旗息鼓了。 信託收益權買入 2011年開始,信託受益權買入返售業務開始興起,短時間內便成了信託,銀行的盛宴。而券商,基金在資管業務放開之後,也在這個業務中分得了一塊蛋糕。 企業E說:「A大哥,給點錢吧」 A行說:「小e啊,哥也沒辦法啊,家裡看的嚴,給不了錢你啊」 這時候D行出現了「別擔心,我有錢可以給你,但是呢,老A,我們找個得信託給他放款,這樣成了金融資產之後我再買過來就不用入表了。但是呢,E是你小弟,我不認識,萬一到時候他不還錢我不就虧大發了?所以放款的時候你要給我出個回購,萬一他賴賬你得把這玩意兒買回去。」 A心裡一合計,這樣一來,不佔我的信貸規模,我還可以跟E收一筆費用,到期的時候E萬一掉鏈子了,反正有授信,火燒眉頭總不會不讓放貸款吧。A和D一拍即合,又找到了信託B。 一聽這話,銀行D心裡一下子沉入一塊大石「我是個分行啊,沒有投資許可權,這塊肥肉難道要吐出來?」 信託B「且容我想想。。。。這樣吧,我們找C行,他每天備付金額都很大,信託成立當天,他把錢打給我,購買信託。D,你在C付款給我之後再付款給C,購買信託受益權,這樣不就是金融資產不涉及投資了?」銀行D和E聽完之後,都點頭稱是。 信託B找到了C行,介紹完這個業務模式,C行自然也是兩眼放光,想想一筆資金墊付幾個小時,就能獲得日0.1%的收益,按一年249個工作日,每日都有業務計算,就是24.9%的收益,如此一本萬利,又沒有風險的事兒,我不幹誰干。雖然C行也沒有投資許可權,但是他擁有幾十億的備付,每日資金進出以百億計,一天內幾億的進出又有哪位神仙能夠發現呢? 於是,B成立信託計劃當日,C行將本金劃給信託計劃,D行向C行劃款受讓該筆信託計劃,信託確認所有資金都交割後,向融資人E發放信託貸款。同時,B和C簽訂了資金信託合同,B和E簽訂了信託貸款合同。銀行A,C,D簽訂信託受益權買入返售協議。這種模式下,B,C方作為通道不佔用資金獲得了一定的收益,D行出資金獲得了無風險的利息收入,A行凍結了對E的授信,獲得了相應的融資報酬,企業E也解決了融資需求。 回顧信託收益權買入販售的模式是一個企業E出錢,各家機構分蛋糕的模式。一般來說,兜底的A行都會對E有足額授信,以解決到期可能出現的風險。然而,這種模式下,各方都沒有計入信貸規模,監管難以控制。而且,由於市場上項目的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A行,對企業是沒有授信的,卻對信託受益權承諾了回購。這樣,到期之後,一旦出現企業無法還款的情況,壞賬便在A行報表中體現,整個同業市場都會受到巨大的影響,而A行在市場上的信用,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筆者認為,這種模式,在不久之後也很有可能被監管機構盯上,繼而衰落。 金融行業就是機構與監管不停地捉迷藏的過程,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每一次監管劃出一條紅線,機構們都會集體小心翼翼地繞過這條紅線,然後大張旗鼓地穿上另一層外衣,大踏步地邁向下一條紅線。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銀行信貸資產轉讓本質就是一場捉迷藏的游戲:銀行將資產轉出表外,但是給予對手方實際的兜底,這種模式並沒有跳出銀行承擔信貸風險的框框。一直以來,監管的思路也比較別扭,發了很多錢,又不讓用,這不是讓人憋得慌么。 比較而言,以對沖信貸風險為目的的衍生品,在成熟市場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他們的思路不是監管來控制整體業務量,而是讓整個市場評估判斷信以及分散貸資產的風險,從而對其進行定價、轉讓。這是一種有效分散風險,共獲收益的模式。其中涉及上百萬億的市場,值得國內從業者們去關注,探討,開拓。
E. 銀行信貸資產轉讓的意義是什麼求答案
信貸資產轉讓業務之所以在國內迅速鋪開,規模迅速擴大,根本原因在於其對於信貸資產轉出方和轉入方都有突出的優勢。
信貸資產轉讓
(一)、對買斷型信貸資產的轉出方,信貸資產轉讓的意義在於:
改善資產流動性。轉讓方金融機構將期限較長的貸款
,比如住房抵押貸款、銀團貸款等通過信貸資產轉讓市場出讓,取得最具流動性的現金,直接改善了銀行資產的整體流動性,便於實現資產與負債資金期限結構的匹配。
提高資本充足率
。一般工商業貸款都具有100%的風險權重,根據規定必須要保有不低於8%的資本凈額與之對應。而通過轉讓業務將部分貸款出讓後,這部分資產的風險權重降為零,可以有效減少對資本金的需求,從而提高資本充足率。在當前銀行資本金稀缺的情況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對於銀行來說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化解不良貸款,處置抵貸資產。銀行通過內部化解不良貸款的時間和空間有限,通過資產轉讓的方式進行外部處置,將不良貸款和抵貸資產以適當的組合和定價進行出售,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大幅降低銀行資產的不良率。
減少信貸集中,調整貸款結構。傳統的調節信貸集中度和貸款結構的方式是壓縮和推出,加大了客戶資金鏈波動和信用風險,並造成了客戶流失。信貸資產轉讓提供了貸款集中度和結構管理的新手段,可以用不對客戶產生影響的方式實現銀行自身的貸款優化管理。
增加盈利渠道。對信貸資產轉讓業務進行科學的安排可以使銀行在實現某項調整的同時兼顧盈利。比如通過合理的貸款轉讓定價,能夠直接獲得業務收益;通過貸款出讓加速資金周轉,提高信貸業務總體收益;通過利率趨勢預測,在升息前出讓低息貸款並升息後重新放貸,取得利率變動收益等。
對買斷型信貸資產轉讓受讓方而言,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的優勢有:
擴展客戶基礎。受讓同業的信貸資產,相當於利用了同業的客戶資源發展自身業務,將業務內容進行推廣則可以發展成為業務聯營
。比如銀行受讓某財務公司的貸款,同時利用自身在網路、結算、資金、業務功能等優勢,與財務公司一起為其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便於受讓方發揮專業優勢。
信貸資產受讓業務有助於銀行在專業領域建立競爭優勢。專業領域是銀行在其提供服務的業務領域內,根據自身特點所形成的、具有較好的業務經驗和專業優勢的行業、區域的特定領域。在專業領域內,銀行不僅可以直接開發客戶發展信貸業務,還可以通過資產受讓從同業取得這類信貸,從而鞏固和擴大業務份額和實力。
(二)對於回購型信貸資產轉讓的轉出方,其轉出的意義在於:
獲得流動性。比如國家開發銀行等開展回購型間接銀團業務,將貸款份額出售給其他金融機構,獲得流動性。
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如一些貸款項目多的商業銀行,在貸款業務開展後以回購型間接銀團的方式將該貸款份額轉讓給其他金融機構,其貸款利率與其他金融機構受讓貸款份額之間存在一個差價,即為貸款轉讓費收入。轉出方在獲得流動性的同時
F. 關於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 官網 沒有
等等吧通知
G. 銀行業金融機構轉讓信貸資產應當遵守的原則有哪些
銀監會《關於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信貸資產轉讓時,應遵守真實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潔凈轉讓原則。
H. 銀行信貸資產能否轉讓給個人或某一個企 業
(1)理論上,銀行信貸資產在自願、平等、公正的基礎上可以轉讓給自然人和一般企業。(2)但是,由於目前國家對銀行信貸資產轉讓業務尚未出台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規范轉讓對象,因此,目前在實踐中,銀行信貸資產轉讓僅僅是指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財務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國內外金融機構等)之間,根據協議約定轉讓在其經營范圍內的,自主合規發放尚未到期信貸資產的融資業務。 (3)所以,目前銀行信貸資產不能轉讓給個人或一般企業。 (4)還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原因: 銀行信貸資產轉讓分為買斷型和回購型兩種。 買斷型是指轉讓雙方根據協議約定轉讓信貸資產,信貸資產轉讓後發生貸款債權的實質性轉移,受讓方將貸款持有直至到期。在貸款到期日,借款人向直接受讓方償還貸款本息並由受讓方負責貸後的資金管理,借款逾期由受讓方追討本息。而個人與一般企業並無貸後的資金管理能力與許可權。 現在,一種新的金融工具又誕生了——信貸資產證券化。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收入的銀行信貸資產,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獲取融資。 隨著信貸資產證券化進程的加速,銀行信貸資產轉讓給個人或一般企業將得以實現。
————點金人
I. 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是什麼意思
第一條 為盤活信貸存量,加快資金周轉,促進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健康有序發展,根據《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通知》(銀監辦發〔2016〕82號,以下簡稱《通知》)及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相關監管要求制定本業務規則。
第二條 本規則中信貸資產收益權是指獲取信貸資產所對應的本金、利息和其他約定款項的權利。
第三條 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須依法合規,遵循市場化原則,穩步推進,防範風險。
第四條 銀監會依法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實施監督管理。
第五條 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以下簡稱「銀登中心」)按照銀監會的要求,具體負責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產品備案審核、集中登記、交易結算、信息披露和統計監測等工作,並及時向銀監會報告重要情況。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六條 出讓方銀行應當按照《通知》要求,在銀登中心辦理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的集中登記。
第七條 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由信託公司設立信託計劃,受讓商業銀行信貸資產收益權的模式進行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
票友君:此處已明確只能有信託計劃接信貸支持收益權,這和前期傳的理財業務管理辦法一致!
第八條 信貸資產收益權的投資者應當持續滿足監管部門關於合格投資者的相關要求。不良資產收益權的投資者限於合格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參與認購的銀行理財產品、信託計劃和資產管理計劃不得投資;對機構投資者資金來源應當實行穿透原則,不得通過嵌套等方式直接或變相引入個人投資者資金。
票友君:明確穿透原則,個人不得投資,只能合規投資者進行!
第九條 信貸資產及其收益權登記通過銀登中心集中登記系統辦理,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通過資產流轉平台辦理。合格投資者認購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信貸資產收益權,按《通知》要求在銀登中心完成轉讓和集中登記的,相關資產不計入非標准化債權資產統計,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中單獨列示。
票友君:這條是對信貸收益權轉讓的大殺器,轉給了合格投資者即不計入非標資產!
第十條 擬開展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的出讓方銀行與信託公司均須按照《通知》和《銀行業信貸資產流轉集中登記規則》(銀登字〔2015〕9號)的要求,在銀登中心開立信貸資產登記賬戶。已在銀登中心開戶的,無須再次申請開戶。
票友君:注意目前已簽訂協議的信託有18家:四川信託、廈門國際信託、西藏信託、民生信託、華能貴成、華信信託、平安信託、交銀信託、興業信託、華鑫國際、上海國際、華融國際、建信信託、國投康泰信託、杭州工商信託、國民信託、紫金信託、長安國際、百瑞信託;
第十一條 出讓方銀行在對貸款風險收益進行充分評估的基礎上,構建信貸資產包。出讓方銀行應當謹慎遴選基礎資產,優先選擇預期回收現金流期限分布與信託計劃償還期限相匹配,以及抵質押物估值方法比較成熟的信貸資產。正常類信貸資產收益權與不良信貸資產收益權應分別轉讓,出讓方銀行不能構建混合信貸資產包。
J. 銀行信貸資產能否轉讓給個人或某一個企業
回答這個問題還不能簡單化。
(1)理論上,銀行信貸資產在自願、平等、公正的基礎上可以轉讓給自然人和一般企業。
(2)但是,由於目前國家對銀行信貸資產轉讓業務尚未出台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規范轉讓對象,因此,目前在實踐中,銀行信貸資產轉讓僅僅是指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財務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國內外金融機構等)之間,根據協議約定轉讓在其經營范圍內的,自主合規發放尚未到期信貸資產的融資業務。
(3)所以,目前銀行信貸資產不能轉讓給個人或一般企業。
(4)還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原因:
銀行信貸資產轉讓分為買斷型和回購型兩種。
買斷型是指轉讓雙方根據協議約定轉讓信貸資產,信貸資產轉讓後發生貸款債權的實質性轉移,受讓方將貸款持有直至到期。在貸款到期日,借款人向直接受讓方償還貸款本息並由受讓方負責貸後的資金管理,借款逾期由受讓方追討本息。而個人與一般企業並無貸後的資金管理能力與許可權。
現在,一種新的金融工具又誕生了——信貸資產證券化。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收入的銀行信貸資產,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獲取融資。
隨著信貸資產證券化進程的加速,銀行信貸資產轉讓給個人或一般企業將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