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貸過度擴張什麼意思
適度的信貸擴張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但信貸過度擴張就會對經濟產生負面效應,包括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加劇經濟結構失衡,累積金融系統風險等。
⑵ 「去金融過度」「去虛擬過度」與「再產業化」是什麼意思
金融過度,是指金融、保險、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以及利潤產出,大大超越了第一和第二產業,金融過度一般來講會孕育泡沫,從長久來講,對經濟的正常運行存在著潛在的巨大危害。去金融過度化,就是指要使金融體系健康發展,健全金融體系的監管,維護金融道德,將發展金融業的觸角維持在一定空間之內。
虛擬經濟,是指相對獨立於實體經濟的虛擬資本的經濟活動,其本質是虛擬資本以增值為目的進行獨立化運作的權益交易。虛擬經濟具有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等四個方面的特徵。虛擬經濟的出現及其發展是實體經濟運行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要求,如果虛擬經濟的發展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階段和水平,虛擬經濟的優點便不能得到有效發揮,相反,其不利影響會有所放大。所謂去虛擬過度,就是不能脫離實體。
產業化,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集合成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以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准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產業化,就是在已有產業的基礎上在進行細分,產業核心理念和技術的改變和升級。經驗表明,很多發達國家的再產業化是通過搶占國際市場來實現的,通過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商業手段綜合運用,打組合拳,重心是攻市場據有額,從而帶動海內廠商再出產和擴大再出產,再帶動就業率進步,社會矛盾減緩。
⑶ 金融業發展脫離實體經濟步調會產生怎樣後果(金融業過度擴張後果)
金融業的發展
如果離開
實體的配合,他的發展也是虛擬的,談不上什麼發展,看看2008年的
美國金融危機
就是實例。
虛擬經濟
可以帶來一時的繁榮,但是最終骨牌會全部傾斜的,所以,分析美國房貸等
金融衍生產品
巨大損失就是到什麼是金融危機了,
⑷ 警惕金融業過度發展.人民日報為什麼發文
我理復解是因為我們的金融管制理當局對金融業的管理經驗、水平和能力不足以掌控當前國內金融業的發展,面臨管理失控的風險,所以發文說,金融業你們等等政府,不要走太快,我們拉不住的意思。
因此,所謂金融業過度發展,要看站在什麼標准來講,如果是與國際金融業與發達國家的金融業相比,那還很大差距,「過度」無從談起;如果是站在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來看,現在比起過去,那實在是豐富多彩,相對監管當局的管理能力和一部分人的接受程度可能出現「過度」現象。
總之,中國金融業必然而且還將繼續「過度」發展,這種潮流趨勢擋都擋不住。
⑸ 金融創新過度的定義誰有最好能量化的,比如和GDP的關系啥的謝了
A. GDP measures the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consumed by a country in a given year. IS NOT TRUE.
consumed應改為proced
GDP Definition
Gross Domestic Proct. The total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ced in a country in a given year, equal to total consumer,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plus the value of exports, minus the value of imports. GDP includes only goods and services proced within the geographic boundaries of the country, regardless of the procer's nationality.
GDP簡介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為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P(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 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GDP的計算方法現在通常採用三種測演算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
1.生產法:
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
2.收入法:
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凈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
3.支出法:
GDP=總消費+總投資+政府購買支出+凈出口(C+I+G+X-M)。
一般最常使用支出法或收入法。
多年來,我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核算數,都是以生產法計算為准。
GDP的確定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准確些。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准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我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附註:
1、一定時期強調的是該年度內「新」增加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車,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2、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一種原材料產品,是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用的,也就是說本年度內它生產出來後還要在該年度繼續加工生產;如果它被擺到貨價上直接銷售,被消費者購買並直接用了,那另當別論,是特殊情況,計入總值,否則不能計入。
3、這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並非今年公布的數字就是從建國到現在的總額,這是錯誤的,它僅指該時期內新生產出來的東西。
4、市場價值意味的是用貨幣作為單位去統計形成的貨幣總額,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個,件,台等等單位沒法加總,所以用該年度的貨幣單位來統計並加總。所謂該年度的貨幣單位是指這些商品這一年的價格。
GDP指標分析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9.0%)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
二是如果該國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則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減緩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的壓力。
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
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去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脹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人衰退的跡象。
另外,虛機團上產品團購,超級便宜
⑹ 金融危機的過度時期會是多長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版失了,出口困權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緩解. 根據現在的經濟數據看,過了5月就會好轉 ,而國際上則會長一些,要緩解至少3年時間,3年之後經濟才會緩解.因為接下來的金融危機波及的商業銀行,需要3年左右時間調整,由金融危機影響的經濟發展則會在3年左右時間恢復.
⑺ 金融異化引起的金融創新過度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國際、貿易
⑻ 金融創新過度產生次貸危機,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產生來次貸危機的本質問題並不是自金融創新過度,過度創新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詞,中國並不想在短時間內創新金融行業,就象中國改革開放中遲遲沒有金融開放,是因為中國缺乏完善的制度和市場化機制,所以國內常常以金融過度創新來作為次貸的原因。
其實次貸危機的原因是因為監管缺失,誇大了市場的功能,但是加強監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國內當局還沒有哪個部門能夠對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實行有效的監管。
⑼ 中國金融創新是不足還是過度及原因
實體經濟的進步似乎並沒有減輕一些政府部門對經濟的擔心,很多政府部門仍認為金融創新是解決實體經濟問題的靈丹妙葯。
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完成了移動支付革命的國家。據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發布的《2016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在2015年,中國人在轉賬匯款方面,最經常使用個人網上銀行的份額是35%,到2016年則大幅下跌至19%,取代他們的則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其中支付寶的最經常使用用戶份額從2015年的35%增至2016年的近50%,使用過微信進行轉賬匯款的用戶比例也跳升至56%。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國內的滲透率戰爭已經結束,重點轉向了全球的革命輸出。
中國金融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既不缺產品也不缺機構,反而是各類機構及產品過多,再加上違規處置力度弱導致各類「擦邊球類」創新過多並造成金融杠桿高,且結構復雜透明度低。金融加杠桿時對實體幫助有限,這類資金尤其不會去那些真正需要長期資金的實體行業,但去杠桿時卻造成股市、債市及市場利率的大幅波動。很多金融創新還加劇經濟周期波動並擠壓實體經濟的真實融資需求。
近年對實體經濟最有用的金融「創新」很多都是逆創新。比如地方債置換使政府債務回歸本源大大降低政府利息負擔,降低實際的無風險利率水平,減少對實體企業融資的擠壓, 並增加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
⑽ 行為金融中過度交易的成因和表現
過度交易的原因是投機思想所致, 沒有養成價值投資的思維,只想博取短線價差收益。內
過度交易容即金融產品交易的換手率過高,過度交易即便忽視交易成本,也會降低投資者的收益。過度自信往往容易產生過度交易。
案例是:中航油的期貨投資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