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融服務主體與客體 分別是指什麼
主體指:為實現盈利、避險或國家宏觀經濟之目的參與的金融交易的組織、法人或個人。
⑵ 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區別
在傳統金融廣泛發展普及的基礎之上,互聯網金融在近幾年裡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東西,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都能聽到別人隨口談起,或者在互聯網上、報紙雜志上看到一些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信息,如果說不出一兩件互聯網金融的事,都覺得落於人後了,下面隨心金融小編就為你您講解下兩者之間的差異。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定位、驅動因素、模式、治理機制、優勢五個方面:
第一,定位不同。
互聯網金融主要聚焦於傳統金融業服務不到的或者是重視不夠的長尾客戶,利用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規模效應和較低的邊際成本,使長尾客戶在小額交易、細分市場等領域能夠獲得有效的金融服務。目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業的客戶交叉還比較少,但是未來相向而行、交叉滲透一定會逐漸增加。
第二,驅動的因素不同。
傳統金融業是過程驅動的,注重與客戶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在此過程中搜集信息、建立管控風險、交付服務,互聯網金融是數據驅動需求,客戶的各種結構化的信息都可以成為營銷的來源和風控的依據。
第三,模式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機構都在積極的運用互聯網的技術,但是模式設計上是有差別的。前者具有深厚的實體服務的基礎,線下向線上進行拓展,努力把原有的基礎更充分的利用起來,提升服務的便捷度。而互聯網金融多數是以線上服務為主,同時也注重從線上向線下進行拓展,利用便捷的服務手段,努力把業務做深和做實。
第四,治理機制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受到較為嚴格的監管,需要擔保抵押登記、貸後管理等,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市場化程度更高,通過制定透明的規則,建立公眾監督的機制來贏得信任,不需要擔保和抵押。這種機制的治理成本較低,但缺乏統一的監管體系和規范的業務標准。
第五,優勢不同。
傳統金融機構具有資金、資本、風險管理、客戶與網點方面的顯著優勢,資金來源與運用可直接對接體量大、成本低,同時資本實力雄厚,風險管理體系成熟,網點服務也是互聯網在很多情況下所無法替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則具有獲客渠道不同,客戶體驗好,業務推廣快,邊際成本低,規模效益顯著等優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金融市場客戶多樣訴求的推動,互聯網金融逐漸挑戰傳統的銀行業務.互聯網金融優勢的日益明顯,對傳統銀行的支付領域、小額貸款領域和中間業務領域均產生沖擊。然而在伴隨著互聯網金融創新變化的同時,傳統銀行同樣也有著相應的機遇, 銀行有著豐富的產品和從業的經驗,還有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銀行通過十幾年互聯網應用的發展也積累了一批人才,他們即熟悉金融同時也對互聯網應用發展有深入的了解,這些也是互聯網金融機構短時間難以達到的優勢。
⑶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行業有什麼不同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回、分享答"的精神往傳統金融業態滲透,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具備互聯網精神的金融業態統稱為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僅在於金融業務所採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於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徵。
⑷ 金融服務主體與客體 分別是指什麼
廣義上的金融服務,是指整個金融業發揮其多種功能以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版具體來說,金融服務是指權金融機構運用貨幣交易手段融通有價物品,向金融活動參與者和顧客提供的共同受益、獲得滿足的活動。
那麼按照主體和客體關系的定義——主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可以得知:
金融服務的主體是金融服務的提供者(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參與者,客體是金融活動的對象,金融工具。
⑸ 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區別是什麼_
1 對於銀行來說,老百姓的選擇再也不是排隊「求」著銀行辦業務的年代了,人們多了選擇,既可以做到儲蓄,又可以做到理財,同時也可以得到資金的保障,銀行固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但是,銀行這種傳統金融已經不再是老百姓們的唯一選擇了。
2有不少人感慨,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傳統金融行業企業已覺「背後一涼」,深感競爭壓力。對銀行來說,這種壓力是實實在在、立竿見影的。就在余額寶、理財通、小油菜P2P理財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火熱銷售的同時,銀行的存款資金開始「搬家」。央行最近公布的1月份信貸數據顯示,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近萬億元。有觀點認為,其中應有不少存款資金分流到了互聯網理財產品市場。
3這樣說來,互聯網金融是不是真的能夠顛覆傳統金融呢?這一點可以先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本質來看,以互聯網理財產品為例,目前互聯網理財產品多是掛鉤貨幣市場基金,投資於同業存款、短期國債和央行票據等。在利率市場化初期,貨幣市場和存款市場存在利率差別,貨幣基金為普通個人投資者搭起了進入貨幣市場的通道,使其獲得高於一般存款的利率,客觀上推進了存款利率的市場化。
4 從我國大的環境下來看,其實傳統的金融市場雖然被互聯網金融占據一席之地,但是互聯網金融想要顛覆傳統還是不太現實的,要知道,銀行也不是吃素的,互聯網金融正在加速利率市場化進程,倒逼著銀行等傳統金融企業加快變革,參與競爭。更多的銀行創新產品也在孵化當中,其實無所謂誰來顛覆誰,只要各自守住自己的「地盤」共同發展,最終發揮各自優勢的展開合作,對於老百姓而言才是最優利的。
⑹ 傳統金融到互聯網金融,中間都經歷了些什麼
你好,現在提供金融服務的主體,還是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只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演變出來的新的發展形勢~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其實離不開傳統金融,所以你的問題應該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所謂傳統金融業務的聯網化。第一階段只是幫助我們在網上做交易,但是我們交易一些什麼沒有解決。而
第二個階段出現了淘寶、易趣、這樣的電子商務,但是我們對其沒有信任感。當隨著支付寶等一系列的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演進,慢慢就形成了大家有工具、有武器,能在網上真正的交易和買東西了。
第三個階段是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很多傳統金融業務可以直接在網上銷售和交易,比如基金、保險都可以在網上直接買賣了。2012年的時候,人民銀行業正式發布了第三方代銷基金的牌照,是一個明顯的標志。
第四個階段,到2014年的今天,出現了各種余額寶在內的各種寶類的產品,P2P、直銷銀行等等,在整個過程當中大家可以看到互聯網在當中的作用,它從一個工具、一個渠道,到發展到4.0。互聯網進入4.0版本的今天,金融和互聯網完全結合在一起了,沒有互聯網是不可能有P2P的,我們不可能實現手機支付,也沒有辦法在線開戶。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趨勢,以後還會不斷發展,演變下去。
請採納,謝謝~
⑺ 如何認識工商銀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業務
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都在下大力氣改造自己的信息系統,積極運用IT和互聯網技術,提升傳統業務處理的電子化、自動化水平,大力發展銀行卡、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直銷銀行等新型業務模式,拓展互聯網業務范圍,加快推進自身的轉型升級,努力推進「金融互聯網化」。例如,今年3月23日中國工商銀行正式發布了互聯網金融平台「e-ICBC」品牌及其戰略規劃,包括發展電商平台「融e購」、即時通信平台「融e聯」、直銷銀行平台「融e行」三大主體平台,以及支付類「工銀e支付」和「線上POS」、融資類「逸貸」、投資理財類「工銀e投資」三大主體產品線。
應該說,近些年來,中國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並努力向互聯網公司開展的「互聯網金融」模式靠攏,積極應對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帶來的挑戰。
有不少人認為,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也應該納入「互聯網金融」的范疇,而不應該將傳統金融與互聯網公司開展的「互聯網金融」完全割裂和對立起來,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與互聯網公司的金融化都屬於「互聯網+金融」的范疇,應該「雙輪驅動、加強合作、逐步並軌」,共同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上述看法並非沒有道理,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現有的由各個公司或機構相對獨立地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或思路上,可能存在對「互聯網+」認識上的偏差。
從傳統金融機構推進業務處理互聯網化的角度看,其運用先進的技術,改進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於我國傳統金融業長期實行嚴格的監管,准入門檻非常高,並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金融服務分割得很細,從客戶的角度看,每個金融機構都只能提供一部分的碎片化的金融服務,客戶根本不可能在一點進入(登記注冊)後即可享受包括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託等各個領域的金融服務,並在所有金融機構中充分比較和自由選擇金融產品和服務。這不僅不利於充分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增強其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知情權、選擇權和議價能力,而且也不利於金融機構獲得更加廣泛而全面的客戶資源與信息,從而更好地開發產品、創新服務。
炎黃財經中就提到過:更加重要的是,這不僅造成金融一級市場的分割和不健全,更造成金融二級市場的嚴重匱乏,大量有存續期的金融資產被閑置,相應地,大量資金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金融「充分激活和有效配置社會資源,創造更大財富和社會價值」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這種格局不改變,即使各家金融機構都在強化自身的電子化、互聯網化的投入和業務發展,即使互聯網公司和社會資本也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也很容易造成各自為政、相互分割的局面,很難充分發揮互聯網巨大的潛在作用,並且可能造成各家金融機構或公司在互聯網平台建設、技術人員培養、客戶信息和認證系統建設以及大數據歸集和分析系統建設等方面的重復投資,在整個社會造成巨大浪費。
從互聯網的角度看,完全有可能打造一個超級互聯網金融平台(或互聯網金融超市,就像已經運行的「淘寶」「天貓」一類的互聯網商品超市一樣),所有的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服務消費者(包括資金供需雙方),都可以在超級平台上登記注冊、開展業務,共享超級平台的服務。
這其中,第一,超級平台的建設者和維護者,需要打造和維護一個功能健全、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包括硬體、軟體和基礎設施),並為用戶提供介面或登錄入口,保持與用戶(包括金融機構)通暢的信息傳遞。第二,要建立完全真實、便於認證的用戶信息系統和資料庫。按照監管規定,認真核實用戶身份(確保用戶實名制),保留用戶身份核驗的基本信息(如身份證號、專用密碼、社保或養老金賬號、生物認證信息等)並嚴格保密,保證用戶信息安全和方便交易認證。第三,要建立靈活便捷的信息索引和搜索引擎。金融產品或服務的供需雙方通過輸入供需基本信息,由超級平台提供快速便捷准確的查詢和交互,不斷縮小供需雙方P2P的交流范圍,提高交易或借貸等金融活動的效率和成功率。第四,要提供中介服務。超級平台提供金融交易所必需的第三方支付、登記或託管服務,或交由專門的登記公司或託管銀行辦理。第五,要進行交易處理和信息採集與分析。對於所有用戶、交易、金融產品、賬戶余額等信息,超級平台都要進行全面的記錄和處理,需要很好地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立快捷、准確、安全的查詢系統、對賬系統、用戶分析系統、交易和產品分析系統、風險分析和控制系統、社會徵信系統等。
這樣,超級平台用戶只需在平台上登記注冊,即可享受其需要的所有金融服務,而無需到每家金融機構去開戶和辦理業務;金融機構也無須各自建立自己的客戶信息系統,而可以在經用戶同意後,由超級平台提供相關用戶的信息,並實現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很大程度上的社會共享(雲計算、分布式聯機處理),極大地減少相關方面的投資和維護成本;超級平台上的用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P2P(包括一對一的P2P和眾籌化的P2P)的交易,實現去中介化(第三方登記或託管除外),減少環節、降低成本;超級平台上的交易可以實現實時的記賬清算,大大提高資金匯劃的及時性、安全性;可以更大程度地減少現金的使用和流通等。超級平台的功能和優勢可以不斷發掘和發揚光大,並進一步促進金融創新和效率提高。
超級互聯網金融平台還可以不斷與超級商品交易平台、公共服務互聯網平台等進行融合,形成全國級乃至全球級的互聯網超級大平台以及相應的互聯網運行和管理規則,形成「互聯網+」強大的基礎與核心。在此基礎上,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互聯網與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活動進行連接,實現人類活動的信息化、平台化、智能化,形成全新的互聯網經濟與社會新生態,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新階段、新時代。
上述這種劃時代的革命化的變革,僅僅依靠簡單的「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化」是難以實現的,必須脫離傳統理念和格局的束縛,切實增強互聯網的思維和認識,從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功能發揮的角度出發,理解好、規劃好「互聯網+」行動計劃,並從國家整體的戰略高度加以推進,才有可能實現。
需要強調的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肯定會極大地改變現有金融運行模式和金融格局,但即使建立起互聯網金融超級平台,這一平台也更多地屬於基礎設施,是為金融活動服務的。超級平台的建設者、維護者或所有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專業金融機構在產品設計、金融服務、交易談判、風險控制等方面的金融功能;專業金融機構作為超級平台的用戶,同樣需要得到超級平台良好的服務,其消費者權益同樣需要得到充分保護。
⑻ 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機構的區別和聯系
一、從功能視角分析
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不會隨時間和空間而改變,只有金融機構的形式和特徵才會發生改變,因此,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穩定。根據技術和環境的變化,從金融體系效率的提高和演變里可以蹄選出最有效的金融功能和金融機構。因此,金融功能能否得到充分的發揮是比較兩者區別和聯系的重要參考。
(一)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
(1)清算與結算。具體來說,一是由於市場需求的存在,金融機構提供貨幣供應來作為大眾都能接受的支付工具;二是市場上所有的交易都由金融機構提供清算和結算。
(2)聚集和分配資源,即融資。金融體系可以為全社會的生產消費籌集資金,同時將全社會的所有資金重新排列組合合理分配。
(3)風險管理和分散風險。由於金融體系對風險管理和風險分散的重視,在金融交易中,風險被隔離分散,控制風險的成本被大大降低。
(二)互聯網金融的功能
(1)支付方面。雖然業內都看好互聯網金融良好的發展潛力,不過就目前而言,網路支付與傳統的支付方式相比還存在一些距離,還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原因有兩點,第一,互聯網金融不能創造貨幣。即便某些互聯網金融機構有部分的支付產生交易,對支付工具有一些改進,但只有少數客戶使用,接受程度狹窄,本質並沒有創造新的支付工具。第二,基於第一點所講,互聯網金融沒有創造新的支付工具,在所有交易中所使用還是傳統金融賬戶上的貨幣資金,因此,互聯網支付提高了傳統金融支付的廣度和寬度,只是對傳統支付進行了擴展和豐富。
(2)融資、風險管理和信息挖掘。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基本上依賴於搜集和處理各種信息,具體表現在於融資,風險管理和信息挖掘等方面。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信息挖掘包含三點內容:第一,各種金融信息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平台宣傳,由此可以獲得到更多的金融信息;第二,搜索引擎的使用極大的提高了信息收集的效率,能對龐大的信息量進行高效的分類處理,根據客戶需要最短時間內達到用戶要求,有效蹄選可用信息;第三,對龐大的信息量具有高效飛速的處理模式。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在融資和風險管理方面,依靠信息處理模式的飛速高效,經營成本被有效降低,使得平常不能從銀行得到資金來源的企業也能得到金融服務,拓寬了金融服務的范圍。
這說明,就目前而言,互聯網金融的主要客戶群是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而這都是傳統銀行淡化的客戶群。從長遠來看,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將會向傳統金融的核心業務進軍,這種挑戰會越來越明顯。當然,在發展趨勢上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比如互聯網金融在不具備經營許可的情況下資金的來源問題,零星交易量能發展到什麼規模,能否對傳統金融巨頭形成實質性的威脅都還有待證實。從監管的立場來分析,互聯網金融交易會不會對現有金融體系的穩定造成沖擊,能不能對目前的金融調控造成影響?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合理確定對互聯網金融採取的政策,對我國以後金融體系的發展有方向性的影響。
二、從機構視角分析
更傳統的觀點認為,要從金融機構的視角來研究金融體系的特性和功能,基於這個角度,現有的金融組織和市場活動主體都是固定的,這是歷史演進的結果,並有配套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假如說,基於功能視角分析的金融觀點將制度性因素弱化才能更深入的論證金融體系的長期發展歷史,那麼從機構視角來看,這種金融觀將現有的制度框架設為前提,更符合目前的實際情況,更具有現實的研究意義。
從機構視角分析,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跟非銀行金融機構相比,有比較明顯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貨幣創造功能
在信用貨幣體系裡,國家貨幣最重要的構成是各種存款,也就是商業銀行的負債,銀行等有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受到非常嚴格的制度監管。關於銀行負債演變成貨幣的進程這一問題,各種學派觀點很多,但大都認可歷史的演變這一結論。因為銀行的信用體系比較完善,貨幣成為重要的代理支付工具,因此貨幣逐漸演變為普遍可接受的支付手段。
(二)部分准備金制度
在早期,儲戶將存款放在銀行,銀行履行保管義務,儲戶可以將本金取回。後來銀行家發現在儲戶存款取款的過程中,會有一定時期產生貨幣閑置,在此期間將沉澱貨幣出借可以取得更高的收益,但是因為人們存取習慣的不同,以及銀行支付體系的效率不同,估計大概有多少閑置資金可用於發放貸款,同時還要確保客戶提款的時間需要,是一個需要測算的問題。但是在法律層面上,銀行從只從事貨幣存取到發放貸款,銀行的業務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如今,各個國家的法律許可銀行存款和貸款業務同時運行,這使銀行成為一國最重要的融資機構,銀行將負債演化為信用貨幣的主要構成部分,通過信貸進行規模擴張,實現資產增值,越來越強化了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主要構成地位。
(三)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個潛在問題,曾引發歷史上很多次的金融危機,這是由於儲戶存取款時間的不固定,還有存款、貸款時間的不一致造成的。在初期階段,銀行如果出現流動性風險,主要是由市場自發解決危機。比如在美國聯邦儲備局成立之前,摩根大通曾在危機中起到過資金貸款人的角色,不過隨著金融系統規模的擴張,這種形式已經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必然要求中央銀行的介入。中央銀行發展到現在,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已成為一項重要的職責。中央銀行的介入降低了流動性危機的發生概率,加強了銀行業的穩定,使銀行成為普遍接受度更高的信用機構。
銀行具有創造貨幣的功能,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銀行可以通過信貸或其他中間業務獲得更高的貨幣存量。理論上說,只有基礎貨幣供應量和法定存款准備金才能影響貨幣供給,那麼在創造貨幣這一范疇,互聯網金融能否影響到銀行機構?在理論上是可以的,只要在社會交易中得到普遍應用,並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私人機構都可以創造貨幣。然而在現實中,所有國家都壟斷或控制貨幣發行權,互聯網金融能否具有創造貨幣的功能,還要取決於法律制度和政府監管的態度。
⑼ 傳統金融行業和互聯網金融有什麼不同
傳統金融行業:賺錢但額外增加金融企業,個人的經濟負擔。傳統金融行業一般依靠人。
互聯網金融行業:利用互聯網形式提供信息對接服務,比如貼息貓的金融超市,平安普惠,陸金所,中銀等等。
本質上:互聯網金融就是將線下信息對接轉到線上,擴大范圍,互聯網金融形式多樣,發展多元化,節省時間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