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結合2016中國經濟的運行情況簡述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一、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指出的五大挑戰去產能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個是30年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世界經濟的周期調整,讓中國一直處於外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突然之間失去了外部的需求以後,造成產能釋放的困難,不僅是鋼鐵產能,我們很多行業,隨著出口的迅速下滑,都處於一個產能過剩的狀態。第二個原因就是政府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採取的4萬億的財政政策來緩解今天外向型增長方式受到挑戰的問題,但是帶來的後遺症卻是造成了更嚴重的產能過剩。因為那時全國各地不管能力有沒有,比較優勢在何處,都跟隨政府做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方向的投資,而且項目規模非常大,耗用資源非常多,投資方向非常集中,最後造成重復建設,過度投資,惡性競爭,價格破壞,引起了現在銀行回款能力弱的嚴峻問題。第三個是我們成長的煩惱,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我們的消費能力還沒達到發達國家消費能力的這種硬傷,導致我們現在產能釋放要比發達國家產能釋放更加困難。我們有40%的人口還沒進入城鎮化,沒有完成農業現代化,國家也是希望在2020年讓大家人均收入倍增,可以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沒有到達小康社會目標之前,中國老百姓靠自己國內的市場消費能力化解我們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確實是非常有限的。去庫存去庫存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直接影響我們銀行回款能力低,造成錢荒的問題,進而不斷催生貨幣政策解決錢荒。但是投放的貨幣只是用於解決錢荒所造成的債務問題,也就說銀行有了錢即使借給企業,企業也直接用來還債(展期),所以,這種投放的錢,根本沒有盤活存量,服務實體經濟,這種放錢雖然穩定了金融體系,但實際上是沒有效率的錢。因此,去庫存直接涉及到銀行是否能夠有效地將資產盤活來解決壞賬的問題。同時,房地產的屬性,需要從一個投資性的標的轉變為消費型的標的,需要真正解決住房的剛性需求問題。需要通過稅收機制、市場交易機制的改革,降低交易成本,盤活存量,讓投資客覺得房地產的投資未來已經不再是一種投資標的的市場,而是要回歸它的消費屬性的市場。否則,房子賣不動,開發商匯款能力低,銀行資金及時不能回款,銀行想再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能力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去庫存的問題,就是要盤活存量的問題,是非常關鍵的。我想2016年都在供求兩個問題上,一個是怎麼把今天的健康消費需求能夠釋放出來,一個是怎麼把房子的供給能力通過稅收機制的改革等等,把它盤活出來。去杠桿降成本去杠桿的問題,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去地方政府的杠桿,在賭注盲目向銀行融資的同時,加快地方債市場建設,這有利於調動社會閑置的資源,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為提供利率市場化後監管部門所需要的合理的利率期限結構打下基礎。二是去僵屍企業的杠桿,通過重組、收購、退出和必要的破產程序,把浪費的資源盤活出來。三是去金融投機的杠桿。實際上就是要解決今天中國開始出現了場外配資,互聯網P2P過度加大金融的杠桿,甚至出現龐氏騙局的賺錢方式。現在的監管已經發現了很多這樣的靠錢養錢的模式,甚至我們中國有很多的企業家,也放棄了主營業務,開始拿產業的資本進入到金融投資的平台上,造成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在2016年一定要加強金融的監管,要在金融的市場去杠桿,真正地讓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能夠降低下來。我們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由於金融的杠桿加得過高,最後金融的投資收益被過度的資金釋放,帶來了追漲收益高的現象。而金融市場的收益恰恰是今天我們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因為金融市場的收益高了以後,銀行的存款就出現了流失,最後銀行就無法通過吸收存款提供貸款的模式。只能通過理財產品這樣一個服務,通過高成本的迴流資金的方式,再來對實體經濟服務,這時候他貸款的利息已經不是吸收以前資金的存款渠道,而是通過理財的高成本的渠道回籠資金,所以給實體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也就是說借給真正需要錢的中小企業期限很短,利率很高,這樣降成本就降不下來。國家貨幣政策已經如此的寬松,已經讓銀行互相的借貸成本得非常的低,但是一旦銀行去跟客戶打交道,借給那些沒有抵押能力,但是未來賺錢能力又是不確定的中小企業,今天他借出去的條件就非常的苛刻,期限短、資本成本高。這樣的話企業拿到了錢,也不可能再為實體經濟服務,只能去沖到金融市場去博一把,最後投資失敗的話,就出現了跑路的企業家,這樣的一種現象不容忽視。一定要把金融的杠桿去掉,然後才能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我們才能夠做結構調整的補短板的問題。補短板中國的短板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最主要的就是我們的增長方式就是最大的短板。我們以前的增長方式是靠招商引資,搭著跨國企業的便車去做出口,民營企業的出口也是看跨國企業做什麼市場,他們也學做什麼市場,但是他們缺乏的是像跨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們需要進口大量的海外技術部件或者是貼海外的品牌才能在海外市場贏得更大的份額,這個商業模式花去他們高昂的代價。但是在過去因為有勞動力便宜的成本,地方政府給他們土地資源的成本也非常的便宜,再加上稅收的監管又比較弱,偷稅漏稅這種現象非常嚴重。所以講白了,中國過去的企業最大的短板,就是靠成本的優勢去爭奪市場的份額,以此對沖技術高昂進口成本。再加上政府通過資源價格管制,給企業的便宜外匯和便宜的利率,便宜的油等。但如今都跟市場接軌了,這種成本優勢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商業模式也走不下去了。所以現在能夠讓中國的製造業生存的短板問題必須要解決,能不能有自己國產化的技術,去替代用高昂的成本進口海外的技術。能不能用國產的品牌,自己的民族品牌,去替代貼海外的品牌所付出的高昂代價。這部分的成本如果能夠降下來,我們自己的企業就可以有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的短板真正的能夠解決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中國的經濟盤活了。由於中國的企業賺得到錢了,中國銀行也敢給企業借錢,現在中國銀行業不想貸給中小企業,不是他們錢荒的問題,而是企業經營賺不到錢的風險太大,所以他們有錢也不敢貸。當中國企業把這個賺錢能力的短板補掉,中國銀行業對企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銀行不會再把對公業務的錢,拿到今天對家庭理財的業務,然後通過通道業務又把錢送到金融市場理財,這樣的模式就會改變,所以現在的短板就是實體經濟的賺錢能力,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我們這個短板靠搭便車補掉了,這個短板就是我們靠跨國企業,他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另一方面,由於我們過去採取了招商引資的發展模式,所以我們的短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非常糟糕的制約被掩蓋了,因為我們是用海外招商引資的錢去服務實體經濟了,所以金融短板都沒問題。現在這個短板,由於招商引資的模式走不下去了,跨國企業的投資規模減少了,資本流入的結構也在在從長期變為短期,所以接下來的短板就是中國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就是我們自己要有找到好項目的能力。以前我們的錢放在銀行沒關系,找不到好項目都沒關系,只要跨國企業的錢能夠找到好項目,我們搭他們的便車就行了。現在要我們自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有我們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自己的品牌,這個短板一定要補上,不補上中國經濟就沒有希望,不補上就會出現金融體系大量的資金不得不空轉,從而滋生了股票市場場外高杠桿配資,P2P運營中採取旁氏騙局的「商業模式」。二、2016年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艱巨性我覺得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個改革方向定得非常及時,中國應該盡早地開始去做這樣的努力。但是這個努力不是明年就立刻能見成效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三大方面:第一,中國30年形成的這種出口帶動投資的外向型增長模式,立刻要轉變為中國自己國內的內需來帶動經濟增長,這個難度很大。或者哪怕我們還是堅持一部分靠出口,但是今天全球的經濟,包括美國經濟的復甦都非常的脆弱。2016年世界經濟是不是重新回到2008年之前的繁榮狀況,讓我們有非常良好的出口的市場,我不樂觀。所以這也是我講的,增長方式,明年能不能靠出口的提升,再給我們時間,現在看這個時間都沒有。明年要靠我們自己的能力,確實一年就要把增長方式轉變過來,不太可能。第二,我們2009年所做的4萬億的刺激經濟的做法所帶來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政策紅利的後遺症。到今天這種後遺症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要把這個包袱解掉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務。因為它在以下五個方面造成了我們資源配置效率嚴重損失的存量問題:1、產能過剩。政府在2009年帶著我們圍繞整個大的產業振興計劃,後來是六大新興戰略產業,包括光伏產業,這樣投資引導,結果形成了全國各地,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是不是具有比較優勢,都做了同樣的投資,結果重復建設,投資過度,不得不惡性競爭,即使是光伏產業也因為價格惡性競爭,處在這個行業中的低端水平。現在這些行業都處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態中。2、全民理財。因為4萬億的做法是貨幣政策拿錢,財政政策投項目,銀行的信貸跟上。這種投放資金過度,造成老百姓對今天票子發的過多以後,未來這個錢不值錢,放在銀行你的錢一定會形成負利率,也就是說銀行的利息趕不過未來自己購買商品的價格或者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所以大家都不願意今天把錢放在銀行,都到銀行之外的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去理財,最後全民理財的結果是造成銀行的資金流失,銀行為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下降,銀行再把流失的資金拿回來,只能通過理財的通道,而理財的成本已經給實體經濟增加了嚴重的成本上升的壓力。這是第二個後遺症,4萬億的包袱到今天,你要想把今天老百姓理財的行為轉變為消費的行為,困難,短時間不可能。3、國進民退。很多民營企業家4萬億的過程當中,他們沒有機會拿到政府的采購行為,最後他們把30年,2008年之前30年所創造的產業資本拿過來炒房,炒股票,出現了國進民退,民營資本退步了,去玩金融資本,而玩過金融的企業家,再讓他做實業難度也很大。所以我們希望推動供給端的改革,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式,將改革的重任交給沒有沉迷金融投資的企業家和富有理想的年輕人,但是年輕人的創業才剛剛開始起步,要獲得豐碩的成果,還起碼需要3年到5年的時間,所以短期就想看到我們市場活力的再現有相當的難度。4、貪污腐敗。今天我們看到在那個政府權力過度集中的時代,以權換錢、以權謀私的現象非常普遍,居然成為了一條商業運行的潛規則。最後使得一些黨性不強的地方政府官員,今天成為反腐倡廉的反面角色——為他們的貪婪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今天又出現了另外一個相反的特徵,那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不作為的現象。從昔日過度作為到現在的「不作為」,都是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如果明年地方政府還是像現在這樣不作為的話,也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話,那麼,要實現今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5、環境的破壞。政府過去的治理模式,導致企業過度投資,重資產,高能耗的情況非常嚴重。再加上本來應該把財政的錢用在環境治理等民生問題上,但卻為了追求GDP增長給自己創下良好的政績,大興土木,這些都造成了現在的環境污染。這個問題就像人的身體一樣,是一種慢性病,立刻要解決環境的問題,明年就到不可能。所以環境的污染會造成我們有能力的消費群體移師海外,甚至未來生活都選擇在海外。他們認為在中國投資的標准低,賺錢在中國好賺,但是現在中國的賺錢機會沒有了,要生活的話,還是沒有環境污染的海外更好,買商品更有安全感,這樣的話,環境的污染造成了中國消費的流失,於是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嚴重,產能釋放變得更加困難。第三,成長的煩惱。如果調結構的任務放在美國去到相對容易一些,原因是他們的發展階段已經到了成熟的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是在世界的前10位。今天中國的人均收入排在世界70位左右,這樣一種消費能力不足的市場,要解決今天的庫存,解決今天的產能釋放是困難的。一方面,中國40%的農村人口,今天還沒有進入到城鎮化,他們的消費水平跟發達國家比較相差甚遠,消費還處在一個是解決溫飽的水平,而達國家的追求幸福的消費范圍各種各樣,高質量的服務水平和高支出的消費能力,是我們目前達不到的。另一方面,有錢不敢消費的問題在我國也很突出,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居住的居民,中高收入的人群較多,購買力的相對旺盛和公共資源(養老、教育、醫療、就業、商圈等非常珍貴,所以,大家必須要有足夠的財富積淀才能確保未來安心的生活,如果我們的貨幣不能保證幣值的穩定,我們的社會保障問題政府不能及時加以解決,那麼消費能力的提高也是困難的。再者,國內消費者利益的保護,仇富心態的扭轉,環境的優化,都是解決有錢不在中國消費問題的努力方向。三、用好市場兩種資源是化解中國經濟各類矛盾的關鍵今天中國政府非常務實地認為中國未來的增長方式轉變,關鍵就是人均收入要倍增,要把我們的老百姓帶到小康社會。但是,現在就有一個悖論問題來了,收入沒有到小康社會,收入的倍增靠誰來買單,企業發力但是缺乏市場消化能力的問題,就是中國今天的發展階段給我們帶來的成長的煩惱。所以解決成長的煩惱,我們應該用好政府指出的兩種資源:在國內先解決以環境、消費者保護等等的問題和稅收問題,以及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實施「互聯網+」戰略,把製造業的高成本通過服務環節的創新將成本降下來,從而確保中國勞動大軍在碎片化的時間,在確保誠信的環境中,進行消費,積少成多,也能釋放出國內足夠多的產能;另外一點,中國政府推進的「一帶一路」,上海自貿區,天津、福建、廣東自貿區的方式,鼓勵中國資本走出去,到海外去獲得財富增長的機會,全靠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能量來解決中國今天要實現的五個方向的轉變,那是非常困難的。總之,成長的煩惱和過去積極的政府刺激政策所帶來的今天負資產,以及30年所打造的增長方式的轉變,這些東西都不是明年一年能夠解決的簡單問題。當然我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五個方向的改革任務當作一項競標賽,最後為了達標,又是政府出來解決。而政府解決的方式往往會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加以支持,因為政府手裡面沒有錢,你叫它減稅,它減稅的錢從哪裡來,減稅等於政府財政收入沒有了。政府已經在經濟下行的時候財政收入已經很薄了,還要完成減稅的指標,只能通過貨幣的印發,來解決減稅的政府讓利所需要的資金。這樣的話就會帶來又是政府帶著我們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又把今天政府幹預市場的後遺症留在了未來!所以,現在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個方向的改革任務,一定要執行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思路:資源配置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絕對不能夠依靠政府去購買樓盤,政府拿錢去消化今天的產能,政府去通過印鈔票降低資金的成本,如果一切的問題又回到政府來解決的話,未來的後遺症是更加得嚴重,現在的關鍵是要政府職能轉變,真正落實上海自貿區的探索負面清單改革的方向,這才是重中之重。五項任務三大挑戰兩種資源
Ⅱ 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如何
[摘要] 當今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波浪中,全面准確地認識中小企業生存及發展的必要性,正確分析它們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和壓力,並根據目前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變化,提出我國中小企業能夠成功轉型以及生存發展的相關措施,是迫在眉睫的課題。(中經評論·北京)眾所周知,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這給依靠出口、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有目共睹的負面影響,也給我國經濟能否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出了新的難題;更使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由於中小企業是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重新認識中小企業生存的必要性,關注它的生存發展所面臨的眾多困境,探索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良策,對於加速我國現代化發展歷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全面認識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必要性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作為新生事物的中小企業也在一步步發展壯大,對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立下汗馬功勞。據介紹,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相當程度上是依賴中小企業的崛起。目前,中小企業已有4200多萬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其中,經工商部門注冊的有460多萬戶,其餘的為3800多萬戶個體經營。這些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增長最活躍的環節,是全球化時代商品生產與流通的主要供應商,它們所創造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出口總額、繳納稅收分別佔全國的60%、68.3%和50.2%,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已佔全國就業總數的75%左右,這對緩解我國當前非常緊張的就業局面,無疑是一則讓人寬心的信息。另外,由於經濟發展格局的形成,我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小城市、縣級或縣級以下的廣大地區,並且中小企業賺取的利潤更多地被就業者享有,從而有助於消除收入分配的差距,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成為擴大內需的真正源動力;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會震盪小、新機制引入快等等,證明我國中小企業的強大生命力及影響力。然而,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的中小企業,如今卻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
二、多種因素導致中小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
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國眾多中小企業面臨著生死抉擇?應從國際、國內兩大環境的影響來歸納總結。
(一)從國際環境看
第一,世界經濟發展放緩,外需環境惡化。2007年以來,次貸危機擠壓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增加了很多不良資產,進一步降低了美國、歐洲投資者以及日本市場對於消費的需求,從而影響了發達國家對於我國多種消費產品的需求,致使我國以外貿出口為主要經營業務的中小企業訂單大量減少,生產陷入困境。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統計顯示: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近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倒閉的中小企業大都集中在東南沿海的外向型中小企業。曾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代表的紡織中小企業倒閉一萬家,2/3的紡織業面臨重整。過去西方聖誕節所需的聖誕樹,10棵中有8棵生產在中國廣東,而2008年的聖誕樹生產企業所接訂單甚少,無奈只能嘗試將部分產品轉為內需,否則,將會導致更大的人、財、物的浪費。第二,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我國中小企業在美元貶值的趨勢下出口產品的利潤被侵蝕了,因為80%以上的企業都是用美元來結算的,紡織及服裝業受影響最大。主要原因是由於這些中小企業長期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產品買賣的低價格來佔領市場,利潤空間十分微薄。人民幣繼續升值,必然使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跟不上、生產成本高而效益低的企業失去市場價格競爭的優勢,最終被淘汰出局。例如,服裝生產企業2008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長1.8%,玩具業增長3.7%,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21.2%和16.3%。第三,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小企業不利。2006年以來,為了減緩經常收支順差過大壓力,抑制「兩高一資」型產品出口增長勢頭過快,國家多次調整加工貿易和出口退稅政策。出口退稅率降低,使很多靠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持觀望態度。雖然出口企業可通過提高出口產品價格來抵消退稅率下調帶來的沖擊,但過多市場價格的上漲使企業最終失去有效競爭力。
(二)從國內環境看
第一,自身素質受限,生存前景暗淡。依賴出口和投資經濟模式雖然創造了大量的中小企業,但是整個生存發展過程存在著嚴峻的結構性缺陷,使技術密集型及資本密集型企業產業升級遠遠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與地區。我國企業產品模仿能力強,創新能力差,所以造成中小企業生存危機的根本性原因是過去幾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卻使大多數中小企業處於產業鏈條的低端,缺乏人才,缺乏品牌。拿家喻戶曉的珠三角來講,超過70%的企業靠「低成本,低利潤」的生產模式生存與發展,利潤空間僅在5%~10%之間。盡管,它初步成為全球性消費商品製造基地,但其品牌的知名度在國際市場聲譽不高。第二,資金普遍短缺,經營難以為繼。融資困難一直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瓶頸」之一。長期以來,多種錯誤意識導致中小企業的資金借貸一直受到忽視和壓抑,甚至在某些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省份,銀行曾經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30%~40%,高的達80%。2008年上半年,面對通膨壓力,國家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後,銀行放貸規模壓縮,而信貸又優先報大戶、報重點,結果中小企業只能望貸興嘆。盡管國家劃出了中小企業融資板塊,可由於中小企業股權缺少規范、方便的流通途徑和交易市場。因此,從根本上講,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所需的資金問題仍未得到支持性的解決。第三,生產要素成本上漲,企業財力難以承受。2008年因用工成本、出口成本、生產資料成本和節能減排成本的逐漸增加,導致很多中小企業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例如,珠三角地區,2004年最低用工工資是470元,2005年是530元,2006年調到690元,2008年達770元。連年的"跳級"沒給企業喘息的機會,伴隨環保成本、土地資源使用成本的走高,企業生產產品市場價格卻因國內外需求量的減少而一壓再壓,最終結果必然使中小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三、應對危機、化解生存發展壓力的幾點建議
我國中小企業如何正確認識金融危機的沖擊及後果,採取有效應對措施,在降低風險、減少損失的前提下,謀求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已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
(一)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很重要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活力和源泉所在,幫助中小企業應對當前嚴峻的生存形勢,政府責無旁貸。
1、幫助中小企業化解資金短缺的困境。首先,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是弱勢群體,抗風險能力差、底子薄。因此,增加中小企業貸款額度,適度降低貸款利率,設立和增加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充分運用稅收減免政策是化解中小企業資金缺失的第一步;其次,人民幣匯率及出口退稅率要「軟著陸」。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承接外商訂單在合同中加上保值條款,出口退稅率要細分行業,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再次,在貨幣政策方面應減少中長期貸款,增加短期流動性貸款,減少對高耗能、高污染等限制性企業的貸款等。為此,2008年中央財政除將安排專項資金35.2億元扶持中小企業外,還將安排2億元支持其信用擔保業務。另外,為減輕中小企業資金負擔,中央財政在新企業所得稅中規定小型及微利企業按20%稅率徵收,提出紡織業等企業的出口退稅率。這些做法對於受金融危機沖擊而資金短缺的中小企業真正是雪中送炭。
2、繼續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實事,決定了我國在很長時間內要應對巨大的就業壓力,而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吸納就業群體的主要渠道。所以,政府部門除了加大對該類型企業發放更多的小額貸款外,還應充分利用我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繼續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在政策上適時、適度、適量地將生產要素成本高的東南沿海企業向成本相對較低的中西部轉移,並在轉移過程中,糾正勞動密集型產業只能是低水平產業的傳統認識,注重用高新技術推動中小企業向民族及特色產業發展,堅決依法杜絕高耗能、高污染的相關產業在中西部地區重現。
(二)強化內功、提高競爭實力是關鍵
面對金融危機下的生存挑戰,中小企業當務之急是轉變思想、重新定位,充分認識當前面臨的困難是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陣痛」,也是轉型升級所帶來的「倒逼」壓力,企業需要化被動為主動,借宏觀調控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機遇,練好內功,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
第一,中小企業要打破人才缺乏的瓶頸。利用國家所給資金的扶持,逐步完善企業培訓體系,提高員工心理素質與文化素質,幫助企業共渡難關和成功轉型。比如,聘請優秀教師到企業授課,鼓勵核心人才在職學習,再將所學知識傳授給企業職工。這些方式花費不多,效果不可低估;中小企業的領導者,更應善於在實踐中發現人才,並大膽起用及放權,給人才更多自由施展的空間。如果誰先做到了這一點,誰就抓住了機會,就容易沖出困境。
第二,走特色產品生產之路,實施品牌化經營戰略。長久以來,眾多中小企業的生產發展缺乏品牌意識,只能靠貼牌生產賺取廉價的手工費,而且很多企業之間為了爭奪市場訂單而惡性競爭、競相讓價,最終損害了自身利益。那麼金融危機下的中小企業誰能生存?關鍵問題是企業要有自己的品牌,靠自身產品的特色吸引海內外消費者,而且品牌是企業走出困境、走向強大的必由之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消費者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注重品牌、追求品牌、增加名牌消費的現象日益明顯,因此企業推行品牌戰略不僅有利於擴大市場佔有率,而且能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中小企業要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也只有實施品牌戰略,才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雀巢、金利來、美孚石油這些人人皆知而讓今天中小企業望而卻步的世界品牌,都是從小企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第三,實行專業化生產,勇於技術創新。品牌化經營戰略要求得長久發展,都離不開技術創新,中小企業要捨得花本錢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運用到生產經營過程,專攻一門技術或一種新產品。因為,專業化生產有利於節約投資、有利於技術進步、有利於產品質量的提高、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以,不搞大而全,但求精與專,力爭產品的專業化、精尖化,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爭取成為「小池塘」里的大魚。例如,山東向春豆奶企業的做法就是如此。
(三)適應國內外環境變化是生存與發展的條件
有人說企業難做,難以上台階;經濟環境惡化,生存更難辦!在逆境面前,企業是在市場縫隙和邊緣地帶尋覓商機,從而在經濟環境惡化的情況下,確保生存活力。所以,繼續開拓國際市場,利用網路信息,捕捉緊俏商品生產的需要或者設法讓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在金融危機下也樂意掏腰包,那就是在確保工藝、質量的前提下,使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工藝產品能成為消費市場的一大亮點;現在有很多學者專家提出了「外需不足內需來補」的良策,一些出口受阻的中小企業根據自身的優勢特點重新進行市場定位,結合我國廣大農村市場的消費習慣,生產吸引消費者眼球又使他們的消費能力能夠承受的服裝、家電等生活必需品,做到用戶需要什麼生產什麼,爭取生存與發展的主動權;另外,一些中小企業按目前市場需求在產業鏈中重新分工,成為大型企業外包廠或配套廠,這是很多國家的中小企業在動盪國際市場競爭中,繼續生存與發展所走的必由之路。
Ⅲ 大數據時代下,保險業迎來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ITjob遠標教育
大數據的發展越來越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 保險業也不例外。大數據不僅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視角,也為保險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首先,我們來了解大數據給保險業帶去的機遇。
一、大數據給保險業帶來巨大商業價值
信息技術的進步在現代金融創新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大數據對金融業的影響將是全面和深刻的,金融業的經營理念、風險定價、產品設計、營銷策略、客戶服務、風險管控、組織構架乃至於金融監管,都必須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
但是,雖然這些年保險業在大數據戰略和網路經營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但是相對於銀行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在電子化、數據化、移動化、平台化方面還處於相對落後狀態。不僅大部分保險公司的內部數據沒有完成整合,甚至數據還處於信息孤島狀態,保險公司對內部數據價值認識也不完整,大部分內部數據的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大數據價值變現也缺少應用場景。
而現在我們已進入互聯網金融時代,所有商業思維正在轉向數據思維,保險業也應該利用大數據來分析客戶需求、開發產品、運營企業以及進行風險定價。
眾所周知,在沒有大數據之前,商業數據往往來源於一些被動的調查表格及滯後的統計數據。大數據時代出現之後,海量數據的採集和處理成為可能。大數據通過全局的數據了解事物背後的真相,相對於以過去的樣本代替全體的統計方法,其統計出來的結果更為精確,有利於保險公司精算師計算產品的收益率和產品定價。與此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結果歸納和演繹出事物的發展規律,可以幫助人們進行科學決策,幫助保險業進行精準營銷。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按照客戶需要設計保險產品,依據客戶需要推薦保險產品,使更多的群眾享受到合理的金融服務。
另外,在新的競爭格局下,傳統金融企業必須充分運用大數據的理念和技術改造自身業務和管理流程,監管機構也必須深刻理解新的競爭格局對風險防範、消費者保護等方面的影響,並善於運用大數據來提升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保監會副主席王祖繼就表示,,大數據時代保險業主要面臨四個方面的機遇:一是拓寬行業發展空間。滿足客戶需求是金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發展使保險業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大數據技術可能突破現有可保風險與不可保風險的界限,使原來不能承保的風險變為可保風險,擴大保險業務經營范圍。大數據技術在營銷領域的應用將能更有效地發現客戶和客戶的潛在需求,進行精準營銷,特別是財產保險中標准化產品的營銷。大數據和互聯網的運用也有利於改善保險消費者的用戶體驗,提高消費者滿意度,改善行業形象。二是提高行業風險管理能力。大數據技術在風險管理領域的應用將支持保險業更精準地定價,提高承保風險識別能力和理賠反欺詐能力,提升保險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以精算為例,大數據有利於擴大用於估算風險概率的數據樣本,從而提升精算的准確度,有利於收集更加多維全面的數據,從而形成更加科學的精算模型,也有利於把整體數據樣本進一步細分為子樣本,為精準定價提供精算基礎。三是提升行業差異化競爭能力。大數據通過對客戶消費行為模式的分析,提高客戶轉化率,開發出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客戶的市場需求,實現差異化競爭。四是提升保險業資金運用水平。大數據基於精確量化的承保損失分布,可以提高保險機構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可以在資本市場實施更精準的風險投資組合策略,提高保險業在資本市場的投資回報水平。
為了更好地駕馭大數據對保險行業的改良及改革,保險公司需要從數據獲取 、應用和組織三大方面構建包括開拓數據來源、建立許可與信任、構建商業應用場景、數據分析與建模、數據存儲與整合、組織建設、專注的數據人才、治理和文化在內的八項專業能力。
在被調研公司中,63%的保險公司已將大數據應用於欺詐檢測方面,47%的保險公司已在風險評估與定價方面展開實踐,對於大數據在交叉銷售、防止客戶流失方面的實踐分別都達到了32%,但在索賠預防和緩解方面,多數公司還處於觀望、摸索階段。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研究表明,最重要的「改良效應」發生在風險評估與定價、交叉銷售、防止客戶流失、理賠欺詐檢測及理賠預防與緩解五大環節。大數據對保險行業不但有改良之功,還助力險企突破創新,對此,我們稱其為「改革」。目前,大數據作為「催化劑」在車聯網、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和平台生態圈構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車聯網應用受到了較多財產險企業的重視,在被調研的8家財產險公司中,有5家已開展車聯網實踐,佔比達63%;絕大部分險企對於大數據在平台生態圈、智能家居保險與監測服務、穿戴式設備健康服務等領域的嘗試尚未開始,僅16%的險企已開始實踐平台生態圈,8家財產險公司中僅有1家開展了智能家居領域的實踐,而穿戴式設備則尚未有險企予以應用,不過大多數險企都表示,計劃在3年內對這些新技術應用予以實踐。
有人說: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金融行業受到了來自互聯金融企業的強烈沖擊;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金融行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實現涅盤重生 。現在金融業處在一個全球競爭的時代,發達國家金融業在規則制定、金融文化、技術能力、人才隊伍等方面占據著全面的優勢,大數據給我國金融業帶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我們應該珍惜並利用好這個機會。
大數據對保險業有好處,那麼應該如果切入呢?
二、 大數據分析在保險業的四大切入點
大數據應用為當今瞬息萬變的保險業提供有效支持,也是促使保險公司提升自我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數據結構分析及畫像經常會涉及眾多外部非結構化數據源,如社會媒體類,通過社會媒體大數據可有效幫助保險公司識別潛在保險危機行為用戶。
大數據分析在保險業的四大切入點綜合大數據分析各項優勢,可看出大數據分析在保險業中存在四大主要應用切入點,如在業務結構化、客戶視角營銷、核保管理以及危機管理上均可體現大數據應用的優勢性:
(一) 助力產業結構化
隨著保險業競爭越加激烈,保險公司若想脫穎而出,則需提供價格低於競爭對手的保險產品,以及更有效的經營模式,及一流的客戶服務來贏得客戶青睞。大數據在此能有效助力保險公司行業化能力提升,不僅體現在其經濟性上,還體現在其對保險公司將工作流程有效改進上。
(二) 客戶視角營銷
客戶更青睞於選擇價格透明的保險公司產品。保險公司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客戶需求變化預測,以此便可提前獲取改進客戶關系的最佳時機。通過保險公司利用大數據分析客戶需求,可有效的幫助呼叫中心進行客戶營銷,獲客將變得更加容易。
(三)核保管理
保險公司可使用大數據預測進行核保活動,以有力的減少不必要的虛假核保信息,主要手段可以是通過在已有的客戶數據前提下,再結合其它外部獲取數據源,對其進行必要性的甄別,以最終確定是否成功核保。基於社會媒體的大數據可對保險業務及時有效性的進行監督,同時為核保提供有效的保障。
(四)危機管理
保險公司可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保費條款業務設計,尤其在諸如融入歷史因素、政策變化因素、再保因素等的災難型險種業務中。保險公司可依據個人住址、消防中心距離等其它因素對災難保險業務的價位進行區分設計,更利於保險業務收入增長。同時,保險公司也可使用大數據為其現有保險業務模式進行升級,按需可隨時進行市場價格策略調整。
大數據可幫助保險公司改進需求規劃,促使需求改進及降低運作成本,同時有效支持保險業務規劃實施。動態化監測可有效防止無效性成本增加,以及幫助公司的市場決策制定。
通過上面的文字,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大數據給保險業帶來的好處,下面我們將講解具體的實施方法,分析保險業如何利用大數據健康發展。
保險行業如何利用大數據涅槃重生
三、 保險行業面臨的挑戰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金融行業受到了來自互聯金融企業的強烈沖擊,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金融行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實現涅槃重生。中國保險行業的滲透率只有3%,大大低於西方發達國家10%左右的滲透率。保險行業分財險和壽險,面對個人的壽險和財險服務主要依靠電話進行銷售,電話銷售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年輕的80後、90後不願接收來自保險公司的電話,保險行業電話銷售率正在逐年下降,已經影響了保險行業未來的發展。
曾在大型壽險公司有過數年產品研發設計經驗的專家丘斌斌斷言,互聯網保險一定會取代傳統的保險銷售模式 。現在各家互聯網保險產品之所以是小打小鬧,原因是傳統保險還能盈利。但將來未必如此,未來客戶都在互聯網和微信上,為了獲取客戶也必須走這條路。傳統保險從產品設計到代理人制度銷售模式,無法實現站在客戶角度銷售買險。保險公司九成以上保單的件均保費低於萬元,意味大家真正需要的還是保障,特別是價格低、標准化、保障大的產品。
2011年至2013年,國內經營互聯網保險的公司從28家上升到60家,年均增長達46%;規模保費從32億元增長到291億元,增幅總體達到810%;投保客戶數從816萬人增長到5437萬人,增幅達566%。盡管規模爆發式增長,但目前我國互聯網保險在整個保險市場中的佔比仍不到3%,與發達國家如美國30%的佔比相差還很遠。
監管機構對互聯網保險持開放態度,互聯網保險存在的巨大衍生市場空間,電商平台對此也越來越重視,如 最近拿下保險代理牌照的蘇寧,以及一直在航空旅意險細分領域悶聲發財的攜程、去哪兒等。某第三方平台公司2012年全年的互聯網保險傭金收入達900萬,毛利率6%,而2013年上半年的保險傭金收入就已經達到900萬,毛利率25%。
四、 保險行業大數據價值應用現狀
保險行業大數據戰略規劃剛剛起步,相對於銀行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在電子化、數據化、移動化、平台化方面還處於落後狀態。
大部分保險公司信息化工作沒有完成,客戶保單信息查詢和更改仍然是手工和自動化相結合。保險行業對大數據商業價值應用的敏感度不高,大多數保險公司並沒有將大數據列為保險公司基礎能力進行建設。很多保險公司還沒有建設移動App,即使有了移動App的保險公司,其移動App的功能只是集中在保單的簡單查詢,並沒有將移動App定位為客戶入口和主要渠道。保險行業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內部數據沒有完成整合,數據還處於信息孤島狀態,保險公司對內部數據價值認識不完整,大部分內部數據的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大數據價值變現缺少應用場景。
保險公司的大數據價值變現處於一個原始階段,需要進行數據基礎建設。保險公司大數據價值變現應該從整合內部數據開始,將具有價值的數據集中在大數據管理平台(DMP),為大數據價值變現提供平台支持。
保險行業的大數據價值變現應該從了解用戶入手,藉助於用戶賬號打通各類數據,建立適合於保險行業的標簽體系,利用已有數據標簽和外部數據標簽對用戶進行畫像。
保險公司完成用戶畫像之後,可以依據用戶特點和保險需求,通過數字廣告進行精準營銷,提高客戶滲透力、客戶轉化率和保險產品轉化率。保險行業應重視年輕人消費場景移動化的特點,積極建設移動App,將渠道發展戰略向移動端傾斜,將移動端定位為客戶導入的入口、保險產品展示和購買的平台。保險公司需要標准化保險產品,依據客戶需要設計出簡單標準的保險產品,減少客戶了解、購買保險產品所需的時間,讓保險產品象其他金融產品一樣,一目瞭然、購買簡單。
五、 保險行業大數據價值變現三部曲
(一) 整合內部數據,引入外部數據,為客戶進行畫像
保險行業內部擁有大量具有價值的數據,因此保險行業的大數據戰略應該從整合自身數據開始,挖掘已有數據,對用戶進行畫像。保險公司內部的數據包含客戶的個人屬性和金融信息,這些數據可用來標簽化,為用戶畫像提供支持。
保險公司擁有業務訂單數據、用戶屬性數據、用戶收入數據、客戶查詢數據、理財產品交易數據、用戶行為等數據,這些數據可以通過用戶賬號打通,建立用戶標簽。客戶的交易紀錄和個人基本信息將用於客戶分類,可以將用戶分為理財客戶,教育保險客戶,壽險客戶,意外險客戶,保障險客戶、車險客戶、少兒保險、女性保險客戶等。
保險公司數據集中在內部的數據,主要包含交易數據和訂單數據,由於不含有客戶外部行為數據,無法定義客戶的特點,例如客戶的旅遊愛好、教育需求、文化需求、位置軌跡、理財需求、游戲愛好、體育愛好等。這些信息都是描述用戶的基本信息,也是客戶畫像的基本標簽。
保險公司可以從外部購買這些數據,結合內部數據,保險公司可以掌握客戶多緯度信息,豐富用戶信息,形成360度用戶畫像。360度畫像有助於保險公司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客戶,也有助於對客戶進行分類管理,依據客戶的特點進行精準營銷和設計產品。
保險公司需要建立大數據管理平台(DMP),集中保險公司內部的數據,依據商業分析對數據進行標簽化,將保險用戶賬號作為唯一標示符打通整體數據。保險公司還需要引入外部移動互聯網數據,借鑒客戶外部行為標簽數據,豐富保險客戶信息,形成360度用戶畫像。由於客戶行為的不確定性,用戶畫像信息需要及時更新,因此DMP中的標簽體系和數據,包括引入的外部數據都應該是動態的,及時進行更新,這樣才可以保證數據的時效性。
大數據管理平台(DMP)是保險行業大數據價值變現的基礎平台,大數據價值變現很多場景都可以利用DMP的數據進行挖掘,包含客戶用戶畫像、精準營銷、新客獲取、老客經營、用戶體驗提升、風險評估等。
(二) 打造移動APP互聯網保險平台,標准化保險產品
未來的社會消費主體是80後和90後,保險產品的主要客戶群也在轉向年輕人。保險公司必須了解這些年輕人的特點,才能夠設計出適合客戶需要的產品,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年輕人追求快捷舒適的消費方式,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後,大部分消費場景正在移動化,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娛樂消費都可以通過移動App來解決。特別是年輕人,他們消費場景移動化趨勢更加明顯。
保險公司應該關注 消費場景移動化 的趨勢,將連接客戶的方式從電話和線下轉向移動互聯網,利用移動App同客戶進行連接。保險公司的客戶渠道也應該轉向移動互聯網,逐步降低電話銷售獲客比例,將獲客的主要資源向移動App。
電話銷售的一個弊端是信息提供不充分,當保險產品較為復雜時,電話銷售將會考驗銷售人員的表達能力,另外長時間的溝通對客戶體驗也是一個較大的挑戰。年輕人對時間較為敏感,很難耐心聽完復雜的產品介紹,保險公司在未來利用電話銷售來獲取客戶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話銷售已經成為落後的銷售方式,不能適應年輕一代客戶的需要。
移動App可以提供豐富的產品信息,既可以提供簡明的產品介紹,又可以提供直觀的數據和圖表。移動App還可以通過炫酷視頻和圖片向客戶轉達更多的理念價值。這些豐富的信息不但能夠讓客戶在短時間內了解產品,還可以提高客戶體驗,提高客戶購買產品的可能性。利用移動 App進行產品推薦不但可以提高產品的轉化率,還可以降低營銷成本,提高客戶體驗。
保險公司另外的挑戰是保險產品不夠豐富,無法覆蓋客戶所有場景的保險需要;保險產品設計過於復雜,客戶購買時需要掌握的信息過多,影響客戶購買體驗。保險公司將產品展示平台轉向移動App後,必須對保險產品進行標准化,保險產品介紹一定要簡單明了,突出重點和客戶利益,並依據客戶各種場景需設計產品。簡單標準的保險產品迎合了年輕人的需要,有利於快速銷售、形成規模,有利於保險公司延續此保險產品的生命周期,降低產品開發成本。
未來保險產品需要同生活場景相結合,滿足客戶對各種保險產品的需要。例如在車險領域可以增加爆胎險、異物撞擊險、自然災害險、高溫險、低溫險等。在保障險領域可以增加更多的場景險,例如交通堵塞險、延誤險、高空墜物險、天氣突變險、暴雨險等。
(三) 利用大數據分析來改變保險行產品定價方式,以客戶為中心設計保險產品
互聯網金融時代,所有商業思維應該轉向數據思維,保險行業也應該利用大數據來分析客戶需求、開發產品、運營企業以及進行風險定價。
保險精算師設計保險產品時,主要依賴於理賠標的發生的概率,大部分數據來源於行業的歷史數據和統計數據,這些數據都不是實效數據,並且很多數據統計方式已經過時,小樣本數據同真時數據的方差正在變大。依靠誤差較大的數據無法設計出接近真實概率的產品,並會影響保險產品的定價方式。設計出來產品風險偏好不準,可能會導致保險產品收益過低,客戶不傾向於購買;也可能導致保險產品覆蓋不了風險,導致保險產品出現虧損。
過去保險產品在設計時並沒有從客戶角度出發,主要關注風險和收益,產品設計出來是否滿足客戶需要,保險公司其實根本就不知道。當保險產品推出後,其是否會被被客戶接受,很大程度取決於市場推廣力度和銷售人員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投入資金較大,產品風險很高。年輕的一代的正在走向分化,很難有一個產品滿足大部分客戶需要。在新的社會形態下,保險公司需要深入了解客戶特點,依據客戶的需要來設計保險產品,這樣才能保證保險產品的銷量,形成一定規模,覆蓋風險事件發生概率。
大數據分析技術、標簽數據、客戶行為數據、全局數據可以幫助保險企業改變保險產品的定價方式。基於大數據技術和全局數據的產品設計模型可以幫助保險公司設計出較高收益、較低風險概率的產品。客戶行為數據和標簽數據可以幫助保險公司了解客戶特點,設計出滿足客戶需要的保險產品。以數據分析和客戶需求為出發點的保險產品設計,將會在產品收益、客戶體驗、風險管理等方面取得領先。 國外一些領先的保險公司在設計保險產品時,已經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設計,並取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饋,產品的盈利可觀。大數據將會幫助保險公司設計出風險分析充分、適應客戶需要的保險產品。
總結,大數據商業應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趨勢,未來時代的特徵,任何行業都無法迴避。保險行業應該重視大數據技術和價值在本行業的應用,購買外部數據,利用DMP進行用戶畫像;標准化保險產品,利用移動App進行獲客、營銷、數據採集;藉助於大數據技術改變過保險產品定價方式,以客戶為中心來設計保險產品。
保險業可利用大數據涅槃重生。那麼,在大數據環境下,保險業也需要適應新保險消費特徵,迎接新的挑戰,不然,即使重生,也容易滅亡。
六、 大數據環境下的保險營銷需適應新保險消費特徵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儲、處理方式,引起了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的變革,也給保險業帶來了全面和深刻的影響。保險公司紛紛利用大數據來進行保險營銷、保險服務方面的嘗試和創新,但目前的保險大數據環境尚不成熟,現有的保險消費方式還處在由傳統到新型、由被動到主動的一個變化期,大數據環境下的保險營銷需要適應新的保險消費特徵。
(一) 保險消費選擇多樣化
傳統保險模式運作下,保險公司評估消費者的風險水平、消費能力、消費意願的能力不強,導致部分領域保險產品定價過高,部分領域成為剩餘市場。大數據環境下,保險業可以獲得全量、實時、潛在的數據來進行詳細分析,進行保險產品細分和個性化設計,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和成本管控可以更加精細化,這為保險產品創新帶來了廣闊空間,長期困擾保險業的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問題有望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比如,保險公司根據消費者的網站登錄痕跡、朋友圈留言、貸款信用記錄等信息,發現不同消費群體保險需求和風險特質,為保險消費者提供諸如戶外騎行保險、醫療整形保險、變現借款保證保險等特色險種,保險消費選擇更加多樣。
(二) 保險消費流程簡單化
傳統保險經營過程中,保險公司與投保人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較為突出,保險公司通過要求投保人應當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投保時需要填寫內容繁多的投保單,出險後需要提出理賠申請和提供繁瑣的證明材料。在大數據環境下,風險特徵的描述數據極大豐富,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更加全面的風險信息,運用個人信息、交易記錄、氣象信息等社會數據來分析和掌握客戶情況,獲得與承保理賠相關的信息,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減少投保人的告知責任,有效簡化承保理賠手續,保險消費流程變得更加簡單。
比如,保險公司根據掌握的網路交易數據,研究消費者網購習慣和退貨概率,為不同風險的消費者提供不同保費的退貨運費險,消費者只需一鍵購買;對於購買了航班延誤險的消費者,無需提供氣象證明,甚至不需提出理賠申請,保險公司就能夠根據氣象信息等大數據資源主動理賠。
(三) 保險消費理念前沿化
大數據環境下,傳統保險業在集合大數方面的優勢逐漸弱化,保險技術服務壁壘逐步瓦解。通過使用各種搜索引擎和比價平台,消費者消費洞察力不斷提高,保險消費理念也變得更加前沿。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保險消費者脫離了傳統櫃台業務模式,開始使用各種自助終端購買保險業務。通過手機APP應用軟體就可以輕松完成保險產品的查詢和購買,甚至自助完成車險簡易案件的查勘工作。
另一方面,保險消費者出現偏好碎片化、謀求資金收益的消費傾向。在透明公開的渠道選擇保險產品時,消費者更加偏好設計簡單、投保便捷、費率較低的保險產品。保障項目經過分解、條款說明更加簡單、產品保費也大大降低的保險產品,更加適應消費者自行挑選的需要。此外,大數據環境下的保險消費者比較熟悉互聯網金融,容易在各類理財產品間進行比較,在購買網上銷售的投連、萬能型保險產品時更加註重資金收益。
(四) 保險消費體驗延伸化
傳統的保險服務集中於經濟賠償與給付,保險消費體驗也只局限於保險公司履行了賠付責任。 大數據環境下,保險公司與客戶的關系不再是一對一的交互溝通,逐漸形成多維網狀交互溝通模式,基於客戶數據的客戶關系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保險公司可以藉助大數據的積累,整合汽車修理、零配件供應、醫療健康服務等供應鏈,進一步延伸保險產業鏈邊界、維護客戶關系,在降低保險經營成本的同時,不斷優化保險消費體驗。目前,保險公司可以定期為消費者提供包括車輛風險檢查、保養維修、交易資訊、健康管理在內的各項服務,未來還有可能基於大數據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風險管理創新服務。
保險業利用大數據來發展,換而言之,大數據也是為保險業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七、 大數據為保險業提供另一種視角
在客戶需求的精確 鎖定方面
大數據給保險業帶來了很多便利。以前,對於客戶的分類局限於「客戶屬於哪一類」,而現在,則擴展到「客戶是哪一類」。
傳統的精算技術只在一定緯度量化風險,很難充分反映風險的復雜性。而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則前所未有的創造了風控每個投保標的的可能,從未有過如此多緯度、低成本的數據,如此系統、新鮮地提供給保險業。
什麼星座的人最喜歡買保險?哪個地區的人最喜歡給自己買保險?這些曾經看起來無關乎保費的問題,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也成為了險企定位客戶的另一種視角。在泰康人壽的保單中,最喜歡買保險的是天秤座,而最不喜歡買保險的是白羊座;最喜歡給自己買保險的是寧波人,而最不喜歡給自己買保險的則是陝西人。
「 上述結論沒有什麼道理,這是泰康人壽的數據分析出來的。以前,對於客戶的分類局限於『客戶屬於哪一類』,而現在,則擴展到『客戶是哪一類』 。」泰康人壽首席信息官 劉大為 在日前召開的「互聯網大數據與精算創新論壇」上,用幾個有趣的結論介紹了大數據時代保險業正在發生的變革。
(一)精準定位
我的客戶在這里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法來整合分析金融保險需求的關聯度,在不同方向、專業形式的共同配合下,做好大數據的升級分析整合的系統工程,從客戶的角度,綜合統籌各種信息,捕捉各種需求,從而尋找潛在的客戶,並預測客戶的具體需求。」 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人 魏迎寧 在論壇上表示,從保險業來看,在客戶需求的精確鎖定方面,大數據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
在大數據背景下,除了對數據的縱向分析之外,可以從橫向來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客戶的具體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價值觀念,也會影響其對保險的態度,通過對網路消費的數額、職業、學歷等數據所進行的分析,也可以作為保險需求分析的重要部分。還可以通過搜集互聯網用戶的地域分布,搜索關鍵詞、購物習慣、流覽記錄和興趣愛好等一系列的數據,在保險產品消費中實現需求定向、偏好定向,真正做到精準化、個性化營銷。
Ⅳ 對農村信用社如何應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思考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當前農村商業銀行組建的步伐正在悄然臨近,農村信用社面臨諸多的機遇和挑戰。自身的不斷發展壯大和國家向農業傾斜政策的增多,以及很多優惠政策的實施,就像給我們的農村信用社打了一支強心針,農村信用社的飛速發展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積極組建商業銀行的勢在必行。
但當前郵儲銀行的建立和發展壯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觸角不斷向農村陣地的延伸,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基金互助組織等新興農村金融機構的異軍突起,給我們農村信用社賴以生存的農村金融市場帶來了嚴峻的考驗、挑戰和更大的沖擊。農村信用社如何正確發揮好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如何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如何把業務做大做強、如何迅速改制、順利的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具備更大更好的抗擊風險能力?------是擺在我們這一代農信人面前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當前農村信用社存在的問題
1、不良貸款居高不下。就我們興隆聯社而言,2011年末不良貸款高達4億多元,嚴重的制約了了我們興隆農信社的發展和壯大,具體表現為:前幾年受六道河信用社多人爭權亂放貸款的現象,導致多人受到經濟處罰和紀律處分處理,嚴重者被開除;2008年孤山子信用社又出現了李玉軍挪用資金案,挪用信用社資金、盜用儲戶存款數額巨大;多人違規發放頂冒名貸款及假名貸款金額近兩億元,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一個多億元,直至多人受處分甚至被開除的嚴重後果;黃酒館社和北水泉社的資金詐騙案等等都給興隆聯社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個別信用社主任及員工無視制度的存在違規發放頂、冒名貸款,直接導致不良貸款佔比居高不下,致使向農村商業銀行的改制工作嚴重受阻,效益始終排在承德市末位。
2、管理者有章不循、令不行、禁不止。農村信用社分布在全縣的各個角落,多數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很便利,離離縣城較遠。有的主任感覺自己是天高皇帝遠,對上級的指示精神、規章制度沒有嚴格的遵循,令不行,禁不止,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置國家法紀、規章制度於不顧,仍然我行我素,聽之任之。據我走訪得知現在有的信用社主任利用職務之便經常現金白條頂庫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挪作他用或為自己做生意,長達幾天甚至十幾天不來單位上班,單位職工都不知道主任去向,整日與狐朋狗友吃喝玩樂或遊山玩水,致使單位工作渙散,職工喪失工作積極性;貸款業務有章不循,違規操作現象比比皆是,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放貸款,有可能導致2008年我縣孤山子信用社資金挪用案件的再次發生。農村信用社是縣級聯社的一個派住當地鄉鎮機構,資金的運用,人員的管理,如何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地服務狀況,服務水平的好壞直接影響農信事業的發展。最基本的是在管理好一個單位的同時如何管好自己也是個很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
3、人員老化、結構不合理。現在面臨人員危機,老齡化嚴重,很多信用社都是五十歲以上的老、弱、病、殘人員堅守在第一線,戴著花鏡辦理業務,盡管這兩年招收了一些大學生,但好多都沒有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使當前很多的人才放置於業務後端,還有的大學生一直在業務量很小的信用社,即學不到真正的業務,又終日昏昏然,造成了人才浪費。
4、員工法律意識淡薄、以身試法。對所轄員工法律知識培訓少,信用社主任對員工組織學習少的可憐,很多員工不注重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的學習,底子薄、業務素質差、思想認識和法律意識淡薄、奉獻精神不強、工作熱情不高,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沒有紮根農村為信合事業奮斗終身的決心。在紅眼病和盲目攀比風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有的職工敢於鋌而走險,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既丟掉了飯碗,又限制了人身自由,以致造成終生的遺憾,也留下永世的罵名。
二、 改進的辦法和應對的措施
1、應加強對農村信用社主任的自身修養、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的學習、培訓。農村信用社的主任就像清朝所謂的封疆大吏,其掌管著一個鄉鎮或者多半個鄉鎮的經濟動脈,掌管著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資金,資金走向直接影響到農村信用社的未來,所以,一個企業的經營好壞與帶頭人有直接的關系,古語說的好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縣級聯社選好一個信用社主任也是一個關鍵所在,當然了這與上級管理機構的用人機制和領導的選用方法有關,筆者不敢妄加評論。但筆者認為,掌管著少則幾千萬,多則上億的資產,必須選拔那些政治過硬、責任心強,既懂業務又通管理的有管理能力的優秀人才選配到領導崗位上來,這樣我們的農信事業才會蓬勃發展、蒸蒸日上的。
2、上級要對下級信用社主任、信用社主任對所轄員工都要有一個嚴格的約束,不斷加強政治思想學習和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要具有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和主人翁責任感,達到令行禁止,嚴禁違規操作,不斷樹立社興我榮、社衰我恥的榮辱觀念;
3、不斷加強對員工的業務理論、法律知識、業務技能的培訓,所有的基層主任要高度負責,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並合理安排人員,進行崗位交流,繼續發揚老職工業務知識傳、幫、帶的優良傳統,要做好重要崗位人員輪換後的業務技能、技巧和好的方法流傳下來,即使分工不同,但必須要有協作,體現農信整體意識和團體精神,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意識,不能安於現狀,要敢於拼搏、敢於奉獻,努力改造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觀、法制觀。
4、古語說的好,是不是千里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所以要合理安排人員,應盡量將所招大學生分配到最基層信用社,讓其得以鍛煉和才能的最大發揮,做到男女搭配,新老搭配;另外,省聯社應將老職工置換工作在進行下去,每兩年或者三年置換一次,不但解決了老職工退休後子女上班的後顧之憂,更換了血液,又增加了信用社的新生力量,讓老有所為,老有所養成為現實。
就筆者所管轄的信用社三年來不良貸款下降率近一倍,由原來的160萬元2011年末下降到79萬元,各項存款由三年前的4900萬元到去年末的7812萬元,現在已達到9000萬元,預計今年末達到一個億,三年翻一番。2011年末我所在的信用社在全縣信用社中各項成績排名第一,面對這些成績的取得我不敢居功自傲,這些都是全體員工的努力的結果,但更離不開我的直接領導和管理,職工精神飽滿,團結協作,真正體現了團隊精神,我敢說我所吸收來的存款都是真實的,無一虛假,都是農民客戶的閑散資金,三年來我帶領大家認真執行上級聯社的信貸政策不發放一筆違規或者超許可權跨范圍貸款;無任何違規經營現象。因為從事了八年信用社會計工作和參加信用社26年的工作經驗積累使我深知合法經營和懂得如何經營農村信用社的重要性。
三、 抓住機遇、拓寬業務領域,加強硬體設施
1、加速電子銀行業務的開展,充分發揮櫃台優勢,做好電子匯兌業務,認真做好村村通工程,努力做到農村客戶足不出村就能辦理簡單的存取款業務。在當前經濟過熱的環境下,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相繼安裝ATM機,在鄰近鄉鎮或者現金流較大的各村商鋪安裝pos機和epos機,使自動存取款機和pos機達到合理的布放。搶占農村市場,隨著村鎮銀行觸角的不斷延伸,可能會使我們現有的優勢和領地被別人佔有,所以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做到快速發展、優勢發展。
2、不斷拓寬業務領域並適時拓展新業務領域,積極開展中間業務、代理業務和票據貼現業務,比如代收保險費、電費,代發企業工資、代發企業養老金、代發農村養老金等等。
3、抓住國家當前穩中有升的經濟形勢和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的大好時機,順應金融改革的勢頭,新建網點和翻建網點,創造和改造自身的硬體工程,並給農村客戶提供一個寬敞、明亮、簡潔、舒適的服務場所以及一流的服務。(作者 司志堂)
Ⅳ 精算師書籍
精算師相關的書籍
保險學:
1、 保險學,王緒瑾 等著,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7月;
2、 保險學,孫祁祥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3、 保險學,魏華林 林寶清 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4、 保險學——危險與保險,增訂三十四版,(中國台灣)袁宗蔚/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5、 風險管理與保險(第八版),(美)C.小阿瑟.威廉斯 邁克爾.L.史密斯 彼得.C..揚 著,馬從輝 劉國翰 譯,馬從輝 校,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6、 風險管理與保險,(美)特瑞斯.普雷切特 瓊.絲米特 海倫.多平豪斯 詹姆斯.艾瑟林 著,孫祁祥 等譯,孫祁祥 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
7、 國際風險與保險 環境——管理分析(上、下冊),(美)小哈羅德.斯凱博 等著,荊濤 高蒙 季燕梅 等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系 陳欣 審校,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年9月;
8、 保險學,許謹良 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7月;
9、 風險管理與保險,Scott E.Harrington Gregory R.Niehaus著,陳秉正 王Jun 周伏平 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保險詞典:
1、 英漢保險詞典,中國保險報社 加拿大永明人壽保險公司 合編,商務印書館,1998年10月;
2、 英漢精算學詞彙,謝志剛 朱仁棟 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6月;
3、 英漢漢英財政金融分科詞彙手冊(保險分冊),套書主編 張禮泉 陳福生;分冊主編 沈素萍,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4、 英漢保險詞典,張栓林 編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9月;
人身保險:
1、 人身保險原理和實務,許謹良 魏巧琴 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
2、 人壽保險(第十二版)(上下冊),(美)肯尼斯.布萊克 哈羅德.斯基珀 著,洪志忠 等譯,曾容秀 校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3、 人壽與健康保險(第二版),(美)繆里爾.L.克勞福特 著,周伏平 金海軍 等譯,劉京生 校,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4、 商業年金保險理論與實務,(中國台灣)方明川 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5、 如何選擇你的人壽保險,阿蘭.拉維恩 著,王海曄 張揚 張澤兵 譯,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4月;
6、 如何制定你的退休金計劃,彼德.E.高德 弗吉尼亞.S.尼科爾 著,萬里虹 萬里霜 萬里馳 譯,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4月;
7、 如何為父母提供經濟保障,芭芭拉.韋爾特曼 著,張翠珍 譯,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4月;
8、 人壽保險核保概論,閻粟 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8月;
9、 中國壽險業與資本市場的協同發展,陳東升 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
10、 壽險經營論,李鋼 著,中國商業出版社,1996年10月;
11、 人壽保險經濟學,(美)S.S.侯百納 著,孟朝霞 王翠芳 等譯,李秀芳 江生忠 校,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年6月;
財產保險:
1、 財產保險原理和實務,許謹良 王明初 陸熊 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2、 機動車輛保險理論與實務,周延禮 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3月;
3、 責任保險論,鄒海林 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11月;
4、 歐美保險業監管,(比利時/美國)讓.勒梅爾 著,袁衛 孟生旺 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5、 海上保險學,李繼熊 魏華林 主編,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
6、 海上保險學,應世昌 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7、 英國海上保險問答,張永堅 編著,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
8、 美國產險市場報告(1996),美國保險信息研究所 編,袁力 譯,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2月;
9、 海上保險法,張湘蘭 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
10、 海上保險的法律與實務,魏潤泉 陳欣 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7月;
11、 汽車保險,黃大慶 劉娜 編著,地震出版社,1999年10月;
12、 職業責任保險入門,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 中國工程咨詢協會 編譯,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年4月;
13、 財產保險,郝演蘇 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2月;
14、 國際工程風險管理與保險,雷勝強 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6年9月;
15、 財產和責任保險(第四版),(美)所羅門.許布納,小肯尼思.布萊克,伯納德.韋布 著,陳欣 總校,陳欣 高蒙 馬欣 胡曉瑩等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社會保險:
1、 養老金體制,作者:韓大偉 厲放 吳家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2、 當代美國的社會保障政策,黃安年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3月;
3、 美國的社會保障,(美)A.H.羅伯遜 著,金勇進 等譯,袁衛 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4、 社會保障法概論,蔣月 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11月;
5、 社會保障精算原理,王曉軍 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6、 養老保險,董克用 王燕 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7、 失業保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8、 醫療保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9、 工傷保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10、 社會保險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11、 女性社會保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12、 社會保障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13、 社會保障稅制國際比較,各國稅制比較研究課題組 編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10月;
14、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構,雷潔瓊 主編,王思斌 執行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15、 醫療保險信息系統,金新政 沈繼權 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16、 社會保障學—理念、制度、實踐與思辨,鄭功成 著,商務印書館,2000年;
精算學:
1、 生存模型,D London著,陳子毅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3月;
2、 利息理論,S.G.Kellison著,尚漢冀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3月;
3、 風險理論,N.L.Bowers著,鄭韞瑜、余躍年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3月;
4、 精算數學,N.L.Bowers著,余躍年、鄭韞瑜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3月;
5、 人口數學,R.L.Brown 著,鄭培明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3月;
6、 修勻數學,D.London著,陳子毅 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3月;
7、 壽險精算實務,李秀芳 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8、 實用非壽險精算,孟生旺 袁衛 編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2月;
9、 數學風險導引,(瑞士)漢斯 U.蓋伯 著,成世學 嚴穎 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5月;
10、 人壽保險數學,(瑞士)漢斯 U.蓋伯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11、 復利數學(精算學基礎 第一卷),李曉林 編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6月;
12、 風險統計基礎(精算學基礎 第二卷),李曉林 編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6月;
13、 精算數學(精算學基礎 第三卷),李曉林 編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6月;
14、 復合生命狀態模型(精算學基礎 第四卷),李曉林 編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8月;
15、 汽車保險費的定價原理,(比利時/美國)讓.勒梅爾著,袁衛 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
16、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叢書,風險理論與非壽險精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17、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叢書,壽險精算數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18、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叢書,利息理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19、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叢書,生命表的構造理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20、 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叢書,壽險精算實務,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其它:
1、 再保險合同實務,戴鳳舉 主編,中國商業出版社,1999年7月;
2、 風險管理,洪錫熙 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3、 合同法總則(上下冊),楊立新 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
4、 中國保險史,中國保險學會 《中國保險史》編審委員會,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9月;
5、 再保險,《再保險》編寫組,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
6、 企業風險管理,許謹良 等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7、 挑戰風險——金融機構如何生存和發展,(英)多米尼克.卡瑟利 著,商務印書館,1997年6月;
8、 新編保險會計,陶存文 編著,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1月;
9、 保險公司會計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
10、 保險經濟學,(挪威)卡爾.H.博爾奇 著,商務印書館,1999年5月;
11、 保險經濟學,任若恩 余修斌 周戈 馬傑 編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12、 保險統計理論與實務,張喜坤 主編,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8月;
13、 保險經營風險防範機制研究,卓志 著,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14、 中國保險市場的開放及其監管,魏華林 俞自由 郭楊 著,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年11月;
15、 中國保險業:矛盾、挑戰與對策,孫祁祥 等著,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7月;
16、 二十世紀中國保險業之發展,段開齡 編著,新華出版社,1997年6月;
17、 風險管理教育的發展——從大西洋傳播到太平洋,段開齡 著,新華出版社,1999年11月;
18、 風險及保險理論之研討——向傳統的智慧挑戰,段開齡 著,南開大學出版社;
19、 保險中介概論,唐運祥 主編,商務印書館,2000年2月;
20、 中國保險業監管研究,裴光 著,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10月;
21、 挑戰競爭—論中國民族保險業的改革與發展,馬明哲 博士 著,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22、 中國農村保險制度論綱,劉京生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8月;
23、 保險會計與風險管理,龔興隆 著,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年10月;
24、 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研究,裴光 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1月;
Ⅵ 保險精算最好的用書是什麼!!
1、好學習,有志氣,佩服佩服;
2、保險精算行業前景很好啊,一般保險公版司真正的精算師只有那權么幾個,能獲得歐州和北美精算師協會承認的更是少之又少,有很多保險公司一個都沒有;收入也很高的,年收入幾百萬那是小意思,上千萬的也不少啊;
3、這東西我也不懂,我也不知道推薦什麼書給你,我給在網上找了點資料,你參考一下吧:)
-----------
http://..com/question/3882896.html?fr=qrl3
Ⅶ 隨著金融市場開放,中國金融產業發展面臨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從國內發展看,我國具備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一是綜合國版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權力邁上新台階,今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望突破4000美元,正在由中低收入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邁進。二是國內市場加快成長,巨大的消費潛力可以轉化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三是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我國要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將增強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四是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可以創造出基礎設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資需求以及農業轉移人口轉化為城鎮居民而形成的巨大消費需求。五是深化改革的潛力巨大。改革可以改善資源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將成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勁動力。
總體看來,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並且已經從金融危機中復甦,具備了進一步改革和轉型的基礎。從特定意義上說,一些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例如消費貢獻降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儲蓄率過高等,也同樣可以通過改革來促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這個過程其實也正是結構調整的過程。
Ⅷ 我國銀行業發展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形勢都出現了新的態勢,在這種新形勢下,銀行開始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轉型。正如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楊文升所言,正處在經濟換擋期、結構調整振動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中國銀行業,依靠傳統和規模、高速擴張的經營方式是走不下去的。再加上新巴塞爾協議對資本的約束,商業銀行現在必須研究如何盡快從外延式發展方式過渡到內涵式的發展方式。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互聯網技術逐步深入金融行業,外部環境要求銀行業必須改變。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在論壇上表示,我們正處在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相當艱巨,局部地區企業由於結構單一,一些企業的治理結構不規范,加上市場需求的變化,使不少大型企業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破產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大家也應該接受這個概念。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銀行不良資產比例有所上升,許多企業處於僵屍狀態且佔用了大量信貸資源。債權人不主動申請破產,債務人也不申請破產保護,不管是對哪種債券而言都存在潛在的損失。所以,破產法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還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和運用,這樣才能盤活存量,保護好生產力,著力於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著力於法治經濟建設。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對當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他指出,這是一個復雜而廣泛的問題,不可能依靠單一渠道來解決。解決融資問題,必須要多管齊下、疏通血脈。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要為那些有市場競爭力、資金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提供融資需求,而不是沒有標準的「搞次貸」。各家銀行要在加強風險管理、加強風險管控的情況下,更多地改善對企業的金融服務、簡化對貸款的審批,更好地關注企業自身的風險和財務信用狀況基礎,來提高對企業支持的力度和便利。
從監管層提出的問題中可以看出,銀行業何去何從無疑將是未來金融業的一個重要變革方向,也是全社會都非常關注的一個焦點。對於改革,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將其歸納為存量改革與增量改革。他強調,中國銀行業的存量實際上是30年改革的一個積累,深化改革,「應當是在存量的基礎上,是存量的延續」。隨著幾十年的發展改革,銀行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同時也有著普惠程度不高、服務同質化、創新不足等問題。他認為,這些矛盾主要存在於存量裡面,所以,只有不斷地改革存量,才能夠使新的增量不存在制度上的路徑依賴。
而作為從業者,7位來自銀行的高管也認同以差異化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是未來銀行發展的不二法門。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易會滿認為,銀行創新有助於改革,但這種創新必須抓住不變的內核、內在經營規律,在服務實體經濟、管理風險、穩健經營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也表示,服務客戶是銀行永恆的主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僅有21.6%,也就是說,還有78.4%的小微客戶得不到銀行資金的支持。這表明銀行服務覆蓋的廣度、深度還遠遠不夠,還存在巨大的服務空間。
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快、化解產能過剩和金融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之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風險,已經獲得了大家的共識。未來,在看清現實的基礎上,必須馬上行動,推動改革。正如劉士余所講到的,「關於金融改革的一些動作,以前都講了,現在該行動了」。
Ⅸ 大資管時代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商業銀行應該如何應對!!!
1.主要機遇
(1)中國經濟平穩健康成長,將為銀行業發展提供巨大增量空間
未來18年,中國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在保持外向型經濟優勢的同時,國家宏觀政策將向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傾斜。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社會融資總量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為國內銀行業發展提供巨大增量空間。而國家貨幣政策保持穩定,支持實體經濟取得新的進展,這不僅有利於商業銀行議價能力的提高,同時也為商業銀行進行主動的經營結構調整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宏觀背景。
(2)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為銀行業豐富金融服務內容,開辟增長「藍海」提供條件
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以及第一、二產業的結構調整,「三農」、民生、現代服務業、新能源、新技術等產業將迅速發展,為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同時,「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興起,既對商業銀行建立高效率、低能耗的服務渠道提出要求,也將推動商業銀行不斷進行融資服務模式和融資產品的創新。商業銀行將進一步通過客戶結構、業務結構、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和收入結構等的全面再造來改善原來單一的盈利能力,通過提高對客戶金融資產的全面服務能力來增強境內和境外的競爭能力。
(3)中國居民收入和中小企業高速增長,推動商業銀行業務轉型進入快速通道
首先,未來18年不僅是中國經濟結構大轉型的時代,也是私人財富急劇變動的時代。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穩步增長,銀行零售客戶開始逐步扮演「投資人」的角色,投資范圍不斷擴大,資產管理要求更加靈活。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戰略地位將進一步凸顯,個貸、財富管理以及私人銀行業務都將加快發展。
其次,從量來看,未來中國將在競爭基礎上產生一批創新型大企業和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進而形成技術和知識密集型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其金融業務需求將保持旺盛態勢。從價來看,即使是在金融市場高度發達國家,小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仍高出大企業貸款利率1.5-2個百分點。中長期看,小企業業務將促使商業銀行改變傳統對公作業流程和管理模式,加快對公業務轉型。
2.主要挑戰
(1)未來中國經濟增速的下降,可能導致銀行業成長速度的放緩
一是負債增長難度加大。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由「投資拉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消費將逐漸取代投資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與之一致的是,中國的儲蓄率也將逐漸降低,這勢必將會對金融機構的傳統儲蓄業務造成相當的沖擊。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到來,居民消費傾向增強,儲蓄率水平也會呈現逐漸下降趨勢。
二是資產業務增速可能緩慢下降。中國商業銀行資產業務長期以來主要依靠信貸擴張帶動高速發展,具有明顯的順周期特徵。未來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預計銀行信貸將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增速也隨之緩慢下降。據預測,再過10年,銀行貸款在中國社會融資總量比重可能降至30%-40%,與美國大體一致。債券融資將與貸款基本持平。
三是信貸結構調整將明顯加劇。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產業、支柱性行業在未來18年可能會發生明顯變化。以日本為例,製造業曾經是其經濟增長的支柱行業,但從1970年代到2000年代,日本製造業佔GDP比重從36%迅速下降到23%;同期製造業內部也出現了結構轉型,如紡織業增加值占製造業比例由5.5%下降到1.3%,電子機械業增加值佔比則由11%上升到16%。而製造業和交通運輸業一直是中國國內商業銀行的集中投放行業,2011年五大商業銀行在這兩個行業投放均超過其信貸總額40%。商業銀行要密切關注行業和產業的發展趨勢,及時實施信貸的結構調整。
(2)經濟和金融更趨市場化,將帶來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緩慢下降
未來18年中國銀行業依然是盈利比較穩定的行業之一,但行業增速難以達到之前的高增長水平。一是企業逐步適應中速增長的環境,改變「速度效益型」的盈利模式,進而追求質量效益型的發展道路,高速增長帶動的需求擴張將逐步回落。二是放寬壟斷行業特別是服務業准入限制,未來民間資本、非銀行金融機構將迎來快速發展期,以及十年之內可能完成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將使金融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銀行傳統依賴利差的盈利模式將隨之轉變。
(3)能否有效化解高速增長期所積累的財政、金融風險,並有效應對經濟轉型期潛在的風險,對銀行業資產質量管理能力提出嚴峻挑戰
首先,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中諸如產能過剩、政策性不良貸款等風險,依賴高速增長創造的高流動性和規模經濟得以化解,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銀行信貸擴張、資產價格泡沫等方面的隱患猶存。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可能使得經濟高漲時隱含的風險充分暴露出來。
其次,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加速淘汰落後產能和嚴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擴張,將導致企業和行業結構出現更為劇烈的優勝劣汰調整,該類貸款的信用風險可能提前暴露;而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尚不成熟,也可能會帶來局部或個別風險。
Ⅹ 銀行如何發展客戶
我國銀行業務的發展趨勢
分行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都是指銀行的經營范圍。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的概念,銀行業的混業經營,主要的核心內容是要同時經營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二者互相滲透、交叉,而不僅僅局限於自身分營業務的范圍。分業經營則是指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其中的一項。一般認為,金融業可以看作是主要由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三個小行業構成的一個大行業。如果金融業內的經營者只在單個小行業內經營稱為「分業經營」,例如商業銀行只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則稱為商業銀行的分業經營。
一、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的優缺點分析
銀行分業經營最大的優點是把存貸業務和風險較大的證券業務分開,從而減少了銀行業的風險。由於證券的價格處於不斷波動的狀態,銀行參與證券的承銷和投資將給銀行帶來較大的風險。而銀行又是從事存款和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銀行倒閉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遠大於證券公司的倒閉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根據金融投資組合理論,金融機構通過多元化經營,可以有效降低單一金融產品的風險,分散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有利於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和國民經濟的穩定。其次,混業經營能夠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能夠更好的滿足客服對綜合性、多樣化金融服務的需求,有利於金融機構擴大經營范圍,實現規模效應,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
所以在銀行發展初期,資產規模較小,可利用的資本有限,在經營網點、服務人員信息渠道等方面沒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合理明智的經營策略便是集中力量在一個領域開展專業化的服務,也就是自發的形成了分業經營的模式;而當其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自身規模,也為了應對行業中的激烈競爭,便會跨出原來的經營范圍向其他金融行業擴展,即走上了混業經營模式的道路。
三、我國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2001年中國加入WTO,按照協議規定,中國金融業享有截止到2006年12月的五年過渡期"如今過渡期己過,按照關貿總協定中《金融服務協議》,中國政府賦予外資
銀行國民待遇,允許其開展包括人民幣業務在內的各項銀行業務,這意味著我國商業銀行直面外資銀行挑戰時代的到來。
2、可行性
面對來勢洶洶的外資銀行,面臨了嚴峻挑戰的中國商業銀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在現階段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改革就是一個提高綜合競爭力的很好的嘗試。我國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改革已經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金融機構之間出現了許多跨行業的業務合作,但這些合作都還很簡單,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混業經營,為了應對挑戰,混業經營改革的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