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金融機構改革對銀行業影響

金融機構改革對銀行業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5 15:21:06

『壹』 金融危機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相關資料:來

國際金融危機對源我國商業影響呈四大特點

據新華社電 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何濟海18日說,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加劇和蔓延,明年對我國商業發展的影響將呈現四大特點。

據何濟海在此間舉辦的中國商業服務業改革開放30年高峰論壇上介紹,這四大特點分別是:

對百貨店的影響大於超市。因為超市經營的主要是需求剛性大、價格較低的生活必需品,而百貨店經營的主要是選擇性較強、價格較高的中高檔商品,從今年第三季度百貨店銷售增長率在各零售業態中由去年的首位降為第八位,已可以看出這個趨勢。

對傢具、家裝(修)、家電、汽車的影響大於日常生活用品。受股市樓市低迷影響,居民財產性收入縮水,導致需求下降。

對沿海發達地區的影響大於內陸和中西部地區。這與前者出口、投資增速放緩,且經濟增長速度慢於後者有關。

對城市市場的影響大於農村市場。這不僅緣於農村的市場化程度不及城市,也與今年農民收入繼續增長、明年政府將加大惠農補貼有關。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貳』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改革有哪些重要意義

人民銀行新的職能正式表述為「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同時,明確界定:「中國人民銀行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的宏觀調控部門。」這種職能的變化集中表現為「一個強化、一個轉換和兩個增加」。

「一個強化」,即強化與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有關的職能。人民銀行要大力提高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水平,靈活運用利率、匯率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實施宏觀調控;加強對貨幣市場規則的研究和制定,加強對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金融市場的監督與監測,密切關注貨幣市場與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保險市場之間的關聯渠道、有關政策和風險控制措施,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一個轉換」,即轉換實施對金融業宏觀調控和防範與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方式。由過去主要是通過對金融機構的設立審批、業務審批、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審查和監管指導等直接調控方式,轉變為對金融業的整體風險、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交叉性金融工具的風險進行監測和評估,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轉變為綜合研究制定金融業的有關改革發展規劃和對外開放戰略,按照我國加入WTO的承諾,促進銀行、證券、保險三大行業的協調發展和開放,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利益;轉變為加強與外匯管理相配套的政策的研究與制訂工作,防範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

「兩個增加」,即增加反洗錢和管理信貸徵信業兩項職能。今後將由人民銀行組織協調全國的反洗錢工作,指導、部署金融業反洗錢工作,承擔反洗錢的資金監測職責,並參與有關的國際反洗錢合作。由人民銀行管理信貸徵信業,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這些新的變化,進一步強化了人民銀行作為我國的中央銀行在實施金融宏觀調控、保持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和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中的重要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體系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面對更加艱巨的任務和更加重大的責任,中央銀行在履行新的職責過程中,視野要更廣,思路要更寬,立足點要更高。特別是要大力強化與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有關的職能,不僅要加強對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金融市場的規范、監督與監測,還要從金融市場體系有機關聯的角度,密切關注其他各類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和風險狀況,綜合、靈活運用利率、匯率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實施金融宏觀調控。要從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實現和維護國家利益的高度,研究、規劃關繫到我國整個金融業改革、發展、穩定方面的重大戰略問題。目前,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貨幣政策決策面臨的環境日趨復雜,金融業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仍然較重、改革與重組任務十分艱巨。在此情況下,中央銀行要更善於擅於准確把握影響經濟金融發展全局的因素,注意研究新情況、開發新工具、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做到識大局、講宏觀、懂技術、膽識兼備,充分發揮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中的突出作用。

『叄』 影響金融體系格局發展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格局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機構是中國銀監會。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包括以下機構一、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二、國有商業銀行:1、中國工商銀行2、中國農業銀行3、中國銀行4、中國建設銀行三、股份制商業銀行:1、交通銀行2、中信實業銀行3、中國光大銀行4、深圳發展銀行5、上海浦東發展銀行6、招商銀行7、民生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等四、政策性銀行:1、國家開發銀行2、中國進出口銀行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五、主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1、中國人民保險公司2、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銀行3、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4、國家外匯管理局六、外資銀行和涉外金融機構:除了銀行體系以外,包括證券機構,在中國來說,我們國家是一個新興市場,我們的法律體系還不太完善,我們市場本身的盡管也還是不太完善,所以責任追究機制還不是那麼有效。我們的央行還不是獨立的,還是政府的一個部分。我們國家要避免大的金融危機,有效的機制其實是有一個強大而負責任的政府。首先中國的金融體制的確效率不高,但是這個效率不高要放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整個歷史過程來看。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我們的金融體制改革比較落後的格局,是整個經濟改革的需要。中國的金融體系是一個微弱的金融壓抑體系,而政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比較有意識地放緩對金融業的開放,利用不是太開放的金融業狀況,比較廉價地從金融體系裡面借錢。能夠維持一些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從而減輕改革的痛苦,這是整個改革的大思路。當然我們的改革到目前為止非常成功了,所以今天的主要任務是怎麼提高金融體制的效率。

『肆』 金融危機對銀行的影響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沖擊。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事實上,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第一應該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適度提高貸款首付的比率,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第二應該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
在次貸風波爆發之前,美國經濟已經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有關美國房市「高燒不退」的話題更是持續數年。中國與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當前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採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那麼就應該警惕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貸款收緊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這可能造成開發商資金斷裂;第二是還款壓力提高對抵押貸款申請者的影響,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而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最終會匯集到商業銀行系統,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們需要認識中國和美國經濟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異性。美國是一個處於全球體系之下的有著悠久市場經濟歷史的國家,周期性很強,目前正處於本輪經濟周期的繁榮後期。
中國則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即使從改革開放算起到現在也只有30年的歷程,從1992、1993年提出市場經濟到現在更是只有15年歷史。處於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資需求大。這是區別於美國經濟接近10年一個周期的重點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國實施房改後,結束了此前多年無住房市場的局面,需求大幅飆升。雖然中國房市也存在投機因素的推動,但需求大而供給有限是促使房價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對於中國房市,政府有調控餘地。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也給中國宏觀調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啟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納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監測對象。因為一旦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或者其他渠道最終影響到總需求或總供給,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即使是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中央銀行,也很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的漲落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
第二,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美聯儲連續加息時,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因此而承擔的壓力重視不夠;
第三,政府不要輕易對危機提供救援。危機是對盲目投資和盲目多元化行為的懲罰,如果政府對這種行為提供救援,將會導致道德風險的滋生。本次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在市場上聯手注資,可能會催生下一個泡沫。

『伍』 我國金融機構的變革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中國金融業發展面對的挑戰
記者:「後危機時代」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實力重新配置,國際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面臨重構,而國內經濟轉型加速和經濟增速放緩。在這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發展會面對哪些問題?
苑德軍:中國金融業進入了發展加速和開放擴大的新階段,既面臨著良好的成長機遇,也需要應對各種挑戰。
首先是經濟轉型的挑戰。推進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礎上的經濟轉型,是我國未來經濟工作的重心。這種轉型既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面對日趨險惡的國際外部經濟環境和日益強化的國內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可以說,經濟轉型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經濟轉型要求金融必須轉型,而沒有金融轉型,就無法實現經濟轉型。經濟轉型是金融轉型的依據和前提,金融轉型是經濟轉型的推手和動力。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支持經濟轉型特別是產業轉型,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方面和核心任務。
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結構中佔有優勢地位,決定了商業銀行在支持經濟轉型方面負有重要使命。適應金融轉型的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應實現在發展戰略、支持重點、配置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優化信貸投放的行業結構,使信貸支持重點從製造業向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二是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的空間結構,使信貸資金配置從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向區域均衡轉變;三是優化信貸支持的企業結構,使信貸資金投向過度朝大企業傾斜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轉變;四是優化信貸業務結構,使信貸業務由傳統信貸向綠色信貸轉變。
必須有效發揮直接融資對經濟轉型的推動作用。要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優先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屬企業上市;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並購基金,增加創業資本供給,促進產業擴張、產業融合和產業並購,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創新直接融資方式,支持更多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融資。
其次是利率市場化的挑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刻不容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義,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則是資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調節器」。利率沒有市場化,就談不上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高效率,自然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利率市場化也是銀行商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沒有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就不會有真正的銀行商業化。長期的存款利率管制損害了存款人利益,使存款人的存款在負利率情況下連保值也做不到,同時造就了銀行的高利差,使銀行可以安享壟斷利潤而阻礙了貸款定價能力、利率風險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於銀行競爭力的培育。利率管制使利率信號失真,使利率難以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功能,而且其也是誘發民間高利借貸的重要根源。因為在利率實行雙軌制並且金融市場資金供求關系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市場利率必然大大高於管制利率。當前,整個經濟社會和金融當局都已經認識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迫切性,相信「十二五」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會有明顯進展。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將面對無時無刻存在的利率風險,股市和債市行情的波動將更加頻繁,利率對券商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固定收益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等的影響加大,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利率走勢監測分析能力、利率風險控制能力等亟待提高。
再次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挑戰。在金融業綜合經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金融各子行業之間的行業壁壘和市場壁壘被打破,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產品大量涌現,金融競爭強度提高,各類金融機構不僅要面對同一金融子行業競爭對手的競爭,還要面對行業外競爭對手的競爭,這對金融機構的營銷能力、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的產品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聚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兩年在我國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適應了籌資者和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商業銀行的功能,侵蝕了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地,對商業銀行構成了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實際上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給金融機構帶來現實挑戰的具體反映。
最後是金融發展方式轉型的挑戰。傳統金融發展方式注重金融總量擴張,忽視金融結構優化;注重金融市場廣度,忽視金融市場深度;注重金融競爭,忽視金融效率;注重金融硬實力(金融資產規模、金融機構數量、金融市場份額等)打造,忽視金融軟實力(金融創新能力、金融企業綜合競爭力、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金融發展環境、金融文化建設等)培育。金融機構都把「做大做強」作為自身發展目標,都在追求規模擴張,業務、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缺少經營特色。必須用科學的金融發展方式取代粗放經營的金融發展方式,加強金融機構的精細化管理,實現金融發展過程中規模和結構、廣度和深度、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和諧統一。

『陸』 十三五時期發展環境對銀行業有哪些影響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形勢都出現了新的態勢,在這種新形勢下,銀行開始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轉型。正如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楊文升所言,正處在經濟換擋期、結構調整振動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中國銀行業,依靠傳統和規模、高速擴張的經營方式是走不下去的。再加上新巴塞爾協議對資本的約束,商業銀行現在必須研究如何盡快從外延式發展方式過渡到內涵式的發展方式。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互聯網技術逐步深入金融行業,外部環境要求銀行業必須改變。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在論壇上表示,我們正處在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相當艱巨,局部地區企業由於結構單一,一些企業的治理結構不規范,加上市場需求的變化,使不少大型企業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破產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大家也應該接受這個概念。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銀行不良資產比例有所上升,許多企業處於僵屍狀態且佔用了大量信貸資源。債權人不主動申請破產,債務人也不申請破產保護,不管是對哪種債券而言都存在潛在的損失。所以,破產法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還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和運用,這樣才能盤活存量,保護好生產力,著力於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著力於法治經濟建設。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對當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他指出,這是一個復雜而廣泛的問題,不可能依靠單一渠道來解決。解決融資問題,必須要多管齊下、疏通血脈。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要為那些有市場競爭力、資金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提供融資需求,而不是沒有標準的「搞次貸」。各家銀行要在加強風險管理、加強風險管控的情況下,更多地改善對企業的金融服務、簡化對貸款的審批,更好地關注企業自身的風險和財務信用狀況基礎,來提高對企業支持的力度和便利。

從監管層提出的問題中可以看出,銀行業何去何從無疑將是未來金融業的一個重要變革方向,也是全社會都非常關注的一個焦點。對於改革,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將其歸納為存量改革與增量改革。他強調,中國銀行業的存量實際上是30年改革的一個積累,深化改革,「應當是在存量的基礎上,是存量的延續」。隨著幾十年的發展改革,銀行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同時也有著普惠程度不高、服務同質化、創新不足等問題。他認為,這些矛盾主要存在於存量裡面,所以,只有不斷地改革存量,才能夠使新的增量不存在制度上的路徑依賴。

而作為從業者,7位來自銀行的高管也認同以差異化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是未來銀行發展的不二法門。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易會滿認為,銀行創新有助於改革,但這種創新必須抓住不變的內核、內在經營規律,在服務實體經濟、管理風險、穩健經營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也表示,服務客戶是銀行永恆的主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僅有21.6%,也就是說,還有78.4%的小微客戶得不到銀行資金的支持。這表明銀行服務覆蓋的廣度、深度還遠遠不夠,還存在巨大的服務空間。

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快、化解產能過剩和金融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之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風險,已經獲得了大家的共識。未來,在看清現實的基礎上,必須馬上行動,推動改革。正如劉士余所講到的,「關於金融改革的一些動作,以前都講了,現在該行動了。」

『柒』 商業銀行改革對國民經濟有什麼影響

一、商業銀行改革是國民經濟需求發展的必然要求
資金是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角色,缺乏資金將會導致經濟發展的遲緩。資金永遠是一種稀缺資源,用盡量少的資金辦效益最大的事,是資金配置的內在要求,也是節約資源,提升國民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傳統的專業銀行資金配置有效率低、產品功能單一、缺乏生存危機與發展動力,銀行在客戶需求的不斷滿足中難以持續提升收益,這對於銀行微觀與宏觀經濟都是不利的,因而商業銀行的改革勢在必行,只有經過商業化改革,才能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我國的信用主要形式為國家信用和銀行信用,其發展都不夠充分,商業銀行作為資金配置的重要部分。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奉行效率優先的原則,追求資金的最優化配置是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可以使客戶的價值最大化,而這也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的基本理念。國民經濟需求和商業銀行的改革密切相關,商業銀行的改革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商業銀行本質上是一種高風險的經營模式,不僅涉及到銀行的生存發展,而且關繫到客戶的收益風險。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的約束是非對稱的,資產對客戶的約束是軟約束,受市場風險、經營風險、政策風險、道德風險、價格風險等方面的因素影響,決定著國家金融風險的程度,對安全性影響明顯。而對客戶的負債是硬約束,必須償還。要規避金融風險,必須基於穩定的銀行經營,商業銀行體系能夠抵禦各種風險損失,並且保證充足的盈利,極力消除金融風險。傳統的專業銀行的經營往往不求盈利、不計成本,無法承擔防範國家金融風險的責任,因而從化解金融風險出發,國民經濟需求和商業銀行的改革相關聯,從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運行的角度出發,商業銀行的改革是銀行理性的選擇。

二、國民經濟需求與商業銀行改革的研究
1.商業銀行的改革刺激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
資金在市場經濟中是作為經濟活動的紐帶,用戶(企業和居民)對金融的需求不只是簡單的停留在存取上面,在獲取收益時以更小的資金使用量為追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各種金融的需求不斷涌現。傳統的國有銀行一線業務員配置偏低,產品創新的能力較弱,以行政區域為基礎設立分支結構、管理機構過濫、過多,大部分營業以客戶的結算和存取為基礎,產品缺乏開發的深度和經營的廣度,與國民經濟的需求有一定的脫節。除儲蓄之外的金融資產形式過少,金融體系的發展不夠健全,國民金融需求過於壓抑,無法使金融發展多元化,增加了發展的風險,這種銀行模式不利於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而商業銀行的改革可以促進集約化經營和扁平化管理,推進扁平化管理增加直接從業人員的比例,消除功能單一、低效的儲蓄所等結構,轉而發展全功能的營業結構,在最廣大的程度上實現銀行的功能。目前我國的金融壓抑不利於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而銀行商業改革為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等提供了關鍵的保障,在銀行的微觀經營上,可以增強其競爭能力,在宏觀上,集約化和扁平化管理將促進銀行功能的擴展,用戶可以選擇的范圍較廣,有利於內需的擴大,實現金融對經濟的良性協助,化解當前儲蓄額過高的風險,儲蓄逐步向消費和投資轉化,有利於直接融資比例和內需的擴大。因而,從微觀和宏觀上而言,商業銀行的改革刺激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

2.滿足國民及中小企業日益增強的金融需求。
在市場經濟中,資金作為稀缺資源,是銀行業務的基礎,因而要推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需要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將資金配置到最急需的部門,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在資金的配置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我國的商業銀行在資金的分配上,過分關注大公司、上市企業和大項目上,但對國民及中小企業的關注度低,但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所創造的GDP佔全國的5%以上,但其獲得銀行的資金配置的比例卻過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欠缺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的成長受到制約,只能向非法金融機構等進行借貸,提升了成本,並且風險增加,不利於中小企的發展。因而商業銀行的改革要更多的面向中小企業,對中小企業進行理性的服務和指導,而這種糾正也是符合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其理由主要有幾個方面:其一,當前大型企業和上市企業迫於業績壓力,利潤虛高,而中小企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其發展的質量並不低,有的甚至前景非常廣闊,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可以為其提供資金保障,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發展的效率;其二,雖然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免債空間大,反而降低了其資金利用的效率,中小企業迫於生存的壓力,資金配置的有效率會更高;其三,隨著信用制度的建立,在評估企業的償還能力時,並不完全依賴於企業的規模,而中小企業管理的靈活性和其制度建設的規范化,風險控制並不弱於大型企業,商業銀行在改革中加大對其支持力度也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其四,從戰略發展的角度出發,銀行要降低經營的風險,就不能經營過於單一,在資金配置上要更多的向中小企業傾斜,實現資金配置的均衡,降低其非對稱性,銀行與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建立夥伴關系,實現共贏;其五,我國的儲蓄額過高,風險大,資金過剩、流動性差也會降低其利用率,不利於財務狀況的改善,因而商業銀行的改革可以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和資金利用率,提升其發展的質量。
3.提升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需求。
傳統的銀行過於保守,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過弱,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性的保障生存,但隨著我國的經濟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要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著手對商業銀行進行改革。中外銀行在同一平台上進行競爭,會促使中國金融業的借貸壓力增加,必然要提高資金的配置率來應對競爭,對於商業銀行的服務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而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其經營能力的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的加強,必然能夠促進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在市場中只有利益,沒有永遠的對手,商業銀行在與國外的銀行進行競爭的同時,也會借鑒與合作,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也是國民經濟需求增長的內在要求。

『捌』 經濟新常態,對銀行究竟有什麼影響

經濟';新常態';對銀行業提出新要求

新常態對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新要求。以往我國一些金融機構沒有完全擺正服務實體經濟和追求自身利益的關系,過於強調經營利潤,攀比盈利規模和盈利增速的傾向較為明顯。不少銀行通過快速做大理財、同業等影子銀行業務拓寬收入來源,通過不規范收費和不合理定價擴張收入規模,以保持盈利的高速增長。雖然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總額接近GDP的3倍,但由於影子銀行過度膨脹、信貸資金內部';空轉';,金融';浮沙指數';(業務規模與實際效果之比)偏大,金融運行與實體經濟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加劇了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新常態之下,國家更加註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加需要用金融的活水來澆灌實體經濟之樹。這就要求銀行業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平衡好追求經濟利益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關系,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和良性互動。

新常態對把握增長速度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拉動下,過去30年間我國銀行業實現了年均22%的信貸增速,過去10年間銀行業資產規模年均增速超過18%,過去5年間新增貸款遠超過去60年貸款增量的總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本質上是經濟高增長在金融領域的反映,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水漲船高現象。

新常態之下,受經濟放緩、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等多重因素的沖擊,商業銀行業務增速的下降和盈利增長的放緩也將成為常態,以往兩位數的高增長已難以為繼。2010~2013年,上市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分別為18.2%、16.7%、14.8%和9.3%,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3.3%、28.9%、17.4%和12.8%,均呈逐年下降趨勢。這就要求銀行業不能延續過去的思維模式,而應主動適應經濟增速的新常態,既要避免過於追求過快增長,又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努力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

新常態對優化業務結構提出了新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依靠大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弱化,民營經濟和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新興區域、新興產業和新興客戶的活力進一步顯現,涌現出多方面的';結構性機遇';。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相應調整客戶結構、區域結構、業務結構、收入結構,實現業務、渠道、市場和盈利來源的多元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新常態對管控資產質量提出了新要求。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十分有利,普遍能夠實現盈利,居民收入也能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整個社會的資金流量較為充沛,償債能力也較強。在這樣的環境中,商業銀行一方面能夠實現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另一方面還能夠保持較高的資產質量。再加上前些年股改上市時,大幅度剝離不良資產,整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一度降至1%以下,遠低於歐美銀行業3%~4%的不良貸款率。

新常態之下,經濟增速趨緩,同時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客戶經營出現困難,前期隱藏的部分風險也容易暴露出來。2014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6944億元,比2013年末增加1023億元;不良率為1.08%,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今後一段時間,各種矛盾沖突和風險事件可能會更加頻繁,';兩高一剩';、房地產、影子銀行等領域的金融風險可能會繼續發酵,銀行業資產質量將承受較大壓力,守住風險底線將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大挑戰。

新常態對推動改革創新提出了新要求。新常態之下,中央將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適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活力競相迸發,讓動力充分涌流,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銀行業而言,告別高增長時代後,內涵式增長的';新常態';也已來臨。商業銀行必須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努力向管理變革要紅利、向技術創新要紅利。

『玖』 金融改革對中國未來幾年經濟有什麼影響好的影響,壞的影響稍微具體點兒,謝謝!

未來5~10年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應包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政策性金融機構改內革、證券容市場和證券公司改革、保險業改革、優化農村金融服務、外匯儲備管理的理論邏輯、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推進匯率市場化、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加強金融監管。

總體來看,這是一本兼具寬闊視角和入微觀察的誠意之作。全書著眼全局立意高遠,落筆處卻細致入微;既有對改革歷史的客觀評述,又有對未來改革舉措的建議;既有對國外經驗的借鑒,又有對中國現實的思考;既有專業的經濟學分析,又有對金融政策的細致梳理。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改革對銀行業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