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麥金農中國貨幣之之謎的出處
羅納德·麥金農,1993,《經濟市場化的次序——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金融控制》,周庭煜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 互聯網金融行業有前途嗎
任何一個行業,如果不能解決社會問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就一定沒有前途,反之,如果有助於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社會效率、降低成本的就一定大有前途。而我國目前的金融環境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體量大、問題突出的大環境是互聯網金融發展最肥沃的土壤,是歷史性機遇。
我們可以嘗試用麥金農教授提出的「二元化的金融結構」概念來嘗試解讀目前金融環境的主要問題。
圖:羅納德·麥金農
「二元化的金融結構」是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提出的發展中國家的一種金融現象,通俗點講就是國家採取利率管控,銀行利率不能覆蓋通貨膨脹率和應有的資金成本,而銀行貸款作為一種稀缺資源補充到了本不該得到該資金的企業或行業中。另一方面,由於銀行利率沒有市場化,市場的需要就必然催生出銀行體系外的一個金融市場(比如高利貸市場)。這就是所謂的「二元化的金融結構」。
通脹大家都有切身感受。以我們買菜的經驗來說, 2004年上海菜場的雞蛋價格差不多是2.5元/斤,前幾天去我買菜,雞蛋是5.4元/斤,漲了一倍多,其他民生產品也差不多,可是如果你過去十年把錢存在銀行,資金能翻倍嗎? 顯然不能,也就是說你手上的錢「毛了」。這就是所謂的「鑄幣稅」,說難聽點,有人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了你的錢。
註:原指數為環比指數,上月價格為100,為便於直觀展示處理為以2004年5月為基準100%。
那麼銀行以低息獲得的資金又去了哪裡呢?除銀行自身獲取超額利潤外,利率管制產生的低成本資金實質上是一種隱性的補貼,而獲得這種補貼的往往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用途則往往是基礎設施建設或固定資產投資。因此,與利率管制相關的二元化市場結構所導致的結果是:
一方面,落後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取得了過度的資金支持,干擾了市場優勝劣汰的選擇機制,使市場未能及時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
另一方面,為社會提供了大多數就業機會和消費類商品的中小企業卻不得不更多地轉向銀行之外的融資渠道,甚至是非正規的融資渠道,導致資金成本高企,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二元化市場結構導致金融的資源配置作用大打折扣,對經濟結構失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元化的金融結構」的危害不止於此:
一方面,儲戶未能取得存款應獲得的資本增值收益,在抑制了消費能力的形成;
另一方面,利率管制的情況下經常出現「負利率」的情形,使得人們更願意投資於有「抗通脹」功能的房地產,甚至是珠寶、古玩等商品,使得這些商品的價格快速上漲,房地產等價格的上漲反過來侵蝕了人民群眾本就不多的消費能力,不利於消費領域的發展,助長了經濟結構的畸形。
如前所述,在利率管制及金融市場二元結構的大環境下,取得銀行貸款實質上相當於獲得了一項隱性的補貼,存在套利空間,而這種補貼的最終受益人卻未必是貸款人,和其他套利行為一樣,房價上漲將最終吞噬套利空間,而真正受益的只能是出讓土地的地方政府。2004年全國土地開始普遍實行「招拍掛」制度以來,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持續攀升。據國土部的統計,2004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高達5894億元,到2013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達到4.1萬億元,也就是說,10年以來,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上漲超7倍。獲得了更多土地出讓金的地方政府又因為償付能力的增加可以取得更多的銀行貸款或其他融資(目前地方政府債務數據,導致金融資源的配置更不合理。如此,已經形成了一個難以破解的惡性循環。
綜上,「二元化的金融結構」對我們普羅大眾的影響是:
1、錢「毛」了,購買力下降,財富被稀釋;
2、私營經濟領域受擠壓,工作機會減少,收入降低,年輕人削尖腦袋考公務員、進國企;
3、房價高企,房貸拖垮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夢想;
4、如何為將來儲蓄今天的財富成為一個難題。
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我國的互聯網投資市場仍處於魚龍混雜、很不規范的階段,而且有大量騙子混雜其中,另一方面,除了投資房地產,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給自己的血汗錢保值增值的途徑。
盡管互聯網金融的問題目前還存在各種問題,但我國目前的金融背景下,我認為天生具有公平、普惠特徵的互聯網金融必將不可遏制地發展起來,互聯網金融一定大有前途!
③ 麥金農的《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和資本》全文
新華書店有售
④ 羅納德·麥金農的個人著作
《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和資本》
《游戲規則:國際貨幣和匯率》
《東版亞匯率兩難和世界美元權本位》
《國際交易中的貨幣:可交換貨幣體系》
《美元本位下的匯率:東亞高儲蓄兩難》
《美元和日元:化解美日兩國的經濟沖突》
《經濟自由化的順序——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的金融控制》
⑤ 什麼是金融抑制,麥金農和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通過財政政策
第二節從銀行追求利潤的角度進行分析。第一節從金融市場結構的角度入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卻日益突出。不可否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個世界性的難題,但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卻超出了正常的范圍,國有銀行處於壟斷地位,以及由於國有企業共有的委託一代理問題產生的責任偏差,國有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存在風險厭惡。
第四章「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的成因一從體制變遷的角度分析」。第二,有單列一章對銀行行為進行深入分析的必要、條件和措施:金融市場存在嚴格的准入限制,改革的結果;第二節,指出了分析的意義。第一節指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世界性的難題;第二節從金融產品結構的角度入手,隨著以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效率損失和風險累積,國有企業改革獲得突破和不良資產的有效處理,放開准入限制的應優先於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必須要把握好節奏的結論,外部融資中的債務融資存在很多問題,且債務融資渠道單一,中小企業債務融資信用普遍不足,指出改革過程中財政職能金融化是路徑選擇的主要原因,出於通過金融抑制防範金融風險爆發的考慮,金融改革被鎖定在金融抑制的路徑上,使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的經濟增長率,由需求誘致的民間信用游離於金融監管體系之外,容易引發金融風險等嚴重後果。
第二章「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的成因一從金融體系結構的角度分析」主要從金融體制的角度對問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通過第四章的分析可以知道,問題的根源在於金融抑制,且隨著形勢的變化,指出了資本市場結構單一,金融抑制的路徑選擇,並對經濟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表現為。這一章的分析從三個角度展開、國名收入分配領域、投融資領域的角度對1978年以來的經濟改革進程進行了分析、缺乏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市場組織和金融機構等問題,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
除了導言和結論以外,論述部分有五章。
第一章「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的提出、表現及後果」主要界定了分析的對象,提出了利率市場化的節奏把握,握出了放開金融市場准入限制的具體措施;第三節,從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兩方面提出了放開銀行業准入限制的具體措施,但與此同時,另一方面,利率管制使得中國的銀行難以通過資金價格的調整來化解風險,出於實現盈利目標的考慮,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放貸;第三節從銀行行為原則的角度入手,指出由於存在准入限制、銀行業占據壟斷地位,具體的措施是什麼呢;第四節。
第三章「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的成因一從銀行行為的角度分析」、性質,並進而了解其將來走向及解決之道。第一節,界定了改革的起點是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第四節,只有將其放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整體背景進行分析,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金融領域的改革滯後,信貸業務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改革應該選擇何種順序?具體又該如何操作,改革的過程,中國金融改革正在被導入金融深化的路徑,那麼,從實體經濟領域,有關的管制沒有相應開放,才能看清這一問題的歷史根源,一方面;第二節指出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在三個方面的表現:缺乏股權融資渠道,內部融資比例高,通過對麥金農—肖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模型的發展,引入了放鬆市場准入限制的因素,銀行業存在嚴格的准入限制和利率管制、鎖定及突破,但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形成有其體制變遷的背景;第二節;第三節說明了這種資金供給大量剩餘和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同時並存的現象浪費了寶貴的金融資源,仍然存在嚴重的金融抑制,在對四種改革措施組合的進行分析後,得出了在改革的順序上近年來,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中小企業飛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和作用不斷上升、三章是一種對現狀的靜態分析,矛盾的中心正在發生轉移、衍生金融工具發展滯後、金融手段創新不足等問題;第三節從企業融資結構的角度入手,指出了我國企業外源融資比例過高,其中絕大部分是貸款融資的問題。從第二章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目前的融資渠道中以貨款為主,各種影響因素最終都會反映在銀行的經營行為上,因此,第一節從銀行控制的風險的角度展開,主要指出中小企業自身的種種問題使得銀行對其貸款面臨超額風險,產生了以抵押和擔保為標準的信貸配給,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由此表現為抵押和擔保困難,但中國的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與社會資金富餘並存。
第五章「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解決一金融深化」,從絕對意義上講?第五章對這些問題作了回答。第一節,金融深化的措施和順序,改革的進程是金融化的過程,但相對於實體經濟領域,中國金融改革的路徑正在逐步被導入金融深化的路徑,指出了傳統金融業務產品結構單一;第三節
⑥ 加里·麥金農
在2001年至2002年一年間,英國人加里·麥金農非法侵入美國軍方及宇航局的53處電腦網路, 令美國軍方電腦網路遭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侵入,他也因此成為「世界頭號軍事黑客」。6月7日,他被倫敦警方逮捕,在交了保釋金後被釋放。該案將擇日重新審理,這名「超級黑客」有可能被引渡到美國。
現年39歲的加里·麥金農是北倫敦人,在被捕後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8日,他出現在倫敦地方法院,極力反對將他引渡到美國接受審判。倫敦地方法院法官克里斯多佛·普拉特准於保釋麥金農,但他必須在7月27日出席一個有關引渡美國的聽證會。
據英國媒體報道,作為保釋條件,法院要求麥金農交5000英鎊保釋金,隨時向當地警察局報告他的行蹤,禁止他申請國際旅遊簽證,禁止使用能接入互聯網的電腦設備。美政府代表珍妮特·波士頓在法庭上表示:「曾經有一次,美國陸軍華盛頓軍區的電腦網路一下子癱瘓,而幕後黑手就是麥金農。」麥金農最早曾於2002年被逮捕,但針對他的訴訟請求後來被撤回,他也一直逍遙法外。在法庭外,麥金農的辯護律師克倫·托德納說,當局過了這么長時間才對麥金農進行審判,麥金農本人對此深感失望。
托德納說:「引渡的決定是受美國政府驅使的。麥金農將會對引渡要求提出最有力的抗辯。他尤其擔心會受到美國司法制度針對其他英國公民同樣的待遇。我們認為,作為英國公民,他應該在英國法庭接受審判,由英國陪審團決定他的命運,而不是把他引渡到美國受審。」麥金農是名失業的電腦程序員,他利用從互聯網上下載的軟體,非法侵入了美國陸軍、海軍、空軍及五角大樓負責運行的近100處電腦網路。
美國政府估計麥金農的這一行為給他們造成了大約100萬美元(57萬英鎊)的損失。2002年,美國一個大陪審團對麥金農提出8項涉及14個州的與電腦犯罪有關的指控。美方的指控稱,麥金農成功襲擊了弗吉尼亞邁爾堡陸軍的電腦網路,盜取管理員特權、密碼、信息和指令,然後把大約1300個用戶帳戶刪除。指控還稱,麥金農還「刪除了電腦上關鍵的系統文件」,復制了包含有用戶名的文件,對電腦密碼進行加密,安裝可以不經授權進入其它電腦的工具。另外他還面臨其它一些指控,如修改美海軍和空軍電腦,復制其它文件,非法進入新澤西州厄爾海軍武器站由300台電腦組成的網路,盜取了950個密碼。
美軍方官員當時表示,麥金農的這種行為令整個網路被迫關閉了一周時間。此事發生在「9·11」恐怖襲擊後不久。2002 年在談到對麥金農所提出的指控時,美國弗吉尼亞東區法官保羅·麥克努爾蒂說:「麥金農令美國軍方電腦網路遭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侵犯,他就受到這一指控。」調查人員稱,麥金農所侵入的許多台電腦的密碼很容易就能猜到。
據悉,麥金農從電腦上下載了許多敏感資料,其中包括美海軍軍艦製造及軍火供應等資料,但所幸其中並沒有機密信息。麥克努爾蒂2002年表示,沒有證據證明麥金農將所竊取的敏感信息提供給了外國政府或是恐怖組織。如果被引渡美國後經審判認定有罪,麥金農(網名為獨奏曲)將面臨最高5年監禁及25萬美元的罰款。倫敦警察廳一位女發言人說,麥金農是在當地時間6月7日晚上6點半被倫敦首都警察局引渡部門的警察逮捕的.
⑦ 互聯網金融監管
互聯網帶來的渠道革命增加了對監管的要求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金融交易的范圍、人數、金額和環境,交易量的猛增、換手率的猛漲,使金融系統性風險大為增加。
在交易額只幾千、幾萬元的情況下,許多人會把方便看得最重要,因為即使全丟了,也不一定影響到自己的生活。這也是支付寶、余額寶的吸引力所在。對於從事互聯網放貸的金融機構,也大致如此:只要每一筆貸款投資數額很小,「大數定律」使金融機構能夠通過在眾多項目上都投來化解單項投資的損失。但這些「小額」互聯網金融也只能停留在「小額」,上升到幾十萬、幾百萬的金額後,人們不見面就交給「機器」去幫自己理財的可能性會大大減少。很難想像,在一個存在嚴重誠信危機的中國社會里,基於抽象機器的互聯網金融能夠讓人們放心到不再要傳統銀行、不再要傳統金融機構的面對面交往。即使今天許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未來一場小小的金融危機就會提醒甚至教訓他們這一點。
當金融交易的受眾范圍太大、參與交易的人數太多之後,金融市場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概率就會大增,不監管所引發的問題可能會超過監管本身所隱含的社會代價。在監管經濟學里,一般哲學是:如果金融交易或其他交易涉及到的人數和地理范圍非常有限,那麼,政府就不應該監管。因為犯不著派官員去——本來交易面、交易人數就幾十人、幾百人,當然不需要官員指手劃腳,官員能帶來的壞處會大大超過好處。可是,如果金融交易的人數達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個億時,這時候金融交易如果出現問題,很容易變成一個大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在中國的語境之下,就是一個「維穩」問題。隨著參與交易人數的增加,監管的必要性也因此增加。
正因為互聯網金融的客戶數可以超越工行、農行等,互聯網金融今後面對的監管,可能比對傳統銀行更嚴。也許因為互聯網金融是新鮮事,今天的監管還很少,所以發展的機會還有一些。但只要遇到幾次問題、幾次風險事件,情況就會發生變化。監管強化之後,利潤空間會受到擠壓。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今天互聯網金融熱炒,但長久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會擠掉這個泡沫。
余額寶跟銀行類似,但有潛在問題
盡管在具體安排上,余額寶可以說客戶的賬戶跟一般基金賬戶一樣:每份賬戶上的錢跟債券投資直接掛鉤,因此屬於「直接融資」,而非傳統銀行的「間接融資」;但在余額寶客戶看來,他們會認為經營方即支付寶(中國)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在實際操控並承擔責任,效果上跟傳統銀行區別不大。
可是,這類金融安排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
第一,期限錯配問題。余額寶賬戶的錢是「實時期限」投資,因為客戶可以隨時撤出資金、返回支付寶,而余額寶基金所投的貨幣市場基金產品的期限不是即時的,而是有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才到期,所以,資產與負債頭寸間的期限嚴重錯配,隱含利率風險。
第二,流動性錯配。由於余額寶可以隨時撤錢,管理方需要即時流動性,而貨幣市場基金產品都有固定期限。雖然債券等二級市場的交易可以提供「即時」退出,但交易量有限,在余額寶金額不特別大並且市場正常時,流動性不是問題,可是一旦出現市場危機或半危機,可能許多餘額寶客戶需要同時撤資,「擠兌」壓力下流動性錯配問題會非常突出。特別是許多理財產品都有鎖定期,提前退出的難度較大,所以,投資頭寸的流動性會很差。如果余額寶等產品的投資范圍不受限制,如果可以投到理財產品,房地產、土地、各類股票、私募基金等,那麼,這些頭寸的流動性可能更差。
第三,信用風險。如果任何互聯網公司都推出「余額寶」或其他產品,這些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信用靠什麼保障?違約後怎麼處理?資本金應該有哪些要求?是否該要求經營方按資金比例撥備?另一方面,如果互聯網金融公司沒有自己的資本參與每個投資項目,互聯網金融公司是否有足夠激勵去挑選好每一個投資品種?美國次貸危機中反映出來的次級住房按揭貸款問題表明,當金融經營方沒有自有資金跟客戶資金「同甘共苦」時,經營方的激勵會出現扭曲,對所投項目的信用風險和其他不一定那麼審慎。
「互聯網金融」概念自2013年以來一直被熱炒。一方面是互聯網公司對金融業務的積極涉足,另一方面則是傳統金融行業對互聯網的日益重視。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公司以其一貫生猛的營銷方式,強勢介入人們的日常金融活動,讓人耳目一新。這也就促生出一個模模糊糊的「互聯網金融」概念。
互聯網作為一項技術,在過去20多年來一直在影響著全球的金融業。不過,互聯網的影響主要集中於後台(比如支付)和渠道,並沒有催生出任何新金融。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最早、最為成熟且應用領域最廣的美國,並不存在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大行其道,主要源於中國金融體系中 「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宏觀背景,以及對「互聯網金融」所涉及的金融業務的監管空白。所謂「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迅速發展,實際上是進行了比傳統銀行更為激進的監管套利。
互聯網公司靈活而激進的運作模式,擾動了傳統金融企業固有格局。它們正在倒逼著傳統金融企業運營的市場化,以及利率的市場化。不過,中國所謂「互聯網金融」業務,只是傳統金融在監管之外的一種生存形態,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金融的本質沒變,也沒有產生可以叫做「互聯網金融」的新金融。
如此,「互聯網金融」恐怕是一個偽命題。對互聯網進行研究,應該認識到其作為技術的本質,及其作為技術的普遍適用性,包括在傳統金融企業的運用。作為技術,互聯網有助於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客戶體驗,延展金融服務的邊界,並幫助實現「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理念,「互聯網金融」則是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美國為何沒有「互聯網金融」
美國是金融和互聯網都最為發達的國家,但是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的說法。
這緣於互聯網作為技術的本質。互聯網對金融的沖擊,本質上就是機器與人力資本的沖突,其結果取決於機器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代人力。而這種沖突自金融誕生之初就一直在進行。在這點上,互聯網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
互聯網的特性,就是對標准化、數字化內容傳輸的便利性和規模化。在金融領域,這類信息(如交易數據)和流程多為業務的後台。難以標准化的人力資本(如商業關系)則儲存於個體之中,很難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在歷史上,金融領域的技術進步已經對人力資本進行了多輪淘汰。但有些信息註定難以用機器處理,而這往往是金融最重要的部分。
交易市場因為交易數據是標准化海量數據,因此受到互聯網技術影響最深遠。比如股票買賣,在業務處理上就是對股票所有權的登記和轉讓。這種所有權信息以數字化方式儲存於電腦中,便於以互聯網的方式傳輸。美國的洲際交易所(ICE,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在上世紀90年代成立時,就是要運用互聯網技術來建立一個能源交易市場。發展到今天,洲際交易所已經將紐交所合並而成為世界最大的交易所之一。在交易市場上,互聯網還促生了Ameritrade和etrade等基於互聯網的股票交易平台,降低了交易費用,為散戶進行股票交易提供了更多便利,對傳統的券商交易平台產生很大沖擊。
支付領域的數據則更加單一和標准化。以貨幣為例,除了手中現金,大部分貨幣以銀行記賬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貨幣,絕大部分是數字化的借記和貸記關系。這種記賬關系以數字化方式儲存於電腦中,也非常便於以互聯網方式進行傳輸。發展中國家在推廣小額貸時,廣泛應用的智能手機的支付轉賬功能就藉助了移動互聯網。
金融領域的其他信息,如信用信息和經濟、行業及公司的研究報告等也多以數字化方式製作並傳播。
那些基於互聯網的社區和互動技術,則促進了市場參與者彼此交流,使交易變得更加容易,增加了交易的流動性。這同時還加強了金融交易本來就有的網路效應。西方交易所一直都積極採納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技術。交易系統不斷演化,技術創新層出不窮。在不斷地跨國和跨市場兼並後,少數全球性大型交易所(比如洲際交易所)出現,能夠多品種、多區域、24小時交易。
可以說,在過去20多年,互聯網技術全面深刻地改變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金融業、尤其是金融交易市場的市場結構。不過,互聯網對西方金融業的影響只能說是「靜悄悄的革命」。金融在後台提高了效率,但在更多時候並沒有喧賓奪主被注意到。而金融在經濟體中執行的六大功能(支付、融資、配置資源、管理風險、提供價格信號、處理信息不對稱)從未改變。互聯網並沒有派生出新的金融功能。從這點看,它與對音樂、電影等行業的影響並無本質區別。
以洲際交易所為例,它推動了美國交易市場的巨大變化,甚至吞並了最能代表傳統金融的紐交所。但是,並沒有任何人將洲際交易所視為互聯網公司。而合並後的交易所也沒被稱為「互聯網交易所」。
再以股票的網上交易平台為例。Ameritrade等網上交易系統和交易所系統直接相連,減少了中間環節,從而降低了費用,增強了用戶體驗。但從股票投資者的角度看,後台交易系統的技術改進更便於實施既定的投資策略,但是他的投資收益來源依然是所投公司(股價變動和分紅)。
股票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功能也沒有因互聯網而有任何改變,投資者依然是根據公司運營和收益前景來決定投資與否。同樣,對研究而言,互聯網改變了研究報告的傳遞,但互聯網本身並不能產生研究報告。
互聯網作為一項技術,在美國的金融業得到廣泛應用,並且產生了深刻影響。但互聯網並沒有產生新金融。這種認識上的清醒,使得西方市場沒有產生所謂「互聯網金融」概念。
「互聯網金融」為何盛行中國
互聯網在中國金融業的應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由招商銀行推出的「網上銀行」。但互聯網在中國金融界真正發力,也就是最近幾年。
當前熱炒的「互聯網金融」概念更多是指P2P平台、余額寶以及移動支付等領域。它們的發展,主要源於制度因素。中國的金融體系長期處於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所描述的 「金融壓抑」之中,利率受到管控,資金主要由銀行體系進行配置。而逐利的市場,必將試圖利用任何由於管制而可能產生的套利空間。這就是目前所謂「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基本邏輯。互聯網在其中只是個技術手段。
「互聯網金融」對中國的金融改革其實有著積極意義。這些企業和服務在客觀上推動了傳統金融企業的市場化,甚至倒逼了利率市場化。由於其業務主要是面向低凈值客戶和小微企業,它們還幫助解決了中國金融體系裡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這是傳統金融長期以來不願或難以解決的問題)。
不過,「互聯網金融」企業存在的根本,還是利用監管空白而進行的監管套利,而不是互聯網。它們沒有依靠互聯網而產生任何新金融。
以P2P網上借貸平台為例。P2P借貸平台在美國有Virgin Money以及Kiva(2005年,小額貸)、Prosper(2006年)和Lending Club(2007年)等。中國的P2P平台則有宜信和拍拍貸等。但是,除了Virgin Money和拍拍貸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所謂web 2.0的純平台基礎上,其他的P2P平台都提供本金甚至利息擔保,基本都還是承擔著傳統銀行的中介功能。
與P2P平台有著直接競爭關系的小額貸公司,其貸款規模會受到資本金的嚴格約束,而P2P平台則規避了這種約束,在實際上進行著比傳統金融機構更為激進的監管套利。問題是,同樣是進行期限「錯」配以賺取利差,P2P平台並沒有任何制度性的保證以應對違約、擠兌等各種風險。可以說,在P2P領域,真正能夠體現出「互聯網金融」所隱含的金融脫媒功能的平台並不存在。相反,其監管套利活動如果發展太大反而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
最近談論最多的是阿里集團的「余額寶」,這與 「互聯網金融」試圖隱含的意義就更加偏離,也更易被誤解。余額寶在本質上是貨幣基金,互聯網只是其銷售渠道。作為貨幣基金,余額寶的迅猛發展實際上倒逼了利率的市場化。對之分析,要回到貨幣基金和銀行業務的本質。
貨幣基金的產生,源於美國政府當初對利率的管控。大蕭條後,美國政府推出Q法規(regulation Q),規定銀行不可向活期存款發放利息,以防止銀行為爭奪存款而發起惡性競爭。貨幣基金的出現,就是為了規避Q法規。作為存款賬戶的近似替代品,貨幣基金可以支付利息,從而成為銀行的競爭者。
與銀行功能相似,貨幣基金也是將資金集中起來進行放貸,包括向銀行提供資金。貨幣基金在發展起來之後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在投資領域只能投向低於六個月期限的流動性好的高評級債。美國政府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向貨幣基金提供保險,引發銀行不滿,認為會導致儲戶將資金轉走。
貨幣基金在中國同樣是銀行的競爭對手。余額寶就是阿里巴巴與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貨幣基金。作為渠道,余額寶起到為其背後的貨幣基金融資的功能,使默默無聞的天弘基金幾乎瞬間增加了超過2500億元的規模,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基金。
余額寶強大的融資功能,引發眾多關注及誤讀。其實,與股東、債權人和儲戶一樣,作為銀行競爭者的貨幣基金,同時又是銀行融資渠道之一,在為銀行提供融資服務。銀行與工廠相似,同樣是拿原料(資金),來做出產品賣(發放貸款),從而盈利。銀行的資金有幾個來源:股東、債權人(比如貨幣基金),還有儲戶。其中,從儲戶獲取的資金成本最低。在中國現在具有「金融壓抑」特徵的金融體系下,老百姓的錢以極低利息放銀行里,銀行則從中較為輕松地賺取利差。
作為貨幣基金,余額寶吸引老百姓的錢,然後再投到銀行去,從而改變了銀行融資結構。由於資金更多來自市場而非儲戶,銀行的融資結構被改變,融資成本被提高。這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可以說是利率市場化情況下銀行不可避免要做的轉變。余額寶對銀行的沖擊,本質上是貨幣基金與銀行之間的競爭與共生關系,與所謂「互聯網金融」無關。
從基金的本質進行分析,余額寶的收益來源於其所進行的投資,比如短期國債等。余額寶的收益並非來自互聯網。如果投資不力或風險沒有控制好,其收益就會受影響。作為基金,余額寶帶來的風險與收益(這正是投資者所需求的)並不會因互聯網而改變。
與其他貨幣基金有很大不同,余額寶擁有阿里巴巴的巨大影響力,而且可以利用互聯網很便利地吸引眾多小額投資者,從而大大擴展了其客戶來源。互聯網,准確地說阿里巴巴,為天弘基金提供了一個其他貨幣基金都不具有的銷售渠道。對余額寶進行的任何討論,都必須圍繞著它本身即是個貨幣基金的事實來展開。將之作為「互聯網金融」,從而掩蓋了其作為貨幣基金的事實,已經在眾多討論中產生了誤導。
阿里巴巴挑選貨幣基金合作,亦有其道理。貨幣基金是最適合以互聯網作為渠道來進行銷售的基金產品。貨幣基金投資於流動性高且相對安全的產品,是所有基金里最具同質化的產品。貨幣基金因此收取費用低,在傳統的基金銷售渠道(銀行券商等)中不受青睞,也很難向小額客戶推廣。阿里巴巴已經擁有眾多客戶,獲取基金客戶的邊際成本趨於零,從而可以迅速做大。
余額寶為這類「互聯網金融」產品,本質上是基金,互聯網只是銷售渠道。
對其他「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剖析,同樣要回歸「傳統」金融的本質,而互聯網只不過是其在技術上的運用。這些「互聯網金融」服務沒有創造出特殊的,完全區別於傳統金融的新金融。
互聯網公司慣有的以燒錢來博眼球的運作方式,與傳統金融所秉承的理念完全相反。金融在本質上是對風險進行經營,多遵循審慎原則。比如,投資可以說是以 「賺錢」為唯一目標的行業,但同樣遵循首先是不輸錢,然後才是賺錢這一原則。這與互聯網公司的經營規則有根本性沖突。這種沖突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刺激了傳統金融企業,使其更加面向市場和客戶。另一方面,它的一些做法違背了基本的金融風險管理規則,可能造成行業的無序競爭,甚至積累系統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並非科學提法
迄今為止,互聯網對金融的影響都集中於技術層面。這在中國更是如此。 「互聯網金融」,並不是一個科學的提法。這等於將後台的技術改進與前台的金融功能混為一談。
正如上文所述,在互聯網和金融都最為發達的美國,金融業的市場結構因互聯網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其學術界和業界都從沒出現過「互聯網金融」這個說法(用谷歌對Internet Finance進行搜索,你會發現其結果全部是有關中國的)。原因就在於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盡管提高了效率,但並沒有產生新金融。將二者放在一起談所謂「互聯網金融」,從而將之當成一種新的金融形態的分析,是中國獨有的。而在中國,之所以會有大批所謂「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存在,根本原因是金融管制形成的監管套利空間。
更廣泛來看,在互聯網商業化發展的20多年的歷史中,互聯網能真正產生沖擊的都是渠道。那些因渠道被沖擊而消失的企業,也都是那些經營著已經商品化了的無差異產品的企業。互聯網可以將更多的內容提供者帶入市場,也可將產品推向更多使用者。所謂顛覆式創新的互聯網公司,也集中於渠道。比如谷歌,就依靠搜索而獲得巨大成功。相對於一個特定商業領域的核心功能來說,消費者關心的終究是內容。渠道本身並不能產生內容。
以互聯網沖擊最大的領域音樂為例,互聯網的下載功能改變了音樂的銷售渠道。但對一個歌手(或唱片公司)而言,創作出受歡迎的音樂永遠是獲取成功的關鍵。在金融的支付領域,互聯網使支付變得快捷方便,但它依賴的還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的整個支付系統基礎設施(比特幣就因為獲得不了中央銀行的支持而屢遭挫折)。而支付背後的經濟關系(如債務的產生和消除)更不會因互聯網本身而改變。媒體方面,互聯網使新聞的傳播更為快捷和民主,但當新聞已經同質化後,媒體最終賴以生存的還是內容。好的內容和分析才會真正吸引顧客,這從美版的《華爾街日報》和《經濟學人》的演化就可以看出。同樣,研究報告的傳遞因互聯網而改變。但互聯網產生不了研究報告。
對一種組織形式或商業流程來說,產生一個與實體相對應的虛擬的互聯網概念是可能的,因為它們彼此的確有一定的替代性。但對某一特定商業功能,比如金融的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功能,互聯網本身很難有什麼創新。比如ATM的出現,使存取款變得方便,但是存款作為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業務本質沒有任何改變。ATM改變的只是渠道及其帶來的業務便利性。
中國當今「互聯網金融」概念下的商業模式,無一不是傳統金融在監管之外的一種存在形態。它們利用了互聯網技術,但在實際上做著與傳統金融並無根本差異的事情。互聯網目前還沒有催生出任何新金融。就像當年的電報電話以及電腦技術的運用沒有催生出「電話金融」或 「電腦金融」一樣,互聯網在金融業的運用也沒有催生出所謂「互聯網金融」。
⑧ 麥金農的導管效應中,有句話是貨幣需求和貨幣存款實際利率成正相關。可是利率越大,持有貨幣機會成本越大
麥金農理論有個假設是「由於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不發達,企業投資所需要的資專金大多來自內屬源融資」。簡單來說就是公司債券市場和股市發展規模不足以支撐企業投資所需要的資金,大多都是通過企業自身積累或向存款銀行借貸滿足。所以企業的投資意願和貨幣需求是互補的,通俗些理解就是我需要錢來投資。
當實際利率提高時,儲蓄的傾向就會上升,增加的儲蓄作為企業投資的資金來源。當實際利率低於企業投資的回報率時,隨著實際利率的上升投資也會上升,貨幣像是資本積累的導管——「導管效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而當實際利率依然上升,直到超過企業投資回報率後,就表現為傳統理論描述的貨幣需求和實物資產之間的「替代效應」——利率越高,投資成本越高,企業投資意願也會隨之下降。
總之麥基農的理論是為了解釋發展中國家發展金融自由化會帶來經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經濟抑制一般會帶來實際利率的「炒雞」低,才會有「導管效應」的論證。
就是醬紫。(๑`^´๑)
⑨ 我國的P2P行業為什麼發展的這么快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品質在不斷的升高,這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最好體現,而由於經濟的增長,很多的投資理財平台開始活躍起來,現在發展比較好的是P2P網貸行業,而我國的P2P行業發展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網貸行業普及的重要基礎。
1.金融壓抑釋放普惠金融廣闊發展空間
金融壓抑理論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麥金農首創。所謂金融壓抑,主要是指市場機製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金融管制過多、利率限制、信貸配額以及金融資產單調等現象。
經過幾十年改革創新,我國金融市場規模迅速擴張,金融交易日益活躍。但對相當多數草根階
層和個體經營戶來說,其投資需求和融資需求均難以通過正規金融領域得到滿足。我國相當多中低收入人群貨幣財富以存款形式沉澱在銀行體系,為商業銀行提供低成本穩定的資金來源,失去了更大收益可能。目前,一年期基準人民幣存款收益率僅為2.75%,商業銀行理財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而P2P平台的年化投資收益率多在8%以上。
我國相當多個體經營戶、小企業、個人日常經營生活的臨時資金需求,只能通過民間融資得到滿足,且成本高昂。據國家工商總局數據,截至2014年10月末,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4866.76萬戶。假定平均每個個體工商戶有2萬元融資需求,那麼全國融資規模可達9733億元。即使只有1/4的個體工商戶有融資需求,預期全國融資規模也能達到2433億元。
P2P借貸在英美等發達國家發展已相對完善,並逐漸被網路時代大眾所接受。一方面出借人實現資產增值,另一方面借款人可方便快捷滿足資金需求。
2.網路日益普及奠定P2P借貸發展物質基礎
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末,我國擁有6.86億移動互聯網網民;其中3000元收入以下者佔比為54.4%;62%的用戶年齡為25歲-40歲。據統計,48%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每天使用移動互聯網時長為1小時-4小時。
正是我國互聯網日益普及,從而為余額寶的橫空出世到瞬間崛起創造了可能性。自2013年6月13日誕生至今,余額寶成為我國金融歷史上前所有未有的傳奇。截至2014年年末,余額寶規模為5789億元,佔全國貨幣基金規模近三成。成就余額寶不朽傳奇的正是活躍在移動互聯網上的近7億網民。P2P網路貸款雖然目前還不能復制余額寶的發展軌跡,但其具備巨大增長潛力已是毋庸置疑。
理財平台
3.網上經濟活躍為P2P借貸注入增長動力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為18238億元,同比增長49.9%,呈現爆發增長態勢。目前,我國網上經濟活動日益活躍,諸如網上購物涉及日用品、家用電器、旅遊、餐飲等衣食住行領域,成為現代生活時尚,也是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新的經濟推動力量。
網上經濟活動所留下的交易信息數據呈海量增長,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為P2P借貸審核借款人信息服務。同時,網上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的資金缺口也可以通過P2P網路貸款得到滿足。
目前,一些知名網路平台也積極介入互聯網金融領域。一些網路平台擁有廣泛客戶基礎和用戶上網活動信息,如果能夠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信用信息,將給互聯網金融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
⑩ 羅納德·麥金農的社會影響
麥金農其它主要感興趣的領域是對國際貨幣和金融的研究。他專注於探討怎樣使用國家貨幣,只有部分國家貨幣履行可兌換職責,以允許國際貿易被有效貨幣化和多邊化而不是以貨易貨或雙邊貿易。但在這個多貨幣世界裡,金融不穩定性可能(並且常常是)高到不可接受。如果連接國家貨幣之間潛在的「博弈規則」不被正確的理解和實施,匯率大幅波動以及貨幣遊走帶來的崩盤將時常發生。
這些博弈規則,包括國際外匯個體制度和政府政策,只有在歷史的角度才能被正確理解。在《國際交易中的貨幣:可兌換貨幣系統》( 1979年)中,麥金農分析了為什麼和怎樣美元成為了用以銀行間的國際交換媒介、儲備貨幣以及國際商品貿易中的首要硬通貨。在《博弈規則:國際貨幣和匯率》(1996年)中,麥金農更多的關注宏觀經濟——在戰後時期,怎樣使美元本位能夠(某種程度上已經)進行修改後使世界經濟更加穩定。
在商品貿易中高度一體化或高度競爭的國家間區域匯率協議是麥金農2013年研究的關注點之一。在歐元為歐洲提供了一個統一貨幣的巨大成功下,嚴重的匯率和宏觀經濟失衡依然存在於其他「自然」的貿易區域,例如東亞和拉丁美洲。因為在東亞和拉丁美洲,出現象歐元那樣的區域性統一貨幣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在這些特殊區域,要達到匯率穩定,只能通過施行美元標准實現。
2013年麥金農一方面關注東亞以及 1997-98年襲擊了(也許還沒有結束)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巨大貨幣危機,另一方面關注日本流動性陷阱和長期經濟衰退的外匯緣起。與大野健一合作,麥金農寫了《美元和日元:解決美日兩國的經濟沖突》,2013年正准備出版一部新著,《世界美元本位和東亞匯率困境》。建立匯率長期美元平價作為東亞負債的較小經濟體應對貨幣貶值、通貨膨脹、日元升值以及日本這個東亞主要債權國持續通貨緊縮恐懼的「名義錨」,將帶來潛在的巨大互惠利益。
2013年麥金農教授的研究得到了和過往學生們的巨大幫助——不管是指導了其博士論文的研究生還是指導了其畢業論文的本科生。他長期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美國國際發展署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政府提供貨幣政策和經濟金融發展的專業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