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金融機構風險文獻綜述

金融機構風險文獻綜述

發布時間:2021-02-18 18:30:13

㈠ 請問開具非金融機構信用證的原因及風險點。需要大量的參考文獻。

一、原因
我國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這無疑給國際上不懷好意的人提供欺騙我國中小企業的有利的機會。用正常的信用證對他們沒有什麼保障,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銀行還是正派的,一旦單據相符,即使他們不想付款,但是這些開證行就必須支付。因此,他們就挖空心思,進行「金融創新」,非銀行信用證就應是他們創新的成果。

二、風險
傳統理論認為,開證人作為獨立於進出口商之外的第三方,承擔著對出口商付款的保證責任,銀行信用證的獨立性是付款保證的關鍵。出口商憑借信用證,一方面可以取得付款保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於融資(如信用證打包放款和押匯)。

如果信用證的開立者為公司而非銀行,則上述付款保證可能不是由獨立第三方作出,而且信用風險是由開立信用證的公司(非銀行)承擔。相應地,議付行在議付信用證項下單據時,就要考慮公司風險而非銀行風險,這可能導致議付行拒絕議付。

三、文獻
1、非銀行開立的信用證問題
作 者: 王善論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
刊 名: 對外經貿實務 PKU
英文刊名: PRACTICE IN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年,卷(期): 2003(1)
2、非銀行信用證的風險及防範
作 者: 屈建龍 Qu Jianlong
作者單位:江蘇電大常熟學院,江蘇,常熟,215500
刊 名: 黑龍江對外經貿
英文刊名: HEILONGJIANG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年,卷(期):2008 (10)
3、我國銀行和企業應將非銀行信用證拒於國門之外
作 者:李道金
來源: 國際商報
年卷期:2008
4、UCP600解讀與例證
作 者:閻之大
來源: 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年卷期:2007
5、UCP600:第二通知行規定的探討
作 者:屈建龍
作者單位:江蘇電大常熟學院
刊 名:對外經貿實務 PKU
英文刊名: PRACTICE IN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年,卷(期):2008(10)

㈡ 關於農村金融體系改革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麼寫啊

農村金融體系研究的文獻綜述
國外研究現狀
國際上關於農村金融、金融體系的研究貫穿於整個西方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發
展過程,到這些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以後,其農村金融體系也相對健全,
並與城市金融融為一體。
1.農業的特點
馬克思曾對農業的特點作過精闢的論述:「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獨立存
在的自然基礎或前提」,「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發
展或進步)的基礎」曰,但是農業作為「經濟的再生產過程,不管它的特殊社會性
質如何,在這個部門(農業)內,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價值在一起[8]……
在所有生產中都有再生產:但是,這種同生產聯系的再生產只有農業刁『是與自然
的再生產是一致的』,[9]。農業再生產過程的這種特殊性,使得農業再生產過程中
對自然條件形成強度依賴,這也成為傳統農業弱質的根源。
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來有可能用工業的方法來生產並提供人類生存
所需要的食物,但農業作為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途具有不可替代性,農業是一切社
會分工和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實踐證明,農業勞動生產率越高,農業剩餘勞動
或剩餘產品就越多,就越能支撐工業和其他部門的發展,因而農業是現代經濟社
會的產業之母。
2.農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美國學者劉易斯理論開創了二元經濟研究的基本範式。二元經濟是當代世界
許多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它是指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中現代部門和傳
統部門並存的狀況,即:現代城市工業經濟部門與傳統農業經濟部門的並存。在
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兩大部門工資率的巨大差異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
轉移的拉力,最終實現全部轉移。之後的喬根森認為,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業部
門才有可能向工業部門提供追加勞動力;工業發展不取決於資本規模的大小,而碩士學位論文: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探討
取決於有沒有農業剩餘。農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業發展
能推動「二元經濟」從一個發展階段到更高的發展階段,農業落後必然使「二元經
濟」的發展出現倒退110]。
3.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
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論證了金融結
構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密切的正相關性,提出「金融相關比率」(FIR)概念,得
出「金融相關比率越高,金融發展水平就越高,從而經濟增長率就越高」[l』]的基本
結論。金融發展不僅包括金融增長,表現為金融工具、金融機構規模數量的擴張,
而且還包括金融的分化,即金融功能的細化和金融結構的優化。這樣,金融才能
發揮其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否則,金融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就會抑制經濟
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RI.麥金農(Ronard.LMkcinon)和另一
位經濟學家.ES.肖(Edwad.S.Shwa)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著「金融抑制」,它反
映為政府過分地干預金融,實行信用配給,人為地壓低利率、匯率,使兩者不能
真實地反映資金和外匯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結果造成金
融與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金融制度的落後阻礙經濟發展,而經濟停滯或落後又
制約著金融制度的發展。要解除「金融壓制」,就必須「金融深化」,即減少政府對
金融的過分干預,利用市場調動人們儲蓄與投資的積極性匯』21。其途徑是放鬆對
利率和匯率的管制。放鬆對利率的管制,使實際利率成為正數或者說有利於強化
實際利率,有利於增加國內儲蓄。在人們儲蓄增加的基礎上,麥金農認為在發達
國家,可通過市場讓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發生「替代效應」,但發展中國家金融市
場不發達,要讓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發生「替代效應」,必須發展金融市場,具體
地說就是要發展金融機構和增加融資工具。但.ES.肖認為,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
不存在「替代效應」,因為貨幣不是財富而是債務,貨幣對經濟的作用是降低交易
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促進儲蓄轉化為投資[3l]。盡管如此,他們都共同
主張強化金融中介的作用,特別是提高利率。他們認為,更高的、正常的實際利
率對儲蓄和投資都有刺激作用。金融中介作用的加強,會降低對外債和外援的依賴。此外,由於放鬆管制,民間金融機構也能適應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增長而發展。
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之間將會出現良性循環局面。但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忽視
了農村金融部門的作用,對農村金融採取了金融壓抑的政策,即通過把名義利率

㈢ 求從金融危機看當代財務會計里論文的參考文獻內容摘要

金融危機看當代財務會計

僅半年前,「次貸危機」不過是大洋彼岸幾家華爾街投行的流動性困境。而今,它已經演變成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並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由於地位特殊,會計人總能最先感知各個經濟領域的現狀和未來。匯總全國會計同仁的切身感受就能編制起一張透析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的全景圖。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中國會計視野網站就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會計人本身和其所在單位的影響以及對於何時走出危機等問題展開調查,共有438位網友參與投票,並有百餘位網友就危機的具體表現發表了看法。調查發現,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製造業等實體經濟,受訪者普遍預期經濟將在三年後迎來新一輪增長。
一、危機感,男女有別
從金融危機對個人、單位以及國家層面的影響來看,男性對於危機的感受都更為強烈。相比之下,女性選擇「非常強烈」和「強烈」的比例都要低2%-7%。而對於世界經濟何時走出困境的預期則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男性受訪者認為需要3.27年,女性是3.37年。
另一方面,大家普遍認為危機對國家的影響大於單位,對個人的影響相對較小。

二、危機之下,服務業和製造業休戚與共
在受訪者從業較為集中的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和製造業中,後者的危機感更為嚴重。下表列示的是這兩個行業受訪者就危機在不同層面的影響選擇「非常強烈」和「強烈」的比例:這三個層面的影響中,對於單位的認識或許更為客觀:從企業的日常經營中獲知的信息較之個人生活更易計量,較之國家經濟發展也更為可靠。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與會計等中介結構相比,製造業界受到強烈影響的比例要高出整整一倍。無可否認的是,危機還在延續,還在順著各個產業鏈向兩端擴散。

三、外企從業人員的壓力最大,民企次之,國企最小
金融危機之下,不同性質的企業面對的形勢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不過具體到個人,差異就顯示出來了,下表列示的是這三種性質單位的受訪者就危機在不同層面的影響選擇「非常強烈」和「強烈」的比例:
同樣的形勢下,國企員工所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小,這和激勵機制、企業文化等都有一定的關系。

四、大型企業更易受沖擊
大型企業一般管理規范、資金雄厚,小企業則是船小好掉頭,可謂各有利弊。下表列示的是大中小企業受訪者就危機的影響選擇「非常強烈」和「強烈」的比例:上述調查發現大企業的危機更為嚴重,而且在對於世界經濟的恢復期的預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點:大中小企業分別為3.59年、3.23年和3.17年。

五、經濟寒冬,高處不勝寒
調查還發現,相比普通員工,管理層的危機感更為強烈。六、三年之後再創一片藍天下表是受訪者對於未來經濟前景的預期,如果按照權重計算,則是3.46年。

六、三年之後再創一片藍天
下表是受訪者對於未來經濟前景的預期,如果按照權重計算,則是3.46年.
觀現今金融危機,有樹欲靜而風不止之勢,不禁感嘆:天時地利人和,固然可成就榮耀,但也可催生苦果。

「天時」為花開果結提供了溫度與水分:2001~2004年中的低利率和高房價所催化出的次貸市場的興旺是使美國金融市場形勢一片大好的水之源,但這脆弱的水源卻隨時可能塌陷;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所激揚的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浪潮,使商業銀行得以在證券市場扮演多重角色的化妝師和總導演,但劇情中驚濤不僅吞噬投行亦捲入商行。「地利」提供土壤:從MBS到CDO,再到CDS,華爾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產證券化在原創風險接力游戲的同時,也架高了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從公開的Black-Scholes模型到保密的X模型,復雜模型在描摹公允價值的同時也打造了衍生證券的價值黑洞。「人和」提供了園丁:當缺乏約束時,追逐利益的本能異化為製造利益的貪婪,利益鏈條各環節一同將市場泡沫越做越大。在全球化的夜幕下,次貸借款人違約釋放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夢魘。

會計在此次危機中扮演什麼角色?應有何作為?2008年9月,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主席戴維·泰迪爵士說:「會計並非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但會計在使市場參與者信任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信息方面很重要,IASB已對如何處理由信用危機所暴露出的問題作出迅速反應。」

誠然,會計既非罪魁亦非禍首,甚至幫凶也算不上。在檢討喧囂中,微觀層面的會計尚未進入大多數人的視線。但在由泡沫演變成危機的過程中,會計准則至少在金融工具的確認、特殊目的實體的合並以及公允價值的計量等三個方面難辭不充分之咎,甚至有推波助瀾之嫌。

(一)美國的FAS140對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採用「金融合成分析法」,該法以是否放棄控制權,而非風險與報酬轉移的程度作為金融資產轉讓的終止確認標准。這在某種程度上鼓勵銀行從事信用違約互換(CDS)等信用增級業務,因為無需考慮這些信用增級業務所導致的已轉讓金融資產風險回歸或保留的程度對於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的影響。如果僅僅是CDO,雷曼兄弟或不致破產,要命的是雷曼是市場上10家最大的CDS對家之一。

(二)美國商業銀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紛紛向金融控股集團轉型,投資業務機構的表外化成為美國銀行綜合化經營的顯著特徵,銀行利用會計准則的彈性把集團內部投資部門改頭換面為表外特殊目的實體。於是,一邊是傳統的商行業務出讓信貸風險,另一邊是集團的投行業務又重新承擔信貸風險,甚至吸納證券市場的部分風險,從而使綜合經營的金融機構陷入風險循環回歸的漩渦,可怕的是在賬面上還看不到這些潛在的巨大陰影。

(三)當某種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躍市場時,模型也許是計價惟一的選擇,但正如金融界著名的WL羅斯公司董事長威爾伯·羅斯所言:「模型的特性就是假設未來與過去的情況相似,因此一旦多項標准發生變化,它們就會失靈。」結果就如巴菲特指出的:「許多次貸機構持有的CDO按模型而非市場定價,二者之間的差別可能對股東價值造成重創。」如何令報表使用者理解並信任財務報表中的公允價值是會計准則不容推卸的責任。

對FAS140所帶來的金融資產終止確認問題,IAS39的「後續涉入法」是一種解決方式,即將風險報酬的轉移與控制權的轉移結合起來考慮。另外,IASB在其2008年3月發布的一份名為《降低金融工具報告復雜性》的討論稿中,提出一個返樸歸真式的終止確認標准——當報告主體不再有權要求合約承諾被履行時,合約所產生的金融資產應終止確認。在特殊目的實體問題上,IASB自今年4月後加快了合並項目的推進速度,該項目主要關注特殊目的實體,尤其是投資性特殊目的實體納入合並范圍的標准問題,計劃年末發布徵求意見稿並於明年下半年出台正式准則。

在公允價值計量方面,IASB計劃於明年中發布徵求意見稿,並應財務安全論壇的要求,於今年5月成立專家咨詢組考慮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問題。專家組於9月發布一份《關於在不再活躍市場中計量和披露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報告,試圖為金融危機後的市場投資者找到可信賴的計量與披露方法。該報告中有幾點結論值得關註:第一,市場參與者對風險的看法在計量公允價值時必須考慮在內,即使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消極市場敏感可能使風險被放大;第二,活躍市場與不活躍市場之間並無明確界線,不活躍市場中的主體需在計量方面投入更多力量,以確保交易價格代表公允價值或決定對交易價格所需進行的調整;第三,遵循會計准則的不同報告主體使用模型對同一金融工具進行計量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因為不同主體所用假設及其判斷可能不同,這是公允價值計量的內在不確定性,但同一主體在運用判斷方面應保持一致性。

也許,滄海橫流,方顯本色。

㈣ 中小型企業融資困境文獻綜述怎麼寫

中小型企業目前已成為我國增長的助推器,但由於企業內部及外部種種因素的制約,融資問題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本文通過對近年來學者關於中小型企業融資問題研究的歸納整理,對「融資難」的現狀、原因及解決途徑進行分析,希望能對中小企業業主的融資有所幫助。

中小企業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有利於滿足需要,增加就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生產經營規模屬於中小型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大致包括鄉鎮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國有中小企業、集體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等多種類型。往往具有數量多,分布廣、技術水平低、經營方式靈活、競爭力差等特點。當前,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載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都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然而隨著經濟危機的影響及我國宏觀政策的調整,近年來中小企業發展速度明顯減慢,其中融資的問題是制約企業規模發展壯大的"瓶頸" 。本文通過分析和整理國內學者對中小型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國中小型企業融資方面存在的問題,歸納不同學者對造成問題原因的探索,希望能對中小融資問題提供幫助。
一、中小型企業融資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融資環境差、融資渠道單一、中小企業與的融資關系欠佳。吳傑(2006)指出中小型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存在著融資觀念落後, 方式單一;時效欠缺, 風險意識淡薄;信用度不高, 抵押擔保不足;企業效益較差, 負債率較高;企業不規范, 銀企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袁霽(2008)等人著重指出了中小型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兩大障礙。第一,缺乏長期穩定的融資渠道,中小型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兩個方面。內部融資主要通過創業者個人儲蓄、親友借貸、職工內部集資, 以及民間借貸等非正規,這類資金一般數量少,只能維持企業的基本生產;外部融資的主要方式是銀行貸款,由於企業融資存在著「規模歧視」,因此, 規模較大的企業更容易通過商業信用獲得資金,而中小企業所獲得的金融資源十分有限。第二,缺乏權威中立的信用評級、管理和評價機制。我國缺乏權威中立的信用評級機構對企業信用進行評定,因此企業債券的定價機制也明顯缺失,這使得企業融資難,者由於信息不對稱也不敢貿然投資。
二、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學者對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原因的分析從宏觀上看,可以分為企業內部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從微觀角度考慮就有很多不同的視角,為了更好地探求融資困難的影響因素,作者從微觀角度對學者的研究進行了整理。
(一)企業自身條件限制。
尹立莉(2009)指出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小企業存在過高的經營風險。大多數中小企業成立時間短、規模小,自有資本偏少,自身薄弱的資本積累不能滿足其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在面臨市場變化和經濟波動時,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加之經營的不確定性,使得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很大,倒閉率很高,銀行不敢貿然向它們放款。朱燕萍、陳德昌(2004) 認為,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不規范是企業難以獲得融資的主要原因。不規范具體表現在缺乏健全的財務管理體系,缺乏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自有資金不足,資本弱化嚴重。此外,中小企業產權制度的不健全也成為阻礙企業獲得融資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融資環境方面的原因。
融資環境的問題具體表現在資本市場不夠完善,結構單一,缺乏多形式、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也缺乏完善的資本交易平台。具體來說,中小企業往往找不到為其發展提供服務的正規、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致使其出現融資困境;另一方面,以縱向信用體系為主的國有壟斷融也排斥民營中小企業融資,較嚴格的金融管制也限制了內生性民營融資機制的產生,阻礙了企業融資。(王西亞,2007)此外,信用和擔保體系不完善也是制約中小企業進行融資的重要因素。
(三)融資需求方面的原因。
陳孔軍(2008)通過對東莞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實證分析指出,導致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在於企業融資需求與銀行要求的不對稱,二者之間的矛盾很難協調。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不斷擴大與融資渠道狹窄之間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規范運作程度與銀行的信貸條件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相對於主流貸款業務而言,中小企業貸款普遍金額不大,這和銀行本身的發展思路是有沖突的,部分銀行對這種小額、高風險的貸款不感興趣。
(四)銀行金融機構方面的原因。
王興煥、耿喜華、楊榮本(2008)指出國有商業銀行往往存在經營思路偏差、信用評級方法不適用、信貸操作流程長、環節多等問題,從而使得中小企業由於害怕手續繁瑣而不敢貿然貸款。鍾菁,陳建軍(2007)從銀行的角度分析了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指出目前國內部分銀行都是以服務國有企業、追求規模效益為宗旨,往往只將資金貸給那些大企業、大項目,缺乏對中小企業放貸的積極性。
此外,也有學者從博弈論的角度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進行探索。劉曉敏(2009)指出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借貸雙方的交易較高,而造成借貸成本較高的最主要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訴諸成本過高、擔保制度不健全、最終導致金融機構惜貸,中小企業難以取得貸款的困境。因此從這一角度出發,中小企業要解決融資困難的問題就需要建立信貸雙方信息傳導機制、健全社會信用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路徑探索
通過前文對學者研究的,中小型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的難題主要源於三方面的原因,企業自身、政府及金融機構,因此也就有學者從這三個角度來提出解決「融資難」問題的措施。
徐立民(2009)指出中小型企業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融資,首先是要健全自己的管理結構,在進行融資決策時就應充分考慮各種問題,資金數量上追求合理性、資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資金結構上追求配比性、資金運作上追求增量籌資的同時更加註重存量籌資、籌資渠道上追求以信譽取勝、融資方式上要選擇最有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融資方式。張紅雨(2006)從銀行的角度分析,認為銀行應進行相應的信貸管理創新,樹立現代化的經營理念。正確處理執行信貸政策與支持經濟發展的關系、增加信貸投入與化解不良資產的關系、自身發展與支持中小企業搞活的關系,切實改進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盡快建立健全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組織體系。申珂(2007)指出要想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政府應建立社會信用體系、鼓勵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並給予擔保公司優惠;建立和健全對中小型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幫助中小企業適時獲得商業性融資;設立專門的政府部門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體系,更多的運用市場手段來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問題。
此外,也有部分學者通過對比美國及日本中小型企業融資模式,提出我國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的解決之道。彭媛媛(2008)對美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的特點進行了比較,在美國,政府鼓勵企業到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同時由中小企業管理局提供貸款擔保,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投資公司,對於那些融資困難但有發展前景的企業政府也會提供資助;日本中小企業融資的特點主要是由政府出資成立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民間的中小金融機構能能夠成為解決日本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力量。為了促進中小企業進行更好的融資,政府應健全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大力發展地方性商業銀行,積極拓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㈤ 關於次貸危機的文獻綜述

2007年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於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感測效應。 一、美國次級貸款的內容和特點次級房產貸款簡稱次貸,是一種房地產抵押的按揭貸款。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很有誘惑力,因為它具備了三個特點:一是次貸低首付,有的次貸甚至沒有首付,這對中低收入者特別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貸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總額的20%—40%,而次級貸款的低首付特點則激起了人們的購房慾望。二是次貸期限長,有的20年還本息,還款周期長使貸款者壓力小。三是次貸利息前低後高,即前2年是低息,後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時候利息越高。這三個特點使得中低收入者踴躍貸款購房,房地產價格漲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達到幾百萬美元以上。美國開辦次級貸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決中低收入者買房難問題。這項措施啟動後,美國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個百分點,為1000萬中低收入者解決了住房問題。在美國,孩子18歲以後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構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級貸款政策迎合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並較好地滿足了美國人的購房慾望。但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次貸刺激了房市,也毀了房市。因為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暴漲,信貸雙方都有一個心理底線,即最後實在不行就賣房子還貸款,反正也賠不上,結果恰恰就在這裡面出了問題,房價連跌了40%,房地產市場因此潰不成軍,終於爆發了次貸危機。二、誘發次貸危機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次貸危機是金融炒作的結果。美國金融是全球一體化的龍頭,很多銀行都在發行貸款證券(英文縮寫是MBS),形成債務後再賣債券(英文縮寫是CDO),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個債務鏈,債務鏈一斷,便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個因素集合造成的。(一)宏觀調控力度不當。美聯儲為了有效調控經濟,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從5%降到1%。降息使貸款成本下降,誘使很多人靠次貸買房,促成了房地產「泡沫」。而後美聯儲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又連續13次調高了存貸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調到了5.3%。因為利息高了,還貸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滾利息,越滾越大,加重了還貸者的壓力。美聯儲主導貸款利息前降後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致使很多人次貸低息買房,而後又高息還款難,最終引發了危機。(二)房地產市場失衡。美國房地產從2006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後,房地產價格大跌,原來售價100萬美元的房子,現在只能賣到60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這使最終指望賣房子還貸款的人始料不及,房價下跌到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次貸危機終於浮出了水面,引發了金融風波。(三)金融機構推波助瀾。金融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競相炒作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和債券,炒來炒去,炒得擴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國家和銀行都卷了進去,從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美國次貸危機是歷史的巧合。現在設想:如果美聯儲當年不加息,貸款的利息也就不會這么高;如果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漲,房主還貸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刺激房貸,沒有證券商、銀行家從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會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而現實的結果恰恰是這三個問題匯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結果必然引發美國的次貸危機。事出有因,絕非偶然,偶然寓於必然之中,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三、次貸危機的後果和危害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帶來了全球性的諸多問題,包括現在的股災和金融風波。(一)次貸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處於世界霸主地位,小布希希望美元貶值,貶值後會刺激外貿出口,降低進口,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這是他的基本立足點。美元貶值以後,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物價上漲、經濟放緩。比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從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開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計升值了18.2%,匯率已突破7元的大關。到2008年年末,人民幣與美元的比率將升到6.6元,接著繼續再升到5元,2020年最後升到4元左右。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是壓縮出口、增加進口,降低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美國打壓人民幣升值意在減少它的外貿逆差,內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兩端,一端是美元貶值,另一端人民幣就要升值,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美元貶值帶動人民幣的升值加快,為全球輸送通貨膨脹,現在俄羅斯的物價漲得也很厲害,歐盟、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都受到影響,物價都在上漲。所以,面對物價上漲,中央提出「兩個防止」,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利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等多種經濟杠桿調控物價和股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次貸危機引發石油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之後,美國、紐約和倫敦的期貨石油價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為1噸),一噸是1000美元左右,摺合人民幣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軟黃金,經濟高速發達之後,石油更是經濟血脈。目前,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億噸,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如果石油漲價,會引發我國很多產品漲價,中國的物價就會形成「井噴」效應。現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發改委反映,我國一半的石油靠進口,如果石油不漲價,就會出現倒掛和虧損,發改委只好讓財政給其補貼120億元,讓其別漲價。2007年我國物價上漲,工業品是石油領頭漲,副食品是豬肉領頭漲。由於我國壟斷產業太多,資源管理不到位,產品成本降不下來,電力、石油、煤碳等資源性的行業都提出要求漲價,但老百姓又怕漲價,這使國家發改委一手托兩家,處在兩難的選擇中,即一手托企業要漲價,一手托民眾怕漲價。若經濟問題弄不好,則會引發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三)次貸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由於美元貶值,石油漲價,美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2007年美國GDP增長率為2.2%,比2006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0.4%,第二季度預計只有1%,預計2008年全年美國GDP增長率為1.5%左右,最悲觀的是高盛公司預測只有0.8%。美國、日本、歐盟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現在都在減速,而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正在崛起,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統的新特徵通過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的金融風波,發現世界金融系統出現了很多新的特徵,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一)金融系統的整體性。世界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貨幣的國際化和金融系統的一體化。現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統是連為一體的,已經形成一個聯動互補的新格局,一個地方出問題,馬上會引起連鎖反應。這需要我們整體把握金融系統的形勢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經濟問題。(二)金融資本的流動性。全球的金融資本近100萬億美元,西方發達國家資本過剩,大概有8萬億美元的流動資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鱷的手裡,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進行投機炒作。其中,有一個金融大鱷叫索羅斯,他的手裡有上千億美金的「熱」錢,1997年,他看到亞洲的金融市場剛開放並很脆弱,便到泰國的金融市場攪動一番後抽資脫逃,致使泰銖當天貶值,並引發了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險,中國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國際游資多了以後就會到處竄,像老鼠一樣哪有窟窿就往哪裡鑽,所以金融系統開放後要更加註意安全性。現在看,幾次大的金融危機都是國際游資投機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風險,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1999年巴西的金融風波等,都是國際游資的流動帶來的後果。在我國,這些國際游資基本上會炒四個「市」,都很有規律。第一步是炒期貨市場,通過賭博抬價,把國家的物價系統搞亂;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場,把股市烘起來,出現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後再抽資逃跑,套住的是中國的股民散戶;第三步是炒房地產市場,形成房地產「泡沫」後再抽逃;還有一些高手進行第四步,即炒外匯市場,在匯率浮動中掙錢。這些金融大鱷在期市、股市、房市和匯市這「四市」上做文章,投機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錢換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災難,這已成為一種定式和基本規律。(三)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某個環節有了風吹草動,馬上形成一種「蝴蝶」效應,整個金融系統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因為它是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這種大趨勢無法遏制。雖然次貸危機本身僅僅幾千億美元,但全球都受影響。我國的股市離美國很遠,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預期,如果信心和預期都沒了,股市也就跌慘了。現在看,這次次貸危機迅速蔓延,形成一種災難,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帶來的。(四)金融波動的周期性。金融系統的運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認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綢繆,駕馭金融形勢的變化。從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我們就知道資本主義有經濟危機,危機時會出現牛奶過剩倒到海里、產品積壓賣不動、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和物價飛漲等現象,這是那個年代初級階段的經濟危機,是一種生產過剩型的危機,這是即時危機的基本特徵。經濟發展到今天,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發生經濟危機,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由過去的生產過剩型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規律。我國改革開放30年,也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的規律,比如經濟過熱,基本上是8-10年出現一次。1982-1984年,我國出現第一次經濟過熱,進行了治理整頓;1994年,出現第二次經濟過熱,進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頓;2006年末,出現第三次經濟過熱。我國股市也呈周期性變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些都是辨證的。現在需要我們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確把握經濟走向和規律,從而做到未雨綢繆,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從美國看市場經濟的優勢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用市場法則和價值規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第二,產權多樣化,鼓勵競爭,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但是,市場經濟也有負面效應,會周期性地出現一些問題。在計劃經濟年代,經濟的主要危險是通貨膨脹,因為當時是短缺經濟,經常供不應求,物價自然就會上漲。市場經濟有通脹,也有緊縮,二者交替進行,但主要危險是通貨緊縮,即生產過剩、物價低迷、消費不足。在1998-2005年期間,我國經歷了8年的通貨緊縮,經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目前,我國又一次進行宏觀調控,防止通貨膨脹,但要注意調控的節奏和力度,要點剎車,不能急剎車,急剎車容易造成翻車。如果長期過度地緊縮銀根,那麼到2009年末,我國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貨緊縮,5年內經濟將無法有大的發展。不能一放就脹,一緊就縮,這幾年我國一直是這么周而復始地走這條路,現在要注意掌握調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現1998年的那種通貨緊縮,我國就難辦了,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太大,再加上弱勢群體多,如果經濟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那麼很難保就業、保穩定,這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

㈥ 求助「金融危機下應對浙江中小企業進出口的策略」這篇論文的文獻綜述

聽過許多著名經濟學家關於金融自由演化與風險管理之類的講座,對你的問題進行較為通俗的解答:

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目前流行四種說法

1,資產流動性過盛

2000年左右美國的房地產行業相當熱門,湧入大量炒房者(這些炒房者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炒房者錢不夠便向貸款公司借貸,並以住房為抵押。

而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於是貸款公司為分擔風險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投資銀行,進行融資。

投資銀行為分擔風險發放CDO債券(利率極高)給避險基金,讓債券的持有人——避險基金的投資者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避險基金為分擔風險,找到AIG為代表的保險公司購買CDS保險,並且創立CDS基金,由於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CDS基金相當賺錢,結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 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

當時間走到了2006年年底,供需關系發生深刻變化,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 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 然後貸款公司倒閉,避險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AIG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布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避險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 Subprime Crisis 爆發接近成為 Prime Crisis。Credit Crunch 開啟的地獄大門,還不知道如何關上……

2,美國人的貪婪——為賺取暴利而濫用金融杠桿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 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CDS基金以50億為保證金,因為這個基金賣瘋了,它發行了5000億!若賺10%,那將是500億的暴力;若陪10%,墊付50億保證金還要陪450億!

投資銀行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 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金融煉丹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告,促使金融機構利用大幅杠桿牟取暴利,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但是有巨額利潤啊,貪婪的美國人決定大幹一票!

3,信貸過於寬松

20世紀美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得益於寬松的信貸制度,為什麼?

因為科學技術創新決定現代國家的實力,美國寬松的信貸促使大量企業進行科學技術創新,大量新產品,新發明得以問世,這迅速提升了美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正由於這個制度的慣性,導致近些年美國大量的借貸發生,房地產行業規模急劇膨脹,產生極大的經濟泡沫,導致次貸危機的發生。

4,美聯儲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不力,格林斯潘為金融危機始作俑者

作為中央銀行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局」。從1913年起至今,美聯儲局一直控制著美國的通貨與信貸,起著「最後的借款人」的作用,並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率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比率三大杠桿調節經濟,旨在為美國「提供一個更安全、更穩定、適應能力更強的貨幣金融體系」。美國金融危機當然與美聯儲的失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不力,脫不開關系。

全球金融界人士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格林斯潘一開口,全球投資人就要豎起耳朵」,「格林斯潘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因為他所處的位置實在太敏感,這就註定了他必然要成為各種風暴的中心。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時期,連續降息使得借款的成本極低,自然導致大批還款能力有限的人,紛紛貸款,格林斯潘是人不是神,他也有可能產生重大過失。

以上四種說法各有一定道理,值得肯定,但個人認為最中肯的答案在下面:

真正的根源(著名經濟學家觀點):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源配置問題。通俗的說,由於財富分配比例極不平衡,大部分財富被極少數富人佔有,而另外的絕大多數人也要追求體面的生活,所以一旦有這種機會, 絕大多數人會蜂擁而上進行不理性的金融投資,使金融市場產生劇烈波動,供需關系發生重大轉變(例如美國石油價格的巨大變動),使經濟泡沫被捅破,導致經濟衰退,引發金融危機。

融危機對我國中小型企業的影響,以及出現的問題:

認識不足

許多中小企業管理基礎落後,領導信息化意識不強,也沒有充分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搶占信息市場的重要性。或者對如何開展電子商務理解比較片面,如認為電子商務就是上網,或簡單地建一個網站,而相關的管理基礎卻沒有跟上,企業的電子商務僅停留在表面的網站建設上。因此中小企業不但在觀念上要重視電子商務,而且要了解電子商務的實質,不宜盲目跟風。

此外,電子商務不單是一個企業的事情。中小企業供應鏈的管理能力欠缺,如何和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合作,藉助其平台或第三方共享交易平台開展業務也是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重要話題。

設施落後

中小企業使用互聯網和參與電子商務的程度參差不齊。據統計,目前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僅為22.3%,在眾多的行業用戶中,汽車行業、電子行業和貿易行業等信息化建設水平較高。但在這些領先的行業,電子商務的應用也極不平衡,很多網站都不成熟,如網站建設目的不明確,不知道目標用戶是誰,不能反映出企業的形象,網站功能簡陋,用戶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戶的咨詢也常常得不到回復等。有些企業雖然建立了網站,但過於關注於傳統業務,網站利用率極低,甚至成為一個空殼。

由於資源有限,許多中小企業需要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業務上,難以投入足夠的資源進行信息化建設。但中小企業普遍對采購、生產、庫存、銷售、財務和人事等方面的應用有一定需求,應用服務提供商模式ASP就成為中小型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選擇。就目前ASP的發展情況而言,由於觀念、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影響,ASP在國內的發展並不讓人滿意。

執行不力

由於中小型企業管理者還未充分認識到電子商務給企業發展,營銷手段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因此對人才的培養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電子商務人才的匱乏。中小型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既要技術又要人才,但這方面的人才在大企業也不是很充裕。專業人員的不足,電子商務模式缺乏創新,導致中小型企業缺乏網路經營的經驗,電子商務的優越性表現不出來,許多中小型企業涉足電子商務心有餘力不足。

資金短缺是中小企業的普遍困難。在有限資金的合理使用方面,許多中小企業尚處於摸索階段。很多中小企業對硬體的投資佔到整個信息化投資80%以上,而配套軟體和IT服務等方面投入相對滯後,對軟體的選型不恰當,咨詢合作夥伴協調不力,最終會使企業的投資回報率低,難以獲得持久的發展動力。

環境不利

由於國內電子商務還處於電子商務初級發展階段,中小型企業開展電子商務還缺乏一個成熟的商業環境。由於目前中國在電子商務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以及信用、支付和物流等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由政府、中介服務體系和IT廠商共同構建的一個完善、誠信和高效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導致進行網上交易的企業有一定的風險,難以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優勢,使中小企業對電子商務缺乏一定的信心。

缺乏規劃

中小型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往往缺乏長遠規劃,比較注意短期效益。電子商務涉及業務轉型,不同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從利用互聯網瀏覽、收集、發布信息,到建立企業網站,建立信息平台,實施網上采購,再到建立行業聯合採購平台,完善自己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等,中小型企業電子商務的實施要逐步到位,長遠規劃,分步實施。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發展時間不長短,中小企業對實施電子商務發展戰略方面還缺乏深刻的認識,但是,「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在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勢不可擋的電子商務發展大潮面前,中小企業除了盡早實施電子商務以外,別無選擇。否則,遲早要被電子商務潮流所淘汰。

Intel公司總裁貝瑞特曾說:「沒有電子商務,企業只能等待死亡。」中國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只有把握住電子商務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才能在信息時代求得生存,並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㈦ 求文獻綜述:關於金融業混業經營的

金融體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和准則。金融分業經營由此確立,並一直延續到今天。在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制度下,商業銀行主要從事存貸業務和其他服務性中間業務,銀行提供的金融商品少,盈利渠道單一,不允許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直接投資,金融資本的規模擴張被制約,也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
當然,我國分業經營模式在特定條件下為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證券市場執法的加強和股市價值回歸,我國的資金絕大部分被圈到了銀行,不僅儲蓄資金,就連保險資金,也大部分存在銀行,工商企業的融資也主要由四大國有銀行完成,形成目前金融業中銀行業一枝獨大的局面(見1).這引出下面兩個問題:資金存入銀行是否就安全了?銀行融資為主導的經濟能否持續高速增長?答案其實不見得!
因為銀行必須把大部分存入的資金貸出去,在我國企業資本金普遍缺乏、銀行內部貸款的風險控制和激勵機制尚不健全、銀行對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風險的認識還很不到位的情況下,貸出去資金中的很大一部分將變成不良貸款而引發諸多金融問題,而銀行不良貸款最終還是由政府消化,由政府買單。因此,資金存在銀行,對政府來說並不安全。其二,我國社會儲蓄的配置,一直主要由銀行進行,目前大約有80%以上的儲蓄資源,通過銀行配置到生產和消費的各個領域。如前所述,我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中長期看難以保持在一個低的水平上,也就是說,銀行配置資源的效率不高,這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是個拖累。事實上,日本、德國等以銀行融資為主導的經濟近年來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困境,而英美等以證券市場融資為主導的經濟則較好的表現。這表明從我國金融業現狀能夠得出變革金融經營管理體制和均衡發展金融各行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結論。
我國將逐步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在華外資銀行獲得國民待遇,這將導致中資銀行原有的市場准入方面的優勢不復存在,意味著中外資銀行間進入全面競爭時代。面對挑戰,國內各家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都在積極討論金融產業應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顯然,大型金融機構在推動混業經營上積極性最高,它們推崇金融超級市場、金融百貨公司,認為這種超級復合體既能分散風險,又能增強金融競爭實力,提高市場效率,同時也能給消費者帶來實惠。關於中國金融業路徑選擇,金融界的學者也存在不同的觀點。湖南大學彭建剛教授認為如果盲目跟進美國等西方國家做法將對國內現有的金融格局與穩定的金融形勢造成巨大沖擊國。著名經濟學家王國剛先生認為由於在我國金融業中存在一個行政分管導致的「行政性分業體制」會阻礙實現跨行業的合並和組建混業經營機
構。,原因是現有這些金融機構都分別受不同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如果要進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並,將會牽涉到大量國有資產評估,人事管理、行政級別等問題,加大了通過機構合並實現混業經營的難度,所以實現混業經營並非易事。廈門大學張亦春教授則認為外資銀行基本上是在混業經營的框架下運作的,如果我國繼續堅持分業經營的政策,則置國內外金融機構於不平等競爭的境地,因而應加快金融混業經營化進程,推動銀證、銀保合作發展囝。總的來看,專家觀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引入混業經營的時機選擇,而對金融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則普遍認同。事實上,金融混業經營苗頭初現。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平安保險已經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中銀國際經證監會批准成立了中銀國際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也已經成為事實。雖然我國在法律上還沒有對混業經營解禁,在相應制度安排不到位的情況下,事實上的混業已悄然萌動來。
從目前的情況看,金融混業經營取向似乎得到普遍的認同。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共同的理念呢?其背後的動因是什麼?我國的微觀基礎又怎樣?我國該如何開展金融混業經營實現金融制度的變革?實行混業經營該如何監管?這些問題是本文將要面臨和研究的主要問題,也將構成本文的主要內容。而且,在我國目前金融運行形勢面臨重大變化之前,對金融改革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評價,無論對豐富學術研究理論,還是對促進金融改革實踐,特別是對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競爭力,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㈧ 有篇論文要完成,是關於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希望推薦一些參考書目!

推薦三本書都和經濟危機有關,第一本我正在看,其它兩本沒看過但是看介紹也是不錯的。

LZ,我推薦的幾本還是可以的都是學者的著作,索羅斯更是學知和一的人物。貨幣戰爭我不想說什麼,完全是嘩眾取寵的書。

《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第四版)》
978年本書出了第一版,主要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金融危機。主要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金融危機。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對較早前危機的更多研究,至少對我來說,表明有必要對第一版進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經濟的崩潰促使本書第三版的誕生。第三版至今又有一些日子了。
第四版對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它的問世可能只是出於作者的職業需要。推動力部分是來源於1994~1995年間的墨西哥危機,但更多的是由於1997~1998年的東亞危機,殷鑒不遠。此外,與過去一樣,其他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研究已填補了歷史中的一些空白,本書也加以吸收,以充實前後發展的討論。

作者簡介
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學經濟系資深教授,國際貨幣問題專家,擅長從歷史角度研究經濟問題,第二次世辦大戰後馬歇計劃的主要構建者之一。

《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
書名: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
原名: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The Credit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
著者:喬治·索羅斯
出版時間:2008-11
ISBN:978-7-111-25438-6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定價:29.00元

新書內容介紹:

本書是索羅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自從寫作以來第一本名副其實的暢銷書。他從美國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入手,繼續闡述自己的金融理論——反射論。一開篇,索羅斯就來了一個下馬威:「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在書中,索羅斯對近來國際經濟熱點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過於依賴自由市場的陳舊模式累積出了大量的泡沫,如今將世界經濟拖入困境。但是,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等的強勁增長,將使全球市場避免崩潰,政府必須在市場中有所作為。他的看法先後引起了美國白宮、全球金融界的重視。

《終結次貸危機 》
次貸危機已經對數百萬人的生活造成了破壞,現在,它又對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威脅。毫無疑問,這場危機的嚴重性和破壞性正在逐漸顯現。這場危機是從哪裡起源的?它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了什麼影響?怎樣才能度過這場危機?所有人都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蜚聲國際的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在他的新著中詳細解釋了過去一年來美國次級按揭風暴的來龍去脈,告訴讀者數以萬計美元的次按債券如何變成廢紙。希勒認為,次貸危機源於非理性繁榮,正是這種羊群效應的心理導致了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股市泡沫和2000-2007年的房地產泡沫。書中以對美國金融制度歷史背景的深入觀察,描述了這些泡沫如何導致信貸的危險擴張,並最終演變成全球信貸危機的過程。
對美國來說,有解決這次危機的最佳方案嗎?希勒結合自己的分析,提出了短期和長期的解決措施,從政府救市的短期方案到重建美國金融制度的深入探討,相信這些富有建設性的方案對於解決次貸危機,甚至目前的金融危機都會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㈨ 金融學論文相關的參考文獻資料,金融學論文範文下載

金融學方面的論文

輕風論文網有很多的哦

我當時也是找他們幫忙的,很快就給我寫好了,非常專業的說

建議你看下~!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風險文獻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