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近十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金融機構

近十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金融機構

發布時間:2021-02-18 20:22:03

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遇到了哪些新問題其根源是什麼

2008年10月,冰島發生一個重大的銀行和財政危機,並導致冰島貨幣冰島克朗對歐元的匯率貶值30%。當天晚上冰島國會通過了緊急法案,授與政府有較大的許可權來接管和整頓銀行。冰島國家銀行(Landsbanki)和格里特利爾銀行(Glitnir)兩家銀行被政府接管。

同時政府也對冰島最大的銀行Kaupthing提供紓困方案。10月6日,冰島金融監督管理局決定暫時停止管制市場下由格里特利爾銀行、Kaupthing銀行、冰島國家銀行、Straumur投信、Spron投信、Exista投信等銀行所發行的所有金融工具的交易。

在10月6日工作日開始前,法國銀行BNPParibas繼荷蘭政府將富通金融集團(Fortis)於荷蘭的業務國有化後,接收其所餘下的資產。在10月6日星期一,丹麥、奧地利、可能還有德國,以及愛爾蘭和希臘,替國內的銀行存款做擔保。

其後,代表英國重要上市公司的金融時報100指數錄得歷來最大的跌幅。10月7號周二消費者貸款救援計劃排入英國國會議程。在10月6日德國總理安格拉·多羅特亞·梅克爾宣布政府會對德國私有銀行的所有存款進行保障。政府又宣布一個挽救德國借貸公司TheHypoRealEstate(HRE)的計劃。

在同一日美國紐約的道瓊斯工業指數重挫,在收盤時指數跌破了10,000點,即從2007年10月9日時的指數創下超過14,000點的高點時,所累積的跌幅為30%。在巴西和俄羅斯的股票交易市場於當周一宣布休市,以防止之後可能發生的股價重挫情形。

10月7日冰島金融監督管理局布接管冰島國家銀行。同一天冰島中央銀行宣布俄羅斯答應將提供40億歐元借貸。這個消息很快的遭到俄羅斯官方的否認,並要求冰島財政部長必須更正稍早之前所做出,俄羅斯接受借貸給冰島的討論聲明,這一項否認是出於俄羅斯財政部副部長DmitryPankin。

然而稍後俄羅斯財政部長AlexeiKudrin便承認有收到這樣的請求,而俄羅斯正面回應,僅表示周內稍後冰島有派員到莫斯科開會,為金融議題展開討論。標准普爾更將冰島的外匯信用評級由A-/A-2下調至BBB/A-3,又將當地貨幣信用評級由A+/A-1降至BBB+/A-2。

標准普爾又將冰島銀行業風險組別由第五組改為第八組,並表示「於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況中,累積的違約和重整貸款恐占冰島銀行業總輸出貸款35%到50%,等同於一半的放款有被倒賬風險。」就在同一日,俄羅斯總統宣示了一項對於俄羅斯國內銀行360億美元的紓困案。

一些國家和地區宣布了增加或更新的存款保證金額度:台灣政府提出將存款保障金額度提高兩倍至新台幣300萬元(92,000美元);而歐盟協議增加存款保障金額度為每一位歐盟存戶至少5萬歐元,部分歐盟國家宣布提高存款保障金的上限:荷蘭、西班牙和比利時政府宣布他們給予每一位存戶存款保障金上限至10萬歐元。

而英國政府在10月8日星期三早上宣布,將提供250億英鎊購買"第一層機構"(等於政府入股買下優先股,簡稱"PIBS")的紓困案給下列金融機構,包括:艾比銀行、巴克萊銀行、HBOS、匯豐、LloydsTSB、全國房產協會、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和渣打銀行。

而其他金融機構會有另外的250億英鎊的紓困,包括在英國設立分行的外國銀行。「總體來講政府在英國銀行系統和經濟中扮演公共團體的角色」。計劃也包含增加政府舉債上限,提供公平互助,履約國際承諾。計劃被認為是將企業半國有化。

10月8日星期三,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加拿大央行、瑞典銀行和瑞士銀行於國際標准時間11:00時共同宣布調降基準利率0.5%,而中國人民銀行也隨後跟進調降基準利率。

在10月8日當天全球股市均呈現重挫,其中日本跌幅更達到9%,俄羅斯股市盤中暫停交易,而印尼股市在早盤大跌之後也停止交易。在美國,受到聯准會調降利率影響,股市停止下跌。同一天美國聯准會再提供378億美元借貸給AIG集團,援助AIG集團的總金額達到850億美元。

10月9日星期四,冰島金融監督管理局接管冰島國內最大的銀行KaupthingBank。由於冰島限制當地銀行所有存戶提款(當中包括海外客戶存款),造成冰島和英國的關系緊張。

原因

最初的流動性危機在事後被觀察認為是由於更早以前的次級房屋信貸危機中按揭貸款違約和法拍屋急劇增加所引發的。英國的第五大貸款機構北岩銀行是首批遭遇危機沖擊的對象之一。

該行已經無法借到足夠的額外資金來償還那些2007年9月中旬到期的債務。由於沒有持續的現金流注入,其所經營的高杠桿性質的業務無法支撐,最終導致其被政府接管,並顯示出了這起很快便降臨到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危機的早期跡象。

在過於寬松的授信標准下的過度借貸為美國房貸泡沫的特徵之一。信用泛濫並導致大量的次級按揭(次級貸款),投資者認為這些高風險的貸款會被資產證券化而緩和。



(1)近十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

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

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沖擊。然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② 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

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外。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編輯本段新亞經濟危機差異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於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於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海三國,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後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麼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於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於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並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准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准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③ 金融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談談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出路

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金融領域的跨國活動也以洶涌澎湃之勢迅猛發展,金融全球化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金融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對世界各國利弊兼而有之,風險與機遇始終相伴。 1.金融全球化的積極影響。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同時又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將經濟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綜觀幾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金融全球化從整體上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利益,它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 (1)促進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資金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它的不斷發展以及資本跨國界流動的增加,使有限的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更合理的分配,在世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起到了及時調劑資金餘缺的作用。金融全球化促進資金在全世界范圍內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歐美等國的金融中心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獲得了大量急需的經濟發展啟動資金,帶動了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增長。歷史已經證明,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要素轉移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促進了國際投資和貿易的迅速發展。金融全球化消除了國際資本流動的障礙,並且極大地壓縮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時空限制,使國際資本流動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瞬間完成,資金的迅速、方便調撥,資金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為投融資和貿易提供了便利,極大地促進了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近20年來世界貿易以高出世界產出兩倍的速度增長。1986—1990年間國際直接投資僅為1690億美元,1991~1995年間增加到2299億美元,1996~1999年間增加到6418億美元。近10年來,國際直接投資以高出世界產出近三倍的速度增長。 (3)促進全球金融體制與金融結構的整合。金融全球化促進全球金融體制的整合,有利於金融機構加速改革和重組,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體制的整合,使一些國家的專業銀行制度逐漸向全能銀行制度轉變。全能銀行是指不受金融業務分工限制,經營所有的金融業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全能銀行既可以經營商業銀行的存款和貸款及結算業務、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業務,又可以經營信託業務,並且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份。由於全能銀行業務范圍廣泛,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全能銀行的業務分散化和收入來源多元化,有利於風險分散化和降低替代風險;全能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密切了銀行與客戶的關系。全能銀行在應對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帶來的金融市場深刻變化的挑戰中,表現出較高的應變能力和靈活性以及較強的競爭力。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動之下,原先實行專業銀行制度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在向德國式的全能銀行制度轉變,導致了金融體制的整合趨勢。 其次,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結構的整合,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德國、日本等國的金融體系過去都是以間接金融為主,資金供求雙方密切依賴銀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以間接金融為主導的國家的金融結構向以直接金融為主導的金融結構轉變,在金融結構上出現了與美國、英國等國趨同的趨勢。金融全球化促進各國金融結構的整合還突出表現為金融證券化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金融證券化浪潮。金融證券化又稱為金融非中介化或融資脫媒,是指直接金融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間接金融的發展速度,在整個金融市場上直接金融所佔的比重接近或.超過間;接金融的現象。金融證券化實際上就是籌資手段的證券化,即傳統的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籌資的方式逐漸轉變為通過證券市場發行債券的方式。金融證券化的發展與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交織在一起,使各國的金融結構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金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具有雙面性: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大大提高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效率,有效地配置資源,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全球福利的增進。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也帶來了眾多負面影響:(1)金融全球化使國際資本的流動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運行,資本大規模無序流動,往往造成各國金融市場的動盪不安,而一國的金融動盪又極易「傳染」給其他國家,引起全球金融危機。(2)金融全球化促進了虛擬金融資本對利潤的追逐,加劇其投機性,而虛擬金融資本和交易的膨脹易於誘發金融泡沫,導致經濟和金融的動盪。(3)金融全球化導致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內在脆弱性的加深。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委託代理關系容易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金融機構具有內在脆弱性,金融全球化使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趨同,使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穩健性下降。(4)金融全球化增加了匯率波動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從而使金融市場風險增大。(5)金融全球化使金融政策關聯化,使一些經濟體部分地喪失宏觀經濟決策的獨立性和宏觀經濟的控制能力。由於各國經濟決策的獨立性降低,減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削弱了國別宏觀經濟政策效應。(6)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各國金融監管的難度,金融混業經營向分業監管模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金融監管難以適應金融業務的發展,而且跨國界金融監管更加難以實施。(7)金融全球化對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尚待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會構成較大的沖擊,是地區性金融危機發生頻率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8)金融全球化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國際社會日益重視統一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由於發達國家掌握了金融全球化的主導權,按發達國家水平制定的標准必然不利於發展中國家,使其難以獲得所需的發展資金,從而進一步擴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綜上可見,金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加大金融風險和引發金融危機。金融全球化給世界一些國家帶來經濟失衡和金融不穩定的更大風險,金融全球化蘊藏著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在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其相伴的蔓延效應使金融危機迅速擴散,產生巨大的波及效應和放大效應,國際金融動盪已成為一種常態。 二是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即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

④ 西方發達國家為什麼經常使用公開市場業務作為貨幣政策

西方發達國家一般是市場化的利率,所以一般通過調整基準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去影響內市場利率,實現容貨幣政策目標。我們的利率是非市場化的,那些企業、銀行對利率也沒有國外那麼敏感,光用利率手段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比較重視量化控制,通過直接控制信貸規模和調整准備金率改變貨幣乘數的方法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另一個原因是由於持續的貿易順差和外資流入,外匯占款引起的貨幣增發占較大比例,像最近一月的新增外匯占款就很大,除了順差和外資流入,還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企業看好人民幣升值,把海外資產轉移到國內來了,這種情況下通過提高准備金率來控制貨幣供應量比其他方法有效。
希望採納

⑤ 西方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那些值得我國借鑒

當前,流動性過剩已成為中國經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所謂「流動性過剩」,通常指經濟層面資金充裕,銀行信貸投放沖動較強。在國際經濟失衡的背景下,中國國際收支近年來持續呈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外匯儲備持續攀升,導致出現流動性偏大。這一問題已波及經濟各個層面,並由此造成貿易摩擦增多、通脹壓力加大等問題。

針對流動性過剩問題,央行頻繁動用貨幣政策這一直接、靈活的宏觀調控手段,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提高利率、發行央行票據輪番上陣。

今年央行已先後5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2次加息。特別是5月18日,央行加大政策調控力度,同時調整了准備金率、利率和匯率,顯示了政府緩解流動性過剩的決心。

此外,央行於今年1月底重啟三年期央行票據,適時延長央行票據期限。央行票據發行力度也進一步加大,截至6月21日,今年累計發行的央行票據已超過2.5萬億元。

財政政策逐漸發力

在貨幣政策頻繁推出的同時,提高印花稅、調整出口退稅、國債發行等財政政策也正漸漸走向中國宏觀經濟的前台。

5月30日,財政部將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1‰調整為3‰。

6月18日,我國正式發布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共涉及2831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

「這次政策調整的目標主要是為了減少順差。」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王曉華日前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表示。專家認為,出口退稅的調整將對抑制外貿出口的過快增長、緩解流動性過剩起到積極作用。

全國人大常委會6月29日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授權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可停徵或減征利息稅。

「這是一個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合起來的、很好的對經濟進行調控的辦法。」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蔡志洲研究員說。他指出,對利息稅的調整,直接指向流動性過剩問題,直接的效果和目的,就是回收流動性。

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了由財政部發行15500億元特別國債購買外匯的議案。

「這有利於抑制貨幣流動性,緩解人民銀行對沖壓力。」財政部部長金人慶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殷建峰認為,財政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可以從貨幣市場回籠貨幣,有助於減少央行對沖流動性的壓力,從而對當前貨幣市場流動性過剩格局產生影響。

根治流動性過剩還需兩大政策「組合拳」

根治流動性過剩不能單靠央行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央行票據等各種貨幣政策手段雖然對流動性過剩起到一定的收縮作用,但在准備金率和利率屢次上調之後,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逐步縮小,這就需要財政政策及時跟上並對貨幣政策加以配合。

6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努力緩解流動性過剩矛盾。綜合運用金融、財稅等手段,引導和調控資金流動。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近日開會研究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取向和措施時也指出,應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穩中適度從緊,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產業、外貿、金融監管等政策的協調配合。

專家認為,我國流動性過剩的背後是投資與消費的失衡。在國內消費不足的情況下,過剩的生產能力必然要尋求外部需求平衡,從而導致巨額的貿易順差。因此,必須擴大內需,增加消費,才可以減少順差。

對此,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建議,中國要實行「分紅、收租、減稅」的財稅改革,分紅是指國企分紅,收租指要徵收資源稅,減稅就是要降低個人所得稅,或是提高社保投入,以此來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提高消費,降低儲蓄率。

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兩大政策工具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有所長。今後在宏觀調控方面,我國將會更多地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組合拳」,使宏觀調控更加有效。

⑥ 西方金融機構主要有哪些

西方金融機構體系與職能: http://202.201.48.18/jgxy/jxcgj/yinhang/jy5.php 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金融業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是直接相聯系的,發達的經濟必然有發達的金融系統。西方發達國家經過了幾百年的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的發展,房地產金融機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善、功能齊全、內部構成復雜而又精巧的系統。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經濟不斷發展,住房嚴重短缺的矛盾已經克服,其注意力日益集中於住房質量和改良舊房,房地產金融機構的地位也就發生著有利的變化。1.美國在美國,為了鼓勵私人購建房屋,政府一般採取支持貸款機構逐年降低貸款利率和其他一些刺激方式,這種得美國的房地產融資機制不斷健全及完善,從實旆情況來看,其融資方式靈活有效,購建房屋者可普遍利用較為方便和優惠的政策進行房地產融資活動。美國的房地產金融機構主要有三類,即政策的專業信貸機構、商業銀行和非商業銀行的儲蓄信貸機構。(1)政府專業信貸機構這是指美國政府為干預和參與房地產融資活動而設立的永久性的信貸機構,並兼有一些管理職能,主要有兩大機構。①住宅及城市開發部。它是美國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建立的一個「二級抵押機構」,以便在更大范圍內為私營部門提供融資方面的服務。它主要通過受該部監督的三個機構向房地產購建者提供資金。這三個機構是「聯邦住宅管理署」、「聯邦全國抵押協會」和「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這些機構不直接放款,而是通過雙層抵押機制為住房儲蓄貸款協會等機構提供和代理融資服務。當住房儲蓄貸款協會在資金來源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用借款人抵押的住房(也稱一級抵押)作擔保,向二級機構申請貸款。二級機構可再用一級抵押品作擔保(也稱二級抵押),向社會發行債券,籌集資金。這樣,美國政府成功地開辟了新的住房融資渠道。雙層抵押,一方面通過公開發行債券,把一部分其他形式的長期資金,如養老金、保險金等轉化為住房投資基金;另一方面通過債券的自由買賣過程,把一部分居民的短期儲蓄轉化為長期資金。近年來,美國的二級抵押機構的經營規模有了相當大的發展,為住房儲蓄貸款協會等房地產金融機構籌措資金50%左右,成為當今美國住房金融業主要資金供給者。②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系統。它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該系統在美國12個區設立了住宅銀行,成為政府幹預與協調房地產業的金融系統。這些銀行的活動是由總統任命的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理事會控制的。所有聯邦注冊及許多州注冊的儲蓄貸款協會都是該系統的成員。目前,約有20%的互助儲蓄銀行和部分人壽保險公司也加入到該系統中。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理事會代表該系統的12家區域性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及票據籌資為所屬的成員機構提供初級市場,使信用緊縮時不發生資金周轉上的困難,同時,允許系統內的儲蓄貸款協會向該系統貼現,當存款余額下降時,可向該系統借貸,存款余額上升時,即償還該系統的貸款。該系統設立在12個區的住宅銀行主要是吸收社會閑置資金,發放抵押貸款。貸款的形式很多,時間也長短不一,一般為30年。在貸款期間,房主把房地產抵押給銀行,作為今後按合同定期還本付息的保證,如果房主因某種原因無力按時還本付息,銀行可按法律取消房主對房地產抵押贖回權,房主便失去了對房地產的所有權。政府往往根據國力情況,用抬高或降低利率的措施來控制建築業的發展,以達到對整個經濟干預和調節的目的。美國政府的住宅儲蓄貸款銀行開展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則是美國金融市場的一項重大業務,佔用資金相當於美國整個金融市場總資金的1/4。1/5,佔全國房地產建築業的4/5,從而對穩定美國的建築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2)商業銀行美國的商業銀行原被法律禁止從事長期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因為它期限較長(一般為15年至25年,最長的可達35年),流動性較差。後來人們注意到房地產抵押貸款幾乎全部是按分期付款方式償還的,它們的實際償還期要比名義償還期短得多,當這些住宅在轉售時即可收回貸款。此外,在整個住房融資體系中存在著一個可供銀行出售其住宅抵押的二級市場,使銀行在需要資金時能改善資產的流動性,再加上銀行存款的結構中定期存款比例逐漸增大,所以,美國的銀行法對商業銀行從事房地產抵押貸款的限制逐漸放寬。為此,商業銀行也就開始經營房地產抵押貸款業務。目前,美國商業銀行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幾乎佔全部金融系統銀行貸款的1/3,商業銀行對住宅抵押市場的進軍早已使其與儲蓄信貸機構的區分界限在實際中變得模糊不清了。因此,商業銀行也就成為美國住房融資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渠道。(3)非商業銀行的儲蓄信貸機構非商業銀行的儲蓄信貸機構主要吸收長期性儲蓄存款,其資金大部分投放在較長期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上,是美國房地產融資體系的基礎。由於它們的特殊地位,其放款活動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整個住宅建築的速度。非商業銀行的儲蓄信貸機構有如下形式:①儲蓄貸款協會。該機構是互助合作性質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主要是通過開辦各種高利率儲蓄賬戶以鼓勵儲蓄,為住房的建設、購買和維修提供較優惠的貸款。最早的一家儲蓄貸款協會機構1831年出現在費城,以後這種機構逐漸遍布全美國,目前約有4 600多家,數量與規模均僅次於美國的商業銀行。根據儲蓄貸款協會的特性,可劃分為互助的、股份的、參加保險的、未參加保險的以及在聯邦注冊的和在州政府注冊的等不同類型。目前,約有2 000多家儲蓄貸款協會向聯邦政府注冊,另外2 600家向州政府注冊。為了維持流動性,儲蓄貸款協會必須在聯邦住房貸款區域銀行存款,在聯邦儲備地方銀行也應擁有存款。為了保障安全性,聯邦注冊的儲蓄貸款協會必須參加聯邦儲備貸款保險公司的保險。在州注冊的儲蓄貸款協會有投保選擇權,它們大部分選在聯邦儲備貸款保險公司投保,其餘由各州經營的基金會承保。原儲蓄貸款協會的放款業務絕大部分是房地產抵押貸款,故經營狀況對抵押市場的依賴性很大,風險也很大。自1982年以來,儲蓄貸款協會已採用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將風險轉給借款人,同時也開辦了其他商業和消費性貸款,並注意改善資產結構。今後該協會仍將是美國房地產融資體系最主要的部分。⑦互助儲蓄銀行。它在美國房地產融資體系中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19世紀初期,互助儲蓄和銀行開始出現在波士頓、費城和紐約等城市,主要吸收小額儲蓄和定期儲蓄,其管理一直都很穩健。到了20世紀80年代,互助儲蓄銀行均參加了存款保險,其中70%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投保,其餘的在各州保險基金會投保。近年來,美國除了由政府負擔10%。l5%低收入者的住房外,其餘85%。90%的住房由許多私人發展公司建造和經營,而這些由私人經營的住宅所需的資金是通過房地產融資形式獲得的。在取得資金時,需要抵押房地產,所以,目前美國已有5 500萬幢住宅的所有權實際上是儲蓄機構所擁有的,其中主要是儲蓄貸款協會和互助儲蓄銀行,這部分住宅約佔美國住宅總數的2/3。③人壽保險公司。近些年來,美國的人壽保險公司發展很快,該公司把大量的投資集中於大型辦公樓、購物中心和公寓建築的商業抵押貸款上,而把零星的住宅抵押貸款業務轉讓給當地儲蓄機構和銀行。目前,該公司用於不動產和公司債券上的投資占公司總資產的3/4。 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出現了以下的趨勢: 1.在業務上不斷創新,並向綜合化方向發展。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機構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 業務上由專業化向綜合化發展;同時各國對金融體制進行了改組和整編也使得金融體制中金融機構由專業化向綜合化轉化。 2.跨國銀行的建立使銀行的發展更趨國際化。跨國銀行的發展是金融機構創新的一個主要表現。這是伴隨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而出現並擴展的。 3.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重組資本結構和經營結構。大多數國家的銀行業已經開始按照《巴塞爾協議》所提出的國際銀行業的行為規范,對金融風險進行控制。 4.兼並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的一個有效手段。為了適應激烈的競爭,實現優勢互補,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兼並形成一股新的浪潮。 5.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正不斷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大型復合型金融機構。為適應經濟和金融業自身發展的要求,原來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步被打破,混業經營,提供全面全能的金融服務成為金融機構創新的主要內容。

⑦ 請問西方金融機構主要有哪些

西方發達國家經過了幾百年的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的發展,房地產金融機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善、功能齊全、內部構成復雜而又精巧的系統。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經濟不斷發展,住房嚴重短缺的矛盾已經克服,其注意力日益集中於住房質量和改良舊房,房地產金融機構的地位也就發生著有利的變化。 1.美國 在美國,為了鼓勵私人購建房屋,政府一般採取支持貸款機構逐年降低貸款利率和其他一些刺激方式,這種得美國的房地產融資機制不斷健全及完善,從實旆情況來看,其融資方式靈活有效,購建房屋者可普遍利用較為方便和優惠的政策進行房地產融資活動。美國的房地產金融機構主要有三類,即政策的專業信貸機構、商業銀行和非商業銀行的儲蓄信貸機構。 (1)政府專業信貸機構這是指美國政府為干預和參與房地產融資活動而設立的永久性的信貸機構,並兼有一些管理職能,主要有兩大機構。 ①住宅及城市開發部。它是美國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建立的一個「二級抵押機構」,以便在更大范圍內為私營部門提供融資方面的服務。它主要通過受該部監督的三個機構向房地產購建者提供資金。這三個機構是「聯邦住宅管理署」、「聯邦全國抵押協會」和「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這些機構不直接放款,而是通過雙層抵押機制為住房儲蓄貸款協會等機構提供和代理融資服務。當住房儲蓄貸款協會在資金來源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用借款人抵押的住房(也稱一級抵押)作擔保,向二級機構申請貸款。二級機構可再用一級抵押品作擔保(也稱二級抵押),向社會發行債券,籌集資金。這樣,美國政府成功地開辟了新的住房融資渠道。雙層抵押,一方面通過公開發行債券,把一部分其他形式的長期資金,如養老金、保險金等轉化為住房投資基金;另一方面通過債券的自由買賣過程,把一部分居民的短期儲蓄轉化為長期資金。近年來,美國的二級抵押機構的經營規模有了相當大的發展,為住房儲蓄貸款協會等房地產金融機構籌措資金50%左右,成為當今美國住房金融業主要資金供給者。 ②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系統。它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該系統在美國12個區設立了住宅銀行,成為政府幹預與協調房地產業的金融系統。這些銀行的活動是由總統任命的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理事會控制的。所有聯邦注冊及許多州注冊的儲蓄貸款協會都是該系統的成員。目前,約有20%的互助儲蓄銀行和部分人壽保險公司也加入到該系統中。 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理事會代表該系統的12家區域性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及票據籌資為所屬的成員機構提供初級市場,使信用緊縮時不發生資金周轉上的困難,同時,允許系統內的儲蓄貸款協會向該系統貼現,當存款余額下降時,可向該系統借貸,存款余額上升時,即償還該系統的貸款。該系統設立在12個區的住宅銀行主要是吸收社會閑置資金,發放抵押貸款。貸款的形式很多,時間也長短不一,一般為30年。在貸款期間,房主把房地產抵押給銀行,作為今後按合同定期還本付息的保證,如果房主因某種原因無力按時還本付息,銀行可按法律取消房主對房地產抵押贖回權,房主便失去了對房地產的所有權。政府往往根據國力情況,用抬高或降低利率的措施來控制建築業的發展,以達到對整個經濟干預和調節的目的。美國政府的住宅儲蓄貸款銀行開展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則是美國金融市場的一項重大業務,佔用資金相當於美國整個金融市場總資金的1/4。1/5,佔全國房地產建築業的4/5,從而對穩定美國的建築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商業銀行美國的商業銀行原被法律禁止從事長期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因為它期限較長(一般為15年至25年,最長的可達35年),流動性較差。後來人們注意到房地產抵押貸款幾乎全部是按分期付款方式償還的,它們的實際償還期要比名義償還期短得多,當這些住宅在轉售時即可收回貸款。此外,在整個住房融資體系中存在著一個可供銀行出售其住宅抵押的二級市場,使銀行在需要資金時能改善資產的流動性,再加上銀行存款的結構中定期存款比例逐漸增大,所以,美國的銀行法對商業銀行從事房地產抵押貸款的限制逐漸放寬。為此,商業銀行也就開始經營房地產抵押貸款業務。目前,美國商業銀行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幾乎佔全部金融系統銀行貸款的1/3,商業銀行對住宅抵押市場的進軍早已使其與儲蓄信貸機構的區分界限在實際中變得模糊不清了。因此,商業銀行也就成為美國住房融資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渠道。 (3)非商業銀行的儲蓄信貸機構非商業銀行的儲蓄信貸機構主要吸收長期性儲蓄存款,其資金大部分投放在較長期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上,是美國房地產融資體系的基礎。由於它們的特殊地位,其放款活動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整個住宅建築的速度。非商業銀行的儲蓄信貸機構有如下形式: ①儲蓄貸款協會。該機構是互助合作性質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主要是通過開辦各種高利率儲蓄賬戶以鼓勵儲蓄,為住房的建設、購買和維修提供較優惠的貸款。 最早的一家儲蓄貸款協會機構1831年出現在費城,以後這種機構逐漸遍布全美國,目前約有4 600多家,數量與規模均僅次於美國的商業銀行。根據儲蓄貸款協會的特性,可劃分為互助的、股份的、參加保險的、未參加保險的以及在聯邦注冊的和在州政府注冊的等不同類型。目前,約有2 000多家儲蓄貸款協會向聯邦政府注冊,另外2 600家向州政府注冊。為了維持流動性,儲蓄貸款協會必須在聯邦住房貸款區域銀行存款,在聯邦儲備地方銀行也應擁有存款。為了保障安全性,聯邦注冊的儲蓄貸款協會必須參加聯邦儲備貸款保險公司的保險。在州注冊的儲蓄貸款協會有投保選擇權,它們大部分選在聯邦儲備貸款保險公司投保,其餘由各州經營的基金會承保。原儲蓄貸款協會的放款業務絕大部分是房地產抵押貸款,故經營狀況對抵押市場的依賴性很大,風險也很大。 自1982年以來,儲蓄貸款協會已採用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將風險轉給借款人,同時也開辦了其他商業和消費性貸款,並注意改善資產結構。今後該協會仍將是美國房地產融資體系最主要的部分。 ⑦互助儲蓄銀行。它在美國房地產融資體系中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19世紀初期,互助儲蓄和銀行開始出現在波士頓、費城和紐約等城市,主要吸收小額儲蓄和定期儲蓄,其管理一直都很穩健。到了20世紀80年代,互助儲蓄銀行均參加了存款保險,其中70%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投保,其餘的在各州保險基金會投保。近年來,美國除了由政府負擔10%。l5%低收入者的住房外,其餘85%。90%的住房由許多私人發展公司建造和經營,而這些由私人經營的住宅所需的資金是通過房地產融資形式獲得的。在取得資金時,需要抵押房地產,所以,目前美國已有5 500萬幢住宅的所有權實際上是儲蓄機構所擁有的,其中主要是儲蓄貸款協會和互助儲蓄銀行,這部分住宅約佔美國住宅總數的2/3。 ③人壽保險公司。近些年來,美國的人壽保險公司發展很快,該公司把大量的投資集中於大型辦公樓、購物中心和公寓建築的商業抵押貸款上,而把零星的住宅抵押貸款業務轉讓給當地儲蓄機構和銀行。目前,該公司用於不動產和公司債券上的投資占公司總資產的3/4。 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出現了以下的趨勢: 1.在業務上不斷創新,並向綜合化方向發展。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機構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 業務上由專業化向綜合化發展;同時各國對金融體制進行了改組和整編也使得金融體制中金融機構由專業化向綜合化轉化。 2.跨國銀行的建立使銀行的發展更趨國際化。跨國銀行的發展是金融機構創新的一個主要表現。這是伴隨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而出現並擴展的。 3.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重組資本結構和經營結構。大多數國家的銀行業已經開始按照《巴塞爾協議》所提出的國際銀行業的行為規范,對金融風險進行控制。 4.兼並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的一個有效手段。為了適應激烈的競爭,實現優勢互補,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兼並形成一股新的浪潮。 5.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正不斷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大型復合型金融機構。

⑧ 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有哪些

匯豐,花旗,渣打,東亞

閱讀全文

與近十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