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後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
最主要的問題是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輻射能力弱,覆蓋范圍小,區域集中專,服務對象窄屬
1.外資銀行人民幣來源渠道過於狹小和單一,難於確保業務的正常、安全地開展
2.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會對國內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目標提出嚴峻挑戰
3.我國對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監管還很不完善
4.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沒有穩妥的市場退出機制
② 現在我國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還有什麼限制嗎
1.沒什麼特殊限制了,主要是建網點很難,沒網點,不方便的,所以外資銀行還主要針對高端客戶
2.沒有這種規定的
③ 境內外資銀行人民幣貸款業務適用哪個法規
《貸款通則》第二條:本通則所稱貸款人.系指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經版營貸款業務的中資金融機構權。顯然不適用《貸款通則》。
境內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主要由200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及2004年銀監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進行規范。
另外中國加入WTO時對開放金融業務市場有承諾,也是外資銀行在境內開展業務的法律依據。
④ 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開展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1996年12月和1998年8月,中國先後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和深圳特區試辦人民幣業務。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取消了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同時承諾將逐步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最終在入世後5年內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對包括國內居民在內的所有中國客戶提供服務。按照承諾,中國先後對外資銀行開放了深圳、上海,大連、天津、廣州,武漢、成都、重慶。北京、廈門、沈陽、西安等18城市。與此同時,中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也在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進,外資銀行逐漸解除枷鎖,度過了初期的水土不服,逐步對中資銀行構成了新的挑戰。
一、現時影響
截至2004年10月底,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銀行在華設立204家營業性機構,已有105家外資銀行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61家獲准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2004年10月底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已達668.6億美元,約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8%,貸款余額323億美元,外匯貸款的市場份額佔到18%,不良率為1.3%,前10個月實現稅前利潤17.4億元。外資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現行法規,外資銀行全面開辦人民幣業務仍受到一些限制,如一年內只能申請設立一家分行、申請開辦人民幣業務需要開業三年以上且申請前兩年連續盈利。在業務范圍方面,外資銀行可開辦的人民幣業務也局限在:對本地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人士以及港澳台人士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辦理國內外結算,買賣。代理買賣外匯,從事外幣兌換和同業拆借等。由於受到種種限制,目前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規模尚小,但外資銀行擴張迅猛,人民幣資產總額近幾年每年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
就零售業務而言,個人外匯業務已經在2001年中國入世時即已對外資銀行開放;非居民的人民幣業務也在開放人民幣業務時同步對外資開放;國內居民的人民幣業務則要等到2006年後才開放。在2006年前,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零售業務的影響僅限於個人外匯業務。在這方面,外資銀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匯豐銀行在國內的10家分行都推出了國內居民的外匯業務。2004年廈門11家外資銀行個人外匯匯入款和匯出款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23.9%和49.7%,其中匯豐銀行分別為8.5%和20.8%,市場份額僅低於中行。在以外匯衍生產品為基礎的個人外匯理財業務方面,外資銀行也正在蠶食中資銀行個人外匯高端客戶的市場份額。
人民幣零售業務對外資銀行更具吸引力和挑戰性。外資銀行在對公人民幣業務和個人外匯業務方面的快速擴張,可能在今後國內居民人民幣業務上重演。
二、今後的競爭形勢
隨著2006年中國銀行業對外資全面開放的日益臨近,對內地零售業務市場寄予厚望的外資銀行加快了在中國市場的布局。中外資銀行業的競爭態勢將由彼此相安無事向更多的正面交鋒演化,雙方在零售業務方面圍繞客戶、產品、渠道和人才展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在客戶方面,外資銀行目前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在華外籍人員。港澳台華人,今後會把重心擴展到中國富裕城市的高收入階層,如私人企業主、高級管理人員等。
在產品方面,目前外資銀行公司業務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資,國際結算。存貸款,擔保,匯款等業務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已經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相當於國內商業銀行投放品種的3倍以上,顯示出外資銀行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而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外資銀行長於提供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存款及財富管理等服務,零售業務創造的利潤比重往往超過50%。今後外資銀行將會充分利用其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創新和推廣更多的產品。
中資銀行會在下面幾個方面受到較大的沖擊:
(一)個人理財業務
普通零售金融業務依賴機構網點的支持,外資銀行從人力成本等各方面利益考慮,將會把精力集中在高收入群體的爭奪上。2002年以來獲准經營個人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紛紛成立理財中心,通過私人理財業務來搶奪優質客戶這塊誘人的蛋糕。花旗。匯豐、渣打、東亞、恆生等外資銀行都在國內設立了專為尊貴客戶服務的理財中心,為客戶提供包括嫁娶、婚喪、教育、健康醫療保險、財產投資管理、搬家、旅遊及退休計劃管理在內的完整服務,4)。盡管實行全能銀行制的外資銀行無法在國內充分發揮其集團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混業經營的優勢,但全新的投資理念。成熟的財富管理工具、專業的金融人才和豐富的操作經驗使外資銀行在個人理財領域駕輕就熟,其進入必將加速中資銀行優質客戶的流失。
(二)外匯交易業務
2004年10月底全國外匯存款達到了1584億美元,其中居民外匯儲蓄存款為836億美元。匯率的劇烈變動、外幣利率的頻繁調整,使得居民和銀行都有開辦個人外匯交易的需求。2003年花旗銀行的「優利賬戶」和渣打銀行的「匯利賬戶」在上海等大城市就已經小試牛刀,2004年銀監會發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後,花旗、渣打、匯豐等24家銀行先後獲得了衍生產品資格,法國巴黎銀行還在上海設立了交易室。外資銀行推出的外匯結構產品,已經引起中資銀行外匯儲蓄的流失。在日益重要的個人外匯交易市場上,外資銀行占據優勢,而中資銀行目前尚不具備自主開發管理衍生產品的能力,僅能採取背對背平盤的方式充當外資銀行產品的銷售代表,難免受制於人。
(三)信用卡業務
信用卡是客戶日常使用率最高的金融產品,同時也是銀行新產品的最好載體。中國信用卡市場對外資銀行極具誘惑。目前銀監會正會同有關部門起草銀行卡管理條例,以推動外資銀行發卡業務。在獲准單獨發卡之前,外資銀行已經聯手國內合作夥伴進軍信用卡業務。2003年花旗集團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建立戰略聯盟合作夥伴關系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2004年2月正式推出了內地首張由外資銀行提供管理和技術支持的雙幣種信用卡,標志著外資銀行已經正式介入中國內地信用卡市場。2004年12月花旗浦發卡一改居高臨下的姿態,宣布雙雙降低普卡和金卡申請門檻,並把發卡城市由滬深穗擴展到10個城市。此外,匯豐銀行與上海銀行合作打造的申卡國際信用卡、興業銀行與恆生銀行合作的興業信用卡也在2004年先後亮相。匯豐銀行2004年8月參股交通銀行後,兩家合作組建了太平洋信用卡中心,並有望在2005年第一季度開始發卡;2004年12月美國運通公司也與工商銀行合作推出了牡丹運通卡。
聯合發卡使外資銀行繞開了人民幣對象和地域的限制,提前進入了人民幣零售市場,給其他中資銀行帶來了壓力。外資銀行借合作發卡達到了熟悉國內市場的目的,為以後獨立發卡作好了市場。品牌及宣傳等先期准備。目前國內大中城市的銀聯金卡工程為所有入網銀行提供了共享網點和設備資源的便利,外資銀行獨立發卡後可節省鋪設國內網路的時間和成本,信用卡的競爭將更趨激烈。
(四)個人信貸業務
近年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量也呈現上升趨勢。處於起步階段的個人消費信貸在我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外資銀行在樓宇按揭、汽車金融等業務上具有優勢,目前匯豐、渣打、花旗、東亞等外資銀行已經在京滬杭等地開展了外籍人士住房按揭貸款業務。在國內緊縮地產信貸、提高利率的情況下,外資銀行憑借貸款利率低,貸款成數和年限靈活、更多可選貨幣、服務完善等優勢,在部分城市已經占據了外銷樓盤按揭的半壁江山。在汽車金融方面,2004年大眾汽車金融公司與上汽通用金融公司已經開業經營,另外三家汽車金融公司也在籌建之中。在外資銀行2006年獲准向中國居民個人提供汽車信貸後,中資銀行將面臨業務進一步流失的風險。
在渠道方面,外資銀行將會採取增加網點,開辦網上銀行和並購國內銀行的方式增強對個人銀行業務市場的滲透。在增設網點方面,目前匯豐、東亞。渣打在華分行數分居前三位,其中東亞銀行率先在深圳增設羅湖支行,標志著外資銀行向深圳零售市場進軍的開始。另外,花旗、渣打、東亞,匯豐等13家外資銀行已經獲准提供全面網上銀行服務,網上銀行已經成為外資銀行重要的營銷手段。在通過並購方式進入市場方面,外資銀行已經不再局限於參股城市商業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2003年底恆生銀行參股興業銀行、2004年匯豐銀行收購交通銀行股權並派駐管理人員,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進入內地零售業務市場的渠道。
三、對策建議
2006年後國內銀行在零售業務市場上將面對外資銀行強有力的競爭。在為時不多的過渡期內,中資銀行必須未雨綢繆,及時調整,積極應對國內銀行業全面開放後的競爭和合作形勢。
(一)認清形勢,勤練內功,從根本上增強競爭能力
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網路。龐大的客戶基礎和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了解一向被認為是中資銀行的優勢,但中資銀行不能因此高枕無憂。從分支機構網路來看,外資銀行開展零售業務並不需要建立全國性的分行網路,外資銀行只要在中國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設立有限的分支機構即可獲得足夠數量的客戶群體,而網上銀行等電子交易渠道的擴展、參股中資銀行進一步彌補了外資銀行的網點劣勢。在客戶群體方面,外資銀行主要瞄準能真正帶來利潤的高端客戶,20%的高端客戶的流失就足以動搖中資銀行的盈利基礎。在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了解上,外資銀行通過員工的本土化,逐漸融入當地,其中西合璧的優勢在拓展企業白領。留洋精英等高端客戶方面具有更多的優勢。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對北京轄區內的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力進行了調查,結果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排名墊底,位列前12位的全部是外資銀行,渣打銀行、里昂信貸銀行和匯豐銀行的北京分行排名居前。中資銀行需要對自己的競爭能力有正確的認識,認真學習借鑒外資銀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嚴密的內控制度和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成熟的產品創新機制、有效的客戶服務模式,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
(二)實施客戶戰略,加強對個人高端客戶的服務
外資銀行多有自己明確的市場定位和目標客戶,並據此制定實施相應的產品、營銷、定價和服務策略。如花旗銀行對賬戶余額不足5000美元的客戶收取服務費,將零售業務鎖定到高端客戶上。相比之下,大多數中資銀行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銀行與銀行之間產品雷同。中資銀行需要對零售銀行業價值鏈上的特定環節和特定客戶群體有所側重,特別是服務好現有的高端客戶。
在服務高端客戶方面,外資銀行在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方面已經有了成熟的經驗,而中資銀行在競爭的壓力下最近幾年才逐步認識到服務高端客戶的重要性。理財中心在硬體方面容易購置,但中資銀行在人才、服務機制等軟體上短期內難以改善,加上國內金融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模式,所謂的理財服務多停留在概念包裝的初級層面,還難以為高端客戶提供綜合性的專家理財服務。中資銀行今後需要突出發展理財業務,除了建好個人理財中心,為中高端客戶提供一個舒適便捷的服務環境外,還需要在經營理念、
創新理財產品,內部機構設置。人員培養、考核激勵方面努力改進對高端客戶的服務。
(三)重視個人產品的創新和整合,為客戶提供綜合性服務
零售金融業務涉及不同的業務和渠道,目前多數中資銀行由信用卡部、私人客戶部、電子銀行部。個人信貸部等不同部門分開經營,並且各類業務使用不同的系統,導致內部無法共享信息,影響到對客戶的綜合服務。今後需要強化銀行內部的協調與合作,改變儲蓄、銀行卡,零售貸款等零售系統相互獨立的局面,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變,完成由儲蓄業務為主向全面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的過渡,為個人客戶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金融服務。
(四)改善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
銀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的深入,中外資銀行的人才爭奪戰將愈演愈烈。外資銀行優厚的待遇、有效的激勵機制。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對金融人才有更大的吸引力。中資銀行在調整機構和人員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業務骨乾和管理人才的使用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來穩定員工隊伍,提供內部人才的凝聚力。
(五)選擇合適的夥伴開展合作,在競合中實現雙贏
中外資銀行在競爭的同時,在業務、技術和股權方面各個層面上也有合作的機會。在業務和技術合作方面,中外資銀行各有所長,雙方可取長補短,在信用卡。汽車抵押貸款、住房按揭證券化、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仍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在這方面國內一些銀行已經取得了進展,如2002年台灣中信銀行與招商銀行在上海合作建立了信用卡中心,中信嘉華銀行(香港)與中信實業銀行在深圳合作建立了信用卡中心。
在股權合作方面,中資銀行資本金普遍不足,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可以充實資本,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同時還可吸收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理念、金融技術和人才,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銀行的管理水平。外資銀行通過參股、控股中資銀行,可以減少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的時間和資金成本,獲得了開展零售業務必須的營銷網路、客戶資源和本幣基礎。雙方的合作也受到了中國銀監部門的鼓勵,2003年12月中國銀監會提高單個外資機構入股中資銀行的比例後,外資金融機構從最初的參股城市商業銀行逐步向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過渡,興業銀行和交通銀行先後成功地引進了外資戰略夥伴。除參股現有銀行外,中外資銀行還可合資建立新的銀行,如2003年底建行和德國施豪住房儲蓄銀行簽署合資協議成立中德住房儲蓄銀行。隨著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推進,雙方的股權合作空間還十分廣闊。
入世時確定的5年過渡時期將在2006年結束,中外資銀行全面的、公平的競賽即將真正展開。中資銀行應抓住剩下不多的時間制定實施明確的戰略,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迎接國內銀行業全面開放的來臨
⑤ 過了5年的入世過渡期,中國對外資銀行進入有什麼法規限制嗎限制嚴嗎
外資銀行要正式進入中國,必須先在中國設立代表處
設立代表處年滿2年後,方可申請成立股份公司
當然還是需要滿足注冊資金等條件的
滿足條件見管理條例
⑥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並對中國銀行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舉世矚目,參與全球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伴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化,我國的金融業參與全球化的程度也在加深,特別是在2006年我國政府全面放開銀行業以後,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投資日益頻繁。外資銀行的進入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競爭和挑戰,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因此,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尤其是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對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國銀行業競爭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一是有助於深化金融改革,提高中國金融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與本國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以及其在華業務范圍和客戶基礎的逐步擴大,運用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逐漸增加,這勢必會給中資金融企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壓力。這將迫使中資金融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學習和掌握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金融創新產品,合理的選擇和培育優秀客戶,促使資金流向更為合理,提高金融效率,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審慎會計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
二是有利於中國金融企業國際化進程。國際化的形式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是請進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國際經貿活動將更加頻繁,對外招商引資、國際借貸活動將會進一步增多,這將給中資銀行在境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外資銀行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資銀行將會採取措施,跟蹤中資海外企業和中國經貿活動,在海外增設營業機構,更多參與國際競爭。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資金融企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一是市場轉移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對中資銀行的壟斷地位形成巨大沖擊,我國加入WTO後,現有對外資銀行的種種限制將逐步取消,外資銀行將憑借完備的商業銀行服務功能與中資銀行展開激烈的優質客戶爭奪戰,存貸款客戶將從國內銀行機構轉移到外資銀行機構,外資銀行在中國國內銀行服務市場中的份額擴大,國內銀行機構的市場份額相應縮小。
二是資本外流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使國內貨幣資金首先以本幣形式流入外資銀行機構,同時在外資銀行機構進入中國國內市場業務,客觀上可促使本幣資金兌換為外幣資金的背景下,隨後出現資金從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出。中國在對外開放國內銀行市場的同時繼續實行資本流動管制,有助於防範大規模資本外流。但從更加長遠的觀點來看,難以指望資本流動的管制措施會保持不變。
三是人才流失的挑戰。外資銀行拓展中國市場,會以優厚條件大量吸納高素質人才,結果會使中資銀行的業務骨幹流失。而人才的流失,不僅降低銀行的業務開拓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也會帶走一部分客戶。
面對加入WTO,面對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國金融企業必須加快改革和業務發展。我們的當務之急是突破,關鍵是深化體制改革,把銀行改建成真正的金融企業,這是與外資銀行展開競爭的前提。建立和完善以推動銀行機構穩健經營和增強競爭力為宗旨的人事組織結構是核心工作。同時,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可以起到進一步強化銀行經營者競爭意識的作用。在這些改革中,增加信息披露、完善會計監督、建立適當的存款保險制度等等是改革獲得成功的必要補充條件。
非金融企業:我們都知道銀行對整個國民經濟存在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外資銀行的進入必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對中國的非金融企業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非金融企業面臨機遇一是非金融企業可以接受更為全面的金融服務,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往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於一身,與嚴格分業管理的中資銀行相比,可以為廣大非金融企業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商業銀行服務和各類咨詢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業務要求。同時,中國加入WTO後,國際貿易量將飛速發展,中國非金融企業對銀行的國際結算、信用證業務需求將大量增加,外資銀行可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以及與跨國公司的長期合作關系,為中國非金融企業提供更為優質的跨國結算業務。
二是有利於引進外資,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隨著對外資銀行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限制的取消,非金融企業對外資銀行的外匯貸款需求將會大大增加。在中國國內外匯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外資銀行作為直接引資渠道的作用會進一步增強。外商投資企業在華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一般說來,外資銀行的服務比中資銀行更能滿足外商投資企業需要。
三是有利於國內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尤其是對中國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入世後,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的地域限制將被取消,政府逐步向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及金融零售業務的經營權。這無疑對民營及中小型企業是個好消息。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會拓寬國內企業融資渠道,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將會得到緩解,有利於國內企業經營范圍和發展空間的進一步拓展。
四是外資銀行通過培植優質客戶和提供各類企業咨詢服務,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和信息披漏方式向國際慣例靠攏,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國內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外資銀行大多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摸爬打滾多年,具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和成熟的評估技術體系和規則意,可識以為客戶經營管理提供更為全面和先進的監督咨詢服務和國際市場信息,提高國內企業的規則意識和經營的國際化。
⑦ 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的研究目的及意義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擴大金融服務開放,引進競爭機制對提高市場效率、促進我國國內金融機構改進經營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缺乏充分競爭,作為市場主體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就沒有足夠的壓力來提供最優質高效的服務。結果,使其可獲得最初壟斷利潤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入世後將在一定時候取消設立外資銀行的地域限制,允許更多的外資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這一承諾打破了對金融服務市場維持數量限製造成的金融服務部門效率低下的局面,使未來的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的積極意義還在於能夠帶來先進的金融產品和更好的金融服務。
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沖擊的首先是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其次是對中資金融機構擁用的客戶群會沖擊。銀行出售的是服務,服務質量是銀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外國商業銀行十分注重服務理念,塑造服務形象。一旦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他們將以成熟的金融工具、良好的服務手段、優質的品牌、獨特的營銷方式來推銷他們的產品,搶占居民和企業的「購買」服務,這樣將有可能使國有銀行的客戶群迅速減少,大量優質客戶可能會轉入外資金融機構。
從部門來看,由於外資金融機構與我國金融機構相比,擁有更為豐富的經營經驗和我國機構所無法比擬的靈活性,實力也更為強大,如果全面進入我國市場,將會在競爭中搶占市場。從人才競爭看,中資金融機構將面臨優秀金融人才的競爭。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銀行將突破地域和數量限制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對國內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較旺盛。他們將以高薪、出國培訓、委以重任等優厚的條件來吸引我國金融機構的專業人才,而我們對一些高級管理人才在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在未來的人才競爭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完善培育、激勵機制,將會造成金融機構優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⑧ 那些外資銀行已經進入中國
從中國加入WTO以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發展十分迅速,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外資銀行的營業機構進一步增加,到2004年10月,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204家營業性機構,其中包括外國銀行分行163家,其下設支行16家,獨資與合資銀行及財務公司14家,其下設分支機構11家。此外,外資銀行類機構在中國還設立了223家代表處。2004年底,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在華外資銀行機構已達105家,版圖擴展到18個城市。
其次,在華外資銀行的資產發展明顯加速。2001年12月我國正式加入WTO到2004年,外資銀行的在華資產總額增長了54%,平均年增長18%;特別是2004年,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大幅提高,到2004年10月末,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5533.9億元,同比增長41.44%,約佔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8%。再次,外資銀行貸款迅速增加。到2004年10月,外匯貸款佔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匯貸款總額的18%左右,貸款總余額已達2 674.16億元。另外,外資銀行的服務品種日趨多元化,到2004年10月末,外資銀行在發展自己的過程當中,已經可以向中國的市場投放 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這相當於原來國內商業銀行投放服務品種的3倍以上。
2.享受的優惠政策 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過程中,中國政府給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近兩年,我國政府賦予外資銀行更多的優惠條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擴大外資銀行進入的區域范圍,從2004年12月2日起允許外資金融機構將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擴大到昆明、北京、廈門、西安、沈陽,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從13個增加到18個。
其次,建立西部綠色通道,對於外資銀行在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機構和開辦業務的申請,在審理時將設立綠色通道,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審批。並且,允許外資銀行從事代理保險業務,外資銀行經所在地銀監會派出機構備案之後,在其已獲準的客戶對象和業務范圍內,按照相關的規定,從事代理保險業務。
再次,進一步放寬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資格條件,在堅持審慎標準的前提下,加快對外資銀行設立同城支行、開辦人民幣業務及衍生產品等業務的審批,為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二、外貿銀行進入對中國銀行業的挑戰及我國銀行業的對策
(一)外資銀行的優勢
外資銀行比中資銀行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具體表現為:(1)外資銀行作業方法遵循的是國際慣例,基本上不受政府幹預。我國商業銀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無法擺脫政府指控干預。(2)外資銀行規模龐大,資金實力雄厚,資產質量優良。僅花旗集團的資產就達7 000億美元以上,相當於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的總和。又如美國商業銀行目前的不良資產比率是0.67%,而我國銀行的不良資產無論以哪個口徑計算都在它的30倍以上,大量不良資產已使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信用和地位受到嚴重損傷。(3)外資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靈活,富有生機,比較適應市場經濟日益靈活多變的現實。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體制不健全,沒有形成有效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符合市場需要的管理制度乃在形成與完善之中。(4)外資銀行融入國際金融市場多年,有著豐富的經營經驗,提供的金融服務花樣多,能較快地適應市場需要。(5)外資銀行的軟硬體設備優良,產品的科技化程度高。(6)外資銀行在不少領域享受超國民待遇。在上繳利稅方面,中資銀行的總負擔超過70%,而外資銀行的綜合稅率只有30%左右;在購置設備方面,中資銀行費用需從稅後利潤中支出且需上級部門審查批准,而外資銀行卻很靈活;在業務范圍,外資銀行可做外幣投資業務。
(二)對中國金融銀行業的沖擊
因為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相比具有以上優勢,所以,外資金融機構涌人中國後,也對中國金融業產生了一些沖擊,這種沖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中資銀行業務的沖擊
在傳統存貸款業務上,無論存、貸品種,中資銀行均遠遠不及外資銀行。在美國的銀行除了我國現有的所有存款品種外,還推出了與投資相結合的存款(與日經225股票指數掛鉤的2年期定期存款在存期內,日經股票指數每上升1 000點,存戶即可賺取年利率2.6%的回報)及外幣定期存款戶頭,允許存戶在16種外幣中免費隨意轉換等品種。同樣,中國的消費信貸和分期償還貸款等業務還尚待拓展;而美國消費貸款已佔整個商業銀行貸款總額的20%,包括汽車、住宅、小額生活貸款,度假旅行貸款等。 2.對中資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
中間業務主要是指,擔保業務、貸款承諾、金融工具創新、中介服務等,西方銀行的中間業務從20世紀80年代始得到迅速發展,已成為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而我國尚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金融市場尚需完善,中間業務品種很少,檔次低開辦面窄、收益差,而且,在我國曾經出現過的國債期貨、外匯期貨、股票指數期貨,都因投機過度、交易不規范而停辦,目前,只剩下中國銀行的外匯交易市場;同樣,我國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發展也非常緩慢。預計在中國加入WTO 5年之後,外資銀行在外幣存款和人民幣存款的市場份額將分別升到15%和10%左右,外資銀行的外幣貸款和人民幣貸款的市場份額將分別達到1/3和15%左右;外資銀行中間業務則可能超過50%,並且,將獲得絕大部分金融生產品交易業務及投資銀行業務的市場份額。 3.對優質客戶的爭奪將削弱中資銀行盈利能力
外資銀行的目標客戶是跨國公司、國有企業、政府機構和公用事業公司等潛在的優良客戶。一方面,這些優良客戶可能會「易主」,使中資銀行增加出現不良資產的可能性,降低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又將增加中資銀行維持與開拓優質客戶的難度,會增加經營成本。例如,2005年2月底,由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牽頭,18家外資銀行組成的外資銀團向上海港集裝箱股份有限公司發放了一筆10億元人民幣的3年期銀團貸款。這是自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向外資銀行開放以後,在滬外資銀行首次聯合向中資企業發放人民幣貸款。此舉表明外資銀行已開始與中資銀行展開對優質中資企業的競爭。4.會導致中資銀行優秀人才的流失 對人才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家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與競爭力,進而影響其盈利能力。由於外資銀行為了進入中國,需要大量的中國本土人才,中資銀行的優秀人才就成為他們挖掘的主要對象;另外,由於外資銀行在用人機制,收入等方面與中資銀行比又具有一定的優勢,會導致一些中資銀行的優秀人才流失,從而削弱了中資銀行的競爭力。
5.對宏觀金融政策的實施效果及金融監管造成影響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我國金融風險監管面臨著嚴峻考驗。外資銀行進入我國之後,對我國金融風險監管提出了嚴重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由於我國金融監管水平較低,監管工作落後於形勢的發展,對外資銀行在經營活動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監管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體系風險。其次,在追求高額利潤動機的驅動之下,外資銀行將其業務的重點集中在成本低、風險小、收益高的中間業務方面,特別是國際結算業務,在這些方面與國有銀行展開激烈的競爭,而對那些我國經濟建設中有急需資金支持的項目則不屑一顧。外資銀行的這種經營活動不但與我國引進外資銀行的初衷相違背,而且將風險轉嫁給國內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金融業的風險。
外資銀行的進入將加重我國宏觀調控的難度,外資銀行大規模進入後,使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加大。這是因為外資銀行可以通過從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資金來抵制貨幣政策的影響,從而弱化我國貨幣政策的效應。6.「扭曲合資」可能造成壟斷行為
有些國內銀行為了與國內的其他銀行搶市場份額,而有的外資銀行為了快速進入中國市場,他們很有可能聯合起來,這樣,就會形成壟斷,例如,上海銀行就與多家外資銀行進行了國際業務產品研發與營銷研討等。此外,一些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在人民幣貸款方面實行聯動,開展同業資金拆借,外資銀行為中資銀行舉辦各類業務培訓等。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受資本賬戶管制、非理性競爭、利率非市場化、信用文化缺失等因素的影響,短期內還無法完全發揮其固有的競爭優勢,但在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後,外資銀行的優勢將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到那時,中國銀行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中國銀行業應該採取積極的措施來應對。(三)中資銀行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1.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中資銀行也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一是機構網點優勢;二是文化地緣優勢;三是客戶資源優勢,國家信用也為國有商業銀行提供了巨大的支撐。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各有優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市場競爭是正確的選擇。但必須看到,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知己知彼。中資銀行不能固守原有的優勢,因為原有的優勢會因外資銀行競爭策略的調整而逐步消失,應積極創造出能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競爭優勢。
2.勇於與外資銀行競爭
中資銀行應積極參與競爭,競爭也許會付出一定的市場份額、利潤等代價,但處理得好,會因此促使我國的銀行更快地掌握最有效的生存手段與競爭工具。因此,中資銀行應平衡心態,從客觀、動態的情況做出冷靜分析,主動進行競爭策略的調整。
3.加強與外資銀行的合作
中資銀行應充分重視、研究與外資銀行的合作。合作是為了促進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在合作中發展自己,要有長遠的利益目標。眼前的局部利益的損失最終應以可計算的長遠利益得到補償為底線。在合作中學習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要注意和重視長期以來被國人所忽視的客戶信用、收益、財務等資料的保護,這是中資銀行花費了幾十年,付出了大量的成本才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是最反映中國國情的東西,是一個商業銀行搶占市場份額的最基礎性的資料。 4.加大國有銀行的改革力度
中國金融體系存在很多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體制,必須加快對銀行體制的改革。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在經營理念、市場服務、內控防範、人力開發方面進步很大,以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為核心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治理結構的再造將使國有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通過股份制改造,把國有商業銀行逐步建設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
中國銀行業應抓住時間不多的過渡期,加快體制和機制改革;按照科學發展觀,實現經營與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規模、速度、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改善資產質量,充實資本准備,改進風險管理,增強創新能力、盈利能力及抗風險能力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以提高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迎接全面開放和金融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5.加強負債管理
其具體措施有:(1)實行分局管理、分級授權、相互制約、加強監督的經營管理模式,建立強有力的稽核監督系統,可實行客戶經理和信貸報告制度,與客戶保持緊密聯系,加強對客戶的動態考察;(2)優化資產結構,把住資金的「出口關」,把有限資金投入到產品質量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3)實現資產負債規模的總量均衡遵循資產負債的期限匹配和結構對稱的原則;(4)全面推行抵押貸款制度,通過一定的擔保來防範風險,抵押貸款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貸款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形成銀行與工商企業緊密的聯系方式和相互依賴的關系,實現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互融合。
6.積極學習外資銀行的管理,經營、用人等先進經驗
優秀的外資銀行非常具有競爭力,它們有著成熟的內部管理和產品創新機制,有著豐富的國際視野和國際化運作經驗。在經營管理、產品服務和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非常值得學習。競爭是最好的學習手段,在競爭中向外資銀行學習。
7.完善監管法規體系,統一監管
行業監管部門也應做好相應的准備,迎接全面開放和國際化所帶來的挑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審慎性監管法規體系,加快與《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新資本協議》及國際會計准則等國際監管標準的接軌,實現中外銀行機構的統一監管。
8.改善銀行業宏觀政策環境、鼓勵金融創新、防範金融風險大力改善宏觀政策環境,要進一步發揮資本對銀行經營的約束作用,鼓勵銀行千方百計增資擴股,盡快出台資產證券化等措施,為銀行的資產調整,提高資本充足率等提供便利。
監管部門在繼續嚴格資本充足率等審慎監管的基礎上,也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中資銀行的金融創新。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金融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監管力度,以監管求創新,在創新中提高機構核心競爭力。要正確處理好鼓勵金融創新與防範金融風險的關系。政府部門要通過各種制度、政策約束商業銀行穩健經營,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創造制度、政策環境,能夠確保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指導和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改善公司治理結構、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加快提升風險管理水平。以開放人民幣業務為契機,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以監管促發展,在發展中化解風險。
9.利用WTO有關原則和條款,實施適度保護政策
運用「不對稱原則」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不對稱原則」內容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發展中國家「更多參與」,另一個是「逐步自由化」。利用「保障條款」和「例外條款」,合理保護金融市場。利用市場對等開放原則,加快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支持本地金融機構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⑨ 外資銀行在中國主要經營哪些業務
第三章 業務范圍
第二十九條 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按照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業務范圍,可以經營下列部分或者全部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
(一)吸收公眾存款;
(二)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
(三)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
(四)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幣有價證券;
(五)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
(六)辦理國內外結算;
(七)買賣、代理買賣外匯;
(八)代理保險;
(九)從事同業拆借;
(十)從事銀行卡業務;
(十一)提供保管箱服務;
(十二)提供資信調查和咨詢服務;
(十三)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可以經營結匯、售匯業務。
第三十條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的分支機構在總行授權范圍內開展業務,其民事責任由總行承擔。
第三十一條外國銀行分行按照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業務范圍,可以經營下列部分或者全部外匯業務以及對除中國境內公民以外客戶的人民幣業務:
(一)吸收公眾存款;
(二)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
(三)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
(四)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幣有價證券;
(五)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
(六)辦理國內外結算;
(七)買賣、代理買賣外匯;
(八)代理保險;
(九)從事同業拆借;
(十)提供保管箱服務;
(十一)提供資信調查和咨詢服務;
(十二)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外國銀行分行可以吸收中國境內公民每筆不少於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
外國銀行分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可以經營結匯、售匯業務。
第三十二條外國銀行分行及其分支機構的民事責任由其總行承擔。
第三十三條外國銀行代表處可以從事與其代表的外國銀行業務相關的聯絡、市場調查、咨詢等非經營性活動。
外國銀行代表處的行為所產生的民事責任,由其所代表的外國銀行承擔。
第三十四條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經營本條例第二十九條或者第三十一條規定業務范圍內的人民幣業務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並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
(一)提出申請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業3年以上;
(二)提出申請前2年連續盈利;
(三)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
外國銀行分行改制為由其總行單獨出資的外商獨資銀行的,前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期限自外國銀行分行設立之日起計算。
⑩ 為什麼外資銀行要在中國注冊後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
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將於12月11日起施行,共有回73條,《條例》列出了答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一系列條件———
必須是在中國內地注冊的法人銀行。
提出申請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業3年以上、2年連續盈利。
境內本外幣資產余額不得低於境內本外幣負債余額。
注冊資本和營運資金與中資銀行保持一致,存款或者貸款利率及各種手續費率、交存存款准備金、計提呆賬准備金、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等,按照統一適用中、外資銀行的法律、法規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