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放開引進外資金融,可以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懂
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
有利於加快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通過進外國資本對我國有利,可以利
用外國資金、技術改造我國傳統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我國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有利於繼續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的基本要求是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將會推動我國改革的進程。同時,將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建立
現代企業制度;還將推動外貿、銀行、保險、證券、商業等方面深化體制改革,以適應這些領域逐步開放的需要。
有利於我國參與國際貿易新規則的制定,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參與多邊貿易規則的制定,可以充分表達和反映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意見和要求,進一步發揮我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
作用,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同時,我國還可以利用多邊爭端解決機制,減少與其他國家發生正面摩擦和沖突,有效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
有利於中國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有機遇,也有嚴峻的挑戰。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我們需要尋求穩定、透明、可預見的多邊貿易機制的保障,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好地趨利避害,保護和壯大自己。有利於我國全面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同時,有利於我國與跨國公司進行廣泛合作,引進跨國公司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跨國公司的銷售渠道和網路,擴大出口。也有利於建立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走出國門,到其他國家設廠辦企業,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2. 北京為什麼將放寬金融業外資准入
《北京市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重要舉措的行動計劃》7月31日通過北京官方媒體正式公布。《行動計劃》包括構建推動減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科技文化體制改革等眾多方面,細化為117項具體舉措。
北京將探索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移動等模式下服務貿易市場准入制度,逐步放寬或取消限制措施,探索建立來華就醫簽證制度,完善跨境自駕游監管舉措,允許符合條件的外籍人員在北京市提供工程咨詢服務等。
為加快首都金融業開放步伐,北京將鼓勵在京設立外商獨資或合資金融機構;積極爭取允許外資參股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參與不良資產轉讓交易;鼓勵在京設立投資性公司、人才中介機構等,吸引更多外資法人銀行、保險公司在京發展,支持合資證券公司發展。
3. 現在政府允許國際資本進入我國金融證券行業,難道不怕那些國外的大財團大賺一筆再換成美圓溜走嗎
外資是雙刃劍,投資型外資是有益的。對於投機型資本,國家控制的還是很嚴專的。就拿QFII來講,它的額度在中國資屬本市場上所佔比例很低,很難對中國金融市場進行操控,像當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不會在中國上演。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漸壯大,逐步適當的擴大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市場對於中國資本市場是有益的。
4. 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後,保險業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措施
可以這么說,金融業是國家命脈。不可否認,國外的保險經驗,理念內都比中國保險容公司要強很多。而且經濟勢力也有。
不過既然金融業是國家命脈,那麼國家就不可能讓外資控制中國金融,而且在國家開始提倡民眾購買商業保險以減輕國家壓力的時候。保險行業更是一個越發容易發展的行業,如果大規模的集資。國家是不會放手由外資來侵佔的。
當然無法否認,中國保險業也應該以此為契機,加強學習,交流,投資。以更高的投資回報,更好的保險險種,更專業的保險代理人來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作為大眾,所關心的無非就是兩點:第一,我買了以後萬一出事了賠不賠;第二,哪家的更適合我
作為我的觀點,目前中國保險行業應該做的,應該是以提高保險代理人素質為最有限
5. 從外資保險公司跳到投資銀行的可能性
1、最好讀個金融研究生,然後在讀研究生期間把CFACPA考了,還有在研究生期間把英語鍛專煉好。另外,屬要是名校的研究生。才行。2、或者你轉行去會計事務所,在事務所做個幾年,如果cpa拿到,年頭又好的話,投行是會從會計事務所招人的。3、你是理賠出身,去讀個法律碩士也行,然後去律師事務所做和企業兼並購相關的案子,有經驗後自然有投行的人來找你。4、以上三點是比較直接快速有效且可施行的,其餘的,可能性不大
6. 鼓勵外資保險進入中國
保險小編幫您解抄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9月5日,中國保監會邀請10家外資保險公司召開外資保險公司座談會。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要進一步加大保險行業對外開放力度,提升中國保險市
場對外資保險機構吸引力,鼓勵中國市場的外國保險機構進入健康、養老、巨災保險等專業業務領域;進一步優化准入政策,引入更多優秀的境外保險機構。
7. 外資進入對我國保險業有哪些不利影響
外資進入國內保險業的不利影響就是會有可能打亂國內經濟。所以國家怕這些外資的金融行業把資金捲走或者突然倒閉。規定了所有外資金融公司不得以獨資的形式存在。。只能通過和國內的金融公司合資以便於管理。。
8. 外資金融的大量進入將對我國現有的金融機構產生什麼樣的沖擊
是我國經濟受外部影響變大,甚至受控於他國。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現狀政策趨勢
一,中國金融業當前對外開放的進展
(一)外資金融機構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銀行業
從中國加入WTO以來,外資銀行在2002~2003兩年在中國銀行業中的總資產佔比呈下降趨勢,盈利情況不穩定,信貸風險突出,分支機構收縮.但其後在中國銀行業中的總資產佔比穩步提高盈利上升且不良貸款率穩步下降,營業性機構數量快速增長(圖1,圖2).
從整體上看,外資銀行呈現出穩健發展的態勢,業務經營較為活躍,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在信貸市場上,人民幣和外匯存貸款增長速度均相對較快,市場份額在近兩年也逐漸增加,不良貸款率逐步降低.特別是在一些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如上海,外匯貸款佔比已達54.8%,人民幣業務資產總額5年增長253.6%.在業務開拓方面,外資銀行在規定的12項基本業務范圍內,經營的業務品種達到100多個,特別是在銀團貸款,貿易融資,零售業務,資金管理和衍生產品等業務方面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2,保險業
從不同領域的比較看,中國的保險業則是中國金融行業中開放力度最大的一個行業.到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全面對外資開放,對外資的地域限制和業務范圍限製取消,中外資保險公司基本上處於同一平台進行競爭,因而保險業也成為在開放推動下競爭最為活躍的金融市場.
2005年,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8.52%,而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48.45%,增幅明顯高於同期中資保險公司的增長速度;從市場份額看,2005年外資保險公司的壽險保費和財產保險保費在全國保費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8.9%和1.3%,各自比上年增加了6.3和0.1個百分點(參見圖5,圖6).在北京,上海等外資公司相對更為集中的區域保險市場中,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廣東地區,外資壽險的份額分別為51.86%,19.79%,12.24%.
3,證券業
由於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的可兌換進程的制約,中國在證券業開放上的力度相對要謹慎一些.到目前為止,共有中金公司,中銀國際,華歐國際,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高盛高華以及瑞銀北證等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獲准成立.與證券業的謹慎開放相比,合資基金公司的建立則成為證券市場上一大亮點.自2002年10月首家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國安基金管理公司獲准籌建以來,2年半的時間內,中國證監會先後批准了22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遠遠超過了合資證券公司的數量.合資基金公司利用其品牌優勢,技術能力,全球網路和資金實力,正成為中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中的重要力量,共同推動了中國基金市場的快速成長(圖7).
另外,中國在2002年底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提供了外資直接參與中國A股市場的機會.2003年7月9日,瑞士銀行完成QFII第一單,QFII正式進入中國A股市場.截至10月27目,共有51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QFII總額度已經達到126億美元.
(二)外資金融機構參與中國金融業的形式趨向多元化
從投資形式來看,隨著金融業開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外資參與國內市場的模式日益多樣化,除了設立分支機構以外,合資,獨資,參股等形式也日益為外資金融機構所採用.另一方面,早在2001年底,國內銀行業就曾掀起一場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的浪潮,隨後在特定的市場環境和政策導引下,外資參股中資機構成為國外大型金融集團進入中國的首選方式,特別是2003年中國銀監會頒布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為外資參股創造了有利的監管環境,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著眾多外資金融機構加入到這一特殊的並購市場中.
截至2006年6月底,26家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了中資18家銀行,入股的總金額為179億美元,外資參股的保險公司達到22家,並且建立了23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和8家合資證券公司.(參見附表).外資金融機構對參股目標的選擇范圍擴大,除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外,國有銀行也[FS:PAGE]隨著股改上市的完成而成為外資新的爭奪熱點,地域上也不僅限於東南沿海,開始涉足西部地區.
(三)對於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逐步與國際接軌
中國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監管的監管模式,即由"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監管金融業.其中,銀監會統一監管全國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證監會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保監會統一監管全國保險市場.
在過渡期內,中國根據入世承諾和外資銀行的實際發展情況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進行多次的修改和補充.在銀行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自1994年2月25日發布以來,已進行了兩次修改,特別是從2004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在維持原框架下進一步突出了審慎監管的原則,簡化了審批程序,並按照國際慣例,使其盡可能與中資監管的要求相配合,因而,這一條例成為現階段中國對外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最主要依據.另外,《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外資銀行並表監管管理辦法》,《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以及2006年起實施的《外資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等共同構成了對外資銀行進行有效監管的法規體系.在證券業中,2002年發布並開始實行《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2006年9月開始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以及新修訂的《證券法》成為對外資證券基金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主要依據.在保險業中,主要針對外資監管的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外國保險機構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
同時,隨著開放的推進和監管對象的多元化,中國的監管技術標准不斷進步.入世後,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將由以前的過多強調的市場准入監管轉向市場運營的監管,尋求建立一整套符合國際標準的規范化的操作程序.比如在銀行業的監管方面,中國沿用國際慣例,中國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對外資銀行實施並表監管,對外資銀行分行的業務進行風險和資本充足性管理.銀監會目前對各家外資銀行在華分行分別制定了ROCA評價體系和並表風險評價體系,對分行進行合並的考核評價,對其總行及其在全球的業務安全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對外資銀行頒發3類不同的營業執照,在監管手段上包括了非現場檢查和現場檢查.同時,監管部門加強了溝通和協調,通過簽署備忘錄和監管聯席會議的方式加強監管當局之間的信息傳遞,此外,中國還重視國際協調在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中發揮的作用,加強對外資銀行監管的國際合作.
二,後過渡期各領域外資金融機構准入的政策取向
(一)銀行業
1,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承諾
根據WTO有關協議,中國將逐步取消對於涉及到外資銀行"商業存在"的保護性措施,即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即由目前開放的25個城市擴展到全國;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對象限制,向外資銀行開放國內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取消現有的限制所有權,經營及外國金融機構法律形式的任何非審慎性措施.
2,政策焦點
(1)法人導向政策
中國正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預計將在12月份正式頒布.該條例的初稿中明確指出,"適應外資銀行在華機構和業務發展需要,在允許外資銀行自由選擇在華商業形式的前提下,實施當地注冊法人銀行導向."該條例初稿中明確:對於法人銀行與外國銀行將實行差別政策.①允許法人銀行從事全面人民幣業務,外國銀行分行只允許吸收中國居民個人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定期存款;②允許法人銀行從事銀行卡業務,外國銀行分行由於非法人主體,不能發行信用卡;③法人銀行及其下設分行注冊資本和營運資金的要求[FS:PAGE]與中資銀行保持一致,外國銀行分行人民幣營運資金充足率繼續保持單家考核等.
雖然目前該條例仍然沒有正式頒布,但法人導向的監管政策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在全面開放時代對於外資銀行監管的主基調.對於外資金融機構來說,設置獨立法人機構意味著必須接受與中資銀行同等嚴格的監管.按目前《商業銀行法》規定的關於銀行運營的一些具體要求,例如存貸比率,外債額度,同業拆借金額,資本充足率,大客戶集中度比率等標准,外資銀行現有水平與之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可能在一定階段會制約其業務發展.比如,按照國內監管要求,中資銀行的存貸比率不得高於75%,而外資行目前的存貸比平均水平是46%.另外,法人機構的設立將會增加外資金融機構一定的成本.按條例初稿的要求,法人注冊資本為10億元,下設分行運營資金為1億元,資本充足率本外幣合並考核.對於外資金融機構來說,增加資本等事宜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程序.
(2)人民幣業務
《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初稿中指出:根據承諾中國將在2006年底開放人民幣零售業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獲准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可自動獲得人民幣業務的許可.對法人銀行,允許其從事全面的人民幣業務,其總行初次獲得人民幣業務許可仍需滿足"開業三年,連續盈利兩年的條件",對其下設的分行,可在總行獲準的業務范圍內授權,在滿足營業網點,專業人才配備,制度建設等審慎性條件後,經批准可經營人民幣業務;而對於外國銀行分行,開展人民幣業務除需滿足"開業三年,連續盈利兩年的條件",還需單家審批,另外,擴大外國銀行分行人民幣資金來源,允許其吸收中國居民個人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定期存款.
從目前的政策趨勢來看,外資金融機構大面積開展人民幣業務還需要做一段時間的准備,並將設定了一定的門檻.銀監會此前也提出要充分利用世貿規則和其允許的審慎原則,對向外資銀行開放中國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設置審慎性條件,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金融體系安全.從國際情況來看,各個國家對於外國銀行開展零售業務都有相應的限制.例如在美國,大多數外國銀行分行只能吸收10萬美元以上的存款,從事批發業務,外國銀行要在美國從事零售業務,首先要加入聯邦存款保險,而加入聯邦存款保險必須是法人銀行.
在實施法人導向政策以前,外資銀行的實質風險往往都在母行,一旦成為本國獨立的法人機構後,母行除了可能提供注冊資本金外,沒有其他責任和義務,假如銀行遭遇經營危機,承擔後果的將是當地的存款人.在中國當前存款保險制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將外資銀行的存款門檻提高,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這和中國的國情是相適應的,與對外開放的原則並不相悖.
(3)投資入股中資銀行股份比例限制
根據現行規定,單個外資機構在一家中資銀行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一家中資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總和不得超過25%.當然,25%的比例上限只是針對非上市銀行的,上市銀行不受此限.
由於入世承諾中並未對此做出規定,因而何時放開外資在非上市銀行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政府將會堅定的保持對於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交通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的絕對控股,對於其他類型商業銀行的持股比例做適當程度的放寬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參照國際經驗,中國政府可能仍然會對外資持股國內銀行比例上限做出規定,慎用自主開放政策.
(二)證券業
1,證券業對外開放承諾
根據有關協議,中國證券業的開放包括以下內容:(1)允許外國證券機構直接從事B股交易,加入後3年內,允許設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從事A股承銷,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外資比例不超過1/3.(2)允許設立中外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比例在加入時不超過33%,加入後3年內不超過49%.
2,政策焦點
(1)設立合資證券公司
中國目前不允許外資通過建立獨資證券經營機構進行經營,因而通[FS:PAGE]過建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成為外資進入證券業的主要方式.到目前為止,共有中金公司,中銀國際,華歐國際,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高盛高華以及瑞銀北證等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獲准成立,但瑞銀重組北證的方案雖然在2005年9月獲批,但是目前為止仍然沒有開業.
從時間安排上可以看出,在中國證監會2005年7月開始實施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的政策以來,為了防止一些質量較差,風險較大的證券公司希望通過合資來躲避責任等行為,停止了批設新的證券公司以及設立合資證券公司的事宜.從目前形勢來看,2007年10月底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基本完成後,中國重新開啟合資證券公司的審批事項.但是,在後過渡期,中國證券業的開放的步伐仍然將視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進程,中國證券公司行業的治理與運行的狀況循序進行.中國證券市場仍然具有明顯的"新興加轉軌"的特徵,雖然股權分置改革接近完成,但諸多基礎制度的建設仍然在推進之中,規范化,市場化的進程要先於國際化,國際化的進程亦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與資本市場的改革相伴而行,在一定時間內可能仍然會設置一些保護性條款.
(2)交易和買賣A股
中國尚未承諾開放A股市場,外資進入A股市場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QFII,即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二是允許外資直接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投資股權分置改革後的A股市場.可以看出,由於受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程度以及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的制約,中國A股市場開放仍將是個漸進的過程,這幾條路徑仍然一段時間內外資介入A股市場的主要渠道.
9. 允許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對我國金融業和公民將產生哪些影響
帶給中國金融業的機遇
(一)有利於促進銀行體制改革,提高銀行業的運行效率
金融業全面開放有助於國內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進而有助於金融體系的完善,對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打破壟斷,增強競爭,促使中資銀行服務成本的降低和服務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與中資銀行的競爭與合作,還可以引人新的技術和理念,如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提高中資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國內商業銀行深化體制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提升總體競爭力,而且有利於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銀行業的營運質量,提高運作效率。根據相關研究證明,隨著外資銀行進人程度的加深,雖然國內銀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費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時呆賬准備率提高,從而促進我國本土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於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和建立分支機構
根據的對等互惠原則,在允許大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同時,中資銀行開展海外業務將會受到較少市場准入的限制。這為國內一些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質量較高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泛的生存發展空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有利於他們走出國門,積極拓展海外銀行業務,擴大地域范圍和業務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促進業務經營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從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加市場佔有率。同時,中國的銀行業也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即要按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運作。這必然促使中國的銀行業加快實施全面的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和提高監管力度及有效性。(三)增強國內銀行的資本基礎,提高抗風險能力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關鍵點是要徹底擺脫傳統體制下留下的種種包袱,尤其是不良資產。其中不良貸款成為制約中國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最大的「絆腳石」。外資的進入不僅能夠豐富不良資產處置的資金來源,而且能夠為我國不良資產處置帶來新的理念,畢竟外資投行在不良資產處置的技術、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國有著更為成熟的經驗。外資銀行的進入或參股國內銀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國有資產,為國內銀行增強資本基礎,又能大幅度降低處置成本和信貸風險,提高國內銀行抵抗風險的能力。
(四)有利於提高中國銀行業監管水平
中國銀行業必須嚴格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游戲規則」,特別是要根據以巴塞爾協議為准則的國際銀行業有效監管原則及標准和方法進行運作和管理。這方面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來說具有巨大的示範效應。同時,也促使中央銀行加強全方位和規范化的金融監管,增強監管能力,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給金融業帶來的挑戰
(一)對中資銀行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健全的管理和內控制度、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靈活的經營機制,以及先進的信息系統和發達的信息通訊設備有助於增強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業務拓展和規模擴張的能力。同時,許多通行的國際慣例和先進方法也是依據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來的。而中資銀行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對中資銀行的業務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的核心優勢就是良好的服務、豐富的產品,用服務爭奪客戶,用產品吸引客戶。對於金融產品的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公司客戶還是個人客戶,誰的金融產品好,誰的金融服務周到、體貼,消費者就向誰聚集。在產品方面,目前外資銀行公司業務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資、國際結算、存貸款、擔保、匯款等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已經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相當於國內商業銀行投放品種的3倍以上,顯示出外資銀行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而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善於提供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存款及財富管理等服務,零售業務創造的利潤比重往往超過50%。今後外資銀行將會進一步充分利用其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創新和推廣更多的產品,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
(三)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貨幣政策是一國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貨幣政策的實施需要通過銀行部門的傳導才能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目前,在華外資銀行的組織形式中,外資銀行的分行占絕大部分比例。由於分行並不是獨立的法人,外國銀行必須對其中國分行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對中國儲戶和投資者的利益保護相對於子行與合資行來說較為充分。但同時也意味著外資銀行分行的經營管理受東道國的約束較少,我國的貨幣政策對外資銀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會被部分地抵消。
(四)銀行業資本流動性危機
隨著金融業的全面開放,管制的放鬆和大量外資的流入,銀行流動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脹。面對這種局面,從資產方來看,銀行管理者擴大資產規模、追求高額風險利潤,將貸款投向高風險產業或部門,如房地產、證券等,使這些部門的資產價格迅速上升。而這些部門價格的上升反過來又會刺激貸款向這些部門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給銀行的則是大量的壞、呆帳。從負債方來看,國際資本迅速流出時,造成對銀行提現的壓力,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又在國內存款人中間產生「羊群效應」,引發大規模的擠提,使銀行的流動性狀況雪上加霜,導致銀行破產
10. 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後我國保險業將面臨哪些挑戰
專業,行業經驗。
國外的保險公司都是時間很長的,有相當專業的培訓流程和業務系統。應對狀況能力高,因為經驗多。國內的保險業還是比較嫩,畢竟目前還沒有經歷過賠付期,對很多情況的處理讓老百姓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