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金融機構如何踐行供給側改革

金融機構如何踐行供給側改革

發布時間:2021-02-22 19:50:31

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在哪些經濟現狀上

「供給側改革」可能會從五個方面進行:一是降低過剩產能。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過剩產能不僅本身不具有發展潛力,還占據大量的生產要素造成新興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我國目前處於「三期」疊加階段,如果不能有效降低過剩產能,很有可能錯過這一實現轉型升級再平衡的有利時機。
二是對壟斷行業進行改革。壟斷行業長期以來效率較低、缺乏市場活力,如石油天然氣、電力、電信、鐵路等。可採取降低准入門檻,鼓勵行業競爭的方法來激發壟斷行業企業活力,提高生產效率。打破壟斷將有助於提高市場活力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要素市場的改革。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的合理流動是「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所在。要素改革要落腳於建立和完善城鄉間生產要素的流動、交易、優化的體制。要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使其享受城市化進程的溢出效應,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是產業轉型升級。我國的製造業發展大都存在著粗放式發展的問題,產業轉型升級意味著製造業向精緻生產的方向發展,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方向提升。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製造業的國際化水平,真正落實「中國製造2025」規劃。
五是金融市場改革。因為我國金融市場還不完善,與實體經濟的傳導還不通暢。以股票市場為例,如何有效防範緩解金融風險,建立能夠服務於實體經濟,保護投資者利益,形成有效監管的市場是「供給側改革」的焦點所在。

Ⅱ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主要措施有哪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主要措施有哪些?

ketusayi623 LV7
2013-06-14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主要措施有哪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主要措施有哪些? 展開
滿意答案

s296038497
LV13
2018-05-28
五大任務分別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從2016年開始,供給側改革正式被提上我國經濟改革的日程,中央明確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前四個任務是治理產能過剩,最後一個任務是彌補產能不足,總體任務是解決供需矛盾,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真正啟動內需,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我國在進行經濟改革的過程中,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推動是交互進行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改革、醫療改革和住房改革等都著眼於供給方面,加入WTO是我國需求側改革的里程碑,從此,我國眾多的企業參與了世界產業鏈的循環,當「中國製造」遍布世界的時候,我國的需求側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市場風雲變幻對我國產品的總需求構成非常重要的影響。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實行了刺激需求政策,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嚴重危害,政府推出的投資計劃有其積極因素,有效抗擊了金融風暴對我國經濟的沖擊,然而大規模投資當中一些項目效果不佳,出現了產能過剩。
如今,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長面臨的巨大難題,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2016年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經濟改革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個任務凸顯了我國生產供給方面的五大問題。

Ⅲ 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的關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版其實「供權給側」與「需求側」是相對應的。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元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條件下所實現的增長率即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供給側管理則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率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供給側管理還強調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而需求側管理則強調可以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這兩者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

Ⅳ 供給側改革的主體有哪些

一、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二、改革目的(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宏觀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釋放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的重要信號。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盪對我國影響加深,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2015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實施穩定市場的有效措施,新的動能加速孕育形成,就業擴大、收入增長和環境改善給群眾帶來不少實惠。在此過程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
2、產業政策要准,准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然而,在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產業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重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還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國工業體系中傳統工業較多,新興產業的增長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整體水平提升明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傳統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例下降,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社會化養老、休閑旅遊、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3、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微觀政策要活」。做到靈活的微觀政策就是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觀經濟,充分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微觀經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發展的「推進器」,放活微觀政策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積蓄發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做活微觀、提質增效對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微觀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不竭源泉。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市場活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對市場主體干預得太多。因此,實現「微觀政策要活」政策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加快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基本思路,將該放的放下去,將該管的事管好,將該服務的服務到位,真正做到「放水養魚」,激活微觀經濟。
①增強經濟領域簡政放權力度:
簡政放權應避免各類部門「一刀切」,向經濟領域適度傾斜。另外,簡政放權應更加重視從企業生產經營全流程角度進行整體部署、全方位為企業松綁,避免各種抓大放小、抓實放虛、我抓他放等行為對改革紅利的抵消,切實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②簡政放權應向小微企業和服務業傾斜:
政府應該從兩個方面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
一是降門檻,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證照和資質、資格審批,給小微企業更多的「出生證」;
二是優服務,在財政、金融、人員培訓、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對小微企業傾斜,給小微企業適當地「喂點奶粉」,切實讓新注冊的800萬小微企業盡可能地活下來,並以此帶動「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
③通過社會領域簡政放權降低市場准入門檻:
社會領域的簡政放權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齊頭並進。
一是要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的准入限制,鼓勵民間資本為政府「補位」,加大教育、養老等社會領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對社會領域的各種評比、達標、認證、收費事項進行全面評估,該保留或下放的進行保留或下放,其餘的則應盡可能取消,最大限度為企業「松綁」,切實降低市場門檻;
三是轉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積極性跟隨中央步伐進行簡政放權,為避免社會領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後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撐。
4、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
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需要保持和增強戰略定力,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加快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部署,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最大程度地釋放改革的新紅利。
當前,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因素較多。走進新常態的中國正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在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增長出現減速趨勢,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包容、不可持續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每一項任務,擔子都不輕,所面臨的改革任務十分艱巨。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增強結構調整動能、釋放創新驅動潛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點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切切實實的改革來加以推動。
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有成效、難以可持續;不深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就可能更嚴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改革過去、現在都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改革依然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和關鍵一招。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行穩致遠,必須培育千千萬萬的改革促進派,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決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和體制機制的弊端,充分釋放改革新紅利。
5、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思路,必須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會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化解過剩產能等,必然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但這是必須要過的檻,必須要經歷的陣痛。所以要更好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特別是要把重點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為結構性改革創造好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全局高度重視就業問題。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真正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選擇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①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實行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政保障政策。公共財政應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小型微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傾斜,財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傾斜,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實行支持和促進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充分發揮其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
完善和落實促進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優惠政策;實行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加大支持自主創業力度;實施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優惠政策和就業服務,扶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就業。
②要努力推進重點、困難群體就業:
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群體就業工作。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通過多種形式靈活就業。繼續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加緊消除流動就業的制度壁壘,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
同時,要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確保就業困難群體隨出現隨援助隨就業。推進各類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做好婦女就業工作。
③加強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面提高就業能力。要加強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技工院校示範校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和現代技工教育培養體系。重點支持急需緊缺行業技師培訓,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就業培訓,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健全完善社會化職業培訓網路。
二要提升就業服務能力。要加強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全面實行就業失業登記身份證識別系統,建設城鄉人力資源基本資料庫。要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就業和配置人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路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
三要加強勞動者的保護措施建設。健全勞動標准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推進企業改善勞動條件。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業與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約質量。擴大集體合同制度覆蓋面,提高集體協商的實效性。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加大對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管力度,全面推進「網格化、網路化」管理。全違法行為預防預警和多部門綜合治理機制,有效處置勞動保障違法行為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特別是要努力實現企業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工資基本無拖欠。

Ⅳ 如何分析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式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濟增速自2010年以來波動下行,持續時間已有5年多,經濟運行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態勢和特點。其中,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突出表現為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後。這就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促進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求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一是「住」「行」主導的需求結構發生階段性變化。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車擁有量超過100輛。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住」「行」的市場需求會發生明顯變化。2013年後,我國新開工房屋面積、住房銷售面積先後出現負增長,汽車銷售進入低增長階段。二是需求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居民對產品品質、質量和性能的要求明顯提高,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與日俱增。三是服務需求在消費需求中的佔比明顯提高。隨著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加快,旅遊、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四是產業價值鏈提升對研發、設計、標准、供應鏈管理、營銷網路、物流配送等生產性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給側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一是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一些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鋼鐵產量出現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水泥產量出現自199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出現到境外大量采購日常用品的現象,造成國內消費需求外流。三是體制機制束縛了供給結構調整。受傳統體制機制約束等影響,供給側調整表現出明顯的黏性和遲滯,生產要素難以從無效需求領域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向中高端領域配置,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供給潛力沒有得到釋放。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需結構再平衡的內在要求。供需結構錯配是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過剩產能處置緩慢,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供給側結構調整受到體制機制制約。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決總量問題,注重短期調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經濟潛在產出水平下行趨勢。當前,只有加快出清過剩產能,處置「僵屍企業」,推進資產重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建立有利於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強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際背景
全球低增長困境的症結在於結構性改革遲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都採取了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通過直接購買資產和債券、降低利率甚至實行零利率或負利率等方式,大規模增加市場流動性,提振市場信心。但從實際效果看,全球經濟復甦遲緩,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主要經濟體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可見,單一的需求刺激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雖在抵禦危機沖擊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中長期結構性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增強經濟增長動力還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
國際分工格局重構對結構性改革提出緊迫要求。過去一個時期,歐美國家是主要的產成品消費市場,東亞國家是主要的生產基地,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輸出地。國際金融危機後,這種「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發生變化。歐美國家信貸消費模式難以持續,轉向推進再工業化戰略,一些高端製造業出現迴流;能源原材料生產國迫於新能源技術快速發展的壓力,著力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憑借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搶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市場。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調整,跨境資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經濟體都力求通過結構性調整提升分工位勢,爭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加快結構性改革是打造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憑借低成本優勢和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隨著我國要素成本逐步提高,傳統比較優勢逐步減弱,而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面臨「前有圍堵、後有追兵」的雙重擠壓態勢。這就要求我國從供給側發力,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建立在新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競爭優勢。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
著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產能過剩、庫存過大是無效和低端供給的集中表現。2015年底,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產能利用率還要更低一些,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積達7.2億平方米,創下歷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很大。過剩產能和積壓的庫存沉澱了大量的廠房、土地、設備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得要素無法從過剩領域流到有市場需求的領域、從低效率領域流到高效率領域,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去產能、去庫存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根本舉措。
著力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是導致國內消費外流、消費潛力難以釋放等問題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國居民出境超過1.2億人次,境外消費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一半用於購物,而且購買的商品層次呈下移態勢,從以往的高檔奢侈品轉向性價比高的日用消費品。這反映了我國供給體系和產品品質明顯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不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當前,行業准入限制阻礙了生產要素在行業間和行業內的自由流動;「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增大了民營企業進入障礙;金融市場不完善,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市場誠信體系不健全、消費者權益得不到充分保護,致使消費者「用腳投票」,轉向境外消費市場;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潛力的釋放。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動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產要素從無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流向中高端領域,進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
供給和需求是宏觀經濟管理的兩個方面。供給和需求是對立統一的,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供需不平衡、不協調、不匹配,會導致資源錯配和結構扭曲,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意味著放棄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調控,重在引導市場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國內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場預期,增強人們對經濟的信心,避免經濟下行與市場悲觀預期形成相互循環的放大效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發揮需求管理的「穩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經濟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種矛盾和潛在風險,避免增大改革的難度和成本。當前,要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間窗口,根據改革的總體部署、時序安排和推進節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為改革有序推進創造條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能發揮提振需求的作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最終落腳點是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產「去庫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貨幣化,在棚戶區改造中以貨幣化形式鼓勵搬遷住戶購買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庫存的同時將拉動裝修和家電等相關消費。「補短板」可以通過對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增加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來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可以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吸引和創造更多的國內外需求。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當前的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業出現周期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的相互疊加,產品供給遠大於需求,使得工業品價格持續回落,企業利潤大幅下降,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商品房庫存規模偏大的問題尤為突出,需要較長的消化周期。通過「去產能」,逐步化解工業領域的過剩產能,促進企業優勝劣汰,有利於工業品價格合理回歸,扭轉企業整體利潤下滑的局面。通過「去庫存」,減少資金無效佔用,降低債務違約風險,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可以發揮房地產業體量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作用,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
著力防範和化解風險。當前,我國企業的債務水平相對較高,特別是重化工和房地產領域債務高企,資金鏈緊張,違約風險上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過處置「僵屍企業」和不良債務,加快資產重組,提高資產收益率,改善資產質量,避免潛在風險的積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降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改善企業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降低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的壓力,引導資金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增強實體企業的活力,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
重塑中長期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做好「減法」,還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葯、高端裝備、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使新增長點匯聚成強大的增長動力。做乘法,就是要轉向創新驅動,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單位要素投入的產出率,通過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勞動者技能和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引入市場化交易機制,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能力。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戰略行動,為新常態下「怎麼干」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為依託,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商務領域怎麼實踐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內涵和創新
供給、需求、價格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所謂「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總需求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駕馬車」組成。所謂「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時期某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或勞務,總供給可近似用總量生產函數來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共同決定。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
「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等「三大發動機」決定。隱含在其中的還有三個重要的供給側因素:一是主體發展,包含勞動力或創業者、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者、政府管理者等主體素質的提高,及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二是產業發展,含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成長等;三是區域發展,包含區域創新、區域結構優化、區域新增長點的形成等。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問題、消費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要素投入結構問題、排放結構問題、增長動力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等。
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價格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生態制度改革等。可以說,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相當於從「政府調控側」轉向「全面改革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國家和政府求助於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強調需求側管理,它因有效應對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而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核心流派,但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後刺激需求政策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且造成了增長的持續低迷,各國復甦乏力,證明凱恩斯主義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這一現象在我國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這表明,中國經濟中的矛盾已經不僅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沖擊,而且是中長期的、結構性的、內生性的問題。對總需求進行管理的刺激性政策對前一種情形短期內有效,但對後者尤其是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卻束手無策。因此,應該及時轉變思路,從總需求管理轉為對供給側調整與需求側管理相結合的結構性改革,才能重新激發創新的活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著力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是制勝要訣。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一去產能。產能過剩的載體主要是僵屍企業。所謂僵屍企業,一般存在於國企中,它們長期受到政府保護,缺少市場競爭,盡管已經無法產生效益,但在得到政府背書後它們仍能繼續得到貸款,用貸款來發放工資、償還利息,久而久之這些企業便形成僵屍狀態。僵屍企業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動性,擠佔了市場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個產業,造成「幾個人沒飯吃,大家都沒飯吃」。對此,政府要主動從市場干預中退出來,要利用市場的力量強行去杠桿,讓「僵屍企業」破產的破產,關門的關門,重組的重組。
二去庫存。一提到去庫存,很多人認為,現在水泥、鋼材等原材料太多,要去庫存。水泥、鋼鐵等原材料庫存是很多,但通過經濟周期變動,是可以釋放出需求的,此外開拓其他新的用途、用替代方式也可以消化這些庫存。比如、鋼鐵、水泥多了,造路、造橋可能不需要那麼多,但我們要建設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等,都是需要水泥、鋼材的。還可以開辟新的、有真正社會需求的投資渠道,包括環保、教育、養老領域的投資,都可以帶動原來庫存的消化。現在最大的庫存是房地產;去庫存,主要是化解房地產庫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
三去杠桿。經濟學意義上的杠桿,即通過借債,以較小規模的自有資金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在結構性矛盾中,如虛擬經濟、房地產的膨脹,都是杠桿在起作用。適度加杠桿有利於盈利,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長過快,還債的壓力就會反過來拖累發展。所謂去杠桿,具體來說,就是在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增長中改善債務結構,通過行政力量與市場手段並舉,以可控方式和可控節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桿。經濟運行中,杠桿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問題是要規范,要有監管,要把握「度」。
四降成本。高成本是供給側最致命的硬傷。在經濟下行壓力大、需求潛力有限的大背景下,唯有減輕成本負擔才能改善企業盈利,提升資本回報率。為此,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進一步清理規范中介服務。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正稅清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研究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要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並「五險一金」。要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金融部門要創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環境,為實體經濟讓利。要降低電力價格,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進流通體制改革。
五補短板。現在經濟結構中的短缺是層次性短缺,主要是高層次短缺。要彌補這種短缺可能需要整個產業鏈一起補短板,而不是過去那種某個產業部門補短板就可以解決。近年來,我國居民境外旅遊中出現的「海淘」等境外購物現象,就是當前層次性短缺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境外購買的日用品,其層次與品質高,不僅是工藝精湛,而且也與所用材料有關。因此我們要補這個短板,就不僅是生產這類日用品的部門,而是與提供原材的上游產業部門都有關系。因此補短板,要提高上游部門產品的層次與質量,改進生產部門生產工藝等等,整個產業鏈有系統、有關聯地進行科技創新,最終將整個產業鏈的品質提升上去。此外,除了商品的短缺,當前服務的短缺更加嚴重。「互聯網+」更多是解決消費者服務問題,就是擴大了消費者的需求、增加了消費者服務的供給,但涉及生產者的服務短缺還很大。
以上五大重點任務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配合;在實踐中,要正確把握,按照中央提出的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制定實施適合本地實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Ⅶ 供給側改革核心是什麼 事業單位考試

1.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因為我國經濟目前存在累積多年的存量問題,特別是實體經濟產能過剩、房地產高庫存、基礎設施超前超大超量建設、地方政府高債務、銀行不良資產較多等存量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依賴於「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的拉動,這些都屬於經濟的需求側。然而,目前我國經濟出現的上述問題,卻不是需求側所能解決的了。以消費為例,一方面,依靠消費帶動經濟發展需要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穩定提高,這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另一方面,目前我國有相當多的群體具備較好的消費能力,但是國內供給的商品卻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產生大量的「海淘族」、「國外代購」等,好不容易拉動起來的內需卻貢獻了別國的GDP。
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使得我們的社會供給能很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從而對經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怎麼改革?
改革的戰術: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基本的路徑: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簡而言之,供給側改革的四大殲滅戰就是: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消化地產庫存、防範金融風險。

Ⅷ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從管理學角度,企業應該怎麼做企業管理者該怎麼做急求答案。

鼓勵企業創新,進入新常態後,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過去遇到經濟下行專風險時,我國習慣用凱恩斯屬主義進行需求管理,主要政策手段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此刺激有效需求,實現總量增長。然而,當出現重大結構性矛盾時,作為總量調控的需求管理就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來自結構,而非總量。實踐證明,單純的需求管理有效性越來越小。2015年1~10月,國家發改委共審批核准固定資產投資近2萬億元,央行多次降息降准,但依然難改經濟下行態勢。
經濟發展階段不同,遇到的問題和使用的對策也就不同。中央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在打破需求管理的路徑依賴,反映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治理的新思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國內產能嚴重過剩,一般消費品堆積如山;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國外高品質商品的消費需求如飢似渴,不惜重金全球"海淘"。這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症結不在需求側,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供給側出現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Ⅸ 如何助力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涉及到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必須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積極推動供給側改革。

從財政管理的角度來看,財政的需求側可以看作是全社會對政府提供的各類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的有效需求,相對應的財政供給側,則主要是指財政體制在提供公共產品過程中的運作模式,包括稅收制度、預算管理制度等多個方面的財政管理制度。當前,財稅改革正逐步深入,其中預算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重頭戲,專員辦理應充分發揮身處基層、貼近一線的優勢,強化預算監管,提高財政績效,起到優化財政管理供給側、助力當前財稅改革的作用。

通過加強預算監管,可以防止財政資金沉澱,加快財政資金流轉速度,實現對供給側的優化。我國作為一個多層級政府國家,存在較大規模的政府間轉移支付資金。中央財政資金在下撥過程中,很容易由於種種原因在不同層級政府之間形成沉澱,導致國家的一些支出目標和社會經濟目標無法達成,降低社會治理成效。2015年,財政部為了避免財政資金的閑置,加強存量財政資金的使用管理,開展了對地方政府結轉結余資金的檢查,取得了較好效果。長期來看,還必須從制度上著手,加強預算監管,建立起對各類資金從申報審核、資金撥付到最終使用階段的全流程監管體系。通過搭建預算監管信息系統平台,為轉移支付資金建立專門的監管通道,積極發揮各地專員辦貼近一線的優勢,將各類轉移支付資金全面納入監管,確保中央財政資金在省、市、縣各個層級及相應部門的流動都處於可查詢、可監控、可管理的狀態,提高資金流轉效率,優化財政「供給」管理,從資金層面確保國家各項財政支出政策的落實。

通過加強預算監管,可以防止財政資金浪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實現對供給側的優化。通過預算監管提高財政管理供給側的效率,除了確保財政資金的流通速度,防止資金沉澱,更要關注財政資金的支出質量,防止資金浪費。過去,預算管理中存在「重編制,輕執行」的問題。近年來在預算執行率考核壓力下,個別地區和單位在財政資金的使用上,更是出現了一些大手大腳的現象,導致了資金的使用低效甚至浪費。要提升財政治理水平,就必須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今後,應通過強化專員辦對財政國庫直接支付資金事前審核和對授權支付資金動態監控的雙重作用,提高財政資金的支出效率,做到在預算執行中「無預算的不支付,超概算的不支付,不合規的不支付」,確保財政資金使用的合情合理、合法合規,降低制度性成本,實現對財政管理供給側的優化。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如何踐行供給側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