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談談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出路
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金融領域的跨國活動也以洶涌澎湃之勢迅猛發展,金融全球化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金融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對世界各國利弊兼而有之,風險與機遇始終相伴。 1.金融全球化的積極影響。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同時又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將經濟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綜觀幾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金融全球化從整體上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利益,它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 (1)促進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資金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它的不斷發展以及資本跨國界流動的增加,使有限的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更合理的分配,在世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起到了及時調劑資金餘缺的作用。金融全球化促進資金在全世界范圍內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歐美等國的金融中心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獲得了大量急需的經濟發展啟動資金,帶動了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增長。歷史已經證明,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要素轉移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促進了國際投資和貿易的迅速發展。金融全球化消除了國際資本流動的障礙,並且極大地壓縮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時空限制,使國際資本流動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瞬間完成,資金的迅速、方便調撥,資金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為投融資和貿易提供了便利,極大地促進了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近20年來世界貿易以高出世界產出兩倍的速度增長。1986—1990年間國際直接投資僅為1690億美元,1991~1995年間增加到2299億美元,1996~1999年間增加到6418億美元。近10年來,國際直接投資以高出世界產出近三倍的速度增長。 (3)促進全球金融體制與金融結構的整合。金融全球化促進全球金融體制的整合,有利於金融機構加速改革和重組,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體制的整合,使一些國家的專業銀行制度逐漸向全能銀行制度轉變。全能銀行是指不受金融業務分工限制,經營所有的金融業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全能銀行既可以經營商業銀行的存款和貸款及結算業務、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業務,又可以經營信託業務,並且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份。由於全能銀行業務范圍廣泛,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全能銀行的業務分散化和收入來源多元化,有利於風險分散化和降低替代風險;全能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密切了銀行與客戶的關系。全能銀行在應對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帶來的金融市場深刻變化的挑戰中,表現出較高的應變能力和靈活性以及較強的競爭力。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動之下,原先實行專業銀行制度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在向德國式的全能銀行制度轉變,導致了金融體制的整合趨勢。 其次,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結構的整合,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德國、日本等國的金融體系過去都是以間接金融為主,資金供求雙方密切依賴銀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以間接金融為主導的國家的金融結構向以直接金融為主導的金融結構轉變,在金融結構上出現了與美國、英國等國趨同的趨勢。金融全球化促進各國金融結構的整合還突出表現為金融證券化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金融證券化浪潮。金融證券化又稱為金融非中介化或融資脫媒,是指直接金融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間接金融的發展速度,在整個金融市場上直接金融所佔的比重接近或.超過間;接金融的現象。金融證券化實際上就是籌資手段的證券化,即傳統的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籌資的方式逐漸轉變為通過證券市場發行債券的方式。金融證券化的發展與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交織在一起,使各國的金融結構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金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具有雙面性: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大大提高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效率,有效地配置資源,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全球福利的增進。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也帶來了眾多負面影響:(1)金融全球化使國際資本的流動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運行,資本大規模無序流動,往往造成各國金融市場的動盪不安,而一國的金融動盪又極易「傳染」給其他國家,引起全球金融危機。(2)金融全球化促進了虛擬金融資本對利潤的追逐,加劇其投機性,而虛擬金融資本和交易的膨脹易於誘發金融泡沫,導致經濟和金融的動盪。(3)金融全球化導致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內在脆弱性的加深。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委託代理關系容易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金融機構具有內在脆弱性,金融全球化使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趨同,使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穩健性下降。(4)金融全球化增加了匯率波動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從而使金融市場風險增大。(5)金融全球化使金融政策關聯化,使一些經濟體部分地喪失宏觀經濟決策的獨立性和宏觀經濟的控制能力。由於各國經濟決策的獨立性降低,減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削弱了國別宏觀經濟政策效應。(6)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各國金融監管的難度,金融混業經營向分業監管模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金融監管難以適應金融業務的發展,而且跨國界金融監管更加難以實施。(7)金融全球化對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尚待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會構成較大的沖擊,是地區性金融危機發生頻率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8)金融全球化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國際社會日益重視統一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由於發達國家掌握了金融全球化的主導權,按發達國家水平制定的標准必然不利於發展中國家,使其難以獲得所需的發展資金,從而進一步擴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綜上可見,金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加大金融風險和引發金融危機。金融全球化給世界一些國家帶來經濟失衡和金融不穩定的更大風險,金融全球化蘊藏著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在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其相伴的蔓延效應使金融危機迅速擴散,產生巨大的波及效應和放大效應,國際金融動盪已成為一種常態。 二是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即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
『貳』 分析世界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為了解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對於全球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對我國的影響,由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4家外資銀行就2009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運行情況和全年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主要觀點如下:
一、上半年全球經濟仍陷衰退,但已有較大好轉
(一)美國經濟形勢好轉,但不確定性較大。除匯豐銀行比較樂觀估計美國經濟形勢外,其他外資銀行一致認為美國經濟存在不確定性。摩根士丹利認為較高的按揭貸款利率不利於房地產市場復甦,且油價上漲將抑制消費;東方匯理銀行認為股價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市場悲觀情緒好轉導致的熊市反彈,經濟基本面未有較大改善,銀行業和通用等企業前景仍不容樂觀;法國巴黎銀行認為產能過剩和儲蓄率上升將制約經濟增長。
(二)歐元區尚未有明顯復甦跡象。歐元區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8%,創下10年來新低,投資和存貨分別下降0.9%和1%,成為主要下降因素。雖然德國和法國消費實現增長,但西班牙、荷蘭、義大利等國消費大幅下滑,使得歐元區總體消費仍然下滑約0.5%。
(三)日本經濟一季度已見底,但復甦尚需時日。日本工業生產指數二季度開始回升,但國內需求的萎靡使復甦尚需較長一段時間。一是雖然政府出台了鼓勵消費的政策,但由於失業率持續上升減少家庭收入,消費需求可能進一步萎縮。二是出口進一步下降,擴大了工業產出和國內需求的缺口,企業將繼續縮減過剩產能,減少勞動力。三是工業生產轉化為私人收入和消費需要一個過程,致使短期內投資和消費都難有較大增長。匯豐銀行分析,工業生產和最終需求、投資的缺口將導致日本經濟中長期結構性問題,需要多年較快增長來彌補。
(四)新興市場國家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隨著中國經濟刺激政策初見成效,一些大宗商業出口國已經受益。外資銀行分析,隨著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加速增長,大宗商品出口規模迅速增長,巴西、阿根廷、中東國家等資源型出口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中國在2009年前4個月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隨著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反彈,這些國家也將進一步受益。
二、預計全球經濟2009年仍將負增長,2010年恢復增長
(一)美國將緩慢復甦,市場信心至關重要。外資銀行一致認為,隨著金融市場恢復穩定和消費的回升,美國經濟將逐步走出衰退,但增長速度將大大放緩。一是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重,企業需要繼續壓縮過剩產能,減少勞動力人數,工業生產增長乏力。二是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且儲蓄率大幅上升,借貸消費的模式難以持續,加之股價和房價下跌形成負財富效應,消費難有大的增長。三是金融企業仍將繼續去杠桿化,金融支持經濟增長效果能力有限。四是美國貿易進口下跌幅度超過出口,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逆差可能進一步擴大。
外資銀行預測,美國經濟2009年將出現2%至3%之間的負增長,2010年則恢復增長。同時,受產能過剩影響,美國2009年將出現小幅的通貨緊縮,2010年將恢復正常。
(二)歐元區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見底。外資銀行普遍認為其最早將於2009年下半年見底,2010年能否復甦尚有待觀察。一是投資和存貨2009年一季度繼續萎縮。二是消費意外下降和銀行信貸急劇萎縮,失業率沒有出現反彈跡象。三是受全球經濟放緩和美國儲蓄率上升影響,歐元區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面臨外需減弱問題,同時美元結構調整導致歐元面臨升值壓力,將制約歐元區出口增長。四是歐洲的金融機構同樣面臨較大的潛在損失,2009年至2010年需減計7500億美元資產,加大了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
外資銀行普遍預測,歐元區經濟2009年將出現超過4%的負增長。對2010年漲幅,摩根士丹利和匯豐銀行預測將小幅增長,東方匯理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則預測將繼續萎縮。
(三)日本重陷通縮陷阱。一方面,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日本出口大幅下降,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的消費刺激政策主要集中於電子產品和汽車,隨著失業率不斷上升,消費將繼續受到抑制,導致日本經濟2009年繼續衰退,且出現通貨緊縮。外資銀行一致預測,日本經濟2009年將出現6%左右的負增長,2010年恢復增長。
(四)亞洲2009年有望復甦。2009年一季度以來,亞洲經濟出現較強的復甦跡象,股市開始反彈,各國信用違約掉期價差已明顯收窄,采購經理人指數和信心指數都大幅回升。雖然出口仍未出現根本性好轉跡象,但外資銀行普遍認為亞洲經濟將在中國、印度等國的帶動下最早復甦,並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三、中國經濟表現將優於他國
外資銀行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快速增長通道,以投資為主的內需將取代外需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也存在降低經濟運行效率的隱患。當前中國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平衡信貸供給何實體經濟需求,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傳導和杠桿作用,提高政策效果。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東方銀行、法國巴黎銀行預測中國經濟2009年增長率分別為7.0%、7.8%、7.5%和7.7%,2010年增長率分別為8.0%、8.5%、8.0%和8.5%。
(一)2009年二季度經濟開始加速。2009年3月以來,中國經濟日漸活躍,5月高盛中國活動指數(衡量中國實體經濟活躍程度)同比增長7.2%,遠高於1月和2月2.1%的增幅,環比則高達27%,達到歷史高位。與4月份相比,除出口降幅進一步擴大外,5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固定資產投資、房屋和汽車銷售等指標都大幅改善,表明經濟正在加速。同時,5月和6月的采購經理人指數表現均好於預期,市場信心已經恢復。
(二)內需取代外需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主的內需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2009年3月以來,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加速增長,4月和5月分別同比增長40.5%和46%,同時消費實現較快增長,汽車和房地產銷售4月和5月分別同比增長18.5%和23.8%。此外,民間為主的房地產世紀投資(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率已達20%,相當於危機爆發前水平。
(三)寬松的信貸環境助推經濟增長。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推動力投資快速增長。2009年前5個月商業銀行貸款達人民幣5.8萬億元,同比增長3.7萬億元,信貸環境極為寬松,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東方匯理銀行分析,即時對銀行未來的信貸投放規模作保守估計,固定資產投資也將在2010年二季度之前保持快速增長。
(四)上半年的通縮不會持續。法國巴黎銀行分析,由於市場積累了大量的流動性,且央行出於經濟基本面的考慮短期內無法收緊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將依然寬松,通縮將不會長期持續;摩根士丹利預測,通縮將於2010年3月結束。
(五)經濟增長質量可能下降。東方匯理銀行認為,中國當前增長模式面臨經濟增長質量下降的風險。一方面,銀行過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可能導致不良貸款規模上升和產能過剩,影響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的未來穩定。另一方面,貸款和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最終需求的比例進一步下降,增大了經濟增長的人為因素。
四、政策建議
(一)積極推動政策重心由「保增長」向「調結構」轉移。一是適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有保有壓」,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的產業,從資金供給、扶持政策等加大支持力度。二是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區域的支持力度,在項目分布、資金配套上向其傾斜,以促進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三是適時加強投資管理,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率,擬立項的項目,要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發展前景等進行嚴格、充分的論證;已立項的項目,要精心組織實施。
(二)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促進消費增長。一是通過培訓、信息服務、小額擔保貸款等方式,加大對農村婦女、畢業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等就業困難群體的支持力度,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改革,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力度,解決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三是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挖掘農村消費潛力。
(三)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維護金融和經濟穩定。一是加強對市場資金流動的監控和管理,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及時疏導或回收過剩流動性,保證市場和經濟的穩定運行。二是加強指標監控和風險提示,引導商業銀行適當提高信貸審批標准,控制借貸資產風險。三是加強貨幣政策和信貸供給的結構性調整,避免流動性集中於大銀行、大企業、熱點領域。四是加快債券市場改革,適時推出創業板,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避免風險向銀行業過度集中。
『叄』 結合當下經濟、金融形勢、談談你對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發展的看法
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這一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1.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模式下的金融體系。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辦法為主的單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其特點是:①在銀行設置上,全國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辦理全部銀行業務,下設眾多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統攬一切銀行信用。②人民銀行集貨幣發行和信貸業務於一身,既執行中央銀行職能,又兼辦普通銀行的信貸業務。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機構體系。打破長期存在的人民銀行~家金融機構的格局,恢復和建立了獨立經營的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人民銀行一起構成了多元化銀行體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機構體系。1983年起在金融機構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專設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人民銀行負責的信貸及城鎮儲蓄業務;增設交通銀行等綜合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區域性銀行;設立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機構在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世界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表現在:①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這在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支付危機。③提供長期建設資金,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③調節國際清償能力,應付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④穩定匯率,促進世界貿易增長。
當然,目前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貸款條件比較嚴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加重發展中國家的支付困難。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附加條件,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
隨著國際性金融機構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它們在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肆』 如何理解金融機構體系的發展趨勢
各金融機構突破專業化的經營模式,走上綜合經營金融業務的道路專。主要表現在放鬆金融機構屬、非經融機構和資產組合的限制,允許銀行。非經融機構經營更加廣泛的金融業務。還有變現在同類金融機構開始侵入同行的業務領域。
『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機構體系變化的原因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體系變化:大一統的金融百貨公司——分業經營——混業經營趨勢
原因內:金融市場不成熟,監管不容完善,機構內控制度有待改善、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
有混業的趨勢是因為:國家趨勢的金融全球化,監管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等。
『陸』 金融全球化對金融機構經營活動有何影響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放鬆金融管制、開放金融業務、放開資本版項目管制資本在權全球各地區、各國家的金融市場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的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金融全球化會帶來金融機構的全球化和金融業務的全球化。 (1)金融機構國際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步伐加快,世界上出現了一大批跨國銀行和跨金融公司。許多本國的金融機構紛紛走出國門,大量外國金融機構不斷開辟國內市場,跨國金融機構蓬勃發展,形成全球范圍的經營網路。至90年代以後,跨國金融機構紛紛從事跨國兼並收購活動,不僅包括同業的聯合,還包括跨業務范圍的兼並。這些兼並收購活動使金融機構向著巨型化、復合化、國際化發展,加速了金融機構國際化的進程。(2)金融業務國際化,金融業務的國際化主要體現為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調度資金,經營各種業務,不受國界的限制。世界各國不斷放鬆了資本流動的限制和外匯管制,取消了非居民購買本國國債和貨幣市場票據的限制,開放了國際銀團貸款,金融創新如期權、貨幣互換、利率互換和票據發行便利等金融衍生工具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的。跨國銀行機構還通過其在國外分支行使國內業務多元化、國際化。
『柒』 金融機構體系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前瞻產業研抄究院《中國資襲產管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對金融機構,提升銀行資管客戶忠誠度提出三條建議。
策略一:加快推出優質理財產品,縮短與它行同類產品推出的時間間隔,力求能夠「領先」市場推出。
策略二:目前,許多銀行在對客戶的細分中主要以客戶資產總額和對銀行的利潤貢獻度來考慮,容易造成對客戶自身金融需求的忽視。對此,需要引進目標客戶動態檔案跟蹤管理制度,加強對客戶生命周期、風險偏好等細分變數的關注度,對穩定固有客戶群、提高綜合回報率有著不可小覷的積極作用。
策略三:這是銀行致力於發展客戶關系的最高境界。客戶經理是傳播銀行服務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客戶信賴銀行,首先從信賴為其服務的客戶經理開始。
『捌』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展現狀,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為數眾多的跨國企業作為經濟全球化的行為主體,直接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國公司始終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導力量。有資料表明,經濟全球化最大的1%的跨國公司擁有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傾的00,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1998年全世界跨國公司總數達到了6萬多家,創造的GDP佔世界的40%,貿易額佔世界的60%,對外直接投資額佔世界的如%。它們追逐規模效益與分工效益,經濟全球化推動了投資和生產從國內區域間分工向國際分工發展,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張,形成了全球配盆資源、跨國協調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格局。
經濟全球化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98年全世界已有6萬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60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而1980年,全世界跨國公司數量僅為1.5萬家,經濟全球化境外機構僅有3.5萬個)①,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宵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呂口%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按資產排列的世界前100家從大跨國公司控制了約1/3的世界對外直接作為全球化經濟載體的跨國公司。它們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和銷售,使國際分工和專業化協作的程度越來越高,形成了統一的國際生產體系。對於一項最終產品,經濟全球化它的零部件製造、不同生產階段,可以同時在不同地區、不同凶家進行,從而可充分發揮各自的技術、勞動力、原材料等的不同比較優勢,經濟全球化從而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經濟全球化生產和經營的全球化還表現為產業分工的全球化。
『玖』 如何正確地認識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
藉助互聯網的優勢復,互聯網金融制快速發展起來,互聯網金融以其低成本、非抵押和便捷的融資模式,豐富了金融市場的層次和產品。
但由於監管不到位,暴露的問題也日益嚴重。阿凡提歡樂貸運營經理張海岩認為,金融機構應充分認識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便利
『拾』 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