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機構最關注哪些經濟因素,它們的營銷意義是什麼
GDP,GDP好意味著貸款企業能歸還,貸款可以做;
CPI,CPI高意味著理財產品會受追捧;
產業結構調整,意味著銀行要營銷新客戶,從舊的市場退出
2. 論述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及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甚至於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在行業規模、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市場開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增長速度過於緩慢,內部行業結構和區域發展結構不協調。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國金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8.3%,而我國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近年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速度過慢,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均衡,銀行業居絕對主導地位,而證券經紀與交易業、保險業、信託投資業的比重相對偏低。而且,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地區差異較大,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嚴重滯後,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務各行業競爭力較弱,不能有效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服務產品。從2004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名來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為744.15億美元,不良資產比率為2.06%;而國內排名最高的中國銀行的一級資本為348.51億美元,而其不良資產比率卻達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甚至高達18.99%。保險業方面,根據瑞士再保險的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保險業佔全球保險市場的份額排名雖居第11位,但保費收入規模僅521.71億美元,保險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險金額為40.2美元;保險深度排名第42位,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為3.26%。證券業方面的表現更讓人擔憂,2004年底我國共有證券公司140家,總資產3781億元,總負債2765億元,全年實現利潤為-78億元,整個行業處於虧損狀態。
第三,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不強,外資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創新上具有絕對優勢。一方面,國外金融工具種類繁多,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且對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能力相當強;另一方面,目前中資金融機構的金融開發技術比較落後,電子化程度較低、金融工具和品種單調、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金融創新中處於被動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創新獲取利潤和佔領市場主動權的能力較差。
第四,國內金融機構開展跨國業務的能力低下。除中國銀行以外,其他銀行海外業務的拓展尚在起步階段,而外資銀行在綜合化經營模式下,通過大規模的並購和重組,其分支機構早已遍及全球。在業務開展方面,國內銀行大都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而發達國家跨國銀行已經把業務重點放在如利率互換、出口保理及福費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創新來獲取利潤和規避風險。
第五,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發達國家大都有支持金融發展的現代化交通、通訊、計算機網路以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並且非常注重適時頒布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對金融業加以規范,對新業務、新工具進行認證。相比之下,我國金融立法比較滯後,專業性法律層次較低,法規操作性較差,在實踐過程中還經常存在不能嚴格執行的問題。監管體制方面,我國金融監管主要依靠「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社會監管層次基本還處於空白狀態,而且監管內容大都以合規性監管為主,對預防性監管的關注不充分。
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第一,培養金融業的服務理念和意識,使其真正成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重要產業。
第二,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趨勢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務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有效控制和防範各種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
第四,注重金融服務內部各行業和地區的均衡協調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較好地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加快證券、保險和信託等其他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與實體經濟體系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服務業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金融資源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第五,大力培養金融人才,建立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3. 當前區域經濟金融運行和銀行經營中值得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一、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在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的旗幟指引下,GDP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高速發展,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基本完成了「資本積累」。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7.5%以上的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促進作用。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2012年的標准,中國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但目前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國際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復甦疲弱,還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給中國外貿出口帶動很大影響。2014年5月,美國「國債」突破16.7萬億美元「債務上限」;10月,美國17年來首次停擺,美國國債存在違約風險,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必然要受影響。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有所放緩,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超常規財政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我國的周邊環境還很不穩定,存在諸多威脅。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必將產生許多外部壓力,包括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其次,內部體制出現障礙。中國能夠快速發展到現在,依靠的主要發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產導向為基礎的舊有模式。舊模式中的三個要素或稱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把中國帶到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但是現在這種模式潛力已基本耗盡。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很快將迎來「劉易斯拐點」。2012年中國勞動力數量首次出現了減少,正以歷史最快速度從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轉變。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達到了高峰。此外,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嚴峻的生態形式也是個棘手的問題,使得一直支撐經濟增長的體制內部出現了制度性疲勞和障礙。第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根據國際發展的經驗,新興市場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發展勢頭轉變軌跡,就像掉入陷阱一樣,最終出現經濟停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現是上個世紀後半期若干拉美國家。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多美元,正處於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艱難爬坡階段。
二、 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三、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
面對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要保持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關鍵要破解轉型升級、和諧發展、改革創新三大難題。以轉型促發展,以和諧求穩定、以改革求出路。
(一) 轉型升級促發展
當前,支撐中國經濟發展30多年的舊模式已到臨界點,轉變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開啟「發展升級版」和「奇跡第二季」是新一屆的緊迫任務。
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道理。要打造「中國升級版」必須走科學發展觀的道路。要實現真正的國富民強,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改變一些官員唯GDP增長論英雄的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活觀念,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其次,要以擴大內需為抓手。擴大內需是我國當前經濟轉型的戰略基點和根本出路。由於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我國出口貿易已不能繼續為宏觀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擴大內需就成為當前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努力實現由出口拉動型經濟向內需推動型經濟轉換。要努力保持消費與的動態平衡,實現消費和的雙重拉動,從而增強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擴大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眾所周知,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在這「三駕馬車」中最具實際意義的是消費。在出口乏力的條件下,和消費成為主導,但最根本的是消費拉動。沒有消費,也缺乏動力源泉。當前,國內需求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有13億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數額的居民儲蓄,截至2011年底,我國居民存款余額達到35.2萬億元,許多行業如教育、醫療、環保、能源、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供應短缺,這意味著在我國內需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促進城鎮化發展是我國內需的一大源泉。經濟學家遲福林指出:城鎮化是支撐消費釋放的最大潛力所在。城鎮化率的不斷上升,必然會帶動人力資本、土地資源資本化等諸多潛力的進一步釋放。城鎮化不僅可以擴大,還能有效促進消費,並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約15億,城鎮化發展蘊涵的內需潛力十分巨大。[2]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到2020年,如果我國的城鎮化率能達到60%,這將形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依託。
第三,以調整經濟結構為重點。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中國升級版的主攻方向。要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支持在競爭中淘汰落後產能,積極落實支持小微型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改善小微型特別是科技型小微的發展環境。
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是結構調整的重點方向。2012年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446%,不僅明顯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於中等收入國家53%左右的平均水平。加快服務業發展,不僅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是減輕就業壓力、改善民生的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不斷提高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引資、引智,加快提升服務產業競爭力。擴大開放合作,加大服務業招商力度,鼓勵外資投向服務業基礎設施和新興服務業。對傳統服務業的升級改造,提高服務業的層次,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
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要特別注意去佔領「微笑曲線」的兩端。「微笑曲線」理論是台灣有「IT教父」之稱的宏基總裁施正榮提出的。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只有不斷創新進取,向「微笑曲線」兩端逐步發展,爭取競爭的主動,才能擴大附加值及利潤空間。因此,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重視產品研發、大力推動自主創新,走科技創新之路。[4]
(二) 社會和諧求穩定
和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穩中求進」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中國經濟在經歷3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積累了許多難題和矛盾。迫切需要認真解決,以利再進。具體講,和諧發展關鍵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 縮小貧富差距。要保持社會穩定、和諧,減少社會矛盾,就必須縮小貧富差距。要逐步調整收入分配體系,加大再分配調節。要大幅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幅減少扶貧對象;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促進社會財富分配由「啞鈴型」向「橄欖型」轉變。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全社會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2) 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連著發展、連著公平、連著和諧。及時解決日益突出的民生問題,可以防止未來給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隱患。要擺脫對GDP的崇拜,把經濟發展從「以物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把經濟增長與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要積極規范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廣大群眾的後顧之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要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從而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3)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改善市場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和平等享受的權利。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5] 要繼續加大反腐力度,堅持不懈地與各種腐敗現象作斗爭。反腐倡廉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
(4)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是保持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實施全國一盤棋戰略,注重區域平衡和協調發展,逐步縮小東西部差距、南北差距和城鄉差距。在進一步推動東部地區轉型發展的同時,積極支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不斷加大對邊山老少窮地區經濟扶持力度,繼續實施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把先富帶動後富落到實處。
(5) 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繼續小平同志「韜光養晦」戰略,緊緊扭住發展大方向,埋頭苦幹,科學發展。要以合作求發展,增強互利共贏,運用智慧和策略妥善解決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糾紛。著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著力維護和平發展的大好形勢。為保障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三) 深化改革是出路
中國當前再次來到十字路口,舊模式的潛力已基本耗盡,唯寄希望於新一輪改革。依靠改革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新一代領導人施政的一個著力點。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國發展最大的「紅利」。北京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劉艷提出改革是拉動中國經濟的「第四架馬車」,認為一個國家經濟崛起的初期靠的是技術革新和勞動成本優勢,而真正的持續發展則要靠先進的制度和不斷優化的社會經濟規則。 以經濟學家賈康為首的經濟研究小組提出「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強調以推動機制創新為切入點,以結構優化為側重點,著力從供給端入手推動中國新一輪改革,實現「雙創、雙化、雙減、雙擴、雙進、雙到位」 的政策主張,為我國當前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
當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要特別關注以下幾方面。
一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作用,大幅度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既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又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3]維護金融穩定。
二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發展的永久動力,也是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3]要積極打造技術創新的公共,為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應注重對具體產業領域自主創新的引導和扶持,大力培育具有高端技術的戰略性和策略性產業。同時,把人力資本積累作為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重點任務,加快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應加大科技資金投入,積極構建完善的科研體系,從而佔領未來技術的制高點。必須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三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5]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6]。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和優化配置。繼續著力擴大就業,帶動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完善人口社會管理制度,推動「農民工融入,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繼續創新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立城鄉銜接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福利保障和就業等制度,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4. 試述金融機構經營面臨的主要風險
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甚至於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在行業規模、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市場開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增長速度過於緩慢,內部行業結構和區域發展結構不協調。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國金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8.3%,而我國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近年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速度過慢,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均衡,銀行業居絕對主導地位,而證券經紀與交易業、保險業、信託投資業的比重相對偏低。而且,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地區差異較大,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嚴重滯後,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務各行業競爭力較弱,不能有效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服務產品。從2004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名來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為744.15億美元,不良資產比率為2.06%;而國內排名最高的中國銀行的一級資本為348.51億美元,而其不良資產比率卻達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甚至高達18.99%。保險業方面,根據瑞士再保險的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保險業佔全球保險市場的份額排名雖居第11位,但保費收入規模僅521.71億美元,保險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險金額為40.2美元;保險深度排名第42位,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為3.26%。證券業方面的表現更讓人擔憂,2004年底我國共有證券公司140家,總資產3781億元,總負債2765億元,全年實現利潤為-78億元,整個行業處於虧損狀態。 第三,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不強,外資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創新上具有絕對優勢。一方面,國外金融工具種類繁多,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且對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能力相當強;另一方面,目前中資金融機構的金融開發技術比較落後,電子化程度較低、金融工具和品種單調、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金融創新中處於被動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創新獲取利潤和佔領市場主動權的能力較差。 第四,國內金融機構開展跨國業務的能力低下。除中國銀行以外,其他銀行海外業務的拓展尚在起步階段,而外資銀行在綜合化經營模式下,通過大規模的並購和重組,其分支機構早已遍及全球。在業務開展方面,國內銀行大都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而發達國家跨國銀行已經把業務重點放在如利率互換、出口保理及福費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創新來獲取利潤和規避風險。 第五,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發達國家大都有支持金融發展的現代化交通、通訊、計算機網路以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並且非常注重適時頒布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對金融業加以規范,對新業務、新工具進行認證。相比之下,我國金融立法比較滯後,專業性法律層次較低,法規操作性較差,在實踐過程中還經常存在不能嚴格執行的問題。監管體制方面,我國金融監管主要依靠「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社會監管層次基本還處於空白狀態,而且監管內容大都以合規性監管為主,對預防性監管的關注不充分。 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第一,培養金融業的服務理念和意識,使其真正成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重要產業。 第二,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趨勢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務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有效控制和防範各種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 第四,注重金融服務內部各行業和地區的均衡協調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較好地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加快證券、保險和信託等其他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與實體經濟體系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服務業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金融資源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第五,大力培養金融人才,建立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5. 請思考,中小金融機構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為經營回原則,實行答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銀行業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因此,能否化解和管控風險,將決定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敗。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系列金融災難事件警告世人,有效的風險管控能夠促進銀行業穩健經營、健康發展並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農信社要建成農商行,就必須對經營管理中的風險進行識別、計量、監測,並採取科學的化解和防控措施。客觀地講,農村信用社對風險有一定的意識,但做得還不夠,未建立並形成一套科學的風險管控體系。如在貸款風險的識別中,對關聯交易關注得較少;在客戶信用評級過程中,主要依賴信貸人員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而基於風險量化的信用評分模型、違約概率模型尚未建立和應用;目標明確、結構清晰、流程合理、職能完備、功能強大的風險管理傳導機制也有待建立和應用;風險管理文化有待深層次培植。
6. 金融機構應當建立適當的機制確保什麼及時關注並評估本金融機構應與境外境外金
金融機構應當建立適當的機制,確保什麼及時關注並評估本金融機構應與境外聯系。
7. 金融機構的可疑交易分析意見應關注並清晰描述哪些內容
發現過程、可疑賬戶開戶情況、可疑交易情況、可疑點分析和初步判斷意見。
第五條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專門的反洗錢崗位,明確專人負責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工作。
金融機構應當根據本辦法制定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內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並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備。金融機構應當對下屬分支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第六條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報告可疑交易的情況予以保密,不得違反規定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
第七條金融機構應當在大額交易發生後的5個工作日內,通過其總部或者由總部指定的一個機構,及時以電子方式向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報送大額交易報告。沒有總部或者無法通過總部及總部指定的機構向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報送大額交易的,其報告方式由中國人民銀行另行確定。
第十條對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大額交易,如未發現該交易可疑的,金融機構可以不報告:
(一)定期存款到期後,不直接提取或者劃轉,而是本金或者本金加全部或者部分利息續存入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的同一戶名下的另一賬戶。活期存款的本金或者本金加全部或者部分利息轉為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的同一戶名下的另一賬戶內的定期存款。定期存款的本金或者本金加全部或者部分利息轉為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的同一戶名下的另一賬戶內的活期存款。
(二)自然人實盤外匯買賣交易過程中不同外幣幣種間的轉換。
(三)交易一方為各級黨的機關、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軍事機關、人民政協機關和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但不含其下屬的各類企事業單位。
(四)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的債券交易。
(五)金融機構在黃金交易所進行的黃金交易。
(六)金融機構內部調撥資金。
(七)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轉貸業務項下的交易。
(八)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項下的債務掉期交易。
(九)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匯機構、政策性銀行發起的稅收、錯賬沖正、利息支付。
(十)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情形。
8. 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中國的銀行體系當前的風險當然主要是信用風險,但是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也隨著利率匯率的市場化而迅速上升,這些監管框架對於中國未雨綢繆防範這些風險提供了一個監管的參照框架,當前主要是信用風險的風險架構,也使得當前中國實施巴塞爾資本協議III的難度相對要小一些、復雜程度也相對要低一些。當然,這也給了中國的銀行業在新的監管框架下逐步積累經驗和數據、爭取在未來國際監管框架的完善中體現中國聲音提供了新的空間。
制度不健全為理財銷售留下隱患。同時,由於客戶對理財產品的辨別能力有限,加之目前理財剛性兌付未實質性打破,理財由商業銀行的信用實質上提供了背書,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往往主要追求高收益,對於理財投資標的、產品信息披露等缺乏深入了解,對風險關注也不夠,這也在客觀上為少數銀行員工違規銷售提供可乘之機。
理財合規銷售,或者說,把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客戶,應當是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操作風險防範的關鍵。監管方面應當加強法規及制度建設,加強對理財合規銷售的檢查,對於違規銷售的行為應當增加處罰力度。銀行也應當順應理財市場發展建立健全管控制度,及時彌補銷售環節存在的漏洞。當然,還應當加強投資者的教育,提高投資者辨別意識,充分了解自己購買的理財,保障自身合法利益。
9. 金融科技發展需要關注哪些問題
據報道,在11月6日舉行的JDD-2017京東金融全球數據探索者大會上,清華大學國家金融內研究院負責人表示,金容融科技對傳統銀行是沖擊是顛覆性的,雖然剛剛開始,但影響已經產生。
最後金融科技的發展,是不是能夠真正的改變金融機構,增加金融行業的競爭,提高總體的效率,降低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本,這是我們要思考的發展金融科技的問題,未來十年,金融科技的發展會在大數據的隱私和安全,以及大數據的公共的屬性之間的平衡,公共政策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平衡,是影響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的方面。
希望金融科技可以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