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融服務營銷的概述
金融服務營銷的定義
金融服務是產品還是服務?
金融服務營銷的發展 金融服務是產品還是服務?
——來自《金融服務營銷手冊》的觀點
2009年4月出版的《金融服務營銷手冊》對該領域進行了比較綜合、前沿的研究,關於金融服務營銷的基本概念,作者艾沃琳·艾爾林奇、杜克·范納利提出:
為了將一般的營銷原理應用於金融服務,我們首先要問:被推銷的商品是產品還是服務?這有什麼區別嗎?首先我們承認它們有許多區別。舉個例子,假設你正在負責一項名為Topnotch 卡的新信用卡業務,該卡面對的是高端市場。這種信用卡提供許多額外服務,相應地,也收取相當高的年費。作為營銷人員,你的工作之一,就是利用焦點小組訪談法、調查法和其他一些市場調研方法,幫助產品設計人員確定什麼樣的產品附加特色會是未來的客戶最期待的,他們願意掏多少錢來接受這些服務;接下來,你需要精確地展示你所營銷的產品相對於競爭對手的產品的優勢,並找出向你的細分目標市場營銷、傳播上述優勢的方法。這些都是典型的產品營銷。
上述工作你都做得很優秀,你的Topnotch 卡也開始發行,進展比你預想的還要好。但是隨後你開始注意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數字—部分客戶開始取消他們的信用卡業務,並且已經遠遠超出了你所預想的水平。經過對新老客戶的大量訪談,你發現對該信用卡客戶所提供的服務是不均衡的。有時候,客服代表能為客戶提供極大的幫助,但有時候他們卻讓客戶感到不滿意。其原因是,雖然客服代表已經接受過提供Topnotch 卡服務的培訓,但他們的薪酬是與其服務的客戶數量而不是客戶的滿意度掛鉤的。結果導致客戶對該卡的體驗與其豪華和量身定做的品牌形象不匹配。錯誤在於你像在營銷一種產品( 所有的Topnotch 卡都一樣),而不是營銷一種服務( 使用Topnotch 卡的每一種體驗都是不同的)。
作為產品的金融服務
如前所述,金融服務既不是產品也不是服務,但又兼具兩者的要素。下面是金融服務與產品相同的一些方面:
1. 可分離性。與許多種類的服務不同,許多金融產品的生產能夠與其消費分離。消費者不必非要出現在銀行才能夠使用活期存款賬戶。就像運動鞋一樣,活期存款賬戶也是在其銷售和隨後使用之前被「生產」出來的。
2. 缺少易滅失性。與預訂一頓晚餐不同,信用卡在客戶需要時就會存在。它不是易滅失的。這就使得金融供應商能夠比較容易地管理服務的供給與需求。一家餐館座位有限,每位客戶在星期六晚上8 點都想佔到一張桌子,與此不同的是,信用卡的供給可以為了滿足需要而進行調整。
3. 批量生產。典型的,各類服務是在一定時間內一次創造並遞送的,產品通常則是批量生產的。許多金融服務比如財務建議是個性化的,反之,其他的金融服務是能夠批量生產和批量營銷的,比如保險單、學校儲蓄賬戶,或是債券交易商使用的數據分析系統。批量生產使得批量促銷和降低成本成為可能。
作為服務的金融服務
活期存款賬戶可以被「生產」出來,但不可觸知。不像面對一輛轎車,你是無法用雙眼或雙手觸摸活期賬戶或是檢查其外觀的。活期賬戶沒有物理存在。盡管在金融世界中經常使用「產品」這一詞彙,金融服務「產品」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產品,因為它們是無形的。無形的東西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
1. 低市場准入成本。製造、存貯和分銷金融「產品」的成本很低或者是沒有成本。啟動成本很低,這就意味著創造或是復制一種金融產品的門檻很低。雖然可能有法律限制和一定的營銷費用,創造一種新產品的資本性成本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也不存在倉儲和實物分銷成本。
2. 上市速度快。一個製造商在生產一種新型玩具或飛機時,必須首先設計藍圖、製作模型、檢查設計的完整性,甚至在產品試銷前,還要經常重新改造樣品。但在金融服務領域,創意就是產品。如果一個投資銀行能想出一個現金流證券化的新方法( 如發售一個流行歌手的未來版稅的股票),該銀行能在股票發行計劃書墨跡剛干時就售出股票。
3. 缺少排他性。一個成功的製造類新產品通常能享有一段時期的排他性,在此期間,不存在競爭。為了防止競爭對手們盜用完全一樣的模式,該產品可以申請專利( 比如一種葯品) 或是注冊商標( 比如軟體)。其他廠家如想建造一套具有競爭力的生產設施( 比如用於生產一款新型飛機的設施),其成本非常之高,以至沒有可行性。
然而在金融服務領域,保護措施缺乏,市場進入的成本也低。美林公司在20 世紀70 年代末「發明」了第一個CMA( 現金管理賬戶,Cash Management Account)。這是有史以來經紀公司第一次推出的既有投資服務、又有活期存款服務的賬戶。這項「發明」很成功,為美林帶來了許多新業務。但好景不長,沒過幾年,所有經紀公司都有了這種賬戶。雖然美林為該產品名稱注冊了商標,卻不能保護這項創意,其作為創始人的先發優勢很快就消失了。
服務至上
由於很容易復制一項新的金融服務創意,所以很難做到產品的差異化。無論你給自己的產品增加什麼樣的附加特色,例如,附屬信用卡(Affiliation Credit Cards) 或在線賬單支付,這些創意都能夠被你的競爭對手很容易地復制。從長遠來看,附加值不是來自產品本身,而是來自其他方面。
那麼附加值究竟來自何方呢?最重要的差異還是來自於服務。對產品來說,你可以從生產過程的源頭控制其質量。對於服務,其質量掌握在銷售人員或客戶管理人員手中,他們能提高( 或降低) 其質量。這意味著,由於銷售或提供產品的個體不同,你的產品質量也會有所不同。所有的惠普2210 型彩色復印機都是一樣的,但所有的金融顧問卻不盡相同。
因此,營銷金融服務組織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控制服務質量。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在由第三方負責提供服務的領域,因為他們與服務的製造商之間沒有直接僱傭關系。這些第三方包括投資顧問、獨立保險中介或者是養老金計劃的第三方管理人。
金融服務營銷的發展
實際上,不僅是在我國國內,國外對金融服務營銷的研究也起步較晚。相關的資料比較少。 時間 階段 代表性事件 營銷重點 20世紀50年代 誕生 1958年在全美銀行聯合會議上第一次提到營銷 廣告和促銷 20世紀60年代 友好服務 推行「微笑」服務 改善服務 20世紀70年代 金融創新 花旗走得最快,1961年就推出了大額可轉讓存單(CDs),揭開了銀行產品創新浪潮的序幕。
而全面的「金融革命」爆發在70年代:保險公司推出五花八門的險種,銀行提供信用卡服務、共同基金、國際保險等 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20世紀80年代 金融定位、現代營銷 許多金融機構紛紛各自選擇確定自己的形象和服務重點;加強對營銷環境的調研和分析,制定長期和短期的營銷計劃,建立營銷部門 市場細分、價值定位並建立競爭優勢
營銷調研、分析、計劃、控制
⑵ 2014年3月課程考核《金融服務營銷》案例答案
時下最流行的營銷方式是混搭、跨界,基金本與快消品屬於風馬牛不專相及的兩類。隨著屬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行業與行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會,已經很難對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屬性」,跨界(Crossover)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最潮流的字眼,從傳統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跨界的風潮愈演愈烈,已代表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的融合。
⑶ 關於金融的案例分析
我的中文專業名詞用的不好,請見諒!
我覺得首先是對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這種金融衍生品要慎用,甚至不用。這種證劵/投資產品簡單來說就是把還沒有被銀行拿到的按揭款經過復雜的拆分和重組,變成可以被投資的金融產品。而投資者並不知道他們投資的具體是什麼(其實是很多房奴的按揭款),到底是誰會在未來付款,這種金融產品只有一個風險等級。但是這種產品把銀行的按揭風險(也就是說買房人不能按時付款的風險)轉移給了投資者。在中國,如果有這種金融衍生品,很可能造成銀行瘋狂實行住房放貸,而不考慮借貸人的償還能力。同時,由於中國人對一輩子有個房子看得很重,勢必造成瘋狂的借貸買房。這就會造成房價產生巨大的泡沫。當泡沫破滅時(也就是房價暴跌時),這種金融衍生品(MBS)會暴跌,銀行將無法從這些證劵中獲得流動性(也就是現金),那麼銀行就會收緊放貸,或者提高房貸利率,而這會使很多房奴突然還不起按揭款,而又由於房價下跌而不能把房子脫手,很多換不起貸款的人就會被強令遷出,甚至有無家可歸的可能。所以,這種衍生品在中國如果監管不嚴,很可能有比美國次貸危機更嚴重的後果。因為中國人現在的錢不是在炒房就是在炒股,MBS的危險性就是他把這兩個投資市場的風險聯系在了一起。不過我覺得國家現在對房市的控制還是很特意的,所以這種產品應該會被禁止。
對美國金融危機付主要責任的第二種金融衍生品叫做credit default swap(信貸違約掉期)。 他的主要目的或者說是初始目的是為了避免風險,說白了他就是一種保險。比如說你買了萊曼的股票,你可以從保險公司(像AIG)買CDS這種保險,如果萊曼的股價跌倒¥10一下,那麼CDS會給你賠償。這種保險的目的是好的,但是錯就錯在這種保險是可以被交易的,就比如說你覺得萊曼的股價馬上就會跌倒¥10一下,你就可以從市場上買別人的CDS,然後等真的跌倒¥10一下去領取賠償金。換句話說,這種金融衍生品可以被用來投機。這在熊市的時候只能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我認為在中國,金融保險這種東西可以實施,但是不應該被交易。 在中國這種不完善的股市,絕大部分人在投機,在升的時候買,降的時候賣(這種尤其危險),CDS只會進一步製造恐慌,從而拖垮市場。
我認為從發展的角度來講,應該切實的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去採用可以降低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投機的金融產品只會使少數人獲利。
這只是我個人的分析,有什麼不對的請指正。很抱歉,我對一些金融名詞翻譯的可能不太正確!
⑷ 兩個金融方面的案例分析,如下題~~
成功的理由千奇百怪,失敗的教訓卻往往差不多。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期貨市場。期貨盈利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讓投資者發生虧損的原因卻往往逃不過逆勢與止損不及時這兩樣。容易造成逆勢與止損不及時的心理原因,個人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種:
一、過於計較持倉成本
如果單純地問,持倉成本重要還是趨勢重要?相信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趨勢重要。然而,知易行難。趨勢是我們的朋友,但當趨勢這個朋友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我們做錯了方向,但與此同時持倉成本卻會在旁邊拚命地提醒:當前市價與持倉成本相比,已經相差了多少多少,如果現在砍倉離場,將發生多麼大的虧損。於是,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計算,現在砍倉會賠掉多少。於是,持倉成本,而不是趨勢,成為我們操作時考慮的重點。
交易的重點僅在於獲利或虧損,這與交易工具的價格並無關系。評估自己的持倉時,持有的每一個多頭頭寸,在當下都應該是一個買入的機會,而持有的每一個空頭頭寸,在當下都應該是一個賣出的機會。若不能如此,則說明持倉並不適合當下的市場走勢。
二、理由還是借口
與持倉成本類似的,另一重阻礙我們認錯的因素是,我們總能找到支持原有持倉的理由。比如,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仍然有ZF的救市政策存在。這可能成為我們在跌勢中做多、持多的理由。然而,這是理由還是借口?
必須明確,在任何市場中的任何時刻,都同時存在著多空兩方面的因素。如果我們執著於某一特定的想法後,再去尋找做盤的依據,那麼這個依據一定是存在的。但是,它並不是事實的全部。因而,也不是真正的做盤依據,它只是我們給自己的一個合理借口,以?衛自我謬誤的尊嚴。
三、這一次例外
這自然是一種明顯的僥幸心理。許多次的經驗或許已經告訴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虧損的概率已經很大。然而,也許價格還會有一些反彈,或者也許價格還會有一些回落的想法下,我們會去等待一個也許會例外的更好的價格再平倉。當然,這個更好的價格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的。
期貨交易是有風險的,在面對風險時,出現一定程度的恐懼和其他情緒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期貨又是概率的市場,因此我們應該接受單次虧損的可能性。並且堅持以客觀而一致的原則來交易。只有這樣,才能克服由願望主導交易的局面。
四、長線短線的互換
我們熟悉的一句話是,截住虧損,讓利潤奔跑。但現實操作中,卻常常出現盈利時急於落袋為安,虧損時遲遲不願平倉的事情。這使得原本一個長線的計劃變成了一個短線交易,或者是原本的短線交易變成了長線投資。
長短線的互換往往在於沒有明確交易的時間結構。在擬訂交易計劃之初,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時間結構。決定了是要專注於短期趨勢還是長期趨勢,才能根據相關的趨勢設定止損。
五、願望被視為是權力
將願望視為權力,是謬誤的自尊以及自我實現陷阱的孿生兄弟。當我們產生類似這樣的想法,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或者市場怎麼可能這樣走?時,這意味著我們在要求其他人必須自動了解我們的想法,並提供我們需要的一切;意味著我們在要求市場必須服從我們,並按照我們的意志行事。
類似這樣的問話,便顯示了我們將願望視為了權力,在要求現實應該遵從小我的需要,而忽視了小我應該回應現實的事實。
將願望視為權力的人,在行情出現不利走勢時,會有強烈的不公平感受。不願意承擔失敗的責任,不願意處理現實的問題,僅根據自身願望判定真理與謬誤,對與錯,敵與友。
⑸ 金融類營銷案例有哪些
汕頭大學梁敏甜、劉嘉歡、歐少明、蘇震宇
Introction:在選擇金融服務時,消費者是如何考慮有多少潛在的品牌(公司)選擇呢
在市場營銷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消費者的決策過程,這個過程是這樣的:意識到一個問題,得到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的大集合,評估每個選擇(品牌),做出選擇;這樣說有點抽象,我們舉個例子,一個小姐發現她汽車的輪胎舊了,需要更換,那麼,她已知的輪胎的牌子只有3個,她搜了一些資料,問了一下身邊的朋友對這個牌子的評價,最後選了A這個輪胎。這里我們說到的消費者考慮的牌子的數量種類和評估,這很大程度上與消費者參與購買的水平有關。
參與購買水平分兩種,低參與和高參與。舉個例子,你需要買本書,你不會多在意它是哪個出版社的書,只要內容符合就好,這就是低參與,而高參與是指,如果你想買輛汽車,哪個牌子的汽車,你就會好好考慮了。
考慮到現在這個互聯網猖獗,電子商務極大地影響了消費者的行為,所以文章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在不同購買水平下,對於眾多金融服務類的競爭替代品,消費者是如何考慮進行選擇的。
為了得到結論,文章對以下5個問題進行研究:
1. 在購買金融服務時,消費者信息搜索的范圍有多大?一般考慮的品牌數量是多少?
2. 消費者在進行新的金融服務的購買時,相對於繼續進行原來的金融服務的購買,考慮的程度是不是提高了?
3. 購買高價值金融產品服務和低價值服務時,消費者對於前者的考慮是不是更為慎重?
4. 不考慮其他競爭者的替代品,就在新的公司(品牌)那裡購買金融產品服務,這樣的消費的數量有多少呢?
5. 輕買家還是重買家會更加註重對競爭替代品的考慮呢?
為了研究這5個問題,作者在澳大利亞進行了2個調查:
調查1是零售銀行:取來自2個有著不同人口數量以及不同經濟發展狀況的的城市,來做調查,調查的問題是他們購買的最近的銀行產品是哪個公司的?是第一次在那個公司買,還是以前就在那裡買過產品?在購買決策的過程中,有做過調查嗎,調查率哪家公司?在網路上做的資料搜索嗎?去了幾家公司的官網查看呢?
調查2是關於國內保險:向澳大利亞國內的一個主要的保險公司的客戶,詢問這些問題:最近是否有保險到期,是否會考慮更換保險公司?在其他保險公司獲得的同類型的保險報價是多少?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根據這兩個調查,這5個問題的研究結果:
問題1,在購買金融產品服務時,消費者會調查多少個相關的品牌呢?最常見的品牌數量是多少?
注意:考慮集的大小(數量)不僅包括消費者決定購買產品的品牌數量,也包括他們沒有進行購買前曾經進行調查的品牌的數量。根據數據,73%的受訪者只會調查一個品牌,取平均數,消費者考慮品牌數量的大小是1.4。另外在信息搜索上,79%的消費者不會對以前購買過產品的品牌(公司)再進行新的信息搜索,平均在互聯網上搜索品牌的官網的數量是0.9
這里我們看到的是,最常見的考慮品牌的數量是1,這是一個很低的考慮水平。
蘇震宇:
金融已經廣泛地涉及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所以分析消費者對金融產品的考慮方式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因為很多金融產品都是長期性的,所以消費者會精挑細選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並有可能選中之後就很難再有更換它或者嘗新的念頭了。
問題2:消費者對進行新的購買對比重復進行原來購買的考慮程度提高了嗎?
進行新的購買比如進行貸款或者開新的信用卡等。重復原來購買比如保險過期後,再次購買完全相同的保險。經過有關人員的分析調查,得出了這么一個結果:有483名保險到期了的顧客,有431名顧客繼續購買他們原有的保險,只有52名顧客選擇更換新的保險或者更換保險公司。年度的更換率只有11%沒有更換保險的人中,只有26%的人有考慮過更換,當然他們是沒有更換的,而且他們之中43%的人沒有對其他保險公司進行任何的評價,(意思就是,只是哪天沒事做突然想起是不是要換保險,但可能吃了個飯就什麼都忘了)。相應的就是有74%的想都沒有想過要更換自己的保險。而真正換了保險的人,大多數都只是分析了一家公司,沒有對更多的公司的方案進行分析評估
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消費者考慮換新的程度是非常低的,很多的消費者都沒有考慮過換新或者尋找替代品,即使是那些有所考慮或有所行動的也只是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進行考慮和更換。
消費者在金融服務消費時,對風險的評估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的他們對產品的信息有很強烈的了解慾望,從而對產品進行對比考慮。
因此第3個問題是:消費者對在購買「高價值」的服務時與購買「低價值」的服務時相比,哪一方考慮的比較慎重呢?
又是根據有關人員的分析調查,得出了這個圖表,看一看就可以了。我們得出了這么一個結論:只有10%的消費者在購買低價值服務的時候考慮過另外一家或者更多的公司產品,而又35%的消費者在購買高價值服務的時候有這一方面的考慮。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出:消費者對高價值的服務的考慮比較慎重。
在消費者群體中,很少人會廣泛考慮多家服務供應商,無論是重新購買或購買新的。此外,無論是低值服務或更高的價值服務,大部分消費者都缺少嚴密的分析對比。最普遍的考慮規模只是一個品牌。
劉嘉歡:
根據以上,研究問題4是:有多少消費者從一個新的服務提供商購買(即他們沒有交易過),沒有考慮其他競爭的替代品?在這里,考慮的是消費者在搜索行為中的異質性,即哪些顧客更傾向於進行搜索和比較。文獻中的一個有用的分類是區分「輕」的消費者,購買較少的,和「重」的消費者,購買更多的。因為這樣的分類將使我們能夠檢查目前使用金融產品很少的「輕」買家的評價行為,對比已經有多個金融產品的」重買家「。對於哪一類的消費者很有可能進行更多的評價和搜索,有不同的可能性。「輕」買家可以搜索更多,因為他們不太熟悉購買這樣的產品。因此,來自多個供應商的信息可以提供保證,他們的最終選擇是正確的。或者,也可以說是較重的買家會尋找更多,因為他們先前的經驗提供了信心,他們可以從尋找替代品中獲得更好的產品,或更好的條款和條件。結果,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對營銷策略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是較輕的買家搜索越多而重的買家搜索少,那麼,一個忠誠的策略來吸引和留住高價值(重分類用戶)消費者更站得住腳的。然而,如果是較重的買家更有可能從事搜索和考慮,然後它變得更難對於任何一個供應商去保留其要求的大份額。
結果:我們發現,一個大比例的消費者,從他們以前沒有交易過的新的供應商購買,沒有考慮其他供應商。(比如甚至連一些其他供應商,他們已經交易過的)。如表4所示,94個消費者購買金融產品從一個新的供應商,其中54個(57%)沒有與任何其他供應商進行查詢。這些結果表明為消費者開始和一個新的服務供應商交易的主要機制並不是競爭考慮或供應商相對於其他供應商的評估。相反,主要機制是包含在消費者的非常小的考慮集合,一般由單一品牌組成。
為了闡明這個問題,我們第5個研究的問題是:哪種類型的消費者更可能從事在服務上下文中高度考慮替代品,輕類買家(少數購買的類別隨著時間的推移)或重型買家(很多購買的類別隨著時間的推移)?
如前所述,我們使用金融服務行業作為這項研究一個適當的背景。為了回答我們的研究問題,我們設計了2項調查,第一項調查涉及零售銀行。第二項調查是國內保險。兩個調查都採用在澳大利亞幾個主要的城市的消費者,原因是:澳大利亞是一個擁有先進零售銀行業的現代西方經濟體。它是世界上一些最大的銀行的家,如NAB,第二十八大的,和澳新銀行,第五十大,每一個營業額的數百億美元。此外,它還擁有像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這樣的全球巨頭經營在零售銀行市場。同樣,澳大利亞是一個龐大的、行之有效的國內保險業的家,二次調查選擇的產品市場。眾多的銀行和保險品牌在這兩個部門,因此提供了足夠的潛力,為消費者進行搜索和考慮。
每個調查的細節如下:
首先是,零售銀行。第一項調查包括與居住在不同的城市消費者的采訪,使用電話調查。作為先前的經驗表明,這種方法的高響應率和質量數據。最廣泛的可用的抽樣框,即電子電話簿,用於樣本人口。第一座城市人口約一百萬人。它的經濟是一種成熟的、緩慢的增長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混合體。第二個城市人口較少,人口80000人,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岸,有一個充滿活力的出口型經濟。一個初步的篩選問題,確保被采訪的人是決策者或在家庭中是銀行服務的使用者。受訪者當時被詢問了他們獲得的最近的銀行產品。只使用了那些已經購買了金融產品的人們的反應,在過去2年(n=383年). 原因是,在采訪前2年以上的數據,由於不完善的召回,在本次采訪中缺乏准確度。下一步,被調查的受訪者被問及他們獲得的產品來自。調查樣本是通過隨機抽樣過程。樣本包括各行各業的性別,職業和家庭階段分類。
然後,是國內保險。二次調查包含電話訪談和514受訪者,是澳大利亞一個主要保險供應商的客戶。具體來說,在受訪天前,所有受訪者都有保單到期在未來2個月內。受訪者被問及他們如果有一個政策最近到期,當時他們的行為會是什麼,是會更新保單就同一品牌,或換另一家保險商?考慮轉換的,我們問他們在搜索過程中獲得的供應商有多少報價。從其他供應商要求報價表示在消費者這邊主動的搜索行為。
研究問題五檢查是否輕類買家和重型類買家在品牌考慮的程度是否不同。我們要求消費者說出他們目前的銀行產品名稱,作為調查一的一部分。銀行產品平均數為4。我們將那些人分類,有四個銀行產品或更少的是輕銀行消費者,並將有超過四個銀行產品的人列為重。然後,我們這兩組交叉製表,根據考慮程度結果見表5。重品類的消費者更可能從事多個品牌的考慮,具體而言,做一個人際的調查。兩者的區別有統計學意義在0.10個水平下(P= 0.08)。補充分析顯示傾向於從事網路搜索方面,輕與重買家無差異。
⑹ 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優秀案例
一、客戶名稱:吉林省宏賀米業有限公司
二、主營業務:糧米收購、加工銷售及副產品經銷,其產品定位中高端。
三、品牌:九香禾潤、家慶余。
四、銷售區域:雲南、貴州、四川、上海、福建、江蘇、浙江、長春等地。
五、融資需求:吉林省宏賀米業有限公司多年來一直與國內市場比較穩定的批發客戶共同發展,由於近年來市場競爭激烈,對商品的質量要求逐年提高,因此必須對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改造,改造後對生產流動資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該公司資金周轉1次/2周,並且是先發貨後回款的結算方式,故產生了300萬元的資金缺口,為此申請商會幫助協調解決貸款300萬元,用於該公司的生產經營流動資金周轉。
六、客戶條件:缺少有效的抵押物是阻礙該公司貸款的最大瓶頸。也正因為此項瓶頸,該公司的貸款申請被多家銀行拒之門外。
七、做法:
(一)量身設計融資方案。企業銷售額8000萬元,利潤率5%,固定的采購渠道、固定的銷售渠道、固定的回款周期、固有的消費群體,成熟的管理模式,經營風險較小,如果有恰當的抵押物,那麼宏賀米業有限公司絕對是眾多銀行爭奪的小微企業信貸客戶。
針對企業缺少有效擔保方式的融資難問題,商會會同銀行採取以企業現金流為依託、封閉企業的銷售回款路徑、動產抵押、商會的企業基金作擔保的方式防控風險,經過對企業還款能力及資金需求的合理測算,給予企業授信300萬元。
(二)亮點分析
正常的經營,良好的信譽、有效的擔保一直是銀行向企業發放貸款的主要先決條件,向宏賀米業有限公司發放的300萬元小微企業貸款中,恰恰是商會的企業基金擔保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而與商會合作銀行發放的小微企業貸款產品無需抵押和評估,通過考察企業的經營歷史、信譽度、可持續發展能力,特別是通過重點對企業銷售現金流這一第一還款來源的重點考核來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起到了切實解決從事小微企業貸款難、擔保難問題,並且為企業節約了評估、保險、抵押登記等各項費用,省去了抵押擔保等手續,節省了時間。
(三)企業變化
宏賀米業有限公司取得300萬元貸款後,將資金全部投放到了擴大市場和提高商品質量數量上,確保了企業總體經營計劃的順利執行,使公司營業額提升、利潤增加,同時增加了15個就業崗位,競爭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據公司負責人介紹,300萬元的貸款一年能為公司增加6000萬元到7000萬元的銷售流水。
八、案例點評:德惠市種植經銷業商會企業基金擔保貸款誕生於2012年初,是民生銀行專門為優質種植經銷產業鏈的企業設計的小微企業貸款新產品,凡是申請該類貸款的企業,只需向商會和貸款行提供企業及法人相關材料,經考核授信,並由商會企業基金擔保,結算的賬戶建在貸款行,保證銷售回行,資金封閉運作即可獲得融資支持,貸款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抵押和擔保,只依據借款人真實的交易、真實的資產狀況、真實的信譽狀況和經營的持續性作為貸款發放的前提。
⑺ 金融營銷學試題:論述金融服務營銷和實物營銷的區別和聯系
一般認為,服務營銷與實物營銷(GoodsMarketing)之間的主要區別為:營銷的產 品不同、用戶購買和消費行為不同、營銷組合的要素不同、評價產品的質量的難度不同。
區別:
1.無形與有形的區別。服務的產品形態是無形的,摸不著,看不見,服務價值難以衡量;實物產品是有形的,很容易就讓人感受到產品的貨真價值或名不副實。
2.產品的可拓展性存在著區別。服務產品的可拓展、可提升空間較大,服務時間,服務形式隨時隨地都可以變化出新;而實物產品一旦投產,想要尋求改進很麻煩,成本也很高,而且對於廣大經銷商來說,也沒有權利和能力對產品進行改進。
3.在營銷的難點上也有不同。服務產品的營銷難點在於服務的價值難以衡量,常讓人感覺虛無縹緲;實物產品的營銷難點在於用戶眼見為實,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很難再行改變用戶的認知。
下面是金融服務與產品相同的一些方面:
1. 可分離性。與許多種類的服務不同,許多金融產品的生產能夠與其消費分離。消費者不必非要出現在銀行才能夠使用活期存款賬戶。就像運動鞋一樣,活期存款賬戶也是在其銷售和隨後使用之前被「生產」出來的。
2. 缺少易滅失性。與預訂一頓晚餐不同,信用卡在客戶需要時就會存在。它不是易滅失的。這就使得金融供應商能夠比較容易地管理服務的供給與需求。
3. 批量生產。典型的,各類服務是在一定時間內一次創造並遞送的,產品通常則是批量生產的。許多金融服務比如財務建議是個性化的,反之,其他的金融服務是能夠批量生產和批量營銷的,比如保險單、學校儲蓄賬戶,或是債券交易商使用的數據分析系統。批量生產使得批量促銷和降低成本成為可能。
⑻ 談談你對金融營銷的認識
與西方金融企業的營銷狀況相比,我國金融營銷基本上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近年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我國金融企業開始意識到金融營銷的重要性。但是與國外金融機構相比,我國金融企業還沒有完全將科學的市場營銷完整體系介入市場競爭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營銷觀念停滯不前 營銷觀念是一種貫穿於金融業務管理活動始終的經營思想,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以顧客需求為中心的經營理念,而不是謀求短期利益的權宜之計。但是目前,一些銀行的領導與營銷人員對市場營銷觀念的認識仍較為陳舊,有的人把營銷看作推銷金融產品,有的人把金融片 面地理解為做廣告,也有人把營銷看作僅僅是營銷部門的事,而沒有認識到全員營銷的重要性。
2、 金融營銷缺乏戰略目標 營銷戰略出現盲目性和隨機性主要表現為:(1)普遍缺乏從長遠角度來把握對市場的分析、定位與控制,而是簡單地跟隨金融市場競爭的潮流被動零散地運用促銷、創新等營銷手段; (2)在改善服務態度、優化服務質量、 提高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尚未與營銷的戰略目標和營銷策略聯系起來而缺乏針對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在營銷策略上,業務的拓展以公關、促銷為基本方式,沒有形成多樣化的營銷策略的科學組合; (4)雖在渠道設計上利用了高新技術,但分銷渠道的擴展策略仍以增設營業網點為主要方法,難以形成高效的營銷渠道。這些都是缺乏一個指導性的戰略目標所導致的。
3、 金融營銷組合決策不足 從產品的促銷活動方式來看,其基本方式主要有四種:廣告、 人員推銷、 營業推廣、 公共關系。目前,金融產品廣告雖然媒體日趨多樣化,但是目標都僅是廣而告之,產品功能介紹雷同及與競爭產品比較優勢觸及甚少,難以令客戶信服。在人員推銷方面,渠道顯得單調,且客戶 面較小,相對成本較高。在營業推廣方面,目前商業銀行的員工進行的多為無差異營銷,難以使客戶對金融產品形成長期的品牌偏好。在公共關系方面,雖然公關手段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銀行與企業、團體以及個人的信息溝通、聯系力度仍有待加強。
4、缺乏金融與營銷結合型人才 由於金融營銷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金融企業的員工知識構架基本是金融專業,很少有市場營銷專業人員進入企業,而且企業在招聘和選拔的過程中也大多偏向金融專業。而對於金融和營銷結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但這種「新型復合型人才」正是當今金融企業所需的主力軍。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