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市經濟指標
1、依法理財。是指依照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的規定,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國家財政,實現財政管理的法治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2、一般預算收入。通常是指正常的預算收入,在報告中是指現行政府預算收支科目規定的特定預算科目種類。這一特定科目的設立,是1996年隨著養路費等基金收入納入預算管理,為有別於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而確定的收入科目。一般預算收入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和牌照稅、屠宰稅、筵席稅、關稅、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牧業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國有資產經營收益、國有企業計劃虧損補貼、行政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海域場地礦區使用收入、專項收入、其他收入等。
3、財政經常性收入。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各級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科技、農業支出的增長幅度,應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但由於前些年國家對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口徑沒有明確的界定,在實際工作中造成各地區財政經常性收入口徑上的不統一。為此,2004年年初財政部與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共同協商,對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口徑進行了界定,並下發了《關於統一界定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口徑的意見》(財預〔2004〕20號)。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口徑,內容包括一般預算收入(剔除城市維護建設稅、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專項收入,以及國有資產經營收益等一次性收入),中央和省核定的增值稅及消費稅返還、所得稅基數返還及出口退稅基數返還,以及中央和省給予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收入等。
4、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依照法律、法規並經有關部門批准設立,憑借行政權利或政府信譽,向單位和個人徵收的具有專項用途的資金。設立政府基金的目的,主要是支持某項特定產業和事業發展。其主要形式包括各種基金、資金、附加和專項收費等。
5、財政收支平衡。是指年度預算執行的結果,即總收入等於總支出。若總收入大於總支出為預算結余;總支出大於總收入為預算赤字。按照《預演算法》的要求,我國省以下地方各級財政實行當年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方針,不得編制赤字預算,也不準許執行結果中出現預算赤字。預算結余是財政後備的一部分。
6、收入預算調整。根據《預演算法》有關規定,對於年度財政體制調整等因素給預算收入帶來的變化,對收入預算進行調整,並將調整情況上報人大財經委。
7、可支配財力。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所能機動地支配使用的財政資金。按現行法規和財政體制,地方政府可支配財力由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上級稅收返還收入、上級財力性轉移支付補助收入,以及原體制上解中央收入或中央補助地方收入等構成。
8、調入資金。是指各級財政部門在預算執行中為平衡一般預算收支,從預算外及其他渠道調入的資金。隨著預算外資金逐年納入預算內管理項目的增多、取消財政周轉金以及費改稅工作的推進,調入資金呈越來越少的趨勢。調入資金屬於不穩定收入,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年初預算安排應盡可能不作為穩定收入考慮並安排年初支出預算。
9、上年結余。是指在各級總預算年終決算時,總收入大於總支出而出現的收支差額。其內容包括:(1)本年度支出中因上級下達專項指標較晚等原因,需結轉下年度按專項資金的管理辦法繼續使用的部分;(2)根據建設規劃和施工進度需要跨年度進行安排的建設項目資金;(3)該年度由於增收節支而形成的凈結余或因特定原因形成收不抵支產生的赤字。
10、支出結構。按國家職能分類,可分為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國防支出、債務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財政支出的基本形式是無償撥款。
11、一般預算支出。通常是指正常的預算支出,在報告中是指現行政府預算收支科目規定的特定的預算科目種類。這一特定科目的設立,是1996年隨著養路費等基金收入納入預算管理,為有別於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而確定的支出科目。一般預算支出主要是按功能劃分的。按現行政府預算收支科目,地方財政預算類級支出科目主要有:基本建設支出、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地質勘探費、科技三項費用、流動資金、農業支出、林業支出、水利和氣象支出、工業交通等部門事業費、流通部門事業費、文體廣播事業費、教育支出、科學支出、醫療衛生支出、其他部門的事業費、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支出、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國防支出、行政管理費、外交外事支出、武裝警察部隊支出、公檢法司支出、城市維護費、政策性補貼支出、支援不發達地區支出、海域開發建設和場地使用費支出、債務利息支出、專項支出、其他支出、總預備費等。
12、事業支出。是指事業單位開展專業業務活動及其輔助活動發生的支出,包括工資、補助工資、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障費、助學金、公務費、業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和其他費用。
13、上解中央支出。包括原體制上解中央支出和專項上解中央支出。原體制上解中央支出是指1994年實行分稅制之前按當時確定的收入包干體制,地方財政應上解中央財政的體制支出。1994年實行分稅制體制後,為順利推行分稅制改革,國務院在體制文件中確定原體制下的分配格局暫時不變,實行原體制上解中央支出和分稅制體制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補助雙軌運行的辦法,過渡一段時間後再逐步規范化。由此在現行的地方財政收支平衡表中繼續體現原體制上解中央的指標。專項上解中央支出是指由於國家出台改革政策引起原來應由下級財政負擔的支出轉移到中央財政負擔,由此需要下級財政專項上解中央財政一部分支出。如由於國、地稅分設,國稅部門經費需要由地方專項上解中央,由中央財政負責對國稅部門的經費。此外還有地方舉借債務到期,如國債轉貸資金、世行貸款、外國政府貸款、農民基金會借款等需專項上解中央償還支出等。
14、政府性基金支出。是指以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具有政府性資金和專項資金的性質。
15、結轉下年繼續安排使用的支出。是年終滾存結余的一部分,即當年支出預算受某些因素影響(如由於上級下達專項資金過晚),按項目支出管理要求,尚未完成的支出項目,需轉到下年度繼續安排和使用的項目支出。
16、政府債務。是指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其它組織,以政府的名義向國內外或境內外承借或擔保的,負有直接或間接償還責任的債務,通常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政府直接顯性債務,即按法律和合同規定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債務;二是政府或有顯性債務,即在特定事項發生情況下,政府才需要支付的債務;三是隱性債務,即一些有可能轉化為政府直接債務的債務,如地方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企業債券、中國銀行轉貸的外國政府貸款和未經財政部門擔保的中國進出口銀行轉貸的外國政府貸款等。
17、《預演算法》。是保證國家財政計劃順利實現,調整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上下級預算管理機關及各經濟組織之間,在有計劃地籌集和分配預算資金過程中所發生的預算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從法律角度上看,預演算法是國家調整預算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屬於財政法規體系中的基本法。我國的《預演算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統一。
18、預算草案。是指未經法定程序審查和批準的政府、機關、團體、事業單位的年度收支計劃,通常指未經人大批準的某一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收支計劃。中央各部門根據國務院的指示和財政部的部署,具體布置所屬單位編制預算草案,並負責匯總,編制出本部門的預算草案,報財政部審核。財政部審核匯總中央各部門的預算草案,編制出中央預算草案。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根據同級人民政府的指示和上級政府及財政部門的部署,具體布置本級各部門和下級財政部門編制預算草案,並負責審核、匯總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預算草案,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財政部門審核。
19、現行預算管理體制。即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是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從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主要是按照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合理確定各級財政的支出范圍;根據事權與財權相結合的原則,將稅種統一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並建立中央稅收和地方稅收體系,分設中央與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分別征管;科學核定地方收支數額,逐步實行比較規范的中央財政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級預算制度,硬化各級預算約束。2002年以來,為加快現代企業制度等項改革,對原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的企業所得稅、原作為地方收入的個人所得稅、原作為中央收入的利息所得稅,實行了中央地方按比例分享的辦法,從而對1994年以來實行的分稅制財政體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20、部門綜合預算。就是一個部門一本預算,是指政府各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及其行使職能的需要,由基層預算單位編制,逐級上報、審核、匯總,經財政部門審核後提交立法機關審議批準的全面反映部門各項收支活動的綜合財政計劃。
21、預算調整。是指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中央預算和經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地方本級預算,在執行中因特殊情況需要增加支出或者減少收入,使原批準的收支平衡預算的總支出超過總收入,或者使原批準的預算中舉借國內、國外債務的數額增加的部分變更。
22、事業單位預算。是指事業單位根據事業發展計劃和任務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
23、行政單位預算。是指行政單位根據其職責和工作任務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
24、決算。是指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編制的經法定程序審查和批準的預算收支的年度執行結果。它反映和總結預算執行情況和結果,是社會經濟活動在財政上的綜合反映,是預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決算草案由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在每一預算年度終了後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時間編制。
25、非稅收入。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社會團體和企業主管部門、政府或行政事業單位委託的機構(以下簡稱"部門和單位"),為履行或代行政府職能,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或依靠國家資產(資源)和國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稅收以外的各種財政性資金。其范圍具體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含各種基金、附加、專項資金、專項收費)、罰沒收入、主管部門從所屬單位集中的資金(含管理費、收入分成、基層上解資金)、具有行政職能的社會團體會費、國有資產(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含土地出讓、轉讓、出租、抵押、估價入股,海域場地礦區有償使用、房屋出租、場館及公園門票收入等)、捐贈收入、廣告收入、彩票資金、社會力量辦學收費、幼兒園收費(包括部隊所屬的園所)、銀行利息收入等。按財政管理方式,非稅收入分為:一是納入預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專項、附加)收入;二是納入財政專戶管理的預算外收入。
26、稅收。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憑借其政治權力,按照特定標准,強制、無償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種形式。目前我國的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大體為95%左右。
27、增值稅轉型。中央11號文件確定,在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實行裝備製造業等8大行業增值稅轉型政策,即由原來的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生產型增值稅是指在計算企業應繳增值稅時,不扣除購進固定資金所含進項稅,課稅對象相當於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總額,納稅人稅負較重。消費型增值稅,是指允許企業對購進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所含增值稅稅金予以抵扣,納稅人稅負較輕。實施增值稅轉型政策,將進一步降低製造業成本,有利於鼓勵資本向購置生產設備等方面的投資,進而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和加快發展。
28、國庫。是國家金庫的簡稱,是1985年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後修改的名稱,在此之前稱金庫。國庫是負責辦理國家預算收入和支出的機關,是國家預算執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預算執行的基礎。各級國庫在實現國家預算收支任務中,主要起到執行、促進、監督和反映的作用。
29、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主要是我國針對現行以徵收機關和預算單位設立多重財政資金存款賬戶為基礎的分級分散收付制度而實施的一項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這項改革是涉及財政資金收繳和撥付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將所有的財政性資金都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收入直接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
30、轉移支付制度。是指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支付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為目標,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支付制度。它是我國分稅制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為實現地區間各項社會經濟事業的協調發展而採取的財政政策。根據轉移支付資金的性質、使用范圍的不同,可分為財力性補助的一般轉移支付和工資性轉移支付,以及專項性資金補助的社會保障轉移支付、農村稅費轉移支付、天然林禁伐轉移支付補助等。
31、財政違法行為。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在財政和財務會計管理活動中,違反國家有關財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32、偷稅罪。是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違反國家稅收征管法規,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或者是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達到法定標准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33、社會保障。是指政府和社會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在勞動者和社會成員因養老、傷殘、疾病喪失勞動能力或喪失就業機會,或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臨生活困難時,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提供物質幫助和社會服務,以確保其基本生活和醫療需要。
34、社保試點。是指國家為建立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而選定某些地區作為試點先行進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我省作為全國試點的唯一省份,試點的主要任務是:調整和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研究制定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辦法;加快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加強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加快社會保障立法步伐。我省試點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做實,二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
35、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政策。是指國家為促進外貿體制改革,保持外貿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出口退稅實行中央、地方按分享比例共同負擔的體制政策。具體內容是,從2004年1月1日起,改變出口退稅由中央全額負擔的辦法,改為按照中央地方增值稅75:25分享的體制進行承擔,按照"新帳不欠、老帳要還,完善機制,共同負擔,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原則,核定各地區出口退稅基數,對基數內的退稅額,繼續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超基數退稅部分,由中央地方按比例分別負擔。
36、財政貼息。是指財政用於幫助用款單位歸還貸款利息支出,或者財政性貸款只要求收回本金,少收或不收利息所形成的補貼,又稱"利息補貼"。
3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在政府組織、引導、支持下,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互助合作制度。
38、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是指為加快中小學危房改造步伐,國務院決定,從2001年開始在全國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力爭在一段時間內基本消除現存的中小學危房,使中小學生和教師在安全、整潔的教室中安心學習和教書。"工程"由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實施,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投入"工程"專款,重點補助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經過改造後的校舍最低使用壽命確保在50年以上。
39、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是指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從2003年秋季起,對全省困難家庭學生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對象為全省農村貧困人口中的小學、初中學生、城市低保人口中的小學、初中學生,特殊教育學校及其他學校殘疾學生、工讀學校學生。對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雜費、課本費和校內服務性收費。免收雜費、課本費的補助資金,由省、市、縣(區)三級政府共同籌措。
40、陽光工程。2004年,國家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等六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通知》(農科教發[2004]4號),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勞動力輸出地和貧困地區,以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為目標,組織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此項工程簡稱為"陽光工程"。
41、「收支兩條線」管理。是指凡有非稅收入的單位,取得非稅收入時,必須按規定全部上繳國庫或同級財政專戶;支出時,由財政部門統籌安排,根據核定或批準的年度預算和預算外資金收支計劃以及單位的支出申請和實際工作需要,從國庫和財政專戶向申請單位撥款。
「收支兩條線」管理內容不僅指單純的收支管理,而是包括多個具體相關的工作內容。在收入管理方面,包括項目審批、標准核定、票據管理、徵收體制、賬戶設置等方面管理;在支出方面,包括部門預算、核撥制度、核定事業發展定額、實行項目庫等方面管理。
42、整合政府財力資源。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為緩解財政收支矛盾,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對原有的各類財政專項資金、非稅收入、競爭領域國有資本金、政府非經營性資產、土地等資源性資產、政府債權資金等,進行統籌規劃、強化管理、綜合運用,以集中財力資源,統籌用於一個時期的黨委、政府的重點支出項目。
43、政府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
44、資產評估。是指對資產現實價格的估算和判斷,即由有獨立性和公正性的評估主體,根據委託方的特定目的,遵循公允的原則和標准,按照國家的法規和政策,履行法定的程序,在翔實可靠的數據資料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某一時點的資產價格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評價,並得出合理結論的過程。
45、兩減免三補助。「兩減免」是指減征農業稅和免徵農業特產稅。我省從2004年起取消了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2005年全部免徵農業稅。「三補貼」是指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直補,也稱對種糧農民實施直接補貼,核心內容就是將國家實行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政策間接給農民的補貼轉為直接補貼,即:從2004年開始,國家不再按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將原來通過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對農民的間接補貼,改為通過一定方式直接補給農民;良種補貼,是為加快農作物良種推廣,促進農作物良種區域化種植,提高農產品品質而設立的專項資金;農機具購置補貼,是指為集中力量支持糧食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鼓勵和支持農民使用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農業機械給予一定的補貼。
46、穩健財政政策。是指介於積極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之間的中性財政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實質是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赤字來擴大政府支出的規模,達到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通常採取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規模的方式。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盈餘來壓縮政府支出的規模,達到減少或抑制社會的總需求,通常採取增稅和控制支出的方式。而穩健財政政策(即中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保持財政收支平衡,確保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大體平衡,既避免需求擴張,也防止出現需求不足。就現階段而言,實行穩健財政政策,主要是服從改革發展和中央宏觀調控的大局,通過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等措施,既防止通貨膨脹的苗頭繼續擴大,又防止通貨緊縮的趨勢重新出現;既堅決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對投資過熱的行業降溫,又著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從而確保經濟社會和諧、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47、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是"收支兩條線"管理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大財政收入"蛋糕",源頭遏制腐敗的重要舉措。其主要內容:一是取消執收單位收入過渡帳戶,所有非稅收入直接上繳財政;二是實行收繳分離的征管方式,即"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三是建立全省非稅收入項目庫,對所有非稅收入實行統一編碼管理,有效防止"亂收費"行為;四是建立信息網路系統,實現收繳網上操作,賬務微機核算,網路自動監管;五是繳款憑證與執收票據合二為一,通過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軟體實行微機開票。
48、政府采購。也稱公共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實行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採取競爭、擇優、公正、公平、公開的形式,使用財政預算內、外資金等財政性資金,以購買、租賃、委託或僱傭等方法獲取得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政府采購制度則是采購政策、采購方式、采購程序和組織形式等一系列政府采購管理規范的總稱。
49、農村稅費改革。是指對現行農業和農村領域的稅費制度進行完善,取消面向農民的不合法、不合理收費,用稅收形式取代體現政府職能、具有稅收性質的收費,理順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村社會長期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的一項綜合性改革。其主要內容包括:取消鄉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徵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屠宰稅;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政策;改革村提留徵收使用辦法。
農村稅費改革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主要是正稅清費,治理涉農"三亂",取消鄉統籌和村提留款,將農民應繳納的稅費規范為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把過重的農民負擔減下來。第二步就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主要是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直至取消農業稅,同時,推進鄉鎮機構、農村教育體制、縣鄉財政體制等綜合配套改革,增加對農村的公共財政投入,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
50、國債轉貸。1998年底,為解決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需求萎縮對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發行國家債券,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有效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增長,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具體內容為:國家增發一定數量的國債,由財政部轉貸給省級(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下同)人民政府,用於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項目。轉貸資金主要用於以下方面的建設項目:農林水利投資、交通建設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建設投資、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其他國家明確的建設項目。
根據已經審定的利用轉貸資金的建設項目及其所需資金,財政部與省級人民政府簽訂《中央向地方轉貸協議》。省級財政部門作為人民政府的債權、債務人的代表,負責國債轉貸資金的還本付息工作。轉貸資金項目的確定要求省級人民政府既要考慮到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到本地區綜合還款能力,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決定和落實還款資金的來源。根據《中央向地方轉貸協議》,省級財政部門與有關的同級主管部門或下級人民政府簽訂《建設項目利用轉貸資金協議》,在本省范圍內統借、統籌、統還。
㈡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有什麼關系
中國農業發復展銀行是屬於政策制性銀行,它的作用是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等,主要的業務是辦理糧油肉類等貸款和補貼資金撥付等。中國農業銀行屬於大型商業銀行,主要是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 辦理國內外結算。
㈢ 中信銀行的發展歷程
1987年2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成立中信實業銀行。
1987年3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中信實業銀行。
1987年4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頒發中信實業銀行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
1987年4月14日,中信公司董事長、中信實業銀行名譽董事長榮毅仁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信公司原銀行部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改為「中信實業銀行」。中信實業銀行於4月份開始營業。
1987年4月2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復中信實業銀行經營外匯業務范圍。
1987年4月2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頒發中信實業銀行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
1987年4月29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中信實業銀行工商營業執照。
1987年5月17日,新華社發布中信實業銀行開業新聞。
1987年9月16日,中信銀行在北京的國際大廈舉行正式開業招待會。
1988年8月14日,中信銀行首次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3000萬元。
1989年4月,中信銀行在國內首家同時開通路透社和美聯社信息系統開展國際金融交易業務。
1991年10月30日,中信銀行代表中信公司在日本東京第一次發行浮動利率日圓債券。
1992年3月,中信銀行在國內首家開展速匯即付業務。同年5月,中信銀行在國內設立第一台外匯自動取款機。
1993年7月,中信銀行代理中信公司與財政部簽訂了1993年第2期國庫券(非實物)承購包銷協議,承銷金額1.5億元人民幣,並首批取得了財政部認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債一級自營商資格。
1993年7月29日,中信銀行代理中信公司在美國紐約發行了2.5億美元的揚基債券。這是自1911年以來,中國企業首次進入美國市場發行的公募債券。
1994年3月9日,中信銀行與美國運通公司合作開展速匯即付業務,是在國內首家開展此項業務的銀行。
截止1994年,中信銀行是中國唯一開展承銷國外債券的金融機構。當時,已參加承銷承銷國外債券23筆,承銷量達3.86億美元。
1994年12月,中信銀行代理中信公司向日本金融機構發行商業票據,成功籌措5000萬美元和50億日元貸款,這是中國企業以自己的信譽第一次在國外發行商業票據。
1995年11月,中信銀行與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共同擔任了承銷美國福特汽車公司2億美元小龍債的主幹事,開創了中國金融機構參與承銷外國公司債並擔任主幹事的先例。
1996年1月,中信銀行作為首批會員參加全國統一同業拆借交易系統,第一個交易日即以迅速、准確的操作完成了具有特殊意義的第一筆交易。
1996年6月,中信銀行在廣州成功地推出了中國第一家全櫃員制,實行面對面服務,並率先開辦私人理財等商業銀行新業務,專門為大額存款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1998年3月,中信銀行與美國駐華大使館簽定了《中信銀行代收美國非移民簽證申請費備忘錄》,根據備忘錄,中信銀行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沈陽地區的分支機構代理美國使館收取簽證申請費。此項業務的開展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本行是國內獨家開展此種業務的銀行。
1998年6月,中信銀行作為唯一被釣魚台國賓館邀請的商業銀行參加了美國總統柯林頓一行來訪期間的接待工作。中信銀行以嚴謹的工作作風、規范化的服務標准、熱情周到的24小時全天候服務,贏得了「鼎力相助,服務一流」的贊譽和錦旗。
1999年,中信銀行正式推出中信借記卡,實現了全國通、全行通、銀聯通,一卡多戶、一卡多能、一卡多用。「理財寶」 以其復合式智能理財的優越性備受市場青睞,並被國家工商局正式批准為國家注冊商標,成為金融服務領域的第一個注冊商標。
2000年,中信銀行推出中信貸記卡,這是融信用授信、取款、轉賬、消費於一體的多功能銀行卡,先消費,後還款,賦予持卡人真正的銀行信用,實現了與國際標準的接軌。
2000年7月,中信銀行作為國內首家通過中國金融認證中心認證的銀行,正式開通網上銀行服務。
2000年10月28日,長沙市湘財城市信用社變更為中信實業銀行長沙分行。胡罡同志擔任副行長,主持全面工作。
2001年,中信銀行協助中信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一筆總額為人民幣35億元的10年期債券。這是本行首次作為主承銷商承銷的第一筆債券。
2001年7月和9月,在中信銀行的積極倡議下,國內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業務、資金、信息、管理、人才等方面進行多元化、全方位的精誠合作和優勢互補上達成共識,共同簽署了《長沙宣言》和《蘇州協議》。
2001年7月,中信銀行在英國《銀行家》按照第一資本進行的排名中,位居全球最大的銀行排名第318位。在著名國際咨詢公司穆迪的「財務實力評級」中,中信銀行榮獲國內商業銀行最高評級。
2002年1月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正式向中信銀行頒發商標注冊證書,確認中信銀行「理財寶」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可的注冊商標,核定的服務項目范圍包括信用卡發放、信用卡服務、金融服務等方面。
2002年2月 中信銀行杭州分行被中央金融工委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全國金融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2002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序排出了全球最大的1000家銀行,中信銀行列第291位,首次進入全球銀行300強。
2002年11月28日,IBM總包中信控股公司、中信銀行統一信息平台項目簽約儀式在京舉行。此項合作標志著本行成為中國首家整體引進國際先進核心業務系統,實現軟硬兼備的完整數據大集中的銀行,同時該項目也是IBM在中國最大的服務項目之一。
2003年7月,中信銀行在英國《銀行家》全球銀行最新排名中平均資本利潤率位居國內各銀行之首。
2003年10月6日,「2003中信家家樂——帕拉丁幸福之旅」活動勝利閉幕。
2003年11月25日,總行營業部國際業務貿易項下收付匯量突破100億美元大關。
2003年12月8日,中信銀行在京舉行中信STAR信用卡新聞發布會,王軍董事長將首張中信STAR白金卡發給了新浪網總裁兼CEO汪延先生。
2004年4月1日,銀監會批復同意中信實業銀行增資至140億元。
2004年12月,中信集團公司向中信實業銀行撥付資本金25億元人民幣。
2005年3月25日,銀監會批准中信實業銀行增資至177.9億元。
2005年11月25日,中信實業銀行正式更名為中信銀行。
2005年底,中信集團公司向中信銀行撥付資本金86億人民幣。
2005 年7 月,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序排出的全球最大的1000 家銀行中中信銀行名列第200 位,進入了全球銀行200 強。同時中信銀行在中國商業銀行排名中位居第七位。
2006年1月,中國《銀行家》雜志公布了該刊物評選的2005年度中國十大金融人物,中信銀行陳小憲行長入選。
2006年3月,由中國《銀行家》雜志對國內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排名,中信銀行在參評的13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位居第四位。
2006年6月,國際金融界的權威雜志英國《The Banker》在京首度發布了「中國銀行業100強」排行榜,中信銀行以其2005年末的業績位列中國銀行業第七位,同時在資產排名、最新平均資本利潤率排名中亦位列第七,最新實際利潤增長率排名位居所有上榜銀行的第二位。
2006年6月,中信銀行獲得ASIAN BANKER主辦的 「2006年度亞洲零售金融服務卓越獎」 「戰略及執行卓越獎」。
2006年6月,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的FCI年會上,中信銀行被評選為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務質量進步獎,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FCI獎項的銀行。
2006年6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榮獲由中國信息協會、亞洲客戶服務協會、廣東省信息協會、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共同主辦,中國最佳客戶服務評選組委會具體承辦的「2005-2006中國最佳客戶服務評選活動」之「中國最佳客戶服務中心獎」。
2006年6月,中信銀行「出國全程通」金融產品獲得由《經濟觀察報》和香港管理專業協會聯合舉辦的「2005-*2006年度中國傑出營銷獎」銀獎。
2006年7月,英國《The Banker》雜志中「世界1000家銀行」的最新排行榜中,中信銀行一級資本排名再度提升12位,從2005年的200位升至188位,同時總資產排名也由152位升至134位。
2006年8月,中信銀行被亞洲貨幣(「AsiaMoney 2006 FX POLL」)評為中國地區最佳外匯交易服務銀行,這是外匯交易服務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一項評獎。
2006年9月,在「首屆上海陸家嘴金融文化節暨第三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2006年會」上,陳小憲行長獲「2006年中國十佳金融新銳人物」獎,同時中信銀行亦獲「2006中國十佳金融成長機構」獎。
2007年1月,經中國政府批准,中信銀行整體改制為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6年12月31日依法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將完整承繼中信銀行的資產、負債、機構、業務等,並將繼續從事原經營范圍和業務許可文件上批准/核準的業務。中信銀行已有的營業機構、商號、商標和咨詢服務電話等保持不變,由股份公司繼續使用,各項業務照常進行。
2007年4月27日,中信銀行在滬港兩地交易所同步上市。是繼工行後又一家A+H同步同價上市的內地銀行,也是A股市場上第九隻銀行股。
2008年9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榮膺2008年中國區唯一一家 「全球最佳呼叫中心」。標志著我行信用卡客服中心已躋身全球優秀呼叫中心前列。
2008年11月12日,由和訊網主辦的「2008和訊銀行卡發展與營銷論壇暨中國信用卡測評發布會」在京舉行,中信銀行信用卡在此次測評中榮獲「最佳發卡銀行獎」,並同時獲得「白金卡獎」、「金卡獎」兩項單項獎,成為此次測評的大贏家。
2009年1月12日,中信銀行榮獲「第五屆中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十大影響力品牌」。
2009年1月30日,陳小憲行長出席中國與西班牙在金融、航空、能源、電信等領域合作簽字儀式。
2009年1月31日,中信銀行榮獲《高爾夫周刊》「年度對高爾夫影響最大品牌」獎。
2009年2月,陳小憲行長連續第四次當選年度「中國十大金融人物」。
2009年2月,中信銀行榮獲2008年度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優秀交易成員」等稱號。
2009年2月,中信銀行首入英國《銀行家》雜志品牌價值百強。
2009年2月12日,中信銀行榮獲「中國最具人氣房地產金融信貸機構」獎。
2009年2月18日,中信銀行成功推出多銀行資金管理系統。
2009年2月28日,中信銀行在「2008中國金融營銷獎」頒獎典禮上喜獲「最佳企業社會責任獎」等四項榮譽。
2009年3月03日,中信銀行私人銀行深圳分中心隆重開業。
2009年3月05日,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榮獲VISA國際卡組織「2008年度卓越經營獎」。
2009年3月12日,中信銀行與鐵道部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2009年3月15日,中信銀行獲中國外匯交易中心2008年度銀行間外匯市場7項大獎。
2009年3月17日,中信銀行榮獲第二屆中國理財總評榜四項大獎。
2009年4月,中信國航知音信用卡榮獲「金融產品十佳獎」。
2009年4月09日,中信銀行新一代現金管理服務平台成功上線。
2009年4月15日,中信銀行在2008年監管評級中位居前列。
2009年4月18日,中信銀行榮獲《證券時報》最佳投資銀行獎。
2009年5月,2008年中信銀行個人徵信系統數據完整性在同類別銀行中排名第一。
2009年5月,中信銀行與中信集團及集團一全資子公司簽訂股份收購協議,同意以135.63億港元現金對價收購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70.32%股權。
2009年6月01日,中信銀行西安異地災備中心機房正式啟用。
2009年6月03日,中信銀行個人網銀5.2版本正式上線。
2009年6月25日,中信銀行首推出國金融專屬借記卡「回卡」。
2012年8月7日,在陳小憲執掌中信銀行八年後,中信銀行將迎來其新的掌門,建行執行董事、副行長朱小黃將出任新的行長,對朱小黃的任命很快將宣布。
2013年榮獲中國品牌價值研究院、中央國情調查委員會、焦點中國網聯合發布的2013年度中國品牌500強。
2014年3月11日,中信銀行聯合支付寶首發100萬張網路信用卡。
2015年,將推出中國首個跨境人民幣支付平台。
2015年11月,中信銀行與網路合作,共同設立直銷銀行,該直銷銀行擬定名稱為「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方為中信銀行和福建網路博瑞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金暫定20億元人民幣,擬由中信銀行絕對控股。
2015年11月18日,網路與中信集團在釣魚台國賓館聯合宣布雙方達成戰略合作,網路與中信集團旗下中信銀行發起設立百信銀行。這是中國首家由互聯網公司與傳統銀行深度合作、強強聯合發起的直銷銀行,標志著網路在金融服務這個容量最大、最具增長潛力的垂直服務領域邁開了里程碑式的一大步。百信銀行的設立在中國銀行業發展過程中也具有標志性意義,開創了「互聯網+金融」的全新模式。
2015年12月1日起,中信銀行客戶迎來「網銀轉賬全免費」時代。該行宣布,即日起正式推出個人網銀境內轉賬全免費的惠民服務,所有該行客戶通過個人網銀辦理境內轉賬業務,包括異地和跨行轉賬均享受「0」手續費的優惠。
㈣ 中國人民銀行是不是指中國的國庫
不是。國庫,是國家財政資金的出納,保管機構,負責辦理預算收的收納,劃分,留解和預算支出的撥付業務,中國中央國庫業務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理。
㈤ 我國二十三家金融央企分別是
目前中國的中央金融企業為24家。
1、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太平保險集團公司、再保險(集團)公司
2、人民保險集團股份公司、銀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銀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信集團公司、光大(集團)總公司、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中央金融企業是指在國務院領導下由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法獨立履行職責,並監管的國有金融機構等獨立法人單位。
(5)全國收購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實的城市是擴展閱讀
1、國家開發銀行
(1)成立於1994年,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政策性銀行。 2008年12月改制為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3月,國務院明確國開行定位為開發性金融機構。
(2)國開行注冊資本4212.48億元,股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梧桐樹投資平台有限公司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股比例分別為36.54%、34.68%、27.19%、1.59%。
(3)國開行主要通過開展中長期信貸與投資等金融業務,為國民經濟重大中長期發展戰略服務。截至2015年末,資產規模12.3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率連續43個季度低於1%,保持一流的市場業績。穆迪、標准普爾等專業評級機構,連續多年對國開行評級與中國主權評級保持一致。
(4)國開行是全球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中國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中長期信貸銀行和債券銀行。2015年,在美國《財富》雜志世界企業500強中排名第87位。
(5)國開行在中國內地設有37家一級分行和3家二級分行,境外設有香港分行和開羅、莫斯科、里約熱內盧、加拉加斯、倫敦、萬象等6家代表處。全行員工近9000人。旗下擁有國開金融、國開證券、國銀租賃和中非基金等子公司。
2、中國進出口銀行
(1)成立於1994年,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政府全資擁有的國家政策性銀行,其國際信用評級與國家主權評級一致。目前在國內設有9家營業性分支機構和5個代表處,在境外設有東南非代表處和巴黎代表處;與 140 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
(2)中國進出口銀行是我國外經貿支持體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機電產品、成套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對外承包工程及各類境外投資的政策性融資主渠道、外國政府貸款的主要轉貸行和中國政府援外優惠貸款的承貸行,為促進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中國進出口銀行的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外經貿政策、金融政策和外交政策,為擴大我國機電產品、成套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推動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資,促進對外關系發展和國際經貿合作,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3、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1)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簡稱中國信保,英文Sinosure) 是我國唯一承辦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政策性保險公司,也是我國四家政策性金融機構之一。[3]於2001年12月18日正式揭牌運營,公司資本金約300億,資本來源為出口信用保險風險基金,由國家財政預算安排。
(2)2011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復了中信保改革實施總體方案和章程修訂草案,進一步明確了公司的政策性定位,大幅補充了公司資本金.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匯金公司)200億元人民幣注資已於2011年6月底到位。
(3)2011年11月,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中信保領導班子列入中央管理。2012年3月17日,中信保升級副部級央企。
(4)中國信保的業務范圍包括: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海外投資保險業務;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國內信用保險業務;與出口信用保險相關的信用擔保業務和再保險業務;應收賬款管理、商賬追收等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及信息咨詢業務;進口信用保險業務;保險資金運用業務;經批準的其他業務。
(5)中國信保還向市場推出了具有多重服務功能的「信保通」電子商務平台和中小微企業投保平台,使廣大客戶享受到更加快捷高效的網上服務。
(6)公司成立以來,出口信用保險對我國外經貿的支持作用日益顯現。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出口信用保險充分發揮了穩定外需、促進出口成交的杠桿作用,幫助廣大外經貿企業破解了「有單不敢接」、「有單無力接」的難題,在「搶訂單、保市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7)截至2012年末,中國信保累計支持的國內外貿易和投資的規模約1萬億美元,為數萬家出口企業提供了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為數百個中長期項目提供了保險支持,包括高科技出口項目、大型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出口項目、大型對外工程承包項目等,累計向企業支付賠款43.4億美元。
(8)中國信保現有15個職能部門,營業機構包括總公司營業部、18個分公司和6個營業管理部,已形成覆蓋全國的服務網路,並在英國倫敦設有代表處。
(9)公司的經營宗旨是:「通過為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合作提供保險等服務,促進對外經濟貿易發展,重點支持貨物、技術和服務等出口,特別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機電產品等資本性貨物出口,促進經濟增長、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
4、華融資產管理公司
(1)中國華融是經國務院批准,由財政部、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發起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前身為創立於1999年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
(2)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全國設有32家分支機構,旗下擁有華融湘江銀行、華融證券、華融信託、華融租賃、融德資產、華融渝富、華融期貨、華融置業、華融致遠投資、華融匯通資產10家子公司,服務網路遍及30個省、市、自治區,可以為客戶提供資產經營管理、銀行、證券、金融租賃、信託、投資、基金、期貨、置業等全牌照、多功能、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
(3)截至2011年底,公司總資產達2185億元,凈資本收益率達12.58%。公司注冊資本258.35億元,由財政部控股,持股比例為98.06%;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參股,持股比例為1.94%。在成立大會上,中國華融董事長賴小民表示,改制完成後,中國華融將穩步推進增資擴股,適時引進海內外優秀的戰略投資者,擇機完成IPO實現海內外整體公開上市 。
(4)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為創立於1999年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為支持國有銀行改革發展、國有企業減債脫困、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發揮了重要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作用。
(5)在圓滿完成國家賦予的政策性資產處置任務後,從2006年開始啟動商業化轉型。特別是2009年以來,經營業績連續三年實現翻番,進入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截至2012年6月末,中國華融集團總資產為2463億元,集團所有者權益為344億元。
5、中國太平保險有限公司
(1)太平保險有限公司(簡稱「太平保險」)1929年11月20日始創於上海,由私營金城銀行獨資開設,資本為法幣100萬元。1933年,金城銀行邀集交通、大陸、中南、國華等銀行參股,並將資本增為法幣500萬元。之後通過收購豐盛、安平、中國天一等華商保險公司,開始集團化經營。1938年,太平保險撥款法幣100萬元,獨資設立太平人壽保險公司。
(2)太平保險除在上海設立總公司外,又在國內各大口岸廣設分支機構和代理處,最鼎盛時,太平保險在全國的代理網點總數達900餘處,還在香港和東南亞地區設立了多家分支機構,成為當時我國保險市場上一家實力雄厚的民族保險公司。
(3)1949年5月,上海解放。經上海市軍管會批准,太平保險於1949年6月20日恢復營業。50年代,國家對民族資本保險公司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經過1951年和1956年的兩輪改組,包括太平保險在內的28家華商私營財產保險公司合並重組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
(4)根據國家的整體安排,從1956年起,國內保險市場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經營,太平保險停辦國內業務,專營境外業務。太平保險從此移師海外,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開拓經營了整整45年。
(5)2001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保監會批准,太平保險全面恢復中國境內的財產保險業務,並對公司進行股權改造。
(6)改造後,太平保險的股東共有三家,分別為: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保險」,持股47.525%)、中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保國際」,香港上市公司,中國保險業首家上市公司,持股40.025%)及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簡稱「工銀亞洲」,中國工商銀行在港上市公司,持股12.45%)。公司注冊資本金10億元人民幣,總部設在深圳。
㈥ 國家棚改政策
國家棚改指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質量差、人內均建築面積小、容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隱患大、環境衛生臟、亂、差的區域及「城中村」;
所謂「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區仍然存在的、在集體土地上建造的、屬於棚戶區性質的區域。從面積上講,棚戶區一般拆遷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佔地面積一般至少在5萬平方米左右。
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政策的實質是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反映。
㈦ 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哪裡
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杭州。
杭州市是我國首個實專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屬的城市,杭州金融企業實力在全國范圍內來說,還算是比較好的。金融業在整個浙江省的規劃中,都是佔有很大的比重的,金融服務對杭州以及整個浙江來說,都有著重要的經濟地位。最近幾年,金融對城市發展以及經濟建設越來越明顯,杭州一直在努力推進各種金融小鎮的規劃和建設,發展互聯網金融,以及其他金融服務。
(7)全國收購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實的城市是擴展閱讀:
金融服務國家標準是支撐供給側改革、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技術規范,新標準的發布及實施將提高金融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
支持欠發達地區、低收入群體、小微經濟實體等獲得必要、及時的基本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發展普惠金融」,並努力實現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之間信息的有效傳遞。
㈧ 全國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
全國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
杭州
㈨ 全國金融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的簡介
2016年1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准委召開發布會,發布9項金融國家標准,新標准將於6月1日實施。
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准委今日發布《銀行營業網點服務基本要求》、《銀行營業網點服務評價准則》、《銀行業產品說明書描述規范》、《銀行業客戶服務中心基本要求》、《銀行業客戶服務中心服務評價指標規范》、《商業銀行客戶服務中心服務外包管理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服務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規范》和《金融租賃服務流程規范》等9項金融國家標准,新標准將於6月1日實施。
據悉,本次發布的9項國家標準是金融行業規范相關金融服務、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方面的金融國家標准。《銀行營業網點服務基本要求》國家標准規定了服務環境和功能、服務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出營業網點可選配咨詢引導服務、自助服務、櫃面服務、理財服務、智能服務等5類服務功能分區並明確了具體要求,為客戶提供更加專業的金融服務。與之配套的《銀行營業網點服務評價准則》國家標准,提出了包括營業網點員工主動告知客戶相關服務項目及價格等94項具體評價指標,其中69項基礎性指標包括營業網點需要有必要的緩解、避免客戶排長隊的功能設施和工作措施等,是所有銀行網點原則上需達到的基本要求;另外營業網點根據客流量彈性排班、設置彈性櫃台或服務窗口等25項指標,為各網點實現差異化服務提供了指導。
《銀行業產品說明書描述規范》國家標准明確了產品說明書應列明產品適合的客戶群、服務費用、預期收益、風險分析等36個實質性要素,要求銀行產品說明書應清楚地描述銀行產品憑據、預期收益、服務費用等改變的期限和方式等,便於購買者掌握銀行產品憑據更新時間及方式,明確預期收益和服務費用改變的時間和條件,將「看不清、摸不著」的銀行產品通過「清晰透明、統一規范」的產品說明書呈現給客戶,有利於金融消費者更加全面、准確地理解銀行產品的使用、收益和風險等信息。
《銀行業客戶服務中心基本要求》提出了客戶服務中心關鍵崗位人員配備比例建議,其中建議客服班組長與客服代表的配比為1/8-1/15。《銀行業客戶服務中心服務評價指標規范》提出了服務接通率、服務水平和平均應答速度等指標的量化計算體系。
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准委主任田世宏指出,金融服務國家標準是支撐供給側改革、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技術規范,新標準的發布及實施將提高金融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支持欠發達地區、低收入群體、小微經濟實體等獲得必要、及時的基本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發展普惠金融」,並努力實現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之間信息的有效傳遞。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指出,標准在規范經濟金融發展秩序、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是政府管理和市場自律的重要手段。未來金融標准化工作要進一步為金融監管提供支持,為金融業發展創建標桿,不斷完善政府與市場共治的金融業標准體系。金融機構應自覺地用更高標准來規范服務,防範風險,不斷提高金融產品和服務質量。
㈩ 常州市2011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摘自《年常州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全市搶抓機遇開拓奮進、各項工作成果豐碩的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支持監督下,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貫徹「六個注重」,全力實施「八項工程」,狠抓產業升級,突出創新驅動,注重統籌兼顧,著力改善民生,鞏固和發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好勢頭,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600億元,按可比價增長1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300億元,達到350.9億元,增長2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300億元,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0億元,增長17%。
(一)堅定不移促轉型,產業升級邁出新步伐。大力開展「加快轉型升級年」活動,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層次。製造業轉型步伐加快,五大產業實現產值5620.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7.7%,啟動實施了新興產業三年倍增計劃。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008.8億元,增長31.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6.2%。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實現增加值1500億元,增長12.2%;實現旅遊總收入420.12億元,增長20.1%;創意產業基地入選首批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實現產值150億元,增長37.6%。現代農業亮點頻現,水稻單產實現全省「九連冠」,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累計達14家,「雙百萬畝」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成功獲得2013年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承辦權。
(二)注重投入上項目,開放創新增添新活力。堅持不懈狠抓項目投入,推動科技創新,擴大對外開放,優化金融服務,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有效投入快速增長,完成工業投入1285億元,增長19%,其中高新技術產業投入522億元,增長104%;服務業投入1039億元,增長21.5%。開放活力顯著增強,確認實際到賬注冊外資30.5億美元,增長14.2%;外貿進出口總額280億美元,增長25.9%,其中出口190億美元,增長22.1%。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3%;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65家,總數達618家,名列全省第三;新建「兩站三中心」119家,總數達621家,全市孵化器面積達364.6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610家;新增專利授權總量超過1萬件;「一核八園」建設加快推進,完成營業收入682億元,增長46%,科教城入駐機構達520家,研發人才超萬人;啟動實施「龍城英才計劃」,全年引進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250個。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凈增私營企業7800戶,新增個體工商戶3.75萬戶,新增個私注冊資本600億元。大企業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11家,入庫稅收超億元企業達32家。金融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引進1家外資銀行,發行企業債券67.08億元,成功發行「區域集優」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新增創業投資機構4家,新增上市企業11家,上市企業總數達32家。
(三)加大力度抓建設,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加快城鄉建設步伐,著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城市品位明顯提升,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基礎設施體系日益完善,常州機場新航站樓、京滬高鐵常州北站建成運營,西繞城高速公路、龍江路高架南延等工程建成通車,蘇南運河、丹金溧漕河等三級航道網整治工程進展順利,建成串新河樞紐、南運河樞紐等城市防洪節點工程。城市功能板塊建設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完成永寧北路、中吳大道東延等道路建設,北部新城建成萬達廣場等重點項目,南部新城扎實推進武宜路片區綜合改造等項目,濱湖新城各類功能性項目和一批標志性建築加快建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完成市區外圍40條河道整治,3條入太湖河道和主要湖泊水質進一步好轉;空氣凈化工程深入推進,市區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36天;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2.9%,成功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城鄉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中心鎮建設全面啟動,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有序實施,溧陽市、新北區通過省級驗收;縣鄉河道疏浚、村莊河塘整治順利推進,村莊環境進一步提升,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實現涉農縣區全覆蓋,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農村水利條件進一步改善。
(四)以人為本惠民生,社會發展取得新進步。著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和社會各項事業,民生水平不斷提高,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大力推進富民增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7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920元,分別增長13.1%和18%。就業創業扎實推進,新增就業9.5萬人,援助困難群體再就業9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扶持創業5300人,創業帶動就業3.2萬人。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企業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超額完成擴面任務,職工醫保、居民醫保住院制度規定范圍內的醫葯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80%和60%,新農合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達45%以上。住房保障力度加大,中心城區新開工建設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6500套,各轄市區和工業園區新開工建設新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公共租賃住房1.4萬套(間),新增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實物配租家庭1650戶,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做到應保盡保。城鄉救助體系更加完善,市區低保標准提高至435元,醫療救助對象擴面惠及5萬困難群眾。愛老助老工程扎實推進,新增機構養老床位1960張,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實現街道(鄉鎮)和城市社區全覆蓋。公交優先繼續實施,新增公交空調車703輛,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實現市區公交車全部空調化的城市。文化工作成效顯著,電影《秋之白華》、大型交響錫劇《天涯歌女》獲得良好反響,「幸福廣場」周周演、低票價經營性演出等文化惠民工作全面推進。教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8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省優質學校就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率達87%;全市新組建25個教育集團,通過擴大名校學區、教師互派,促進公辦教育資源進一步均衡配置;10名優秀教師成為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首次獲得國家重點中醫臨床專科2個、省醫學重點學科2個;陽湖醫院全面建成運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初見成效,基本葯物制度全面實施。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新建、提升全民健身點170個,我市成為全省唯一連續15年獲得「全國全民健身優秀組織獎」的城市。成功舉辦中國羽毛球大師賽、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重大賽事。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設取得新成效,和諧安民工程順利實施。與此同時,糧食供銷、安全生產、人武人防、雙擁工作、外事僑務、對台事務、審計統計、海關國檢、葯監質檢、邊防海事、郵電供電、檔案地方誌、防震減災、民族宗教、婦女兒童、人口和計劃生育、物價、殘疾人事業、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尤其令人振奮的是,2011年我市繼續以前所未有的共識、前所未有的熱情、前所未有的投入,大力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全市人民踴躍參與,文明素養明顯提高,在年底召開的全國表彰會上,常州成功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的光榮稱號!
(五)轉變職能促發展,行政效能有了新提升。堅持服務發展,強化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效能,自身建設得到加強。行政審批服務改革繼續深化,加快推進「兩集中兩到位」,市級行政許可事項集中度達91.2%;扎實推進企業建設項目並聯審批、聯審會辦,審批時限大幅縮短。深化「三合一」陽光政務平台建設與應用,實現行政權力全覆蓋、運行全透明、流程全受控。深入實施關愛企業、服務企業行動,出台扶持企業發展的「十六條」意見,到南京邀請一批省級銀行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堅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開通英文版「市長信箱」,通過「市長與網民」、政風熱線等渠道廣泛收集市民的意見和建議。加快法治政府建設,自覺接受市人大、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的監督,526件建議和提案全部辦結,滿意與基本滿意率達100%。
過去的一年,我們不僅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而且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得到了一些有益啟示。一是必須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始終圍繞「兩個率先」的總目標,不斷鼓勁加壓、爭先進位、勇攀高峰,鞏固提升常州在江蘇第一方陣的地位。二是必須堅持轉型升級不動搖,在發展中快轉型,在轉型中快發展,通過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競爭力。三是必須堅持創新驅動不動搖,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不斷完善創新機制,集聚創新資源,提高全社會的創新能力。四是必須堅持優化環境不動搖,著力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態,拓展發展空間,增強市民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五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動搖,以富民的目標凝聚人心,以民生的改善鼓舞人心,充分調動和激發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