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進行根據地建設的
你好。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十分重視政權建設。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開始是建立鄉、區、縣臨時性的政權機構――革命委員會,在條件具備後再召開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各級蘇維埃政府。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建立的蘇維埃共和國,實行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通過召開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吸收工農群眾參加政權,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這種制度,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
工農兵代表大會包括鄉(市)、區、縣、省和全國五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共和國公民直接選派代表參加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討論和決定一切國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務。根據這一規定,符合條件的選民按一定比例直接選舉產生鄉工農兵代表大會代表,組成鄉工農兵代表大會,並選舉產生鄉蘇維埃政府組成人員。區、縣、省工農兵代表大會,均由下一級代表大會按一定比例選舉的代表組成,並產生區、縣、省蘇維埃政府組成人員。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由各省工農兵代表大會所選舉的代表組成,並選舉產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組成人員。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其選舉的各級執行委員會代行權力,對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負責。這種在民主選舉基礎上產生的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既能保證工農勞苦大眾選舉能夠代表自己意志和利益的代表參加政權,又能保證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從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根據地進行了三次民主選舉。為了保證根據地人民能夠真正有效地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並做好選舉工作,蘇維埃政府頒布了選舉法細則。這個細則對工農兵代表大會代表產生的辦法、選舉單位、代表的任期和定期向選舉人作工作報告,以及選民撤銷代表資格等都作出明確的規定。在選舉中,許多地方參加選舉的人占選民總人數的80%以上,有的地方達到90%以上。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佔20%以上。例如福建上杭縣才溪鄉1932年10月選舉時,上才溪53名代表中,女性有16人,佔30%。
臨時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政權建設給予了很大關注。1931年和1933年,先後頒布《地方蘇維埃政府的暫行組織條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暫行組織法(草案)》。1931年11月以後,僅在中央根據地范圍內,即先後建立了江西、福建、閩贛、粵贛、贛南等省蘇維埃政府,到1935年1月,先後建立過的縣級蘇維埃政府有250多個。在其他地區,先後建立過湘贛、湘鄂贛、閩浙贛(原贛東北)、鄂豫皖、湘鄂西、川陝、閩東(特區)、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陝甘邊(特區)和陝北、大金等省級(或相當於省級)蘇維埃政府。
各級蘇維埃政府是比較精乾的政府。臨時中央政府各個部包括部長在內,一般只有3至5人,個別大的部也只有八九人。人民委員會每次召開常會,少則半天,多則一天。所議事情,議而有決,決則必行,貫徹落實迅速而有效。對於地方蘇維埃政府機構和工作人員,臨時中央政府頒布的有關條例明確規定:鄉蘇維埃政府只配備不脫產的工作人員3人,城市(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蘇維埃政府19人,區蘇維埃政府15人,縣蘇維埃政府25人,省蘇維埃政府90人。據統計,1933年秋,中央根據地所轄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共60個縣,兩級政府共有幹部約1800人,鄉級蘇維埃政府僅有幹部1萬人左右。為了提高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臨時中央政府開辦多期訓練班,培訓縣、區、鄉幹部。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和蘇維埃大學,也為各級蘇維埃政府培養了一大批幹部。
臨時中央政府重視司法建設,先後頒布120多部法律、法令。這些法律、法令中,有蘇維埃國家的根本法、行政法規、刑法、民法、婚姻法、經濟法等,初步建立起具有鮮明階級性和時代特徵的法律體系。蘇維埃政府還建立一整套司法機構,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司法組織系統。在中央,設立司法人民委員部、國家政治保衛局、工農檢察部和最高法院;地方設有裁判部、國家政治保衛分局、工農檢察部;軍隊設有軍事裁判所。另外,設立勞動感化院,對犯人實施感化改造;設立勞動法庭,以處理勞資糾紛,保障勞動法的實施,維護工人的合法權益。通過司法建設,根據地培養、造就了一支司法幹部隊伍。僅在中央根據地,從事司法工作的幹部就有2000餘人。蘇維埃司法工作的創立和開展,為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各級蘇維埃政府非常注意廉政建設,對根據地政權機關工作人員中存在的腐敗現象,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後,即將反腐肅貪作為一項重要的斗爭任務列入議事日程,建立包括司法監督、黨政監督、審計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在內的監督機制。臨時中央政府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先後查處多起貪污浪費案件,嚴懲了腐敗分子。蘇維埃政府堅決地開展反腐肅貪斗爭,得到根據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在蘇維埃政權下,勞動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真正做了主人;他們的經濟生活由於擺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和國民黨各級政權統治下的種種盤剝,也得到明顯的改善。蘇維埃政權做了大量有益於人民的工作,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的真誠擁護。群眾踴躍參軍參戰,積極發展生產,支援革命戰爭。他們把保衛蘇維埃政權看作自己的責任。中國革命戰爭所以能夠長期堅持,紅軍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粉碎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圍剿」,人民群眾的熱誠擁護和全力支援是一個根本條件。
由於中國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因此,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走的是先有基層政權,後有中央政權,由分散到集中、從局部到全國的發展道路。從長遠的意義上看,各根據地為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進行創造性實踐的偉大陣地。黨領導的根據地政權建設,是開辟人民政權道路的重要實踐。這對於中國共產黨學會治國安民的本領,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實踐,還造就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的領導幹部和各方面人才。在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帶領下,中央政府各部門以及各省、縣、區、鄉的許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為根據地的建設辛勤工作,樹立了扎扎實實、任勞任怨、清正廉潔、精簡高效的榜樣。他們在工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無私奉獻、密切聯系群眾、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一大批德才兼備、奮發有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幹部的涌現,不僅成為日後進行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的領導骨幹,而且成為新中國黨和國家的領導中堅。
經濟建設
根據地軍民在粉碎軍事「圍剿」的同時,還為打破經濟封鎖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是國民黨當局用來對付根據地軍民的兩個主要手段。軍事「圍剿」是「殺死政策」,經濟封鎖是「餓死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積極進行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才能打破敵人的封鎖,穩定並改善人民的生活,為進行反「圍剿」斗爭准備比較好的群眾基礎和必要的物質條件。
隨著紅軍反「圍剿」的勝利,根據地的農業、工業、商業、交通、財政和金融等經濟工作,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但從1931年開始,臨時中央的一些「左」傾政策逐步推行到根據地中來,同時國民黨軍隊也加緊了對根據地的封鎖。這樣,到1933年春夏,中央根據地和其他一些根據地出現了經濟生活惡化的局面:工商業凋零,日用消費品(主要是食鹽、布匹、葯品)奇缺,價格昂貴,部分地方如汀州、上杭、雩都、瑞金等縣發生缺糧飢荒。面對這種局面,臨時中央不得不考慮對某些經濟政策作若干調整,並且要求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採取措施,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
1933年2月26日,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在中央、省、縣三級設立國民經濟部。人民委員會還先後在中央根據地召開兩次經濟建設大會。一次是8月12日至15日在瑞金舉行的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一次是8月20日至23日在博生縣(即寧都縣)舉行的北部十一縣經濟建設大會。毛澤東在南部十七縣大會上作題為《粉碎敵人五次「圍剿」與蘇維埃經濟建設任務》的報告[1],論述了在戰爭環境中開展經濟建設的重要意義。經過兩次大會的號召和各級政府的具體指導,根據地出現前所未有的群眾性的經濟建設熱潮,各項建設工作逐步開展起來。
根據地的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是經濟建設中頭等重要的任務。在根據地的生產事業遭到嚴重破壞、大批農村青壯年參加紅軍、耕牛又十分缺乏的情況下,蘇維埃政府積極動員和組織群眾開展互助合作運動,以便有組織、有計劃地調劑勞動力的使用。例如,1933年,興國縣長岡鄉每村一個勞動互助社,全鄉社員達300多人。1934年5月,瑞金縣互助社社員達8987人,興國縣達5.17萬多人,長汀縣達6717人。蘇維埃政府組織廣大農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將沒收地主的和集資購買的耕牛定為全體社員公有,按農戶分得的田畝多少調劑使用。蘇維埃政府還增加農業投入,組織農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1933年,江西、福建、粵贛、閩贛四省開墾了21萬石荒田,閩浙贛省開墾了11萬石荒田。糧食產量,在贛南閩西區域,1933年比1932年增加了15%,在閩浙贛區則增加了20%。川陝根據地也獲得好收成。
根據地的工業生產,主要是手工業生產。蘇維埃政府在鼓勵發展個體手工業生產的同時,也加強對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領導。據統計,到1934年2月,中央根據地的興國、勝利(位於雩都北部)、贛縣等17縣的手工業合作社發展到176個,社員3.27萬餘人,股金5.05萬余元。與此同時,公營的軍需工業和廠礦企業也開始建立起來。直屬中革軍委領導的官田兵工廠由最初的六七十人,到1933年發展為400多人。中央被服廠設在瑞金七堡,全廠約700多人,縫紉機100多架。中央鎢砂公司下屬鐵山壠、盤古山、小壠等礦場,年產量約計1800噸,約有5000工人。還有中央印刷廠、中華商業公司造紙廠、瑞金紡織廠等。其他根據地的手工業生產也有較快的發展。如川陝根據地在通江、南江、巴中等地開辦了兵工廠、被服廠、織布廠等。
發展對外貿易,也是根據地經濟工作的重要方面。根據地的對外貿易,是指同國民黨統治區域間進行的貿易。1933年2月,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在國民經濟部下設立對外貿易局。此後,鄰近國民黨統治區的一些縣也設立了對外貿易分局、采辦處、代辦處或采購站等。為了獎勵私人商業輸出輸入各種必要的商品,還實行某些日用品和軍需品暫時減稅的辦法。
此外,根據地的財政、金融、郵電、交通等事業也都有一定的建設和發展。
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在極端艱苦的戰爭環境中,黨領導的一項開創性工作。經過努力,各根據地逐步形成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雛形。在1934年1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毛澤東代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向大會所作的報告和結論[2],總結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經驗,闡述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對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的若干原則進行了論述。
第一,蘇維埃政府經濟政策的原則,是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須的經濟方面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鞏固工農在經濟方面的聯合,保證無產階級對農民的領導,爭取國營經濟對私人經濟的領導,造成將來發展到社會主義的前提。
第二,根據地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而目前發展農業生產是經濟建設第一位的工作。
第三,根據地的經濟成分,是由國營事業、合作社事業和私人事業這三方面組成的。對於私人經濟,只要不出於政府法律范圍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獎勵。合作社經濟和國營經濟配合起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將成為經濟方面的巨大力量,將對私人經濟逐漸占優勢並取得領導的地位。
第四,根據地財政政策的基本方針,是從發展國民經濟來增加財政收入;財政的支出,應該貫徹節省的方針。
第五,根據地對外貿易的方針,首先是為著自給,其次才是出口,並要由國家直接經營若干項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鹽和布匹的輸入,糧食和鎢砂的輸出,以及糧食在內部的調劑等。
第六,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必須關心群眾的痛癢,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實際生活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穿衣、吃飯、住房、柴米油鹽等問題);必須反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
在這之前,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是為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謀利益的,但其中有不少脫離中國實際特別是農村實際的「左」的內容。1933年初,張聞天、陳雲進入中央根據地後,對此有所察覺,提出了修改意見。3月28日,人民委員會舉行會議,經過討論,決定修改勞動法。陳雲在蘇區中央局機關報《斗爭》上發表《蘇區工人的經濟斗爭》一文,指出:這種「左」的錯誤,不但不能提高工人階級的覺悟和積極性,而且也不利於蘇區經濟的發展。張聞天也在《斗爭》上發表《五一節與〈勞動法〉執行的檢閱》一文,指出:這個「為了大都市大生產所訂立的《勞動法》,在經濟上比較落後的蘇維埃區域內,是不能完全機械執行的」,必須根據實際情形加以修改和補充。同年10月15日,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重新頒布勞動法的決議,對原勞動法中這類不切實際的條文作了修改。
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根據地軍民在進行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同時,還在極為簡陋的物質條件下,克服困難,進行了文化教育建設,取得了許多成績。
根據地教育事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對幹部的教育。中央根據地於1933年3月創辦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主要培養黨、政、工會的幹部。1932年以後,還先後創辦瑞金列寧師范學校、中央列寧師范學校、江西第一短期師范學校、列寧團校、職工運動高級訓練班、中央農業學校、高爾基戲劇學校等,培養各方面的幹部和技術人才。
為了提高工農的文化水平,蘇維埃政府採取了多種辦法。如建立夜校、半日學校、補習學校、識字班,設立識字牌、牆報,創辦報刊,創作演出戲劇等。據統計,到1934年3月,中央根據地有列寧小學3199所,學生約10萬人;補習學校4562個,學生約8.8萬人;識字組2.3萬多個,參加者僅在江西就有約12萬人;俱樂部1900多個,固定會員就有9.3萬多人。婦女在夜校學員中占很大比重,如在興國縣長岡鄉,夜校女生佔70%。
各根據地的新聞出版事業也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創辦了許多報紙雜志。到1934年1月,中央根據地有大小報刊34種,其中《紅色中華》的發行最多時達4萬余份,《青年實話》報發行2.8萬余份,《斗爭》雜志發行最多時達2.7萬余份,《紅星》報發行最多時達1.73萬份。1931年11月7日,根據地第一個新聞通訊社――紅色中華通訊社宣告成立。根據地的革命文藝生活也很活躍,工農劇社、藍衫團[3]、俱樂部等經常開展文娛活動,受到群眾的普遍喜愛。
根據地的文化教育事業,是在地瘠民貧、文盲眾多、戰爭頻繁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一批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幹部和知識分子,為這項事業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黨的建設
在各根據地內,黨大力加強了自身的建設。
根據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根據地建立了黨的各級領導機構。1931年1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寧都小布正式成立,由周恩來任書記。因周恩來在上海,由項英代理。同年4月中央代表團到來後,中央局的各工作部門逐步健全。12月底,周恩來到中央根據地任蘇區中央局書記。蘇區中央局所轄的江西省委、福建(閩粵贛)省委、閩贛省委、粵贛省委、贛南省委相繼成立並得到健全,地方特委、中心縣委和縣、區、鄉的黨組織也都建立或健全起來。各級黨的領導機構的建立和健全,推動了根據地黨的建設工作。
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的建立和健全,根據地各項工作的開展,迫切需要大批幹部。為此,根據地的黨組織十分重視幹部隊伍建設。各級黨組織大膽地選拔有堅定信仰、在實際斗爭中積極勇敢並有工作能力的黨員,到黨的領導機關工作。對於各級幹部尤其是新提拔的幹部,黨組織注重讓他們在實際斗爭中鍛煉成長,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黨組織還通過舉辦各種短期訓練班,加強幹部的速成教育。短期訓練班的主要課程有政治常識、黨的建設、蘇維埃建設、實習等。除經常性的短期訓練班以外,黨組織還創辦各種幹部學校,對黨員幹部進行比較系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和各種專業知識教育。如,蘇區中央局於1932年春開辦黨校,重點培訓縣、區級幹部。通過上述措施,培養了大批幹部和各方面的專門人才。
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基礎。各根據地黨的領導機關,注意建立健全基層黨的組織,發揮它們的作用。1931年冬以後,中央根據地基本上是以鄉為單位建立黨的支部,村建立黨的小組。對黨員人數比較多的,在鄉支部之下以村為單位或幾個村聯合建立分支部。在各級蘇維埃政權機關和群眾團體中工作的共產黨員,單獨或聯合建立支部。在根據地的國營企業中,也單獨建立了黨的支部。黨通過這些基層組織,將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到黨員、政府機關、群眾團體和人民群眾中去。通過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根據地的擴大紅軍、支前參戰、購買公債、發展工農業生產、節約糧食和經費等項工作,都能克服困難,比較順利地完成。
伴隨著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發展黨員工作被提到重要日程上來。1931年,經過中央根據地三次反「圍剿」和發生肅反擴大化的錯誤後,黨員人數有所減少。從1932年夏到1933年秋,蘇區中央局在中央根據地范圍內發動了幾次突擊發展黨員運動。1932年3月底,江西全省共有黨員2.3萬余名,到1933年4月猛增至67904名,到同年秋又增至97451名。福建全省1932年3月黨員人數約6800人,到1933年6月猛增至2萬人。其他根據地的黨員數量,也都有了較快的增加。據1933年6月20日中共中央給共產國際的報告大綱統計,湘贛根據地有黨員3萬人,湘鄂贛根據地有黨員5萬人,贛東北根據地有黨員3萬人,湘鄂西根據地有黨員28740人,鄂豫皖根據地有黨員2萬人。
由於處在農村的環境中,各根據地發展的黨員大都是農民出身。據1930年贛西南根據地統計,黨員中農民出身的佔80%,知識分子、小商人出身的佔10%,工人出身的佔10%。在1933年5月發展黨員突擊運動月中,盡管一再強調要注意發展產業工人和雇農入黨,但新黨員中,工人、雇農和苦力只佔28%,而貧農、中農、知識分子、小商人和自由職業者則佔到72%。據湘贛根據地1932年9月統計,工人、手工業工人、苦力、店員、雇農出身的佔20.62%,貧農、中農出身的佔74.43%,知識分子、小商人、獨立勞動者、自由職業者、富農、其他出身的佔1.95%。根據這種狀況,各地黨組織注意加強思想建設。蘇區中央局組織部、宣傳部及紅軍總政治部等機關,印發了許多通俗易懂的有關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基本知識的讀物。如紅軍總政治部1932年1月編印的《新黨員訓練大綱》,對黨的主張、組織、紀律、任務等都作了說明。中央根據地的黨組織通過組織各種研究組、政治討論會、短期訓練班和進行比賽等形式,對黨員進行思想教育。通過這些措施,許多沒有文化或文化水平很低的黨員,懂得了許多革命的道理,提高了政治覺悟。
根據地的黨組織非常重視作風建設。廣大黨員幹部注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毛澤東更是率先垂範,進行了大量的農村調查,寫下多篇調查研究報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他的影響下,1929年至1932年春,中央根據地的各級黨政軍機關掀起調查研究的熱潮,培育了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優良作風。各級黨員幹部紮根群眾,依靠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培育了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加強對黨員幹部的廉潔奉公教育,並採取措施有效地懲治腐敗,培育了崇尚廉潔、反對腐敗的良好風氣。廣大黨員幹部艱苦奮斗,廉潔自律,帶領群眾克服困難,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幹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這首當年流傳在中央根據地的民歌,充分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幹部身上反映出來的黨的優良作風的贊譽。
根據地的黨組織還加強了對蘇維埃政權和群眾團體的領導。在各級蘇維埃政權和群眾團體中,普遍建立了黨團。通過黨團,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在根據地內,還堅持了黨管幹部的原則。凡蘇維埃政權和群眾團體的領導人選,均由黨組織提出名單,在群眾中進行宣傳,使群眾接受這種意見,再經民主選舉產生。政權機關和群眾團體中各種職務的人選,經當地黨委同意後,再由黨團提出,由蘇維埃政府任命。實行黨團制度和黨管幹部的原則,為處理黨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作了有益的探索。
2. 初一歷史題的答案
祖國境內的三種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在雲南省元謀市。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北京人過的是群居生活,懂得用天然火 ,還會保存火種。
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除了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的是山頂洞人。
最早進入氏族公社時期的遠古人類是山頂洞人。
原始農耕生活中的兩個主要遺址半坡和河姆渡。處於長江流域的是河姆渡,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地方,並且在低窪的地方開挖水井,他們住的房屋是桿欄式房屋;處於黃河流域的是半坡,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栗的地方,居民們會製作彩陶,他們住的是半地穴式。
「人文初祖」是指黃帝。
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舉首領的方法,叫做禪讓制。
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洪水有功的部落聯盟首領是禹。
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在時期禹,隨後建立的第一個王朝是夏。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夏、商、西周的開國君主分別是禹、湯、周文王。
夏、商的亡國暴君分別是桀和紂。
西周的眾多諸侯,是通過分封制產生的。
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商朝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五穀」包括稻、栗、麥、豆、黍。
東周包括春秋和戰國,在春秋時期,第一位稱霸的是齊桓公;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爭是城濮之戰。在戰國初期,晉分為韓、趙、魏。戰國七雄分別是齊 、楚 、燕、韓、趙、魏、秦國。
趙軍大敗之戰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使用范圍擴大。春秋末年開始使用牛耕,戰國時進一步推廣。
使得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飢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的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
使得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並發展成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的改革是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封建地主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鐵氏三兄弟分別是生鐵、熟鐵、鋼。
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甲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銘文。後來被整理後,字體被稱為大篆。戰國時期,用毛筆蘸墨在竹簡或絲帛上書寫的字體,叫做秦隸。
天文成就方面,甲骨文里有許多日食和月食的記載。今天的農歷又叫夏歷。為了安排農業生產,人們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名醫扁鵲的「四診法」包括望、聞、問、切。
屈原是楚國人,其著作是《離騷》。
「鍾鼓之樂」中的鍾是指青銅編鍾。
儒家創始人是孔子,政治的核心學說是仁禮學說,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和溫故而知新。其言論收在《論語 》。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他的學說收在《道德經 》。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主張_兼愛、非攻。
法家的創始人是韓非,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
兵家的鼻祖是孫武,著作是《孫子兵法 》。
孟子主張對待自然要用可持續發展觀。
3. 江西,瑞金怎麼樣
瑞金市位於江西省南部,武夷山脈南段西麓,贛江東源貢水上游。東與福建省長汀交界,南與會昌縣毗鄰, 西連於都縣,北接寧都、石城二縣。地理坐標:東徑115°42′~116°22′,北緯25°30′~26°20′。 總人口60萬,國土面積2448平方公里。以市區為中心,323、319、206國道為主幹的公路網可直達贛州、 南昌及閩粵,交通極為便利。已開通的贛龍鐵路與京九線連接,將成為瑞金另一條通往外界的快捷通道。 市內郵政、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齊全。
瑞金地處華中氣候區與華南氣候區的過渡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平均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8.9℃.最熱以7月平均氣溫28.5℃,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7.6℃。 年平均降雨量1710毫米,年均降雨天數163.7天。不寒不熱,不濕不燥,宜人宜物。
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瑞金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全市水能理論儲量達10萬千瓦, 可開發量4萬千瓦,全市現有耕地面積35.69萬畝,山地面積280萬畝,宜養殖水面2.6萬畝,草坡地8萬畝, 森林覆蓋面積724平方公里,系贛南林區和長江防護林區之一。市內動植物種類較多,屬於珍稀者有: 金環蛇、銀環蛇、獺、龜、油杉、黃綿木、紅豆杉、楠木、銀杏、觀音竹、四方竹等等。地下礦藏豐富,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13類26種,主要有白雲岩、石灰石、螢石、金礦、鉭鈮、稀土、鎢、銀、鐵、錳、粘土、 無煙煤、磷、鈾。特別是優質石灰石儲量達9億噸以上,氧化鈣含量55.08%,且大部分裸露於地面,易於開采; 白雲岩儲量達1億噸以上,C+D級為1900萬噸,其金屬鎂含量為20.9%;螢石儲量達134萬噸,品位65%以上。
一、文化狀況
瑞金是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群眾歌舞之鄉」稱號。
(一) 歷史文化淵源
瑞金是舉世聞名的紅色故都,於公元953年設縣,1994撤縣設市.歷史上,因瑞金地處贛南東部山區,交通閉塞,屬「八閩百越蠻荒之地「,文化的孕育形成起步晚,相對中原地區較為滯後.後來,漢、晉、唐、宋時期,中原人(指後來的客家人)大舉南遷,瑞金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客家人帶來的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相互激揚,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瑞金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瑞金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為「瑞京」,是全國蘇區政治、文化中心.當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一大批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締造者和傳播者長期生活戰斗在瑞金,他們創造傳播灼先進文化與瑞金本土文化又一次相互激盪,互相濡養,推動了蘇區文化的繁榮,孕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蘇區文化.這一文化現象的沿續和發展, 形成了輝煌燦爛的紅土地文化、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是瑞金文化的主要構架,滲透在瑞金人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崇文重教、敬祖睦鄰、愛國愛家:奉獻創新是瑞金市文化內蘊的主要特質,作為文化的主要載體--語言,瑞金人講客家方言,在文字語匯上較接近普通話,但語音又與鄰近縣市區的客家語言有差異。
(二)歷史文化名人與文化遺址
1、歷史文化名人
楊以任:字澹余,瑞金縣象湖鎮下坊人。明崇禎四年進士,授應天府教授,遷南京國子監博士。以「奇文令天下」,為「江西五大家「之一,著有《讀史四集》、《非非室文集》、《名臣言行集》、《皇明奏疏》等。
蘿有高(1743--1799)字台山瑞金九堡密溪人。清乾隆舉子,理學家。著有四卷本《尊聞居士集》
陳熾(1855--1990):清末愛國主義思想家、經濟學家.原名家瑤,字克昌,瑞金瑞林禾擴人。光緒舉子,歷任戶部郎中、刑部郎中軍機處章京。與康有為、梁啟超同倡戊戌變法。著有《續富國策》農書、礦書、工書、商書四卷,另有《四子詩集》傳世。
2、主要文化遺址:歷史文化遺址主要有漢代古墓葬、古窯址及明清古建築。蘇區時期,瑞金留下了一大批革命舊居、舊址,如:紅井、一蘇大禮堂、二蘇大禮查、紅色幣華毓在氰磕鑒玩有國家氫言支物補單仙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近年來,瑞金依託豐富的文化遺址資源,致力於創建全國最大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墓地,促進了紅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三)主要藝術特色
(1)、戲曲(劇):瑞金歷史上沒有形成過自己的地方劇種,但很早就有地方民間戲曲班演出,但主要是廟會演出,演出過的劇種主要有崑曲、東河戲、祁劇、京劇和採茶戲等。蘇區時期,開創了紅紅火火的蘇區戲劇運動。蘇區戲劇取革命題材,用瑞金民音樂,蘇區時期戲劇對以後我國戲劇的發展起到探索、實踐和指導作用,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現瑞金主要戲曲為贛南採茶戲.
2、燈彩:瑞金燈彩品種繁多,有茶燈、龍燈、馬燈、船燈近30種,多演出於鄉村宗祠,也經賞組織集中調演。
3、歌舞:以前瑞金曾流唱山歌,但內容多不健康;現不多見。現民間歌舞主要有馬刀舞、鏈槍舞等『近年來,我市著力挖掘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資源,先後創排了《紅土魂》、《紅都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劇節目,在全國各地巡演,觀眾反響熱烈。
4、建築:瑞金民問建築藝術,屬典型客家風格,客家圍屋隨處可見。
(四)主要文化活動
紅都之春藝術節:瑞金從1983年起舉辦「紅都之春藝術節」;一年一屆,現已舉辦了二十二屆,每年藝術節演出5-7個專場,上演節目150多個,千餘名演員參加演出。藝術節期間還舉辦商品展銷,美術、書法、攝影、花卉展覽戶客家燈彩踩街調演,.鄰~近縣市妙即(隊)卸一紅都乏春,一藝術節已成為具有濃郁瑞金特色的區域性文化品牌。
(五)機構設置及人員編制
瑞金市文化局設局長1名,總支書記1名、廠副局長4名、紀檢組長1名、系統工會主席1名,局機關設辦公室。
瑞金市文化局下轄文化館,主要職能為組織指導全市群眾性文化活動;
圖蕎館,主要職能為圖一書、情報信息的收藏借閱;
採茶歌舞劇團,主要職能為專業藝術的創作、演出;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主要職能從事農村電影的發行放映;
紅都影劇院,主要職能為舉辦影片放映、演出;文物所,主要職能為依法管理文物;
文化市場稽查大隊主要職能為依法繁榮和管理文化市場。
(六)農村文化情況
近年來,我市十分注重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文化"3122"及"6+1"工程建設。建立了600餘處村級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宣傳文化科技夜校。這些文化陣地經常開展文化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七)文化產業情況 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2004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00餘萬元,佔全市GDP 的1.2%言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產業經營戶210多家,從業人員800餘人;主要從事文物博覽、網路文化、音像製品、歌舞娛樂、文藝培訓等經營活動.
二、文化管理政策
1、瑞金對文化的管理全面推行依法管理,營造了良好的法制管理環境,管理方面主要法律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音像製品管理條例水一國務院《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江西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以及新聞出版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等。對從事各類文化經營活動的企業,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門對其實行許可證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執行。
2、開辦文化產業項目的優惠政策。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門對開辦文化產業項育的單位或個人、免收一切規費,其他稅收政策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瑞金市優惠政策執行。瑞金之名始於公元904年,古時這里盛產砂金,並設置淘金場,黃金為瑞氣盈門之意, 故名「瑞金」。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這里宣告成立,並把瑞 金定為首都,瑞金隨之更名為「瑞京」,成為全國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央蘇區廣大軍民,在以瑞金 為中心的紅土地上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治國安民的偉大實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瑞金因此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瑞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瑞金資源豐富,是江西省重要的非金屬礦產地和出口創匯基地縣(市),境內白雲岩保有儲量4.5億噸,居全國第一;石灰石儲量8.546億噸,螢石儲量193萬噸;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江西萬青年水泥有限公司與贛州華瑞集團合股,在瑞金投資6.1億元,建成了贛南最大的水泥企業——年產200萬噸水泥的江西瑞金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贛州的氟化工基地也落戶在瑞金。瑞金區位優越,是贛閩邊際區域的交通樞紐,是贛州市規劃中的贛南東部次中心城市,境內有319、323、206三條國道通過;接軌京九鐵路的贛龍(贛州至龍岩)鐵路橫貫瑞金東西,在瑞金建有贛龍線上最大的客貨站——鐵路三級客貨站;贛龍高速公路瑞金至贛州段目前正在緊張籌備開工,將於2008年建成通車;濟廣高速公路(濟南至廣州)鷹潭至瑞金段也將於明年開工,2009年前後建成通車。
改革開放以來,瑞金先後榮膺「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全國體育先進單位」、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省群眾歌舞之鄉」等殊榮。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31.78億元;三次產業比為25.3:29.5:45.2;財政總收入2.0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46億元;實際利用境內外資金17.8億元,其中外資4163萬美元;出口創匯5412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90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69元。瑞金未來五年發展總的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對接長珠閩、融入閩東南、建設新瑞金」的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開放興市、工業強市、旅遊旺市,全麵塑造紅色故都城市形象,加快建設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中心城市,努力把瑞金打造成「江西的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60億元,年均遞增12.5%;三產結構調整為16:42:42;財政總收入5億元,年均遞增19.8%;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年均遞增19.2%;外貿出口2億美元,年均遞增2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億元,年均遞增9.4%;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年均遞增6.5%;城鎮登記失業率4%。
主要戰略目標是:建設「一個中心」,推進「四個打造」。建設「一個中心」,即建設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的中心城市。充分發揮瑞金區位、交通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著力做強工業、做旺旅遊、做大產業,全面提升發展綜合實力;著重培育城市人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發展環境等軟實力,切實增強瑞金作為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中心城市的引力和張力,使城市不僅能夠滿足本市人民就業、就學、就醫的需求,而且具有吸納周邊地區的人過來購房居住、投資創業,以及就業、就學、就醫的承載力和吸附力,不僅能夠把有才幹、有本事、有經濟實力的人留下來,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為這里的經濟建設服務,具備對整個區域的市場要素、人才資源的吸附力,以及對這一區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努力成為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的商貿物流中心、文化教育衛生中心、人才金融資本的中心、旅遊休閑的中心。
推進「四個打造」,即努力打造國內外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打造贛南東部贛龍線上的瑞金工業板塊、打造「江西的溫州」、打造和諧平安誠信瑞金。
打造國內外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抓手,認真實施瑞金紅色旅遊總體規劃和景區規劃,加快葉坪、沙洲壩舊址群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重點推進集蘇區歷史紀念、軍事陳列、青年紀念林、游園休閑、城市天然氧吧五大主題於一體的中華蘇維埃歷史紀念園、城市蘇區歷史文化景觀等一批項目,積極爭取中影集團投資建設紅色中華影視城。按照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潘逸陽對瑞金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的山水田園風光和具有濃郁紅色歷史文化氛圍的新瑞金的要求,在著力塑造紅色景觀的同時,加強歷史人文景觀修復和山水田園風光的保護,把紅色旅遊與綠色、古色資源開發結合起來,提煉旅遊城市的主題形象和城市精神,豐富瑞金紅色旅遊內涵。按照特色化、體系化的要求,全面推進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市場體系建設。以「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為主題,藉助國家級媒體和中國(江西)紅色旅遊博覽會等平台,擴大瑞金紅色旅遊知名度,打響紅色故都旅遊品牌,逐步把瑞金紅色旅遊打造成國際知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旅遊品牌。
打造贛南東部贛龍線上的瑞金工業板塊。充分把握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勢頭強勁的機遇,加快與長珠閩特別是閩東南地區體制機制對接、產業優勢互補、基礎設施互通、人才交流互動、要素市場一體化,努力使瑞金成為承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橋頭堡」和經濟協作區。積極調整工業園布局,拓展工業園發展空間,努力達到總體規劃萬畝、容納就業6—8萬人的規模。按照資本向優勢企業集聚、工業向園區集聚、人口向城鎮集聚的要求,圍繞食品葯品、輕紡織造、非水泥建築材料、機械電子等產業,著力培育關聯度高、配套力強的園內產業集群。集中支持江西瑞金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完成400萬噸生產線建設,努力發展成為江西省建材產業基地;加快氟鹽化工基地建設,努力實現100億元以上的生產能力,把瑞金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氟化工基地;積極扶持紅都水產、金瑞發製品等出口企業改進生產技術,增強應對國際技術壁壘和市場壁壘的能力,提高出口創匯水平。到2010年,瑞金工業園初步形成四個以上產業配套較為完備的產業集群,全市工業增加值達20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30%以上;工業創稅3億元以上,占財政總收入60%以上,瑞金工業在贛南東部工業發展中處於領先位置。
打造「江西的溫州」。大膽學習借鑒溫州人的創業精神,大力培育瑞金人「崇尚創業、自強奮進,敢於吃苦、善於經營,誠實守信、善謀實干」的時代新精神,走瑞金發展新路,把開放型經濟與內生型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放膽放量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扎實推進「十大體系」建設,為經濟自主快速增長提供製度保障和硬體支持;切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大力改善和提升發展環境,著力打造誠實守信、開明開放的人文環境,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勤政廉潔、優質高效的政府服務環境,安全穩定、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讓人們在良好的環境中放膽發展、安心創業;放寬政策,放開市場,引導人們大膽闖市場、投資創業;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返哺家鄉,鼓勵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服務創業、參與創業,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
打造和諧平安誠信瑞金。著力營造讓人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社會、人文環境。大力弘揚「紅都精神」,深入開展以打造「誠信瑞金」為主題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全市上下形成文明誠信、和諧互助的社會風尚。集中整治、打擊「黃賭毒」、「兩搶一盜」和境外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塑瑞金誠實守信的對外開放形象。健全「和諧110」聯動服務體系,形成多層面、廣覆蓋的全民維穩格局。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場所、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的嚴防控管,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積極開展「情系百姓、關注民生」社會救助活動,實施扶貧助學助殘工程,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實現社會和諧公平。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深化文化和衛生體制改革,加強人口計生工作,統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4. 改革開放30年
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程。30個年頭,改革開放春潮滾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風生水起、氣象萬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思路的探索、形成和實施,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福建的實踐,伴隨著福建改革開放30年的宏偉歷程。
這是一片蓬勃發展的熱土。福建的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龍岩、三明、南平、寧德;浙江的溫州、麗水、衢州;江西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的梅州、潮州、汕頭、揭陽,20座城市矗立於海峽西岸,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三地,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對外開放、服務全局。於是,一個全新的經濟板塊,崛起於祖國的東南沿海。
大機遇、大變革,千載難逢;大挑戰、大跨越,千山萬水。同處海西的閩浙贛粵4省20市8000多萬人民,豪情滿懷、團結協作、開拓創新,正致力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打造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
轉變觀念、打通關卡,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四省融通中逐步形成
20座城市,一片熱土。30年來,這片熱土上發生的變化,演繹著的傳奇,都離不開這相連的山水,相近的文化,相親的骨肉之情。
在漳州平和縣和潮州饒平縣交界處的深山窩里,有一個小村莊,叫矮子坑村,分屬閩粵兩省管轄。村民們講客家話,祖祖輩輩戶插戶、屋挨屋居住著,相互幫忙,相互照顧。前年6月山洪暴發,一戶福建村民的房屋倒塌。廣東村民不約而同地請他來自家居住。去年,廣東村民王火源要蓋一幢新房子,福建村民也紛紛伸出援手幫忙。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海西20城,就在這種互助互通中發展著、融合著。
30年來,閩浙贛粵4省尤其是邊界地區的交流合作,更如涓涓細流,點點滴滴,長年累月,終於匯成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澎湃大潮。
大潮所至,地理如何阻隔!
道路通,百業興。改革開放,特別是海西戰略提出以來,福建與周邊三省區域內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逐步形成。比蜀道更難的閩道,漸成通衢。
長期以來,福建只有一條鷹廈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
1986年以後,福建對鷹廈鐵路進行電氣化改造。
海西戰略提出以後,福建鐵路建設驟然提速,近4年每年至少開建一條高等級鐵路。目前,連接溫州、福州的溫福鐵路,連接福州、廈門的福廈鐵路,龍廈鐵路,都在緊張建設中。西起江西向塘東至福建莆田的向莆鐵路,將廈門、汕頭、深圳三經濟特區「串起」的廈深鐵路,已於2007年底開工建設。未來4年,福建境內將新建成鐵路1200公里;至2020年,將新建、改建鐵路約3000公里。
與此同時,高速公路也縮短著海峽西岸城市間的距離。
2004年,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漳龍高速公路的全線通車,使福建提前一年實現各設區市4小時內通達省會城市的目標。福廈漳高速公路,連接福州、泉州、廈門和漳州,正由現在的雙向四車道擴大為八車道。目前,從閩浙交界處到閩粵交界區,行車時間已縮短至原來的1/3。
「十一五」期間,福建省高速公路計劃建設里程2061公里,讓絕大部分縣市30分鍾內上高速。屆時,福建將有4條高速公路大通道與江西相連,各有2條高速公路與浙江、廣東相接。
交通設施的完善,打破了長期以來制約海西20城交流合作的地理限制,極大地推動了海西20城間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往來。
自從詔安縣太平鎮通往廣東饒平縣漁村鎮的水泥鄉道修通後,兩省的村民往來更加頻繁了。平時太平鎮放電影或演戲,漁村鎮坎下村村民張顏順,就常帶著家人「跨省」去看。前年台風,村裡通往饒平縣的大橋被洪水沖毀。村民正為救災物資運不進村發愁時,饒平縣民政局人員卻帶著救災物資來了。原來,廣東省的救災物資從高速公路借道詔安縣的鄉道運到了坎下村,詔安縣還派出大型推土車為他們清除途中的塌方。
道路這一有形關卡的暢通,促進了區域內思想觀念的交流、碰撞與激盪,帶來了政策層面上各種無形關卡的暢通,開辟了省際交往更為廣闊的空間。
江西上饒市位於贛閩浙皖四省交界,根深蒂固的「農業立市」思維,讓上饒的區位優勢無法轉換成經濟優勢,錯失了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和90年代民營企業發展的大好時機。
面對新世紀新機遇,上饒提出「掉頭向東,通江達海,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的發展思路。
上饒「通江達海」的強烈訴求,得到福建省的熱烈回應。去年,福建熱情邀請上饒在海峽西岸網洽會上免費設立展館。
藉助海西網洽會的知名度,上饒宣傳自己的投資環境,短時間就取得成果:有意在內地投資農業產業化開發的台灣海峽協會,登錄上饒館後,及時與萬年縣聯系,並前往考察,目前項目正在洽談中;德國法蘭克福一家設備器材公司多次咨詢萬年縣一家公司的自動設備……
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共同訴求,也推動了區域內部大通關機制的形成和完善。
福建擁有海峽西岸最多的港口。海西港口立足於成為大陸通往海峽東岸(台灣)的一個主要門戶港,成為服務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
今年3月19日,廈門和贛州《關於加強兩地口岸合作、推進贛州無水港建設的協議》簽約儀式在贛州舉行。
「從2005年6月28日第一單集裝箱從贛州東站發往廈門起,公司通過海鐵聯運的集裝箱每年翻番,2005年204個標箱,2006年508個,2007年1068個,贛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內陸『無水港』。」提起閩贛口岸「鐵海聯運」方式,廈門港務物流贛州分公司業務代表湯熙用數字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鐵海聯運」是福建省發揮港口優勢,為省內山區和內陸省份服務的一項具體舉措。它將鐵路和港口連為一體,內陸貨物從鐵路運輸到港口後無需再辦理其他運輸手續,可直接裝船運輸。
近年來,福州、廈門海關全面加強與周邊海關的區域協作,開通了廈門港與三明、江西南昌、廣東梅州等地的多條「海鐵聯運」綠色物流通道,實現內陸省區鐵路運輸與海運的順暢銜接,享受「港口就在家門口」的無水港的便利。
2007年9月,福建又出台一系列關於鼓勵中西部省份從福建省港口進出口貨物及投資建設碼頭泊位的規定。
快捷的交通網路,迅捷的通關速度,大大增強了海西20城之間的經貿互動,也進一步凝聚了海西20城齊心協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共識。
區域協作、經濟整合,海西20城總體實力在「海西板塊」中共同提升
當今世界,以地緣經濟為紐帶的區域整合勢頭發展迅猛。加強區域內部經濟的合作與協調已經成為振興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
海西20城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省際區域協作不斷深化,區域經濟不斷整合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中央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國內各地區之間更要互相開放。要打破封鎖,打開門戶……大力促進橫向經濟聯系。」
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據中央精神,提出和實施了「大念山海經」的發展戰略,促進省內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協作。
上世紀90年代,我省加強省際區域協作,廣泛開展了資源、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多元的聯合與協作。福建與周邊地區成立了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閩粵贛十三市經濟協作區、閩粵贛三邊經濟技術協作區和閩浙贛皖福州經濟協作區四個跨省區域協作組織,經濟一體化進程在探索中不斷推進。
進入新世紀,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進程、兩岸三地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的發展新形勢,福建省委、省政府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於2004年提出並開始實施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思路。
海西建設是區域共同發展的需要,反映了區域內各個城市的共同願望,不僅為福建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也為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搭建了新平台。
對此,溫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姜增堯深有體會:「溫州有區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長三角不可能完全介入,珠三角地緣比較遠,因此,我們要乘上海西這艘船。」
隨著海西影響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溫州客商越過閩浙邊界的福鼎分水關,到海西各地投資創業。在寧德,除了福鼎處處有溫州商人的足跡外,在閩東其他各縣(市、區),能闖敢試的溫州人都十分活躍。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從浙南溫州、台州等地前來閩東創業的客商不下5萬人,創辦各類大小企業1000多家,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
粵東地區人多地少。同處海西這一區位特點,讓他們想到利用福建豐富的農業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與漳州、龍岩和三明市開展農業合作。汕頭每年從福建調入大量的蔬菜、花卉等農業物資。特別在台風季節,漳州、龍岩、三明等地大力支援,年年幫助汕頭度過台風過後的蔬菜短缺難關。
地處長三角、珠三角和海西腹地的閩浙贛地區在生態環境、經濟實力、產業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近年來,閩北、贛東、贛南、浙西南等區域都提出建設綠色產業區。江西提出要建成「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基地、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的基地、勞動力輸出的基地和旅遊觀光的『後花園』」;浙江麗水將自身發展定位為「秀山麗水,浙江綠谷」,衢州提出「抓住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兩大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的戰略定位;福建南平則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綠色腹地」,形成以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為核心,綠色農業、生物醫葯產業、綠色旅遊業等綠色產業優勢互補的綠色經濟聚集區。
今年5月12日,來自閩浙贛粵4省20個城市的代表聚集武夷山,共同簽署了《海峽西岸20城市環境保護協作武夷山宣言》,加強區域環境保護協作,攜手保護生態環境,共同推動科學發展。
共同打造以綠色產業為主導的「中國綠谷」,成為閩浙贛地區將豐富的資源、區位、生態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經濟優勢, 推進區域經濟迅速發展的戰略選擇。
海西20城經貿往來如日中天,四省間的旅遊合作也如火如荼。
廣州——福建三日游已成為廣東旅遊的經典線路,閩南遊已成為潮汕地區遊客周末度假的主要線路,而赴閩西的自駕車游也是潮州市旅遊局每個黃金周的保留項目。
在衢州市旅遊局市場部,記者讀到一份《浙贛閩皖邊際游線路手冊》的宣傳資料,其中「衢州——武夷山三日游」被作為該市重點推介線路。衢州市旅遊局副局長鄭兵認為,跨省旅遊合作對於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旅遊產業都有直接推動作用,衢州市將在主動對接中加大合作力度,提升區域旅遊產品的競爭力和知名度。
憑著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政策,依靠國家各部委和各大央屬企業的大力助推,在海西20城的共同努力下,海峽西岸經濟區已經開始顯現磁吸和輻射效應,產業集聚不斷升溫,區域內要素流動速度加快,中國經濟版圖中的「海西板塊」強勢崛起。
百姓受益、社會和諧,海西20城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改革開放推動了發展,海峽西岸20城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的大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和諧,使海西20城8000多萬人民得以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經濟發展帶來的便利,海西人民共同享有。
閩北贛東交界處有一個葫蘆形田畈,「葫蘆」的頂部是鷹潭貴溪市樟坪鄉西排村,底部是南平光澤縣寨里鎮山頭村。
幾十年前,山頭村建了一座小水電站,雖然裝機容量很小,但還是用木頭電桿,把照明電送到西排。1998年,山頭村實施農網改造用上高壓電,西排村也實現了同步改造,而且水泥電桿往山頭村民農田中間過,也沒誰說要一分錢補償。
去年,經多方努力,光澤電信公司又為西排村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目前,山頭村正在搞電視光纖聯網工程,過不了多久,電視光纖也會拉到西排村……一樁樁一件件,西排村巧用山頭村這個「支點」,只花很少的錢,就為村民辦成幾件大事。
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海西人民共同分擔。
贛州是我國最大、世界著名的臍橙生產、加工基地。春節前後持續雨雪冰凍災害,讓臍橙主產區的贛南果農們個個眉頭緊鎖——冰凍不僅凍壞了他們的果樹,也冰封了臍橙的銷路。
同在海西天空下,福建各界危難時刻伸援手。從政府部門、大型企業、批發商到零售商,都積極行動起來,想方設法幫助解決贛南臍橙滯銷問題。
2月10日,春節假期尚未結束,福建省經貿委即向我省贛南臍橙的主要銷區貿發部門下發通知,要求積極組織當地果汁生產企業、水果經銷商、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以及批發市場水果經營大戶與江西方面接洽采購事宜。
作為福州水果最主要集散中心的福州果品批發市場,一方面為江西來的水果運輸車輛開辟綠色通道,對贛南臍橙的銷售減免手續費,免費為駕駛員和江西來的經銷商安排住宿;另一方面優先安排批發攤位,保證水果快速銷售;同時,還及時發布市場信息,幫助經銷商了解市場狀況。
經過多方的努力,贛南果農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
利民為民的舉措,海西人民相互借鑒。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6畝,而人均林地面積4畝,南平、三明、龍岩等林區,農民人均林地面積高達14.51畝。
長期以來,由於集體林產權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林業發展緩慢,林農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
1998年9月,永安市洪田村誕生了一個「分山到戶」的決議,洪田村成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小崗村」,為全國林業體制機制的綜合改革探索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省委、省政府敏銳地意識到,推進林改,是山區林區走出困境、加快發展的根本出路。很快,我省做出了全面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決定,及時推廣洪田村的經驗。
永安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永安林農在全國第一個喊出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心聲。
福建的林改經驗迅速在江西、浙江等周邊省份得到推廣。如今,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鋪開。
社會平安,海西人民共同維護。
閩粵贛邊界龍岩、梅州、贛州三市自1996年建立治安聯防協作關系,10多年來,協作區各成員單位刑偵民警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同作戰,有力打擊了各類跨區域、流竄刑事犯罪活動。
2007年10月16日,龍岩市公安局接到江西瑞金警方的協助請求——瑞金市某食品公司出納曾某攜帶公司農民工工資款24萬余元,乘車向龍岩方向潛逃,請求協助攔截抓捕。當晚8時許,犯罪嫌疑人曾某在龍岩永定縣落網,24萬元工資款被悉數追回。
統計資料顯示,僅2007年,各協作單位為兄弟縣局破獲各類刑事案件594宗,其中重大案件218宗,協助抓獲犯罪嫌疑人259名,追捕網上逃犯133名,追繳贓款贓物價值309.6餘萬元。
生態文明,海西人民共同建設。
閩西、粵東同飲一江水。發源於長汀的客家母親河汀江,自北向南穿過龍岩市的4個縣一路奔流而下,進入廣東省境內被稱為韓江,流經梅州、潮州、汕頭、揭陽等地,也是潮汕人的母親河。
為了保護這條閩粵兩省的共同母親河,2003年8月,閩粵贛十三市黨政領導第八次聯席會議修訂通過的協作章程中有一條規定:「加強區域內江河流域等水系的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04年8月初,根據廣東蕉嶺縣群眾反映,武平縣立即處理本縣象洞鄉養殖業污水排入蕉嶺多寶水庫的問題,遷走養殖場,圓滿解決了這起跨省界水污染事件。
2006年龍岩市出台了《關於加強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的決定》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汀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意見》,流域各縣(區)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確保了河水的甘甜。
目前韓江水質達到國家優良標准,是廣東水質最好的飲用水之一。
優勢獨特、先行先試,海西的對台前沿平台優勢充分發揮
閩台兩地一衣帶水,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改革開放以來,獨特的對台區位優勢使福建成為兩岸區域經濟整合的橋梁和紐帶。
自1981年第一家台資企業來閩落戶,到上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國務院陸續批准在福建設立四個台商投資區,再到2004年海西戰略提出後,我省積極拓展「六求」作為,閩台交流合作由單向到雙向、由點到面在多層次、多領域全面展開,一直走在大陸各省前列。
福建的最大優勢在於對台,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提出並且得到各方面的強烈呼應,很重要的原因也在於海西獨特的對台區位優勢。
近年來,隨著台海局勢的不斷緩和、兩岸關系的不斷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不斷在對台合作中佔得發展先機。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已經成為中央惠台政策的實驗區和先行地,成為開展兩岸文化、教育、科技以及人員交往交流的前沿平台,成為兩岸產業對接和經貿合作的連接點。
「5·18」、「6·18」、「9·8」等一系列展會,成為海西對接台灣的平台。
5月18日,第十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在福州舉辦。為讓海西人民共享兩岸經貿交流成果,今年海交會首次設立海峽西岸經濟協作區板塊展,展示協作區投資環境和協作發展的成果,成為「立足海西、聯結兩岸、面向世界」的一流經貿盛會。
今年的「6·18」,正式更名為「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成為海峽兩岸重要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推動兩岸產業界、科技界的交流與合作向縱深發展,促進閩台產業對接和海西產業優化升級。
此外,漳州「花博會」,以花為媒開兩岸花卉交流先河,為兩岸農業企業創造了更多商機;莆田「藝博會」,推動兩岸的文化和經貿交流;晉江「鞋博會」,通過舉辦海峽兩岸鞋業沙龍、繼續設立中國台灣館以及攜手台灣東森電視台展開媒體合作等經貿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打好海西牌……
藉助各種平台,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台優勢,已經成為海西20城的共識。各城市對兩岸交流合作都有更多期待,也做好了充分的聯動准備。
藉助海西的平台,加強與台灣的經貿合作,是浙南溫州、麗水、衢州三市的共同願望。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潘平平說,溫台農業互補性強,特別是在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農業服務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溫州希望能借鑒漳州和福州的經驗,向國家申辦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
潮汕、梅州等地都與台灣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海西戰略提出後,粵東各地積極融入海西,充分發揮對台交往的優勢,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貢獻。
去年10月,粵台經濟技術貿易交流會在汕頭市舉行。交流會同期舉辦的「兩岸產業合作與企業創新」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認為,地緣相近是汕頭、台灣兩地合作最重要的優勢之一,汕頭應充分發揮這種優勢,主動、積極地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利用國家政策的支持,密切跟台灣的合作。
揭陽與台灣交往也源遠流長。6月初,揭陽市委書記陳弘平在與來訪的廈門黨政代表團座談時提出,要成立揭陽台商協會,加強與台灣的經貿合作,大力引進台資,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大局中體現揭陽的作用,凸顯揭陽的特色。
大力吸引台資,也是江西實施大開放戰略的重要方面。江西連續10屆參加在廈門舉辦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連續4屆舉辦贛台經貿洽談會。得益於海西的平台效應,通過辦「贛台農業懇談會」、「贛台經貿合作研討會」,贛台交流合作成果迭出,在贛台資逐年增加,台灣百大企業已有十餘家落戶江西。
發揮對台優勢,著力先行先試,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也為區域內各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新途徑。
廣泛認同、士氣高昂,20城共同把海西建設推向新階段
2007年10月,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七大在北京召開。
會議通過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海峽西岸」第一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說明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已經成為黨中央的決策和全黨的意志,獲得了方方面面的廣泛認同。
海西20城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把握海西發展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就在這一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
作為海西主體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持續向上的良好勢頭。全省生產總值突破9000億元,增長15.1%;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284億元,增長26.8%。在對台交流合作方面,2007年全省新批合同台資25.66億美元,同比增長約三成,對台小額貿易進出口達6389.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五成多;全年「金馬澎旅遊」成行1271個團組3.08萬人次,是前三年累計數的一倍多,接待台胞超過80萬人次,進一步凸顯了福建對台先行先試的作用。
2007年,溫州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157億元,邁入GDP超2000億元城市俱樂部。
梅州市GDP1978年才8.2億元,到2007年突破了400億元,經濟增速創13年來新高。
2007年,撫州全市引進外資134個億,其中有四成來自福建;有6萬多福建客商在撫州興業,在撫州的閩企超過1500家,有10多位閩商成為撫州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
就在這一年,福建提出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福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深化項目帶動,實施品牌帶動,著力民生,著力民心,發揮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構建擴大對外開放的平台、推動全國區域合作的平台、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平台。
撫州市委書記鍾利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海西先行,我們要推動運作機制對接,把撫州建成承接閩商、台商產業轉移的基地、海西農產品供應基地,還要把撫州建設成為閩台生態旅遊示範區。」
衢州江山市市委書記傅根友認為,江山作為「浙閩咽喉」,農業、工業、服務業等方面的一些產業協作在已有基礎上,應繼續先行。
……
從這一年開始,海峽西岸經濟區20城間的合作進入一個新時期。
2007年召開的溫州市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擴大對內開放,積極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同全國各地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2007年底出台的《汕頭市「十年大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提出,把汕頭建成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經濟協作區重要中心城市、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板塊、溝通珠港澳與泛珠三角區域重要通道。
今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批復《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這是繼京津冀城市群之後,國家批復的又一區域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
根據規劃,未來的海西城市群應憑借自身良好的生態本底、活躍的經濟氛圍、兩岸同源的文化優勢,在國家的支持下,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文化、制度環境,努力建設成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連接『兩洲』、輻射中西的沿海增長極,兩岸文化交融、社會和諧的示範區,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先行區」。
6月16日,福建9市和毗鄰的浙江溫州、江西上饒、撫州、廣東汕頭、梅州等市在福州簽署協議,成立海峽西岸人力資源交流與合作聯盟。
聯盟將加強區域人才網路合作,構建區域間網上人才公共服務平台,共同組織區域間、城市間的網上招聘會;在地緣相近的城市之間、台商相對集中的區域之間、產業相對集中的區域之間定期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項目成果交流洽談會等;在人才智力引進、人才培訓、人才派遣、勞務合作等人力資源服務方面開展多方位合作。
6月18日,首屆海峽西岸20城市工商聯協作懇談會在福州召開。海峽西岸20城市工商聯負責人圍繞「交流、協作、發展、共贏」這個主題,共同探討在海峽西岸經濟區這個大背景下,如何推動海西區域內工商聯組織間的交流與合作,整合閩浙贛粵20城市工商聯的資源優勢,促進城市間的經貿往來,共享海西科學發展的成果。會上還簽署了《海峽西岸20城市工商聯協作框架協議》。
……
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我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區域,包括廈門、汕頭兩大經濟特區在內的區內20城,在中國3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寫下壯麗篇章。
如今,黨的十七大向海西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歷史賦予海西人民的光榮而神聖的使命。蓬勃發展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正如一艘乘風破浪的航船,滿載著海西20城市繁榮發展的共同願景,揚帆遠行。 (記者 劉 輝 賴文忠 吳美章 潘綉文 鄭武平)
5. 江西瑞金市歷史資料
基本概況
面積:2448平方公里
人口:60萬
瑞金之名始於公元904年,古時這里盛產砂金,並設置淘金場,黃金為瑞氣盈門, 故名「瑞金」。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這里成立,並把瑞金定為首都,瑞金隨之更名為「瑞京」,成為全國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從這里出發開始長征。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日趨 合理,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明顯加強,供電、供水、交通、通信的「瓶頸」制約得到根本緩解,已經成為贛南、閩西、 粵北的商業貿易重要城市。
自然地理
瑞金市位於江西省南部,武夷山脈南段西麓,贛江東源貢水上游。東與福建省長汀交界,南與會昌縣毗鄰, 西連於都縣,北接寧都、石城二縣。
瑞金地處華中氣候區與華南氣候區的過渡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平均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8.9℃.最熱以7月平均氣溫28.5℃,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7.6℃。 年平均降雨量1710毫米,年均降雨天數163.7天。不寒不熱,不濕不燥,宜人宜物。
文化人文
瑞金是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群眾歌舞之鄉」稱號。
(一)歷史文化淵源
瑞金是舉世聞名的紅色故都,於公元953年設縣,1994撤縣設市.歷史上,因瑞金地處贛南東部山區,交通閉塞,屬「八閩百越蠻荒之地「,文化的孕育形成起步晚,相對中原地區較為滯後.後來,漢、晉、唐、宋時期,中原人(指後來的客家人)大舉南遷,瑞金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客家人帶來的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相互激揚,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瑞金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瑞金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為「瑞京」,是全國蘇區政治、文化中心.當時,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朱德等長期生活戰斗在瑞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蘇區文化。
瑞金人講客家方言,在文字語匯上較接近普通話,但語音又與鄰近縣市區的客家語言有差異。
(二)歷史文化名人與文化遺址
1.歷史文化名人
楊以任:字澹余,瑞金縣象湖鎮下坊人。明崇禎四年進士,授應天府教授,遷南京國子監博士。以「奇文令天下」,為「江西五大家「之一,著有《讀史四集》、《非非室文集》、《名臣言行集》、《皇明奏疏》等。
蘿有高(1743--1799)字台山瑞金九堡密溪人。清乾隆舉子,理學家。著有四卷本《尊聞居士集》
陳熾(1855--1990):清末愛國主義思想家、經濟學家.原名家瑤,字克昌,瑞金瑞林禾擴人。光緒舉子,歷任戶部郎中、刑部郎中軍機處章京。與康有為、梁啟超同倡戊戌變法。著有《續富國策》農書、礦書、工書、商書四卷,另有《四子詩集》傳世。
2、主要文化遺址:歷史文化遺址主要有漢代古墓葬、古窯址及明清古建築。蘇區時期,瑞金留下了一大批革命舊居、舊址,如:紅井、一蘇大禮堂、二蘇大禮查、紅色幣華毓在氰磕鑒玩有國家氫言支物補單仙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近年來,瑞金依託豐富的文化遺址資源,致力於創建全國最大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墓地,促進了紅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三)主要藝術特色
1、戲曲(劇):瑞金歷史上沒有形成過自己的地方劇種,但很早就有地方民間戲曲班演出獷主要是廟會演出,演出過的劇種主要有崑曲、東河戲、祁劇、京劇和採茶戲等。蘇區時期丫一『李怕制毛趙減三籌戲側家來到瑞金,開創了紅紅火火的蘇區戲劇運動。蘇區戲劇取革命題材,用瑞金民問音樂,俗稱州日瓶裝新酒氣蘇區戲劇今後我國戲劇的發展起到探索、實踐和指導作用,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現瑞金主要戲曲為贛南採茶戲.
2、燈彩:瑞金燈彩品種繁多,有茶燈、龍燈、馬燈、船燈近30種,多演出於鄉村宗祠,也經賞組織集中調演。瑞金燈彩
3.歌舞:以前瑞金曾流唱山歌,現不多見。現民間歌舞主要有馬刀舞、鏈槍舞等『近年來,該市著力挖掘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資源,先後創排了《紅土魂》、《紅都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劇節目,在全國各地巡演,觀眾反響熱烈。
4,建築:瑞金民問建築藝術,屬典型客家風格,客家圍屋隨處可見。
(四)主要文化活動
紅都之春藝術節:瑞金從1983年起舉辦「紅都之春藝術節」;一年一屆,現已舉辦了二十二屆,每年藝術節演出5-7個專場,上演節目150多個,千餘名演員參加演出。藝術節期間還舉辦商品展銷,美術、書法、攝影、花卉展覽戶客家燈彩踩街調演,.鄰~近縣市妙即(隊)卸一紅都乏春,一藝術節已成為具有濃郁瑞金特色的區域性文化品牌。
(五)機構設置及人員編制
瑞金市文化局設局長1名,總支書記1名、副局長4名、紀檢組長1名、系統工會主席1名,局機關設辦公室。
瑞金市文化局下轄文化館,主要職能為組織指導全市群眾性文化活動;圖蕎館,主要職能為圖一書、情報信息的收藏借閱;採茶歌舞劇團,主要職能為專業藝術的創作、演出;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主要職能從事農村電影的發行放映;紅都影劇院,主要職能為舉辦影片放映、演出;文物所,主要職能為依法管理文物;文化市場稽查大隊主要職能為依法繁榮和管理文化市場。
(六)農村文化情況
近年來,該市十分注重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文化「3122」及「6+1」工程建設。建立了600餘處村級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宣傳文化科技夜校。這些文化陣地經常開展文化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七)文化產業情況
近年來,該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2004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00餘萬元,佔全市GDP的1.2%言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產業經營戶210多家,從業人員800餘人;主要從事文物博覽、網路文化、音像製品、歌舞娛樂、文藝培訓等經營活動.
二、文化管理政策
1、瑞金對文化的管理全面推行依法管理,營造了良好的法制管理環境,管理方面主要法律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音像製品管理條例水一國務院《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江西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以及新聞出版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等。對從事各類文化經營活動的企業,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門對其實行許可證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執行。
2、開辦文化產業項目的優惠政策。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門對開辦文化產業項育的單位或個人、免收一切規費,其他稅收政策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瑞金市優惠政策執行。
歷史沿革
唐天佑元年(904年),以象湖鎮淘金場置瑞金監,瑞金之名起源於始,因「握地得金,金為瑞」而得名。據《太平寰宇記》:「瑞金場,淘金之地也。」又據《瑞金縣志》:「置(瑞金)監時,有航浮水面,色如黃金,人目為瑞」,故名。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
蘇區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瑞金成立,置瑞金為中央直屬縣,改名「瑞京」。
1994年5月1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83號)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瑞金縣,設立瑞金市(縣級)。1999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瑞金為省轄市,由贛州市代管。
1987年4月5日,瑞金縣瑞林鄉分為瑞林鄉、丁陂鄉(贛府廳字[1987]165號批復)。1988年12月10日,撤銷壬田鄉、謝坊鄉,設立壬田鎮、謝坊鎮(贛民函[1988]138號批復)。
1993年11月17日,撤銷九堡鄉、瑞林鄉、沙洲壩鄉,設立九堡鎮、瑞林鎮、沙洲壩鎮(贛民字[1993]167號批復)。至此,全縣轄6個鎮、13個鄉:象湖鎮、瑞林鎮、壬田鎮、九堡鎮、沙洲壩鎮、謝坊鎮、丁陂鄉、下壩鄉、大柏地鄉、岡面鄉、日東鄉、合龍鄉、葉坪鄉、黃柏鄉、萬田鄉、雲石山鄉、澤覃鄉、武陽鄉、拔英鄉。
1998年8月5日,瑞金市撤銷武陽鄉,設立武陽鎮(贛民字[1998]126號批復)。至此,全市轄7個鎮、12個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535499人;其中: 象湖鎮 92432 壬田鎮 48901 謝坊鎮 32950 沙洲壩鎮 24020 瑞林鎮 23791 九堡鎮 52761 武陽鎮 27351 葉坪鄉 43187 台龍鄉 15502 日東鄉 17254 黃柏鄉 34138 大柏地鄉 12612 丁陂鄉 10148 下壩鄉 6974 岡面鄉 16963 萬田鄉 12145 雲石山鄉 35738 澤覃鄉 18519 拔英鄉 10113(人)
2001年10月22日,撤銷合龍鄉,劃歸葉坪鄉;撤銷下壩鄉,劃歸瑞林鎮(贛民字[2001] 484號批復)。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60.1萬人。
2004年底,全市轄7鎮10鄉。
2007年7月23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將瑞金市拔英鄉白竹村劃歸武陽鎮管轄的批復》(贛民字[2007]152號):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將瑞金市拔英鄉白竹村劃歸武陽鎮管轄,並入武陽鎮粟田村。
發展概況
瑞金之名始於公元904年,古時這里盛產砂金,並設置淘金場,黃金為瑞氣盈門之意, 故名「瑞金」。
國民經濟
「十五」時期,是瑞金經濟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好、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五年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大為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由36.3:22.1:41.6調整為25.3:20.5:45.2,二產比重上升7.4個百分點,首次實現二產超一產。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全市年產值達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20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確立,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1%,五年間提高了4.6個百分點。食品、建材、現代輕紡、生物制葯、礦產化工等產業成為拉動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以旅遊產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5年達10.2億元,比2000年增長36.2%。
五年來,瓶頸制約得到緩解,城鄉面貌大為改觀。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2億元,年均增長34.1%,是「九五」時期的3.3倍。交通、能源、水利、通信事業快速發展。電網改造完成85%以上,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新建重點「七小」水利工程622座(處),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6.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1萬畝。城市建成區面積14.5平方公里,
比2000年增加5.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21%提高到29%。四縱六橫的城市道路網架基本形成。
五年來,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活力大為增強。國有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商貿流通企業產權制度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全面落實國家惠農政策,自2002年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至2005年免徵農業稅,全市農民減負總額達8762.1萬元,戶均減負794.4元,人均減負179元。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投資領域和市場准入進一步放寬,公共財政體制改革邁出較快步伐,社會保障、土地經營、政府采購等改革取得較大進展。深入推進大開放主戰略,開放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五年來,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大為改善。科技事業發展水平面明顯提高,累計實施科技項目144項,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教育事業加快發展,兩基成果不斷鞏固,民辦教育蓬勃發展。辦學條件穩步改善, 改造學校危房3.6萬平方米,新建校舍8.4萬平方米。文化事業建設步伐加快,群眾性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基本完成城區醫療機構擴容提質改造。「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得到鞏固,農村特困戶和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初步建立,貧困人口比五年前減少6.24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年達到2769元,比2000年增長29.8%,五年間農民人均增收635元。
面向未來,瑞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踏上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新征程。今後五年,瑞金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定不移地實施「對接長珠閩,融入閩東南,建設新瑞金」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開放興市、工業強市、旅遊旺市,全麵塑造紅色故都城市形象,加快建設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努力把瑞金打造成為「江西的溫州」,構建和諧平安誠信瑞金,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建設「一個中心」。即建設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的中心城市。充分發揮瑞金區位、交通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著力做強工業、做旺旅遊、做大財政,全面提升發展綜合實力;著重培育城市人才、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發展環境等軟實力,切實增強瑞金作為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中心城市的引力和張力,努力成為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的商貿物流中心、文化教育衛生中心、人才金融資本的中心和旅遊休閑中心。
推進「四個打造」。即努力打造贛南東部贛龍線上的瑞金工業板塊、打造國內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打造「江西的溫州」、打造和諧平安誠信瑞金。
打造贛南東部贛龍線上的瑞金工業板塊。加快與長珠閩特別是閩東南地區體制機制、產業優勢互補、基礎設施互通、人才交流互動、要素市場一體化,努力使瑞金成為承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橋頭堡」和經濟協作區。重點扶持壯大食品、建材、現代輕紡、電子電器、機械製造等產業,著力培育關聯度高、配套能力強的國內產業集群。集中支持江西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完成400萬噸生產線建設,把瑞金建成江西省建材產業基地;加快氟鹽化工基地建設,努力實現100億元以上的生產能力,把瑞金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氟化工產業基地。提高工業園區產業集中度,努力達到總體規劃萬畝、容納就業6-8萬人的規模。建成廈蓉高速瑞金段和濟廣高速瑞金段,形成的「十字」型的高速公路網路;形成以500千伏電網為主電網,以220千伏為電源中心的供電布局,增創工業發展優勢。到2010年,全市工業形成75億元以上的設計生產能力,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億元,增加值10億元,利稅3億元。
打造國內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抓住國家把瑞金列為全國重點十二個紅色旅遊區之一的機遇,加快葉坪、沙洲壩舊址專利號旅遊項目的開發,重點中華蘇維埃紀念園、城市蘇區歷史文化景觀等一批項目;著力塑造紅色景觀,加強歷史人文景觀修復,保護山水田園風光,把紅色旅遊與綠色、古色資源開發結合起來,豐富瑞金紅色旅遊內涵,努力建設現代化的山水田園風光和具有濃郁的紅色歷史文化氛圍的新瑞金。全面推進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市場體系建設,提煉旅遊城市的主題形象和城市精神,加強旅遊宣傳和促銷,打響紅色故都旅遊品牌,實現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目標,逐步把瑞金紅色旅遊打造成國際知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旅遊品牌。
打造「江西的溫州」。大膽學習借鑒溫州人的創業精神,大力培育瑞金人崇尚創業、自強奮進、敢於吃苦、善於經營、誠實守信、善謀實乾的時代新精神,統籌發展開放型和內生型經濟,放膽放量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扎實推進「十大體系」建設,基本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使政府成為營造環境的主體,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體,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百姓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努力在全市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到2010年,民營經濟對財政的貢獻率達80%以上,力爭實際引進外資和內資分別達到1億美元和28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9.2%和15.5%,外貿出口年均增長29.8%。
打造和諧平安誠信瑞金。深入開展以打造「誠信瑞金」為主題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全市上下形成文明誠信、和諧互助的社會風尚;堅決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突出抓好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創優安全發展環境;切實關注民生,實現社會和諧公平;把科學發展觀貫穿發展全過程,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同步,城市和鄉村一體相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形成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蘇區精神
星火燎原,信念堅定
反對本本,開拓進取
執政為民,爭創第一
艱苦奮斗,廉潔奉公
無私奉獻,不怕犧牲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概括為:星火燎原,信念堅定;反對本本,開拓進取;執政為民,爭創第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無私奉獻,不怕犧牲。同中國革命精神系列中諸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樣,蘇區精神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推進革命、建設、發展中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進文化的得要內容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新階段,我們重提和弘揚蘇區精神,其意義不僅僅在傳揚,更重要是要用蘇區精神來激勵全國人民頑強拼搏、攻艱克難、開拓創新、奮勇前進,以堅強的意志和決心,以創新的精神和勇氣,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紅色歷史
瑞金建政 翻天覆地
瑞金是響譽中外的「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瑞金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曾經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她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馳名中外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之一。「紅都」這個光榮的稱謂起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瑞金進行偉大革命實踐和紅色政權建設探索的光榮歷史。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醞釀了近兩年時間,並經過時任瑞金縣委書記的鄧小平同志精心籌備的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的葉坪隆重召開,大會向世界庄嚴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大會還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決議案,自此,我們黨領導的紅色政權正式以國家形態出現。1934年1月,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沙洲壩召開,由於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經從上海遷到了瑞金,因此,「二蘇大會」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臨時」兩個字就去掉了,正式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二蘇大會」還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大綱等決議案和關於國旗、國徽、軍旗以及關於確定8月1日為建軍節等決定。因此,瑞金作為赤色首都,也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發源地和初步的形成地,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八一」建軍節的誕生地。有關瑞金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有一位專家作了很精闢的概括,這句話是:「封建專制,昏天黑地;上海建黨,開天闢地;南昌建軍,驚天動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都,改天換地;改革開放,歡天喜地。」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和軍事將領,大部分在這個時候得到了錘煉、成長,新中國的第一、二代領導人,共和國十位開國元帥中的九位,十位大將中的七位,以及1966年以前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中的35位上將、114位中將和440位少將,當年都在瑞金戰斗、工作、生活過。同時,在蘇區人民以巨大的熱情擁軍支前、參加革命,為紅軍和蘇維埃政權建設奉獻了一切。以瑞金為例,當年僅24萬人口的瑞金,一共有11萬人參軍參戰,5萬多人為革命捐軀,其中1.08萬人犧牲在紅軍長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166名。為支持蘇區建設和支援紅軍北上抗日戰略轉移,從1932年至1934年,瑞金人民認購了68萬元的公債,借出25萬擔穀子,其中41.5萬元公債和捐集的所有糧食無私奉獻給了蘇維埃政府,長征時存在蘇維埃國家銀行2600萬銀元的存款一並用於支持革命。
光榮的蘇區歷史為瑞金留下了眾多獨特的革命舊居舊址和精神遺產。目前,瑞金境內共和革命舊居舊址180多處,擁有紅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址軍廣場、「一蘇大」會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紅井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這些都是發展紅色旅遊的寶貴資源;同時,自1995年新華社在瑞金修建革命舊址、續寫「紅色家譜」以來,到目前已有40多個部委來瑞金尋根問祖,按照修舊如舊、修舊復舊的原則,修建革命舊址,在葉坪、沙洲壩已經成規模較大的國家部委舊群,成為瑞金紅色旅遊的一大景觀。
6. 2010年瑞金市社保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瑞金市位於江西省南部,武夷山脈南段西麓,贛江東源貢水上游。東與福建省長汀交界,南與會昌縣毗鄰,西連於都縣,北接寧都、石城二縣。地理坐標:東徑115°42′~116°22′,北緯25°30′~26°20′。總人口60萬,國土面積2448平方公里。以市區為中心,323、319、206國道為主幹的公路網可直達贛州、南昌及閩粵,交通極為便利。已開通的贛龍鐵路與京九線連接,將成為瑞金另一條通往外界的快捷通道。市內郵政、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齊全。
瑞金地處華中氣候區與華南氣候區的過渡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平均無霜期286天,年平均氣溫18.9℃.最熱以7月平均氣溫28.5℃,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7.6℃。年平均降雨量1710毫米,年均降雨天數163.7天。不寒不熱,不濕不燥,宜人宜物。
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瑞金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全市水能理論儲量達10萬千瓦,可開發量4萬千瓦,全市現有耕地面積35.69萬畝,山地面積280萬畝,宜養殖水面2.6萬畝,草坡地8萬畝,森林覆蓋面積724平方公里,系贛南林區和長江防護林區之一。市內動植物種類較多,屬於珍稀者有:金環蛇、銀環蛇、獺、龜、油杉、黃綿木、紅豆杉、楠木、銀杏、觀音竹、四方竹等等。地下礦藏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13類26種,主要有白雲岩、石灰石、螢石、金礦、鉭鈮、稀土、鎢、銀、鐵、錳、粘土、無煙煤、磷、鈾。特別是優質石灰石儲量達9億噸以上,氧化鈣含量55.08%,且大部分裸露於地面,易於開采;白雲岩儲量達1億噸以上,C+D級為1900萬噸,其金屬鎂含量為20.9%;螢石儲量達134萬噸,品位65%以上。
一、文化狀況
瑞金是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群眾歌舞之鄉」稱號。
(一)歷史文化淵源
瑞金是舉世聞名的紅色故都,於公元953年設縣,1994撤縣設市.歷史上,因瑞金地處贛南東部山區,交通閉塞,屬「八閩百越蠻荒之地「,文化的孕育形成起步晚,相對中原地區較為滯後.後來,漢、晉、唐、宋時期,中原人(指後來的客家人)大舉南遷,瑞金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客家人帶來的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相互激揚,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瑞金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瑞金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為「瑞京」,是全國蘇區政治、文化中心.當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一大批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締造者和傳播者長期生活戰斗在瑞金,他們創造傳播灼先進文化與瑞金本土文化又一次相互激盪,互相濡養,推動了蘇區文化的繁榮,孕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蘇區文化.這一文化現象的沿續和發展,形成了輝煌燦爛的紅土地文化、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是瑞金文化的主要構架,滲透在瑞金人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崇文重教、敬祖睦鄰、愛國愛家:奉獻創新是瑞金市文化內蘊的主要特質,作為文化的主要載體--語言,瑞金人講客家方言,在文字語匯上較接近普通話,但語音又與鄰近縣市區的客家語言有差異。
(二)歷史文化名人與文化遺址
1、歷史文化名人
楊以任:字澹余,瑞金縣象湖鎮下坊人。明崇禎四年進士,授應天府教授,遷南京國子監博士。以「奇文令天下」,為「江西五大家「之一,著有《讀史四集》、《非非室文集》、《名臣言行集》、《皇明奏疏》等。
蘿有高(1743--1799)字台山瑞金九堡密溪人。清乾隆舉子,理學家。著有四卷本《尊聞居士集》
陳熾(1855--1990):清末愛國主義思想家、經濟學家.原名家瑤,字克昌,瑞金瑞林禾擴人。光緒舉子,歷任戶部郎中、刑部郎中軍機處章京。與康有為、梁啟超同倡戊戌變法。著有《續富國策》農書、礦書、工書、商書四卷,另有《四子詩集》傳世。
2、主要文化遺址:歷史文化遺址主要有漢代古墓葬、古窯址及明清古建築。蘇區時期,瑞金留下了一大批革命舊居、舊址,如:紅井、一蘇大禮堂、二蘇大禮查、紅色幣華毓在氰磕鑒玩有國家氫言支物補單仙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近年來,瑞金依託豐富的文化遺址資源,致力於創建全國最大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墓地,促進了紅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三)主要藝術特色
(1)、戲曲(劇):瑞金歷史上沒有形成過自己的地方劇種,但很早就有地方民間戲曲班演出,但主要是廟會演出,演出過的劇種主要有崑曲、東河戲、祁劇、京劇和採茶戲等。蘇區時期,開創了紅紅火火的蘇區戲劇運動。蘇區戲劇取革命題材,用瑞金民音樂,蘇區時期戲劇對以後我國戲劇的發展起到探索、實踐和指導作用,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現瑞金主要戲曲為贛南採茶戲.
2、燈彩:瑞金燈彩品種繁多,有茶燈、龍燈、馬燈、船燈近30種,多演出於鄉村宗祠,也經賞組織集中調演。
3、歌舞:以前瑞金曾流唱山歌,但內容多不健康;現不多見。現民間歌舞主要有馬刀舞、鏈槍舞等『近年來,我市著力挖掘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資源,先後創排了《紅土魂》、《紅都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劇節目,在全國各地巡演,觀眾反響熱烈。
4、建築:瑞金民問建築藝術,屬典型客家風格,客家圍屋隨處可見。
(四)主要文化活動
紅都之春藝術節:瑞金從1983年起舉辦「紅都之春藝術節」;一年一屆,現已舉辦了二十二屆,每年藝術節演出5-7個專場,上演節目150多個,千餘名演員參加演出。藝術節期間還舉辦商品展銷,美術、書法、攝影、花卉展覽戶客家燈彩踩街調演,.鄰~近縣市妙即(隊)卸一紅都乏春,一藝術節已成為具有濃郁瑞金特色的區域性文化品牌。
(五)機構設置及人員編制
瑞金市文化局設局長1名,總支書記1名、廠副局長4名、紀檢組長1名、系統工會主席1名,局機關設辦公室。
瑞金市文化局下轄文化館,主要職能為組織指導全市群眾性文化活動;
圖蕎館,主要職能為圖一書、情報信息的收藏借閱;
採茶歌舞劇團,主要職能為專業藝術的創作、演出;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主要職能從事農村電影的發行放映;
紅都影劇院,主要職能為舉辦影片放映、演出;文物所,主要職能為依法管理文物;
文化市場稽查大隊主要職能為依法繁榮和管理文化市場。
(六)農村文化情況
近年來,我市十分注重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推進農村文化"3122"及"6+1"工程建設。建立了600餘處村級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宣傳文化科技夜校。這些文化陣地經常開展文化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七)文化產業情況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2004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00餘萬元,佔全市GDP的1.2%言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產業經營戶210多家,從業人員800餘人;主要從事文物博覽、網路文化、音像製品、歌舞娛樂、文藝培訓等經營活動.
二、文化管理政策
1、瑞金對文化的管理全面推行依法管理,營造了良好的法制管理環境,管理方面主要法律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音像製品管理條例水一國務院《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江西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以及新聞出版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等。對從事各類文化經營活動的企業,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門對其實行許可證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執行。
2、開辦文化產業項目的優惠政策。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門對開辦文化產業項育的單位或個人、免收一切規費,其他稅收政策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瑞金市優惠政策執行。瑞金之名始於公元904年,古時這里盛產砂金,並設置淘金場,黃金為瑞氣盈門之意,故名「瑞金」。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這里宣告成立,並把瑞金定為首都,瑞金隨之更名為「瑞京」,成為全國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央蘇區廣大軍民,在以瑞金為中心的紅土地上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治國安民的偉大實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瑞金因此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瑞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瑞金資源豐富,是江西省重要的非金屬礦產地和出口創匯基地縣(市),境內白雲岩保有儲量4.5億噸,居全國第一;石灰石儲量8.546億噸,螢石儲量193萬噸;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江西萬青年水泥有限公司與贛州華瑞集團合股,在瑞金投資6.1億元,建成了贛南最大的水泥企業——年產200萬噸水泥的江西瑞金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贛州的氟化工基地也落戶在瑞金。瑞金區位優越,是贛閩邊際區域的交通樞紐,是贛州市規劃中的贛南東部次中心城市,境內有319、323、206三條國道通過;接軌京九鐵路的贛龍(贛州至龍岩)鐵路橫貫瑞金東西,在瑞金建有贛龍線上最大的客貨站——鐵路三級客貨站;贛龍高速公路瑞金至贛州段目前正在緊張籌備開工,將於2008年建成通車;濟廣高速公路(濟南至廣州)鷹潭至瑞金段也將於明年開工,2009年前後建成通車。
改革開放以來,瑞金先後榮膺「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全國體育先進單位」、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省群眾歌舞之鄉」等殊榮。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31.78億元;三次產業比為25.3:29.5:45.2;財政總收入2.0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46億元;實際利用境內外資金17.8億元,其中外資4163萬美元;出口創匯5412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90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69元。瑞金未來五年發展總的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對接長珠閩、融入閩東南、建設新瑞金」的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開放興市、工業強市、旅遊旺市,全麵塑造紅色故都城市形象,加快建設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中心城市,努力把瑞金打造成「江西的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60億元,年均遞增12.5%;三產結構調整為16:42:42;財政總收入5億元,年均遞增19.8%;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年均遞增19.2%;外貿出口2億美元,年均遞增2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億元,年均遞增9.4%;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年均遞增6.5%;城鎮登記失業率4%。
主要戰略目標是:建設「一個中心」,推進「四個打造」。建設「一個中心」,即建設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的中心城市。充分發揮瑞金區位、交通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著力做強工業、做旺旅遊、做大產業,全面提升發展綜合實力;著重培育城市人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發展環境等軟實力,切實增強瑞金作為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中心城市的引力和張力,使城市不僅能夠滿足本市人民就業、就學、就醫的需求,而且具有吸納周邊地區的人過來購房居住、投資創業,以及就業、就學、就醫的承載力和吸附力,不僅能夠把有才幹、有本事、有經濟實力的人留下來,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為這里的經濟建設服務,具備對整個區域的市場要素、人才資源的吸附力,以及對這一區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努力成為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的商貿物流中心、文化教育衛生中心、人才金融資本的中心、旅遊休閑的中心。
推進「四個打造」,即努力打造國內外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打造贛南東部贛龍線上的瑞金工業板塊、打造「江西的溫州」、打造和諧平安誠信瑞金。
打造國內外著名的紅色旅遊名城。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抓手,認真實施瑞金紅色旅遊總體規劃和景區規劃,加快葉坪、沙洲壩舊址群旅遊項目的開發建設,重點推進集蘇區歷史紀念、軍事陳列、青年紀念林、游園休閑、城市天然氧吧五大主題於一體的中華蘇維埃歷史紀念園、城市蘇區歷史文化景觀等一批項目,積極爭取中影集團投資建設紅色中華影視城。按照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潘逸陽對瑞金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的山水田園風光和具有濃郁紅色歷史文化氛圍的新瑞金的要求,在著力塑造紅色景觀的同時,加強歷史人文景觀修復和山水田園風光的保護,把紅色旅遊與綠色、古色資源開發結合起來,提煉旅遊城市的主題形象和城市精神,豐富瑞金紅色旅遊內涵。按照特色化、體系化的要求,全面推進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市場體系建設。以「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為主題,藉助國家級媒體和中國(江西)紅色旅遊博覽會等平台,擴大瑞金紅色旅遊知名度,打響紅色故都旅遊品牌,逐步把瑞金紅色旅遊打造成國際知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旅遊品牌。
打造贛南東部贛龍線上的瑞金工業板塊。充分把握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勢頭強勁的機遇,加快與長珠閩特別是閩東南地區體制機制對接、產業優勢互補、基礎設施互通、人才交流互動、要素市場一體化,努力使瑞金成為承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橋頭堡」和經濟協作區。積極調整工業園布局,拓展工業園發展空間,努力達到總體規劃萬畝、容納就業6—8萬人的規模。按照資本向優勢企業集聚、工業向園區集聚、人口向城鎮集聚的要求,圍繞食品葯品、輕紡織造、非水泥建築材料、機械電子等產業,著力培育關聯度高、配套力強的園內產業集群。集中支持江西瑞金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完成400萬噸生產線建設,努力發展成為江西省建材產業基地;加快氟鹽化工基地建設,努力實現100億元以上的生產能力,把瑞金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氟化工基地;積極扶持紅都水產、金瑞發製品等出口企業改進生產技術,增強應對國際技術壁壘和市場壁壘的能力,提高出口創匯水平。到2010年,瑞金工業園初步形成四個以上產業配套較為完備的產業集群,全市工業增加值達20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30%以上;工業創稅3億元以上,占財政總收入60%以上,瑞金工業在贛南東部工業發展中處於領先位置。
打造「江西的溫州」。大膽學習借鑒溫州人的創業精神,大力培育瑞金人「崇尚創業、自強奮進,敢於吃苦、善於經營,誠實守信、善謀實干」的時代新精神,走瑞金發展新路,把開放型經濟與內生型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放膽放量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扎實推進「十大體系」建設,為經濟自主快速增長提供製度保障和硬體支持;切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大力改善和提升發展環境,著力打造誠實守信、開明開放的人文環境,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勤政廉潔、優質高效的政府服務環境,安全穩定、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讓人們在良好的環境中放膽發展、安心創業;放寬政策,放開市場,引導人們大膽闖市場、投資創業;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返哺家鄉,鼓勵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服務創業、參與創業,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生動局面。
打造和諧平安誠信瑞金。著力營造讓人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社會、人文環境。大力弘揚「紅都精神」,深入開展以打造「誠信瑞金」為主題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全市上下形成文明誠信、和諧互助的社會風尚。集中整治、打擊「黃賭毒」、「兩搶一盜」和境外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塑瑞金誠實守信的對外開放形象。健全「和諧110」聯動服務體系,形成多層面、廣覆蓋的全民維穩格局。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場所、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的嚴防控管,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積極開展「情系百姓、關注民生」社會救助活動,實施扶貧助學助殘工程,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實現社會和諧公平。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深化文化和衛生體制改革,加強人口計生工作,統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