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國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幾個發展階段及狀況(歷史)
民國初年的興辦實業潮——「短暫的春天」(春天)
國民黨統治前期——短暫發展內(夏天)國容民經濟建設運動新的春天: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經歷了迅速發展——蕭條——短暫發展——困境的發展歷程。
江蘇的企業家:陳光甫鎮江人,榮家兄弟無錫人,張謇南通人,盛宣懷常州人。
1、盛宣懷:江蘇常州人。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第一所高等師范學堂南洋公學(上海交大等);第一個斟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
2、張謇:江蘇南通人。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他創辦我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的工作;為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3、榮氏家族。江蘇無錫人。榮德生、榮宗敬兄弟是我國解放前最大的民族工商業資本家,。
榮毅仁為最大的紅色資本家,創立了中信系。
㈡ 世界上銀行業的發展歷史
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願意,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可以隨時通過股票交易所,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
這里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前來從事股票交易的不僅有荷蘭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大量的股息收入從這個面積不超過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荷蘭國庫和普通荷蘭人的腰包,僅英國國債一項,荷蘭每年就可獲得超過2500萬荷蘭盾的收入,價值相當於200噸白銀。
當大量的金銀貨幣以空前的速度循環流通時,荷蘭的經濟血脈開始變得擁堵起來。這一次,荷蘭人解決問題的探索直接進入了現代經濟的核心領域——這就是建立銀行。
采訪:英格蘭銀行博物館 館長 約翰·基沃恩
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它是一個城市銀行、財政銀行和兌換銀行。它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所有一定數量的支付款都要經過銀行,因此,阿姆斯特丹銀行對於荷蘭的經濟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發明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信用。那時叫做「想像中的貨幣」。
為了保障銀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過立法規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銀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個看上去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了:當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正在海洋上廝殺時,西班牙貴族手中的白銀仍可以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金庫中流進流出。荷蘭的銀行,可以合法地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
采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倫
荷蘭人建立他們的政府,包括國家政府、地方政府都是為他們的商業利益服務的。
采訪:荷蘭國務委員 約里斯·福爾胡弗
當時歐洲不同的王國王室之間進行不停的爭斗,荷蘭始終在這些爭斗中保持中立,而且它更專注於經濟的發展。
歷史學家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㈢ 中國古代的金融機構為什麼沒有發展為近現代的銀行
近現代的銀行是工業化後才有的,為規模生產提供信用服務
㈣ 中國人民銀行的發展史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從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期間,中國銀行的職能發生了三次變化。-1928年,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195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1994年初,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
2003年,國家選擇中國銀行作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兩家試點銀行之一。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
2004年8月26日,經國務院、銀監會批准,中國銀行以匯金公司獨家發起的方式,整體改建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引進了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深化內部改革,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取得了長足進步。
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11年,中國銀行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這是中國及新興市場國家唯一入選的金融機構。
㈤ 民國時期的金融業發展狀況怎樣
民國時期,是國內金融業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過程中,銀行業作為金融領...
㈥ 列舉5個民國經濟史研究的科研機構
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至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中華民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經濟處於由傳統的自然經濟向近代經濟的轉化過程中,社會經濟由多元經濟成分構成,經濟現象復雜。在這個時期,中國生產力、生產關系有所發展,近代工礦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金融業等有所進步,中國經濟在曲折中前進。在這個時期,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由強變弱,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在困難、曲折中跋涉前進,封建經濟受到削弱但仍在整個經濟中佔主要地位,中國經濟的發展受世界經濟的影響逐漸加強,中國經濟己捲入了世界經濟的潮流之中。
一、民國經濟概述
(一)民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總趨勢
民國時期(1912- 194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是中國近代歷史由舊向新轉變的關鍵時期。民國經濟史是民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史是以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主要研究對象,民國經濟史是民國時期生產力、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的歷史。從生產力來說,它包括民國時期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交通運輸業、商業、外貿業、金融業等等;從生產關系來說,它包括民國時期各種形態的生產關系、國家經濟制度、政策、法令、各種經濟思想、經濟管理機構等等。由於民國時期中國仍然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國家主權處於半獨立地位,另一方面封建經濟在解體,新的經濟成分在產生和發展,故經濟構成多種多樣,經濟現象十分復雜。因此,民國經濟史的內容非常豐富,也非常復雜。
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是以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和發展為基礎的,就資本主義經濟與封建經濟相比較,它是一種新的進步的經濟形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生和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經濟形態盡管復雜多樣,但基本上可分為三類:封建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這三種經濟呈不同的發展趨勢,落後的封建經濟呈衰落態勢,外國在華資本主義經濟雖曾有過發展,但在中國人民的不斷斗爭下,其勢力呈消退趨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盡管遭遇到重重困難,有過許多曲折,有過衰落,但從總的運動軌跡來看卻呈曲線上升狀態,是以波浪式前進的方式發展和壯大的。所以,就民國時期三種基本經濟形態來看,封建經濟在逐步衰弱,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步由強變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曲折中前進,這是民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適應了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國逐步納入了世界經濟的潮流之中。在民國時期,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也經歷著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過程,最後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為中國統一的經濟形式。
㈦ 民國時期經濟狀況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將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
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間高達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 1923-1936年,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年,平均增長率為5.6%。
而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9%。
外國投資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之命題並沒有實證資料支持,中國人所有的現代工業在總現代工業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戰前一直沒有下降,而中國人均外國投資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國投資只佔國民生產凈值的1%。
(7)民國金融機構發展史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領土范圍
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並未列明何為固有之疆域。中華民國在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但在1953年重新將蒙古地方作為中華民國領土。
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積為1141萬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二大國(僅次於俄羅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則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國。
中華民國(敗退台灣時期)實際控制領土包括台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南沙太平島和中洲島,總陸地面積36189.5平方公里。
㈧ 詳細的民國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按照中央政權更迭與地理政治情勢,可劃分為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1928年)、國民政府時期(1928年-1949年;含1947年行憲後之時期)與台灣時期(1949年-迄今)三部分;其中,北洋政府時期俗稱「民國初年」,而台灣時期又可分為戒嚴時期(1949年-1987年)與民主化時期(1987年-迄今)。
清朝宣統三年八月十九(西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成功發動辛亥革命。隔年(1912年)陽歷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1],中華民國在同年繼承清朝國祚,因而被世界各國長期認可為中國的代表;其於1912年至1949年間統治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外蒙古、新疆、西藏等邊地控制不深),並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取得清代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建國初期由軍閥勢力為首的北洋政府所領政,至1928年北伐結束後被中國國民黨建立的國民政府取代,實施以黨領政的訓政體制,國家建設逐漸開展;但在1937年與日本全面爆發戰爭,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環。1945年對日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應各界要求在1947年正式頒布憲法、實施憲政,但同時間與共產黨全面爆發內戰且節節失利,後於1949年底遷往台灣,失去中國大陸領土的統治權,形成與共產黨建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分治的局面。
中華民國退守台澎金馬後,在兩岸持續對峙之下,一方面長期實施威權統治,使人權受到損害,另一方面在台灣發展經濟建設,創造出「台灣奇跡」。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轉趨低落;之後在1970年代後期,以台灣本土派人士為首的黨外運動不斷要求重新實施憲政。在冷戰漸趨緩和之下,中華民國自1980年代後期起實施一連串的民主化改革,並恢復與中國大陸的交流,國家體制遂漸與台灣社會相融合。現今的中華民國於國際間常因地理位置或政治因素而通稱為「台灣」或「中華台北」,以經濟成就與民主改革聞名於世[2][3]。
目錄 [隱藏]
1 建國之初
1.1 辛亥革命
1.2 民國肇建
2 北洋政府與軍閥時期
2.1 洪憲帝制與護國戰爭
2.2 北洋政權的更迭
2.3 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
2.4 法統分裂與國共合作
3 北伐時期
4 訓政與黃金十年
4.1 抗戰前的國家建設
4.2 抗日戰爭
5 戰後行憲與國共內戰
5.1 接收台灣與二二八事件
5.2 施行憲政
5.3 第二次國共內戰
6 政府遷台與實施戒嚴
6.1 台灣戒嚴和兩岸對峙
6.2 經濟發展
7 解嚴與民主化至今
7.1 解嚴後的民主浪潮
7.2 政黨輪替後
8 相關條目
9 注釋與參考文獻
10 外部鏈接
㈨ 簡述中國貨幣發展史中幾個重大演變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知道的就這么多了,看看符不符合和你的要求啊?
㈩ 急求!中央銀行的發展歷程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之後,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於1912年1月初正式上書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重新組織,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
◆1912年,孫中山先生批准中國銀行成立。
◆1949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1994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他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2003年,中國銀行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2006年6月1日、7月5日,中國銀行先後在香港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首家A+H發行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盡管遇到了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海嘯,但中國銀行累計完成國際結算業務量同比增長逾21%,位居全球銀行同業第一。同年,在由全球領先的財經雜志《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權威的企業競爭力研究機構--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了2008年「中國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獎」評選活動中,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榮登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