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服務貿易與發達國家對比分析
發達國家的服務業佔GDP 的60-70%
我國目前僅30%多
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具有很廣的發展前景.
『貳』 對我國而言,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體制方面有什麼值得借鑒的
說了半天是發達國家保障制度的特點,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了解了有什麼用呢?難道我們這代人還可以享受
『叄』 簡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關於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談判立場 急
新一輪談判的領域及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立場、目標 新一輪談判必須要進一步自由化的領域是農業和服務業。 (一)農業 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利益差別較大: 1.對由農產品主要出口國組成的「凱恩斯集團」,其立場較為鮮明,它們將主張:(1)盡早全部取消和禁止對發展中國家生產商的競爭地位構成較大影響的出口補貼,並盡快規范出口信貸做法;(2)進一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增加關稅配額下的貿易量以擴大市場准入程度;(3)取消對貿易造成嚴重扭曲的國內支持措施。 2.對由農產品凈進口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利益集團,一方面它們支持發達國家應減少出口補貼和對貿易構成扭曲的國內支持措施,限制總量支持和出口補貼,並限制政府可能採取的對農業的支持措施;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出口補貼的減少可能會有利於其國內農業生產,但因此而引起的食品價格上漲也將會加重其外匯負擔,對低收入國家和食品凈進口國更會如此。 《農業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優惠安排成為各成員關注的重要事項。(1)《農業協議》在強調發達國家對農業貿易實施扭曲的同時,也默認了發展中國家可援引發達國家不能引用的支持措施扶持其農業生產。例如,對低收入的農場主直接和間接的投資和投入物的補貼被排除在總量支持措施的計算中;發展中國家對國內支持的削減執行期是10年,最不發達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等。發展中國家農產品實施的關稅率和約束關稅率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其中31個發展中國家(不包括「凱恩斯集團成員」)實施的農產品簡單平均關稅率為25%,而約束關稅率為66%。(2)《農業協議》第13條規定的「和平條款」使發展中國家成員對低收入農戶投資和投入物補貼的例外安排,也產生了一些爭議。(3)《農業協議》曾擔心農產品出口補貼的取消會導致貧窮的農產品凈進口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進口支出將增加的現象並沒有廣泛存在,一些國家也關心這一問題在談判中將如何處理。(4)對落後貧窮的食品凈進口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取消對貿易構成扭曲的措施可能在短期將產生的消極影響,也是各成員關注的焦點之一。(5)最近,談判中的《食品援助公約》也成為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關心的談判內容。 此外,在農業領域關於如何改善市場准入的談判形式也是各方關注的內容。例如,關稅的削減是否按議定的公式進行削減,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產品的平均關稅水平遠高於製成品,在此情況下,按公式削減會使峰值關稅更大比例的削減,並將使貿易量大大增加。 (二)服務貿易 在服務貿易自由化方面,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的承諾遠不如發達國家,而且《服務貿易總協定》第10條提供的「保障」措施極不完善,使發展中國家對開放服務市場的擔心較多,阻礙了其進一步參與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加之,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方面的競爭優勢差別較大,使其在新一輪談判中的立場、追求目標也各不相同。 1.自然人移動方面 在允許高質量的專業服務人才到國外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發達國家承諾將進一步放鬆自然人移動的限制。但目前對服務貿易的承諾更趨向於強調規范對外國直接投資極為重要的商業存在的措施,而不是涉及自然人移動的第四種服務交換模式。事實上,關於自然人移動的承諾主要涉及公司內的調任和商務訪問者,以及獨立的專業服務人員(包括按服務合同提供服務的獨立專業服務人員),大多數國家對此實施的限制都是「經濟需要驗證」(an economic needs test),這主要取決於政府在缺乏透明度、市場條件和當地服務提供者的可獲得性等標准下作出的判斷。實際上,54個國家承諾按「需要驗證」(a needs test),但僅3個國家陳述過其「經濟需要驗證」標准。通常,這種驗證的結果是事實上剝奪了競爭者的市場准入機會。因此,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自然人移動的進一步自由化,提高「經濟需要驗證」標準的透明度和降低其要求,使發達國家在特定服務部門的市場准入機會增多。 2.建築服務貿易 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在建築服務貿易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它們強烈要求在新一輪談判中,發達國家應盡可能擴大該領域自然人移動的准入機會,以使其勞動密集型集築服務的比較優勢能得到發揮。 3.海運服務貿易 1995~1996年,世貿組織試圖達成海運服務貿易協議的努力未獲成功,並決定2000年開始進行談判的海運服務自由化范圍要更大,這是發展中國家有較大利益的服務貿易領域。在海洋運輸服務中,普遍存在大公司壟斷控制海運業務的現象,這會加重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運輸成本,尤其是非洲和低收入的島嶼經濟體的大宗初級產品是貨值低、遠距離運輸的原料性商品,進一步削減關稅對其影響更大。據有關研究顯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商品貿易的海運費比經合組織成員的關稅高6%(考慮對其優惠關稅後的結果)。海運服務的自由化,將強化該領域的競爭並降低運費,由此對世貿組織中小國產生的影響更大,可能會增加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海運服務方面的收入。 除此之外,發展中國家還應要求在該領域建立較為透明和非歧視的保障機制,海運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符合其利益的。 總之,服務貿易自由化談判為發展中國家敲開發達國家服務市場提供了許多機會,為其提高服務效率創造了條件,為獲得在特定領域和服務交換模式下的利益,發展中國家應在談判中通過適當保障機制的建立來維護自己在開放市場中可能獲得的利益。 (三)原產地規則 與上述兩領域不同,各成員普遍認為應盡快在合適的時間里協調各國原產地規則,努力在新的一系列談判開始前達成協議,如果做不到,則在新一輪談判中包括該議題。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立場是應盡量避免制定一些作為替代物的原產地規則,或為使《紡織品與服裝協議》得以延續可能制定新的原產地規則。
『肆』 為什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開放服務貿易市場中的不同態度
最簡來單的理解就是你家裡自有很多錢,而且你想從別人手裡搛到更多的錢,那麼就得讓別人家門院洞開,而家裡沒有錢的人呢,他就想讓家裡有錢的人門院洞開大一些,自己家的開的小一些,也就是留一些油水給自己。這在商場中叫做搏逸。
『伍』 國際服務貿易的國別和地區分布來看,西方發達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 )。
D/B/C/B/A/D
『陸』 為什麼發達國家在金融服務貿易中佔主導地位
1、完善的理論基礎;
2、豐富的實戰經驗;
3、成熟的市場環境;
4、健全的人才梯隊;
5、強大的資金支持;
『柒』 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是什麼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以貿易全球化為首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商務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深入分析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對於我們科學決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伴隨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增長明顯加速,已經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2004年,全球貨物貿易名義增長21%,創下25年來的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國際市場對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貶值因素的影響下,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全球貿易的高速增長既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共同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世界生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導致世界各國的外貿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既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力量,在國際貿易中也居於主導地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世界貨物出口70%以上的份額和服務貿易90%以上的份額,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通過開展區域貿易合作和控制多邊貿易體制來主宰國際貿易秩序,並在國際交換中獲得了大部分貿易利益。
中國是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中顯眼的「亮點」,表現為中國不僅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和排名不斷攀升,而且對全球貿易增量的貢獻也更為顯著。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額達到11548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佔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和增量的比重分別達6.4%和20%。
(三)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2004年8月1日,世貿組織147個成員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框架達成了協議,但協議的內容較為原則和籠統,各成員在農業、非農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談判的關鍵一年,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將在12月香港部長會議上就主要議題的實質內容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紛繁多樣、成員交叉重疊,一些貿易協定已超出傳統的降低貿易和投資壁壘的范圍,這對多邊貿易體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時,以區域貿易安排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加速發展,並呈現出不少新的趨勢:一是區域貿易安排迅猛發展。二是主要貿易大國都在追求區域貿易安排的主導權。三是區域貿易安排成員間的貿易比重進一步上升。2004年,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四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正在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轉變。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各國爭取市場資源、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戰略手段。
(四)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國際貿易結構的高級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互為依託,其變化趨勢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伴隨著各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迅猛。近20多年來,國際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從1980年的3600億美元擴大到目前的2.1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的19%。在行業結構上,服務貿易日益向金融、保險、電信、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傾斜,傳統的運輸業、旅遊業所佔份額持續下降;在地區分布上,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所佔份額繼續擴大,東亞地區的增長尤其顯著。二是高技術產品在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同時,由於跨國公司紛紛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佔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更加自由地流動,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路,推動了貿易投資日益一體化,並對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是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它們不僅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掌握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二是國際貿易競爭從以比較優勢為主,轉變為以跨國公司數量和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為主。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傢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越多,就越可以在國際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別國的資源。三是國際貿易格局由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為主。主要表現為,中間產品、零部件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六)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愈加頻繁,貿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但是隨著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產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前,各國經濟景氣的不均衡性、區域貿易集團的排它性、貿易分配利益的兩極化等都是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已進入貿易爭端的高發期,並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基於戰略利益考慮而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二是貿易保護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技術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式武器,知識產權糾紛成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從單純的貿易問題轉向更為綜合的領域。社會保障問題、匯率制度問題等已成為摩擦的新領域,資源摩擦與貿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四是中國已成為國際貿易保護的最大受害國。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
我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思考
(一)處理好、發展好大國經貿關系,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美、歐、日、東盟、俄既是全球的貿易大國(集團),也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2004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貿易額均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達到1773億美元、1696億美元、1679億美元和1059億美元,占據我國外貿總額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貿易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雙方在油氣和礦產資源、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深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關系向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事關我國對外經濟工作的大局。
(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多邊經貿關系,推動建立有利我經濟發展的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我們要認真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繼續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新進展。一個更具開放性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世貿組織各成員方的長遠利益。我們要積極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多邊經貿體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做好世貿組織首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的應對及與世貿組織申請加入方談判的工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活動,進一步發揮我在聯合國貿發會議、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中的作用。
(三)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著重推進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我國以數量增加為主的增長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必須加快外貿從數量增長為主向以質取勝轉變。要繼續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等各項政策,在確保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狠抓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抓好高新技術產品、軟體和醫葯出口基地建設,重點支持汽車及零配件、船舶、鐵路設備、通訊產品、生物醫葯等產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術產品帶動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帶動外貿出口的格局;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重引進高端加工增值環節。同時,組織協調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
(四)提高貿易摩擦和「入世」後過渡期的應對工作水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企業利益。完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做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貿易壁壘應對工作。繼續爭取更多國家承認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針對全球紡織品貿易取消配額後的新形勢,認真做好紡織品一體化應對。及時發布紡織品出口和紡織業投資信息,引導企業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鼓勵行業自律。推動紡織業開拓國際市場從出口為主向出口與「走出去」相結合轉變,減少貿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貿組織規則,主動做好入世後過渡期應對工作。依法運用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密切跟蹤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後對國內上下游產業的不同影響,指導企業及時調整結構、增強競爭力。研究借鑒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相關法律和案例,科學規范案件調查與裁決程序。
『捌』 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有哪些比較優勢
一、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動態比較優勢的動因近年來,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呈現以下趨勢專:第一,快速發展。世界屬服務貿易從2003年起加速增長,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比上年增長10.6%,比1985年增長了6.1倍。第二,結構升級加速。隨著服務業中技術、知識程度提高,服務貿易結構也有很大提升。運輸、旅遊、建築工程承包等傳統的資源和勞動密集型服務比重不斷下降,而以金融、保險、通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為代表的新興商業服務出口額飛速上升。第三,發達國家佔主導地位。服務貿易的區域性不平衡格局仍然存在並不斷擴大,佔主導地位的仍是發達國家,佔全球服務進出口總額的3/4以上。2006年國際服務貿易前10名國家中,除了中國其餘均為發達國家。第四,發展中國家貿易處境進一步惡化。服務貿易的結構升級使發展中國家原先在資源、勞動密集型服務領域中的傳統優勢逐漸喪失,在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與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大,不利於其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總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的困境,也成為發展中國家尋找和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推動服務貿易和經濟發展的動因
『玖』 與貨物貿易相比較,服務貿易的特徵急啊!
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特徵
2004-11-22 08:10
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 國際服務產品市場日益完善 , 國際服務產品市場不斷呈現出新的特徵 , 對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國際分工格局、以及貿易參加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等產生重要影響。
一、發達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主體
20世紀60年代以來 , 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心開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 , 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 也是增加國民收入和提高就業率的重要手段。服務業的發展必然推動國際服務貿易的增長。服務貿易總額在1970年為700多億美元 , 1980年為3800億美元 ,1990年為8660億美元 ,2002年則上升到154000億美元 , 年平均增長速度達6.4%, 超過了同期貨物貿易 5.9% 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日漸成為世界各國獲取外匯收入 , 改善本國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手段 ,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狀況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從表中可以看出 , 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發達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主體 , 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決定優勢。發達國家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如下特徵:
首先 , 國際服務貿易呈現以歐美為主的格局 , 美國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占最大比重。2002 年 , 全球十大服務貿易出口國(地區)依次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一盧森堡和中國香港;十大服務貿易進口國 ( 地區 ) 依次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一盧森堡、中國、加拿大。另外 , 區域性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 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組織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紛紛成立 , 並獲得快速發展。區域內市場的擴大使貿易趨勢增強 , 貿易規模擴大 , 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
其次 , 國際服務貿易對象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以高新技術為核心 , 以技術進步為動力 , 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 , 國際服務貿易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呈整體上升趨勢 , 盡管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的成員發展狀況不平衡 , 但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貿易結構使服務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 , 發達國家在新興服務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最後 , 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壁壘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近年來 ,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 , 國際服務貿易壁壘有所降低。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許多項目中都具有絕對或相對優勢 , 為了掃清存在於服務貿易的壁壘 , 便利其打開世界服務市場 , 它們率先削減了本國服務貿易壁壘 , 如在電信領域 , 美國已允許外國世界各地區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比重企業持有100%的股權 , 歐盟也開放了基本電話服務市場 , 並對僱用人員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標准。
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發展。發展中國家雖然在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較發達國家明顯滯後 , 但在資源、勞動密集型服務領域中 , 發展中國家則具有一定的優勢 , 因此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 , 服務出口佔世界服務出口總值的比重增加。到2002年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比重約為9%, 而且各國發展不平衡。2002 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前30名的國家和地區中 ,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大陸、印度、泰國、土耳其、馬來西亞、墨西哥、波蘭 , 分別占國際服務貿易出口額的 2.4%、13%、1%、0.9%、0.9%、0.8%、0.6%;在進口貿易中 , 中國大陸、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巴西 , 分別占國際服務貿易進口額的2.9%、1.1%、1.1%、1%、1%、1%、0.9%。
在服務貿易商品結構方面 , 發展中國家在普通勞動力輸出、建築工程承包、部分旅遊服務業等領域佔有較大的優勢 , 如馬來西亞、泰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航空公司在世界優秀航空企業排名表上常常名列前茅;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 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有了較大的增長;一些技術、經濟實力較強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發展技術層次較高的服務貿易 , 如印度、印度 尼西亞、菲律賓、墨西哥等國正著力推進通訊業、信息業的建設 , 泰國正努力將曼谷變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等。然而 , 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 , 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規模仍較小 ,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服務業不發達 , 尤其是現代服務項目不具有競爭優勢。
二、國際分工基於各國的競爭優勢
通過對國際服務貿易國別結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不同國家在國際服務產品市場上處於不同地位 , 同時也使不同國家在服務貿易利益分割中佔有不同的比例。這是各國發揮競爭優勢的必然結果。
國際服務貿易的分工基於各國的絕對優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 , 國際服務貿易是從屬於貨物貿易的 , 在貨物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 , 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 , 即生產性服務貿易得到發展 , 如國際運輸服務、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服務貿易資源的不可替代性、不可移動性等特徵 , 構成一國服務貿易的基礎。
但絕對優勢並不是決定一國服務貿易的唯一因素 , 從服務貿易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出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 , 服務貿易的主要項目是勞工的輸出、運輸服務等 , 戰後隨著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 , 電訊、金融、運輸、旅遊以及各種信息產業、知識技術等的迅速發展 , 服務業加快向這些領域的擴展 , 新興服務貿易的比重不斷提高。
90年代以來國際運輸服務貿易比重明顯下降 , 從1990年的33.8%下降到2002年的30.6%, 同期國際旅遊服務比重下降幅度較小 , 自28.5%下降為22.3%, 其他服務貿易所佔比重則迅速上升 , 由 37.6% 上升到47%。這種明顯的上升主要是由於金融、保險、信息等產業的迅速崛起及其快速進入服務貿易領域造成的 ,是新興服務貿易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經濟生活越來越國際化 , 國際服務貿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種變化說明傳統的服務貿易優勢 , 即絕對優勢在當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如以自然歷史文化等資源為基礎的傳統服務行業 , 在當前國際服務貿易分工格局中的優勢相對降低。
可以說 ,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取決於各國的比較優勢。服務作為一種特殊商品 , 它同一般商品一樣 ,是在一定的生產要素結合下提供和生產出來的。可以把服務的基本要素分為三部分:資本、勞動力和知識技術 (即人力資本)。
不同的服務產品依賴於不同的生產要素。實物資本與運輸服務的優勢有直接的聯系 , 人力資本與保險、金融服務等優勢有密切的聯系 , 旅遊方面的優勢則在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自然資源。由於不同服務使用的要素結合不同 , 又由於服務部門的多樣性 , 它的范圍從高技術行業如信息、數據處理到簡單的勞動力輸入與輸出 , 這就使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可能在某些服務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發達國家由於資本豐富 , 在國際投資、國際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眾多 , 勞動力資源豐富 , 工資較低 , 在勞務輸出、建築工程承包等方面擁有比較優勢。其中各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同 , 於是形成了今天的國際服務貿易格局。
這種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階段 , 服務業在國內生產者值中占絕大部分比重 ,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等發展程度的國家處於從工業經濟社會向服務經濟社會過渡的階段 ,但服務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低收入國家則在第二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 , 逐漸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由於各國的技術條件、資本數量、生產規模不同 , 決定了服務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差異 , 從而決定了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發達國家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 而發展中國家除少數服務貿易產品外 ,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處於弱勢地位。另外 ,一國的基礎設施完備與否 ,如交通信息網是否通暢 ,也會對其服務行業競爭優勢和在國際服務分工中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影響服務貿易的要素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技術水平外 , 還有資本規模、管理水平等。競爭能力形成於各種要素的組合能力 , 即如何形成產品價值增值的能力 , 並實現服務產品的價值。如在「自然人流動」貿易方式方面 , 有些發展中國家就充分利用了本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特點 , 在「自然人流動」方面得到迅速發展。盡管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建築、運輸等行業的勞務輸出 , 但由於勞動力整體素質低 , 使得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要素優勢未能轉化為競爭優勢 , 就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由於服務業的不可替代性 , 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國政府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是技術、知識、資本的競爭 , 服務業的競爭能力影響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的能力。由於服務貿易的發展空間和盈利空間都很大 , 所以在服務業具有較強壟斷競爭力或相對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會通過各種貿易組織來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務業落後的國家經常是被動地參與國際服務貿易分工 , 它們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的條件是以服務換產品 , 所以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比貨物貿易更依賴政府的推動和政府間的合作。
三、國際服務貿易政策具有二重性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的特殊性 , 政府的經濟政策及雙邊和多邊貿易協議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加之服務貿易還涉及到一國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 所以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 以國內立法、各種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服務貿易政策的主流。與此同時 , 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直接結果 , 還表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20世紀以來 , 服務貿易自由化趨勢首先表現為多邊性國際公約或協定的簽署。如 1978 年漢堡《聯合國1978年海上貨物運輸公約》以及倫敦《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准國際公約》等;此外還有1982年內羅畢《國際電信公約》 ,1979 年日內瓦《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等非運輸領域的公約。這些公約和協定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戰以來 , 世界經濟貿易中區域一體化和貿易集團化的趨勢加強 , 一些區域集團協議相繼達成 , 如 1957 年《羅馬條約》、1973年《關於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場條約》、1975 年《關於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1983年《關於建立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以及 1992 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 , 這使得各區域在服務一體化方面產生突破性進展。1995年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 , 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做出的承諾 , 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自由化程度顯著提高。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 , 服務貿易壁壘逐步降低 , 各貿易參加國為順應這一趨勢不斷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一方面積極推動服務貿易的自由化 , 率先削減本國服務貿易壁壘。如在具有競爭優勢的電信領域 , 美國已允許100%的外國股權 , 歐盟也開放廠了基本電話服務市場 , 並對僱用人員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標准。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某些服務行業也取得了相當優勢 , 如新加坡的航空運輸業、韓國的建築承包業、泰國的國際旅遊業等 , 它們有能力降低部分服務部門的壁壘 , 以引進一定數量的外國服務和服務提供者 , 為其新興服務業提供發展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但另一方面 , 國際服務貿易的保護程度實際上也在變相提高。各國從本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相當劣勢出發 , 通過國內立法或非關稅壁壘的形式 , 對服務貿易設置障礙 , 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作者:劉東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商務部 研究院 《國際經濟合作》 第7期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s/200411/20041100308071.html
由於不同服務使用的要素結合不同,又由於服務部門的多樣性,它的范圍從高技術行業如信息、數據處理到簡單的勞動力輸入與輸出,這就使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可能在某些服務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發達國家由於資本豐富,在國際投資、國際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較低,在勞務輸出、建築工程承包等方面擁有比較優勢。其中各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同,於是形成了今天的國際服務貿易格局。
這種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服務業在國內生產者值中占絕大部分比重,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等發展程度的國家處於從工業經濟社會向服務經濟社會過渡的階段,但服務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低收入國家則在第二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逐漸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由於各國的技術條件、資本數量、生產規模不同,決定了服務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發達國家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除少數服務貿易產品外,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處於弱勢地位。另外,一國的基礎設施完備與否,如交通信息網是否通暢,也會對其服務行業競爭優勢和在國際服務分工中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影響服務貿易的要素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技術水平外,還有資本規模、管理水平等。競爭能力形成於各種要素的組合能力,即如何形成產品價值增值的能力,並實現服務產品的價值。如在"自然人流動"貿易方式方面,有些發展中國家就充分利用了本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特點,在"自然人流動"方面得到迅速發展。盡管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建築、運輸等行業的勞務輸出,但由於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使得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要素優勢未能轉化為競爭優勢,就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由於服務業的不可替代性,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國政府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是技術、知識、資本的競爭,服務業的競爭能力影響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的能力。由於服務貿易的發展空間和盈利空間都很大,所以在服務業具有較強壟斷競爭力或相對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會通過各種貿易組織來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務業落後的國家經常是被動地參與國際服務貿易分工,它們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的條件是以服務換產品,所以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比貨物貿易更依賴政府的推動和政府間的合作。
三、國際服務貿易政策具有二重性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的特殊性,政府的經濟政策及雙邊和多邊貿易協議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加之服務貿易還涉及到一國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所以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以國內立法、各種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服務貿易政策的主流。與此同時,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直接結果,還表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20世紀以來,服務貿易自由化趨勢首先表現為多邊性國際公約或協定的簽署。如1978年漢堡《聯合國1978年海上貨物運輸公約》以及倫敦《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准國際公約》等;此外還有1982年內羅畢《國際電信公約》,1979年日內瓦《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等非運輸領域的公約。這些公約和協定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戰以來,世界經濟貿易中區域一體化和貿易集團化的趨勢加強,一些區域集團協議相繼達成,如1957年《羅馬條約》、1973年《關於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場條約》、1975年《關於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1983年《關於建立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以及1992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這使得各區域在服務一體化方面產生突破性進展。1995年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做出的承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由化程度顯著提高。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服務貿易壁壘逐步降低,各貿易參加國為順應這一趨勢不斷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一方面積極推動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率先削減本國服務貿易壁壘。如在具有競爭優勢的電信領域,美國已允許100%的外國股權,歐盟也開放廠了基本電話服務市場,並對僱用人員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標准。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某些服務行業也取得了相當優勢,如新加坡的航空運輸業、韓國的建築承包業、泰國的國際旅遊業等,它們有能力降低部分服務部門的壁壘,以引進一定數量的外國服務和服務提供者,為其新興服務業提供發展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但另一方面,國際服務貿易的保護程度實際上也在變相提高。各國從本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相當劣勢出發,通過國內立法或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對服務貿易設置障礙,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劉東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