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互聯網金融沖擊下銀行網點客戶經理應該怎麼做
第一,要大力提升現有網銀及其他電子銀行渠道的客戶體驗和交易活躍度回。
第二,豐富答多元化的移動金融APP應用。各家銀行都基於iOs和Android平台開發了APP客戶端應用,金融服務輕量級應用和「小件化」,開始在細分客戶市場形成需求。
第三,藉助雲服務和社交網路思維提升電商化銷售能力。
第四,提供「一雲多屏」的電子渠道整合服務。
第五,提升供應鏈金融和電商金融服務能力。
第六,以電商化方式搭建大眾化的泛資產管理平台。
最後,以數據合作代替數據之爭。
B. 如何描述我國互聯網證券的發展現狀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新興互聯網金融組織,都有條件著眼全新的社區金融發展戰略,努力彌補這一重要的金融「短板」與藍海。在法律合規的范疇內,我國互聯網社區金融創新可在眾籌、合作性金融等方面大膽探索。
無論是名噪一時的互聯網金融,還是新興起的Fintech等概念,近期似乎都已使國人產生了「審美疲勞」。喧囂過去後,我們靜下心來討論這些概念,本質上是期望出現某種更具效率、對經濟社會發展利大於弊的新金融。
筆者認為,可以用七個主題詞來描述「新金融」:一是開放,即構造多層次的平台經濟與平台金融服務模式;二是多元,即金融產品與服務從單一與碎片化,轉向混業、綜合與動態;三是智能,即充分發揮技術對金融創新的驅動力,且自金融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四是融合,即出現多種排列組合的產融結合探索,如新金融加新經濟、新金融加傳統經濟升級、傳統金融加新經濟、傳統金融加傳統經濟升級;五是共贏,即金融與實體構建一個共享共贏的生態體系;六是持續,即體現為更合理的金融制度規則,實現商業金融原則,加上理想、道德、社會責任的融合;七是理性,即健康的金融文化與觀念,不是人人都可做金融,金融並不是「萬能」的。
互聯網新金融要遠離「喧囂」,回歸健康理性,一個重要的落腳點就是社區金融。前幾年各方一度非常重視社區金融,只是更多探索局限於社區銀行,銀監會於2013年底發布了相關規定。在實踐中,銀行業機構的布局,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著力改造和拓展現有的分支機構,使其進一步紮根社區,依託社區特色打造專業的分行與支行;二是借鑒國外直銷銀行的發展經驗,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嘗試構建自動化、智能化、自助化的社區金融服務設施。然而,由於各種制度約束與現實條件差異,現在回頭看社區銀行的探索並不順利。
如今,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新興互聯網金融組織,都有條件著眼全新的社區金融發展戰略,努力彌補這一重要的金融「短板」與藍海。具體而言,筆者以為須把握堅持線下為主,線上為輔;實行自營業務、個人平台業務、機構合作業務的「三合一」發展;打造綜合性金融「專賣店」或「超市」;推動建設社區金融的信用信息支持系統;從服務個人、短期轉向服務家庭、服務生命成長周期;通過「好鄰居戰略」實現場景嵌入;探索社區居民的合理參與機制等發展原則。
獨有的社區生態體系是社區金融的「安身立命之本」,社區的凝聚力,更多通過線下人與人的互動而實現,由此,互聯網渠道只是線下社區金融建設的重要補充和提升。所以,離開了線下社區,社區金融就只能成為「四不像」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多數地方只有「小區」,沒有「社區」,金融機構布局社區金融,腦海中往往想到的只是「小區金融」。隨著中國社會走向成熟,社區將成為最重要的「細胞」,社區金融的潛力也會逐漸被激發出來。
依託日益完善的相關監管規則,在合規前提下,社區金融機構可以圍繞居民需求,直接提供定製化的產品與服務,也可為社區居民提供個人之間的金融資源互換配置,還可發揮自身客戶流量資源優勢,成為各類金融機構進行市場拓展的重要平台。
社區金融組織不僅是銀行,社區金融需求也不僅是融資理財需求,而需要多元化的金融功能整合,如理財、消費金融、支付、創業融資、風險管理、咨詢與專業化支持,都可以納入社區金融的服務鏈之中,即便只是對社區人群提供金融文化和知識教育,獲得金融消費保護,也對凝聚社區金融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由於全國各地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不同社區人群可能分別屬於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和低收入群體,因此需要結合不同社區的金融需求特色,分別打造面向中高端的「專賣店」,以面向中產階層和公眾的「超市」。當然,綜合實力突出的大型社區金融組織可致力於建設超級社區金融模式,面向城市不同社區整合金融服務,甚至在城市之間統籌金融資源。美國的富國銀行發展路徑便是如此。
在小微金融等傳統「百慕大三角」地帶的創新業務,離不開信用體系與生態的建設。對於某些資源豐富、能夠直接與小區物業合作收集信息的機構來說,可以獨立推動社區金融的信用體系建設,對於沒有條件的機構來說,則可以「集眾人之力」,或者作為大型社區金融組織的零售或外包機構,以求最大限度實現社區主體的信息共享。在具體運作中,在不違反消費者信息保護原則的同時,社區金融組織一方面可以直接採集軟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使用外部引入的大數據信息,最終為社區居民和其他主體,刻畫更加全面的信用「畫像」,為新型金融服務奠定基礎。
社區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時間、空間上獲得延展,並依託家庭延續了人際關系。因此,對於社區金融來說,不僅需要關注個人在特定時點的金融需求,更需從家庭角度、服務個人生活與成長角度出發,構建具有內生性的社區金融生態演化體系,在更廣泛層面上達到各方參與者的共贏。
社區居民除了金融服務之外,也有大量的非金融服務需求,包括養老、教育、醫療、慈善公益等等,這些同樣也能與金融服務結合起來。比如在養老領域,保險、以房養老、融資就可以構造出新型的金融產品。通過結合移動APP等新的、居民友好型的交互界面,使服務場景能及時貼近每個人的生活、更智能地便利每個人的多種活動。
美國的社區銀行之所以很多能有效紮根社區,除了法律和政策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推力:許多社區銀行的股東、管理者或員工來源於社區,對社區有歸宿感和貢獻願望。除了商業性金融之外,國外的城市和農村社區一直都有合作性金融的發展空間。這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法律合規的范疇內,我國互聯網社區金融創新也可在眾籌、合作性金融等方面大膽探索。
C. 美國的Fintech與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有何不同
在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只有Fintech這個詞。主要指互聯網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開展的低門檻金融服務。這些服務和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是顛覆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
美國Fintech公司的發展現狀,近距離觀察和比較了中美互聯網金融與Fintech的發展環境與內部機理,與銀行同業交流了面對金融科技脫媒壓力而主動創新轉型的做法和經驗。本文是一個框架性的描述。
1.中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環境比較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在近三年發展得如火如荼。究其機理,主要原因是金融抑制帶來的普惠金融供給不足,還有就是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包容監管的環境下進行了大規模的監管套利。而在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只有Fintech(金融科技)這個詞,主要指互聯網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開展的低門檻金融服務。這些服務和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是顛覆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
從美國的金融競爭環境看,金融供給還是比較充分的。unbanked(沒有被銀行服務覆蓋到的客戶或市場)的縫隙,被Fintech所彌合。而且美國的金融監管框架是矩陣式的,既有OCC(貨幣監理署)、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SEC(證券交易委員會)這些傳統的功能監管機構,還有在金融危機後新成立的FSPB(金融服務專業委員會)等金融消費者保護部門;既有聯邦一層的傘形監管,又有地方州政府一層的區域監管和協調監管。所以,美國並沒有給Fintech太多的套利空間,而是靠一系列有效、嚴密,呈矩陣式的監管條例,來規制金融科技公司不能無序競爭和侵害消費者權益。
2.美國大銀行網點轉型和全渠道協同的借鑒
美國大型銀行在金融危機後,基於成本壓力,確實在收縮零售網點。但是從趨勢看,網點並沒有因為千禧一代的崛起,數字技術、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脫媒壓力而呈消亡趨勢。比如,花旗銀行在美國的零售網點收縮到六個重點城市,並且出售了中美洲和歐洲的部分零售資產。但是,花旗對現有的網點進行了有效的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
走進CITIGold(「花旗金」,是花旗私人銀行及財富管理客戶服務中心),裡面的客戶經理都是持手持pad和客戶友好攀談,提供咨詢和營銷。廳堂內的自主服務設備(如ATM或者網銀終端),不是非常花哨,布放得十分標准化,且簡單易用。二樓的高端客戶服務區,更像一個咖啡館或者書吧,有賓至如歸的溫暖。
照花旗的理念來說,冷冰冰的高科技設備不會拉近反而會拉開與客戶的距離,所以更重要的,是以營造溫馨社交氛圍的理念讓客戶在銀行網點覺得舒適,在愉悅的環境中滿足金融需求。網銀、手機銀行和平板終端,與網點之間的配合非常無縫,不刻意區分線上與線下,而是保證服務流程的銜接平滑。讓客戶在最合適的場景,選擇最合適的服務渠道,對客戶需求的響應恰到好處,感覺隨時、隨地、隨心。花旗的渠道戰略是eco-system(生態圈)建設,讓客戶在旗艦店、全功能網點、簡易型網點、ATM和電子銀行之間自由穿梭,無縫銜接服務流程。
3.跨國銀行跨境供應鏈和支付清算業務的經驗
大銀行的戰略十分清晰,根據公司的傳統優勢和市場洞察,確定主攻方向和特色業務領域,而不是全面開花。比如德意志銀行,確定了不再單純堅持全球規模領先,而是在個別地理區域的完勝;不再追求做全能銀行,而是聚焦在投入產出比較高的產品線。
花旗銀行的貿易金融取得市場領先者地位,所以就加大投入,把貿易金融和全球現金管理、跨境清算業務優勢發揮到極致。花旗的CITIDirect企業門戶,集成集團上述全球公司金融業務的產品和服務資源,能夠為客戶提供全球范圍快速響應、移動tablet支持、最優資金匯劃路線和最佳收費模式的服務。花旗甚至把SWIFT交易數據進行挖掘,發現國際匯款收款方的結匯習慣,而採取由本行售匯,而不是白白將這部分手續費收益讓渡給收款行的傳統做法。
花旗貿易金融的六大支柱,不是以銀行產品為中心,而是根據客戶不同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階段提供靈活組合的貿易融資產品、工具和資產配置服務方案。在跨境業務中,花旗把合規作為第一前提,在全球各國家、地區的業務拓展,必須諳熟當地的合規規制,遵循而非去嘗試觸碰監管紅線,因為一旦違規被懲罰的成本是極高的,且將帶來一定的聲譽風險。
4.美國銀行如何應對新興互聯網技術公司的挑戰
面對Paypal、Lending Club、On Deck、MCX等互聯網科技公司或者互聯網普惠金融服務新進入者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傳統銀行一般採取三種策略應對。
一是在銀行內部開展互聯網新技術創新,提高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比如花旗銀行開始把電子銀行的安全認證工具,從物理的etoken更新為內置在手機上的一個APP,大大降低了機具的投入費用開支;又如銀行根據客戶的信用卡消費記錄,挖掘客戶的生命周期,並主動推動消費分期的消費金融服務;再如在網銀的頁面上開展類似PowerBall(彩票)讓客戶參與博手氣的營銷活動,以增加銀行服務的趣味性。這些內部創新,達到了提升客戶體驗,提高客戶忠誠度的目的。
二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達到提升服務黏性或者拓展全新客群的目標。比如,大通銀行與MCX(二維碼掃碼支付公司)合作,將8900萬個人客戶開放給MCX,作為使用掃碼支付pilot的天使客戶,意在為自己的零售客戶提供全新的支付體驗,提升黏性;再如大通銀行與On Deck合作,使用該公司網路貸款平台的大數據挖掘和信用評價技術,拓展自己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而對市場則以銀行服務面目出現,內部使用On Deck的技術平台並付license費用。
三是直接投資Fintech公司,為未來的經營周期轉折做准備,比如富國銀行對Lending Club的股權投資。
5.美國P2P行業的業態發展和監管框架
首先,美國的P2P商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平台型,利用網路技術撮合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方,即借貸雙方。另一種則是自營模式,憑借自己上市融資或者從其他金融機構拆入資金自行放貸,但一般利率比銀行要高。
其次,美國的P2P投資和融資雙方都有監管要求,一是融資方要按規定進行必要且充分的信息披露,並遵循保護金融消費者權利的各項義務;二是投資方也要進行准入,要到SEC進行登記並准入資格,成為合資格投資者。因為監管部門認為P2P交易的是收益權憑證,有證券的屬性。
銀行與P2P平台的接入合作,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結算與託管服務;第二種是以投資或協議合作形式,介入平台;第三種是直接收購,比如前述提到的富國銀行通過收購Lending Club的股份成為股東。
D. 求助,請問有人知道詳細的有關於美國互聯網金融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嗎感謝!!!
網路銀行: 1995年SFNB成立,宣布了全球第一家網路銀行誕生。SFNB在1995-1998年間,充分發揮網路銀行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幾個月內擁有6000多萬美元的存款。但後來由於經營上存在問題,公司一直未獲盈利。在年被加拿大皇家銀行以2000萬美元收購了其除技術部門以外的所有部分。在被收購後,SFNB轉型為傳統銀行提供網路銀行服務。
網路券商: E*Trade於1992創立後不久,就趕上了美國第二波傭金降價潮,並成為美國傭金價格戰的先驅。隨著E*trade的興起,網路券商行業經歷了快速的整合和發展,包括嘉信理財和TD Waterhouse都開始進入網路券商領域。
網路保險(放心保): INSWEB公司1995年2月成立,隨後很多保險公司都開始設立自己的網站。網路保險主要第一種通過代理模式,與保險公司業務合作,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且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第二種則為網上直銷模式。
網路基金銷售: Paypal成立於1998年12月,1999年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是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於2007年達到峰值,規模接近10億美元。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基於宏觀金融環境的變化,PayPal貨幣市場基金收益也直線下跌。
網路借貸: 截至2013年4月2日,美國兩家主要的P2P借貸平台——Prosper和Lending Club,各自促成了4.47億美元和15.21億美元的貸款。從天時來看,Zopa和Prosper都是在2005年成立的,Lending Club則成立於2007年,這幾家公司成立之初正好碰上了Web 2.0的興起和2008年金融危機,前者提供了P2P借貸產生的可能性,後者則是P2P借貸成長的助推器。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2013年美國P2P借貸的規模將會達到50億美元。
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
金融互聯網——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
現有金融體系通過採用通信、計算機、網路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金融服務的自動化、信息化和科學化,提高內容效益,增加銷售渠道。金融互聯網化還是在原有的金融框架內對金融傳統業務實施電子化,對傳統的金融消費模式並沒進行顛覆式的改造。比如電子銀行、網路證券、網路保險和網上基金銷售等。
電子銀行
電子銀行分為三種業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電話銀行。其中網上銀行的發展模式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依賴於互聯網的無形的電子銀行,即「虛擬銀行」,以成立於1995年的美國安全第一銀行為代表。這種銀行沒有實際的物理櫃台作為支持,一般只有一個辦公地址,沒有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採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與客戶建立密切聯系,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第二類就是現有的傳統銀行利用互聯網開展傳統的銀行業務交易服務,實際上是傳統銀行業務在互聯網上的延伸,目前是網上銀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採取的網上銀行發展模式。富國銀行是這類網上銀行的佼佼者。
Novantas發布的2010年美國網上銀行交易情況的調查發現,近年來,大量美國用戶在處理銀行日常交易時選擇網上銀行渠道,而不再選擇櫃台交易。2010年選擇通過網上銀行進行轉賬業務、查詢賬戶結余、購買銀行研究產品的用戶比例分別從2005年的34%、44%、46%急劇增加到67%、76%、77%。
網上交易業務逐漸取代櫃台交易的趨勢比較明顯,主要原因至少有三點:其一是網上銀行更節約時間成本,也不受傳統銀行固定營業時間的限制;其二是網上銀行相對傳統銀行櫃台交易,收費更低,為用戶節約交易成本;其三是客戶在網上銀行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網路證券
網路證券又叫電子券商,指證券公司通過互聯網建立線上商業模式,從而實現有償證券投資資訊、網上證券投資顧問、股票網上發行、買賣與推廣等多種投資理財服務。
美國網路證券採取的是網上折扣券商模式,即自由傭金制度下的美國模式,這源於1975年美國廢除了固定傭金制度。目前美國網上券商交易模式按照差異化服務可以分為Etrade模式、Charles Schwab模式和Merrill Lynch模式。
美國從1975年開始實行浮動傭金制度,之後傭金率一路下行。美國股市的交易傭金根據交易通道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網上交易、電話交易以及由經紀人協助下單。不同的交易通道,經紀商收取的交易傭金也是不一樣的。
收費標准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每單交易收取固定的傭金,不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高低;一般來說,每單交易傭金不超過10美元。另外一種是收費模式,為每單固定傭金外加百分比傭金,在這種收費標准下,就要考慮客戶的交易次數和賬戶余額等情況。
網路保險
網路保險是通過互聯網開展保險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的行為,包括保險產品的服務信息、網上投保、承保等保險業務。保險公司看重渠道開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造了傳統的保險營銷模式,也催生出一批同時兼備保險業特性和互聯網基因的保險電商,包括全球最大的保險電商Insweb、交互性最好的網上保險站點Quicken Insurance、網上保險直銷站點Electric Insurance等。
當前比較成熟的保險電商主要採用兩種運營模式:代理模式和網上直銷模式。
代理模式:採用這種模式的保險電商多通過龐大的網路輻射能力獲得大批潛在的理想客戶,同時與適合的、知名的保險公司結成緊密業務合作關系,從而實現網上保險交易,並獲得規模經濟的效益。該模式多由第三方建立平台,集中大量詳細、可比性高的產品價格,形成保險超市。
網上直銷模式:該模式多以傳統保險公司官網的形式出現,主要作為傳統銷售渠道的補充和輔助藉此增加產品銷售。模式缺點是維護成本比較高、難以進行不同公司產品之間的比較,因此難以獲得較高的公眾點擊率。
目前,美國基本上所有的保險公司均實現了電商化,保險電商的市場規模占整體保費收入的30%以上。
在線理財
在線理財,是指理財者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通過網路平台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進行理財。在線理財具有時間掌控靈活、選擇范圍廣、產品更新速度快等特點,相較傳統的櫃面理財產品,在線理財不受銀行或保險公司工作時間的影響,客戶可自行了解感興趣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在時間、地域選擇上有很大的優勢。
網上理財的代表公司包括全球最大的網上理財交易公司嘉信理財、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支付工具PayPal,以及全球最大資產管理者之一、傳統證券經紀公司轉型代表美林。其中PayPal是eBay旗下公司,它於199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隻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Paypal貨幣市場基金,從而完成了電子支付和基金的創新嫁接。
美林公司成立於1885年,在2008年被美國銀行收購之前曾是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也是全球並購交易頂尖級顧問公司。公司從1999年開始在網上經營業務,推出廉價網上交易,實際上就是對傳統服務方式的創新,使得網上交易和傳統服務很好融合,進而投資人可以選擇最符合個人需求的金融服務。
網路貸款
通過互聯網解決個人或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對傳統貸款渠道銀行由於成本、風控、流程等原因導致信貸盲區的嘗試,大幅降低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同時也有利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替代民間金融。主要運營模式有P2P網貸、眾籌和網路小微信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