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模式如下:
眾籌
眾籌大
意為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的本意是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創業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
展示他們的創意及項目,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眾籌平台的運作模式大同小異——需要資金的個人或團隊將項目策劃交給眾籌平台,
經過相關審核後,便可以在平台的網站上建立屬於自己的頁面,用來向公眾介紹項目情況。[3]
P2P網貸
P2P[4] (Peer-
to-Peer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P2P網貸是指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雙方的匹配,需要借貸的人群可以通過網站平台尋找到有
出借能力並且願意基於一定條件出借的人群,幫助貸款人通過和其他貸款人一起分擔一筆借款額度來分散風險,也幫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較的信息中選擇有吸引力的利
率條件,比如貸貸巴等。
兩種運營模式,第一是純線上模式,其特點是資金借貸活動都通過線上進行,不結合線下的審核。通常這些企業採取的審核借款人資質的措施有通過視頻認證、查看銀行流水賬單、身份認證等。第二種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借款人在線上提交借款申請後,平台通過所在城市的代理商採取入戶調查的方式審核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等情況。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Payment)狹義上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藉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採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
根據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給出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的定義,從廣義上講第三方支付是指
非金融機構作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網路支付、預付卡、銀行卡收單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第三方支付已不僅僅局限於最初的互聯網支
付,而是成為線上線下全面覆蓋,應用場景更為豐富的綜合支付工具。
數字貨幣
除去蓬勃發展的第三方支付、P2P貸款模式、小貸模式、眾籌融資、余額寶模式等形式,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也開始露出自己的獠牙[5] 。
以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為
代表的互聯網貨幣爆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其他任何互聯網金融形式都更具顛覆性。在2013年8月19日,德國政府正式承認比特幣的合法「貨幣」地位,
比特幣可用於繳稅和其他合法用途,德國也成為全球首個認可比特幣的國家。這意味著比特幣開始逐漸「洗白」,從極客的玩物,走入大眾的視線。也許,它能夠催
生出真正的互聯網金融帝國。
比特幣炒得火熱,也跌得慘烈。無論怎樣,這場似乎曾經離我們很遙遠的互聯網淘金盛宴已經慢慢走進我們的視線,它讓人
們看到了互聯網金融最終極的形態就是互聯網貨幣。所有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對現有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提出挑戰,將來發展到互聯網貨幣的形態就是對央行的挑
戰。也許比特幣會顛覆傳統金融成長為首個全球貨幣,也許它會最終走向崩盤,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比特幣會給人類留下一筆永恆的遺產。[5]
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通過對其進行實時分析,可以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客戶全方位信息,通過分析和挖掘客戶的交易和消費信息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並准確預測客戶行為,使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平台在營銷和風險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基於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台主要指擁有海量數據的電子商務企業開展的金融服務。大數據的關鍵是從大量數據中快速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從大數據資產中快速變現利用的能力。因此,大數據的信息處理往往以雲計算為基礎。
金融機構
所謂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通過採用信息技術,對傳統運營流程進行改造或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電子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金融信息化是金融業發展趨勢之一,而信息化金融機構則是金融創新的產物。
從金融整個行業來看,銀行的信息化建設一直處於業內領先水平,不僅具有國際領先的金融信息技術平台,建成了由自助銀
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構成的電子銀行立體服務體系,而且以信息化的大手筆——數據集中工程在業內獨領風騷,其除了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之
外,還形成了「門戶」「網銀、金融產品超市、電商」的一拖三的金融電商創新服務模式。
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的銷售以及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價」的模式,採用金融產品垂直比價的方式,將各家金融機構的產品放在平台上,用戶通過對比挑選合適的金融產品。
互聯網金融門戶多元化創新發展,形成了提供高端理財投資服務和理財產品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提供保險產品咨詢、比價、購買服務的保險門戶網站等。這種模式不存在太多政策風險,因為其平台既不負責金融產品的實際銷售,也不承擔任何不良的風險,同時資金也完全不通過中間平台。[3]
❷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發展有哪些競爭
趨勢一:進軍直銷銀行。目前已有北京銀行、民生銀行、上海銀行、興業銀行、包商銀行等約20家銀行推出在線直銷銀行,參見表1。商業銀行推出在線直銷銀行的直接推動力來自於以余額理財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因此,已上線運行的在線直銷銀行無一例外將余額理財作為主打和必備產品。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跨區域開展業務,則是眾多中小銀行倍加青睞直銷銀行的主要原因。從更深層次來看,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深入應用,社會消費習慣和商業模式將發生深刻變化,從而引發金融行為模式進而商業銀行服務模式的改變。在線直銷銀行正是商業銀行的提前布局。
趨勢二:搭建電商平台。截至目前,包括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在內的主要大型商業銀行,以及成都銀行、上海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已開設網上商城,參見表2。如果說商業銀行設立在線直銷銀行的推動力來自於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客戶分流和業務分流,那麼開設網上商城的推動力則來自於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務模式的改變。阿里巴巴、京東等依靠網上商城所積累的大量商家和用戶的交易數據,紛紛創新運作模式,進入金融領域,對商業銀行形成挑戰。依託大數據的創新,日益成為傳統金融的未來發展方向。在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中受到諸多制肘,無法獲取第一手交易數據的情況下,自身主導搭建網上商城,積累交易數據,成為商業銀行的最終選擇。
趨勢三:網上銀行轉型。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是國內最早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因其便捷、靈活、高效的特點,深受商業銀行和客戶推崇,近年來實現快速發展。但由於其設計理念是作為銀行櫃台的延伸和產品的銷售渠道,網上銀行更像一個操作平台,只是面向自身客戶,資金在銀行內部封閉運作,不具有獲客和經營功能。這正是其與當前所指的互聯網金融的最大區別所在。無論是操作的便捷性,還是產品的豐富度,以及所謂的應用場景,網上銀行均存在較大差距。基於此,近年來,商業銀行紛紛推動網上銀行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一是開發針對網路客戶的專屬產品,豐富產品線;二是打造應用場景,尋找入口,增加獲客功能;三是引入互聯網思維,簡化流程,提高便捷性;四是整合線上線下渠道,形成網上銀行優勢。
趨勢四:開發基於社交平台的金融服務。互聯網、移動通訊和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帶來新的競爭對手的同時,也給商業銀行帶來新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藉助社交平台的便捷性及其積累的龐大客戶群,推出微信銀行、微博銀行和宜信銀行。一方面,豐富產品宣傳和品牌傳播渠道,提高宣傳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基於社交平台,融入網點查詢、轉賬支付、交易提醒、理財購買、無卡取款等功能,構建起一種新的服務模式,提高對客戶的服務能力。此外,通過開發微融資、微理財等專屬產品,在營業場所或其他場所引入自動獲取微信客戶並推送產品信息的技術,實現主動獲客,提高經營能力。
趨勢五:大力拓展移動金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便捷性和高客戶體驗度。商業銀行大力拓展移動金融正是對這一點的積極應對。概括起來,有如下做法:一種是傳統網上銀行移動化,推出手機銀行,打造掌上移動金融服務平台;另一種是與互聯網企業等跨界合作,推出專門的移動金融APP,融合金融服務、消費、娛樂等場景,構建移動金融生態,比如中國銀行推出的中銀易商,廣發銀行推出的月光寶盒等;第三種以浦發銀行為代表,與移動運營商合作,推出基於NFC-SIM卡模式的手機近場移動支付產品和服務。
趨勢六:開發線上供應鏈金融。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關鍵在於,通過電商平台積聚商品供銷的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的供應鏈或產業鏈,進而積累交易信息。這正是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拓展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所在。受此影響,商業銀行紛紛開發線上供應鏈金融產品。在推進路徑上,一種是與第三方合作,如中信銀行與海爾日日順物聯網平台合作,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與1號店合作電商供應鏈金融產品;另一種是自主開發產品,如招商銀行推出針對電商和物流行業的在線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線上供應鏈金融更加智能和開放,銀行從對資金的管理到對交易對手的管理,不僅為企業提供融資、結算支付等傳統資金服務,還融入理財、訂單管理,甚至賬務處理等功能。
趨勢七:實體網點智能化升級。隨著互聯網的深入運用,網點面對面的櫃台交易日益被自助交易和網上交易所替代。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適應這一趨勢,近年來,商業銀行著手開展實體網點的智能升級。一是重新進行功能布局,增加智能化自助交易設備,如VTM、ITM、自助發卡機等,甚至打造無人值守的智能輕網點,打破交易的時間限制;二是在傳統業務流程中引入智能元素,如藉助移動pad,更高效和便捷地為親臨網點的客戶提供服務,提高客戶體驗度;三是藉助互聯網技術整合線上線下渠道和服務,打造O2O金融服務新模式。此外,一些商業銀行還積極探索與咖啡店、商店等合作,推出新型網點業態。
趨勢八:線下業務線上化。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豐富網上銀行產品,實現線下產品同步線上化,主要集中在理財業務領域;二是開發線上貸款業務,實現線上申請、受理和審批,提高處理效率,如工商銀行的逸貸、浦發銀行的網貸通,以及建設銀行的快貸;三是針對某項業務領域,整合線下所有相關服務,打造在線綜合金融服務平台,如招商銀行小企業e家,圍繞中小企業存、貸、匯等金融需求,開發了企業在線信用評級、網貸易、惠結算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並實現了與銀行中後台信貸管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對接,形成了從客戶接觸、跟進營銷、商機發掘、產品銷售到在線業務辦理的全鏈條經營模式。
商業銀行進軍互聯網金融面臨六大問題
問題一:不對等監管制約優勢發揮。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監管的容忍。無論是余額寶,還是京白條,亦或是票據理財,都是事實上的金融產品,但從事這些業務的互聯網企業仍然被定義為商業企業,未被納入金融監管范疇。同樣開展此類業務的商業銀行則需要接受嚴格的資本監管和產品准入審批。這種不對等的監管,大大提高了商業銀行拓展互聯網金融的成本,並限制了其創新活動的開展。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監管制約了商業銀行優勢的發揮。相比於互聯網企業,商業銀行的優勢在於豐富的金融業務經驗,尤其是設計理財產品,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但目前監管要求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必須親見親簽,第一次購買要簽署協議。造成的結果是,商業銀行無法像余額寶一樣藉助互聯網開展理財業務。而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於技術和平台,以此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理財業務則不受監管制約,既發揮了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提高了客戶體驗度,又繞開了監管約束,造成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的不公平競爭。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遠程開戶,給予虛擬電子賬戶與傳統銀行賬戶相同的身份,這一問題將一直存在。
問題二:文化理念影響創新效率。互聯網金融的最大特點在於創新速度快、效率高,同時,競爭激烈,產品更新迭代快,生命周期短。商業銀行長期形成的以合規文化(或稱為嚴謹文化)為主導的文化氛圍與這一特點有較大差異,制約了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新。在合規文化主導下,各項業務首先強調的是規范,因而設計了很多制約環節和監控措施,如業務授權與事後監督,以及系統控制等。這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創新時,流程長,制約多,難以快速響應客戶需求。互聯網企業以創新文化為主導,一旦發現市場商機,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創新搶占市場,並為此設立較高的風險容忍度和快速補償機制,在風險可控情況下,速度放在第一位。因而創新周期短,產品推出速度快。
問題三:傳統運作模式制約創新成效。商業銀行的業務運作模式是基於資金流而設計的,是在銀行體系內的自循環,沒有直接介入客戶的交易行為,更多是被動滿足客戶需求。在此基礎上開發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跟客戶在銀行的物理渠道辦理業務所依賴的賬戶、信息、風險控制系統、業務審批和處理系統、核算系統基本相同,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運作模式。這導致銀行藉助互聯網創新出的產品往往離市場和客戶需求有一定差距。而互聯網企業是從客戶的經營行為和交易行為拓展金融業務,並基於此設計運作模式,更貼近市場、貼近客戶。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企業可以從交易行為中挖掘客戶的潛在消費或投資需求,並據此開發金融產品,創新的成效更高。
問題四:風險控制影響客戶體驗。高杠桿經營的特性,以及嚴格的金融監管,使得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中通常將風險放在第一位,風險文化在企業文化起著主導作用。加之在國內金融消費權益法律不健全,居民消費權益存在事實上的過度保護的情況下,基於防範聲譽風險,以及避免客戶損失波及銀行的考慮,商業銀行對推出的金融產品,不僅從自身角度,還從客戶角度採取了諸多風險控制措施。如網上銀行,為了保護客戶資產的安全,銀行通常要求客戶使用U-key,同時需要輸入密碼驗證,導致流程繁瑣,影響客戶體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互聯網企業推出的在線支付,只需要簡單的密碼驗證就可以完成操作,余額理財產品也是網上綁定銀行卡號即可購買,後續購買及贖回非常便捷。互聯網的特點本來就是便捷、高效,基於互聯網技術開發的金融產品更應秉承這一特點,如果仍用傳統思維,附加過多防控措施,不僅影響客戶體驗,更有悖於互聯網精神。
問題五:缺乏平台難以快速切入。市場需求是創新的直接動力,也是創新的活力所在。互聯網金融創新同樣如此。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業務之所以發展迅速,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經過多年的積累,這些企業普遍構建起由眾多商家和消費者構成的網路商業生態,有豐富的應用場景。而商業銀行雖然有龐大的客戶群體和客戶信息,但主要是線下客戶,缺乏互聯網應用場景和網路經濟平台。因此,其推出的以在線直銷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情況並不樂觀。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大優勢是精準創新、精準營銷,即針對平台上的不同類型客戶,基於交易行為特點,開發針對性產品,並引導其在對應的應用場景上使用。可以說,平台的缺乏是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的短板。這也是商業銀行推出網上商城的原因所在。
問題六:營銷方式和力度無法與互聯網公司比拼。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在加快金融創新速度的同時,也改變了客戶的行為。一方面,由於新產品更新速度快,可選擇餘地多,客戶的流動更加頻繁,對單家金融機構的忠誠度快速下降;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使得客戶在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轉換成本大大降低,客戶的價格敏感性同步提高,客戶黏度更多取決於產品的知名度和價格水平。因此,營銷推廣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極為重要。正因如此,互聯網企業往往出手闊綽,甚至不惜以貼錢的方式提高知名度,獲取客戶,如前期熱銷的票據理財產品,而商業銀行受監管以及自身傳統理念的制約,在營銷的力度上遠不及互聯網企業,在營銷的方式上也更為傳統,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品牌知名度,並對後續創新形成制約。
銀行業加強互聯網金融創新的五大對策建議
第一,完善監管,建立基於功能監管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架構。寬松的監管環境在促進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風險,特別是無監管狀態下的零門檻使得從事互聯網金融的機構魚龍混雜,一些機構超過自身風險管控能力盲目拓展業務,導致風險積累,甚至於借互聯網金融之名行詐騙之實,給金融安全帶來沖擊。更重要的是,這種不公平的監管環境限制了商業銀行更多地參與互聯網金融創新,不利於整個行業的穩定發展。因此,建立基於功能監管的監管架構是互聯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是,盡快將從事金融業務的互聯網企業納入監管體系,按照功能監管原則劃分監管許可權,確保從事相同業務的機構接受相同的監管要求,切實規范互聯網金融的准入和業務開展。二是,以互聯網金融監管為契機,順應綜合化經營和跨界經營的大趨勢,盡快形成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類監管之間的有效聯動,探索建立類似英國金融服務局的統一金融監管模式。三是,鼓勵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藉助互聯網技術開展金融創新,在某些風險控制能力強、信息科技水平較高的商業銀行中先行先試,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第二,引入新技術,實施信息化銀行戰略。商業銀行應轉變信息科技理念,使信息科技從面向經營轉向經營與管理並重,從科技支撐轉向科技引領,全面推進實施信息化銀行戰略。核心是通過深入運用互聯網、移動通訊、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盡最大限度提高業務運行效率、科學決策水平和客戶體驗度。具體來說,在經營上,打破傳統銀行基於資金在體內自循環的經營模式,主動延伸服務鏈條,使金融服務與客戶交易行為(包括消費、生產、投資等各方面)深度融合,並藉助信息技術,整合交易上下游,搭建交易平台,建立與之相對應的金融服務平台;此外,通過建立網上商城、與平台企業合作等方式,構建在線商業生態,積累交易數據,挖掘客戶金融需求,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實現線上獲客和在線經營。在管理上,加快整合內部各交易系統的數據資源,引入大數據技術,深度分析客戶行為特徵和市場趨勢,實現基於客戶分類的精細化管理和精準營銷。同時,積極構建整合統一的管理信息平台,統一管理指標規則,形成面向不同層級管理者的報表體系,提高管理決策的數據支撐水平。
第三,整合資源,打造四大基礎平台。平台經濟是互聯網金融實現快速發展的基礎。因此,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方向是,圍繞「金融」這一核心,整合內外部資源,形成以客戶平台為基礎,以服務平台、產品平台和功能平台為支撐的線上綜合金融服務平台。在客戶平台方面,或者構建網上商城,或者與電商合作,或者與物流、電信等擁有龐大客戶資源的龍頭企業合作,或者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客戶資源的有效整合,搭建具有不同特色的眾多客戶平台,實現快速獲客。在服務平台方面,打通網點、自助機具、網上銀行、客戶經理以及客服中心等不同服務渠道,形成區別於互聯網企業、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渠道優勢。在產品平台方面,既要實現線下產品的線上化,更要致力於開發針對性的線上金融產品,更重要的是將眾多產品按功能整合,形成一站式、全方位的綜合產品平台。功能平台方面,圍繞客戶商業行為和交易行為,通過互聯網技術整合上下游商業場景,打造一個集生產、生活、消費、投資等於一體的綜合功能平台,實現客戶與金融服務、產品之間的有效聯結。
第四,借力發展,構建多元化合作渠道。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於通過跨界整合實現金融與客戶行為的深度融合。這需要建立相對完備的互聯網商業和金融生態。在這方面,商業銀行雖然擁有豐富的金融經驗,但需要實現向線上的轉換;雖然積累了龐大的客戶群體,但缺乏將其轉移到線上的應用場景,且沒有實現集群化、平台化的整合。因此,商業銀行需要與各類機構開展合作,共同打造適合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的生態環境。一方面,積極與第三方支付、電商企業合作,開發針對性金融產品,藉助其平台推廣應用;另一方面,探索與電信運營商、手機生產商合作,將自身金融產品與其手機或服務捆綁,實現營銷前移;第三,與實體商家開展合作,基於實體商家的線下商業環境,融合金融服務,構建線上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應用場景,實現批量獲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合作模式;最後,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共同研發具有特色、適合互聯網應用的金融產品,形成產品優勢。
第五,探索體制改革,實施專業化經營。打破傳統體制機制束縛,建立與互聯網精神相適應的專業化經營體制,是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關鍵。為此,商業銀行可以探索成立專門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或事業部,在公司內實現互聯網化運作,建立與互聯網企業相一致的薪酬激勵、人才引進以及產品創新機制,以此解決銀行體系內傳統機制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公司或事業部實行相對獨立的科技開發機制,避免銀行傳統業務的開發需求擠占科技資源,提高科技開發效率。同時,建立專門的客戶體驗團隊,幫助產品開發人員充分理解客戶需求,完善產品功能,從產品設計階段就實現以客戶為中心。此外,針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速度快、潛在風險或漏洞多、後續完善頻率高的特點,建立快速補償和風險容忍機制,對新產品設定風險容忍度,一旦客戶使用新產品因非自身原因出現風險,則給予快速補償,切實提高客戶體驗度。通過體制改革,重新建立與商業銀行傳統做法不同的運作模式和運行機制,提高市場化程度,彌補與互聯網企業的差距。
❸ 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怎麼做
在最初階段,此類機構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滿足自有電商平台的支付需求,簡單提供與各家銀行之間的網關介面。但隨著電子商務在中國蓬勃發展,尤其隨著海量用戶數據的積累,互聯網企業逐漸了解到用戶在金融服務方面的需求和偏好,其提供的金融服務便開始從簡單的支付滲透到了轉賬匯款、小額信貸、現金管理、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基金和保險代銷等銀行核心業務領域。在金融脫媒的背景下,這種滲透尤為顯得令人擔憂,意味著金融業和互聯網企業的轉型方向出現了戰略重疊,均朝著「金融服務方案提供者」這條高附加值的路線進軍。 在現今中國市場,根植於互聯網行業的「類金融公司」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平台依託型。此類互聯網金融公司擁有成熟的電商平台和龐大的用戶基礎,通過與各大銀行、通信服務商等合作,搭建 「網上線下」全覆蓋的支付渠道,在牢牢把握支付終端的基礎上,經過整合、包裝商業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從中賺取手續費和息差,並進一步推廣其他增值金融服務。代表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支付寶、騰訊集團旗下的財付通、盛大集團旗下的盛付通等。 行業應用型。面向企業用戶,通過深度行業挖掘,為供應鏈上下游提供包括金融服務、營銷推廣、行業解決方案等一攬子服務,獲取服務費、信貸滯納金等收入。代表企業包括匯付天下、快錢和易寶。 銀行卡收單型。此類互聯網金融公司在發展初期通過電子賬單處理平台和銀聯POS終端為線上商戶提供賬單號收款、賬戶直沖等服務,獲得支付牌照後轉為銀行卡收單盈利模式。拉卡拉為其中較為成功的典型。 預付卡型。通過發行面向企業或者個人的預付卡,向購買人收取手續費,與銀行產品形成替代,擠占銀行用戶資源。代表企業包括資和信、商服通、百聯集團等。 2005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發展可謂風起雲涌。近年銀行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企業開閘發放支付結算、金融產品代銷等牌照,更為此類公司的規范健康發展進一步夯實了基礎。與傳統商業銀行相比,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創新、整合、定製化服務方面擁有核心優勢。通過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定位服務等前沿信息技術大量進行金融服務創新;通過打通金融機構、移動運營商、商戶、用戶等產業鏈各環節進行金融服務整合;通過數據挖掘,精確把握產業鏈資金流向,以此提供定製化金融服務?充滿創新精神的互聯網企業正在沿著數據的路線,迅速侵吞傳統銀行業的版圖。 便捷與安全,互聯網金融的兩要素 互聯網金融企業優勢種種,最終落實在用戶端只簡化成兩個字:便捷。「關注用戶體驗」「致力界面友好」,互聯網產品的設計理念在金融支付應用中亦體現得淋漓盡致。「小額快捷支付」使用戶擺脫了U盾等安全防護產品的繁瑣操作,二維碼掃描、語音支付等近場NFC應用使「無磁無密」概念延伸到線下,阿里金融甚至革新了傳統的信貸理念,以商家在淘寶或天貓上的現金流和交易額作為放貸評估標准,建立了無擔保、無抵押、純信用的小額信貸模型,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鍾。 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使「便捷」成為多數用戶的首選,這一點還體現在金融支付工具的功能集成化。與單獨某一家銀行或基金公司所能提供的產品相比,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的虛擬錢包有更多介面,所能集成的功能更加多元,這無疑簡化了用戶的支付界面,更容易贏得使用者的青睞。 然而就金融這一特殊產品而言,便捷性與安全性存在顯著的矛盾對立。如何保證自有資金、客戶備付金、客戶信息、運行和業務系統的安全,強化客戶身份的識別,規范業務運作,是跨界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此外,以全新的信貸模式涉足貸款領域,未來究竟是否會積累巨大風險,新興的網路金融公司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目前,互聯網支付公司只有客戶交易數據,沒有資金流向數據,資料庫不能有效掌握貸款人的資金流向,信用風險判斷可能發生失誤。交易數據是否能支撐金融模型,金融模型是否能確定把違約率降到一定概率,都需要時間來驗證。 就風險控制而言,傳統銀行毫無懸念地完勝了互聯網支付公司。此外,富有操作經驗、對軟硬體投入巨資的商業銀行在處理大批量訂單時也可以更好地保持系統穩定性。「雙十一」網路購物節當天,由於百萬訂單同時湧入,支付寶一度無法正常支付。根據易觀智庫預測,2015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將達到13.9萬億元,對於資本短缺、盈利漸薄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來說,是否有能力提升安全和穩定性,遲早會成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或者也為傳統商業銀行參與競爭提供了砝碼。 信息,決戰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價值 過去,企業通過與IT公司、銀行、物流公司三方合作來整合「三流」,如今出現了跨界於IT和銀行之間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其本身就已做到「合一」,天然比銀行更具有數據挖掘方面的優勢。除資金流信息以外,互聯網金融公司還留存了海量的結構和非結構化交易信息,包括歷史交易記錄、客戶交互行為、海關進出明細等,可為精準營銷和定製服務提供數據支撐,進一步增加客戶黏性。 只有拿到更多的信息,做到精準定位和推送,才能設計出對客戶更有吸引力的金融服務方案,這就是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之間的核心戰略沖突——誰都想將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通過信息挖掘發現的增值業務拿在自己手中。在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未來藍圖中,金融業將會劃江而治:銀行的市場定位是金融基礎網路、業務骨乾和金融後台,支付公司則是業務觸角和支付前端。它們將這種合作描述為「小江小河最終匯入大海」,商業銀行的角色將成為只是為互聯網金融公司提供備付金和自有資金託管服務的工具。 這樣的界線無疑切斷了銀行和客戶之間的聯系,因為誰掌握了支付終端,誰就掌握了客戶的全部信息,以及基於數據挖掘而產生一系列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如果客戶不再使用信用卡,銀行就不再掌握用戶支付通道和該通道所連接的全部用戶信息,無論產品開發、市場營銷、交叉銷售都成為了無根之源。當銀行徹底丟失豐富的前端信息,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工具,其業務含金量就會大打折扣。以目前美國最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Paypal為例,該公司網上支付主要包括四個環節:終端、交換器、買賣處理器、清算和結算,只有最後一環連接到銀行處理器,這一環節的清算結算業務免費提供給客戶,前三個環節才是真正的數據業務,通過獲得信息和交易細節形成收費性服務解決方案。免費的基礎業務與收費的數據增值業務,這也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如果銀行繼續放棄對用戶支付終端和信息的爭取,其信貸轉型(偏向零售和小微企業)和經營轉型(成為提供金融解決方案的服務型企業)將會遭遇來自行業外的強有力的沖擊。 在巨大壓力下,商業銀行和物流行業紛紛往「三流合一」的方向探索,前者自建電商平台和物流公司,後者自建電商平台和金融服務公司。這不一定代表了通往未來的正確方向,畢竟行業分工精細化才是最終趨勢,「大而全」的企業很難滿足客戶的全方位需求。但它體現出一種開放的態度,即在對「信息」這一寶貴資源的爭奪中,必須超越行業的概念,與互聯網公司、物流公司和電信運營商充分競合,盡量將自身劃入「信息掌握者」這一疆域,才能確保在未來有蛋糕可分。 移動支付,零售銀行如何破局 就目前而言,互聯網金融公司通過掌握「支付通道」而對銀行產生威脅主要落在零售方面(個人和小微企業)。在B2B領域,由於交易單筆金額較大,交易雙方對資金安全顧慮較多,客戶更願意選擇安全信用度更好的傳統商業銀行。然而在零售業務方面,如何通過握住支付終端來黏住客戶,卻是商業銀行亟需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企業經常提到「ABC」這個概念,即Application(應用)-Bank(銀行)-Customer(客戶),希望通過牢牢掌握「應用」(支付終端),確保自身「客戶」不流失。身處這個鏈條中的「銀行」需要考慮的則是,未來如果「應用」意味著唯一終端,「客戶」要麼選擇多功能銀行IC卡,要麼選擇手機虛擬錢包,究竟要如何在這場非此即彼的零和競爭中勝出,避免有朝一日客戶跳開銀行,「ABC」簡化成為「AC」。 在上一輪線上支付終端的競爭中,商業銀行無疑失去了先機,但這並不意味著徹底失去機會。事實上,目前第三方支付已進入戰略轉型期,趨勢之一是O2O(Online to Offline從線上到線下),通過全業務線滿足用戶的整體支付需求;趨勢之二是從自營電商到助力傳統行業電商化,由滿足需求向創造需求轉型。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和移動運營商同樣也看到了機會。所謂O2O,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3A」(Anytime, Anywhere, Anyway,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和任何方式)的消費需求,圍繞移動支付解決方案展開。由於2013年將要出台移動支付國家標准,銀行、第三方支付、移動運營商從去年起就蓄勢待發開始布局。 2010年,美國移動支付公司Square方塊刷卡器的出現引領了一場支付革命。丟棄了繁瑣的現金交易和名目繁多的銀行卡,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就能完成付款,無現金、無卡片、無收據。其後,谷歌錢包和Paypal掃碼技術出現,開始與移動刷卡器Square爭奪市場份額。 可以說,即使在成熟的美國市場,移動支付市場也仍處於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今天的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在成長性和競爭激烈程度上亦是如此。拉卡拉刷卡器採取類似Square便攜刷卡器的發展模式,支付寶錢包類似於谷歌錢包,微信掃碼類似於Paypal掃碼,它們核心價值在於實現了全銀行支付功能的聚合。在信用卡刷線下POS機的時代,銀聯提供了這種聚合;在網上支付的時代,第三方支付提供了這種聚合;而在塵埃尚未落定的移動支付時代,究竟哪種產品更受歡迎,是「移動刷卡器」,「虛擬錢包」,還是即將換代的可實現NFC近場支付功能的「金融IC卡」;究竟哪種合作模式更容易勝出,是「第三方支付+銀行」「銀聯+通訊」「銀聯+銀行」「銀行+手機製造商」,還是跨平台的廣泛合作,所有人都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簡便易用是永恆的方向。現金的發展用了300年,銀行卡的發展用了50年,網路支付發展已經有10年,而移動支付成為主流,也許速度會更加驚人。 從互聯網金融角度重新審視商業銀行運營 立足客戶體驗提升,重新審視金融產品設計。互聯網金融之所以異軍突起,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提供了更加簡便和個性化的金融解決方案。介質單一化、功能多元化是未來的大方向,這就要求商業銀行重新思索「用戶界面」,是在櫃面擺滿琳琅滿目的信用卡、理財或者其他產品,還是給客戶提供一個唯一的使用終端。這個終端(可以是卡,手機或者其他)的初始狀態或許只載入了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果需要其他附加功能模塊,可以到「在線商店」自助添置,選擇是單幣種還是多幣種卡,是貨幣基金信用卡還是特約商戶信用卡,是可以在線購買貴金屬還是掃描支付計程車費?在理想狀態下,它應該做到「一卡走天下」。自2013年起,新一代金融IC對磁條信用卡的替代將會持續提速,給銀行支付終端的更新換代提供了絕好契機。在掌控支付終端和提供增值信息服務的戰爭中,銀行的「國界線」究竟怎麼勘定,勘定在哪裡,需要銀行充分地參與競爭合作,積極與監管部門溝通,參與並力爭主導用戶習慣的培養和跨行業標準的制訂,並將之體現在產品設計理念中。 立足客戶結構層次演進,重新審視金融渠道建設。在線上支付時代,電子銀行與物理網點兩種渠道屬於互為補充的並存關系。當電子支付從線上進入線下,可以隨時隨地滿足任何環境下的金融服務需求,物理渠道因時因地制宜的個性化設計就顯得格外重要。銀行網點不應該也不能再「千人一面」,從最初選址到產品陳列,從前台風格到後台處理,未來銀行物體渠道應當體現精準定位和區別化服務的概念,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力爭客戶服務效率改善,重新審視銀行管理模式。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給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開放合作的契機。「三流合一」的非金融企業通過精準定位零售客戶的偏好,向其推送包括金融產品在內的各種消費品和服務,這種毛細血管的發達也許可以降低銀行微零售的成本,或者間接帶來銀行日常涵蓋不到的客戶,從而使銀行變得更加高效。未來,零售業務的標准化和批發化運作,可能離不開與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內其他非金融機構的廣泛合作。當客戶越來越要求服務的個性化和集成化,銀行或許需要重新考慮管理的「集中」和「分布」概念。在業務需求挖掘、客戶評價反饋、產品回收機制方面,貼近客戶的各地分支機構與手握海量數據的數據中心或許可以承擔更多的職責。如何依託數據挖掘和信息平台,個性化滿足每一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是商業銀行仍需細化思考的問題。 立足跨行業資本競爭,重新審視上市銀行投資者關系管理。即使對於成熟的美國市場,O2O也是一個全新概念,可以說,物聯網、雲計算和移動支付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改變著地球兩端金融版圖的面貌。在這方面,中國的銀行業並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對象。雖然目前,境內外銀行業分析師還沒有來得及將目光轉移到這個問題上,但資本市場的資金流向其實已聞風而動。市場對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無疑是看好的,阿里巴巴集團私有化引入PE投資20億美元,名單包括了中投、國開金融、中信和淡馬錫。京東商城再融資4億美元,領投方為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上述投資者都在資產組合中重倉配置了銀行股,或者更偏好穩定而具有長期回報的公司。「資本總是稀缺的」,這種投資偏好的重疊和競爭方向的重疊同樣令人警鍾長鳴,提示商業銀行在未來市值管理和資本規劃中,需要更加關注資本市場資金流向及相關投資者行為的變化。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戰略管理與投資者關系部)
❹ 商業銀行怎樣經營互聯網金融服務
第一,要大力提升現有網銀及其他電子銀行渠道的客戶體驗和交易活躍度。
第二專,豐富多元化的屬移動金融APP應用。各家銀行都基於iOs和Android平台開發了APP客戶端應用,金融服務輕量級應用和「小件化」,開始在細分客戶市場形成需求。
第三,藉助雲服務和社交網路思維提升電商化銷售能力。
第四,提供「一雲多屏」的電子渠道整合服務。
第五,提升供應鏈金融和電商金融服務能力。
第六,以電商化方式搭建大眾化的泛資產管理平台。
最後,以數據合作代替數據之爭。
❺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有哪些
互聯網金融的日益興起對我國傳統商業銀行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從服務質效、內部流程、組織架構、人才隊伍建設、風險管理控制、產品開發設計等多個方面影響著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未來新邏輯的起點,是新階段全新的信息通信技術對金融產生革命性影響的開始。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只有主動擁抱互聯網,充分運用新一輪高新信息技術革命的先進手段與工具,加速創新改革,才能不斷增強自身能力,強化風險管控力、市場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實現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共贏,打造中國金融健康發展新格局。
一、對服務質效的影響
服務是銀行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內容。在互聯網去中介化的過程中,用戶和銀行的關系、交互渠道以及「服務」的核心都隨之有了新的外延和內涵。
1、促服務意識轉變。在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同業競爭加劇的局面下,很多銀行的服務措施仍顯刻板和被動,對非核心客戶的開發與維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主動性。同時,大量互聯網企業涉足金融業,一是不懈追求用戶體驗的提高,帶動了金融服務整體水平的提高;二是利用互聯網用戶群帶來的規模優勢,大幅降低金融服務費用,甚至出現大量免費服務。因此,商業銀行將同時面對來自同業和互聯網公司的競爭。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銀行的服務意識及服務模式產生了根本性變革,開始以智能化、專業化、特色化、休閑化的服務爭取客戶,以便捷的用戶體驗贏得客戶,力求維系、鞏固既有客戶資源,挖掘、發展過去不被重視的非核心客戶。
2、服務深度廣度增加。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催生了各種融合類需求,金融用戶開始希望獲得更加全面、深入的服務。例如原本基於專櫃、專人的私人銀行、個人管家之類的定製化個人服務,借用互聯網走進了社區、提到了線上。而企業用戶也不滿足於原有的基於當地銀行的投、融資類的服務,把目標放在了更加寬廣的供應鏈體繫上,希望銀行能夠提供包含信用信息咨詢、交易撮合、跨區域、跨行業、一體化的供應鏈類金融服務。這樣的新型需求,催生了一批基於互聯網的跨界企業,他們正以互聯網行業特有的創新力和執行力飛速地搶佔新興市場。在用戶和競爭者的催逼下,傳統銀行必須拓寬原有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以適應互聯網大潮的強力沖擊。
3、服務方式變化。互聯網技術可使部分傳統櫃面業務實現遠程交易,各銀行的櫃面人員可以脫離物理網點的束縛,借用專業的互聯網終端設備,走進社區,為用戶帶來便捷的專業智能化服務。例如,民生銀行的社區金融服務站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系列社區金融服務,如遠程開卡,遠程開通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還推出集成了銀行借記卡、小區門禁卡、繳費卡和停車卡等功能的「聯名IC卡」,設立了遠程視頻櫃員機(VTM設備),可為客戶提供購買理財產品、信託、保險等自助服務。互聯網技術使得銀行原本如同「蹲點」式的服務方式,變得更加靈活、主動、人性和智能。
二、對內部流程管理的影響
流程是保障銀行正常運行和防禦風險的根基,商業銀行以往在流程設計時主要考慮保證風險可控、責任明晰,在執行上常常以「盡職免責」為原則。互聯網時代下市場競爭壓力迫使銀行重新審視、調整原有內部管理與工作流程。主要表現為:風險仍然是第一要素,但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盡可能精簡程序提高效率,並將之作為贏得客戶的重要手段。「盡職免責」不再是一種消極的工作方式,而是利用流程制度來保護創新的手段。同時,在互聯網時代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節奏下,流程制定的節奏加快,更迭周期縮短。流程和制度在初步制定後需要不斷進行增補和修改,緊跟互聯網產品迭代升級的步伐。
三、對組織架構建設的影響
為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沖擊,各商業銀行相繼對內部組織架構進行了中心化、專業化的改革調整,針對性地建立起目標明確、邊界清晰、責權對等的獨立或半獨立專門機構,整合優勢資源聚焦目標領域進行專項攻關,變互聯網金融的挑戰為機遇,推動企業轉型發展。
各銀行對組織架構的調整主要包含三類:
1、設立致力於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專門部門。例如,中國銀行設立了創新研發部,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等相繼設立了電子銀行部,工商銀行還成立了互聯網金融營銷中心,這些部門獨立於傳統業務條線部門,在其他部門的協同配合下,合理調配行內資源,主導全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與創新。
2、建立針對性的事業部和子公司。例如平安銀行成立了公司網路金融事業部,重點開發網路金融產品。民生銀行設立了直銷銀行二級部門,其業務拓展不以櫃台為基礎,打破時空限制,主要通過電子銀行渠道營銷金融產品、提供金融服務。
3、設立專題組或項目組。這類項目組目標明確,時間確定,資源調配靈活,可高效地完成某一產品或服務的開發設計,能夠滿足互聯網產品、業務時效性較高的要求,同時可與各部門、各事業部及子公司並存,形成矩陣式組織架構,兼顧銀行短期攻關與長期戰略的統籌發展。
四、對人才隊伍建設的影響
在互聯網時代,由於全新知識和技術的引入,以及相關思維體系、業務領域的擴展,商業銀行吸收人才的領域被拓寬,不再局限於金融、財會、營銷等泛金融領域,還需要各類信息技術、電子商務、自媒體管理、互聯網營銷以及其他生活類、娛樂類應用開發及運營人才,特別是需要大量既懂社會行為學又懂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挖掘分析的新經濟復合型人才。例如上海銀行2014年招聘100名跨界人才作為客戶經理,旨在充分挖掘其專業優勢,與金融業務有效對接,拓展行業客戶。跨界人才的招募,給銀行帶來全新知識、技術以及新型業務,對銀行的思維方式及企業文化產生影響,最終將轉化為推動銀行發展的生產力。
另外,傳統銀行過於刻板的程式化工作模式壓制了創新性人才的積極性,使各個層級的金融從業者流動到創新性更強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因此,銀行需要審視自身在人才建設方面的不足,轉變經營思維,以發展的戰略眼光建立健全金融創新機制、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
五、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控制的影響
風險管理控制既關繫到銀行的生存與發展,又關繫到金融市場與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程中,風險管控的任務更加復雜和艱巨,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風險種類增多。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大量應用以及以互聯網為依託的業務及商業模式創新的大量涌現,銀行業面臨的風險類型不僅包含了傳統銀行業務風險,還包括由互聯網金融自身的技術性、創新性、試錯性而衍生出另外一些需要引起重視的新型風險。其中,以下幾種風險尤其需要關注。
一是法律/監管風險,源自於業務創新的探索性。由於外部監管政策的空白,一些業務創新運作於無規可循的灰色地帶,待相關法律、監管政策補位完善後,部分不符合規范的業務模式必將花費較大代價進行調整,甚至會被監管機構叫停。
二是技術風險,源自銀行生產率的提高對IT運行維護的更高要求。由於互聯網的便捷性和普及性,使得銀行業務交易量以數量級的跨度急速提升,技術運行維護跟不上,將對銀行的經營運轉產生巨大影響。
三是信息安全風險,是信息流通的過程中產生的風險。互聯網大大提升了信息流通的廣度和深度,用戶的個人信息、賬戶信息、交易信息以及銀行的各種內部信息都存在被泄露的風險。
四是宣傳/公關風險,來自於社交網路的飛速發展。由於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極速擴張,銀行一旦出現經營、風險、信譽等方面的負面信息,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僅影響自身發展,而且會危害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
2、風險應對響應時限變短。互聯網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也同樣提升了風險事件的影響力及破壞力。互聯網技術的引入使銀行的服務時段向7×24小時的方向發展,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金融交易,留給銀行從業者處理風險事件的「安全」時限縮短。只有建立快速有效的風險防控預警及處理機制,才能將風險可能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3、風險管控體系變化。新的風險形式催生了大量全新的風險管控體系。企業各自為戰的風控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帶來的風險挑戰,銀行必須與同業及其他關聯行業充分合作,共同抵禦互聯網帶來的風險沖擊。另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風險管控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CFCA(中國金融認證中心)建立了「CFCA交易監控及反欺詐系統」,通過收集海量交易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建立並豐富完善欺詐行為規則庫,可以對交易行為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給出有效的預警和處置建議。此類基於「大數據」的風險管控方法改變了傳統銀行體系中主要依賴風控人員經驗和實體抵押等手段的風控模式,把經驗主導轉變為數據驅動,從以實體憑證確認為中心變成了以模型計算預測為中心,提高了風險管控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節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時間效率。
六、對產品開發設計的影響
1、設計方式的變化。在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傳統的資金籌集渠道、融資方式和信用評價方式被逐步改變,銀行從重視資金規模效應轉向重視需求規模效應。同時,市場競爭壓力敦促傳統商業銀行改變產品的設計方式以適應市場需求和互聯網電子商務新規則,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變革:以大數據為支撐,劃分客戶群體,掌握客戶的流動性規律和需求定位,打造個性化、差異化產品,提高客戶對產品的感知度和認可度;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鞏固既有客戶群體,發掘潛在客戶資源,例如重視「長尾」屬性的產品開發,發揮「長尾」效應,提高市場佔有率;重視產品的便利性,提高用戶資金的收益率,例如一些理財產品在提高用戶收益率的同時降低了最低申購和贖回的限制,提高了資金的周轉效率,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開展服務功能的跨界整合,研發綜合服務產品;降低產品交易成本,簡化服務流程,提升產品普惠性;發揮自身優勢,藉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提高產品的風險防禦能力。
2、產品結構簡單化。在互聯網上發售金融產品或提供服務,面向的客戶主要是大量的個人客戶及少數企業客戶,因此產品需要滿足時效、簡單、快捷、便於理解等特點,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設計產品時,產品結構不能太復雜,風險識別簡單易行,交易方式便捷安全,使產品通過互聯網達到大批量獲客、大批量交易的效果。
3、產品類型豐富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商業銀行的產品類型更加豐富,一是銀行的一些傳統業務被搬上互聯網,並藉助銀行自身的品牌、信用和資金優勢展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二是整合金融資源產生全新產品,例如民生銀行以網站、手機APP和微信銀行為媒介,推出了直銷銀行,打造集存款、理財、基金、貴金屬、貸款等為一體的產品體系。三是跨界合作產生交叉領域的新產品。近年來,銀行紛紛展開與互聯網平台的深入合作,開發出以銀行電商平台(例如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在內的主要大型商業銀行,以及成都銀行、上海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均已開設網上商城)、社交平台金融服務(例如微信銀行、微博銀行,以及微融資、微理財等服務)、移動金融(例如各類融合了金融服務、消費、娛樂等場景的移動金融APP,以及與移動運營商合作,基於NFC-SIM卡模式的手機近場移動支付產品和服務)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4、產品設計周期縮短。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和高效性,產品的更新換代加速,市場競爭加劇,銀行開始提升創新速度和效率,把握市場機會,設立較高的風險容忍度和快速補償機制,在風險可控情況下,縮短產品開發創新周期,快速推出產品。
5、產品效果評估方式改變。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個性化和復雜化。對銀行開發設計出的產品的效果評估方式也更加多樣:一是產品的獲客效果;二是交易成本的降低程度;三是風險產生概率是否在風險容忍度之內;四是交易過程是否快捷和簡單;五是是否和其他消費領域跨界結合,以獲取潛在的消費者和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另外,在互聯網經濟環境下,產品效果的評估不再僅限於事後分析,信息技術的發展、市場商機的瞬息萬變、產品的快速更新迭代迫使銀行必須實時關注產品效果,做好實時跟蹤、信息收集和反饋,並同步指導後續產品的優化。同時,產品服務的設計要立足金融本質,在逐利過程中更要重視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銀行產品的效果評估是一個系統性的長期過程,不僅包括對某一產品的效果評估,還包括與之相關的後續服務和關聯服務的評估和完善,再加上對互聯網金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最終達到產品開發的長期願景,提高金融效率,實現資金的有效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