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聯網金融理財有什麼風險嗎
知名的來大公司風險會較低,自另外,看其收益是否合理,如果收益在10%到15%之間趨於合理,風險會較低。如果年收益在20%以上的就要注意防範風險了,高於國家貸款利率的四倍及以上的基本上是騙局,有90%以上是欺詐集資行為,有跑路的風險,不會有償還的可能。因為大部分以P2P或P2B的名義,以高收益為誘餌騙取民間貸款而集資。等達到一定規模後即跑路,換一個馬甲繼續欺詐行為。在投資前一定要查清是否在工商部門真實登記及其信用記錄,一般前三的,一年期年收益在10%到15%之間的風險比較小。
如何選擇一個靠譜的P2P平台試試很重要的,你可以從以下幾點看看。
1,、平台是否為資金池運作模式。
2、是否開啟資金第三方託管。
3、是否有真正的辦公地點。
4、如果經常出現天標,秒標的活動,建議直接否決掉。
5、平台是否有公司的運營團隊的個人信息。
一般上面的都符合的就可以考慮投資的。
㈡ 互聯網金融有風險准備金安全嗎悅享金服有嗎
第一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額寶當前的收益率低於5%,且余額寶的性質是貨幣市場基金。但網路百發的預期收益率高達8%,這就不由得讓我們想問,百發最終投資的基礎資產是什麼?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國內製造業存在普遍產能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的背景下,如何實現8%的高收益?除了給企業做過橋貸款、以及給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融資平台融資外,還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第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當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聯想到網路百發給出的承諾是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這無疑最大程度地加劇了流動性風險。既要允許隨時贖回,還能給出8%的預期收益率,這當然令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歡欣鼓舞,但也會令富有經驗的投資者疑慮重重。第三是最後貸款人風險。如前所述,盡管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後貸款人支持。當然,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價的,例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自有資本充足率必須高於8%、必須滿足監管機構關於風險撥備與流動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因此運營成本較低,但如果缺乏最後貸款人保護,那麼一旦互聯網金融產品違約,最終誰來買單?互聯網金融企業有能力構築強大的自主性風險防禦體系嗎?除上述傳統風險外,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以下筆者將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來依次梳理這些風險:其一是法律風險。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於無門檻、無標准、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例如,前段時間湖北省的天力貸在運行半年後被擠兌、停止運轉後,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而立案的。由於缺乏門檻與標准,導致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魚龍混雜,從業者心態浮躁、一擁而上,一旦形成互聯網金融泡沫,並出現較大幅度違約的格局,就很容易導致中國政府過早收緊對互聯網金融的控制,從而抑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業應避免重蹈當年信託業、證券業發展初期的亂象。其二是增大了央行進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虛擬貨幣(例如Q幣)是否應該計入M1?再如,由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受法定存款准備金體系的約束,這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又如,如何來看待傳統貨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互動與轉化?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信貸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傳統融資渠道被收緊,那麼很可能會考慮到通過互聯網金融來融資。事實上,最近一年來中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大發展,其宏觀背景就與中國政府收緊了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控,導致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等市場主體不得不尋找新的融資來源有關。其三是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的風險。首先,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並將之用於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此舉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這裡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其四是信息不對稱與信息透明度問題。如前所述,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監管缺失的狀態。那麼,誰來驗證最終借款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畢竟,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互聯網P2P類公司中,有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的僅占兩成左右。其五是技術風險。與傳統商業銀行有著獨立性很強的通信網路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開放式的網路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自身的安全性面臨較大非議,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路黑客的攻擊。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風險較大,阻礙了不少人參與互聯網金融,這其中絕非沒有專業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對自身的交易系統、數據系統等進行持續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這無疑會加大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行成本,削弱其相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成本優勢。
㈢ vr互聯網金融是可信嗎
所謂VR,又稱為虛擬現實技術,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內世界,提供給使用者容關於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可以實時、主動、沒有限制地觀察三維空間內的事物。
當前,各類VR產品已逐漸滲透入科研、教學、電子商務以及金融等各個行業。作為與信息科技融合度較高的金融業,VR技術對其產生的影響已經不可避免。
近年來,金融機構拓展客戶的手段不再是搭建網點,而是面向全社會打造高效易用的交易平台。平台的用戶體驗、跨平台通用性、用戶參與感與安全感將成為拓寬用戶群體、增加市場份額必備條件。未來,將VR技術有效運用在金融服務過程中,充分發揮其感官影響效用,金融客戶的參與度和忠誠度將得以提高。
VR技術還將為金融機構開拓新興市場提供轉變性技術,打通金融服務的市場間隔閡,全球任何地區的金融客戶可以通過VR產品輕松獲得發達市場金融機構的全方位服務。
VR作為下一個時代的交互方式,其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想像性是現有的其他交互方式無可比擬的。可以預見,在VR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應用下,VR帶來的影響遠不止如此,或將顛覆人們的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