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就要多辦銀行是對的嗎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國家銀行(1953--1978年)在統一的計劃體制中,自上而下的人民銀行體制,成為國家吸收、動員、集中和分配信貸資金的基本手段。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加快,私營金融業納入了公私合營銀行軌道,形成了集中統一的金融體制,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家金融管理和貨幣發行的機構,既是管理金融的國家機關又是全面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與高度集中的銀行體制相適應,從1953年開始建立了集中統一的綜合信貸計劃管理體制,即全國的信貸資金,不論是資金來源還是資金運用,都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統一掌握,實行「統存統貸」的管理法銀行信貸計劃納入國家經濟計劃,成為國家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高度集中的國家銀行體制,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進行全面的金融監督和服務。中國人民銀行擔負著組織和調節貨幣流通的職能,統一經營各項信貸業務,在國家計劃實施中具有綜合反映和貨幣監督功能。銀行對國有企業提供超定額流動資金貸款、季節性貸款和少量的大修理貸款,對城鄉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提供部分生產流動資金貸款,對農村中的貧困農民提供生產貸款、口糧貸款和其他生活貸款。這種長期資金歸財政、短期資金歸銀行,無償資金歸財政、有償資金歸銀行,定額資金歸財政、超定額資金歸銀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1978年,期間雖有幾次變動,基本格局變化不大。
❷ 金融體制改革 存款保險制度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我國金融改革盡管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與現代金融制度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難以有效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要下更大的決心,用更大的氣力推進金融改革,從根本上破除金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增強金融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形成有利於金融穩健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好地發揮金融支持經濟增長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
一是繼續深化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改革。繼續完善已上市銀行的公司治理,明確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職責邊界,提高董事、監事和高管人員的履職能力,真正建成決策科學、執行有力、監督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切實推進業務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轉變。強化內部控制,建立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加大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建立市場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探索商業銀行薪酬體系和激勵機制改革。加大上市銀行信息披露力度。大力加強基層分支機構改革。繼續推進中國農業銀行的改革和上市准備工作,著力推進「三農」事業部制建設。繼續深化國家開發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不斷推進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一批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優質、效益良好、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強的現代化銀行。
二是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村金融不斷發展,但是由於多方面原因,農村金融仍然是整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為此,要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全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提高農村金融運行質量和效率,顯著改善「三農」金融服務,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是大力推進小企業金融服務改革。通過改革增加小企業金融服務供給。進一步鼓勵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不同形式的小企業信貸專營服務機構或小企業服務中心。增加網點數量,擴大小企業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強信貸機制創新,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採取動產、應收賬款、倉單、股權和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緩解中小企業貸款抵質押不足的矛盾。落實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貼息等扶持政策,設立多層次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提高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貸款比重,確保全年小企業信貸投放的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增速,信貸投放的增量高於上年。對商業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實行差異化的監管政策。
四是繼續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穩妥推進融資融券業務試點,根據試點情況及時完善業務規則,逐步有序擴大試點范圍。抓緊做好股指期貨推出前的各項准備工作,適時推出股指期貨。推動部分改制上市公司整體上市,消除改制上市遺留的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問題。穩步推進創業板建設、新股發行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的改革步伐,有序推出符合經濟發展需要的證券期貨新品種,不斷提高市場運行的活力和效率。大力推進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積極發展公司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規范發展信用評級機構,促使我國債券市場逐步向健康、成熟、完善和開放的方向邁進。
五是繼續深化保險業改革,促進保險業又好又快發展。鞏固發展保險公司改制上市成果,推動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整體改制、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在香港上市、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改革。穩步推進商業銀行投資保險公司股權試點。完善保險公司治理監管。積極穩妥地推進保險營銷體制改革試點,鼓勵保險公司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完善營銷模式,維護營銷隊伍穩定,提高營銷隊伍素質。提升服務能力,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鼓勵各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保險試點,探索創新「三農」保險經營組織形式,推動農村相互保險和村鎮保險試點。逐步擴大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的試點區域。推動養老保險業務創新。引導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發展和業務轉型。在試點的基礎上,擴大責任保險的覆蓋范圍。建立並完善巨災保險制度。促進內控制度建設,以內控監管為抓手,堵塞保險公司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通過培育市場,完善行業自主發展的內生機制;通過公司改革,理順行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完善制度,營造行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六是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動進出口收付匯核銷制度改革,簡化貿易信貸登記管理。允許企業出口收匯存放境外,進一步便利企業靈活運用外匯資金。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繼續以拓寬資本流出渠道為重點,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大中資企業外債試點,統一中外資企業外債管理政策。完善全面的外匯債權債務制度。
七是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加強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機構間的協調合作,提高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測與管控能力。加強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探索逆周期監管,不斷完善具有前瞻性的監管機制。強化資本監管和流動性風險監管。推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積極推動基金組織份額和治理結構改革。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標準的討論制訂。加強對國際金融形勢的跟蹤和評估,預防跨境金融風險傳染。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努力防範各種金融風險,確保金融體系穩健和安全。
❸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改革前
1979年以前,實行計劃管理的「大一統」金融體制 。這一體制是從1948年建立中國人民銀行,合並解放區的多家銀行開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按照建立社會主義所有制的要求沒收官僚資本銀行,改造私營銀行和錢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礎上,按照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建立起來的。在建立過程中,大量汲取了蘇聯的經驗。該體制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實行單一的銀行信用體制,「必須集中信用於銀行」,所有單位和個人只能與國家銀行發生信貸關系。商業信用被禁止,國家信用和向外借款基本上不再運用。
在銀行的信貸業務方面,由於當時財政和銀行的分工,實行「無償的業務歸財政,有償的業務歸銀行」的原則,銀行對國營企業只限於發放短期流動資金貸款。 全國實行統一的轉帳結算辦法,由人民銀行總行制定統一的結算制度,同時實行集中統一的聯行清算制度。具體的結算方式,考慮到商品物資實行計劃分配的需要,托收承付結算方式在異地結算中佔有重要地位,同城結算方面支票一直佔有主要地位。
為加強對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購銷活動的監督和控制,促進購銷活動盡量納入國家計劃,同時也為了減少現金發行量,銀行對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實行現金管理,較大金額的購買(100元以上)禁止使用現金。 改變了「大一統」模式,建立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以專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組織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隸屬於國務院,為部級機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等四大國家專業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主體,各專業銀行均為國務院直屬局級單位。
除上述專業銀行外,交通銀行等股份制綜合性銀行(具有商業銀行性質)和各種類型的地區性銀行已得到初步發展。全國性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980年恢復,股份制和地區性保險公司已開始建立。農村信用合作社在不少地區已脫離與農業銀行的聯營而獨立經營,許多地區建立了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此外,從1979年以來,新發展起來的金融機構有:城市信用合作社、郵政儲匯局、各種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租賃公司、企業集團內部的財務公司、中外合資銀行、外資銀行、評信公司等。國家禁止私人設立金融機構。各類金融機構在業務上既有分工,又有一定的交叉。 在結算方式上,取消了原來的國內信用證、付款委託書、托收無承付、保付支票、省內限額結算等。托收承付結算方式曾一度取消,後又恢復。1988年新制定的結算辦法中規定的結算方式包括:銀行匯票、商業匯票、銀行本票、支票、匯兌和委託收款。
在聯行清算上,為避免專業銀行通過佔用聯行匯差在資金上吃中央銀行的「大鍋飯」,實行了專業銀行各自分設聯行的制度。 金融方面的法制建設得到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等各種法規已頒布實行。
❹ 在整個金融體制改革中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有什麼意義 答案
銀行金融機構為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卻存在著內違規開展業務、恣意改變容或承諾資金價格、怠於風險控制的現象。非銀行金融機構違規運作獲得高額收益同時面臨巨大風險,提高資金價格能快速吸收資金卻加大了運營的風險,忽視風險管理導致了財務危機乃至破產倒閉。為改善金融市場生態環境,保證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非銀行金融機構應改變監管理念,提高監管水平,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行業自律,提高金融機構治理水平,促進規范運營。
❺ 管理學案例分析題90年代中期,國家進行了金融體制改革,國有銀行開始向商業銀行轉變,在這種形勢下,各行
90年代中期,國家進行了金融體制改革,國有銀行開始向商業銀行轉變,在這種形勢下版,各行紛紛打權算拓展自己的業務。某銀行也制定了一個長遠規劃:通過不斷增設營業部,在五年之內,把每年的儲蓄額提高到20億元。規劃中的另一個目標是,一旦每年的儲蓄額達到了20億,那麼年利潤要達到2億元。經過幾年的努力,該行在各地開設了20個營業部,而且在規定的時間內也達到了儲蓄額為20億的目標,只是有一件事出了差錯:它不是賺了2億元,而是虧了近5000萬元,使自身陷入了困境,連掉頭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請問:是什麼原因使得該行在生死攸關的利潤指標上判斷失誤,而且差距如此巨大?
❻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歷史過程和現狀
金融體制改革
一、金融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問題
20年來,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走過了一段漫長的路程。從中央銀行的建立,到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分設;從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出現,到證券市場的運營;從拆借市場的興起,到期貨市場的發育;從貸款規模的取消,到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等等,中國金融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金融國際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國現有金融體制的弊端逐漸暴露,金融宏觀調控與監管、金融機構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但歸納而言,國內金融體制改革進展到現在,實際上只剩下三大重要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投資主體多元化、利率市場化,分業與混業經營。
(一)投資主體多元化。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導致了中國國有銀行壟斷的局面。由於銀行業之間缺乏必要的競爭,一方面導致了國有銀行改革動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國有銀行發展滯後,難以滿足非國有經濟的融資要求。目前非國有部門佔了74%的工業增加值,63%的gdp增加值,但是在整個金融資產中所佔比重尚不足20%。因此,要對現有的金融體制實施改革,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發展新的體制。沒有新體制的發展,沒有競爭的發展,改革是不會成功的。金融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非國有銀行和非國有金融機構。因此,必須大力發展針對非國有產業融資的非國有銀行、非國有金融機構,放寬市場進入和退出「壁壘」,讓那些效益良好的經濟實體進入金融市場交易,讓那些經營虧損、資不抵債甚至是違規經營的經濟實體從金融市場上有序地退出。當然,國家在發展非國有銀行、非國有金融機構時,一定要妥善解決存款擔保和行業監管兩個問題,把它和國有銀行、國有金融機構一樣公平對待。
(二)利率市場化。從中國整個價格體系來看,由於市場經濟的有效導入,所有價格基本上都放開了,而惟獨作為金融產品價格之源的利率沒有放開,沒有市場化,還是由國家指令性調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場化,不僅直接影響到基礎貨幣的調整,使得判斷宏觀貨幣供應量的多少和貨幣政策效果好壞缺少了最准確的標准,還影響到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所以,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和中國宏觀經濟改革都要求建立一個在市場條件下比較有效的利率調整機制。
(三)分業與混業經營。自1929年金融危機後,國際金融領域出現分業格局,主要代表國家是美國、英國和日本。1986年,英國完成了金融「大爆炸」的改革,允許銀行兼並證券公司:1998年,日本發生了金融「大地震」,允許各金融機構跨行業經營各種金融業務,1999年11月12日,美國以新的銀行改革法案代替沿用了50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戈爾法案》,允許成立金融服務集團公司,組建全國范圍的「金融超市」。至此,分業金融的三巨頭都走過了一個由混業到分業,再由分業到混業的歷史過程,混業模式成為大勢所趨。我國是在 1995年通過《商業銀行法》後才正式確立了分業經營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勢,勢必面對國外金融業強有力的挑戰。同樣,國內的各家銀行目前也面臨著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增大、間接融資比重下降的問題。由此引起的業內競爭加劇,造成銀行利潤率下降、業務風險增大,迫使許多銀行不得不考慮從證券市場的發展上尋求自身的業務發展,於是各種取向混業經營的金融創新已經悄然涌現,混業經營成為國內金融企業的必然選擇。但是,鑒於混業經營制度曾經一度對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帶來巨大的風險,因此在法律體系尚不十分健全、金融市場監管和內部控制能力較弱的狀況下,要穩妥地做好混業經營的准備工作。具體包括:第一,在初步建立金融業法律框架的基礎上,盡快完善金融法律體系,第二,完善商業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機制,使得各種經營行為都有必要的約束和合理的激勵,第三,加快金融企業的上市進程,充分利用資本市場來擴張資本規模,以應對外資金融百貨公司的競爭,第四,重視人才培養,要將一批知識結構新、管理能力強、適應激烈競爭的年輕人充實到金融企業的領導和骨乾的崗位上;第五,要逐步增加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系渠道,加強兩市場的內在聯系。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思路
(一)加強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與金融監管。為了加強央行的宏觀調控與監管職能,中央政府已提出兩項重大舉措:一是改革中國人民銀行管理體制,改革人行分支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狀況,保留或適當合並現有地、市分行,加強分行或支行的金融監管,二是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關於《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切實加強金融監管和金融企業內部管理。具體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1)進一步完善央行的金融監管制度,制定金融企業各項業務並改善管理辦法,(2)健全金融監管責任制,(3)對金融機構高層管理人員任職資格進行嚴格審查,(4)制定統一的商業銀行會計科目,(5)進一步加強國際收支統計工作,努力提高統計的精確性和實效性。
(二)進一步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重點應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積極推進專業銀行的組織制度改革。要按照現代公司制度模式,將現在實行的全國一個獨立法人,按行政區劃設置機構的各專業銀行,改造為數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和眾多地方性商業銀行。具體做法是,國有商業銀行適當放出一部分分支機構,組成由國有商業銀行控股的地方性商業銀行。其中地方性商業銀行由全國性商業銀行控股或持股,但不是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全國性商業銀行和地方性商業銀行均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它們各自仍實行總分行制,擁有分支機構,但規模比目前的各專業銀行已大大收縮。國有商業銀行的重點是面對大城市和大中型企業,地方性商業銀行主要為地方小型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服務。第二,強化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管理。主要措施是:(1)國有商業銀行要有法定的資本金,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1998年,政府已採取措施使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8%以上。(2)健全國有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監事會和董事會監督下的行長負責制。1998年,央行已決定在國有金融企業中建立監事會。(3)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建立由總行垂直領導和相對獨立的內部稽核、監察體系,完善資產負責比例管理,貸款審貸分離、貸款擔保抵押制度和信貸資產質量管理責任制。(4)按市場規律和謹慎會計原則反映金融企業的有效資產,參照國際慣例,完善銀行信貸資產分類和考核辦法,修改金融機構呆壞賬准備金提取和核銷制度。第三,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由於所有制結構單一,目前國有商業銀行還依然存在著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弊端,如產權模糊、所有者缺位、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等。因此,國有商業銀行最終的現實選擇是實行股份制。
(三)大力發展非國有商業銀行。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金融改革方針下,必須從體制外新建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注意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如一些區域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逐步向全國發展,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城市商業銀行,一批外資銀行獲准從事人民幣業務,這一切都為體制內的不足做了必要的補充。因此,在對外開放前,必須對內開放。對內開放的重點是大力發展非國有金融機構。在國有獨資銀行的貸款向大中型企業傾斜、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大力發展非國有控股的股份制地方商業銀行,使地方性商業銀行徹底擺脫政銀不分、銀企不分的局面。這不僅有利於疏通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尤其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更將有助於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國民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
(四)培育和發展金融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例。發展金融市場既要循序漸進,又要加快步伐,突出重點。當前應該把短期融資市場作為發展重點。目前商業信用不規范,商業票據流動性極差,極大地限制了金融市場的深化。近期內,需要加快開發票據市場,為企業短期融資提供市場條件。同時,擴大同業拆借市場,使金融業的短期資金融通以市場融資為主,相應縮小中央銀行貸款,為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擴展創造條件。在「十五」期間以及未來更長的時期內,金融市場發展的重點是長期資本市場,使中國的資本市場進入規范化的發展階段,並相應地發展產權流動市場和投資銀行產業,利用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在規范投資基金管理的基礎上,發展機構投資者,特別是發展開放式投資基金,逐步開放投資基金市場,擴大證券市場容量,使證券融資與國民生產總值同步增長。
(五)實行利率市場化。目前,中國的利率結構呈現出兩頭固定、中間變動的格局,即拆借市場和回購市場的利率是放開的,已經市場化了,再貸款利率是央行控制的,這是必要的;而存貸款利率也是由央行決定的。由於央行控制著兩頭 (再貸款利率和存貸款利率),加之拆借市場和回購市場的交易規模較小,交易主體有限,市場處於分割狀態,已經放開的拆借利率和回購利率形成一個孤島,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既然再貸款利率由央行控制,不能也不必市場化,那麼,利率市場化的選擇就只能從另一頭進行。由於目前放開存款利率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因此,利率市場化的關鍵在於放開貸款利率。
放開貸款利率,有幾種不同的方式可供選擇。一是完全放開,不加任何限制,這是一種真正市場化的辦法,二是規定利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三是規定利率變動的幅度。第二、三兩種辦法在一定范圍內都實行過,是一種半市場化的方式,局限性較大。因此,最好的選擇也許是採取第一種方式,如果要選擇第二、三兩種中的一種,則希望上限不要定得太低,下限不要定得太高,活動幅度不要定得太小,否則,利率市場化的意義不大。
❼ 如何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一是深化國有金融機構改革。推動已改制的國有商業銀行等各類國有金融機構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轉變經營機制和增長方式,加強對基層機構的管理。理順落實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正確處理好金融促進經濟發展與防範金融風險的關系,切實提高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質量,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二是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中小金融企業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擴大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農村,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鼓勵各類銀行設立不同形式的小企業信貸服務機構,完善落實擔保、貼息等扶持政策,提高中小企業貸款比重。積極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抓緊制訂《放貸人條例》。
三是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維護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和規范債券市場。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兼並重組,完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和回購等政策措施,推進發行制度改革,改善市場供求關系。積極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完善債券市場發行規則與監管標准。穩步發展期貨市場,探索農產品期貨服務「三農」的運作模式。
四是深化保險業改革,積極發揮保險保障和融資功能。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推進農業再保險和巨災保險體系建設。穩步發展與住房、汽車消費等相關的保險,積極發展建工險、工程險等業務。積極發展個人、團體養老等保險業務,推動健康保險發展。發揮保險公司機構投資者作用和保險資金投融資功能。強化法人機構和高管人員責任。
五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發揮市場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加快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完善中央銀行利率體系,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六是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監管合力,避免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繼續加強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跟蹤和評估,高度關注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狀況、金融機構流動性及資產負債變化,認真排查風險隱患,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維護市場秩序,確保金融體系安全。
❽ 金融體制改革取得哪些新成績
一、金融企業改革繼續深化
一是國有大型金融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繼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股份制改革並成功上市之後,中國農業銀行2009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2010年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2012年,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在香港整體上市。二是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有序推進。國家開發銀行由政策性銀行改造成股份制商業銀行,2008年正式掛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穩步推進,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改革方案獲國務院批准並完成200億元人民幣注資。三是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的金融組織制度改革創新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擴大到12個省(區、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較快。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縣域、基層和中西部地區延伸網點,基本實現鄉鎮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主要商業銀行均設立了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城市商業銀行、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快速發展。四是中小金融企業改革發展富有成效。光大銀行順利上市,中信銀行等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逐步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架構。信達、華融兩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革。五是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
二、金融市場改革發展取得新成績
一是銀行間債券市場迅速發展,形成以做市商為核心、金融機構為主體、其他投資者共同參與的分層有序的投資者結構,推出中小企業私募債。二是平穩推出創業板,擴大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范圍,新增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天津濱海三個國家級高新區,設立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推動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規范發展。三是推出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啟動轉融通業務試點,新增螺紋鋼、早秈稻等13個商品期貨新品種。四是出台《農業保險條例》,開展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試點。初步確定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推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放寬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股權等限制。五是推出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初步形成現貨與衍生品、場內與場外相結合,面向機構和個人的多層次黃金市場格局。六是積極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溫州設立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珠江三角洲、福建泉州和浙江麗水等地區開展金融改革試點。
三、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
一是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運行順利,在貨幣市場利率體系中的基準地位不斷鞏固。二是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擴大,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三是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2012年,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5‰擴大到1%。同時外匯市場干預大幅減少,國際收支狀況逐步改善。
四、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加快
一是推出進口核銷改革,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推廣至全國,取消貨物貿易外匯收支逐筆核銷。二是開展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提高投資總額度至2700億元人民幣。提高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投資總額度至800億美元,穩步增加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截至2012年末,累計批准24家RQFII機構、169家QFII機構和107家QDII機構的投資額度。三是全面取消強制結售匯制度。對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實行正負區間管理,取消頭寸下限管理。
五、金融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
一是初步建立逆周期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完善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監管體制,加強金融管理部門的信息溝通與監管協調。二是實施銀行業新監管標准,推動建立嚴格的動態資本約束、動態撥備等監管制度。推出創業板、主板和中小企業板退市制度,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建立現代保險監管框架,利差損、車貸險等歷史遺留風險逐步得到解決,財產險公司償付能力首次全部符合監管標准。三是有效化解了城市信用社等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查處了一批內幕交易、非法集資、地下錢庄等違法違規案件,規范發展民間借貸。四是成立保險保障基金公司,人民銀行和各金融監管部門成立了專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五是完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我國的首次金融部門評估規劃(FSAP)評估,評估結論總體積極、正面。
六、金融開放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放寬金融市場的外資准入限制。合資證券公司外方持股比例上限提高到49%,參股設立期貨經紀公司的股東擴大至所有境外金融機構,參股比例最高可達49%。包括境外央行、境外參加行、港澳清算行等在內的100家境外機構獲准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交強險業務對外資開放。截至2012年末,共有銀行業外資法人機構達42家,外國銀行分行95家;合資證券公司13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43家,合資期貨公司3家;外資保險公司55家。二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至全國,境外地域范圍不受限制。三是允許境內機構以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和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到境內直接投資。允許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和境內非金融企業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在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等試點,建設香港等人民幣離岸中心。四是與韓國、馬來西亞等1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額超過1.6萬億元人民幣。五是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辦人民幣對馬來西亞林吉特、俄羅斯盧布交易,啟動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增加澳大利亞元和加拿大元對人民幣的交易。推出人民幣對泰銖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對韓元、越南盾、泰銖、寮國基普、哈薩克堅戈5種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銀行櫃台直接掛牌交易。
七、國際和地區金融合作日益擴大
一是加強與港澳台地區金融合作。落實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補充協議,允許港澳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廣東設立異地支行,推動滬深港交易所聯合設立合資公司。加強海峽兩岸在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下的金融合作,簽訂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二是深化區域及金融合作。推動清邁倡議多邊化資金規模擴大至2400億美元,與其他金磚國家就貨幣互換、開發性融資等合作達成共識,利用區域性開發機構加強與拉美、非洲等地區的金融合作。推進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英經濟財金對話等平台下的雙邊金融合作。三是積極利用二十國集團等平台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目前我國已是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排名上升至第三位。全面參與國際清算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等國際標准制定機構各項工作。
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實施新修訂的《保險法》,國務院審議通過《徵信業管理條例》。出台《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等,修訂出台《證券投資基金法》和《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發布《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初步構建和完善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法規框架。二是支付體系和統計體系建設扎實推進。農村支付服務建設初見成效,推動和規范銀行卡業務和新興支付業務發展。正式統計並發布社會融資規模數據。三是徵信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12年末,已為1858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8.2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基本完成機構信用代碼全國推廣應用工作。四是順利結束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A)互評估後續報告程序,反洗錢監管、監測范圍擴大到支付機構。五是金融信息化建設加快。在全國穩步推進銀行卡晶元化遷移,發布銀行業標准體系和金融移動支付技術系列標准,開展儲蓄國債(電子式)網上銀行銷售試點。
❾ 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應該以銀行為主導還是以市場為主導並說明理由
以市場來為主導!自!
理由:1國家的經濟體系是一個開放式的市場,我國傳統的銀行是以貸款為主要業務,如此一來,就會導致一個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二就是以後無法與國外大型的投資銀行相比,競爭力會大大減弱。
SO,應該是以市場為主導進行創新和改革,提高國內銀行與國際大型投資銀行的競爭力,才能最終實現金融體制的改革
回答完畢~
❿ 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應著重於哪些方面
一要深化國有銀行改革。鞏固和發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成果。推進中國農專業銀行股份屬制改革。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重點進行國家開發銀行改革。
二要加快農村金融改革。構建分工合理、投資多元、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充分發揮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農村金融中的骨乾和支柱作用,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為"三農"服務的功能。適當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鼓勵各類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機構。探索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新型金融組織,加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積極解決農村貸款難問題。
三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穩步發展股票市場,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市場。進一步加強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推進股票、債券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切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強市場監管。
四要深化保險業改革,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險服務水平和防範風險能力。
五要推進金融對外開放,提高開放水平。
六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健全監管協調機制,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穩定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