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有哪些
將軍女兒耿瑩:執著守望中國文化 讓歷史永不褪色
【進入論壇】【推薦朋友】【關閉窗口】 2008年01月15日 13:30
王潮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正是華夏文明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自信、包容、剛柔並濟、胸懷浩瀚的品質,使多個民族和諧相融,歷經數千年演繹著知性『人生』。」談到中國文化時,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會長耿瑩女士說得真切激動。
任重道遠——這是耿瑩女士對中國文化遺產現狀的一句話總結。作為著名外交家耿飆之女,離開部隊工作崗位的耿瑩,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和宣傳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走進她的辦公室,立刻能感受到濃濃的中國文化氛圍。與這位年近七旬的女性相對而坐,暢談軍旅人生。從搖籃之中走過戰爭的耿瑩,對軍人與文化有著獨特的理解。
留住最美的歷史
中華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社會習俗、傳統節日、山河風貌、名勝古跡、禮儀情操、工藝服飾等等,有萬里長城、敦煌莫高窟、景泰藍工藝……截至2007年6月,我國已有35處名勝古跡與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談到我國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深遠影響,耿瑩無法掩飾她的激動之情,同時也提出了她的擔憂。
由於保護不力、開發過度,中國部分文化遺產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人文古跡、傳統文化因為各種原因遭受了嚴重的損傷,比如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現在只剩下2500公里;鎖陽城、龍門石窟等寶貴的人文景觀,其奇妙的構造形態無不令世人嘆為觀止,遺憾的是用於這些超凡藝術建築的雕刻工藝業已失傳。如今在敦煌前流連忘返的遊客與專家,都清楚地看到這些歷史文化遺跡正在經受風雨的侵蝕,如不加以科學、完善的保護,完全有可能風化甚至消失。
懷著對文化遺產珍惜與保護之情,近年來耿瑩與多位同仁一起,奔赴全國各地考察文化遺產情況。他們組織了與德國特里爾文化遺產保護團體的交流會,希望通過國際間的合作找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辦法。《中華遺產》雜志就是耿瑩極力支持和推薦的有行業影響力的學術雜志,該刊為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奏響保護強音
耿瑩青年時期就熱愛祖國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藝術的感染。她37歲時開始專攻國畫,創作了《聽琴》、《文姬歸漢圖》、《游園驚夢》等作品,並入選全國美展。她與母親及甘肅慶陽旅遊局一起策劃,將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慶陽香包」刺綉工藝品在北京的雙年會展上推出,使這項民族藝術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弘揚;她在貴州關嶺縣發現裸露的三疊紀、白堊紀地層以及一個完整的27米長的魚龍化石,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後得到有效保護;在推進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的成功建立上,耿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去年5月,耿瑩的母親趙蘭香攜全家回甘肅慶陽老家探親,看到家鄉還有一些孩子因為貧困上不起學,全家人毅然決定將耿飈及家人珍藏和收集的字畫拍賣,所得資金350萬元已投入「趙蘭香慶陽女童教育基金」,用於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女童完成學業。回憶這樁往事,耿瑩感慨萬分。國家正在發展與強大之中,許多貧困地區需要人們伸出友愛之手,許多被人遺忘的文化遺跡需要人們時時盡到保護的責任。在父輩的影響下,耿瑩將她的民族情懷灑落在每個需要的角落,借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這個平台,讓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的呼聲漸漸成為社會共識。
讓歷史永不褪色
在長期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耿瑩深深感受到,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政府的支持、全社會的關注、大量財力物力的投入,是保護現有文化遺產的迫切之需。她認為,需要利用各種有效手段,使流失到海外的文化遺產回歸祖國,同時,要強化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她說,中國文化遺產遍及祖國各地,保護好文化遺產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談到眼下保護文化遺產要做的工作,耿瑩滔滔不絕:「要盡最大可能搶救各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拍攝電視劇、紀錄片、專題片,舉辦文化活動,積極參與政府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項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可視的、動態的、立體的、原生態的保護。」
耿瑩下一步將參與組織進行「文化遺產萬里行」、「遺產標識系統工程」、「瓜州縣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保護東亞傳統造紙工藝與紙張修復工藝項目」等多項主題活動。這些活動都堅守一個主旨,就是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行為,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讓大家從被動到主動,從意識到行為,將保護文化遺產當作每個中國人必須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