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源基金會的使命
「博源基金」致力於研究「當代中國問題」。其使命是在實證的基礎上,運用規范的學術方法對中國近三十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制度結構和國際環 境變遷做出理論解釋和評價,並探討未來三十年中國發展的走向和路徑選擇。
我們認為「當代中國問題」可以表述為:中國的社會轉型,即從一個前現代性(傳統)社會轉變到一個現代性社會。這一轉型自晚清始已經歷了一百 多年的歷程,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未完成的計劃」(哈貝馬斯)。重新提出這一目標,並有序地推進這一進程關乎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是對政治家、社會精 英和民眾的社會歷史責任感的呼喚。
在關於「當代中國問題」的研究中,「現代化」是一個更為普遍使用的主題詞。在這一敘事版本中「當代中國問題」被視為一個以經濟現代化為主要目標的進 程,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成為這一進程的主線,而政治、社會、文化領域的發展則被看作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派生的、最終由經濟決定的問題。
我們之所以用「現代性」而不是「現代化」來表述中國發展的目標,是因為盡管兩者之間有同一性,但又有著不同的含義。「現代性」是指歐洲啟蒙運動所倡 導的自由、理性、個人權利等核心價值觀和以此為基礎建立的市場經濟、民主政體和民族國家等一整套制度,即現代文明秩序;而「現代化」在中國的語境中主要是 指經濟的發展和民眾福祉的改善,亦被理解為「民富國強」。「現代性」和「現代化」構成了中國一百多年來社會轉型的兩個不同主調的「雙重變奏曲」(李澤 厚),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前者總是被後者所淹沒。
「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提出是理念上和政策上的重大突破。作為理念,需要更深入的解讀和闡述,使之提升成為廣大民眾所認同的價值觀。「以人 為本」不應理解為「民生」的同義詞,首先要以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為本,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秩序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作為基本的政策,要有制度的支撐,否則要 么淪為空泛的口號,要麼變成利益集團獲取「正當性」(韋伯) 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