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解思深的研究方向
1.納米碳管及其它一維納米材料陣列體系的制備方法研究,模板生長和可控生長機理研究;內嵌或外包附及金屬摻雜的研究。
2. 納米碳管及其它一維納米材料陣列體系的的結構和譜學研究。
3.納米碳管及其及其它一維納米材料、陣列體系的物性研究。
4.納米碳管及其它一維納米材料作為復合材料中加強材料的應用,界面結構和性質研究。 1978-1991年期間,主要研究高溫氧化物超導體的合成、相關系和晶體結構。「低溫和強磁場下的超高壓裝置和應用於固體物理研究」獲98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自1992年,主要研究一維納米材料(碳納米管)和其它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及力學、熱學、光學和輸運性能。1992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碳納米管的研究,在定向碳納米管的制備、結構和物理性質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進展。先後在Science、Nature上發表三篇文章,並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B,Appl. Phys. Lett.,Adv. Mater.等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論文被引用2500餘次。2000年ISI經典論文獎(1981-1998),2000年喬口隆基基金會材料獎,2000年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2001年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2年周培源基金會物理獎。 1.針對碳納米管的制備過程中,碳納米管的直徑、取向和結構無法控制的問題,發展了多層碳納米管制備過程中對碳納米管直徑和取向的控制生長的方法。發明了把納米催化劑顆粒嵌入多孔Si02襯底的模板生長碳納米管的CVD工藝。制備出離散分布的、高密度和高純度的定向碳納米管列陣。列陣中幾乎所有的碳納米管呈直線狀,它們的直徑均勻(約20mn)、彼此平行、且均保持與襯底垂直。碳納米管之間的距離為100nm左右,其間只含有極少量的雜質。這——方法解決了在常規的方法中所得到的碳納米管混亂趨向、互相糾纏或燒結成束並含夾雜的問題(Science,1996)。在制備方法上,成功地實現了碳納米管的直徑和取向的控制生長,他們的成果有助於碳納米管的物性的研究,也促進了碳納米管的場發射的應用研究,得到國際技術發明周報(1nsideR&D)的高度評價。此文章已成為該領域內的基本文獻,被經常引用。此文章還被ThomsonScientific(ISI)評為1981—1998年經典論文。
2.改進了制備大面積、離散分布的碳納米管列陣的新工藝,利用改進後的基底,成功地控制了碳納米管的生長模式,實現了催化劑顆粒集中在碳納米管頂部的頂端生長方式,並大批量地制備出大面積、離散分布的超長的碳納米管列陣。製得的碳納米管的直徑均勻,約為20nm,間距為100nm,碳納米管的長度達2mm,比國際上現有的碳納米管提高了1—2個數量級。這一工作在Nature上發表,並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英國金融時報》(B.K.FinanciMTimes)報道為長碳納米管問世了;有關內容被M.Terrones寫入專著《Na—notubes》。有關超長碳納米管的工作,被國內評為1998年十大基礎研究進展之一及1999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3.超長碳納米管的成功制備為採用常規實驗手段測試碳納米管的性能提供了條件。利用種小型拉伸裝置首次對碳納米管的拉伸特性進行了研究,得到的碳納米管的楊氏摸量和抗拉強度分別為0.45±0.23TPa和1.72±0.64GPa。與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得到的結果相比較,得到的碳納米管的力學性能偏低。理論分析發現多層碳納米管中存在的大量缺陷及拉伸過程中多層碳納米管的管壁中碳原子層(石墨層)之間的相對滑動是導致碳納米管力學性能偏低的主要原因。用原子力顯微鏡(AFM)研究了單個多層碳納米管在半徑方向的壓縮性質。在原子力顯微鏡中採用金剛石針尖和輕敲模式(tappingmode)測定分散在硅襯底上的碳納米管在半徑方向的楊氏模量,發現碳納米管的徑向壓縮性與石墨大不相同,其彈性模量隨所加的壓力的增加而增加,最後達到的飽和值遠高於石墨的彈性模量。
4.研究了超長碳納米管的光學、電學及熱學輸運性質。碳納米管的光學性質一直是人們十分關心的科學問題。他們首先成功地把碳納米管分散在溶液中,形成透明的、含有碳納米管的液體,然後用四波混頻的方法測出碳納米管的三階光學非線性系數X3。這是首次觀測到的碳納米管的三階光學非線性效應。在碳納米管熱導性質的研究中,他們採用了一種新的自加熱3法測量了超長碳納米管的熱導率、比熱和熱擴散系數,發現碳納米管的熱導率比理論預計的要低許多,比理想石墨的熱導率低約兩個數量級;在實驗溫度范圍內(10-300K),碳納米管的比熱在整個溫區內隨溫度呈很好的線性關系。
5.在電弧放電法生長多層碳納米管的動力學研究中,得到了分形、彌散及圖斑生長的三種模式;在制備單層碳納米管的研究中,產量和質量均接近國際水平,並制備出世界上最細的碳納米管,其管徑接近了理論極限(Nature,2000),BBCNewsOnline對他們的結果給予了報道。同時在碳納米管與聚合物的納米復合材料的研究及在納米管內填充金屬和半導體研究上,取得了有特色的進展。
B. 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的競賽章程
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簡章(修訂版)
一、宗旨
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為教育部委託主辦的大學生科技活動,目的在於培養人才、服務教學、促進高等學校力學基礎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有助於高等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有助於增進大學生學習力學的興趣,吸引、鼓勵廣大青年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有助於發現和選拔力學創新的後繼人才。
二、組織
1. 本項競賽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和周培源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力學學會教育、科普工作委員會、各省(市)、自治區力學學會與一所高校協辦,並委託《力學與實踐》編委會承辦。協辦高校每屆輪換。
2. 競賽有關信息,包括競賽報名通知、簡章、獲獎名單等在《力學與實踐》雜志及中國力學學會網站公布。
3. 競賽設領導小組與組織委員會,領導小組由教育部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周培源基金會與相關單位負責人組成,負責競賽的全盤安排和協調工作,組織委員會具體負責競賽的動員、報名、競賽監考與授獎工作。命題及評獎工作由上屆團體冠軍學校負責組織,命題學校不參加該屆競賽。命題小組成員不得參加任何與該屆競賽相關的輔導與答疑。
4. 競賽的分領導小組與分組織委員會由協助承擔競賽活動的各省(市)、自治區的力學學會組織成立。
三、參賽對象與報名方式
1.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港澳台地區年齡在30周歲(含)以下(競賽當年12月底不滿31周歲)的在校大學專科、本科及研究生均可報名參加。
2. 由高等學校(研究所)直接向所在省、市、自治區或特區競賽分組織委員會報名。具體報名事宜見當年通知。
四、競賽與評獎
1. 力學競賽的基礎知識覆蓋理論力學與材料力學兩門課程的理論和實驗,著重考核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競賽包括個人賽和團體賽,個人賽採用個人閉卷筆試方式,團體賽採用團隊課題研究方式。
3. 個人賽試卷由組委會按保密信函寄達各省(市)競賽分組織委員會,由分組織委員會就近安排考場,全國同時進行考試,各分組織委員會聘請有經驗的力學教師集中閱卷。
4. 各省(市)提交本賽區的優秀個人名單(前5%,至多50位)和優秀團隊(至多5個)及其成員名單。以學校為單位組隊,每個學校至多一隊,每隊由3人組成。不能單獨組隊的學校可以在本地區跨校組隊一次。並將名單中所涉及的參賽者試卷用特快專遞寄達組委會。組委會根據成績選拔出20個團隊參加決賽。
5. 由競賽組織委員會組織專家組進行最終評定,根據個人賽成績評定出全國競賽個人特等獎5名,一等獎15名、二等獎30名、三等獎、優秀獎人數分別為賽區參加人數的5%,15%。
6. 團體賽集中於一地進行,團體賽方式由命題學校確定。根據團體賽成績最終評出團體競賽一等獎1隊、二等獎3隊和三等獎6隊。
7. 各省(市)可自行評出本賽區優勝獎,可命名為「第*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省(市)、自治區名稱)*等獎」。
8. 為了確保競賽的公正性,競賽組織委員會將任命仲裁小組,對有爭議的問題加以裁決。
五、頒獎
競賽每兩年舉行一次,將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上給全國競賽優勝者授獎。
六、經費
參賽單位按有關規定向賽區組委會交納競賽報名費。
C. 周培源基金會的業務范圍
募集資金 獎勵資助 咨詢服務 學術交流
D. 捐贈行為對個人所得稅的影響
1.國稅函〔2001〕164號
納稅人將其應納稅所得通過光華科技基金會向教育、民政部門以及遭受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個人在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扣除。
2.(國稅發〔2001〕214號)
納稅人向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個人在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扣除。
3.(國稅函〔2002〕890號)
納稅人通過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對下列宣傳文化事業的捐贈,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捐贈額未超過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一)對國家重點交響樂團、芭蕾舞團、歌劇團、京劇團和其他民族藝術表演團體的捐贈。
(二)對公益性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革命歷史紀念館的捐贈。
(三)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捐贈。
(四)對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所屬的非生產經營性的文化館或群眾藝術館接受的社會公益性活動、項 目和文化設施等方面的捐贈。
4.(國稅函〔2002〕973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對納稅人通過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在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允許在稅前扣除。
5.對(國稅函〔2003〕78號)
通過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納稅人在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允許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扣除。
6.(國稅函〔2003〕722號)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納稅人向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的捐贈,並用於法律援助事業的,可按稅收法律、法規規定的比例在所得稅前扣除。
7.(國稅函〔2003〕762號)
對納稅人向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捐贈,可納入公益救濟性捐贈范圍,個人所得稅納稅人捐贈額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允許在稅前扣除。
8.(國稅函〔2003〕763號)
對納稅人通過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的捐贈,個人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允許在個人所得稅前扣除。
9.(財稅〔2003〕224號)
對工商企業訂閱《人民日報》、《求是》雜志捐贈給貧困地區的費用支出,視同公益救濟性捐贈,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的比例,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予以稅前扣除。
10.(國稅函〔2004〕341號)
納稅人通過閻寶航教育基金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個人在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部分,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扣除。
11.(財稅〔2005〕127號)
個人通過中國境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第四屆全國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籌委會和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籌委會的捐贈,可按現行稅法規定的公益、救濟性捐贈辦法,准予個人在其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在所得稅前扣除。
12.(國稅函〔2005〕952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對納稅人向中國高級檢察官教育基金會的捐贈,捐贈額在申報的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稅前扣除。
13.(國稅函〔2005〕953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對納稅人向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的捐贈,捐贈額在申報的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稅前扣除。
14.(財稅〔2006〕73號)
對個人通過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孤殘兒童救助基金管理委員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中華文學基金會、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和中國公安英烈基金會用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個人在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前扣除。
15.(財稅〔2006〕84號)
對個人通過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用於艾滋病防治事業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個人在申報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稅前扣除。
16.(國稅函〔2006〕324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對納稅人通過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未超過申報的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據實扣除。
17.(國稅函〔2006〕326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對納稅人通過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未超過申報的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據實扣除。
18.(國稅函〔2006〕447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對納稅人通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和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未超過申報的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據實扣除。
19.(國稅函〔2006〕1253號)
對納稅人通過中國禁毒基金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未超過申報的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准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扣除。
20.(財稅〔2006〕164號)
對個人通過中國華僑經濟文化基金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用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個人在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實行稅前扣除。
21.(財稅〔2006〕171號)
對個人通過公益性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向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中心用於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捐贈,在申報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稅前扣除。
22.(財稅〔2007〕98號)
個人通過中國境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籌委會的捐贈,可按現行稅法規定的公益、救濟性捐贈辦法,准予個人在其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在所得稅前扣除。
23.(財稅〔2007〕112號)
自2007年1月1日起,對個人通過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基金會、中國職工發展基金會、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中遠慈善基金會、張學良基金會、周培源基金會、中國孔子基金會、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中國電影基金會、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中國麻風防治協會、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和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等16家單位用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個人在申報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
24.(財稅〔2009〕94號)
對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捐贈亞運會、大運會和大冬會的資金、物資支出,在計算個人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予以稅前扣除。
可以全額扣除的情況有:
1.(財稅〔2000〕21號)
對公益性青少年活動場所暫免徵收企業所得稅;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對公益性青少年活動場所(其中包括新建)的捐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准予全額扣除。
本通知所稱公益性青少年活動場所,是指專門為青少年學生提供科技、文化、德育、愛國主義教育、體育活動的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的公益性場所。
2.(國稅發〔2000〕24號)
社會力量資助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研究開發經費稅前扣除問題:個人的所得(不含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用於對非關聯的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究開發經費資助的,可以全額在下月(工資、薪金所得)或下次(按次計征的所得)或當年(按年計征的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時,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不足抵扣的,不得結轉抵扣。
3.(財稅〔2000〕30號)
個人通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包括中國紅十字會)向紅十字事業的捐贈,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准予全額扣除。
4.(財稅〔2000〕97號)
對個人通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和政府部門向福利性、非營利性的老年服務機構的捐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准予全額扣除。
5.(財稅〔2001〕28號)
縣級以上(含縣級)紅十字會的管理體制及辦事機構、編制經同級編制部門核定,由同級政府領導聯系者為完全具有受贈者、轉贈者資格的紅十字會。捐贈給這些紅十字會及其「紅十字事業」,捐贈者准予享受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全額扣除的優惠政策。
由政府某部門代管或掛靠在政府某一部門的縣級以上(含縣級)紅十字會為部分具有受贈者、轉贈者資格的紅十字會。這些紅十字會及其「紅十字事業」,只有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號召開展重大活動(以總會文件為准)時接受的捐贈和轉贈,捐贈者方可享受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全額扣除的優惠政策。除此之外,接受定向捐贈或轉贈,必須經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認可,捐贈者方可享受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全額扣除的優惠政策。
6.(財稅〔2001〕103號)
個人通過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向農村義務教育的捐贈,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的所得額中全額扣除。
7.(財稅〔2003〕204號)
對個人向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和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和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的捐贈,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
8.(財稅〔2004〕39號)
納稅人通過中國境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事業的捐贈,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
9.(財稅〔2004〕172號)
對個人通過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福利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煤礦塵肺病治療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用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
10.(財稅〔2006〕66號)
對個人通過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用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准予在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
11.(財稅〔2006〕67號)
對個人通過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用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准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
12.(財稅〔2006〕68號)
對個人通過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用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准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
13.(財稅[2007]155號)
自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止,個人通過全國縣級以上總工會(不含各級行業性工會和各類企業工會)用於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准予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前全額扣除。
14.(財稅〔2008〕104號和財稅〔2010〕59號文
自2008年5月12日起,對企業、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向受災地區的捐贈,允許在當年企業所得稅前和當年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
E. 科學家周培源資料出生於幾幾年死於幾幾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蘇省宜興縣人。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專活動家。屬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1924年周培源畢業於清華學校,1927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是加州理工學院畢業的第一名中國博士生。1929年回國後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九三學社第四屆中央常務委員,第五、六屆中央副主席,第七、八屆中央主席,第九屆中央名譽主席。
1993年,經中國有關部門的批准,正式成立周培源基金會。
F. 廣州:向外地教育機構捐贈 抵消個稅問題
不可以抵扣的!
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的單位:
中國紅十字總會
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
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
中華慈善總會
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
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
宋慶齡基金會
中國福利會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中國扶貧基金會
中國煤礦塵肺病治療基金會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
中國綠化基金會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
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
企業在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個人在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准予在稅前扣除。
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
中國綠化基金會
中國之友研究基金會
光華科技基金會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
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
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
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
閻寶航教育基金會
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
中國高級檢察官教育基金會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
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
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
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
中華文學基金會
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
中國公安英烈基金會
中國華僑經濟文化基金會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
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
中國禁毒基金會
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基金會
中國職工發展基金會
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
中遠慈善基金會
張學良基金會
周培源基金會
中國孔子基金會
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
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
中國電影基金會
中華環保聯合會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
中國麻風防治協會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
G. 周培源力學競賽簡介
一、宗旨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為教育部委託主辦的大學生科技活動,目的在於培養人才、服務教學、促進高等學校力學基礎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有助於高等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有助於增進大學生學習力學的興趣,吸引、鼓勵廣大青年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有助於發現和選拔力學創新的後繼人才。
二、組織
1.
本項競賽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和周培源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力學學會教育、科普工作委員會、各省(市)、自治區力學學會與一所高校協辦,並委託《力學與實踐》編委會承辦。協辦高校每屆輪換。
2.
競賽有關信息,包括競賽報名通知、簡章、獲獎名單等在《力學與實踐》雜志及中國力學學會網站公布。
3.
競賽設領導小組與組織委員會,領導小組由教育部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周培源基金會與相關單位負責人組成,負責競賽的全盤安排和協調工作,組織委員會具體負責競賽的動員、報名、競賽監考與授獎工作。命題及評獎工作由上屆團體冠軍學校負責組織,命題學校不參加該屆競賽。命題小組成員不得參加任何與該屆競賽相關的輔導與答疑。
4.
競賽的分領導小組與分組織委員會由協助承擔競賽活動的各省(市)、自治區的力學學會組織成立。
H. 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分科目嗎
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簡章(修訂版)
一、宗旨
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為教育部委託主辦的大學生科技活動,目的在於培養人才、服務教學、促進高等學校力學基礎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有助於高等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有助於增進大學生學習力學的興趣,吸引、鼓勵廣大青年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有助於發現和選拔力學創新的後繼人才。
二、組織
1. 本項競賽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託,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和周培源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力學學會教育、科普工作委員會、各省(市)、自治區力學學會與一所高校協辦,並委託《力學與實踐》編委會承辦。協辦高校每屆輪換。
2. 競賽有關信息,包括競賽報名通知、簡章、獲獎名單等在《力學與實踐》雜志及中國力學學會網站公布。
3. 競賽設領導小組與組織委員會,領導小組由教育部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周培源基金會與相關單位負責人組成,負責競賽的全盤安排和協調工作,組織委員會具體負責競賽的動員、報名、競賽監考與授獎工作。命題及評獎工作由上屆團體冠軍學校負責組織,命題學校不參加該屆競賽。命題小組成員不得參加任何與該屆競賽相關的輔導與答疑。
4. 競賽的分領導小組與分組織委員會由協助承擔競賽活動的各省(市)、自治區的力學學會組織成立。
三、參賽對象與報名方式
1.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港澳台地區年齡在30周歲(含)以下(競賽當年12月底不滿31周歲)的在校大學專科、本科及研究生均可報名參加。
2. 由高等學校(研究所)直接向所在省、市、自治區或特區競賽分組織委員會報名。具體報名事宜見當年通知。
四、競賽與評獎
1. 力學競賽的基礎知識覆蓋理論力學與材料力學兩門課程的理論和實驗,著重考核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競賽包括個人賽和團體賽,個人賽採用個人閉卷筆試方式,團體賽採用團隊課題研究方式。
3. 個人賽試卷由組委會按保密信函寄達各省(市)競賽分組織委員會,由分組織委員會就近安排考場,全國同時進行考試,各分組織委員會聘請有經驗的力學教師集中閱卷。
4. 各省(市)提交本賽區的優秀個人名單(前5%,至多50位)和優秀團隊(至多5個)及其成員名單。以學校為單位組隊,每個學校至多一隊,每隊由3人組成。不能單獨組隊的學校可以在本地區跨校組隊一次。並將名單中所涉及的參賽者試卷用特快專遞寄達組委會。組委會根據成績選拔出20個團隊參加決賽。
5. 由競賽組織委員會組織專家組進行最終評定,根據個人賽成績評定出全國競賽個人特等獎5名,一等獎15名、二等獎30名、三等獎、優秀獎人數分別為賽區參加人數的5%,15%。
6. 團體賽集中於一地進行,團體賽方式由命題學校確定。根據團體賽成績最終評出團體競賽一等獎1隊、二等獎3隊和三等獎6隊。
7. 各省(市)可自行評出本賽區優勝獎,可命名為「第*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省(市)、自治區名稱)*等獎」。
8. 為了確保競賽的公正性,競賽組織委員會將任命仲裁小組,對有爭議的問題加以裁決。
五、頒獎
競賽每兩年舉行一次,將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上給全國競賽優勝者授獎。
六、經費
參賽單位按有關規定向賽區組委會交納競賽報名費。
I. 周培源基金會的介紹
80年代末期,周培源先生和夫人將他們珍藏多年的古代書畫真跡無償捐獻給中國無版錫市博物館,權然後又將政府頒發的獎金全部捐給了他們的家鄉和他們工作、學習過的學校。周培源夫婦的愛國行動深深教育了全社會,使得一些朋友、學生、同事和單位紛紛捐款,設立以周培源先生命名的各種獎金和基金,用以資助獎勵科研、教育、文化以及和平事業。為了更好的發揮基金的作用,經中國有關部門的批准,1993年周培源基金會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