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孫運璇的生平
1934年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由於當時東北在日本人管制之下,日本人尤不願東北訓練出來的人才,迴流關內,孫運璇只好改扮商人進入關內。回國後,孫運璇先與母親前往天津,投靠當律師的父親,後又經介紹加入江蘇省連雲港電廠建設。1936年因為發表的論文「配電網新演算法」受到賞識,而加入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參與湘潭湘江電廠的籌備與建設。
1937年,抗日軍興,孫運璇一開始從事戰時臨時電廠的裝配工作,後又接受指示,在中央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就地組織了一個騾隊,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徒步越過秦嶺與大巴山,將湘江電廠鍋爐,從陝西遷移到重慶大後方去。後來他又奉派至青海,蓋了當地第一座的電廠,並擔任廠長。西寧電廠籌建時,正值抗戰緊張,交通不便,物資維艱。為了保證兩台機電設備安全無損,孫運璇先生曾親自到重慶監督運送。
而後由於他在遷廠與建廠方面的表現,1942年,中央決定派遣孫運璇等人,前往美國田納西水壩管理局參觀見習,並獲准在美國進修,以便從事戰後復員的工作,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孫運璇奉命抵台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的機電處長,負責修復台灣電力系統。當時的台灣電力在盟軍轟炸下可謂千瘡百孔,發電量只有正常的十分之一。而原服務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三千名日籍技術員,卻奉令必須撤退回日本。孫運璇在日籍技術人員紛紛返國,手中缺人又缺料的情況下,與台籍工程師朱江淮等人合作,找來了一群尚在就學的台北工專、台南工專三、四年級學生,四處拼湊零件,一邊修理,一邊學習,在五個月內復原了台灣80%的供電系統,展現了他於技術專業與工程管理方面的長才。1950年,國共內戰失利後,遷台的國民黨當局外匯存底將近枯竭,可說是瀕臨破產。同年,孫運璇升任總工程師。經過多方交涉,孫運璇終於向美國西屋公司借貸了200萬美金,陸續完成了烏來水力發電所、台灣東西部配電聯絡線、立霧發電所、新竹變電所等設施。其中又以台灣第一個自力設計安裝的烏來水利發電廠最具重要性。由於這個階段的成績,美國也才恢復對台電的信心,加上朝鮮戰爭爆發後,美政府重新支持台灣國民黨當局等重要因素,美國開始大力支援台灣的電力建設。至1957年,台電的發電容量已經躍升了一倍。在此階段,由於水力發電的不可靠,孫運璇決定了台電未來「火主水從」的電力政策,大力發展火力發電,結束了台灣輪流停電的歲月。
此後近二十年,孫運璇由處長、總工程師、一路升至台電的總經理,任內爭取美國對大甲溪綜合開發計劃的支援,規劃德基水庫,並引進「目標管理」的公司制度,執行「鄉村電氣化」,在鄉村不惜成本鋪設電力網路,使台灣電力普及率超越當時的日本、韓國,達到99.7%,而由於員工力行所謂的「台電文化」,台風天中辛苦修復電力設備的台電員工形象,也是在這個時期深入台灣民眾的心目中。
1964年,因為在台電的成績受到世界銀行的青睞,且考慮到家中人口浩繁,薪水不敷開銷,孫運璇同意受聘前往當時受世界銀行扶助的奈及利亞國家電力公司,擔任執行長的職務。在任職的三年內,孫運璇率領國際團隊推動尼日河水力發電計劃,奈及利亞的發電量因此增加了88%。不過因在台母親病重,且孫運璇遵守當年對陳誠「回國服務」的諾言,因而於1967年辭職返台。
孫運璇早年任職台電期間,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在二次大戰後,找了數百位專科學生,日以繼夜、不眠不休地搶修全省遭到戰爭破壞的電力設施,結果竟然在五個月內讓台灣全省的電力恢復正常供應達到八成,打破了日本人看笑話的「三個月後,台灣將一片黑暗」譏諷預言,也創造了第一個「孫氏奇跡」 。 隨後,孫運璇先後出任過台當局「交通部長」與「經濟部長」,全力推動各項經建計劃,讓台灣能在島內外經濟危難中持續發展茁壯,創造了第二個「孫氏奇跡」 。
1967年底,以技術官員身份受台灣當局高層重視孫運璇在嚴家淦「內閣」中,擔任「交通部長」一職。孫上任後,首先推行農村「村村有道路」的政策,此後「交通部」在全台灣島廣建道路,奠立了台灣汽車交通的基礎。而此時正值十大建設之規劃期,而十大建設之中,與交通有關者共有六項,包括北回鐵路、中正機場、台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南北高速公路,均由孫運璇負責規劃。
1969年,因「經濟部長」陶聲洋突罹癌過世,孫運璇轉任「經濟部長」。1970年,台灣對外貿易第一次出現盈餘。不過隨後發生國民黨當局退出聯合國事件與1973年的第一次能源危機,卻嚴重打擊了台灣經濟。身為內閣中的「經濟部長」,孫運璇率團訪問沙烏地阿拉伯,以經濟合作計劃換取穩定的中東油源。不過國際原油價格飛漲,台灣也陷入物價蠢蠢欲動的窘境。孫運璇基於個人信念,本來對於物價管制十分堅持,不過最後還是接納經濟學者的意見,與李國鼎等人建議政府放手讓民生用品價格一次漲足,以消除預期心理,最終化解經濟危機。 為挽回各方對台灣經濟的信心,1972年開始,蔣經國內閣開始一連串的經濟發展計劃。1973年,孫運璇力排眾議,仿效韓國的「科技研究院」,成立以當局資金為主的半官方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突破當局法規限制,以高薪聘請歸國學人,從事產業研發。當時立法院認為工研院乃政府出資,卻因財團法人之地位,當局並沒有管理權而大力反對,後因孫運璇堅持才得以成立,孫運璇也因此被稱為「工研院之父」。
1974年,「經濟部長」與相關官員規劃甚久的十大建設正式啟動。該計劃除了創造就業,台灣也藉此開始推動產業轉型,諸如「中國鋼鐵」、「中國造船公司」、「中石化」,都在這時候孕育出來,成為台灣重工業的基礎。同年,孫運璇經與旅美學人潘文淵深談之後,決定半導體產業為台灣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的經濟發展重點。於一片反對聲中,以官位去留做為宣示的他,在堅持成立工研院技術顧問委員會後,終於自美國RCA(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技術移轉(後稱為RCA計劃),取得了集成電路的技術。
1977年,孫運璇極力協調「國防部」,徵用新竹所在的科學園區的用地後,並於1980年代初順利完工。儼然成為台灣科技產業的主要基地與集成電路示範工廠的該園區落成後,台灣成為當時可以生產集成電路的少數地區之一。事實上,孫運璇一手擎劃的工研院與半導體也皆成為1980年代-2000年代的台灣產業火車頭,今許多科技業名人如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人,均出自工研院,而21世紀初的台灣首富張忠謀於建立台積電前也擔任過工研院院長。 運璿提出「台灣地區許多極具觀光價值之天然資源遭受損害,應採取有效措施予以維護」,隨即在1979年4月「行政院」院會通過「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其中指定玉山、墾丁、雪山、大霸尖山、太魯閣、蘇花公路、東部海岸公路等地區為「國家公園」預定區域,並指示內政部應積極辦理。於1980年,「國家公園」之規劃設立首次被列為政府重要施政計劃之一,並首次獲得政府正式編列共計345萬元之規劃建設國家公園經費。主要以原訂之墾丁國家公園為規劃對象,加上當時內政部長張豐緒,系屏東人,對墾丁一帶極為熟悉,本身熱愛山林,對自然保育及國家公園之推動積極熱心,是爾後墾丁國家公園得以在萬難中,優先規劃設立之主因。墾丁國家公園最終於1982年9月1日正式成立,台灣地區首座「國家公園」終告誕生。
而當時對於台灣地區經濟及國際情勢風風雨雨的1970年代,孫運璿任行政院長的第一個挑戰是中美斷交事件。當時孫運璿除了以愛國捐獻活動來化解民間對美國與政府的不滿,並宣布開放自由出國觀光的政策如期施行,新竹科學園區也依照預定計劃,於台美斷交十日後開工,吸引許多台灣旅外科技人士回國創業,希望藉此挽回國民對國家的信心,孫運璿本人也運用他在美國及國際間所布下的人脈維持住中美關系,並推動美國國會於1979年通過台灣關系法,讓台美雙方在斷交後依然保持實質關系。
1979年,台灣爆發美麗島事件,國民黨政府藉由事端大量鏟除台灣反對黨力量。孫運璿雖是技術官僚出身,卻也不免捲入此政治事件。例如在立法院遭到黨外立法委員的質詢,他就曾說:「高雄暴力事件絕非官民沖突事件,而是少數分裂分子毆打執行公務的憲兵與警察。根據軍事審判機關起訴書,其中八名有叛亂罪嫌,依法軍事審判;其餘無叛亂罪嫌者,全交由司法審判。本案現在已進入司法程序之中,行政部門自當尊重司法獨立,由司法單位依法辦理。」,此立場成為了他日後被民進黨攻擊的原因之一。
1982年,針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城鄉差距與貧富不均,孫運璿內閣團隊推出了「全面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以兩百億的資金,縮短農民與非農民所得的差距,並加強農村福利設施,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而孫運璿這時經常輕車簡從,四處察看工程進度,也因而累積了不少的民間聲望,受到許多基層百姓的支持。
在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台灣在貨幣穩定與通貨膨脹不算嚴重的情況下,國民所得從1977年的1182元,在六年內將近翻了三翻到1984年的3134元,而此期間超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為世界第一。因此,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跡,更是躍居了亞洲四小龍之首。
1984年2月15日,國民黨二中全會提名蔣經國與李登輝為下任正副地區領導人人選,於此之前政壇一度認為孫運璿為副總接班人選,但蔣經國卻在二中全會當天下午提名副總統人選為李登輝,孫運璿則是繼任「行政院長」。六天後的2月24日凌晨2點多,正在書房內准備明天施政報告的孫運璿,因突發腦溢血(中風)倒在地上,事後緊急送往台北榮民總醫院,醫療小組研判須馬上開刀取出血塊,但是當時有關方面還有孫夫人,都在等待當時的心臟權威、蔣介石的貼身醫師余南庚博士從美國趕回來做出診斷。事後雖然余南庚火速從美國返台,最後還是決定開刀,但也因為此舉延誤了開刀時機,自此孫運璿不但失去部分語言及雙手活動能力,且也造成了下半身無法行動。不久之後,即以健康原因辭卸「行政院長」職務,從而淡出政壇。
「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1991年3月9日舉行開幕式,正式掛牌運行 。名譽董事長為孫運璇 。 中風後的孫運璇仍偶有露面,但需以輪椅代步,身體虛弱,只有偶爾出席公益活動和國民黨活動,他曾拍攝公益廣告呼籲大家注意自身健康,按時量血壓,他也是董氏基金會的名譽顧問。1996年,孫運璇的舊同事與舊部屬如徐立德等人共同成立了孫運璇學術基金會,由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徐立德擔任董事長,並由孫運璇在「科技發展方案」時,在半導體等產業培養出來的企業家如當時台電公司董事長張鍾潛,中興工程公司董事長張斯敏,聯華電子公司董事長曹興誠,台積電公司董事長張忠謀等人擔任董事的職務。一開始基金會以表揚優秀公務員為主,後來也擴及了公共政策的研究、舉辦研討會、發表論文、出版刊物等事業。
因為政績斐然,即使失去部分行動能力及淡出政壇的孫運璇,仍常被視作國民黨的精神領袖之一。也因此,連戰四年內的兩次台灣地區領導人競選活動過程中,孫運璇不但曾表示支持,亦也抱病站台助選。2005年之後,因病情不復樂觀,孫運璇就相當罕於出現於各種公眾場合。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的活動,是2005年8月16日出席馬英九領取國民黨主席當選證書之儀式。
經過漫長復建後,中風後的孫運璇之病情卻仍一直不甚理想 。
孫運璇於2006年1月30日因呼吸困難送往台灣大學醫院轉到台北榮民總醫院,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發急性心臟衰竭及急性肺水腫;2月2日曾一度發生心跳停止,後經搶救恢復心跳;2月14日晚上出現敗血性休克現象;2月15日0時33分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年93歲。
孫運璇逝世後,靈堂設於榮總介壽堂,供民眾哀悼,並於25日由「總統府」以「國喪」辦理治喪事宜,以連戰擔任主祭,覆以「國旗」、國民黨黨旗,陳水扁、呂秀蓮及「五院院長」也都前往致祭。公祭結束後,安葬基隆七堵的欣欣墓園。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5日致函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對孫運璇逝世深表哀悼 。
㈡ 海峽交流基金會的機構簡介
海峽復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制會),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1991年3月9日舉行開幕式,正式掛牌運行。該會分設由43人組成的董事會和由6人組成的監事會;「總統府資政」孫運璇為名譽董事長;國民黨中常委、台灣工商協進會會長辜振甫任董事長;國民黨中常委、台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發和台灣紅十字會秘書長,「國防部」法律顧問陳長文為副董事長兼秘書長,該會內設秘書處,文化服務處、經貿服務處、旅行服務處及綜合服務處等6個業務單位,主要功能是接受「陸委會」委託,辦理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事務。
海基會依章程規定董事會為基金會之決策機構,掌理基金籌募、保管及運用,秘書長任免,工作方針核定,業務計劃及預算審議等事宜。董事會置董事長一人、副董事長一至三人。
董事會每三個月召開會議一次,由董事長召集並為主席。目前董事會為第六屆,名譽董事長為孫運璇、董事長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中森,副董事長為高孔廉、許勝發、張俊宏。高孔廉副董事長並兼任秘書長。副秘書長為張樹棣、林淑閔。
㈢ 我國大陸最主要的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的民間團體是哪個協會
我國大陸最主要的促復進海峽制兩岸交往的民間團體是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根據章程其為社會團體法人,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
致力於加強同贊成其宗旨的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的聯系與合作,協助有關方面促進海峽兩岸各項交往和交流,協助有關方面促進海峽兩岸同胞交往中的問題,維護兩岸同胞的正常權益。
據其章程的規定,設會長一人、常務副會長一人、副會長若幹人、秘書長一人;分設設立秘書部、研究部、綜合部、協調部、聯絡部、經濟部,作為辦事機構。
努力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進程;並且在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過程中,積極創造條件,尋求解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為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而努力。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將一如既往地支持海協會的工作,保障海協會職能的順利履行。 海協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副會長李炳才代表上一屆理事會作了會務報告。
㈣ 兩岸「兩會」交流成果有哪些
海峽交流基金會
1990年12月4日在台北成立。
董事長: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生,台灣省台北市(原籍彰化縣)人。台北帝國大學法學士,東京帝國大學財政學研究室畢業。一九七五年九月接受南朝鮮高麗大學名譽經濟博士銜。辜祖籍福建,祖先於清朝康熙年間遷往台灣省彰化縣鹿港鎮。
副董事長為許勝發和陳長文,董事會聘請「總統府資政」孫運璇為名譽董事長,陳長文為秘書長。
該會自稱是民間團體,其主要任務是,接受當局委託辦理兩岸人民入出境條件核轉,大陸地區「文書驗證」及送達,兩岸人犯的遣返,經貿糾紛的調處,學術文化的交流,一般咨詢服務,協助保障台灣地區人民在大陸地區停留期間的合法權益,以及其他由當局委託辦理的事項。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隨著兩岸關系的密切,1991年12月16日,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這個由大陸各界人士組成的民間團體,其宗旨是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海峽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在海協會成立大會上,推舉榮毅仁為名譽會長,選舉汪道涵為會長,唐樹備為常務副會長。海協會的工作任務是:逐步建立和發展與台灣島內外民間團體和人士的聯系與相互合作,發揮民間力量,共同促進兩岸直接三通和雙向交流;就兩岸合作打擊台灣海峽走私、搶劫問題與台灣受權團體海基會具體商談;
「汪辜會談」
1987年11月以後,海峽兩岸接觸、交往日漸增多,其間衍生不少問題,諸如人員互訪、經貿糾紛、投資保障、財產繼承、法律認可、防範走私、打擊罪犯等。促成「汪辜會談」正是探求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1992年1月8日,海協會函邀海基會董事長、副董事長或秘書長率團來訪。8月4日,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又向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發出邀請,希望就「兩岸經貿合作與兩會會務問題交換意見,洽商方案」。此舉得到積極響應,8月22日,辜振甫正式復函汪道涵,對其邀請會談之盛意表示接受。辜在復函中表示,鑒於最近兩岸民間交流日趨頻繁,雙方如果能夠開誠務實,加強溝通,諒對兩岸關系之穩定增進,尤其兩會會務之開展,有所裨益。基此理念,願在適當之時日,就有關雙方會務及兩岸文化、經貿交流,進行磋商。
1993年3月9日,台灣「陸委會」草擬《汪辜會談政策說明書》;3月18日,「陸委會主委」黃昆輝在台北來來飯店舉行記者招待會,公布了《汪辜會談背景說明書》全文。期望藉此會談建立制度化的聯系、協商管道及糾紛調處的原則、方式,以提升兩會中介的功能,謀求兩岸交流間事務性問題的妥善解決。3月26~27日,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咨詢部副主任周寧、綜合部主任李亞飛等與海峽交流基金會法律服務處處長許惠佑等在北京就「汪辜會談」預備性磋商的程序問題交換了意見,進行了「兩岸公證書使用」和「掛號、函件業務」兩項工作性商談,共同擬定了《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草案。4月3日,台灣「陸委會」正式核准授權海基會進行「汪辜會談」的預備性磋商,公布「汪辜會談」預備性磋商的議題與背景。4月7日,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一行10人飛抵北京,與海協會就「汪辜會談」進行預備性磋商。在首都機場邱進益告訴記者,目前海基會和海協會都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兩會已建立起相當良好的關系。並表明他此次來大陸目的,要拜訪大陸紅十字總會、海協會,草簽《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及《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兩個協議,並就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進行預備性磋商。8~10日,海協會常務副會長與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就「汪辜會談」的時間、地點、議題、參加人員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討論,並達成8點共識,完成了預備性磋商任務,取得雙方均感到滿意的結果。10日下午磋商結束時,雙方宣布:決定4月27~28日在新加坡舉行兩岸民間性的、經濟性的、事務性的、功能性的「汪辜會談」,討論有關兩會會務、兩岸經濟交流、兩岸科技文教交流等3項議題,正式簽署兩岸有關公證書和掛號函件兩項協議,並在會後發表共同文件,宣布「汪辜會談」成果。25日下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抵達新加坡,受到中外百餘名記者的包圍。汪道涵向記者表示:「我們主張和平統一,我們雙方都有發展兩岸關系、實現和平統一的願望,本人願以滿腔熱忱,為維護兩岸同胞正當權益,為發展兩岸關系,竭盡綿薄之力。」26日下午,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抵達新加坡。他在機場向中外記者表示,海基會與海協會已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希望這次會談能夠使交流制度化,促進兩岸關系的良性發展。
4月27~29日,備受世人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作為兩岸民間團體高層負責人在這里進行首次會談,這是兩岸隔絕40多年後通過民間渠道進行的首次高層負責人接觸,意義重大。
㈤ 孫運璇的介紹
孫運璇(復1913-2006),即孫運璿,台制灣地區高層技術官員、知名政治家,山東蓬萊縣(現蓬萊市)人。生前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海峽交流基金會名譽董事長1。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台灣光復後被中華民國政府派任至台灣,曾前後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與「行政院院長」。在台灣地區有「永遠的行政院長」之稱。在將近20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他推行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台灣早期科技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台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台灣經濟的推手」之一,也是台灣經濟貢獻重要人物之一。根據《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璿」被認為是「璇」的異體字,因此「孫運璿」經常寫作「孫運璇」。
㈥ 經常在電視新聞中看見海協會和海基會這樣的詞,只是知道和台灣有關,可具體的就不知道了1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是於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的民間團體,是大陸方面與台灣方面商談兩岸交往中相關問題的受權團體。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章程》規定,海協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為實現上述宗旨,海協會致力於加強同贊成該會宗旨的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的聯系與合作;協助有關方面促進海峽兩岸各項交往與交流;協助有關方面處理海峽兩岸同胞交往中的問題,維護兩岸同胞的正當權益。海協會還可接受有關方面委託,與台灣有關部門和授權團體、人士商談海峽兩岸交往中的有關問題,並可簽訂協議性文件。
理事會為海協會最高權力機構。上海市原市長汪道涵1991年12月當選為海協會首任會長。2005年12月汪道涵逝世後,海協會會長一直懸缺。在3日召開的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國務院台辦原主任陳雲林當選為新任會長。
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在香港就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討論,後來形成「九二共識」,為海協會和海基會的商談奠定了基礎。
1993年4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這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首次以民間名義進行的公開會晤。這次會晤建立了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機制,標志著兩岸關系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汪辜會談」簽署了《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4項協議,推動了兩岸經貿往來和民間交流的發展。此後,雙方又舉行了20多次不同層級的商談以及1998年在上海舉行的「汪辜會晤」。這一期間兩會協商取得的成果,受到了兩岸同胞的歡迎和國際社會的肯定。
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後,兩會商談被迫中斷。
「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1991年3月9日舉行開幕式,正式掛牌運行。該會分設由43人組成的董事會和由6人組成的監事會;辜振甫擔任首任董事長,該會內設秘書處,文化服務處、經貿服務處、法律服務處、旅行服務處及綜合服務處等6個業務單位,主要功能是接受「陸委會」委託,辦理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事務。
「海基會」依章程規定董事會為基金會之決策機構,掌理基金籌募、保管及運用,秘書長任免,工作方針核定,業務計劃及預算審議等事宜。董事會置董事長一人、副董事長一至三人。
董事會每三個月召開會議一次,由董事長召集並為主席。目前董事會為第六屆,名譽董事長為孫運璇、董事長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副董事長為高孔廉、許勝發、張俊宏。高孔廉副董事長並兼任秘書長。副秘書長為張樹棣、林淑閔。
歷任董事長
辜振甫(1990年-2005年1月3日)
張俊雄(2005年6月10日-2007年5月)
洪奇昌(2007年7月12日-2008年5月20日)
江丙坤(2008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