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丹頂鶴和大學生的故事,長一點,完整一點,勵志一點,感人一點,謝謝,
歲月流逝,你還記得這首曾經打動過無數人的優美歌曲嗎?你還記得這首歌里所講述的那位美麗的女大學生為救一隻丹頂鶴而犧牲的凄婉故事嗎?
本文所講述的故事,跟這位女大學生有關,跟被她拯救過、後又因她的罹逝鬱郁而死的那隻丹頂鶴的遺骨有關,跟一位享有「中國鳥王」美譽的老人有關……
「走過那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為何片片白雲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為她訴說……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摘自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的歌詞
年過半百的閻福興是遼寧省葫蘆島市人,能演奏笛子、蕭、葫蘆絲等民族樂器,會70種鳥語,用嘴學鳥叫,能將遠處的鳥兒們喚到身邊來,被稱作「鳥王」。
1999年8月,閻福興隨團中央青少部組織的少兒夏令營來到丹頂鶴的故鄉———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參觀、演出時,聽到廣播里每天都會播放那首《一個真實的故事》,同時聽說了一個名叫徐秀娟的女大學生如何保護丹頂鶴的故事:
徐秀娟1964年10月出生於扎龍自然保護區,其父徐鐵林是鶴類保護工程師。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徐秀娟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出色的工作曾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爾德博士的稱贊。
徐秀娟經年累月地與丹頂鶴生活在一起,很多丹頂鶴都成了她的朋友,其中「賴毛子」最喜歡粘著她。
有一天,「賴毛子」毫無戒備地接近一個盜獵者時,卻被突然抓住脖子……徐秀娟聽到它凄慘的叫聲,不顧一切地沖過去,與盜獵者展開激烈搏鬥,才救回了它一條命。
雖然「賴毛子」受了傷也受了驚嚇,從此對陌生人充滿警惕和敵意,可對為了救它而傷得不輕的徐秀娟,卻更親熱和依戀了。
1986年初夏,徐秀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受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的邀請,前往建立一個不遷徙的丹頂鶴野外種群。這將是保護瀕臨絕跡的國寶丹頂鶴的一個重大突破。
隻身前往鹽城時,徐秀娟帶去了3隻丹頂鶴的蛋作為禮物,並用自己的體溫成功地孵育出3隻乖巧的小丹頂鶴。
1987年6月,徐秀娟又從扎龍自然保護區帶了兩只丹頂鶴趕往鹽城。這兩只丹頂鶴野性難馴,讓她傷透了腦筋。
9月13日,平常規律性很強的兩只丹頂鶴又在天黑之時沒有按時歸巢。徐秀娟怕它們發生意外,外出尋找,結果不幸淹死。
也許丹頂鶴能與人靈犀相通。令人吃驚的是,從徐秀娟去世的那天起,遠在扎龍自然保護區的「賴毛子」就變得鬱郁寡歡,「茶飯不思」,一天到晚朝著南方悲鳴。不久,「賴毛子」無疾而終。
愛女為救丹頂鶴而犧牲,跟女兒感情最深的「賴毛子」也因此無疾而終,徐鐵林悲痛不已。他特地將「賴毛子」跟徐秀娟的遺物一起下葬到房前的一塊地里,以便睹物思人。
徐秀娟犧牲後,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為烈士。為了紀念她,著名作曲家解承強將她的故事譜成了一首歌———《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經甘萍等歌星演唱之後,一時傳唱大江南北,人們被歌曲中所講述的真實故事深深打動……
雖然閻福興會近70種鳥語,卻獨獨不會丹頂鶴的語言。因而,受這個凄美故事的感染,他決定在演出間隙學會丹頂鶴語。他起早貪黑地觀察丹頂鶴,分析它們的叫聲。最終,他用笛子吹奏出了自己根據丹頂鶴的叫聲而即興創作的《鶴歌》。有意思的是,每當《鶴歌》響起,遠處的10多隻丹頂鶴就會飛過來,與閻福興「對唱」,且翩翩起舞。
這一幕,讓徐鐵林驚呆了,熱淚長流。見此情景,閻福興突發奇想:用丹頂鶴的遺骨做一支笛子,演奏《一個真實的故事》,將徐秀娟與丹頂鶴的故事更廣泛地進行宣傳。
聽了閻福興的想法,徐鐵林特地將「賴毛子」的兩根腿骨從墓中掘出來,滿含熱淚地顫抖著雙手贈給閻福興。
南下揚州,請民族樂器大師用仙鶴遺骨製作國鳥骨笛
手捧著這兩根寶貝遺骨回到葫蘆島,閻福興卻為怎樣把它製成笛子犯了愁:萬一沒做成功,豈不毀了寶貝?
一個多月後,他偶然從中央電視台看到對中國民族樂器製作大師常敦明老先生的介紹,於是決定請常敦明為自己完成這個心願。
1999年10月26日,閻福興踏上了前往江蘇省揚中市拜訪常敦明的路途。火車進入江蘇境內後,他臨時改變了行程———決定先到鹽城自然保護區去看看丹頂鶴,同時也親身感受一下徐秀娟與丹頂鶴的故事。
誰也不願看到這樣的不好的結局,但是誰又能想到會是這樣呢,我們又不是神仙,可以預知未來。只願好人會有好報的,保佑他的家人。
2. 有一年有一個女大學生為救丹頂鶴,掛啦,有人寫了一首歌,問那個女大學生哪的人了在哪救的丹頂鶴
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畢業的徐秀娟,就是這位純美的,富有神秘色彩專的「仙鶴姑娘」。她出生在一屬個黑龍江扎龍保護區鶴類保護工程師徐鐵林的家裡。小時候常幫著父親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丹頂鶴「賴毛子」總是喜歡粘著她,一天,賴毛子被盜獵者突然抓住脖子,徐秀娟聽到它凄慘的叫聲,與盜獵者展開激烈搏鬥,最終讓它撿回了一條生命。雖然「賴毛子」就此受傷受了驚嚇,對陌生人充滿警惕和敵意,可它對為了救它而同樣傷得不輕的徐秀娟卻更親熱和依戀了……
1986年大學畢業後,徐秀娟來到南方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這里是保護瀕臨絕跡的國寶丹頂鶴的一個重要基地。徐秀娟從北方扎龍自然保護區帶了兩只野性難馴的丹頂鶴趕往鹽城。1987年的一天,這兩只丹頂鶴又在天黑之時沒有按時歸巢,因為害怕它們發生意外,徐秀娟在尋找它們的過程中不慎在蘆葦沼澤地中殉難。
也許丹頂鶴能與人靈犀相通,令人震驚的是,從徐秀娟去世的那天起,遠在北方扎龍自然保護區的「賴毛子」就變得鬱郁寡歡,「茶飯不思」,一天到晚朝著南方悲鳴。不久後,含悲而死。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創作了《丹頂鶴的故事》(又名《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
3. 一個和丹頂鶴有關的問題
是Muller在1776年命名的,那時候歐洲人對亞洲的地理概念還不很清楚,什麼「印度」、「日本」、「中專國」混在屬一起並不是罕見的事,如馬來貘的學名就是寫成了「印度貘」(若指的是東印度群島,那也不算錯)。那個時候歐洲人主要還是通過廣州認識中國,通過長崎認識日本。在長崎能弄到丹頂鶴的機會要比在廣州大得多(那時候丹頂鶴還在本州、九州越冬),所以把這種鶴命名為「日本鶴」Grus japonensis也是理所當然。在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因為本州的丹頂鶴滅絕,曾經一度還以為這種鶴在日本已經絕種,所以那時的英文名稱也有把它改稱為Manchurian Crane(滿洲鶴)的,但學名就按規矩不能改(除非是分類有變)。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北海道再發現丹頂鶴一個不遷徙種群以後,有一段好長的時候,英文裡面Japanese Crane和Manchurian Crane的叫法都有人用,後來應該是國際鶴類基金會的阿奇博建議,解決紛爭,大家都用Red-crowned Crane這個名字了。
所以說,現在丹頂鶴不叫日本鶴了。
4. 黑頸鶴是什麼類別
國際鶴類基金會在中國大陸開展工作始於年,從那時起,國際鶴類基金會多次主辦了水鳥種群和棲息地的調查,還支持了對環境保護工作者的培訓。
1992年,國際鶴類基金會與美國漸進組織和貴州市環保局合作,在貴州草海自然保護區開始了一個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項目,為數以萬計包括黑頸鶴在內的水鳥提供冬季棲息地。為了讓當地農民不侵害水鳥的棲息地,項目的各合作方為當地農民自己創業提供啟動資金和技術支持。國際鶴類基金會還設立了多個社區基金以支持當地社區發展的多個計劃。草海項目,已經被廣泛地贊譽為將環境保護和當地社區發展很好的協調起來的樣本,該項目也得到了福特基金會的資金支持。
2003年,在全球環境基金會的資助下,國際鶴類基金會開始與國家林業局合作進行了一個項目,以保護白鶴在俄羅斯和中國兩地間的遷徙通道。該項目覆蓋了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別是位於江西的鄱陽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的向海自然保護區和莫莫格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的扎龍自然保護區以及位於內蒙古的科爾沁自然保護區。在項目區開展的活動有:培訓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內的社區發展項目。
中國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鳥類課題組與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國際鶴類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從2005年開始,首次利用衛星跟蹤技術,追蹤東部黑頸鶴的遷徙。研究人員將衛星發射器綁在黑頸鶴背上,利用衛星接收黑頸鶴所在位點的數據,採用GIS技術對結果進行處理分析。通過3年的觀察研究,獲得了黑頸鶴從越冬地飛往繁殖地的10條遷徙路線,以及從繁殖地飛往越冬地的5條遷徙路線,並評估了黑頸鶴重要停歇地點棲息地狀況,以及現有保護區對黑頸鶴保護的效能。該研究結果為物種保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衡量物種保護和實施國家政策如退耕還林還草時,提供了非常有針對性的建議。
5. 白鶴的繁殖方式
白鶴是單配製,5月下旬到達營巢地,此時苔原仍然冰雪覆蓋,巢建在開闊沼澤的岸邊,或周圍水深20-60厘米有草的土墩上,巢簡陋,巢材主要是枯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12-15厘米,巢間距10-20千米,有時只有2-3千米。產卵期常與冰雪融化期一致,從5月下旬到6月中旬,每窩產卵2枚,卵呈暗橄欖色,鈍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點,雌雄鶴交替孵卵,但以雌鶴為主,孵化期約為27天,孵化率僅為1/3,多數雛鶴於6月最後5-7月最前5天孵出,但只有1隻幼鶴能活到可以飛翔,因為白鶴的幼鶴攻擊性太強,較弱的1隻常在長出飛羽之前死亡,70-75日齡長出飛羽,90日齡能夠飛翔。
國際鶴類基金會於1981年、北京動物園於1989年先後對雌鶴進行人工授精,經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動物園於2000年,在圈養條件下使1對白鶴自行選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後,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在繁殖地受到的干擾相對較小,主要受到石油開采和森林砍伐的威脅,當親鶴不在巢邊時,卵常被賊鷗、北極鷗和銀鷗吃掉。在集結地、遷飛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的環境壓力是由於人口增加和經濟迅速發展導致濕地和魚、蘆葦等生物資源的喪失與破壞,以及放牧、使用非法漁具捕魚等人為干擾;三峽工程運行有可能使長江中下游濕地的水面減少,從而對在此越冬的白鶴和其他鶴類產生不利的影響。
6.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允許境外基金會資助中國ngo
當代的話是從80年代開始默許的,比如鶴類保護基金會在國內的活動都是資助內了國內NGO的。
正式的允容許是從90年代開始的,特別是全球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帶動了很多國內NGO的發展,他們也同時獲得了國外基金會的資助
更早的話,解放前是很多國外基金會在中國活動並資助NGO的,包括福特基金會等等。
7. 世界最大的白鶴棲息地是那裡
抄世界最大的白鶴棲息地是鄱陽湖襲。
簡介:
白鶴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到長江中下游,遷徙時見於河北(灤河口、北戴河),內蒙古(赤峰、達賚湖、興安盟、哲里木盟),遼寧(雙台河口、大連),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龍江(扎龍、林甸),安徽(武昌湖、升金湖、萊子湖),山東(黃河三角洲),河南(黃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間零星個體見於遼寧瓦房店、江蘇鹽城和東台、浙江餘姚、山東青島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在世界范圍內,白鶴有3個分離的種群,即東部種群、中部種群和西部種群。東部種群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繁殖,在長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種群在西伯利亞的庫諾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克拉迪奧國家公園越冬;西部種群在俄羅斯西北部繁殖,在裏海南岸越冬。
8. 國際鶴類基金會是什麼
國際鶴類基金會,簡稱ICF,是由一些鶴類愛好者在1973年成立的,其創始者希望它能成版為全球領先的鶴類研究權和保護中心。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宗旨是保護各種鶴類和它們賴以生存的濕地和草地,通過提供經驗、知識和鼓勵,讓人們參與到解決生態系統的危機中來。
盡管關注點非常單一,但該基金會指出:鶴類的興衰是鶴類生存的濕地和草地的生態系統整體是否健康的絕佳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講,鶴類是一種「旗幟物種」。
在國際鶴類基金會的總部,美國的威斯康星,該基金會保留了一套被捕獲的各種鶴類,以供科學研究之用,也用來繁育鶴類並放歸野外。此外,該基金會也支持研究公眾教育活動,以及全球的濕地和草地保護。
9. ICF的歷史
ICF於1973年由讓·索伊(Ron Sauey)和喬治·阿其博(George Archibald)創建。當時兩人都是康乃爾大學博士生,他們版在進行鶴類研究和撰寫博權士論文時,深深地被鶴類的美麗和神奇所吸引。同時,令他們深感擔憂的是世界上許多種鶴類處於瀕危的境地,他們決心創建一個從事鶴類研究和保護的基金會。索伊的父母十分支持他們的想法,並將位於威斯康辛州巴拉布市郊的一個養馬場以每年1美元的價格租給了他們。索伊和阿其博把養馬場改造成了鶴類繁殖中心,並在這里創辦了國際鶴類基金會。1979年,ICF購置了自己的土地,把總部移址至目前佔地面積225英畝的地方。自1983年以來,ICF已經建成了辦公大樓、遊客中心、圖書館、賓館、鶴類展覽中心,以及一個擁有100多隻鶴的大型飼養場。世界15種鶴類在這里都可見到。
10. 丹頂鶴的故事簡介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扎龍屯的一個養鶴世家。她爸爸是扎龍保護區一位鶴類保版護工程師權,媽媽也曾在扎龍保護區養鶴10年。徐秀娟小時候常幫著父母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
1981年,因當地中學高中停辦,17歲的徐秀娟到扎龍自然保護區和爸爸一起飼養鶴類,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衰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爾德博士的稱贊。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盡管學校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為她減免了一半學費,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錢的伙食,一直靠饅頭就鹹菜維持每天的緊張學習。第二學期,因交不出學費,生活又難以為繼,她曾背著老師和同學,數次獻血換來一些錢來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考試11門功課中10門功課成績為「優」或在85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英語。她靠獻血換錢的事,是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用英語寫下的幾頁日記里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