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代孤品瓷器有哪些
在下不才,不能詳細列舉,就我僅有的一點收藏經驗,給您談幾點:
唐:
秘色瓷器,法門寺地宮出土。這個目前僅有13件,應屬孤品。根據史籍記載,盛唐時期宮廷令越窯燒制過一種秘色瓷,一時間秘色到底是什麼色,引得收藏圈以及學者紛紛猜測,直到法門寺地宮出土了秘色瓷,世人才知道秘色的具體發色。
五代十國:
後周:柴窯。
說到孤品瓷器,就不能不提到柴窯,地位更在汝窯之上,是後周世宗,柴榮親自參與燒造的一批瓷器,目前,只見古籍記載,卻未有傳世器物留到現今。是孤品中的孤品。顯得更加神秘,更讓「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的柴窯發色特徵,成為當代藏家永遠的想像。
宋:
毫無疑問,喜愛瓷器收藏的藏友沒有不喜歡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的,這五大名窯除定窯外,汝,官,哥,鈞這四大名窯傳世精品,幾乎各個是孤品,幾乎沒有一模一樣的(除一隻汝窯天青色大碗,目前存世2隻,一隻在故宮,一隻在英國)其中鈞瓷更有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釉特徵,獲得了鈞瓷無雙的美譽。
元:
說到元,必須要說到元青花,目前僅存的至正型元青花的一對青花龍紋象耳盤口瓶。現藏於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瓶上有文字,至正十一年,一個叫張文進的向一個寺廟捐了一對大瓶,一對香爐,祈求平安。因為有明確的紀年,因此我們要感激張文進,不然沒有證據證明如此精美的青花出自於元朝。此對大瓶現在已經成為研究元青花的標准器,標本。實在是孤品中的孤品。
元青花還有十餘個人物故事紋大罐傳世,各個是孤品,如:除了05年拍出全世界藝術品最高價格2億3千萬的鬼谷下山外,還有錦香亭大罐,三顧茅廬大罐,除罐外,還有83年江西高安出土的窖藏,「六藝」梅瓶,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各個都是孤品。
明:
明朝時期,青花瓷,彩瓷,單色釉蓬勃發展。我說說孤品。
永樂青花壓手杯:這個不能算孤品,但存世量很少,目前僅北京故宮收藏4隻
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這是五彩瓷的開山鼻祖,以前僅見文獻記載,未見實物,80年代初,有學者去西藏薩迦寺,發現了這2隻宣德五彩碗,當時轟動了世界。這兩只碗在薩迦寺擺了近600年,實物與史籍記載吻合了。孤品!!!
宣德蛐蛐罐:本來這類藏品應當傳世很多,無奈宣德的母後,十分厭惡兒子「不務正業」把宮廷所藏很多的蛐蛐罐全部砸毀,致使目前存世蛐蛐罐都是民間所藏,不能稱為孤品,但傳世極少。
成化: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這兩個朝代的瓷器,我是太喜歡了。成化朝的鬥彩雞缸杯,孤品!!!目前存世不超過10個。
還有天字罐,也是極其稀少。
弘治:說到弘治朝瓷器,就不能不說雞油黃,存世量極少。
清代:
康熙,康熙朝的傳世器物幾乎不存在孤品,但我要提到康熙朝琺琅彩,存世極少,是琺琅彩的始祖,屬於創燒期。
康熙後,幾乎就不存在什麼孤品一說了,但傳世官窯器物都十分精美,也屢創市場新高,為市場所認同。其中以雍正朝器物最為知名,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給出樓主十大拍賣成交器前十位,供樓主參考:
1元青花鬼谷下山。倫敦佳士得2005年7月12日,成交價(均為不加傭金):
228,341,978 RMB
2乾隆御制琺琅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香港蘇富比2005年10月23日,成交價:122,408,800 RMB
3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槌瓶。香港蘇富比2008年4月11日,成交價:6000萬港幣
4元青花錦香亭大罐。香港佳士得200511月28日,成交價:49,989,600
5元青花雙葫蘆紋瓶。Wooley & Wallis 英國一個鄉村拍賣行。2005年7月15日,該拍品成交價格為334.5萬英鎊,按當日國際牌價摺合人民幣約4902.6萬元。
6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青花六方套瓶。香港蘇富比2005年5月2日,成交價:47,615,220RMB
7乾隆青花纏枝花卉龍鳳爭珠圖雙龍耳扁壺。2005年10月23日,成交價:36,336,800英鎊
8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墩碗。2005年5月30日,成交價:32,181,600英鎊。
9明宣德青花雲龍紋葵口洗。2005年10月23日,香港蘇富比,
成交價:29,807,200RMB
10乾隆粉彩仿琺華蓮池水禽紋蓋罐(一對)。香港佳士得,2005年5月30日。
成交價:25,652,000RMB
B. 清代瓷器裝飾紋樣的特徵
.明清瓷器的特點:
1·洪武(1368—1402年)
(1)青花雲氣紋碗,青花福字紋碗。此期民窯器質量很差,極粗,但有此寫意瓷畫的畫筆簡潔瀟灑,如高士圖,水蓮紋,草書「福」、「壽」字等。
(2)青料。全部為國產料,發色灰暗,少數呈褐色。
(3)紋飾。碗外壁僅上部繪畫,多見雲氣紋,筆法以一筆點劃為多;碗內壁一般為口沿一周邊飾,底心繪畫,紋飾有蘭草、牡丹、菊、蓮、水草、蝶、螺、熊、魚、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書福、壽字等。
(4)胎釉。胎色米灰,個別米黃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強,常有未燒透的孔隙,為窯溫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濃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發青,這是造成青花發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渾濁,出現開片,釉面鬆散。
(5)造型及製作工藝。多見墩式碗與折腰盤。圈足平切,底心有乳點,有粘沙現象,多見跳刀痕,旋坯痕,製作粗糙。有的碗帶澀圈,發現有澀圈上有黑字的情況,鈷料若不罩釉,燒成後即成黑色。由澀圈可看出當時有一種碗摞碗的疊燒工藝。見有花瓣形款,太極圖款。
2·永樂、宣德(1403—1435年)
(1)典型器為青花壽字紋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獻壽紋大罐。
(2)青料、紋飾。均用國產料,發色較灰暗,也有小鐵銹斑,但不及官窯的大、深。紋飾布局同官窯。繪畫多實筆。紋樣中不見官窯的龍紋與藏文,除官窯中常見的各式折枝、纏枝花卉外,常見各種高士圖,繪於碗心,幾筆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簡煉,畫面中常配有大片雲,日本稱為「雲堂手」。犀牛望月紋一周常繪雜寶中相輔。月映梅紋的梅花,為空心梅。繪於碗外壁的雲氣紋,永樂碗中亦常見,但不象洪武時僅繪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滿繪。常用楷書「福」、「壽」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見。梵文開始啟用,永樂時多在圓器內心作主題紋飾。而宣德時多用於邊飾紋樣。
(3)胎釉、造型及工藝。胎質粗,見氣孔,色灰白。釉發青,肥潤。碗不撇口,墩式。圈足根為兩面斜削、平切。多砂底,少釉底,見跳刀痕現象。盤有圓口、花口瓜棱腹兩種。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燒結不好而掉底。露胎處見窯紅,盤、碗常見芝麻醬釉,俗稱檀香口。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年)
(1)典型器。由於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時局不安定,民窯生產受到影響而減勢,但沒有象官窯那樣大起大落。這段時間民窯生產可以分為兩期,前期繼承宣德風格,後期開成化先河,是承上啟下的一期。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縣正統二年朱盤烒墓出土的青花纏枝蓮紋蓋罐,高20、口徑8.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覺寺正統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纏枝花卉紋瓜棱蓋罐,青花開光雜寶紋瓜棱蓋罐。景德鎮市郊景泰四年嚴處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山西省博物館藏「天順三年大同馬氏造」款青花回紋爐。這是民窯中第一件寫帝王年號款的器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紋三足爐,底有「天順年」楷款。香港藝術館藏天順五年許願文銘青花纏枝牡丹紋盤螭龍紋瓶。另外,南京玉帶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鎮窯里、湖田等窯址中發現的這一期瓷片,都證明了此期生產的持續。景德鎮昌江沿岸的十八渡為燒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窯址。
(2)青料。多數為國產料。前期青料呈色蘭中偏黑,後期發色淡雅的較多,鐵銹斑暈散較少。青花品種有白地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外祭藍內青花等。
(3)紋飾。前期布局繁密,兩面都繪有繁密的花紋,後期布局疏朗,筆法以一筆點劃為主,也有渲染。動物圖案有犀牛、麒麟、香草龍、獅子綉球、寫生蝴蝶、池塘鴛鴦、魚藻圖、松竹梅(松針為球形針葉)等,其中以前三者最為常見。人物題材紋樣較多,採用簡筆寫意,並配以雲朵,前期為大片雲,後期是小片雲,皆似神仙幻景。內容有陶淵明愛、蘇東坡夜遊赤壁、庭園嬰戲、張騫乘槎、攜琴訪友等。嬰戲紋的特點是:小孩肖額大,有劉海。壽星是冬瓜頭,時代早頭長,時代早頭長,時代晚頭短。文字圖案有梵文、漢文的吉祥字,福字多,壽字少,一盤為楷書。邊飾,龜背錦紋較多,蓮瓣常呈螺絲形,有雙重蓮瓣。
(4)胎釉、造型、工藝。胎較粗。釉色前期白中興青,後期白釉潔潤。造型墩厚;生活器皿與祭器多,有碗、盤、蓋罐、香爐、鈴台、凈水杯等。罐蓋紐頂鼓起,呈荸薺形;瓶多帶雙耳,有月形、戟形、獸耳。爐有的帶座。瓶、罐均為砂底。碗,圈足深,圈徑大,底部常有乳點、縮釉點、芝麻點。盤有圓,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內斜,而且較淺,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內斜,而且較淺,食指和姆指難以提起。釉底、砂底均有。瓶罐不講究修胎,介面明顯。
(5)款識。此三朝共29年。正統見楷、草楷、隸書「福」字款。景泰,款字開始從器心移向器底,除「福」字款外,見「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款。天順,偶見紀年款,有將梵文作款識書於外底者。
4·成化(1465—1487年)
(1)典型器。江西清江博物館花人物爐,底墨書一周:「成化二十年七月吉日江桓壁因過景德鎮買回。」
(2)青料。用平等青,呈色淡雅,由於釉厚潤澤,而使得青花十分含蓄,個別有因青花濃重而黑色斑點。品種有黃地青花,青花釉里紅(此種明代使用不多),孔雀綠青花,淡描青花填色等。
(3)飾紋。布局疏朗。技法為渲染色勒,增加層次感。題材為百戲圖、松鼠葡萄、秋色圖、水藻浮蓮、花卉、花鳥等,以後二者為多。紋飾特點,水藻似黃豆芽、細長。牡丹葉呈鋸齒狀,外廓留一圈白邊、葉脈清晰,葉子畫成雞爪形,花果帶藤須。口沿常見邊飾有龜背錦紋、梵文。梵文過去單一作輔助紋飾,成化時組成立體圖案,影響到弘治。圈足一盤不用裝飾帶,僅畫兩條藍邊線。
(4)胎釉。胎體單薄,質地細膩。講究用釉,色白釉厚,有滋潤玉質感,光澤細潤,個別是差的釉發灰。釉的特點是內壁、外壁、圈足底三者一致,有的有細細的桔皮紋。
(5)造型、工藝。造型精巧規整,大件少,小件多,形式簡單,單,罐、碗給人發渾圓之感。香爐多見筒形爐和鼓形三乳足爐,底邊支撐三小乳足,亦見獸足香爐。碗的底足「挖足過肩」。器物底足整齊,碗的足根細圓,足徑變小,足根有一圈淡的枇杷黃窯紅,多釉底。罐等琢器,講究合適胎,介面不明顯,皆砂底,少釉底。
(6)款識。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常見「大明成化年造」六字二行款、「大明年造」四字二行款、「甲辰年造」款,方勝、銀錠一類圖記款。
5·弘治(1488—1505年)
(1)典型器。過去將弘治瓷中好的歸入成化,差的放到正德,隨著紀年器物的不繼發現,此朝器物逐漸被認識。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弘治九年銘青花纏枝蓮紋象耳瓶,高61.1厘米,外口沿銘文:「江西饒州府浮梁縣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爐花瓶叄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順天府關王廟,永遠供養,專保合家清吉買賣享通。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此瓶仿元至正十一年象恥瓶,屬弘治民窯中粗獷類型典型器。南京博物院化松鶴紋碗,底有「壬子年制」款,無錫弘治九年墓出土,碗高7,口公式15.2厘米,弘治壬子羅得弘治五年(1439年)。景德鎮落馬橋、陳家街窯址,為此期青花瓷窯址。
(2)青料、紋飾。多用平等青,發色青淡,但無成化那種典雅感,有暈散現象。紋飾繪畫以勾勒渲染為多。成化瓷畫單調渾,弘治纖細,但也有粗獷風格一類的,如典型器中的象耳瓶。紋飾特點是纏枝花葉密而小,人物瀟灑,龍纖柔和,梵文圖案增多。纏枝花卉托八吉祥紋、包袱錦、樹石欄桿、松鹿紋(松針針葉由空白期的圓形變為此期的橢圓形)為典型紋飾。
(4)胎釉、造型及工藝。總的風格是胎質厚重,小件也有細巧的。釉有卵白釉與釉色發青兩種,肥厚,但不及成化的講究。造型敦厚,但不及成化的精巧。祭品很多,有香、凈水杯、暖碗等,暖碗又稱諸葛(孔明)碗,淺盤,三層夾胎,底有一小洞。暖碗於此朝最常見。有一部分器物帶座。工藝不及成化講究,瓶、罐、爐多為砂底,蓋罐器身較矮,肩由溜肩轉為豐肩。
6·正德(1506—1521年)
(1)典型器。此期上承明中期,下戾明晚期,為明青花風格由細巧轉為粗獷的轉化期。典型器有上海博物館花回紋硯,底有「大明正德十年十月方孟置用」款。景德鎮湖田、四圖里、韋陀橋等窯都有此期民窯青花瓷出土。
(2)青料、紋飾。前期有平等青,後期逐漸出現回青,發色不正常。青花特點發灰,鮮艷的不多,有暈散現象,品種有青花加雕地黃地青花(正德開始黃釉成蕉黃,俗稱虎皮黃,色較深,黃地青花的地色亦如此)、青花紅綠彩、青花鬥彩等,有及成化的秀氣。紋飾風格繁密,花葉細瑣,不豪放。題材常見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院嬰戲、樹石欄桿、蓮花托八吉祥紋、回紋,後三者最常見。紋飾弘治細,正德粗。
(3)胎釉、造型、工藝及款識。胎質厚薄不勻,較粗。清亮釉為多。稀薄,透明度強,底釉亦薄。碗造型有墩式碗、宮碗、高足碗。香爐形式多樣,有四方、象耳、龠口三足式。大件器增多,有葫蘆瓶、出戟貫耳瓶、軍持瓶、花插、奩盒等。工藝上不講究做工,碗底心往往下塌,又出現雞心底、跳刀痕、粘沙、窯紅等現象,瓶、罐接痕十分明顯。在碗上,偶見底心書楷款「正德年造」。
底」。塑像有三種方尖:手主、壓印模子次之,兩者結合少見。
7.嘉靖(1522—1566年)
(1)典型器。此期器物明顯反應出入晚明時,青花瓷發生了又一次顯著變化。典型器有景德鎮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江西省南城縣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龍紋盤。上海博物館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鳥紋碗。辛酉年為嘉靖四十年(1561年)。窯址有景德鎮湖田、觀音閣、四圖里。
(2)青料。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艷,不同於其他朝。常見色暈散,紋飾模糊的,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過的緣故。青花品種多,有白地青花、黃地青花、藍地白花、外祭藍內青花、外紅釉內青花、青花五彩等。
(3)紋飾。畫法多為單線平塗,好的講究填色,不流向線外,工細,差的流向勾線之外,題材有纏枝花卉、龍鳳、花鳥、魚藻等。紋飾特點:花組字。用花枝、松枝組成福、壽,還有的花枝中空白寫字,有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永保長壽、國泰平字等。八仙人物較多,有呂純陽、老君煉丹、龍紋開始有正面龍、庭園嬰戲圖,小孩子後腦勺開始變大,著長袍。龍紋開始有正面龍、螭虎龍,到隆慶、萬曆時大量使用。牡丹花葉似雞爪,八卦、八吉祥、靈芝紋飾也多用。
(4)胎釉。胎不及宣德以來的細膩,白中閃達,釉雖較細膩,但亮度強,不如中期肥厚、閃青。個別厚釉混濁。多數為青亮釉,釉面不夠平整,有隱的波紋。
(5)造型。總的風格是凝重。大件器增多。葫蘆形瓶始於正德,此時流行,還有天圓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帶蓋梅瓶等,瓶始帶活環。果盒有方勝形的。壺禎則以缽式爐為多。個別酒杯,玲瓏剔透,細薄。有八仙、文昌、壽星、真武等塑像。
(6)款識。式樣多,吉祥款有:長命佳器、福壽康寧、萬福攸同。頌語款的:富貴佳器、上品佳器、食祿佳器、富貴長春。專用款有「酒」、「湯」、「茶」等。還有東書堂、東蘿館一類堂名款。
(7)工藝。不注意修胎,瓶、罐介面明顯,有的二、三、四節相接,盤碗粗糙不工整,盤有塌底現象,碗有種底心凸起,俗稱「饅頭底」。塑像有三種方尖:手主、壓印模子次之,兩者結合少見。
8·隆慶(1567—1572年)
(1)典型器。嘉靖開始「官搭民燒」,民窯中精品與官窯不相上下。此期青花產量少,但質量不錯。典型器有南京博物院藏「隆慶二年」款青花攀枝娃娃硯。安微省歙隆慶銘青花牌位。
(2)青料。主要用回青,部分發色純藍穩定,另一部分灰淡。品種有折地青花、黃地青花、外豆青內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紅綠彩、淡描青花等。
(3)紋飾。布局煩瑣、疏朗皆有。技法為單線平塗,填色工細的不向外擴散。紋飾題材,攀枝娃娃、馬上封侯、封侯爵祿為此期流行圖案;較常見的政治家串枝龍鳳,團龍,團鳳,爬形螭龍、團形螭龍,青花和暗花結合的錄芝,蓮塘游禽,文字組成的圖案等。
(4)胎釉、造型。胎體細膩,精緻輕薄。釉面膩潤光亮,白中閃青。造型上敦厚的大件不多,除常見造型外,典型造型有多角形、銀錠式、四角、六角、八角等。文具用品有筆盒、筆架、硯台等。名貴產品有菱花形洗、帶把提梁壺、高把子高壺等。
(5) 款識。多「隆慶年制」、「隆慶年造」四字二行楷書款,「隆」字中的「生」字常寫成「正」字,款外用單圈或無框。吉祥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永保長春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上品佳器、長春佳器、大明年造佳器等。
9·萬曆(1573—1620年)
(1)典型器。此期有明確紀年墓葬和窖藏出土的器物相多。青花瓷以多取勝。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干縣萬曆二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獸紐蓋雙耳三足爐和青花攀枝娃娃瓶。吉林輝發城遺址出土的萬曆青花瓷。鄭州古滎窖藏出土的萬曆晚期青花瓷162件。
(2)青料。早期用回青料,呈色好的色澤藍中泛紫。後期主要用土青、石子青,發色灰暗。絕大多數青花為雙勾線分水,達2個色價以上。品種有白地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紅彩,後期淡描青花、哥釉青花廣泛使用,延續到天啟,色澤淡雅有致。
(3)紋飾。布局繁密凌亂,主題不顯,畫筆無力。題材除常見紋飾外,多見花鳥、雲龍、壽山福海、雲鶴、天馬、螭虎龍、魚藻紋等。人物故事紋飾多見八仙慶壽、老子講經、東方朔偷桃、東波夜遊亦壁、高士圖、嬰戲圖。嬰戲圖中常見攀枝娃娃。肩部邊飾多用錦地開光花卉紋。外銷瓷紋飾有異國風味。
(4)胎釉。胎土較細膩,瓷化程度好,胎薄。釉細膩,白凈,白中閃青。
(5) 造型。基本特徵是厚薄兼備,大小皆有。大的有魚缸、綉墩;小的如蟋蟀罐、小方碟。筆、硯、盒等文具多見。各種套盒、鏤孔三足、雙耳有蓋三足爐為此期特殊造型。墓誌銘亦常見。
(6)工藝。前期較工細,後期較粗糙。圈足一般不夠規正。
(7)款識。多寫「大明萬曆年造」,少數寫「大明萬曆年制」;多六字二行楷書款,少數六字三行;也有「萬曆年造」四字二行的。見有八字二行款「萬曆年制、棒日樓用」,「萬曆九年、李衙置用」。多偽托款,有書宣德、成化、嘉靖的。南京博物院件青花攀枝娃娃紋碗,內底心書「大明靖年制」,外圈足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字體不規正,兩款均為假款。多吉祥款、頌語款,如金玉滿堂、德化長春、永保長春、富貴佳器、玉堂佳器、沈府佳器、長春佳器、五嶽山人佳器等,有的寫在紋飾開,有的寫在底部圈足內。個別的盤、碗上,沾書「萬曆年造,德化長春」篆體款,以及「京兆郡壽房記」楷書款。
10·泰昌(1620—1621年)
泰昌朝僅幾個月。在江西省博物館舉辦的江西陶瓷史展中,有泰昌元年墓出土的青花開光花卉紋盤,應為萬曆產品。見有青花纏枝蓮花紋爐,有「泰昌元年造」款,實為抗日戰爭時北京生主的鷹品。
11·天啟(1621—1627年)
數量減少,質量下降,但小碗還較精細。
(1)典型器。江西天啟四年墓出土哥釉青花鹿松紋梅瓶。上海博物館啟元年青花團龍燭台一對。器座銘:「大明國直隸微州府歙縣滾綉鄉孝行里潭濱禮堂大社管居信士弟黃舜耕,室中孫氏,前妻程式朱式,男黃伯正,媳婦關氏,女時娥時鳳,孫女接弟招弟,喜御香案前香爐花瓶燭台一會供奉,祈保早賜男孫,合家清吉,人眷平安,壽命延長,萬事如意,福有攸歸。皇明天啟元年仲夏月穀旦立」。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一批天啟紀年題款的器物。
(2)青料。石子青為主,少量回青。石子青呈色好的細膩淡雅,大部分青中閃灰,個別青花呈色開始分深淺濃淡。青花品種多見哥釉青花、淡描青花、青花五彩。
(3)紋飾,布局疏簡,改變了嘉靖、隆慶、萬曆時繁瑣雜亂的局面。畫風草率飄逸,有生活氣息。用筆自然生動,簡筆寫意,幾筆勾勒,非常傳神,為民窯青花瓷畫佳作。紋塑除常用纏枝花卉外,多圖畫性。常見荷花鷺鷥、獅子戲球、博古圖、糜鹿、卧馬、花卉、萊菔菜、魚、龜、蟹、螺、天官賜祿、羅漢、達摩一葦渡江、吹簫引鳳、嬰戲等,嬰戲圖人物為漫畫式,極生動。吉祥圖案也多見,如連升三級、連中三元、蓮生貴子、喜報多子、靈芝托壽、狀元及第、「喜」字、「佛」字、赤壁賦等。
(4)胎釉、造型。胎薄,淡灰色胎。多數施薄釉,個別厚釉,光潔度強。造型小件器多,實用器多。碗、盤口沿薄,底心薄而下塌。碗有玉壁形底,線條柔和。盤有折沿式,多角形。琢器中觚較歷朝多見,特殊器形有青花盤龍鍾,細巧供玩賞。安微歙縣博物館收藏一副天啟元年板瓦形墓誌,很少見。
(5)工藝。粗糙,不講究修胎。碗的足根多為尖狀。琢器介面明顯。器底有粘沙,有放射性跳刀痕。
(6)款識。此朝歷7年,款的式樣比較多。干支紀年題款流行,特別是供器的香爐、凈水碗、花觚上常見,如見「皇明天啟丙寅歲吉旦立」碗,「天啟五年吳各冬」爐,「天啟元年米石隱造」花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只見天啟有。吉祥款有天下太平、長命富貴、萬福攸同、永保長春。頌語款有玉堂佳器、富貴佳器、長春佳器、天祿佳器、上品佳器、天上佳器等。堂名款有:於斯堂、白玉堂、竹石居等。插殊款有「宣窯」、「美」、單圈「福「字。圖記款有兔子、盤腸、方勝、銀錠、窗欞式等。
12·崇禎(1628—1644年)
(1)典型器。此朝既保持明朝味道,也孕育著清初風格。典型器為一批有崇禎紀年款的供器。如廣東省博物館藏大明崇禎年制青花羅漢圖缽式爐。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崇十二年青花山石人物凈水碗。上海博物館禎二年青花雲龍紋三足爐,呂銘:「河南懷慶府河內縣客人馮運喜奉香爐一個,祈保買賣享通,萬事大吉。崇禎二年孟夏月吉旦造關聖這君供奉。」
(2)青料。用石子青,顏色鮮艷的少見。一般呈色清淡,發青灰色。明崇禎至清初,有一批花觚、筆筒上的青花,混水濃淡層次分明,色澤向青翠欲滴方向發展。品種有青花五彩、青花釉里紅,青花加紫。
(3)紋飾。畫法為單線平塗。青花顏色向外流散,畫筆無力、草率。題材有花卉、花鳥、龍、鳳、魚藻等。寓意紋飾漸多,如喜鵲登梅、鳳穿牡丹、折枝葡萄等。高士圖有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竹林七賢、唐僧取經、西漢演義、三國演義故事等。有的碗心以細小的四字語為紋飾,如狀元及第、金榜題名、萬古長青、三元及第等。青花瓷罐上有寫「積善之家、天理存心」的。紋飾特點是:正面龍披頭散發,影響清初。紋小孩比例失調,後腦勺大,腿短。小山江邊多有簡筆小人。人物畫中的地皮景、括弧雲為繼代典型紋飾。
(4)胎釉、造型。胎色發灰,粗糙,疏鬆。釉色白中閃青,有的發灰,個別漿白釉,釉面不平整,胎體厚薄兼有,以厚為多。器型品種較單調,以供器為多。碗,口外撇,深腹,砂底,大圈足,底心厚香爐常見缽式,筒式爐的獸足短,幾乎與檯面接觸,砂底。凈水碗,龠口,深腹,小圈足。缸底有:平底、砂底,時間早;凹圈足,釉底,時間遲。
(5)工藝。做工粗糙。器口上飾醬釉開始增多。新出現上下暗花裝飾帶,中間青料繪花的新工藝。器物露胎部分多見窯紅。器底多有小砂現象,多見旋坯痕、跳刀痕。釉義施釉薄,釉不平整。砂底尖底心,足根尖,足深。有壁形底碗。
(6)款識。許多供器於器身題銘,落干支年號款。少數盤、碗、杯底心書「大明崇禎年制」、「崇禎年制」楷款。南京曾多次發現科舉考試用瓷,器底書款:「已卯科置」(為崇禎十一年,公元1639年)、「庚午科置」(為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丙子科置」((為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壬午科置」(為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應天癸酉科置」(為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堂名款有「白玉齋」、「雨香齋」、「博古齋」,為景德鎮董家塢民窯出品,可能為雅工良匠之自署。書於碗心的款有翔鳳堂、喜、貢、春、玉等,書於碗底的有信古齋、叢菊齋、清雅、長春、片玉、松石居、聚賢堂、正、雅等。花押款,大明年制款,偽托宣德、成化年號款,崇禎最多見。
C. 佳士得專家科普,怎麼看中國古代瓷器年款,
標明陶瓷器製作年代的一種款識,在古代陶瓷款識中佔有較大比例。景德鎮王掌櫃簡單總結認為,紀年款可分為3種:
一、年款,即以帝王年號為紀年的款識.又稱朝代款。如北宋「端拱二年」、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清代「大清康熙年制」等。
二、干支款,指用60年周而復始的天干配地支來標明器物具體年代的款識。這種款識多附在帝王年號之後。如「大明宣德癸丑年造」、「萬曆丁丑年造」等;也有直接用干支紀年的,如弘冶時的「壬子年造」、康熙時的「又辛丑年制」等。
三、特殊年款,指只寫某朝而不寫具體年號的款識,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歷代紀年款中,以元,明,清時期釉下青花書寫款所佔比重最大,另有刻劃款 ,模印款及釉上彩書寫款等。紀年款外多加邊飾、常見有雙線圓圈、雙裝方框、單線圓圈、單線方框等,也有無邊欄的。款字多書於器物外底中心、也有書於內底心、口沿下以及肩、腹、耳、柄、頸、足內沿等處的。字體以楷書最為多見,另有篆書、行草等。款字排列方式多為自上而下豎寫或自右向左橫排。紀年款以明、清兩代景德鎮官窯瓷器使用最多,但部分民窯器,尤其是景德鎮民窯器上也經常使用。民窯款字體多顯得粗率、不及官窯款字體規整。紀年款標明了器物製作的大致年代或具體年代,所以是古陶瓷年代鑒定中最重要的依據。
秦、漢紀年款
秦、漢陶瓷器尚無單獨落紀年款的習慣.但有些銘文中的紀年內容,同樣起到紀年款的作用。較重要的有以下幾件。山東鄒縣邾國故城遺址出土的一件秦代陶量(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上印有篆書秦詔文,文曰:「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之,皆明壹之。」所印詔文,四字一組豎寫,綴連成篇,外有邊框。從其書法風格上看,屬於秦代小篆,字體方正,筆道圓潤,章法和諧,布局合理。這段文字既是研究秦代統一全國度量衡和文字的重要佐證,也是研習秦篆書法可靠的典範。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一件漢新莽時的灰陶狗,腹一側陰刻篆書「天鳳六年何亞」銘,天鳳為新莽年號、六年相當於公元19年。1988年湖南湘陰青竹寺漢代窯址堆積層的下層出土了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紀年款的陶器殘片,款字是刻劃上的。另外,考古發掘工作中,常發現一種東漢時的鎮墓陶瓶,上有朱書鎮墓文,內容是為死者解除災禍的文告,文字開頭多記年、月、日。見有「永壽二年五月」(156年)、「熹平元年」(172年)、「初平四年十二月己卯」(193年)等。
三國紀年款
迄今所見三國時期陶瓷器上的紀年款,主要出現在越窯瓷器上。]955年.江蘇南京光華門外趙士崗吳墓出土的一件越窖青瓷虎子腹部刻劃「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十三字銘文。赤烏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此器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本世紀30年代後期,浙江紹興吳墓出土一件青瓷谷倉其正面堆塑龜馱碑,碑上刻劃「永安三年時,富且洋(樣),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干意(億)萬歲未見英(殃)」。此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30年代紹興還出土過一件「吳陶灶」,現已不知下落,灶壁刻有「永安四年十月九日...... 」等二十二字。1958年,江蘇南京清涼山三國吳墓出土一件青瓷熊燈,在燈的承盤底部刻劃「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銘文。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這幾件有確切記年的器物,大致反映了三國時期瓷器上紀年款的風貌,其特點是:釉下刻劃,字體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內容不統一。
兩晉南北朝紀年款
此時陶瓷器上紀年款的風格與三國時相似,無大改變。1976午3月.江蘇吳縣楓橋獅子山西晉傅氏家族墓出土的兩件青瓷谷倉,在龜趺碑上分別刻有「元康二年潤(閏)月十九日超(造)會稽」、「元康出始寧,用此 ,宜子孫,作吏高,其樂無極」等字樣。元康(291—299年)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年號,元康二年即公元292年,但該年並不置閏,元康三年則閏二月。這件谷倉與「元康三年四月六日」銘文磚同出,可能也是元康三年物,碑銘紀年有誤。西晉時帶有紀年款的瓷器,還有浙江餘姚出土的青瓷谷倉,其龜趺碑上刻有「元康元年八月二日會稽上虞。」浙江平陽敖江出土的青瓷谷倉,其龜跌碑上刻有「元康四年九月九日口州會稽」。東晉、十六國時期陶器上的紀年款,見有60年代敦煌東晉墓出土陶罐腹部墨書的「昇平十三年潤(閏)月甲子朔廿一壬寅張弘妻汜心容盛五穀瓶」。昇平十三年為公元375年。南朝瓷器上見有「大宋癸丑」、「永初年制」等紀年款銘,「大宋癸丑」為公元473年,「永初年」為公元420—422年。
唐、五代紀年款
此期紀年款仍以刻劃為主,但已有模印和釉下彩書寫款。從日前l發現的資料看,唐代紀年款主要為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59年)的款銘,如「大中二年」、「大中三年八月」「大中四年歲次庚午八月丙午塑」、「大中玖年正月二十八日書記」、「大中拾年拾日叄造鼓價」等。其次為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款銘,如「元和三年二月卅日」、「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五年」、元和十四年」等。另有武宗會昌年間〔841—847年)、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年)、昭宗光化年間(898—901年)的款銘。如「會昌七年」、「會昌七年趙家」、「開成三年」、「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等。五代瓷器上的紀年款見有「貞明六年」(920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也」(929年)等。從窯口看,唐、五代瓷器上的紀年款主要見於越窯和長沙窯瓷器。刻劃款者多為越窯,釉下彩寫款者多為長沙窯。款識字體多為草書,楷書少見,落款位置不固定。這一時期年款的內容較復雜,如長沙銅官窯遺址出土的一件『鼓價器」,其外壁釉下以褐彩書「大中拾年拾日叄造鼓價」。浙江嵊縣出土的—件盤口壺上刻有『元和拾肆年四月—日造此罌,價直壹干文」。浙江餘姚上林湖東嶴南山麓出土的一件盤口壺上刻有「維唐故大中四年歲次庚午八月丙五朔,胡珍妻朱氏四娘於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後代無志,故記此罌。」這組文字表明,此盤口壺既是租地卷,又是墓誌銘。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越窯青瓷執壺,腹部刻劃的三行文字為:「會昌七年改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記此耳。」這件器物的款識記錄了當時年號的更換。湖南石渚五代長沙窯遺址出土一件瓷枕,上刻「開平三年六月廿十八日開造,夏月二女使用」。唐、五代時期的越窯瓷器中有一種罐形墓誌,內容主要為紀年、人名、事跡等,紀年有「長慶三年」(823年)、「咸通七年」(866年)、「光啟三年」(887年)、「光化三年」(900年)、「龍德二年」(922年)等。
宋代紀年款
宋代瓷器上的紀年大多為北宋年號,只有少數為南宋年號,主要見於越窯、龍泉窯、定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瓷器上,既有刻劃、模印款,又有墨書、彩書款。磁州窯系瓷器上的紀年款多為釉下彩書。越窯、龍泉窯瓷器上的紀年款多為刻劃。目前已發現北宋瓷器上的紀年款有「大觀」、「大觀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慶歷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歲」、「治平三年丙午歲次九月一日題,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平興國三年)、「元封內用」、「元豐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三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貳年記 (碗)徐蔣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張家記」、「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記」、「紹聖四年四月十六日鍾博士謹記」、「紹聖五年」、「崇寧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寧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紀年款見有「嘉定四年月」、「紹興永和舒家造」、「紹興三年」、「紹興五年」、「淳熙年制」等。總之,宋代瓷器上的紀年款,比以前各代數量明顯增多,持別是內容單純的年款明顯增多,五花八門的大段文字則明顯減少。浙江餘姚出土青瓷碗上的「淳化二年」款、越窯青瓷上的「太平戊寅」款等四字年款,與後代的同類款識已無大的區別。有的雖然在一器之上同時書有紀年、吉言、匠人姓氏等,但都分開刻劃或書寫,如英國收藏的一件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國永安」,右側書「趙家枕永記」,左側書「熙寧四年」。內容較復雜的紀年款如現藏召肅省博物館的一件瓷枕,枕面右上側題:「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再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南宋人物紋瓷枕,枕面左側刻:「紹興五年, 為亂事紛紛。白陽山人作。」另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北宋景德年間,真宗命景德鎮燒造進御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但尚未見實物。至於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刻有「隆興紀元春二月張沖珍玩」款的三彩人物紋枕,被認為是民國時期的偽作。
遼代紀年款
遼代陶瓷器的紀年款,主要見於契丹族獨有的器物雞腿瓶上,均為赤峰缸瓦窯的產品。其紀年款有「軋二年田」、「軋三艾廿一」等。這里的「軋」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別為漢文的「乾統」和「月」。乾統為遼帝耶律延禧的第一個年號,乾統二年即公元l102年。另外,北京龍泉務窯遼代遺址曾出土遼三彩貼花殘器,器內底刻劃「壽昌五」字樣。殘缺的一個字似應為「年」,壽昌五年即公元1099年。
金代紀年款
金代陶瓷紀年款以墨書款較為多見,另有釉下彩書寫款和刻劃款。落款的位置多在器物的外底、足部,也有落於腹部和內底的。如「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此為金代蕭窯瓷瓶紀年款,橫刻於瓶足上,瓶腹刻「白土鎮窯戶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菩薩花瓶壹對,供養本鎮南寺」。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鳥紋虎形枕的底部有墨書「大定二年六月六; 日口家造」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枕的底部有墨書「金大定八年正月初四日康軍使宅置到」款。1984年陝西銅川耀州窯遺址出土的盞范上有「大定十年」款。1983年陝西黃陵縣古墓出土金代瓷枕的底部有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款。
1978年秋河北曲陽北鎮村出土的定窯夔龍紋盤印模內壁刻有「甲辰正月望日造」干支款;同時出土的定窯菊花紋碗印模的內壁刻有「甲辰蕤賓十四日」款。「蕤賓」為五月。山西出土的白釉砂圈瓷碗的砂圈上有墨書「明昌三年十二月四日買了一十個」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霍縣窯盤的外壁露胎處有墨書「明昌四年柒月初四日三李置到」款。秦庭域收藏的金代白地黑花詩文枕,枕面題七言律詩一首,其中有一句為「泰和三年調玉燭」。1988年12月山東成武寶峰鄉定西村出土的金代白瓷碗的外壁近足無釉處墨書「泰和三年十二口買二隻」款。1978年秋河北曲陽北鎮村出土定窯四季花紋碗模的內壁環刻「泰和丙寅辛丑二十四日畫」款。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罐腹部釉下有以黑彩書寫的「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張泰造」款。1959年陝西銅川黃堡鎮窯址出土刻有「大安二年」款的青瓷殘片。另見金代磁州窯瓷枕上落有「正隆元年制」款,金代磁川窯三彩花卉盆外底墨書「正大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制」款。金代瓷器上還有—種只書年號,不書具體年代的款識,見於紅綠彩瓷器的有「泰和」、「正大「等;見於耀州窯青瓷殘片上的有「貞元」。
元代紀年款
主要見於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耀州窯、定窯資器上。既有彩書、墨書款,又有刻劃款。常落款於外底、頸、肩、腹部等處,位置不固定。如廣東遂溪窯出土碗模外壁刻有「大德六年」款。元紫金釉貼花牡丹紋三足爐外底刻有「大德七年制」款。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盤上落有「大德八年」款。元定窯刻劃花魚紋盤外底刻「至元八年制公用」款,前五字直書,後二字橫書。元代白釉瓶上落有「大元國至元十九年九月十四日記耳」款。陝西銅川立地坡古窯址出土的殘瓷片上刻有「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款。山西琉璃龍蓮花香爐上刻有「至大元年午汾陽琉璃寺詔伍塘城造」款。湖南衡東麻園窯址出土擂棒殘器上刻有「延佑四年」款。元代磁州窯白瓷枕的外底有墨書「至治二年前五月十五造磁齊居(君)仁」款。元龍泉窯青瓷大花瓶上刻有「泰定四年丁卯歲仲伙吉日謹題」款。1979年江西豐城縣徵集的出土於景德鎮的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瓷倉上有青花料楷書「後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款;同時徵集的出土於景德鎮的青花釉里紅塔式蓋罐頸部有一周青花楷書款為「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收藏於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的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頸部有青花料楷書「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款。元磁州窯白釉褐花罐外壁釉下有褐彩書寫的「至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款。另外,元代瓷器上還有一種不書年號的干支紀年款,例如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鈞窯雙耳獸足爐上落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款。
明代紀年款
主要見於景德鎮官、民窯瓷器上。官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號款始自永樂朝,後成定製。但永樂官窯年號款只見四字款,官窯瓷器上落六字雙行或三行楷書年號款並圍以雙重圓圓這一最常見的體式,則始自宣德朝;常見的六字雙行圍以雙重方框的體式,始自成化朝。還有—種常見的環書於高足杯、碗足內沿的六字或四字年號款的體式,也始自成化朝。明代官窯瓷器紀年款以朝代款(又稱年號款、年款)為主,民窯瓷器紀年款則以干支款較為多見。明代紀年款多以青花料書寫,兼用暗刻、模印、釉上彩和白泥料書寫。落款位置以器物外底最為多見。也有在器內底、近口沿、頸、肩、腹、流、柄等處的。官窯年款字體除永樂、宣德、弘治、萬曆朝有篆書體外,其他朝未見。款字排列方式,以六字雙行和四字雙行最為多見,六字三行、一排橫書、一行直書、六字環形、四字錢文排列等極少見。官窯年款多由宮廷出樣、御窯廠有專人負責照樣書寫,字體嚴謹規整。民窯紀年款則大抵隨意書寫,字體多草率不規。據有關專家考證,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生產始自洪武二年()369年)。止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此期間官窯瓷器上的紀年款以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較多見,其他朝則少見。有人根據明代各朝官窯瓷器上年款的特點,將明代官窯瓷器年款總結為五句口訣,即「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這與實際情況基本符合。
清代紀年款
清代景德鎮官、民窯瓷器上的紀年類款,從款識內容看,主要分為朝代款(又稱年款)和干支款兩大類。年款多用於官窯器上,干支款多見於民窯器上。官窯年款以楷書或篆書的「大清某某年制」、「某某年制」、」某某御制」最為多見,如「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康熙御制」等。款字多落於器物外底,個別的落於近口沿、足內沿等處。六字楷書年款多作雙行排列,個別為三行排列或一排橫列,款外圍以雙重圓圈、雙重方框,也有無邊欄的。六字篆書年款絕大多數作三行排列,少數作一排橫列,極個別的為雙行排列,款外多無邊欄,個別的圍以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四字楷書或篆書年款多作雙行排列,外圍雙重圓圈、雙重方框,也有無邊欄的,個別的四字篆書年款作上下右左錢文排列。清代紀年款可分成釉下青花款和釉上琺琅彩款、礬紅彩款、金彩款以及刻、印款3大類,其中青花款在所有紀年款中佔主導地位,琺琅彩款則集中出現於康、雍、乾三朝,隨著琺琅彩瓷器的消失而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礬紅彩款。刻劃和模印款則用於顏色釉瓷器上,如白釉、廠官釉、仿鈞釉、爐鈞釉等。從字體上看,整個清代紀年款不外乎楷、篆、隸幾種,其中楷書居於主導地位,自始至終都在使用.篆書款出現於康熙晚期,當時只用於供祝壽用的金釉藍團壽字和五彩三多紋器上。雍正時篆書款增多,許多仿製名窯的品種上均喜用篆書款。乾隆時楷書、篆書款平分秋色。嘉慶及其以後各朝,篆書款數量漸減,基本以楷書為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D. 天字罐,罐里底帶壽字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