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6歲之前的兒童經常出現有前世的記憶
其實這個問題感覺並沒有什麼科學的解釋,輪回轉世,聽起來讓人害怕又好奇。研究該現象的科學家並不多,比較著名的是弗吉尼亞大學知覺研究醫學中心的吉姆·塔克和他的老師伊恩·史蒂文森。史蒂文森收集整理了多組案例,而塔克在史蒂文森去世後一直堅持研究。
然而有一天晚上,萊恩突然抓住了母親的手說「媽媽,我想我曾經是另外一個人」,並說自己記得一個白色的豪宅和一個游泳池,有三個兒子,但記不清他們的名字了。他媽媽十分震驚!但是萊恩對自己的說法非常堅持,而且那天晚上後,萊恩不停地談論著上輩子的事情。
⑵ 求世界上關於有神論者與無神論者比例的客觀調查結果!
統計無神論者人口很困難,其結果也不準確。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世界上一些政府推廣無神論,而另一些政府壓制無神論,因此對於無神論者人口的統計可能過高或過低;其次,由於無神論的定義不確定,許多統計的標准並不統一,其中一些可能僅僅統計強無神論者人口,而另一些則統計無宗教信仰的人口。
雖然有這些困難,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推行共產主義的國家(如中國、越南、古巴等)和前共產主義國家(如蘇聯、波蘭等),無神論者人數較多,這是由於共產主義國家一般推行無神論,壓制宗教信仰,但是也未必不允許有宗教信仰,如中國。在西歐、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地區無神論者也比較多,之後是美國,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無神論者較少。即使在中國,許多人還是有「拜神」的。根據1995年的調查,無宗教信仰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14.7%,而無神論者佔3.8%
統計無神論者人口很困難,其結果也不準確。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世界上一些政府推廣無神論,而另一些政府壓制無神論,因此對於無神論者人口的統計可能過高或過低;其次,由於無神論的定義不確定,許多統計的標准並不統一,其中一些可能僅僅統計強無神論者人口,而另一些則統計無宗教信仰的人口。盡管存在這些困難,大多數研究標明無神論者(無宗教信仰者)佔全世界人口的12-15%。
⑶ 求《奇異恩典》的中英文歌詞(要完整一點的),謝謝!~~
《奇異恩典》
原唱:Kellie
填詞:John Newton
譜曲:James P.Carrell,David S.Clayton
歌詞: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奇異的格蕾絲,多麼甜美的聲音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我罪竟蒙赦免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m found
我曾經迷路,但現在被找到了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我瞎了,但現在我明白了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
And grace my fear relieved
使我心得安慰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那優雅是多麼珍貴啊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我第一次相信的時刻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經歷了許多危險、辛勞和陷阱
We have already come
我們已經來了
T'was grace that brought us safe thus far
是格雷斯給我們帶來了安全
And grace will lead us home
格蕾絲會帶我們回家
When we've been there ten thousand years
當我們在那裡一萬年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明媚如日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我們還有很多天來贊美上帝
Than when we first begun
比我們剛開始的時候
(3)澳大利亞無神論基金會擴展閱讀:
《奇異恩典》(英文:Amazing Grace,也有人稱《天賜恩寵》)是收錄於專輯《光陰的故事》中一首歌曲。
《奇異恩典》這首[1]最初由英國牧師約翰·牛頓作於1779年,開始是一首傳統的民謠,或黑人靈歌,它表達了宗教的忠誠,其中包含著一個平淡但是極富深意的贖罪的故事。
歌的主題和《聖經》的主旨相符:懺悔、感恩、贖罪、重生。歌詞簡潔充滿敬虔、感恩的告白,也是約翰·牛頓的生命見證,約翰·牛頓本是一名黑奴船長,無惡不作,後來反而淪落非洲。
⑷ 關於盧梭與羅素
不是,通常翻譯作盧梭的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羅素才是上面仁兄說得這個人,英國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學的主要創始人。
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僕人、學徒兼雜役。後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後,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僕役、音樂教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的徵文中獲一等獎,並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1752年,他的歌劇《鄉村魔術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瓦公民。次年,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並完成《論政治經濟學》。1758年,由於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網路全書派決裂。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網路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1778年去世。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國 別: 英 國
出生地: 蒙茅斯郡
生卒年月: 1872-1970
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四歲前已父母雙亡。他是在祖母和家庭教師撫養、教育下長大的。後入劍橋三一學院並取得數學獎學金,1890年他在三年級是轉學哲學,並於1894年取得學位。羅素曾四次結婚,三次離婚。
1872年5月,羅素生於英國曼摩茲郡的特雷克。
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數學,後在該學院講邏輯和數學原理,
1916年重新在三一學院任教。他是亞里士多德學會會員,
1931年他繼承為第三世羅素勛爵。
1949年獲榮譽勛章
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50年代因積極參加世界和平運動,反對核戰爭而獲得世界和平獎
1970年2月2日去世。
羅素曾於1920年來華講學,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時間長達一年之久,其講稿曾在中國出版,書名為:《羅素五大講演》。羅素回國後寫了《中國的問題》一書,書中討論了中國將在20世紀歷史中發揮的作用。
羅素學識淵博,通曉的學科之多大概是20世紀學者們少有的。而且,他在哲學、數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許多領域都頗有建樹。他的哲學觀點多變,以善於吸取別人見解、勇於指出自己的錯誤和弱點而著稱。早期是屬於新實在主義的,晚年逐漸轉向邏輯實證主義。主要哲學、邏輯學著作有:
《論幾何學的基礎》(1897年)
《萊布尼茨的哲學》(1900年)
《數學原則》(1903年)
《數學原理》(3卷,與懷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間完成)
《哲學問題》(1911年)
《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1914年)
《邏輯原子主義哲學》(1918至1919年)
《數理哲學導論》(1919年)
《心的分析》(1921年)
《物的分析》(1927年)
《對意義和真理的探究》(1940年)
《西方哲學史》(1945年)
《人類的知識--其范圍和界限》(1948年)
《我的哲學發展》(1959年)
與通常的隱居書齋脫離世事的純學者不同,羅素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關懷的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終其一生熱衷於政治活動和社會事物、並且撰寫了大量關於政治和社會方向的著作。他的胸懷充滿正義、良知、睿智、溫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羅素文集最新的中文澤本《幸福之路》和《自由之路》最能體現他的風格,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值得每一位善良、正義、嚮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閱讀,去品味。
羅素於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婚姻與道德》)。
1964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
代表作品:
《西方哲學史》、《我的哲學發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學問題》、《數學原理》
⑸ 看一下高舉科學的『無神論者』有幾個諾貝爾獎得主 轉
諾貝爾獎得主大多數出自基督教國家,沒有宗教信仰的或信仰淡薄者21人,佔3.29% 信仰各種宗教的有618人,佔96.71%。
2002年6月29日中國《人民政協報》報道的《諾貝爾獎得主信仰小考》一文摘錄如下:
1901--1996年共評出諾貝爾獎得主639人,其中,物理學獎148人;
化學獎123人;
生理學或醫學獎159人;
文學獎91人;
和平獎81人;
經濟獎37人;
其中,
美國229人;
英國81人;
德國72人;
法國48人;
瑞典27人;
瑞士18人;
蘇聯17人;
荷蘭15人;
義大利13人;
奧地利11人;
丹麥11人;
亞洲 日本8人;以色列4人;印度3人;
非洲 南非6人;埃及2人;
大洋洲 澳大利亞4人;
南美洲,阿根廷4人;
這些諾貝爾獎得主大多數出自基督教國家,沒有宗教信仰的或信仰淡薄者21人,佔3.29%;
信仰各種宗教的有618人,佔96.71%。
其中
信仰基督教的(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596人;佔93.27%
信仰猶太教的8人;佔1.25%
信仰佛教的8人;佔1.25%
信仰伊斯蘭教的4人;佔0.63%
信仰印度教的2人;佔0.31%
這些諾貝爾得主大部分出自12個國家的32所大學;
美國13所;
德國4所;
法國4所;
英國3所;
中華民國2所;(西南聯大和台灣大學)
培養出得主在20名以上的大學是:
英國劍橋大學56人;
美國哈佛大學36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34人;
德國柏林大學26人;
美國芝加哥大學22人;
德國明興大學22人;
法國巴黎大學20人;
以上7所大學中,巴黎大學是國立的;前3所是私立的;這些大學多數都有基督教背景或是教會創辦的,其中著名的基督教大學是劍橋和哈弗。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教堂,一所大學就是一個教堂群。
諾貝爾獎得主絕大多數有文明理性的信仰,而非盲目愚昧的迷信。40多個伊斯蘭教國家有12億伊斯蘭教徒,由於經濟文化落後,僅1979年有一位物理學獎得主。
從上述報道中可以看出,神賜何等大的智慧和靈感給基督徒科學家,他們在科學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和巨大影響,是無神論科學家不能相比的。無神論者說,基督教和科學是對立的,現在看來實在是沒有根據啊。
⑹ 澳大利亞的宗教信仰與中國經濟貿易有什麼聯系
.
【總統】連任大選,多多拜託啦。
【教主】那,跟無神論國家貿易的事——?
.
⑺ 關於佛教
一切都不用看,復不制用學
先看了凡四訓。
絕對好。我強烈建議你看看。太好了。可以改變你的一生。
這就是如佛的最初始。
一定要看。絕對沒錯。
http://hi..com/lanvinji/blog/item/d783afa18a401f8c471064bf.html
http://hi..com/lanvinji/
⑻ 澳大利亞怎樣評價
從以下幾個點給你看看
家庭
澳大利亞的家庭正朝著獨身﹑破裂的婚姻和長大成人的孩子拒絕離開家庭獨立生活這種趨勢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 1976年, 60% 的家庭是一對夫婦和幾個孩子的模式, 到了1998年這個數字降至42%, 原因是單親家庭和不要孩子的夫婦數量增加. 現在大約40%的第一次婚姻是以離婚告終的。
澳洲每年有10.6萬對男女結婚, 由5.2萬例婚姻破裂, 離婚率高居美國﹑英國之後為世界第三位. 澳洲現有離婚的男性39.6萬, 女性50.4萬。
而對這些不容樂觀的數字, 人們似乎不太急於結婚了, 一半以上的夫婦是先同居後結婚的. 現在澳的利亞男性結婚平均年齡是29歲, 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
信仰
有人說: 上帝在澳大利亞人心目中的認可程度還不及外星人。
一項調查顯示, 74%成年人稱自己相信上帝, 20%稱自己為無神論者, 6%稱自己為不可知論者。
人口調查表明, 27%的澳洲人是天主教徒, 22%的人信仰英國國教, 8%的人是唯一神教派. 3.3%的人是非基督教徒, 其中穆斯林和佛教各佔1/3, 猶太教佔13%.
但是不管他們怎麼說, 實際上只有22%的澳大利亞人經常去教堂。
1995年的一項另外調查顯示, 80%的澳洲人相信有外星人存在; 70%的人認為UFO是真的; 63%的人相信外星人有足夠的科技能到達地球; 47%的人相信他們是友好的, 並願意和他們接觸。
收入
澳大利亞平均周薪為596澳元. 男性平均周薪為715澳元, 女性為468澳元. 男性平均每周工作39小時, 而女性為28小時。
零售服務業的發達為澳大利亞人提供了最大的就業空間, 所以, 相比其他職業的就業人數, 澳大利亞由更多的辦事員,售貨員和雜工, 他們的周平均收入分別為588澳元,688澳元和556澳元。
技術人員周平均工資為862澳元. BHP公司(澳洲最大的鋼鐵公司)總經理的周薪為2.5萬澳元。
生育
澳大利亞統計局對人口出生率所做的定義為: 每位女性在生育期預計生育孩子的數量,北領地地區的出生率是2.3個, 堪培拉是1.7個, 全國平均數量是1.8個。
澳大利亞人口出生率與氣候較冷的國家比較, 諸如英國﹑荷蘭﹑加拿大, 差不多都低於2.1個理想人口出生率. 但同那些熱帶國家相比較就相差很遠了, 印度4.2個, 巴布亞紐幾內亞是4.9個, 菲律賓是4.0個。
澳大利亞每年約有25.3萬個嬰兒出生, 其26%為未婚母親所生. 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29歲, 男性平均32歲當爸爸, 而且澳大利亞男人較之過去更有責任感也變得更加忠實了。
壽命
澳大利亞人的壽命比英國人﹑紐西蘭人﹑美國人長, 但遜色於法國人﹑日本人和瑞典人. 澳洲人的平均壽命, 男性是75歲, 女性是81歲。
每年澳洲死亡人數約有13萬人. 35歲以上的人主要死於心臟病和癌症. 每年有7500人死於各種事故, 其中自殺佔32%, 交通事故佔27%, 他殺佔4.5%. 其中35歲以下死於事故的人, 男性是女性的4倍。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平均壽命與不發達國家或地區幾乎無異. 男性平均壽命是53歲, 女性平均壽命是59歲。
飲食
澳大利亞產自銷, 很少依賴進口, 而且品質優良, 其中牛肉, 海鮮, 水果還遠銷世界各地。
以往澳大利亞傳統的飲食文化以英格蘭,愛爾蘭為主. 50年代隨著大量歐洲移民的湧入, 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多樣化. 義大利,希臘,法國,西班牙,土耳其,阿拉伯等各地菜餚,食品相繼在澳洲各地落戶生根, 它不僅滿足了各地移民的需要, 也給那裡的英國後裔帶來了新的口味。
談到飲食文化, 最值得一提的是亞洲食品在澳洲的興盛. 如同世界各地一樣亞洲食品的主流是中國餐. 從19世紀50年代淘金潮開始, 華工就已經把中餐帶進澳大利亞. 當時的許多小城鎮都可以找到中餐館.20世紀初, 糖醋排骨, 黑椒牛柳, 咕老肉, 杏仁雞丁就已經成為風行一時的異國情調菜餚. 現在你可以在澳洲任何一個小城鎮里看到中式餐館. 在大城市裡的唐人街,中餐館,酒樓更是鱗次櫛比, 枚不勝舉.據說在各國風味餐館中中餐的數目是最多的。
隨著70年代後期越南難民的湧入, 一種價格低廉的越南菜悄悄流傳開來, 其中最膾炙??及各個城區, 並風行了10年. 現在最為流行的亞洲餐依次為中餐, 泰餐, 日餐, 韓餐, 越餐和馬來餐。
澳大利亞的一些著名餐館, 20年前是法國菜, 現在卻呈現多元化特色. 許多菜兼收並蓄, 互相借鑒, 形成新派的法餐,澳餐和意餐。
90年代以後澳洲的家常菜中最普遍的是什麼呢? 澆汁義大利面加蔬菜沙拉加泡沫咖啡!
現在澳洲人發現, 在澳大利亞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可以種植各種任何在其他國出產的東西, 所以他們學會了各種烹調技術和在飲食上有了創新意識, 也能夠是豐富的物產物盡其用. 澳洲人終於可以說: 世界已經在我的舌尖上!
特產
澳大利亞的特產並不多, 但都極高富澳洲特色. 主要特產有羊毛, 羊皮, 土著木刻, T恤衫, 澳洲寶石(蛋白石)等.
澳毛毛線和毛衣種類繁多, 色彩各異, 價錢適中. 特別是羊皮做的皮襖或皮夾克, 柔軟舒服, 輕松暖和. 羊毛毯, 羊毛被也十分受來自較冷國家遊客的喜愛.
用澳大利亞特有動物袋鼠, 鱷魚的皮製成手袋, 提包, 皮鞋, 手套, 皮帶等特色用品可以在任何城市的購物中心買到. 大都用料上乘,做工精細, 但款式較傳統, 價格也不菲.
西澳阿基勒出產的澳寶, 色彩繁多, 有黃白, 褐色, 綠, 蘭, 紅, 紫. 阿基勒的粉紅色寶石馳名世界, 價格連成. 在澳大利亞的任何首飾店裡都有寶石出售,價格從幾十元至幾百,幾千澳元不等. 一半出售的寶石都不鑲嵌, 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把它鑲嵌在k金的戒指或項鏈上, 款式可自己選擇.
澳大利亞的手工藝十分發達, 手工藝品主要有藝術陶瓷, 編織製品, 玻璃藝術品, 皮革製品, 珠寶飾物等. 在一些工藝品商店裡還有木製或金屬制的悉尼歌劇院,袋鼠,樹熊和鴯鶓的模型, 這些都是澳大利亞的象徵, 很有紀念意義.
另外澳大利亞土著工藝品也集中表現了土著人在澳大利亞數萬年的歷史和文化. 這些工藝品包括飛去來器, 樹皮畫, 布畫, 手工貶值, 木雕, 木吹樂器等, 這些商品很容易買到, 但價格比較昂貴.
運動
澳大利亞人崇尚運動這是舉世皆知的, 這是緣於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 它給了所有澳大利亞人得天獨厚的戶外運動的條件.
在澳大利亞, 最普及的運動有: 跑步,游泳,網球,高爾夫球. 當然澳式橄欖球也是最吸引觀眾的, 比如一場全國性的橄欖球比賽可以吸引300多萬電視觀眾. 此外板球,自行車,足球, 沖浪, 帆船, 沙灘排球也是澳洲人喜歡的運動項目.
目前, 澳大利亞的網球, 游泳,板球等運動項目都有著極高的世界水?獎牌總數第四的優異成績, 令世人側目.
澳洲的體育水平高要歸功於澳大利亞的群眾體育運動的普及, 在那裡幾乎每個人都會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並十分熱衷的運動方式. 體育運動已經成為澳洲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電影
也許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故事片是澳大利亞製作的, 它們是1900年的<<十字架上的士兵>>和1906年的<<郝漢奈德的故事>>. 在無聲電影時代也有過光輝的業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根據丹尼斯的詩歌拍成的默片<<多愁善感的男人>>. 澳大利亞卡通設計師薩利文於1919年推出的貓咪弗萊克斯直到20年代晚期米老鼠出現之前, 它一直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卡通形象. 澳大利亞最早的歷史片是1940年拍攝的<<四萬騎兵>>. 1942年澳大利亞攝影師帕拉的紀錄片<<科克達前線>>獲得一項奧斯卡獎.
80年代, 隨著電影<<瘋狂的麥克斯>><<雪山來客>><<鱷魚鄧肯>>所獲得的成功, 電影的藝術性也被商業性所代替.
90年代, 電影時尚又有所改變. 現在占據市場的一些荒誕喜劇片, 如<<秘密舞廳>><<沙漠之後>><<男人都撒謊>><<小豬貝貝>>等.
澳大利亞的電影始終在國際影壇上佔有一席之地, 曾數次獲得好萊塢的各種獎項, <<鱷魚鄧肯>><<小豬貝貝>>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澳大利亞每年共?身人數的增多, 傳統的家庭結構正在消失, 所以?利亞人仍是一個有時間和空間來養狗的國度.由??最安逸與悠閑的人群.
暢銷品
在澳大利亞的熱銷商品中就可以窺見當地人的興趣與嗜好. 這些商品是: 釣魚用具, 剪草機, 旱冰鞋, 泳衣, 防曬霜, 帳篷, 手提冰箱, 雙肩背包, 太陽鏡, 滑浪板, 大浴巾, 沙灘椅, 燒烤爐, 五金工具, 滅蟑螂葯.
節假日
新年 1月1日
新年翌日 1月2日
建國日(首都, 北領地,新南威爾士) 1月26日
建國日(昆士蘭, 西澳,南澳, 維多利亞, 塔斯馬尼亞) 1月30日
耶穌受難日 4月17日
耶穌受難日翌日 4月18日
復活節 4月20日
安息日 4月25日
英女王壽辰 6月12日
聖誕節 12月25日
聖誕節翌日 12月26日
除以上全國性假期外, 每個州也都有當地的特定節假日, 如銀行節, 勞動節等.
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 是聞名世界的澳大利亞賽馬---墨爾本杯大獎賽的舉行日. 這一天為全國公休日.
⑼ 加潤國:全球信教人口有多少
當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的地區分布和發展趨勢如何,這是分析國際宗教形勢必須回答的問題。由於不同國家、不同信仰的人們在哪些文化現象屬於宗教、哪些思想行為屬於信教、怎樣給眾多的思想信仰分類等基本問題上存在分歧,以上問題很難找到統一答案。
目前,國際上較有影響的統計數據主要有3種,它們的側重點各不相同,試圖說明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需要我們根據機構特點、關注問題、所用方法進行科學分析,作出理性判斷。一種是國際民調機構運用統計學原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的抽樣調查,以總部設在瑞士蘇黎世的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蓋洛普國際協會)為代表,側重於說明全球信教人口比例;一種是西方傳教研究機構根據傳教需要進行的匯總統計,以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為代表,側重於說明全球主要宗教的人口變化;一種是西方研究機構收集各種數據進行匯總研究後得出的結論,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為代表,側重於說明各大宗教群體的人口規模和地理分布。
全球信教人口比例
最有價值、可以信賴的數據來自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的「全球宗教信仰和無神論指數」。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該機構組織部分成員采訪了57個國家的5萬多人,詢問這樣一個問題:「無論你是否去過禮拜場所,你會說你是信教者、不是信教者還是堅定的無神論者?」結果,有59%的人說自己是信教者,23%的人說自己不是信教者,13%的人說自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5%的人不回答。據介紹,以上數據按照受調查國家被覆蓋成年人口的份額作了加權,允許3%-5%的誤差率,置信水平為95%。據最新報道,該機構又於2014年底對65個國家的6萬多人作了同樣的調查,結果有63%的人說自己是信教者,22%的人說自己不是信教者,11%的人說自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4%的人不回答。因為兩次調查的時間、方法和數據比較接近,我們可以取其平均數,則全球有61%的人口信仰宗教,12%的人口為堅定的無神論者,27%的人口處於中間或潛伏狀態。
以上數據之所以可信,是因為它具有機構權威、問題嚴謹、方法科學的特點。機構權威——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是著名的國際民調機構,成員遍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問題嚴謹——只有一句話,語意明晰,可以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和重復統計。方法科學——選擇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抽樣調查,按照相關國家和地區被覆蓋成年人口所佔份額進行加權,給出誤差率和置信水平。以中國為例,根據該機構2012年年初的抽樣調查,中國有14%的人自稱信教,30%的人自稱不是信教者,47%的人自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9%的人不回答。根據該機構2014年年底的抽樣調查,中國有7%的人自稱信教,61%的人自稱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取其平均數,則中國有10.5%的人自稱信教,54%的人自稱是無神論者,35.5%的人處於中間或潛伏狀態,與我們的習慣說法和日常感受相當吻合。征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2012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和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我國信仰五大宗教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1%,三者高度契合。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世界主要宗教群體規模和分布報告」令人懷疑。2012年12月,該機構公布了對全球「8個主要宗教群體」2010年人口規模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報告。據稱:「在全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58億成年人和兒童信仰某一宗教,佔2010年世界69億總人口的84%。」這一數據之所以令人懷疑,最根本的是方法不科學。據其介紹,該結論是通過匯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數據進行綜合匯總後得出的。如此雜多的數據來源,相關調查機構是否權威,所提問題是否嚴謹,所用方法是否科學,均不得而知。該研究把世界觀尚未形成的兒童也納入信教人口之中,把他們分為0-4歲、5-9歲等年齡組,是不科學的。該項研究的資助者皮尤慈善基金會和鄧普頓基金會有明顯的宗教背景和宣教動機,可能會影響研究的客觀性。以中國為例,根據該研究,中國有7億「宗教無隸屬」群體(佔全國人口的52.2%)、2.94億「民間宗教」群體(佔全國人口的21.9%)、2.44億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18.2%)、6841萬基督徒(包括新教徒、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佔全國人口的5.1%)、2469萬穆斯林(佔全國人口的1.8%)、908萬「其他宗教」信徒(應該是指道教徒,佔全國人口的0.7%)。這一結論不僅與我們的習慣說法和日常感受大相徑庭,而且與前述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同期調查數據相距甚遠,也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相關調查數據相距甚遠。可見,皮尤研究中心上述研究報告的數據誤差較大,可信度較低。
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的數據也不容忽視。因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機構的統計數據在我國宗教學界影響較大。根據該報2009年公布的數據,2000年世界人口61.2億,不信教人口9.1億,信教人口佔85%;2009年世界人口68.3億,不信教人口9.2億,信教人口佔86%。該數據是怎麼得來的不得而知,不好評論,合理推測是從各傳教組織收集到的數據匯總而來。
信教人口地區分布
唯一可用的數據來自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的「全球宗教信仰和無神論指數」。根據該機構2012年抽樣調查獲得的數據,世界各地區信教人口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非洲(89%)、拉美(84%)、南亞(83%)、阿拉伯世界(77%)、東歐(66%)、西亞(64%)、北美(57%)、西歐(51%)、東亞(39%)和北亞(17%)。信教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依次為迦納(96%)、奈及利亞(93%)、亞美尼亞(92%)、斐濟(92%)、馬其頓(90%)、羅馬尼亞(89%)、伊拉克(88%)、肯亞(88%)、秘魯(86%)、巴西(85%)等。信教人口比例較低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大陸(14%)、日本(16%)、捷克(20%)、土耳其(23%)、瑞典(29%)、越南(30%)、澳大利亞(37%)、法國(37%)、中國香港(38%)、奧地利(42%)等。堅定的無神論者比例較高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大陸(47%)、日本(31%)、捷克(30%)、法國(29%)、韓國(15%)、德國(15%)、荷蘭(14%)、奧地利(10%)、冰島(10%)、澳大利亞(10%)等。根據該機構2014年底的抽樣調查,信教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為泰國(94%)、亞美尼亞(93%)、孟加拉國(93%)、喬治亞(93%)、摩洛哥(93%)等,信教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和地區為中國大陸(7%)、日本(13%)、瑞典(19%)、捷克(23%)、荷蘭(26%)、英國(30%)等。
由此可見,發達及較發達地區和國家信教人口比例較低而無神論者比例較高,欠發達地區和國家信教人口比例較高而無神論者比例較低,社會主義國家信教人口比例更低。該調查還顯示,信教比例與個人收入及受教育水平密切相關。低收入人群有宗教信仰的比高收入人群高17%,受教育程度在初等以下的人群有宗教信仰的比受教育程度在高等以上的人群高16%。具體說,20%的低收入人群有66%的人信仰宗教,20%的中低收入人群有65%的人信仰宗教,20%的中等收入人群有56%的人信仰宗教,20%的中高收入人群有51%的人信仰宗教,20%的高收入人群有49%的人信仰宗教;初等教育程度以下人群有68%的人信仰宗教,中等教育程度人群有61%的人信仰宗教,高等教育程度以上人群有52%的人信仰宗教。
信教人口變化趨勢
(一)20世紀全球信教人口變化趨勢
按照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1991年、1996年和2009年公布的數據:1900年,全世界16.2億人口中有325萬人不信教者,信教人口佔99.81%;1970年,全世界36.1億人口中有29億人信教,佔80.38%;1980年,世界43.7億人口中有34.6億人信教,佔79.18%;1985年,世界47.8億人口中有37.6億人信教,佔78.74%;1990年,世界53億人口中有42億人信教,佔79.22%;1996年,世界58億人口中有11億人不信教,信教人口佔81%;2000年,世界61.2億人口中有9.1億人不信教,信教人口佔85%。可見,上世紀前85年,全球信教人口下降很快,1985年以後止跌反彈。以上數據是怎麼得來的不得而知,可信性與准確性不好判斷。征諸國內的相關判斷,可能存在高估問題。例如,1979年,任繼愈先生說,全世界42億人口中有25億人信教,佔59.5%,後來人們多用2/3的籠統說法;2001年,江澤民同志說,全世界61億人口中約80%信教。但反映出來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二)21世紀全球信教人口變化趨勢
按照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2005年和2012年初兩次抽樣調查的加權平均數,全球信教人口比例從77%下降到59%,下降了18%,而無神論者比例從4%上升到13%,上升了9%。從兩次調查均涉及的39個國家和地區的加權平均數看,信教人口比例從77%下降到68%,7年間下降了9%,而無神論者比例從10%上升到13%,上升了3%,其中22個國家信教人口出現不同程度下降,最大降幅為23%,最小降幅為1%,平均降幅為9.5%。只有7個國家信教人口出現不同程度上升,最大升幅為6%,最小升幅為1%,平均升幅為2.14%。如果考慮到該調查允許3%-5%的誤差率,把下降幅度和上升幅度在5%以內的忽略不計,則有15個國家的信教人口比例下降,降幅為12.47%;只有4個國家的信教人口比例上升,升幅為4.2%。信教人口比例下降的國家是信教人口比例上升國家的3倍多。
可見,進入本世紀後,全球信教人口比例已停止上升,重新回到了下降軌道。如果從2012年年初和2014年年底兩次抽樣調查的最新情況看,全球信教人口比例又從59%上升到63%,而無神論者比例從13%下降到11%。如果排除兩次抽樣的國家有所不同和3%-5%的誤差率,那麼,當前已出現了全球信教人口比例止跌徘徊現象。
(三)發達國家信教人口下降趨勢
上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教人口一直在減少。據《劍橋無神論指南》介紹,從上世紀中期到本世紀初的半個世紀中,信仰上帝的人口,瑞典減少33%,荷蘭減少22%,澳大利亞減少20%,挪威減少19%,丹麥減少18%,英國減少16.5%,希臘減少12%,比利時減少11%,加拿大減少7%,日本減少3%;不信上帝的人口,加拿大從1985年的23%增加到1999年的30%,英國從1979年的24%上升到1999年的39%,瑞典從1947年的8%上升到1991年的46%,美國無宗教信仰人口從1990年的8%上升到2001年的14%。
進入本世紀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教人口比例下降更快。按照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的抽樣調查,信教人口比例,美國從2005年的73%下降到2012年的60%再下降到2014年的56%,加拿大從2005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46%,法國從2005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37%,瑞士從2005年的71%下降到2012年的50%,德國從2005年的60%下降到2012年的51%。2014年年底,英國信教人口比例下降到30%,已躋身於信教人口比例最低國家行列。
(四)欠發達國家信教人口增長趨勢
近年來,少數發展中國家由於治理不善,民族、宗教矛盾突出,出現了信教人口比例不降反升、無神論者比例下降乃至消失的異常現象。越南作為社會主義國家,30%的人自稱信教,65%的人自稱不信教,幾乎無人自稱無神論者,說明宣示無神論在該國近年來的文化氛圍中已不適宜。類似情況還有土耳其、中國香港地區和美國。土耳其只有23%的人自稱信教,高達73%的人自稱不信教,卻只有2%的人自稱無神論者。中國香港地區有38%的人自稱信教,51%的人自稱不信教,只有9%的人自稱無神論者。在美國,主流輿論將信教者視為「好人」,認為不信教者「不是好人」,將無神論者視為「壞人」或「不愛國」,因此雖然有44%的人自稱不信教,卻只有6%的人自稱為堅定的無神論者。
各類宗教人口的變化
當今世界存在著非常復雜多樣的宗教現象,可以分為傳統宗教和新興宗教兩大類。傳統宗教包括世界宗教、民族宗教和部族宗教,世界宗教包括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民族宗教包括猶太教、印度教、錫克教、道教、神道教等,部族宗教包括非洲傳統宗教、美洲印地安人宗教、澳大利亞土著宗教和中國少數民族宗教等。新興宗教是19世紀中期以後創生的新教派,如摩門教、巴哈伊教、創價學會等。關於各類宗教的信仰人口,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沒有數據,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和皮尤研究中心有匯總數據,但誤差較大。
按照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2009年提供的歷史數據,從1800年到1900年,全球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分別從1萬和30萬(合計31萬,佔世界人口的0.03%)增長到23萬和303萬(合計326萬,佔世界人口的0.2%),新興宗教信徒從無到有達到595萬(佔世界人口的0.36%),伊斯蘭教信徒從0.9億(10%)增長到2億(12.34%),印度教信徒從1.08億(12%)增長到2.03億(12.53%),錫克教信徒從180萬(0.19%)增長到296萬(0.18%),基督宗教信徒從2.05億(22.68%)增長到5.58億(34.46%),佛教信徒從0.69億(7.67%)增長到1.27億(7.83%),猶太教信徒從900萬(0.1%)增長到1200萬(0.08%),中國民間宗教信徒從3.1億(34.3%)增長到3.8億(23.47%)。可見,19世紀全球信教人口發展變化的特點是:無神論者增長23倍,無宗教信仰者增長10倍,新興宗教從無到有,基督宗教信徒及其佔世界人口比例明顯增長,伊斯蘭教信徒和印度教信徒成倍增長而佔世界人口比例略增,佛教信徒和錫克教信徒明顯增長而佔世界人口比例略降,猶太教信徒和中國民間宗教信徒略增而佔世界人口比例明顯下降。
綜合美國《國際傳教研究公報》1996年和2009年提供的數據,從1900年到2000年,全球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分別從23萬和303萬(合計326萬,佔世界人口的0.2%)增長到1.5億和7.6億(合計9.1億,佔世界人口的14.9%);新興宗教信徒從595萬(佔世界人口的0.36%)增長到1.1億(1.8%),錫克教信徒從296萬(0.18%)增長到2100萬(0.34%),伊斯蘭教信徒從2億(12.34%)增長到12.4億(20.2%),印度教信徒從2億(12.5%)增長到8億(14.6%),基督教信徒從5.6億(34.5%)增長到20.2億(33%),佛教信徒從1.3億(7.9%)增長到3.6億(5.9%),其他民族宗教信徒從1.2億(7.25%)增長到2.4億(4%),猶太教信徒從1200萬(0.76%)增長到1400萬(0.22%),部落宗教信徒始終在1億左右(從佔世界人口的6.6%下降到1.8%),中國民間宗教信徒從3.8億(23.5%)下降到3.7億(6%)。可見,上世紀全球信教人口發展變化的特點是: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極速增長,分別增長642倍和251倍;新興宗教信徒快速增長,增長16倍;錫克教信徒、伊斯蘭教信徒、印度教信徒、基督宗教信徒、佛教信徒、其他民族宗教信徒增長較快,分別增長6倍、5.2倍、3倍、2.6倍、1.8倍、1倍;猶太教信徒略有增長,部落宗教信徒幾乎沒有增長,中國民間宗教信徒略有下降。
2012年12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對全球「8個主要宗教群體」2010年人口規模和分布的研究報告。據其介紹,所謂「8個主要宗教群體」是指基督徒、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宗教無隸屬群體、民間或傳統宗教群體、其他宗教信徒和猶太教徒,其中「宗教無隸屬群體」包括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那些不認同自己屬於任何特定宗教信仰的人,「民間或傳統宗教」包括非洲傳統宗教、中國民間宗教(涵蓋民間信仰及相關民俗和迷信,如清明上墳、看風水等)、美洲原住民宗教和澳大利亞土著宗教,「其他宗教」包括「巴哈伊教、耆那教、神道教、錫克教、道教、天理教、巫術、拜火教和許多其他宗教」(涵蓋部分民族宗教、部分新興宗教、部分民間信仰、部分民俗和迷信)。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基督徒有22億(佔世界人口的32%,其中50%為天主教徒、37%為新教徒、12%為東正教徒、約1%為摩門教和耶和華見證會等新興宗教的信徒),伊斯蘭教信徒16億(佔世界人口的23%,其中87%-90%為遜尼派、10%-13%為什葉派),宗教無隸屬群體11億(16%),印度教信徒10億(15%),佛教信徒5億(7%),民間或傳統宗教信徒4億(6%),其他宗教信徒5800萬(1%),猶太人1400萬(0.2%)。87%的基督徒在美洲、歐洲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分別佔世界人口的37%、26%、24%),98%的伊斯蘭教信徒在亞太、中東北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分別佔世界人口的62%、20%、16%),99%的印度教徒、99%的佛教徒、90%的「民間或傳統宗教」信徒、89%的「其他宗教」信徒、76%的「宗教無隸屬」群體在亞太地區。
全球信教人口變化的理論闡釋
19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革命的推進,特別是由於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推進,全球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人數迅速增長,新興宗教從無到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信教人口下降趨勢。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現代化、世俗化進程加快,特別是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和東西方冷戰的強大影響,無神論者和無宗教信仰者人數極速增長,新興宗教信徒快速增長。在世界總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部族宗教信徒停止增長,中國民間信仰信徒人數開始下降,其他傳統宗教信徒人數雖有較快增長,但在全球總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上世紀80年代,特別是冷戰結束後,由於西方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盛行,非西方國家世俗民族主義道路失敗,特別是由於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潮,宗教在全世界范圍內活躍起來,出現了「傳統宗教復興、新興宗教崛起、邪教組織泛濫、宗教影響擴大」的局面,西方學者稱之為「上帝的報復」(上帝對社會世俗化潮流的逆轉)和「宗教復興」。
進入本世紀以來,受「9·11」事件、反恐戰爭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特別是受伊斯蘭教極端主義組織製造暴力恐怖事件和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用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比擬反恐戰爭刺激,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罕見的反宗教情緒,掀起了被稱為啟蒙2.0的「新無神論」運動,一些著名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電影製片人、電視辯論家和新聞記者等通過出書、登廣告、拍電影和電視紀錄片、開辯論會、辦網站、訴諸法律等多種手段進行反宗教宣傳,再加上不斷曝出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孌童丑聞,使宗教的可信度大大下降,導致西方信教人口急劇減少。另一方面,某些發展中國家由於世俗民族主義失敗,傳統社會主義受挫,導致宗教民族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崛起,使宗教的影響不斷擴大,繼續給人以「宗教復興」的印象。特別是一些沖突較多地區出現的宗教極端主義猖獗和無神論者消失的現象,更給人以某種向中世紀回歸的感覺。
綜合來看,宗教在21世紀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如下突出特點:一是全球信教人口比例快速下降,從2001年的約80%(見江澤民《論宗教問題》)下降到目前的約60%(見前述蓋洛普國際調查聯盟的數據)。二是幾大主流宗教的信徒人數持續增長,全球基督宗教信徒人數從2001年的約20億增長到約22億,伊斯蘭教信徒人數從2001年的約12億增長到約15億,印度教信徒人數從2001年的約8億增長到約10億,佛教信徒人數從2001年的約3.6億增長到約4.9億(2001年數據來自江澤民《論宗教問題》,當前數據中,伊斯蘭教來自中東國家的主流說法,其他宗教來自前述皮尤研究中心數據)。三是宗教的國際格局持續變化,基督宗教繼續向歐洲和美洲以外傳播,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繼續向歐美傳播,但各大宗教的中心和重心並未改變。四是宗教的國際影響持續擴大,在冷戰結束導致世俗意識形態紛爭突然弱化的情況下,宗教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影響突然擴大,成為局部戰爭、文明沖突、國際政治和人權斗爭的重要因素。
總的來看,當前國際宗教形勢的基本特徵是:世俗化進程加速發展,原教旨主義異軍突起,宗教極端主義惡性膨脹,宗教的網路化勢不可擋,宗教非政府組織日益活躍。當前國際宗教形勢的地區特徵是:歐洲世俗化加速、「恐伊症」凸顯,美國新無神論崛起、基督教新右翼過氣,俄羅斯東正教復興、伊斯蘭教發展,拉美天主教強大、新教徒增長,非洲傳統宗教衰落、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爭鋒,中東激進勢力上升、宗教矛盾突出,中亞「三股勢力」抬頭、挑戰世俗政權的治理能力,南亞印度教勢力上升、宗教沖突加劇,東南亞南傳佛教活躍化、伊斯蘭教板塊化,東亞宗教民族主義崛起、海外傳教強勁。(作者系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