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的資助實施細節
第一條 根據《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面上資助是博士後研究人員從事自主創新研究的科研啟動經費或補充經費。根據申請者應具備的條件,通過規定的評審程序,擇優分等級資助。
第三條 資助比例為每年進站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資助等級分兩檔,一等資助5萬元,二等資助3萬元。
第四條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根據面上資助十一五規劃,制定年度預算,並負責組織實施。
第五條 根據當年博士後進站的總人數,按照達到資助三分之一比例的要求,確定全年資助人數。根據基金資助經費年度預算總額和全年受資助的人數,分配一等和二等的資助人數,在通常情況下,一等資助人數占資助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第六條 根據全年進站總人數和資助計劃,安排每批的資助人數和資助等次的人數。
第七條 面上資助一年評審兩次,分別在三月和八月份開始申報,具體申報時間以基金會通知為准。
第八條 博士後研究人員進站後,凡符合《規定》中要求的條件和范圍的,可提出資助申請,並按照基金會規定的申報程序進行申報。申報的項目應具有原創性,創新性,前沿性,具有較高的科學和應用價值。
第九條 申請者在中國博士後網上認真填寫《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申請書》(以下簡稱《申請書》)後提交設站單位,並下載列印一式3份報送設站單位審核。填寫內容要真實,申報的項目創新點要突出,並將一些重要的成果或獎勵(復印件)附後。
第十條 凡申報項目內容屬涉密的,須在涉密欄目內標注.屬學科交叉的,須註明學科交叉研究所涉及的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
第十一條 申請者需經合作導師和一位同行專家兩人推薦。推薦人要對申請者《申請書》中所填內容的真實性,知識產權問題等內容進行審核,並對申請者申報項目在學術思想上的創新,特色,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的創新性和可行性進行評議,對預期成果實現的可能性給予評價。推薦意見需專家本人簽名。
第十二條 設站單位負責組織本單位的申報工作,依據《規定》要求,對申請者的資格,申報材料進行審核並簽署意見,蓋章後向基金會報送紙質《申請書》一式3份,同時在中國博士後網上提交《申請書》。屬於涉密的不進行網上提交,需報送電子版和紙質《申請書》一式8份。基金會不接受博士後個人申報。
第十三條 設站單位向基金會報送申請材料時,需同時報送本單位此批申報綜合報告,內容包括申報人數,申報人名單及有關說明。
第十四條 基金會根據設站單位的報告對申報材料進行驗收登記,並對申報人資格進行審核,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向設站單位反饋。
第十五條 基金會根據申請者所填學科,通過計算機按二級學科進行分組,每組一般不超過20人。
第十六條 基金會根據學科分組情況,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同學科專家組成專家評審組,為了保證評審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解決學科交叉研究評審中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屬學科交叉的研究項目,均選擇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評審.每個學科組由5名專家組成。
基金會以網路或通訊方式將各組申請材料送評審專家。
第十七條 評審專家依據《專家評審表》中的評審標准,對申請者申報的項目進行綜合評審,評審實行百分制,按分列的項目權重評分,總分即是個人的成績,專家在《專家評審表》上簽名後送基金會。
第十八條 基金會按學科組匯總專家評審結果,以返回評審結果的專家打分的平均數對每一學科組申請者進行排序。
第十九條 根據本期應資助人數的比例,按申報人數分配各學科組資助的名額,四捨五入取整。
第二十條 按照《規定》中需要傾斜的,以適當增加學科組資助比例等辦法給予傾斜。
第二十一條 秘書長辦公會對評審程序,評審結果進行審核,並確定公示時間和評審結果公布時間。
第二十二條 獲資助者名單在中國博士後網上公示7天。
第二十三條 基金會發文並在中國博士後網和中國博士後雜志上公布獲資助者名單,按規定撥付資助金。
第二十四條 基金會對獲資助者頒發資助證書。獲資助者的《申請書》1份基金會存檔,2份返設站單位。
第二十五條 獲資助者出站時,將在站期間取得的研究項目總結報告報設站單位,設站單位每年十一月底之前將本單位獲面上資助者的項目總結報告及取得的成果情況,匯總後報基金會。
⑵ 求知~~ 2010 中國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名單及簡介~~~~~謝~~~~~~~~~~
中國兩位耄耋之年的知名科技專家師昌緒、王振義,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向他們頒發了獎勵證書。
著名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專家師昌緒1920年11月生於河北省徐水縣。1945年畢業於國立西北工學院,1948-1955年留學美國,獲歐特丹大學冶金博士,而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1955-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事高溫合金及高合金鋼研究,領導研製出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等多項成果,並得到推廣應用,曾獲國家級科技項7項、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國際實用材料創新獎等。
多年來,師昌緒一直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中國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航空發動機核心材料)及新型合金等材料的研發;在金屬凝固理論方面發展了低偏析合金技術;組建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大力提倡傳統材料與新材料研究,推動中國材料疲勞與斷裂、非晶納米晶等學科發展;提出中國應大力發展鎂合金,倡導並參與中國高強碳纖維的研發與應用。
師昌緒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曾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等,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邀顧問、中科院金屬所名譽所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主席等。師昌緒重視人才培養,在他領導的研究團隊中,多人已成為材料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著名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1924年11月生於上海,1948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等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一名血液學專家,王振義在60餘年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做出重大貢獻。他成功實現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治療新策略,奠定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樹立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建立中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1994年,王振義獲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凱特林獎。他還獲得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法國台爾杜加世界獎、美國血液學會「海姆瓦塞曼」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首屆何梁何利科技獎等。王院士醫德高尚,取得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優秀血液學專業人才,至今仍工作在醫、教、研第一線。(
⑶ 中國諾貝爾獎來之不易1957年,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獲得獎項和人物是
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有兩人,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兩人於1957年因提出「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均為中華台北籍貫。其中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楊振寧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201 5年4月1日放棄美國國籍,隨後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1986年,他爭取到義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AST) 開擔任主任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增實驗物理中心2018年4月7日, 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2004年任RIKEN 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6年 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獲得 「2015中華文化人物」榮譽。
⑷ 貪污汴鍾中國科學院基金會會計貪污挪用公款2.2億
貪污、挪用公款2.2億元,已經涉嫌貪污罪、挪用公款罪。數額特別巨大,應當判處有期徒刑十年以上、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⑸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成立大會暨一屆一次會議紀要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辦公室
( 2007 年 6 月 1 日)
時 間 2007 年 5 月 30 日
地 點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樓二層第二會議室
主 持 人 陳毓川
出席人員 孫 樞 劉寶和 ( 杜金虎代) 李干生 壽嘉華
王澤九 鄧起東 朱立新 姜樹葉 孫肇均
董偉良( 王偉元代) 孫升林( 寧樹正代) 王香萍
張洪年 張金帶( 張秋營代) 廖維凱 趙政璋
( 杜金虎代)
議 題 ( 1) 匯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成立情況
( 2) 學習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
( 3) 討論基金會管理辦法及基金會工作
( 4) 頒發聘書及其他事項
記 錄 馬秀蘭
會 議 紀 要
一、會議首先由王澤九秘書長對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籌備情況作了說明,表明了基金會已按國務院頒布的 《基金會管理條例》的要求,辦妥了各種手續,宣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正式成立,並宣讀了聘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 共 16 人) 、監事 ( 共 5 人) 的決定,隨即向各位理事和監事頒發了聘書( 任期 4 年) 。
二、會議組織學習了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本章程是按照國務院頒發的 「基金會章程」範本制定的,它明確了基金會的性質、宗旨、業務范圍、工作方法、組織機構,規定了理事和監事的權利和義務,以及職責范圍等。理事和監事表示一定要嚴格執行 「章程」有關規定,切實履行職責,努力把基金會的事情辦好。
三、會議對辦公室提出的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管理辦法 ( 討論稿) 》及基金會今後工作進行了討論,形成以下決定:
( 1) 同意基金會辦公室人員的組成,其與獎勵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辦公室主任由秘書長兼,副主任苗培實、李知用,辦公室成員馬秀蘭、尚新,財務人員由院財務處王紅、馮鈺兼。
( 2) 基金捐贈徵集工作在本屆理事會期間需要繼續進行,以不少於 600 萬元為目標。要抓緊辦理募集基金免稅的手續,為進一步募集資金做好准備。
( 3) 基金資金運作,首先要確保資金安全,力爭多增值;要充分調研,尋找最佳投資渠道。對理財人員成績的獎勵由理事會決定。
( 4) 根據與會理事、監事提出的意見,秘書處對 「辦法」進行修改。修改後盡快印發各理事和監事,請再修改。辦公室在此基礎上,集中完善,拿出一個修改稿,供下次理事議決。
( 5) 會議還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每次獎勵的名額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要求辦公室根據討論情況再進一步調查研究,提出意見,提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議決。
⑹ 何梁何利基金獎的評選程序
一、每年評獎一次,5個程序評選
基金每年評獎一次,參照國際慣例,遵循"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按提名推薦、資格認定、初評、終評、頒獎的程序進行。
二、評選機構
經基金信託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基金設有由國內科技權威和國際知名學者組成的評選委員會,依據章程負責評選和授獎工作。評選委員會中,國際學者佔四分之一。評選委員會下設若干專業評審組,日常辦事機構設在北京,掛靠科技部。
三、評選委員會的組成合評選過程
評選委員會指定一批在我國有關學科領域具有學術權威、辦事公正、並有較高科學道德的科學家和專家作為提名人。目前,提名人包括: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委員,已獲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和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首席科學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廳和教育廳的廳長,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國內外知名學者等。除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委員每人每年可提出兩名被提名人外,其他提名人每人每年可提出一名被提名人,向評選委員會推薦。
提名結果經評選委員會認定後,由各專業評審組初評,最後提交評選委員會進行終評,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確定獲獎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須經委員半數以上同意,"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須經全體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四、獎勵范圍和對象
基金獎勵范圍是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氣象、地質、生物、農業、古生物、考古、醫學、技術科學以及基金信託委員會認為適當的其它學科。?
基金獎勵和資助的對象必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並符合下列條件:(1)對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有傑出貢獻;(2)熱愛祖國,積極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有高尚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3)在國內科學技術研究院(所)、大專院校、企業以及信託委員會認為適當的其它機構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或技術工作已滿5年。
五、獎項設置
基金設"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長期致力於推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貢獻卓著,並取得國際高水平學術成就者。
基金設"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授予在特定學科領域取得重大發明、發現和科技成果者,尤其是在近年有突出貢獻者。並按學科領域分設數學力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天文學獎、氣象學獎、地球科學獎、生命科學獎、農學獎、醫學葯學獎、古生物學考古學獎和技術科學獎等獎項。
六、獎金數額
每年頒授獎金總額不超過1500萬港元。其中,"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每年最多不超過3人,每人獎金100萬港元;"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每人獎金20萬港元。
⑺ 2007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誰
閔恩澤(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46年中央大學化工系畢業。195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高級工程師。60年代開發成功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鉑重整催化劑、小球硅鋁裂化催化劑、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均建成工廠投入生產。70-80年代領導了鉬鎳磷加氫催化劑、一氧化碳助燃劑、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劑等的研製、開發、生產和應用。1980年以後,指導開展新催化材料和新化學反應工程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包括非晶態合金、負載雜多酸、納米分子篩以及磁穩定流化床、懸浮催化蒸餾等,已開發成功己內醯胺磁穩定流化床加氫、懸浮催化蒸餾烷基化等新工藝。90年代,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九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的主持人,進入綠色化學領域,指導化纖單體已內醯胺成套綠色製造技術的開發,已經工業化,取得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指導開發從農林生物質可再生資源生產生物柴油及化工產品的生物煉油化工廠,再推向工業化。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征鎰院士,植物學家。原籍江蘇儀征,生於江西九江。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論證了我國植物區系的三大歷史來源和15種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緯20° -40° 間的中國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陸、古北大陸和古地中海植物區系的發生和發展的關鍵地區的觀點;主編的200萬字《中國植被》是植物學有關學科及農、林、牧業生產的一部重要科學資料;組織領導了全國,特別是雲南植物資源的調查,並指出植物的有用物質的形成和植物種原分布區及形成歷史有一定相關性;主編了若干全國性和地區性植物志。最近,提出了「東亞植物區」的概念,認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區;還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論。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⑻ 中國2009年獲「國家科技獎」科學家的資料
王忠誠徐光憲獲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月9日,國家最高科技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和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兩位科學家獲得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
1、王忠誠-------著名神經外科專家
王忠誠 (1925.12.20-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煙台人。先後在北京匯文中學,北京大學醫學院就讀。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教授。50年代,在我國開展腦血管造影新技術,提高了顱內病變的確診率,196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神經外科專著《腦血管造影術》,推動了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70年代,在國內開展了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腦血管吻合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巨大動脈瘤及多發動脈瘤的手術切除、腦血管畸形的綜合治療等方面,都有新建樹。80年代以來,潛心研究腦干腫瘤這個手術禁區的治療方法,繼而對脊髓內腫瘤進行了研究,成功地施行了手術治療。這兩項治療從病例數量,手術方法及所得結果諸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做腦神經外科手術,雙手不能有一點顫動,所以手術時要在椅子上坐穩。」他叮囑著學生們。一位患有帕金森氏綜合症的大媽,左手顫得非常厲害,連衣服扣子自己都扣不上。記者看到她把一杯水倒到另一個杯子里時,一大半的水都灑在了地上。博士生張建國在王教授的指導下,採用埋藏電極的方法給這位大媽成功地實施了手術。這種手術治療的最大優點是不會破壞患者的正常腦組織。張建國對記者說:「王教授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不僅是技術方面的,還有醫德方面的,尤其是做人的道理。」現任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吳中學博士也是王教授的學生,王教授經常對他說:「拿起手術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萬不要去割斷與人民的感情。」這句話始終鞭策著吳中學不懈地研究醫術,在治療腦動脈瘤方面他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王忠誠面對學生驕人的成績,他說:「我可以放心地走下手術台了。」
王教授今年已74歲高齡,雖不再親自做手術,但科研工作卻從來沒有停過,並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書和育人上。從1998年至今已出版4部著作,發表17篇論文,在全世界醫療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王教授已是桃李滿天下,在全國近1萬名神經外科醫生中,有近1/3是王教授指導出來的。近年來,他還組織講學團到新疆、內蒙古、廣州、泉州等地辦講座,診治疑難病症,為當地培養研究生。最近,王教授又在積極地籌備全世界華人神經外科聯合會,預計6月份在京成立。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忠誠院士現任職務
----中華醫學會神經學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
----世界衛生組織(WHO)神經學科專家咨詢團委員
----國際腦研究協會成員,美國、日本神經外科學會榮譽會員
----由於他的傑出成就,1988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光榮稱號。
----1990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收入名人錄
----1990年、1991年,美國傳記研究所兩次將本年度"世界名人"稱號授予王忠誠院士,並因他對中國神外科事業所做
的突出貢獻,授予「傑工領導獎」、「國際公認獎」。
----1995年,王忠誠院士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1997年,王忠誠院士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當選為中國共黨第十五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榮獲「首
都精神文明建設獎章」,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8年,當選取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成員。
----獲得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徐光憲------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
徐光憲(1920— )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漢族。1920年11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上虞市,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被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後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徐光憲夫人高小霞,亦是化學家。
20世紀50年代,徐光憲發表論文《旋光理論中的鄰近作用》,揭示了化學鍵四極矩對分子旋光性的主導作用;50年代,他改進儀器設備,把極譜法的測量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在國際上較早測定了鹼金屬和鹼土金屬與一些陰離子的配位平衡常數。根據弱配位平衡與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論,可以簡便地描述溶液中弱配位平衡過程。1957年,徐光憲被調往技術物理系工作,開展核燃料萃取化學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被國內普遍採納的萃取體系分類法
從70年代末開始,徐光憲主持開展了對稀土量子化學和稀土化合物結構規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憲通過總結實驗資料和分析量子化學計算的結果,提出原子價的新定義及其量子化學定義,圓滿解決了Pauling、Mayer等人定義中存在的問題。徐光憲非常重視科研基地的建設,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學稀土化學研究中心,1991年,在他的努力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在北京大學建立了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徐光憲熱心教育事業,積極組織學術活動和學術交流,兼任多項學術職務,為培養科技人才傾注了心血。至今已發表論文400餘篇和10本教科書及專著,由於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徐光憲1994年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北京大學首屆自然科學研究突出貢獻獎,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⑼ 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科學家是
中國兩位耄耋之年的知名科技專家師昌緒、王振義,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向他們頒發了獎勵證書。
著名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專家師昌緒1920年11月生於河北省徐水縣。1945年畢業於國立西北工學院,1948-1955年留學美國,獲歐特丹大學冶金博士,而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1955-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事高溫合金及高合金鋼研究,領導研製出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等多項成果,並得到推廣應用,曾獲國家級科技項7項、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國際實用材料創新獎等。
多年來,師昌緒一直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中國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航空發動機核心材料)及新型合金等材料的研發;在金屬凝固理論方面發展了低偏析合金技術;組建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大力提倡傳統材料與新材料研究,推動中國材料疲勞與斷裂、非晶納米晶等學科發展;提出中國應大力發展鎂合金,倡導並參與中國高強碳纖維的研發與應用。
師昌緒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曾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等,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邀顧問、中科院金屬所名譽所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主席等。師昌緒重視人才培養,在他領導的研究團隊中,多人已成為材料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著名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1924年11月生於上海,1948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等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一名血液學專家,王振義在60餘年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做出重大貢獻。他成功實現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治療新策略,奠定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樹立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建立中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1994年,王振義獲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凱特林獎。他還獲得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法國台爾杜加世界獎、美國血液學會「海姆瓦塞曼」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首屆何梁何利科技獎等。王院士醫德高尚,取得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優秀血液學專業人才,至今仍工作在醫、教、研第一線。
⑽ 獲得中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人的資料
王忠誠 王忠誠(1925.12.20-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煙台人。先後在北京匯文中學,北京大學醫學院就讀。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教授。50年代,在我國開展腦血管造影新技術,提高了顱內病變的確診率,196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神經外科專著《腦血管造影術》,推動了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70年代,在國內開展了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腦血管吻合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巨大動脈瘤及多發動脈瘤的手術切除、腦血管畸形的綜合治療等方面,都有新建樹。80年代以來,潛心研究腦干腫瘤這個手術禁區的治療方法,繼而對脊髓內腫瘤進行了研究,成功地施行了手術治療。這兩項治療從病例數量,手術方法及所得結果諸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徐光憲 徐光憲(1920— )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1920年11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上虞市,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被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後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徐光憲夫人高小霞,亦是化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