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
【定義】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定義,證券投資基金指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即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託管人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投資。國際經驗表明,基金對引導儲蓄資金轉化為投資、穩定和活躍證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金融結構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歷程也表明,基金的發展與壯大,推動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和金融體系的健全完善,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證券投資基金的種類繁多,可按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根據基金受益單位能否隨時認購或贖回及轉讓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開放型基金和封閉型基金;根據投資基金的組織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公司型基金與契約型基金;根據投資基金投資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等等。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開始於1998年3月,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成功地實現了從封閉式基金到開放式基金、從資本市場到貨幣市場、從內資基金管理公司到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從境內投資到境外理財的幾大歷史性的跨越,走過了發達國家幾十年上百年走過的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證券投資基金目前已經具有了相當規模,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的最重要機構投資力量和廣大投資者的最重要投資工具之一。
1999年底,中國基金業的資產規模只有577億元人民幣,到2006年底,基金資產已達到了6220億份、8564億元的規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包括53隻封閉式基金在內,我國已有53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321隻基金可供投資者選擇。開放式基金自2001年推出以來,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截至2006年底,開放式基金佔全部基金資產凈值的比重已超過80%。從基金品種看,我國推出了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還迅速發展了ETF、LOF等品種,並且在嘗試QFII、QDII方面也邁出了很大的步子。
隨著中國基金業的快速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在中國資本市場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不斷提高,其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積極作用也正在逐步顯示出來。
證券投資基金在美國稱為「共同基金」,英國和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稱為「單位信託基金」,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則稱「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等。
我國在1998年3月頒布了"可轉換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發起設立募集上市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分類】
(1)根據基金基金規模和基金存續期限的可變性劃分,分為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
開放式基金:開放式基金是一種發行額可變,基金份額(單位)總數可隨時增減,投資者可按基金的報價在基金管理人指定的營業場所申購或贖回的基金。
封閉式基金:封閉式基金事先確定發行總額,在封閉期內基金份額單位)總數不變,發行結束後可以上市交易,投資者可通過證券商買賣基金份額。
(2)根據基金的組織形式劃分,分為公司型基金和契約型基金;
契約型基金:契約型投資基金是根據信託法組建的,也就是由委託者、受託者和受益者三方訂立信託投資契約,由基金經理公司根據契約運用信託財產,由受託者(信託公司或銀行)負責保管信託財產,而投資成果則由投資者(受益者)享有的一種基金。
公司型基金:公司型基金是按照《公司法》組建的投資基金,投資者購買公司股份成為股東,由股東大會選出董事、監事,再由董事、監事投票委任某一投資管理公司來管理公司的資產。這種基金股份的出售一般都委託專門的承銷公司來進行。
(3)根據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劃分,分為成長型、平衡型和收入型;
(4)根據基金的投資對象或投資范圍劃分,分為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期貨基金、期權基金、認股權證基金、基金中的基金和混合基金等;
(5)根據基金的資金來源和用途劃分,分為在岸基金和離岸基金。
(6)根據基金的募集方式劃分,分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特點】
1、 專家理財是基金投資的重要特色。基金管理公司配備的投資專家,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投資分析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科學的方法研究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組合投資,規避風險。相應地,每年基金管理公司會從基金資產中提取管理費,用於支付公司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基金託管人也會從基金資產中提取託管費。此外,開放式基金持有人需要直接支付的有申購費、贖回費以及轉換費。上市封閉式基金和上市開放式基金的持有人在進行基金單位買賣時要支付交易傭金。
2、 組合投資,分散風險。證券投資基金通過匯集眾多中小投資者的資金,形成雄厚的實力,可以同時分散投資於很多種股票,分散了對個股集中投資的風險。
3、 方便投資,流動性強。證券投資基金最低投資量起點要求一般較低,可以滿足小額投資者對於證券投資的需求,投資者可根據自身財力決定對基金的投資量。證券投資基金大多有較強的變現能力,使得投資者收回投資時非常便利。我國對百姓的基金投資收益還給予免稅政策。
『貳』 什麼是團體尋求發展其風險管理能力所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非營利組織在應對各種社會風險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發展各種非營利社會服務組織來減少人們的生活風險是現代社會福利發展的重要議題。在社會服務組織的發展中,加強它們的組織建設,研究非營利組織發展中的管理風險,對促進社會服務機構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從非營利組織管理中的風險出發,針對我國社會服務機構發展的局限,探討其運行過程中的管理難題,對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問題進行分析,為解決社會服務機構管理中的問題提供參考。
2008~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機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作為一個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把如何建立應對重大社會風險的社會機制,運用各種非營利組織的力量來降低風險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沖擊的問題提到重要位置來思考。從我國所經歷的金融危機影響來看,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也給面臨轉型的我國社會福利事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是工作機會減少,許多人失去工作收入而陷入需要救助的貧困中;另一方面則是福利資源減少而福利需求增加,導致整個社會福利供給壓力增大。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社會福利供給的重要組織載體,非營利組織如何發揮其社會福利資源籌集和分配功能,幫助那些遭遇金融危機沖擊的人們避免或減少生活風險,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安全議題,也是一個現實的組織管理議題。本文以非營利組織管理中的風險為視角,結合後金融危機對非營利組織發展的要求,針對我國社會服務機構發展的局限,研究它們在組織運行過程中所面臨的管理難題,為我國非營利組織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一、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及其風險
組織管理大師德魯克在談到非營利組織的特徵時指出:「它們所做的工作既不同於企業,也不同於政府。企業提供的不外乎商品或服務,政府則進行調控。……非營利組織既不提供商品,也不實施調控,其『產品』既不是一雙鞋,也不是一項卓有成效的法規,而是『經過改變的人類』。」① 因此,在許多人看來,管理總是和企業或政府的活動相聯系的。而非營利組織是人類改造機構,如果談管理的話,那就意味著企業行為或政府控制,這與非營利組織追求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及服務人群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在德魯克看來,作為擔負特定使命和開展活動的組織,非營利組織更加需要管理。而管理對於非營利組織則有不同於企業經營和政府行為的特殊意義。「非營利組織自己明白需要學習如何使用管理這個工具,以免因不懂管理而使其發展受到制約;他們知道自己需要管理以便能致力於實現使命。」②
一般地說,管理是指透過一系列的活動或過程,善用組織資源,以有效率與效能的方式達成組織的任務或目標。③ 換言之,管理是一個組織為使其成員協調有效地工作而開展的計劃、組織、控制和決策活動。對於非營利組織而言,管理活動不像企業那樣只是圍繞著利潤或「經濟效益」展開,也不像政府那樣以政策調控或行政干預的方式去管理社會,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之道,靠的不是企業的經營手法,而是『使命與領導』之道。因為每一項使命宣言,都必須反映機會、能力與投入感三項要素,否則將無法凝聚組織內的人力資源去做好該做的事。」④
具體地說,每個非營利組織肩上都承擔著公眾對它的信任,承擔著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的責任。為承擔起這一責任,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必須做到:
(1)應當明確地聲明其使命和宗旨,闡明其服務對象的需求,並解釋其項目是如何運作的、項目的成本是多少以及這些項目能帶來什麼好處。
(2)應當公開關於其管理、財務和運作方面的正確信息。其運作程序、過程和項目應當公開透明,並且符合其使命和宗旨。
(3)應當對其服務對象、支持者和整個社會負責任。
(4)應當積極實現其使命,代表大眾的利益,做好管理工作,並且注重質量(參見溫洛克非營利組織管理參考數據系列之八)。⑤
概括以上所述,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使命管理,但同時也是企業化的經營運作過程。從當代社會福利服務輸送的新管理主義視角看,它涉及領導和決策、服務需求和投入、資源統籌、成本與效益等方面的管理,並且要求它們符合組織的使命和宗旨,體現了當代非營利組織管理目標的多元性。因而,「對非營利組織而言,除了自身必備良好的動機外,明確的使命、清晰的目標、正確的策略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都為非營利組織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⑥ 這些目標的多樣性決定了現代非營利組織管理的復雜性——企業管理方式與承擔社會責任並存、市場化運作和尋求公益與公正相交織,務實與創新、效率與效能並重。
台灣學者黃源協在概括福利服務輸送的新管理主義思潮時指出:新公共管理運作模式的主要特徵可歸納為:(1)引進企業管理的模式;(2)明確績效的標准並量化指標;(3)強調買賣雙方分離的准契約關系和准市場化的服務供給模式;(4)強調公共服務的去集體化和分散化,促進公共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競爭;(5)強調服務使用者的選擇權和發言權;(6)重視資源配置的紀律和節約;(7)降低政治決策對公共服務管理的直接干預。⑦ 在這種新管理主義思潮影響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發生了重大變革並面臨更多的風險。其中:目標和意義的價值創造與績效追求、社會責任的使命擔當與契約式和市場化的服務提供方式相結合的管理要求,不僅在創新管理方式上產生積極的作用,而且要求組織管理承擔更多的使命風險、決策風險、籌資風險、資源投入與產出的效率與效能⑧ 風險。
社會服務機構是非營利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福利發展和非營利組織的慈善功能發揮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中,非營利組織如何堅持並推進它的使命和宗旨、如何平衡其服務過程中的社會價值(公平)和組織目標(效率)追求的沖突,就成為它克服金融危機下管理風險的主要任務。
二、中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局限
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走的是一條獨特而曲折的道路。在計劃經濟時代,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是由國家全部包攬的,社會福利事業基本上由政府包辦,除了政府部門化的全國性社會團體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行政化的事業機構如紅十字會承擔著部分公共服務職能外,其它的社會服務職能全部歸屬政府各職能部門。以社會服務為主要責任的非營利組織發展滯後的狀態,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過程中開始發生改變。
從社會組織⑨ 發展經歷的過程看,大致分為「社會組織興起階段」和「社會組織的規范管理和新的發展高潮階段」。⑩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財富總量的持續增加,公眾參與公益事業的熱情不斷增長,與此同時,由「市場失靈」造成的分配不公問題顯現,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擴大,民生問題日益突出,對社會福利服務的提供和社會服務體制創新提出了更為現實和緊迫的要求。同時,隨著大陸由生存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轉變,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形成,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為人自身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人自身的發展更直接地表現為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11) 在這種客觀背景下,各種公益性社會服務機構紛紛建立,並呈現迅速發展的態勢(見表1)。
據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公布的統計資料,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41.4萬個,比上年增長7.0%;這些社會組織業務范圍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勞動、民政、體育、環境保護、法律服務、社會中介服務、工傷服務、農村專業經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吸納社會各類人員就業475.8萬人,比上年增長4.2%;形成固定資產805.8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各類費用支出964.8億元,比上年增長7.2%;社會組織增加值為372.4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占各類民政管理單位增加值比重22.6%,占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0.31%。接收社會捐贈77.3億元,接收捐贈實物折價26.1億元。其中基金會1597個,比上年增長19.2%;公募基金會943個,非公募基金會643個。民政部登記的基金會133個,其中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共接收社會各界捐贈53.6億元,接收捐贈實物折價17.1億元(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組織網——統計數據,2009年8月3日)。
此外,在對外開放政策引導下,大量港澳台地區和外國的非營利組織進入大陸,它們無論在專業性、資金還是管理方面都顯示出較強的實力,在扶貧、教育、禁毒防艾、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慈善救濟、減災防災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13)。
然而,盡管非營利組織的數量近年來快速增加,但是受傳統觀念和體制的影響,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仍然存在明顯不足。而金融海嘯的襲來,不僅給正處在成長初期的中國非營利組織帶來不利的影響,也暴露出它們發展的局限。這些問題概括起來說,就是它們的「先天弱質、後天困難」。有關研究者(14) 指出,國內的非營利組織在獲取和運用資源、協調關系、發揮作用等方面都不存在明顯的優勢。大多數非營利組織在政府規制和市場擠壓下艱難尋求生存和發展之路,難以展現在國外非營利組織身上看到的勃勃生機。調查顯示,41.4%的非營利組織認為資金缺乏是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其它相關的重要問題依次是:缺乏活動場所和辦公設施(11.7%),缺乏人才(9.9%),政府支持力度不夠(8.5%),組織內部管理問題(7.5%)等。這些局限又被概括為資源不足、能力不足、缺乏自治和發展不平衡等四個方面(15)。因而,國內非營利組織在回應民生需求、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平等、發展社會福利等社會功能的發揮上,在影響社會進步和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缺陷方面,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在像應對金融危機這樣重大的社會經濟危機面前,其作用的發揮卻無足輕重,難以擔當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造成非營利組織「先天弱質、後天困難」局限的原因,首先是社會轉型時期社會治理結構還未完全轉變,過去長期存在的計劃經濟體制所形成的政府對社會福利服務供給的集中控制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在單位制(16) 的社會組織形式下,高度依賴單位(政府)的福利文化觀念仍然在影響著個人和組織、普通公民和政府的行為。相應地,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社會基礎還不牢固,活動的社會空間還相對狹小,限制了它們的發展。
其次,非營利組織的法人治理結構還有待完善。受非營利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17) 限制,它們獨立的法人地位還不明確。從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特點來看,有相當一部分非營利組織是在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由各級黨政機關轉變或直接創辦,承擔政府機構剝離出來的社會職能而形成的。這些組織,不僅其主要的資源來源於黨政機關,且在觀念上、組織上、職能上、活動方式上、管理體制上等各個方面,都嚴重依賴於政府,甚至依然作為政府的附屬機構發揮作用。(18) 另外一部分由民間自發建立的非營利組織,由於要掛靠一個業務主管單位,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自主開展活動。
再一點,公民社會的發育還不成熟,社會普遍的公民意識和公民文化尚未形成,人們還只是把非營利組織看作政府控制的福利體制的補充,而沒有作為相對獨立的社會部門看待,因而得不到廣泛的社會支持,難以產生影響社會政策和人們行為的作用。此外,受官本位思想影響和人們長期形成的對非政府的組織機構的偏見,非營利組織與政府機構在社會地位上不平等,常常被作為協助政府開展工作的從屬機構,限制了它們在法律的框架內以獨立法人身份自主活動的能力和空間。
最後,非營利組織本身的發育也還幼稚,組織的理念和使命、內部治理、組織文化建設、機構運作的制度化和自我發展能力都存在相當的缺陷,以至於組織定位不明,發展動力不足,甚至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嚴重製約著它們作為「第三部門」作用的發揮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
總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局限,限制了它們作為社會服務機構在改造人類、改善社會福利狀況、履行社會責任中的使命擔當,同時也使它們在應對社會風險與危機時顯現出能力不足的缺陷。而從組織管理的角度看,正是這些局限造成了這些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難題,加大了非營利組織發展中的管理風險。對此,我們需要作進一步的討論。
三、當前我國社會服務機構面臨的管理難題
當前我國社會服務機構管理面臨的主要難題是:理念和使命的確立、制度建設、資金籌措、人才聚集與專業能力培養、機構運作的管理方式等。
從理念與使命的確立來看,按照德魯克的管理理念,非營利組織管理的靈魂是理念和使命的確立,「非營利組織是為其使命存在的,它們的存在是為了改善社會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它們為其使命而存在,這一點必須銘記在心。」而從使命管理的角度看,「領導者的首要任務則是確保每一個人能夠看見使命,聽見使命並使之體現在組織的日常活動中。」(19) 具體說,對一個機構而言,使命管理是一種戰略管理,它需要明確組織的長期目標,需要培養組織成員對其的奉獻精神,同時也需要有簡潔、清晰又直觀的使命陳述。比如美國女童軍的使命陳述:「幫助少女成長為自豪、自信和自尊的年輕婦女。」因此,「成功的使命需要具備三要素:機會、競爭力和奉獻精神。」(20) 即使命反映組織尋求機會和確定社會需要的努力,做好自己工作的獨特競爭力,以及全身心投入所從事的工作的獻身精神。
反觀國內的一些社會服務機構,缺乏對組織的理念和使命的陳述,導致自己的定位不清楚、不明確,是許多機構戰略管理的缺陷。而一些機構的創辦,本身就缺乏使命感,它們的領導者或經營者把政府對社會服務的投資看作一個商機,把非營利的公益事業當作風險經營的企業行為,用商業的理念經營社會服務事業,使機構因理念和使命感缺失而士氣低落,工作沒有動力,陷入使命管理危機。
從制度建設的方面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像其它組織的管理一樣,也需要建立明確的制度規范來約束其領導者和成員的行為。對一個社會服務機構來說,如果只幫助一個人,根本不需要什麼策略,若要幫助一百人,就需要良好的裝備和計劃,而要幫助一萬人或者更多,則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策略和管理體系,將每一個實施環節落實到位。(21) 非營利組織服務於社會大眾,它的管理要有效益和效能的評估。正像德魯克所指出的,機構要從使命開始,告訴我們組織存在的目的,然後引入績效表現,再由績效的考慮引導其評價工作的效果。而國內的許多社會服務機構往往由於缺乏這樣的策略和管理制度而陷入運作困境。
以機構理(董)事會的設置為例,雖然一般的組織都設有理(董)事會,但是在一些機構,這一設置只是限於一年召開一次或兩次會議,變成對機構管理約束甚少的咨詢顧問角色。而一個運轉良好的非營利組織需要的是一個強有力的、主動型的董事會。它的角色包括管理者、資源開拓者、外交大使和顧問等四種,(22) 以推動機構有序而有效的運作。此外,通過制度建設來創造一個適宜的內部工作環境,以促進有效率的服務輸送(23),明確組織內部的規劃、組織、領導、任用、控制與決策等職能,使其成員能充分發揮潛能,對社會服務機構的制度建設也是不可缺少的。
而從資金的籌措來看,目前社會服務機構最感困難的管理難題,就是由於相當一部分機構資金不足而限制了它們開展業務活動的能力。這一難題的存在,一方面是因為大的社會環境對於機構籌資不利。整個社會的慈善意識和人們捐助公益事業的能力不足;資源過度集中在政府手中及傳統的政府包攬社會福利事業的觀念與行為方式限制了公眾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以至於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公益事業是政府的公共服務行為,凡事求助於政府的行為方式成為慣性。另一方面,機構自身的資源開拓能力也存在問題。許多機構不是積極向外尋求社會捐助,而是單一等待政府資金支持,或者只是盯住富人或大企業,希望通過他們的善行或某種有條件的捐款來獲得捐贈。這樣的方式導致一部分機構資金嚴重不足,難以開展正常活動,甚至處在名存實亡的「休眠狀態」。(24) 而有一部分機構為了得到企業捐款而被其利用為企業拓展市場、牟取利益和提高知名度的工具。還有一些機構為了生存而違背組織的宗旨從事與自身業務不相乾的經營活動。所有這一切都表明,資金籌措的管理難題不僅會使非營利組織運行困難,甚至會導致它們陷入巨大的管理風險中。
再從人才聚集和專業能力培養的方面看,大陸社會服務機構面臨的人力資源管理難題一方面是專業人才和服務的專業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優秀專業人才的流失和招募困難。這一管理難題的產生有多重原因。
首先,多數社會服務機構是屬於「體制外」的單位,在一個注重體制資源和主流地位的環境里,體制內外的福利待遇、社會地位、職業聲望和職業前景存在很大差異,「政府公務員」或「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身份意味著收入穩定、地位高尚、職業前景光明,而體制外的非營利組織在多數人眼中,則屬於不穩定、地位低和待遇差的范疇。因此,凡是有經驗或專業能力強的人才,往往不願待在體制外的單位里。
其次,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當知識越來越成為主要生產要素時,知識工作者作為雇員同時又是掌握著生產資料的專業工作者,越來越成為經濟和社會價值創造的主要生產力。而知識工作者尤其是高知識人士作為專業人員更重視專業成就和自我實現,這一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再願意終身從屬於某個組織,而更願意將組織視為其實現個人目標的階段性工具。對於非營利組織的成員,其專業人才也具有同樣特點,如何解決這一時代性難題,是對社會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的重大挑戰。
再次,社會服務機構專業能力不足的背後,是缺少具有組織創新和專業創新能力的領導人或管理者,他對組織發展的預見性,對其領導下的員工的各種需求的敏感性,以及專業變化和各種挑戰的應對能力,決定著他對組織人才和專業能力建設的重視程度。而這一切會促使他採取措施,改變或發展組織文化,營造良好的、具有專業挑戰性和專業成長空間的工作環境,吸引和聚集優秀人才。正如一個國際基金會的中國項目總裁所說,留住員工有兩個步驟,一個是清晰地告訴員工我們的願景,另外讓員工感到他們是願景的一部分。(25) 事實上,一些成功的非營利組織正是靠著其領導人的卓越專業管理能力而創造了一個聚集優秀人才、實現組織可持續發展的局面。這正是許多社會服務機構破解人力資源管理難題的可尋之道。
最後,從機構運作的管理方式來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不是利潤或財務底線的管理,相對於企業,非營利組織是一種無底線的績效管理,然而,績效和成果對於它其實更加重要,但也更難測評和控制。它必須根據自己所設定的遠景和標准、所創建的價值、所做出的承諾以及所提高的人類能力的績效來進行自我測評。(26) 但是,這樣一來,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也就更容易犯過度自信、過於理想化或官僚主義的錯誤。就一些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方式而言,專注於自己的理想,只從組織內部管理的完美性而不從服務人群的實際需要出發,就常常使其管理變成無效的。
以筆者經歷的一個案例為例,某個社會服務機構在為城市流動人口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確定了以小額貸款幫助他們創業來實現其城市就業的目標,並以項目運作的方式實施。但是,兩年過去了,項目並沒有達到它預期的效果反而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當進行評估時,我們發現,其實這個設計完美的計劃與流動人口的現實需要不吻合,存在較大差距。因為小額貸款一方面有過多的限制條件(為保證資金的安全而設定的),而貸款額度又不足以讓他們的創業能實質性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另一方面貸款仍然存在一定風險,他們有後顧之憂。這樣他們參與這個項目的積極性就變得很低。相反,對他們來說,子女教育和一些勞動技能的培訓是更急迫的需要。在調整了計劃後,這個機構的服務開始收到較明顯的效果。
此外,非營利組織的運行主要不是靠自己創造的財源,而靠捐款和項目式管理來維持。這一特點既顯示了它的管理特色,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管理難題。比如,在整個管理過程中,機構要滿足兩個、甚至更多客戶的需要:捐助者的意願和受助者的需要,有時還要考慮受助者所處社會環境及相關人群的需要。這要求整個管理過程要更科學、更全面和更具藝術性。然而,對於國內大多數的服務機構而言,由於其規模小、專業水平低、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單一、活動范圍狹窄,難以適應這種復雜管理的要求,因而,管理方式簡單、機構運行不暢、目標達成效果不佳,就成為許多非營利組織常常遇到的管理難題。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社會服務機構面臨的管理難題,反映的是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局限。正是由於這些局限和管理難題,它們的發展存在許多管理風險,在響應社會需求及社會重大危機如金融危機、地震、海嘯和災害,以及改善民生、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要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困難重重。而關注這些問題,幫助非營利機構解決它們所面臨的問題,促進其健康發展,對改善非營利組織管理,提高社會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與社會聲望,推動社會服務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叄』 公募基金有風險嗎 公募基金的風險有哪些
公募基金和所有的理財產品一樣,都是存在風險的。
公募基金主要可分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
股票基金是指以股票為主要投資對象的投資基金,持有的股票資產占基金資產的至少80%以上,與投資者直接投資於股票市場相比,股票基金具有組合投資、分散風險、追求長期資本增值的特點, 比較適合沒有股票投資經驗,但願意分享股票收益的長期投資者,以及追求高收益的積極型投資者。
混合型基金是指投資於股票、債券以及貨幣市場工具的基金。另外,根據股票、債券投資比例以及投資策略的不同,混合型基金又分為偏股型基金、偏債型基金、配置型基金等多種類型。混合型基金既然是屬於股票型基金、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綜合體,這也就決定了其風險和收益介於三者之間,即風險及收益低於股票型基金,高於債券型和貨幣型基金,是一種風險及收益比較適中的理財產品。
債券型基金是指債券資產投資占基金資產80%以上的基金。因此,債券型基金的波動性通常要小於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可以說它是一種風險與收益水平適中的投資理財工具,適合風險偏好適中、 追求資產穩健增值以及有優化投資組合、降低整體風險願望的投資者。
但是相對於國外成熟的基金市場,中國的公募基金市場仍存在流動性風險高,投資品種受局限,基金產品缺乏創新等問題。很多公募基金可能會隨時遭遇主動清盤的風險。
為何要主動清盤?簡單地說,基金盤子太小,不賺錢,甚至虧錢是最直接的原因。目前,公募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收取管理費。基金公司做的是「規模」,只有規模夠大才能盈利。目前,國內股票型基金管理費率通常在1.5%左右。按照目前基金規模最低為300萬元計算,一年也就只有數萬元的管理費。因此,迷你基金選擇清盤,主要原因是「甩包袱」,讓基金經理騰出精力來「一拖少」甚至「一對一」地管理基金。
對於投資者來說,公募基金即使清盤,也會按最後一天的凈值把錢退給投資者,相當於強制贖回,投資者不必過於擔心錢「飛」了。但是那些以高於清盤日凈值買入基金的投資者,將虧損離場。
因此,投資者在申購基金時應注意兩方面事項:
一是要仔細閱讀基金合同。持有人在申購基金時,應認真閱讀合同終止條款,公募基金清盤主要分為發起式基金和非發起式基金兩種,兩者的清盤方式、清盤規模和清盤時間等都有很大區別。
二是要有平和心態。公募基金清盤將按最後一天的凈值把錢退給投資者,相當於強制贖回,自成立以來一直虧損的基金,產品虧損的風險由投資者承擔,時間成本也可能會較大。因此,投資者在申購較小規模的基金產品時,相關風險可能會更高,需要特別注意。
在投資公募基金時,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品種。拿不準的可以先做好功課,學習相關知識,切忌盲目投資。
『肆』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有什麼區別他們的風險不一樣嗎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本質上都是代客理財,主要通過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公開或定向募集資金,由託管人託管,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期貨等金融工具的投資,投資者獲得投資收益,也承擔因投資產生虧損的風險。
公募基金面向公眾發售募集基金,投資門檻較低(現在基本無門檻,多少錢都可以買),在投資品種、投資比例、投資與基金類型的匹配上有嚴格的限制。
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募集發售,需要投資者提交資產證明,一般是個人凈資產不能低於100萬元,以及個人的金融資產不能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不能低於50萬元。
一般來說,私募基金最大的優勢是資金應用更有效用,表現為收益率更高,但同時風險也相對更大。因此,國泰元鑫友情提示,一般投資者在投資私募的時候,一定要量力而行,除了比對投資門檻外,還需要從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出發選擇匹配的產品;對於公募基金,投資者同樣要考慮適當的產品進行投資,選擇合適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切忌因為投資心態不成熟、投資能力和經驗的不充足發生產品的錯配。
『伍』 選公募基金進行定性分析時,可以從哪幾個維度進行分析
基金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數據來源對沖基金的業績凈值 從實踐來看,對周業績進行跟蹤比較有價值,月度業績樣本太少,誤差偏大,而日業績持續性太差)
風險調整後收益指標
夏普比率
詹森比率(風險調整後的絕對收益)
特雷諾比率
索提諾比率
卡馬比率
stutzer指數(風險調整後的收益能力)
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能力
擇時能力 (C.L指標模型)
風險分散能力及選股能力(M.C.V指標)
業績和風格的歸因(每個對沖基金都各有其特性,定義不同對沖基金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析它們不同的回報 來源,一般有增長基因,通脹基因,風險偏好基因,融資流動性,規模基因,價值基因,市場基因,股票動量基因)
追蹤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比率 (區分投資能力和運氣的指標)
回歸系數法,績效二分法(業績持續性的檢測)
風險控制能力
下行風險
最大回撤
下方差
Vary值
策略容量
交易品種的多樣性,流動性
潛在變現損失率
注意 不同策略的基金不能簡單比較,一般只能比較同策略的基金。即使同樣的策略獲得同樣的業績,依然需要比較杠桿、風險敞口的大小。
特殊時間窗口的特殊表現
基金的投資決策過程(決策過程還包括風險控制的制度、流程和紀律性)
公司的投資團隊的業績考核方法
以此作為公司私募基金的定性評價屬性標識。
定性分析中對人的考核是第一位的,一流人才的思想產物就是投資理念和投資邏輯,而投資組合和過程,都是落實和執行投資理念和投資邏輯,而過往業績,則是結果。大數法則中發現,一個好的基金經理大多數學術背景為理工科,如數學,物理(量子物理和流體物理)統計學,計算機科學或存在高度相關性,對那些沒有數理教育背景,而是超跟交易員成長起來的牛人,對這類基金都要特別的謹慎。
運用定量分析系統得出對私募基金機構樣本的業績評價結果,此分析完全 基於私募基金的歷史業績。具體而言,分別計算風險調整後收益 風險控制能力、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能力 策略容量 這個四維度的得分,乘以所佔權重以此作為公司私募基 金的業績評價屬性標識。 其次,運用定性分析系統得出定性排名,定性分析基於專家系統的走訪調研,定性 分析。具體而言,分別對公司投研能力、 基金的投資決策過程 和 規模及契約、透明度進行打分,以此作為公司私募基金的定性評價屬性標識。
最後,將定量分析系統中的得分乘以權重,與定性分析系統中相關指標的得分乘以權重,計算出私募基金綜合得分排名
以上是我分析基金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希望對你的決策有所幫助。
最後強調一點
基本面研究只是表明,基金的業績是可分析、可判斷的, 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基金的基本面決定了基金的相對業績,而市場因素與基本面因素才共同決定了基金的絕對業績
我們的運作遠不止篩選好的基金那麼簡單。而現在國內FOF過於關注基金篩選,在投資流程上忽略了資產配置,「FOF相對於其他理財產品的最大優勢就是在大類資產配置上」。
大類資產配置能力決定了基金組合投資的業績,投資者應首先考慮大類資產配置比例,其次才是優選基金或管理人。
『陸』 購買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存在哪些風險
【私募基金風險】
私募基金風險具有普遍性,相對於公募基金而言,風險較大,收益也較為豐厚。
1、法律和政策風險
對於國內私募基金而言,目前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缺乏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使其處於法律和政策的邊緣地帶。由於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得不到承認,其經營活動一直游離於法律和政策監管之外,一旦發生違約行為,不論基金管理者還是投資者都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因而面臨很大的法律和政策風險,並且基金規模越大,這種法律和政策風險就越高。
2、道德風險
私募基金的組織結構是一種典型的「委託代理機制」,有限合夥人將資金交給一般合夥人負責經營,只對資金的使用作出一般性的規定,通常並不幹預基金經理的具體運營。而私募基金經理的收益除了固定的管理費之外,還有業績提成費用。如果基金經理濫用自己的職權去追求更多的個人利益,就會使基金持有人的資產承受更大的風險。所以即使私募基金有較為優越的激勵安排,但代理人的道德風險仍然存在。
3、操作風險
私募基金的投資策略具有隱蔽性,國際上一般對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沒有嚴格的限制,這就會造成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不利於對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保護。在沒有外在約束機制的情況下,私募基金追逐利益的投機本性,可能會讓它們為了獲取巨額的利潤,與上市公司串謀,進行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違法行為。這些操作風險都會給投資人和市場帶來很大的危害。
4、流動性風險
私募基金一般都具有很長的鎖定期,在這期間資金不準撤出,以此來保證基金運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對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不造成影響。私募基金不能上市交易,因此風險不能隨時轉移,持有人只有等待持有期滿才能變現,基金持有人可能在基金封閉期內,會因為資金難以變現而發生債務危機甚至破產。
【公募基金風險】
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相比,風險較低,但是風險依舊存在,且不同的公募基金類型所面臨的風險也不一樣。下面就以公募基金的不同類型來判定風險。
公募基金的風險等級如下:
① 低風險(1級):貨幣市場基金;
② 中等偏低風險 (2級):債券型基金+債券型QDII基金;
③ 中風險 (3級):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QDII基金+混合型QDII基金;
④ 中等偏高風險(4級):商品類基金、商品類QDII基金等流動性相對好的另類投資基金;
⑤ 高風險 (5級):定增類基金2、非上市股權投資基金3等流動性相對差的另類投資基金。
不同的公募基金類型面臨不同的風險:
1、股票基金
股票基金是指以股票為主要投資對象的投資基金,持有的股票資產占基金資產的至少80%以上,與投資者直接投資於股票市場相比,股票基金具有組合投資、分散風險、追求長期資本增值的特點, 比較適合沒有股票投資經驗,但願意分享股票收益的長期投資者,和追求高收益的積極型投資者。
2、混合型基金
混合型基金是指投資於股票、債券以及貨幣市場工具的基金。另外,根據股票、債券投資比例以及投資策略的不同,混合型基金又分為偏股型基金、偏債型基金、配置型基金等多種類型。混合型基 金既然是屬於股票型基金、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綜合體,這也就決定了其風險和收益介於三者之間,即風險及收益低於股票型基金,高於債券型和貨幣型基金,是一種風險及收益比較適中的 理財產品。
3、債券型基金
債券型基金是指債券資產投資占基金資產80%以上的基金。因此,債券型基金的波動性通常要小於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可以說它是一種風險與收益水平適中的投資理財工具,適合風險偏好適中、 追求資產穩健增值以及有優化投資組合、降低整體風險願望的投資者。
4、貨幣市場基金
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市場基金,投資於流動性較好的現金和銀行存款,貨幣基金收益率一般要高於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適合於厭惡風險、對資產安全性和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進行短期投資 。因為具備申贖便捷、到賬時間短、交易費用低廉的特點,貨幣市場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活期存款。
公募基金的特點是:四權分立,信息透明,風險分擔,因此造就了公募基金較為穩定的收益狀態。雖然共募基金一直存在流動性風險高,投資品種受局限,基金產品缺乏創意等問題,但是風險基本穩定。
『柒』 有沒有推薦的公募基金風險管理研究書籍
講公募基金風險管理的書不多。看了題主的資料和學歷背景,建議先從FRM的知識回體系入手,了解關於金融行業風險答管理的大致框架,再詳細了解我國監管部門(銀監會、央行等)的各項規定。有一本《基金的風險管理:基於歐盟基金監管體系的思考》,的講得是監管政策,可做了解。
『捌』 私募和公募基金在投資理念,機制,風險承擔上有哪些區別
公募基金是面對普通投資者,門檻比較低。但是,私募基金甚至不能公開宣傳,只是針對特定的投資者,參與的門檻比較高。
就業績來說,公募基金水平不行還是可以安穩收管理費,因為太多投資者了。但是,私募基金都是要求比較高,不然在行業內也活不下去。就算不用你賠錢,但也沒有人找你了。
『玖』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風險哪個大
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區別如下:
1、募集的對象不同。公募基金的募集對象是廣大社會公眾,即社內會不特定的容投資者。而私募基金募集的對象是少數特定的投資者,包括機構和個人。
2.募集的方式不同。公募基金募集資金是通過公開發售的方式進行的,而私募基金則是通過非公開發售的方式募集,這是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最主要的區別。
3.信息披露要求不同。公募基金對信息披露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其投資目標、投資組合等信息都要披露。而私募基金則對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低,具有較強的保密性。
4.投資限制不同。公募基金在投資品種、投資比例、投資與基金類型的匹配上有嚴格的限制,而私募基金的投資限制完全由協議約定。
5.業績報酬不同。公募基金不提取業績報酬,只收取管理費。而私募基金則收取業績報酬,一般不收管理費。對公募基金來說,業績僅僅是排名時的榮譽,而對私募基金來說,業績則是報酬的基礎。
6.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除了一些基本的制度差別以外,在投資理念、機制、風險承擔上都有較大的差別。
『拾』 如何進行私募基金風險管理
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渠道來控制私募股權基金的風險:
1)合同制約,即事前約定各方的責任和義務是所有商業活動都會採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風險規避措施。
2)分段投資,即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為有效控制風險,避免企業浪費資金,對投資進度進行分段控制,投資資金的劃撥要按照項目進程分階段進行,而不要一次到位。
3)違約補救,即在項目投資初始時期,私募股權基金可以接受少數股權的地位,而項目公司管理層控制大多數股權,但投資方可以與項目公司簽訂一份投票權協議,以保持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特別投票權。
4)股份比例調整,即在項目投資中,私募股權基金運用復合型的金融工具,如轉換優先股、可轉換債券、附認股權債券或其組合等,進行投資中的股份比例調整,從而降低自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