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鍾敬文的成就及榮譽
鍾敬文先生一向重視少數民族民俗學人才的培養,在招收博士生時,注意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特別關心他們的成長,並鼓勵他們學成之後回去從事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教學研究工作,他已為國家培養了包括蒙古、藏、彝、維吾爾、壯、朝鮮、納西、滿、鄂倫春、白、土家等民族的十多名高級研究人才,他們大多成為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術骨幹。鍾敬文先生在教育事業上作出了卓越貢獻,為此他曾獲得北京市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1982)、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一等獎(1999)。
新的20年,是鍾敬文先生獲得巨大豐收的時期。1988年他所領導的民間文學的學科點,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1994年北師大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建立,鍾敬文先生親任所長。1997年中國民間文學學科進入了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2000年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在這一時期,鍾敬文先生領導的學科點培養了近五十位博士、博士後,以及來自國內外的訪問學者,其中絕大部分成為民俗學民間文學教學研究的骨幹力量。他主持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的創建與實踐」的教學改革項目分別獲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00)、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
鍾敬文先生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資料搜集、整理工作,1984年他被推選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主席後,便親自領導組織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編纂工作。這是一個有「文化長城」之譽的大工程,作為民間文學集成的常務副總編、故事卷主編,他在完成這項工程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全國各省故事卷的審稿中,鍾先生不顧年邁體弱,參加每一次的審稿會,認真閱讀文稿,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為了表彰鍾敬文先生在集成編審工作中的重大貢獻, 1997年文化部向他頒發了文藝集成志書編審工作特殊榮譽獎。 鍾敬文先生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始終關注、指導著民間文藝家協會工作。在病重住院期間,他多次向前來看望他的民協領導建議,應盡快恢復協會的學術期刊,加強學會的學術研究力量。由於鍾敬文先生長期致力於民間文藝建設事業及作出的突出貢獻,2000年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向鍾先生頒發了首屆民間文藝山花獎終身成就獎。
1979年以來,鍾敬文先生在科學研究上登上新的高峰,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出版了《新的驛程》、《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鍾敬文學述》、《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等十餘部著作和數十篇具有真知灼見的學術論文,這些成果標示著民俗學科的不斷進步,具有重大理論指導意義。他的《洪水後兄妹再殖人類神話》論文獲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獲民間文藝山花獎首屆學術著作獎最高榮譽獎(2001)。此外,在鍾敬文先生的率領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成為中國民俗學建設的重要基地,北京師范大學的民間資料庫、以及建設中的民俗博物館,已經成為開展中國民俗研究的信息與資料中心。
志存高遠的鍾敬文先生,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他曾在95歲的《自壽詩》中表露自己的心跡:「事功未竟意難安」,認為自己所倡導的民間文化事業還遠遠沒有成功。他不斷地思考著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方向,在1999年他推出了《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的理論新著,提出了建立多民族一國民俗學的新主張。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為了深入研究有深厚歷史淵源的中國民俗文化,2000年鍾先生承擔了國家重點課題《中國民俗史》。中國民俗學學派的旗幟已經舉起,鍾敬文先生熱切期待著中國民俗學早日成為一門成熟的民族文化科學。
2001年11月22日,由鍾敬文先生親自發起、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舉辦的「民俗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學術研討會隆重開幕,鍾先生十分興奮,他在會見來自全國各高校與研究機構的代表時說:「這是我住院以來最高興的一天,也是我80年來最高興的一天!」鍾老面對民俗學學術隊伍的壯大與學科建設的發展,他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悅。他鄭重地囑咐民俗學工作者:「大家要有一種民族的自覺,將中國的精神視為命根子,將中國的優秀文化視為我們的命根子。」最後勉勵大家:「我希望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民俗學是一種重要的學科!」鍾先生就是這樣摯愛著他的事業,他的學問人生與祖國的民族文化血肉相連。2002年1月3日,由鍾敬文先生的老朋友啟功先生的提議,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在北京友誼醫院為鍾先生慶賀百歲華誕,鍾先生面對前來祝壽的學界與新聞界同仁,說:我要養好身體,回去講課。最後,他使盡全身的力氣,喊出了常在胸懷激盪的肺腑之音:「人民的事業是最偉大的事業!」
鍾敬文先生經歷新舊社會不同的時代,他的一生是追求進步與文明的一生,他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鍾敬文先生常講自己是五四的兒子,五四精神是鍾敬文先生永遠青春洋溢的精神血脈。他經常說:「我喜歡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為人類工作。」鍾先生就是以這樣的情懷孜孜不倦地工作著,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醫院里,他時刻掛念著教學科研工作。囑咐教研室的老師代他為新來的博士生開設民俗學史課程,並親自幫助二年級博士生選定博士論文題目,檢查畢業論文的進展情況。鍾先生一向對學生學業有著嚴格要求,他輪流約見18名同學到病房匯報學習情況。他惦記著學科建設的大事,一再詢問北師大民俗學科申報國家重點學科的進展情況,還與出版社商談出版一套中國古代民俗史志叢刊。 2001年9月他在作《擬百歲自省》一詩以銘志:
歷經仄徑與危灘,步履蹣跚到百年。
曾抱壯心奔國難,猶余微尚戀詩篇。
宏思竣想終何補,素食粗衣分自甘。
學藝世功都未了,發揮知有後來賢。
人生與學問在鍾敬文先生的生命歷程中是那樣水乳交融。鍾先生的百年之旅不僅為創造了生命的奇跡,而且以其對民族文化的摯愛,對學問的虔誠,以及他與生俱來的人類善良品性,為我們樹立了人生的典範。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有人用「國瑞文宗」來贊譽,可謂實至名歸!
他畢生致力於民族文化的研究與建設事業,直到百歲仍然籌劃著民俗學學科建設的大事,在臨終前的幾小時還在說:「我有好多事沒做」。鍾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視事業、工作為生命的超凡脫俗者,他是一位純粹的人、高尚的人,一位真正的仁人。 「詩人鍾敬文」
鍾敬文先生生前曾經多次說過這樣的話:「我的學問,做得最好的並不是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的學術研究,而是詩。我死了以後,我的墓碑上要寫上『詩人鍾敬文之墓』,有這幾個字就夠了!」
對此,許多人都感到頗為困惑。因為他在學術研究、散文和詩詞創作等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而且主要是以民俗學、民間文藝學領域的大家聞名於世的。可是為什麼他卻只是以「詩人」來概括和評價自己呢?
其實,縱觀鍾先生一生所走過的道路,我們不難發現,他的這種自我評價,包含了這樣兩層的意義:首先,他是要以此來表明自己與詩歌乃至文學密切相伴的一生,強調自己在詩文創作領域的角色特徵。其次,在他那裡,「詩人」不僅僅只是一種職業的標志,它更是指一種生存的模式、一種人生的境界。而這後一層的含義,大概是他以「詩人」來概括自己一生的主要用意。
從30年代以來,盡管他把主要的精力投在了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的研究上,但對詩文的關愛卻始終沒有中止。散文的寫作,雖然時斷時續,他卻一直在堅持,寫出了多篇新的佳作,而且由於多年的探索,越到後來,文風越老醇深摯、施展自如。對於詩,他更是一刻也未曾拋開。多年以來,他時時刻刻在吟誦著他所仰慕的那些古人的詩作,像陸放翁、王漁洋、龔定庵等人的詩集,便常常放在床頭、案頭等隨手可及的地方。即使是抗戰期間,在他挾筆從戎、戰地行腳的三四年中,他的行囊里所帶的唯一一部書籍,也是《陸放翁全集》。而以後的日子裡,每逢外出,不管是出差還是住院,書籍必然是他隨身攜帶的物品,他所熱愛的詩集,則是這些書籍中的主角。
反復誦讀前人的詩作,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詩歌修養,也是為了滋潤自己精神的血肉,而堅持不斷地寫詩,則是為了記錄和抒寫自己的旅跡心痕。從少年時起,一直到今天,用詩來吟唱心聲、歌詠時代,成了他生命中佔有最主要位置的習慣。多年來,它非但沒有一絲的改變,反而越來越深厚。據統計,他在八十餘年間所作的詩篇,僅舊體詩作,現存的就有八百餘首。這些詩篇,在表現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的同時,也反映了他所歷經的時代的風雲,可以說既是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也是我們藉以了解他、了解他所走過的時代的可貴史料。
談到詩對自己的影響時,鍾先生曾這樣說:「……在我個人心靈的歷史上,她無疑是一種極重要的成素,甚至於是一種支配的力量。詩,許多年來,她是和我的生命糾纏在一起的。」(《我與詩——〈腳印〉自序》,1943年)在他的心目中,詩是自己情感的家園、精神的故土,他怎能與之分離?即使偶爾稍有遠離,燃燒的鄉愁也會迫使那情感、那精神,回歸到它的故鄉來!與詩的這種莫逆的聯系,促使鍾敬文在堅持用自己熟悉的舊體詩體裁寫作的同時,也在不斷嘗試、探索著其他詩歌形式的寫作,像詞、新詩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與日本兩國文化交流的逐漸增多,趙朴初、林林等一批詩人開始倡導寫作「漢俳」——一種中國式的俳句,鍾敬文先生也成了這個隊伍中的一員干將。由於早就熟悉日本俳句,並對其神韻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在三四十年代就已經寫過類似的小詩,再加上深厚的中國傳統詩歌的功底,因此,他所創作的一組漢俳作品,具有頗為雋永、獨特的韻味。且以下面兩首為例:
錯過
花事正荼蘼,
又錯過賞春時節。
且待來年罷。
贈加藤千代女史
重踏神州土,
像女兒回到娘家,
夢樣的喜悅。
與詩的這種莫逆的聯系,也使得寫詩對鍾敬文來說,成了心靈的一種自然詠唱——自然得就像心臟的搏動一樣,而不是一種勞心費神的工作。這也正是他之所以能夠在從事繁忙的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同時,還能夠從容不迫、得心應手地創作出大量詩壇佳作的主要原因。與詩的這種莫逆的聯系,還使他在文學理論特別是詩論方面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而詩文方面的功底,使他的學術論文也充滿了特有的文采。
與詩的這種莫逆的聯系,更使得詩滲透在了鍾敬文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成為了他人生的導師,讓心靈得到了充實,生命得到了升華:
詩,這位生平的密友,到底曾經給我什麼呢?簡要地說來,她鍛煉了我的智慧,開拓了我的思想和感情的境地。她教我怎樣地觀看人生和尊重人生。她教我怎樣理會自然和賞鑒自然。她教我愛,教我恨,教我忍耐,教我夢想——她是我的邏輯,我的哲學,她是我實用的社會學和論理學。她使我在艱難的生活經歷中能夠翹然自立而舉步向前。(《我與詩——〈腳印〉自序》,1943年)
這也就使「詩人」這個字眼,對他而言具有了更加豐富、深刻的內涵:它指的不僅僅是「寫詩的人」,而更是指具有一種獨特的生命內質的人。與它密切關聯的,是一種人生理念和人生實踐,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奮斗精神,一種偉大的人品,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寬廣博大的胸懷。這些因素,用他經常作為座右銘的幾個字來概括,也就是「正直、勤奮、淡泊」。這是真正的詩人素質的內核,也是決定創作出真正優秀的、有生命力的詩篇的根本。
「以天下為己任」的天賦使命感,在中國知識分子當中具有十分久遠而深厚的傳統。鍾敬文顯然是這種偉大傳統的忠實繼承者。在他的一生當中,無論投身何種活動,從事何種工作,對國家命運、民族利益的關懷,始終在他的心靈中佔有首要的位置。他在五四時期積極組織、參加愛國活動,抗戰時期挾筆從戎,反右時期慷慨直言,都是這種情懷直接發生作用的表現。而在學術研究領域,他一直強調為民族文化的「發采揚輝」而奮斗的目標,並努力探索和建構中國學問自身的體系,實際上也是愛國主義精神影響的結果。
「據說古代希臘軍隊出征的時候,詩人常常走在前頭。這是詩人職能最好的象徵。」(《詩心》,1942年)在鍾敬文那裡,真正的詩人,必須具有一種英雄主義的情懷,一種為了實現某個崇高的目標而執著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他是這樣要求著「詩人」,同時也用自己一生追求真理、不屈奮斗的實際行動,對這種要求進行了實踐,盡管曾經遇到了無數的挫折,歷經了無數的磨難,卻始終無怨無悔。即使是在「年登大耋」之時,還是那樣地「勇冠三軍」。(程千帆語)下面的兩個例子,也許可以讓我們對他的這種精神有一些具體的感受。其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段時期,由於經費問題的困擾,有一度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的進行都十分艱難。鍾先生卻絲毫沒有因此而有所放棄。「就是當褲子也要搞學問!」他用這樣充滿黑色幽默風格的話,表達了自己堅定的決心。
其二:鍾敬文先生擔任理事長的中國民俗學會,要召開學術會議,要開展日常工作,諸如印刷刊物並向會員寄發,等等,這些都需要經費。但學會卻一直存在著嚴重的經費短缺問題。有一年,為了召開一次全國性的代表大會,他和學會的其他領導成員,不斷商討,費盡了心思。恰好當時國家教委要評選全國優秀教師,鍾先生所在的北師大,把以90多歲高齡仍然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他,也作為候選者之一推薦了上去。那些日子,本來並不關注榮譽的他,卻忽然顯得很振奮:「不知道行不行?要是能獲獎的話,我們就可以拿這個獎金來開會了!」
鍾先生曾經謙虛地說,自己的資質只能算中上,如果說還有所成就的話,那主要是來自勤奮。在我們看來,這前半句話當然是謙虛,因為他的資質,單是博學強記這一點,就遠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項背的。後半句話,卻是不爭的事實。勤奮,幾乎是鍾先生的一種天性,它突出地表現為「腿勤」、「手勤」和「腦勤」。比如,1927年,他在廣州時,聽到魯迅先生來羊城的消息,盡管他和魯迅並不認識,卻約上友人,費盡周折找到了魯迅先生,進行了交談,並在當天晚上就寫下了散文《記找魯迅先生》。在他的一生當中,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從少年時期的刻苦攻讀古典文學、積極參加歌謠和故事的搜集並踴躍投稿,到年屆百歲時還在不斷思考和探索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各種重要問題,並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提出許多新觀點,勤奮,成了貫穿他一生的素質。在《〈孟姜女研究集〉校後附記》中,鍾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好朋友顧頡剛:「有頡剛聰明的,頗不乏其人,但有頡剛的成就的,總覺得太少了。你問問緣故么?緣故就在努力和謙遜與否而判斷!」其實,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
「大事不糊塗,小事不掛心。」這是鍾先生經常用來自勉並教育弟子的話。他所謂大事,就是自己所從事的以探討民族文化的意義、性質為主要目標的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研究,是培養學術後備人才的教學,是為了推動學術發展而開展的各種活動……為了這種大事,無論遇到多麼艱難的阻撓,他都會知難而進。小事,既是指那種為了利祿功名而追逐的蠅營狗苟,也包括個人物質生活上的各種要求。對這「小事」中的前一類,他從來就不屑一顧;而對其中的後一類,他所表現出的淡漠,也常常會讓一般人感到吃驚:有的時候,對於本來屬於他個人但由於有關工作人員的疏忽而沒有發給他的經費或物質獎勵,他知道後也從不去追問!當有人不解地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時,他的回答是:「這些東西,有了它也不見得會過得有多好,沒有它也餓不死!」1998年的春天,他拿出了自己剛剛從出版社得到的一筆稿費,租車、購買門票,組織全教研室的師生一道,到陶然亭公園春遊。民間文學教研室的全體師生,在盎然的春天裡,體驗了聚會的樂趣,也再度體驗了來自鍾老——這位良師益友的關愛。以後連續幾年,這種全室春遊的活動一直都在進行。
「詩人鍾敬文」!他就是這樣用自己的生命來愛詩、寫詩,又用詩來裝點、升華了他的生命,他的人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鍾先生累了,鍾先生走了,他的音容笑貌長留人間,他的事業松柏常青。
鍾敬文先生安息吧!
(本文由蕭放執筆,劉鐵梁、趙世瑜、萬建中等參與修改,經鍾敬文先生子女鍾少華、鍾宜二位審定)
來源:中國民俗學網 發布日期:2004-03-20
⑵ 北京銘志啟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啟迪教育依託清華、北大等高校資源專業做高端管理培訓,目前線下學員回10餘萬答人,開拓線上教育!
法定代表人:王洪亮
成立時間:2008-02-28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801083000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安寧庄東路18號北京行之宿賓館103號
⑶ 濟南銘志教育遠程學歷在哪報名
現在已經在報名了,正式的網上報名應該在8月中旬,但這個工作一般是函授中心的老師幫你完成。高中畢業可以直接升本科,但要 5年時間,跟先高起專,再專升本時間一樣的。國家承認學歷,屬於國民教育系列的。
⑷ 陽春市銘志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銘志教育是廣東的一家專業公務員培訓指導與外教口語培訓機構版,總部位於陽春市同權興路102號303室銘志教育的主要營業范圍有專業公務員培訓指導與外教口語培訓、國企單位人才輸送、文化藝術策劃銘志教育在12年後培訓無數學員走向公職道路、走向升職歷程!
法定代表人:張福金
成立時間:2015-09-21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178100004954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陽春市春城街道同興路102號三樓303室
⑸ 吉林省學位外語保過,有多少同學被(吉林銘志教育)騙子公司騙的
去年被長春的守望都市 曝光了,騙子公司根本沒有合法的手續,大家被上當了,我同專學就被騙好幾個,被曝光後屬辦公地點,人去樓空,我陪同學都去找過,今年好像又大張旗鼓的行騙了,作為一個學生,整不過這些騙子,大家要小心!
⑹ 邵陽所有的中學
1、湖南省邵陽市第一中學:原名「湖南省立第六中學」,位於邵陽市區邵水西路306號,佔地面積130多畝,校舍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學校三面環水,綠樹成蔭,地處邵水之濱的李子園區,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覽寶慶八景之一的「佘湖雪霽」於眼底,縷縷花香怡人,琅琅書聲不絕。
2、邵陽市第二中學:系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位於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邵水西路287號。始建於1902年,始稱「寶慶府中學堂」。1912年,府制廢除後,在寶慶府中學堂的基礎上建立寶慶普通中學。此後,學校先後更名為寶郡聯立中學(1927)、邵陽縣立中學(1946)、邵陽市第二中學(1952)。
3、邵陽市三中:坐落在邵陽市晏家嶺,緊挨寶慶十八名勝之一——東塔公園。緊挨寶慶十大名勝之一東塔公園,距繁華的東大路不足百米,交通十分方便,環境幽雅。
4、邵陽市第四中學:前身為著名的湖南省立六中,創辦於1941年,1954年更名為邵陽市第四中學。現已發展成為邵陽市區規模最大的省級重點完全中學。該校位於邵陽市中心府門口,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悠遠的歷史傳承,使得邵陽市四中成為市人矚目的學校。
5、邵陽市第六中學:是一所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市級重點中學。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世界知名經濟學家何清連,都曾在這里就讀。學校現坐落於美麗的邵水河畔,依山傍水,環境幽雅。學校佔地65畝,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
⑺ 請問誰知道合肥銘志教育怎麼樣拒絕托
是大學還是技校?你提問的太籠統啦,如果你問技校的話我只能說技校出痞子,在技校很難學到什麼技術的,玩了幾年學不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