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教興國是什麼時候、什麼人提出的
科教興國江澤民1995年提出的。科教興國指發展科技,教育事業以振興國家,版並用科技和教權育使國家強大、振興起來。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
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1)中央科技興國基金會擴展閱讀: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召開全國科技大會,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重申「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同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在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今後15年直至整個21世紀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
1996年,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科教興國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
⑵ 「科教興國」與「科技興國」有什麼不同
科教興國是指科學和教育,而科技興國則只單單靠科技,現在這個社會,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並且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才能使國家綜合國力提升。
⑶ 科教興國是誰提出來的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科教興國」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科學分析和總結世界近代以來特別是當代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和經驗,並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人民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的巨大影響,根據我國國情,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黨中央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又進一步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今後作為科技進步源泉的科學研究的投入將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全國科研院所的體制改革正在深入開展,科研經費申請的審批方式已從過去單純的上級審批撥款,改革為專家論證評審。(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6年第5期)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font] 「科教興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鄧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1977年,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明確把科教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先導,擺在我國發展戰略的首位。從7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是教育」的核心思想,為「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 民同志指出:「必須把經濟建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江澤 民在會上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實現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同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五中全會在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設中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今後15年直至21世紀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 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提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科教興國」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 為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農業、工業、國防、財貿等行業和部門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興行業的發展戰略。各省、市、自治區及各地(市)、縣(市)也制定了科教興省、科教興市、科教興縣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針。1988年,江蘇省率先提出實施「科教興省」戰略,決定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從過去主要依靠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逐步轉換到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勞動者素質上來。「科教興國」作為一項全國性的戰略提出後加速了地方科技事業和經濟的發展。1996年,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立,各地方隨繼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或科教興省(區、市)領導小組,截至到1997年6月,全國共有26個省(市、區)和計劃單列市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據統計,到1997年底,全國已有20多個省、200多個城市制定了以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的計劃。 1998年4月,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專家論壇」第3次大會上,我國學者宣布,從1981年到1997年的10多年裡,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31.65%。同年5月,為了嚴格執行《教育法》、《科技進步法》,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有關教育、科技投入的規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經費預算安排和確保教師工資按時發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政府財政部門保證預算內教育和科技經費撥款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通知》第一次明確了對財政預算執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相應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撥款,確保全年預算執行結果實現法律規定的增長幅度。 1998年經中央批准,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成立,並於6月9日舉行第一次會議。朱鎔基總理主持,指出要深入貫徹江 澤 民同志關於知識經濟和建立創新體系的重要批示精神,國家要在財力上支持知識創新工程的試點,要加大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滿意請採納
⑷ 什麼是科技興國科技興國與科教興國有什麼區別
科技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而科教興國是在科技興國的基礎上提出的科學戰略,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結合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可以說科技興國是科教興國的重要環節。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科教興國」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科學分析和總結世界近代以來特別是當代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和經驗,根據中國國情,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
(4)中央科技興國基金會擴展閱讀:
科教興國的意義:
1、「科教興國」科學分析和總結世界近代以來特別是當代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和經驗,並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人民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的巨大影響,根據中國國情,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黨中央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又進一步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今後作為科技進步源泉的科學研究的投入將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全國科研院所的體制改革正在深入開展,科研經費申請的審批方式已從過去單純的上級審批撥款,改革為專家論證評審。(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6年第5期)
2、「科教興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鄧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1977年,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
3、明確把科教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先導,擺在中國發展戰略的首位。從7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堅持「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是教育」的核心思想,為「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⑸ 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的基本內容如下:
科教興國戰略就是全面落實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權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科教興國」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科學分析和總結世界近代以來特別是當代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和經驗,並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科教興國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人民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的巨大影響,根據中國國情,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其含義就是發展科技,用科技和教育使國家強大、振興起來。
⑹ 「科教興國」戰略提出的背景及內涵
內涵::所謂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專科屬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代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⑺ 科教興國 與 '863『計劃的聯系(請詳細解釋,謝謝!)
8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技術為中心的新的技術革命浪潮有力地沖擊著全球,它對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創造力的發揮、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起了經濟、社會、文化、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深刻的變革。高技術及高技術產業已成為國與國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競爭的主要手段。實踐證明,誰掌握了高技術,搶佔到科技的「制高點」和前沿陣地,誰就可以在經濟上更加繁榮,政治上更加獨立,戰略上更加主動。因此,許多國家都把發展高技術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惜花費巨額投資,組織大量的人力與物力。1983年美國提出的「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隨後出現的歐洲的「尤里卡」計劃,當時的經互會成員國的「2000年科學技術進步綜合綱要」和日本的「今後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都是著眼於21世紀的戰略計劃。這些計劃的實施,對世界高技術大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震動。
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著許多重大問題,如人口、糧食、能源、環境等,迫切需要高技術和突破和應用。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應當適應世界高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新形勢,積極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縮小與國外的差距,適當集中力量,在有限的高技術領域部署工作,對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工業、企業技術升級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建議。這封信得到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小平同志親自批示: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
小平同志的這個批示,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了使這一計劃切實可行,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後的半年時間里,中共中央、國務院組織200多位專家,研究部署高技術發展的戰略,經過三輪極為嚴格的科學和技術論證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從國情出發,我國在較長時期內,還沒有條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全面大規模地發展高技術,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世界范圍內同發達國家開展爭奪高技術優勢的全面競爭.因此,863計劃從世界高技術發展趨勢和中國的需要與實際可能出發,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7個領域15個主題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與開發的重點、組織一部分精乾的科技力量,希望通過15年的努力,力爭達到下列目標:
1、在幾個最重要高技術領域,跟蹤國際水平,縮小同國外的差距,並力爭在我們有優勢的領域有所突破,為本世紀末特別是下世紀初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創造條件;
2、培養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3、通過傘型輻射,帶動相關方面的科學技術進步;
4、為下世紀初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奠定比較先進的技術基礎,並為高技術本身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5、把階段性研究成果同其它推廣應用計劃密切銜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發揮經濟效益。
中國的宏偉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就這樣堅定地開始實施了。由於科學家的建議和鄧小平同志的對建議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這個宏偉計劃被命名為「863」計劃。
與國際上其它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相比,我國的863計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高技術計劃,確定了相當有限的領域和目標,而且主要圍繞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進行部署;
2、在高技術基礎比較落後的情況下,虛心學習國際上的一切有效的經驗和先進技術,積極倡導國際高技術研究與發展的交流和合作;
3、863計劃施行政府主導,同時鼓勵企業的參與。
八六三計劃選擇了對我國今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七個高技術領域。1993年通信技術作為一個主題列入863計劃。從1991年到1995年,國家科委適時地將水稻基因圖譜、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HJD-04型大型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關鍵技術、超導技術和海洋技術作為專項納入863計劃。1996年7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批准將海洋高技術作為863計劃的第八個領域。目前,863計劃共有八個領域、20個主題。
⑻ 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復「科教興國」是指制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重大意義。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有助於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我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行使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職能的表現。國家實施這些職能,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實現社會主義的目的、目標;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