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老牛基金會安徒生

老牛基金會安徒生

發布時間:2021-02-22 23:06:39

㈠ 安徒生把童話當作什麼來寫

安徒生寫的不是童話是小說。。。

那時候我們把《安徒生童話》當做是童話來讀,年幼的我們常常會被裡面天真爛漫,奇幻無窮,充滿夢幻主義色彩的情節所吸引,同時我們幼小的心靈也從《海的女兒》《舞鞋》《賣火柴的小女孩》等等這些故事中學會了同情與憐憫。小時候我們只能看懂這些所謂童話表面的東西,而安徒生傾其一生所要表達的那份對於世態炎涼的傾訴、對於不幸窮人的同情,對於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憎恨,對於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的鞭笞恐怕只有成年之後的我們才可以看得懂。安徒生博物館里有一個巨大的藏書空間,裡面收藏全世界各種語言的《安徒生童話》,據說安徒生童話是目前出版語言數量僅次於《聖經》的圖書,我在書櫃的盡頭找到了中文版本,一共有4層。這里需要著重推薦的是葉君健先生翻譯的版本,葉先生是直接從丹麥文翻譯成中文,由於葉先生在丹麥生活過幾年,所以對安徒生有了深入的了解。由葉君健先生翻譯的《安徒生童話》不僅用詞准確,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安徒生先生原汁原味的思想。
根據安徒生的自傳透露,作為作家,他最看重的作品是小說和戲劇,童話在他的創作中只居次席。他本人並不像他的童話給人的印象那樣親近孩子。安徒生基金會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也許能說明這個反差:「他理解兒童的思想和行為,但他絕不願意孩子坐在他的膝上。」在他臨終前出版的最後一套童話書上,他塗去了「獻給孩子們」的字樣,說明即使是這些帶給他榮譽的童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寫給成年人的。之所以有「適合7~70歲的人閱讀」之說,大概是因為他的童話總是有一個線索清晰、語言簡朴的故事讓孩子可以接近,當讀過這些童話的孩子長到忘記他的時候,他卻會在某個情景中再現,而再現的時候他似乎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味道。即使是大師托爾斯泰也有類似的閱讀經歷,他曾和高爾基說到過這種經歷:「你讀過安徒生嗎?我讀過,10年前我沒讀懂,10年後,我終於讀懂了,他很孤獨,非常孤獨。」

㈡ 安徒生品牌騙局

安徒生就是一個騙局,投資的客戶大多數都拿不到本金,

㈢ 安徒生童話各個故事的概括

發布時間:2008-12-15 13:06:52

以前,有一個很不同尋常的人,他出生在丹很久很久麥一個貧苦家庭。他長得並不英俊,但是他很會寫童話,他的童話會飛,飛到了世界好多好多國家... ...

如今,200年過去了,全世界的兒童和無數成人都在紀念這個人。他就是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世界各國同慶"安徒生年"
2005年4月2日是安徒生誕辰200周年的日子。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著名的文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2005年命名為"安徒生年"。從4月2日開始,隆重而又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將在全球正式展開。

丹麥
作為安徒生的家鄉,丹麥將奏響紀念活動的序曲。4月2日,安徒生誕辰200周年紀念慶典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露天體育場舉行,預計將有4萬民眾參與此次盛會。
據悉,參加揭幕活動的演出嘉賓達數百人,其中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美國著名黑人民歌手哈利.貝拉方提,大名鼎鼎的女高音歌唱家蕾內.弗萊明,球王貝利等世界重量級人物,中國藝術家六小齡童(章金萊)也在其中。

4月15日至5月6日,丹麥皇家芭蕾舞團還將在哥本哈根皇家歌院演出新編排的芭蕾劇目《海的女兒》。

中國
中國的慶典和紀念活動非常豐富多彩,中國文化部、丹麥駐華大使館、安徒生基金會將共同舉行「安徒生和中國」的慶祝活動,其中包括舉辦現代視覺藝術展、兒童繪畫比賽、演出童話音樂劇和出版最新版《安徒生童話全集》等30餘項活動。
此外,「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2005」活動已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啟動儀式,並任命了7名「安徒生大使」,分別是:著名翻譯家林樺、藝術家王文章、演員章金萊、電視節目主持人鞠萍、歌唱家宋祖英、音樂家孫岩和運動員姚明。
2005年3月,丹麥王儲弗雷德里克帶著王妃瑪麗來到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拉開了安徒生誕辰200周年慶祝活動在美國的序幕。

美國
為紀念安徒生誕辰200周年,美國著名作家簡.尤蓮專門撰寫了一本繪圖本安徒生傳記,書名為《偉大的巫師》。這本書講述了安徒生在童年和青年時代所遭遇的苦難、他對文學與戲劇的熱愛、對美的嚮往和追求,以及在熱情的驅動下,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童話創作大師的經歷。
俄羅斯
俄羅斯的「安徒生年」活動也很豐富,其中包括在莫斯科舉行安徒生像揭幕式、出版所有俄羅斯插圖畫家為安徒生作品創作的網路圖本、在普希金博物館舉辦安徒生作品插圖展、在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展出安徒生作品的珍藏本等活動。此外,不少城市還將開辦「安徒生童話中心」。
當地時間2005年3月28日,中國香港出生的丹麥王妃文雅麗(丹麥稱其為亞歷山德拉王妃)在莫斯科小劇院授予了12名俄羅斯藝術活動家「安徒生大使」的稱號,希望他們為傳播安徒生的作品貢獻力量。這些「安徒生大使」4月1日將前往丹麥,參加在那裡舉行的安徒生誕辰200周年的紀念活動。

其他
除了上述國家,從2005年4月2日至12月6日,德國、奧地利、挪威、日本等30多個國家都將以文化節日的方式舉行各種慶典活動,紀念安徒生誕辰200周年。

人物檔案
一生坎坷播種童話
安徒生出於丹麥中部歐登塞城的一個貧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他自幼就酷愛文學,並在14歲時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奮斗,安徒生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中嶄露才華,被丹麥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
1828年,安徒生升入哥本哈根大學。但畢業後,他始終沒有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他創作的各類文學作品很多,尤以童話聞名於世。
安徒生給孩子寫的第一部童話是《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此後數年,每年聖誕節他都會出版一本這樣的童話集。其後他又不斷發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漸擱筆。
1875年8月4日,安徒生病逝於朋友家中,終生未成家室。
1954年,國際兒童讀書聯盟第三次大會設立了以安徒生名字命名的兒童文學大獎---"國 際安徒生獎",這個獎項至今仍是世界兒童文學界的最高榮譽。新聞晨報/作者:?麥田(中國日 報特稿)

安徒生經典童「語錄」
《丑小鴨》:當我還是一隻丑小鴨的時候,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的幸福!
《皇帝的新裝》:他每天每個鍾頭都要換一套新衣服。一般人們提到皇帝時總是說:"皇上在會議室里。"但是人們一提到他時,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
《賣火柴的小女孩》:"請把我帶走吧!帶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的地方。我知道,這根火柴一熄滅,你就會不見了。就像那溫暖的火爐,那美麗的烤鵝,那幸福的聖誕樹一樣,我什麼也看不見了。"於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劃著了,因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
《海的女兒》:她知道這是她看到他的最後一晚為了他,她離開了她的族人和家庭,她交出了她美麗的聲音,她每天忍受著沒有止境的苦痛,然而他卻一點兒也不知道。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樣空氣的最後一晚,這是她能看到深沉的海和布滿了星星的天空的最後一晚。
《拇指姑娘》:"寒冷的冬天現在要到來了,"小燕子說,"我要飛得很遠,飛到溫暖的國度里去。你願意跟我一塊兒去嗎?你可以騎在我的背上!你用腰帶緊緊地把你自己系牢。這樣我們就可以離開這丑惡的鼴鼠,從他黑暗的房子飛走遠遠地、遠遠地飛過高山,飛到溫暖的國度里去。

㈣ 張海迪,安徒生,愛迪生海倫凱勒的童年

張海迪的家鄉在山東省文登縣。她出生的時候剛好九斤,媽媽高興地說:這可真是個「九斤老太」了。大人們看到她長得健康、聰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當時都是文藝工作者,他們對自己的長女寄託著美好的希望。女兒雖然生在泉城,可他們畢竟更愛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電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羅河之聲》。母親說,莫斯科的「白夜」、尼羅河的歌聲是迷人的;祖國渤海之濱的笛聲也應該是令人神往的,女兒就叫「海迪」吧。
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樣有自己的幻想。她快樂而活潑,整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連下樓梯的時候也不老實。人們看到她歡蹦亂跳、有說有笑的時候,就沖口而出叫她「玲玲」;人們看她做事聚精會神,對奇妙無窮的世界提出一串串問題時,人們又正而八經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裡還保存著一張二十多年前的照片,這是玲玲在上幼兒園時照的。白色的連衣裙,使她格外精神;兩條小腿站得直直的,膝蓋下的肉窩還清晰可見。這張照片現在格外珍貴了。只有它記錄了海迪曾經和常人一樣有著健全的雙腿!
玲玲5歲那年,一場災難性疾病降臨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兒園里正在排練節目,她唱著、跳著,忽然覺得眼前一片發黑,她摔倒了。平時,她摔個跟頭,總是自己不聲不響地爬起來。這次,她用盡全身力氣,還是站不起來。她著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兒去了?」父母把她抱進醫院,醫生們反復會診,大夫拿著診斷書惋惜地說:「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後……」
這病據說起因是偶然的。在運動中,脊椎里一條細細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許不過是一滴血,變成血塊,擋住了脊髓的通道,由於它的擠壓,脊髓的搏動變減弱了,甚至完全梗阻。當時,數不清的醫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讓這活潑、可愛的小姑娘站起來。但是,就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進程中遇到許多疑難問題一樣——他們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但眼下還只能是一籌莫展。
在濟南工作的爸爸媽媽抱著她跑遍了濟南幾家大醫院,後來又幾度到武漢、北京就醫。醫生先後給她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結果卻沒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體從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沒有知覺了,也就是說,身體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覺和功能。她必須靠在輪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撐著,才能坐得住。爸爸媽媽的心像秤砣一樣沉,他們擔心孩子今後還能否經受得住更大的考驗。難啊,未來的生活!玲玲這艱難的第一步從哪裡邁出呢?
爸爸給她買來了收音機,媽媽給她訂閱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離地陪伴著她。許多叔叔阿姨捨不得花錢給自己的孩子買玩具,但看望玲玲時,總是想方設法給她帶來新奇的禮物。玲玲怎麼也數不清關懷、幫助、照顧過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盡管人們以無限的關懷溫暖她的心,但這遠遠不能補償癱瘓給這小姑娘帶來的痛苦。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背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麼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麼忘了呢!」,心裡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於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話剛說完,她就看見媽媽背過身兩手摸著臉,玲玲想,媽媽一定是哭了。媽媽說:「孩子,媽媽和爸爸會讓你學到知識的!」見玲玲這樣渴望上學,渴望學習知識,媽媽決定,說什麼也要盡量滿足她的心願。玲玲不能去上學,就請老師來教她。可家裡請不起,也請不到專職的老師,媽媽爸爸只能在下班後親自教她。
玲玲從7歲起,一連四次報名上學。前三次,老師看到她癱瘓的雙腿都難過地搖搖頭。每天,她只能趴在窗檯上,羨慕地看著別人去上學。10歲那年,爸爸帶她到濟南市經五路小學第四次報名上學。老師看她的確是個聰穎、上進的孩子,破例同意她報考。發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著她來到學校門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紅榜里尋找自己的名字。「張海迪」,當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時,拍著手喊叫起來:「我上學了,我上學了。」他讓爸爸背她在校園里走了一大圈,這是教室,那是操場,海迪指指點點,別提多高興了。回家後,爸爸特意給她買了一個小書包,媽媽為她買了一雙新鞋子。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當別的小朋友高高興興去上學時,媽媽卻背著她踏上北去的列車,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說海迪上過學的話,校門對她只開放過半天!
學校進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鋪開了課本。平時,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腳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經鬆弛下來,使下肢稍稍能夠屈伸,她就能坐起來了。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間神經就鑽心一樣的疼。她吞下兩倍的止疼葯,硬是咬著牙關按、摸、捶。有時讓媽媽幫忙。媽媽捨不得用力,她不高興;媽媽用力了,她送給媽媽的是掛著汗珠的笑臉。僵硬的腿腳終於軟化了。當她能倚著被子坐一會兒,或掙扎著用胳膊支撐著趴在桌子上時,她驚喜萬分。殘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別人能會的,我也要會。」有時,小夥伴問她:「玲玲,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她回答說:「我想當一名醫生,讓每個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來!」
玲玲特別愛學習,但手術造成的肋間神經痛時時折磨著她嬌小的身軀,有時,她實在感到疲倦,連作業都無力完成,就對媽媽說:「這些作業我明天再做行嗎?」媽媽卻鄭重地對玲玲說:「今日事今日畢!」聽了媽媽的話,玲玲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絕不能拖拉,就在心裡告訴自己說:「我要像在學校里的孩子一樣,每天完成作業!」
盡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辮子,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麼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蘇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種用老方法排版的書,裡面多數的漢字都是繁體字,又是豎排的格式。對10歲的孩子來說特別難讀,遇到不認識的繁體字,她就憑經驗來猜。一次,當她從書中看到一句「媽媽領著我到楊樹林時」,雖然猜出了另外的幾個繁體字的意思,卻不知道「楊樹林」是什麼意思。
玲玲想,從「林」字看,「楊樹」應該是一種樹,那麼,這個「樹」字應該就是「樹」的另外一種寫法;「楊樹」又是什麼樹呢?一定是一種很常見的樹。於是,她開始在心裡念著自己知道的各種樹名,當她默念到「楊樹」時,心裡一亮:「楊」的寫法,與「楊」字不是很像嗎?看來,「楊樹」就是「楊樹」!想到這里,玲玲非常高興。這樣,在猜字過程中,玲玲早早地認識了許多漢字並掌握了有關的知識。
10歲那年,媽媽送給玲玲一本日記,是紅色漆皮的。媽媽說:「玲玲,以後你要天天寫日記!」當時,玲玲並不知道該怎麼寫日記。起初,她寫的是:「今天我讀了×××書,今天我吃了葯。」這些日記,用詞單調,也沒有什麼情感,經過媽媽的開導後,玲玲終於明白了寫日記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與情感都寫出來。以後,玲玲開始把所有親情、友情的溫暖都寫進日記,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長大以後,每當回憶起這段經歷,張海迪認為,當初如果沒有堅持寫日記,後來就不能成長為作家。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座刷著紅漆的三層樓里,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夥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1847年2月11日的黎明,在美國北部著名的五大湖之一伊利湖畔的俄亥俄州米蘭鎮出生了一個小男孩。
孩子生下來頭很大,身體卻十分瘦小,經營木材生意的父親十分擔心這個排行第七的孩子能否成活。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發明電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
愛迪生從小就喜歡用他那與眾不同的大腦袋思考一連串的問題。他看到鐵匠將鐵在熊熊的烈火中燒紅,然後錘打成各式各樣的工具時,就晃著大腦袋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火是什麼東西?
火為什麼會燃燒?火為什麼這么熱?鐵在火中被燒之後為什麼會發紅?鐵紅了為什麼就軟了?回到家,小愛迪生在自家的木棚里開始了他最初的實驗。他抱來乾草,並將其點燃,他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麼。
然而,小愛迪生的第一次實驗就引來了一場火災,將家中的木棚燒掉了。
小愛迪生12歲那年,就開始在火車上賣報,他每天趕早班火車到達底特律,然後晚上9點鍾再搭晚班火車趕回休倫港。小小年紀的愛迪生之所以上火車賣報,一來他對學校的學習感到枯燥,二來上火車賣報可以積存一筆由自己支配的研究實驗資金,利用在底特律下午休息的時間也可到市圖書館閱讀眾多的科學書籍。12歲的小愛迪生在火車列車員的幫助下還在行李車廂的一角建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小小實驗室。直到一次實驗中失火,才結束了愛迪生在火車實驗室的這段初期的科學實驗。

海倫凱勒延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她天生聰明伶俐,出生不到六個月,便能清楚地說出「tea」(茶)、「water」(水)等幾個單字,對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銳。

剛滿周歲那年,一天傍晚,母親趁太陽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熱水為海倫凱勒擦洗身子。可是,當母親自浴盆把海倫凱勒抱了起來,放在膝蓋上,正想拿條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時候,海倫凱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搖晃不定的樹影給吸引了過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動也不動一下,而且還忍不住伸長小手撲了過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當時,母親雖然已經注意到海倫凱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親的眼裡,樹影不過是平常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所以,她萬萬沒有想到海倫凱勒會使出這麼原勁兒往前傾,結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讓海倫凱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個不停。母親知道女兒受了驚嚇,飛快地將海倫凱勒摟進懷里,連哄帶騙了好一陣子,海倫凱勒才安靜了下來。

事隔不久,母親一個人靜靜回想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她發現海倫凱勒的觀察力似乎特別靈敏。通常一個周歲大

的嬰兒,應該是懵懵懂懂的,對什麼事情都沒有企圖深入了解的傾向,可是海倫凱勒卻別有細膩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體去感受變化的奇妙。當然,跟大人比起來,海倫凱勒的表現並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嬰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為人父母的,能幸運地生下一個天賦優異的小孩,當然是得意洋洋羅!每逢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不談起女兒也就罷了,一旦話題轉到海倫凱勒身上,母親心滿意足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從言談中流露了出來。

但是這份喜悅到底能持續多久呢?當父母親正興高鳥烈暢談海倫凱勒美好未來的當兒,海倫凱勒卻莫名其妙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不但奪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倫凱勒變成一個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小女孩。

可憐的海倫凱勒,該如何去面對一個沒有光線,沒有聲音的世界呢?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通常教育一個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更何況海倫凱勒又瞎又聾!也許,父母親他們可以猜測、也可以想像海倫凱勒的心情,但是他們絕對無法體會,就如同海倫凱勒無法體會正常人的生活一樣,他們真的無從體會。

起先,父母親採用實驗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雖然他們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領,他們除了被動地猜想海倫凱勒的比手畫腳,有時也教導海倫凱勒憑藉肢體動作,表達喜怒哀樂。

另外,海倫凱勒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這樣一點一的累積,四、五年以後,大凡孩子們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倫凱勒都能以觸摸的方式領略。只是父母親不是殘障教育的專家,所以海倫凱勒學到的肢體語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難說了。

向來關心女兒的父母親,也一直掛心這個問題,尤其他們想到自己終有年老體衰的一天,到時候要是海倫凱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溝通,那海倫凱勒往後的遭遇,將是非常悲慘的。於是,在海倫凱勒七歲那年,他們從外地請來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蘇利文老師。

蘇利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蘇利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蘇利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

不過,蘇利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蘇利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的過生活。

㈤ 張海迪,安徒生,愛迪生海倫凱勒的童年

海倫凱勒! ~她是一個聾盲啞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海倫凱勒延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她天生聰明伶俐,出生不到六個月,便能清楚地說出「tea」(茶)、「water」(水)等幾個單字,對周遭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銳。

剛滿周歲那年,一天傍晚,母親趁太陽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熱水為海倫凱勒擦洗身子。可是,當母親自浴盆把海倫凱勒抱了起來,放在膝蓋上,正想拿條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時候,海倫凱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搖晃不定的樹影給吸引了過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動也不動一下,而且還忍不住伸長小手撲了過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當時,母親雖然已經注意到海倫凱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親的眼裡,樹影不過是平常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所以,她萬萬沒有想到海倫凱勒會使出這麼原勁兒往前傾,結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讓海倫凱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個不停。母親知道女兒受了驚嚇,飛快地將海倫凱勒摟進懷里,連哄帶騙了好一陣子,海倫凱勒才安靜了下來。

事隔不久,母親一個人靜靜回想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她發現海倫凱勒的觀察力似乎特別靈敏。通常一個周歲大

的嬰兒,應該是懵懵懂懂的,對什麼事情都沒有企圖深入了解的傾向,可是海倫凱勒卻別有細膩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體去感受變化的奇妙。當然,跟大人比起來,海倫凱勒的表現並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嬰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為人父母的,能幸運地生下一個天賦優異的小孩,當然是得意洋洋羅!每逢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不談起女兒也就罷了,一旦話題轉到海倫凱勒身上,母親心滿意足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從言談中流露了出來。

但是這份喜悅到底能持續多久呢?當父母親正興高鳥烈暢談海倫凱勒美好未來的當兒,海倫凱勒卻莫名其妙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不但奪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倫凱勒變成一個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小女孩。

可憐的海倫凱勒,該如何去面對一個沒有光線,沒有聲音的世界呢?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通常教育一個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更何況海倫凱勒又瞎又聾!也許,父母親他們可以猜測、也可以想像海倫凱勒的心情,但是他們絕對無法體會,就如同海倫凱勒無法體會正常人的生活一樣,他們真的無從體會。

起先,父母親採用實驗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雖然他們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領,他們除了被動地猜想海倫凱勒的比手畫腳,有時也教導海倫凱勒憑藉肢體動作,表達喜怒哀樂。

另外,海倫凱勒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這樣一點一的累積,四、五年以後,大凡孩子們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倫凱勒都能以觸摸的方式領略。只是父母親不是殘障教育的專家,所以海倫凱勒學到的肢體語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難說了。

向來關心女兒的父母親,也一直掛心這個問題,尤其他們想到自己終有年老體衰的一天,到時候要是海倫凱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溝通,那海倫凱勒往後的遭遇,將是非常悲慘的。於是,在海倫凱勒七歲那年,他們從外地請來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蘇利文老師。

蘇利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蘇利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蘇利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

不過,蘇利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蘇利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的過生活。
張海迪:
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張海迪的故事] [鳳凰衛視主持人魯豫與張海迪的對話——真實美麗張海迪(節選)] 20多年過去了,今年就要47歲的張海迪,在人們心目中的光環似乎漸漸消去。經歷了癌症的折磨,愛情婚姻的爭議,死亡的挑戰,……依然坦然面對魯豫。她會說些什麼…… 張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時候,我才26歲,今年就要47歲了,20多年過去了,時間是真的很快,但是當時那些我有時候回想一下,我就覺得像做夢一樣,而且想想還是覺得像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魯豫:你還記得當時你被神話的最厲害的那段時間,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張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寧,我當時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來裝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單位,送到我的家裡,那個時候一點沒有辦法,而且在我家裡,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則上百,少則幾十個,或者是幾個人,每天都去,我們一定要見見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嗎?魯豫:但是從外人看來,比如從我看來,有一天,張海迪好象就從我的視線消失了,然後就很少聽到她的消息。就感覺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動就淡出我們的視線,還是外界在慢慢遠離你。到底是一種雙向選擇,還是純屬你個人的選擇?張海迪:大概,我覺得是雙向,因為首先是我覺得是我個人的。我個人我覺得我應該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特別是我選擇了這個職業,作為作家,是應該在幕後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為我不是一個演員,我不是去演戲,我不需要登舞台,因為我的工作應該是大家看不見的,這是我自己的選擇。當大家看不見我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裡艱難跋涉的時刻。那麼在這個宣傳媒體上,他們對一個人物的宣傳,對我來說,應該是比較長久的了。一直到現在還經常有什麼一個版一個版地寫海迪了或者是怎麼樣。但是,當時到了1986年,這個情況會好了一些。 (解說)1991年,張海迪接受醫生診斷,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於是,她經歷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術。魯豫:那手術過程很痛苦吧?張海迪:非常痛苦,應該說是從剝離到縫合這段時間,因為這么一點點地方,上海最好的醫生為我治療,已經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這么一點地方縫了四十多針。很小很小的針,雖然那個線很細但對我來說好像是拉一根麻繩。但是作為一個女性,我覺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難以承受的那種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當時作完手術以後我的手也很涼,也有些顫抖,但是我沒有叫一聲。我出來的時候,我愛人正在外面等著我,他的手我這么一摸,比我還涼。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我有一種感覺,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敵人抓了去,我什麼也不會說,我說你會說嗎,他說我也不說。我說不,你會說。那個時候不能笑了,因為臉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夠忍受世界上最難以忍耐的痛苦。魯豫:你那個時候一滴眼淚都沒掉過嗎?張海迪:沒有,從小到現在從來沒有因為病痛而掉過眼淚。我這個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從來沒有因為病痛掉過眼淚。總是因為別離,離開了自己親人,離開朋友,然後什麼什麼,眼淚汪汪,就這樣。大家等一下可以嗎,我是看著表上廁所。魯豫:我發現海迪身上有一點超出常人,那就是對時間的敏感。由於她從胸部以下,身體完全沒有知覺,所以必須非常嚴格的遵守時間。每隔兩個小時,必須要使用一次洗手間,而每一次她並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鬧鍾,好像身體裡面已經有了一個自然的生物鍾,到時間就會提醒她。海迪告訴我說,這是她用了40年的時間,養成的一個習慣。 (解說)手術後,張海迪身體狀況差到了極點,但她依然堅持就讀吉林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課程。兩年後,獲得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坐著輪椅的哲學碩士。魯豫:42年跟疾病一直這樣相伴,不知道一種什麼感覺,一種什麼狀態?張海迪:有的時候我自己想想,偶爾也有熱淚盈眶的時候,自己為自己感動。因為什麼呢,有的時候,這么想想,哎呀,特別是有時候我跟我媽媽聊起來。有時候就講說,媽媽你說,我如果當時病了,我堅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堅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堅持。真的,如果我能夠堅持四十年的話,我覺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為我要戰勝很多別人根本就看不見的東西。那麼就是得克服很多別人根本想像不到的困惑和障礙。魯豫:但是你為什麼沒有放棄呢?張海迪:沒有放棄是,每天都想想放棄,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來。我覺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經將要熄滅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幾天跟他們講的,我說我自己每天都想放棄,又像一團小火焰一樣把它拾起來。這個小火種我吹一吹,我又讓它變成我心靈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讓它繼續燃燒。魯豫:一直以來,張海迪被人們視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們心目當中總覺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樣,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慾。但張海迪和每一個平凡的女性一樣,從小就對愛情充滿了幻想,充滿了追求。當然她品嘗過愛情的幸福,也遭受過失戀的打擊。不過她說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解說)1970年,張海迪跟隨父母,來到山東聊城莘縣農村。在那裡,少女時代的張海迪情竇初開,有了初戀。張海迪:有一天我喜歡一個男孩子,那個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歡我,就是在我們那個小小的縣城裡。但是就是經歷了這么幾年之後,大概,這個是我沒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帶著一個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現在我都記著那個女孩子。那是個冬天,她穿著一件當時很少見的,因為她從外地來,穿著一件很少見的毛大衣,毛毛領子,是這樣子的我就覺得就像冬妮婭穿的那種,那個衣服一樣,因為我們那個地方當時很冷的。他進來了以後說,啊,海迪,這是我的表妹。那天還是一起去看電影,他們推著我去看電影,他就告訴我這是他的表妹。但是當時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這個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麼健康。就是從這天以後,我的感覺就是,我喜歡的那個男孩子,他真的疏離了我。在這個時候我才感覺到什麼呢,我就覺得,真的那個地方太小了,那個我的殘疾太重了。那麼就是說他在做現實的,和想像中的愛情決擇的時候,他必定要偏向社會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願意把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就不會痛苦了,果真是這樣。經歷了非常大的痛苦。後來以至於於我做什麼事情還像以前一樣。有的時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電影,去露天劇院去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我這個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對面的,面對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對我的眼睛,我更不願意看見他的眼睛,我願意遠遠的默默的看一看。後來就是我的朋友推著我,就是走過一個胡同的時候,正好他在胡同緊那頭,我這么一看,他跟那個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裡當時真的像,你知道嗎,什麼叫針扎。魯豫:我明白那種感覺。張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針扎的感覺,我們每個女性,我覺得應該經歷那樣疼痛,愛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亞說的,愛情就是讓人嘗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開始就是甜蜜的話,不經歷這種疼痛的話,一個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魯豫:那後來呢,除了感情這種疼痛,感覺其他的滋味嘗過嗎?酸甜苦辣你應該都嘗過,包括甜美。張海迪:甜美的確是有過,這裡面還有就是我經歷的。像我有一個男性的朋友,當時去看我的時候,他給我留下一句話,讓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幾年,他說,海迪,他說,等我下次再來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真的你獲得了幸福,就這么一句話,當時我們都非常的隱晦。後來幾年之後,他在很遠的地方,也是知識青年,在黃河軍馬場,在那個地方,這件事情我極少跟別人說。過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給我寄來一封信,這封存信裡面夾了個照片,這個照片看了以後,我接著就撕了。魯豫:為什麼?張海迪:因為(照片上)他跟一個女性站在一個台階上,一個樓房的台階上,他站的高一點,女性站的低一點。他後面寫的什麼呢,就是說,海迪,我已經結婚了,我的愛人是做什麼什麼的。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說這樣的話,而且還寄給我這樣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他對我來說,就好像一顆子彈,一下子,不說是一顆子彈吧,就像一把利劍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種疼痛就是甚至讓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讓我就從那個幻夢中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並且一瞬間會覺得現實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說)張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東師范大學教外語。兩人的結合是在1982年。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一切都在都在平靜中度過,如同現在一樣。魯豫:記得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報紙上曾經有過一陣子爭論,張海迪到底應不應該結婚,對於這些爭論張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說早在1982年,她家喻戶曉之前,就已經結婚了,經歷過將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們以外人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那張輪椅,這對夫婦跟中國千百萬平凡的夫婦沒有太大的差別。魯豫:在見張海迪之前,我心裡一直有點顧慮,我怕她不願意談到自己的情感經歷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這個訪問的時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裡,海迪也完全不避諱我們,不時指揮自己的老公幫自己墊一下墊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夠感覺到海迪是這個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為全家人由於她的病情,而要圍著她轉,而是海迪身上就有這樣一種力量,把周圍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說)張海迪夫婦沒有孩子。10年前,他們收養這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倆對它疼愛倍至,讓人覺得它就是他們的孩子。魯豫:關於張海迪,我聽到過這樣兩種聲音,有的人說,像她這樣一個聰明的有才氣的女子,卻要承受身體上這么大的痛苦,老天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但也有人說,張海迪什麼都有了,有名氣,有地位,出了那麼多書,還要求什麼呢。但海迪跟我說,她願意放棄所有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個健康的,正常的身體。我想這一點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海迪在一起我們談到了死亡,我問她如果自己來撰寫自己的墓誌銘,她會寫些什麼?海迪說,她會這么寫,這里躺著一個不屈的海迪,一個美麗的海迪。
安徒生:
他是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生於歐登塞城一個貧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隻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8年奮斗,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的劇作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爾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

安徒生終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於朋友——商人麥爾喬家中。

安徒生文學生涯始於1822年。早期主要撰寫詩歌和劇本。進入大學後,創作日趨成熟。曾發表游記和歌舞喜劇,出版詩集和詩劇。1833年出版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國際聲譽,是他成人文學的代表作。

「為了爭取未來的一代」,安徒生決定給孩子寫童話,出版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此後數年,每年聖誕節都出版一本這樣的童話集。其後又不斷發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漸擱筆。近40年間,共計寫了童話168篇。

安徒生童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即詩意的美和喜劇性的幽默。前者為主導風格,多體現在歌頌性的童話中,後者多體現在諷刺性的童話中。

安徒生的創作可分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童話多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丑小鴨》等。中期童話,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丑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郁情緒。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後》、《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等。晚期童話比中期更加面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等。

㈥ 安徒生集資融資己到期不能兌現是否詐騙

一般不能說是詐騙行為的,只能說是非法集資案件

閱讀全文

與老牛基金會安徒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