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國際鶴類基金會維基

國際鶴類基金會維基

發布時間:2021-02-23 19:09:38

⑴ 黑頸鶴是什麼類別

國際鶴類基金會在中國大陸開展工作始於年,從那時起,國際鶴類基金會多次主辦了水鳥種群和棲息地的調查,還支持了對環境保護工作者的培訓。

1992年,國際鶴類基金會與美國漸進組織和貴州市環保局合作,在貴州草海自然保護區開始了一個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項目,為數以萬計包括黑頸鶴在內的水鳥提供冬季棲息地。為了讓當地農民不侵害水鳥的棲息地,項目的各合作方為當地農民自己創業提供啟動資金和技術支持。國際鶴類基金會還設立了多個社區基金以支持當地社區發展的多個計劃。草海項目,已經被廣泛地贊譽為將環境保護和當地社區發展很好的協調起來的樣本,該項目也得到了福特基金會的資金支持。

2003年,在全球環境基金會的資助下,國際鶴類基金會開始與國家林業局合作進行了一個項目,以保護白鶴在俄羅斯和中國兩地間的遷徙通道。該項目覆蓋了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別是位於江西的鄱陽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的向海自然保護區和莫莫格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的扎龍自然保護區以及位於內蒙古的科爾沁自然保護區。在項目區開展的活動有:培訓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內的社區發展項目。

中國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鳥類課題組與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國際鶴類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從2005年開始,首次利用衛星跟蹤技術,追蹤東部黑頸鶴的遷徙。研究人員將衛星發射器綁在黑頸鶴背上,利用衛星接收黑頸鶴所在位點的數據,採用GIS技術對結果進行處理分析。通過3年的觀察研究,獲得了黑頸鶴從越冬地飛往繁殖地的10條遷徙路線,以及從繁殖地飛往越冬地的5條遷徙路線,並評估了黑頸鶴重要停歇地點棲息地狀況,以及現有保護區對黑頸鶴保護的效能。該研究結果為物種保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衡量物種保護和實施國家政策如退耕還林還草時,提供了非常有針對性的建議。

⑵ 徐秀娟的個人資料

徐秀娟
徐秀娟原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滿族。她出生於馴鶴世家。17歲時隨父親到齊齊哈爾市的扎龍自然保護區做臨時工,負責養鶴、馴鶴工作。1983年,她在那裡負責飼養雛鶴,雛鶴成活率達到100%。因此,扎龍保護區的孵鶴、養鶴、馴鶴技術開始蜚聲中外。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其波前往參觀後連稱「OK」。徐秀娟也被影視界、新聞界所關注,輿論稱她為「中國第一位馴鶴姑娘」。
1986年5月,徐秀娟從東北林業大學進修剛結業,就接到鹽城自然保護區的邀請,希望她能到射陽灘塗工作。鹽城自然保護區和扎龍遙相呼應,一南一北,這里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如果能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不遷徙的丹頂鶴野外種群,那將是一個重大突破,或許這就是一個世界級的科技課題。徐秀娟為了事業,說服祖母、父母和弟妹們,離開了她所熟悉的齊齊哈爾扎龍保護區,不遠萬里,隻身南下,來到射陽.

當時的鶴場,最好的建築物就是一個廢棄的哨所,上下兩層,每層不足6平方米。毫無疑問,這里既然是鳥類的天堂,就不可能是人類嚮往的繁華之鄉。人跡罕至自不必說,海風呼嘯、海潮狂吼、鳥鳴獸啼更是必備的交響樂.
條件比徐秀娟預想的還要惡劣。

但秀娟姑娘沒有絲毫畏懼和退縮,立即著手工作。沒有先進的孵化設備,就砌土炕坊,那炕上擺著徐秀娟從扎龍背來的寶貝——鶴蛋。她和兩個助手沒日沒夜地守護著,生怕溫度失去控制——熱不得、冷不得,這些寶貝疙瘩嬌著呢!

終於有一天,從一隻蛋殼裡面傳出「篤」的一聲,這一聲那麼低微,低微得比一根火柴掉下地的聲音還輕;這一聲又是那麼高亢,高亢得可以穿雲裂帛,直達九霄雲外。
這一聲,是一個新生命誕生前的進行曲。這一聲,預示著一個奇跡將要出現:丹頂鶴在低緯度越冬區孵化成功——這可是個世界級的難題啊!
1964年10月,徐秀娟出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一個滿族漁民家庭,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81年8月,剛剛17歲的徐秀娟就跟隨父親徐鐵林來到扎龍自然保護區養鶴。
養鶴是保護區最累的活。徐秀娟擔水、配食、喂鶴、放鶴、清掃鶴舍、診治護理病鶴,樣樣幹得都十分出色,她單獨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經過馴化的小鶴能聽人指揮跳舞、飛翔。國家領導人來保護區視察,曾觀看徐秀娟的馴鶴表演,扎龍自然保護區的馴鶴技術也隨之聞名中外。
1986年5月,徐秀娟完成了在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兩年的學業後,離開了家鄉,來到了江蘇鹽城灘塗珍禽自然保護區工作。這里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有大片的灘塗沼澤地,長滿了蘆葦、鹽蒿,一條自北向南的復堆河天然地把沼澤地和村莊隔開,人跡罕至,是十分理想的丹頂鶴棲息地。在鹽城保護區,徐秀娟的才幹得到充分發揮。並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鑽研養鶴技術。在1986年召開的中國第三屆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會議上,徐秀娟撰寫的論文,受到專家的好評。
1987年9月15日,也就是徐秀娟在鹽城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的一天夜晚,她為了尋找一隻走失的天鵝而犧牲在復堆河中。徐秀娟是我國環境保護戰線第一位因公殉職的烈士,她將23歲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一生熱愛並為之嘔心瀝血的養鶴事業。
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護鶴天使,江蘇鹽城和齊齊哈爾市扎龍自然保護區分別修建了紀念館、紀念碑,宣傳徐秀娟的事跡,激發人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熱情。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扎龍屯的一個養鶴世家。她爸爸是扎龍保護區一位鶴類保護工程師,媽媽也曾在扎龍保護區養鶴10年。徐秀娟小時候常幫著父母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

1981年,因當地中學高中停辦,17歲的徐秀娟到扎龍自然保護區和爸爸一起飼養鶴類,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衰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爾德博士的稱贊。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盡管學校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為她減免了一半學費,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錢的伙食,一直靠饅頭就鹹菜維持每天的緊張學習。第二學期,因交不出學費,生活又難以為繼,她曾背著老師和同學,數次獻血換來一些錢來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考試11門功課中10門功課成績為「優」或在85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英語。她靠獻血換錢的事,是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用英語寫下的幾頁日記里發現的。

1986年,徐秀娟遠赴丹頂鶴的遷徙越冬地、正在籌建中的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啥也沒帶,就帶著三枚鶴蛋上路了。這是秀娟帶給鹽城保護區的一份禮物,3隻鶴蛋對她來說是3隻未來的小鶴。迢迢5000里路程,徐秀娟用一個人造革包、一個暖水袋、半斤脫脂棉、一個體溫計來照料著那3隻鶴蛋。蛋裝在人造革包里,溫度、濕度只要稍有變化,小鶴就孵出不來了。如果火車上斷了開水,她就得把鶴蛋貼肉揣在懷里,因為人的體溫正好是37度左右。就這樣一路火車一路汽車,小雛鶴最後破殼而出。那3隻小鶴分別被秀娟叫做龍龍、丹丹和莎莎。

沒有人知道,對那3枚鶴卵秀娟付出了怎樣的關愛;但是人們知道,在美國進口的最先進的孵化器里,也死過小鶴。

經過83個日日夜夜的細心照料,3隻小鶴終於展翅飛向了藍天。

徐秀娟深深地愛著這些生靈,鶴已經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7年6月,徐秀娟從家裡趕往鹽城,與她同行的還有從內蒙古帶來的兩只天鵝。她叫它們黎明和牧仁。一下火車,迎接她的卻是丹丹的死訊。這是她最心疼的一隻鶴。丹丹一隻腿有毛病,走起路來就像跳一樣。秀娟帶它到野外捉蟲子時,它對秀娟特別親近。

沒有人知道在那種情況下,秀娟流了多少淚。

因為黎明生病,秀娟在宿舍里養護了它8天,黎明康復了,她卻病倒了。病還沒好,她又經歷了一次打擊。她萬沒想到,龍龍會在打針時吐血而亡。

秀娟嚎啕大哭,她在日記里說:從沒在人面前這樣哭過,丹丹去了,龍龍也去了,可憐的莎莎嚇得轉身就逃,我難以平靜。

黎明身體康復後,和牧仁在復堆河裡洗澡嬉戲,因玩得過於高興兩只天鵝忘了回家。秀娟找了它們兩天兩夜。9月16日,人們在復堆河裡發現了秀娟。她的身體蜷縮著,彷彿還在為丟失天鵝而內疚,為丹丹、龍龍的死而自責。

9月18日,白天鵝黎明和牧仁飛了回來,可它們再也見不到挽救過它們生命的秀娟姐姐了;它們看見1000多人聚在一起舉行了一個儀式。徐秀娟去世時只有22歲。那天,天空中還出現了日全食。

⑶ 我國瀕危或滅絕的生物的詳細資料

1、大熊貓

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3)國際鶴類基金會維基擴展閱讀:

物種特化和遺傳衰竭,往往是導致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內在原因。某些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某種特定的棲息環境而產生了特別的習性(包括食性),使其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或其他環境,最終落得「不適者被淘汰」的結局。

如大熊貓特化為主要以竹為食,一旦失去其現有棲息地或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大熊貓無竹可食,必然大批死亡,出現生存危機。一些野生動物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受到生活力減退和遺傳力衰退的威脅,導致其種群數量難以恢復而趨於瀕危。

如朱䴉,現存數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親繁殖,再加上處於人類的半飼養狀態,個別適應於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會逐步丟失,進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導致其滅絕。人類為發展經濟砍伐森林、圍湖圍海造田、過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喪失,間接導致了野生動物的瀕危。

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動物,特別是獸類、鳥類、爬行類以及昆蟲最主要的棲息地之一。森林的砍伐和緊隨其後的開荒種地以及草原過度放牧,既占據了野生動物固有的家園,又將野生動物人為地分割成許多孤島狀的小種群,使得它們的生存繁衍遭到極大的影響。

圍湖造田和佔用灘塗是導致水禽、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魚類瀕危的主要原因。濕地、湖泊以及沿海灘塗被大量開發成工農業用地後,使依賴於此的動物喪失了棲息地、繁殖地而瀕於滅絕。

如揚子鱷,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上億年,由於棲息地的喪失,野生種群快要絕跡了,有關部門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個體實施再引進工程,但苦於無地而不得不坐等揚子鱷野生種群滅絕。

⑷ 世界最大的白鶴棲息地是那裡

抄世界最大的白鶴棲息地是鄱陽湖襲。
簡介:
白鶴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到長江中下游,遷徙時見於河北(灤河口、北戴河),內蒙古(赤峰、達賚湖、興安盟、哲里木盟),遼寧(雙台河口、大連),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龍江(扎龍、林甸),安徽(武昌湖、升金湖、萊子湖),山東(黃河三角洲),河南(黃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間零星個體見於遼寧瓦房店、江蘇鹽城和東台、浙江餘姚、山東青島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在世界范圍內,白鶴有3個分離的種群,即東部種群、中部種群和西部種群。東部種群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繁殖,在長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種群在西伯利亞的庫諾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克拉迪奧國家公園越冬;西部種群在俄羅斯西北部繁殖,在裏海南岸越冬。

⑸ 國際鶴類基金會是什麼

國際鶴類基金會,簡稱ICF,是由一些鶴類愛好者在1973年成立的,其創始者希望它能成版為全球領先的鶴類研究權和保護中心。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宗旨是保護各種鶴類和它們賴以生存的濕地和草地,通過提供經驗、知識和鼓勵,讓人們參與到解決生態系統的危機中來。

盡管關注點非常單一,但該基金會指出:鶴類的興衰是鶴類生存的濕地和草地的生態系統整體是否健康的絕佳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講,鶴類是一種「旗幟物種」。

在國際鶴類基金會的總部,美國的威斯康星,該基金會保留了一套被捕獲的各種鶴類,以供科學研究之用,也用來繁育鶴類並放歸野外。此外,該基金會也支持研究公眾教育活動,以及全球的濕地和草地保護。

⑹ 西藏 偶然間拍到的 請哪位大神能指點下 這是什麼鳥呀。。。 感激不盡!

看你圖上的樣子,應該是應該是黑頸鶴;黑頸鶴為大型飛行涉禽,具有足長、專喙長、頸長的典屬型涉禽類特徵。成年黑鶴頸體重在5至7公斤之間,體長1.14到1.5米。

黑頸鶴棲息於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通常生活在沼澤地、湖泊及河灘等濕地環境。黑頸鶴為候鳥,每年早春3月集群離開越冬地雲貴高原北上遷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在高寒草甸沼澤地或湖泊河流沼澤地中選擇適應的地區,於4月下旬開始繁殖育幼。到了10月下旬則飛到青藏高原東南部、雲貴高原及中印、中巴邊境過冬。

⑺ ICF的歷史

ICF於1973年由讓·索伊(Ron Sauey)和喬治·阿其博(George Archibald)創建。當時兩人都是康乃爾大學博士生,他們版在進行鶴類研究和撰寫博權士論文時,深深地被鶴類的美麗和神奇所吸引。同時,令他們深感擔憂的是世界上許多種鶴類處於瀕危的境地,他們決心創建一個從事鶴類研究和保護的基金會。索伊的父母十分支持他們的想法,並將位於威斯康辛州巴拉布市郊的一個養馬場以每年1美元的價格租給了他們。索伊和阿其博把養馬場改造成了鶴類繁殖中心,並在這里創辦了國際鶴類基金會。1979年,ICF購置了自己的土地,把總部移址至目前佔地面積225英畝的地方。自1983年以來,ICF已經建成了辦公大樓、遊客中心、圖書館、賓館、鶴類展覽中心,以及一個擁有100多隻鶴的大型飼養場。世界15種鶴類在這里都可見到。

⑻ 丹頂鶴的故事簡介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扎龍屯的一個養鶴世家。她爸爸是扎龍保護區一位鶴類保版護工程師權,媽媽也曾在扎龍保護區養鶴10年。徐秀娟小時候常幫著父母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
1981年,因當地中學高中停辦,17歲的徐秀娟到扎龍自然保護區和爸爸一起飼養鶴類,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衰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爾德博士的稱贊。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盡管學校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為她減免了一半學費,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錢的伙食,一直靠饅頭就鹹菜維持每天的緊張學習。第二學期,因交不出學費,生活又難以為繼,她曾背著老師和同學,數次獻血換來一些錢來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考試11門功課中10門功課成績為「優」或在85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英語。她靠獻血換錢的事,是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用英語寫下的幾頁日記里發現的。

⑼ 查閱有關瀕危生物的資料,了解我國和世界上瀕危生物的玩狀,並作摘錄。

一、 古樸國寶:大熊貓 英文: Giant Panda 學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貓時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傳說中,過去大熊貓是白色的,在一次動物葬禮上,為表達哀思,它們把煤灰塗在胳膊上,相互擁抱後,形成了延至後背的黑色,擦眼淚又染黑了眼眶…….這當然是杜撰,但大熊貓與許多動物一樣,生存狀況十分可悲,處在滅絕的邊緣。 原因無非是人類活動范圍擴大,使其退縮於山頂,呈孤島化分布,食物與配偶資源貧乏,近親繁殖嚴重、體質下降、抗病力弱。目前總數僅僅1000隻,被列為. 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作為中國的「國寶」和「友誼使者」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選為自己的會徽標志。

二、仰鼻藍面:金絲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學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餘只,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隻,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的夫人洛克安娜,於是,他便把這個美人之名放到了金絲猴身上(請看金絲猴的學名)。 金絲猴為靈長目、猴科、仰鼻猴屬。在這個仰鼻猴屬中,還有一支中國以外的金絲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這是一種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內側淺黃的長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發現,曾失蹤半個世紀,到1989年才又發現,僅有200隻,棲息於越南北部。 三種金絲猴都是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川金絲猴為「易危」級(越南金絲猴為極危機)。 它們都面臨盜獵、伐木、毀林開荒、生境退縮的威脅,可謂「樹倒猢猻散」!

三、 長江奇獸:白鰭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學名:Lipotes vexlifer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聲納系統發達,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是任何現代潛艇所望塵莫及的,當群體被沖散後,它們利用高頻率的聲納可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系。 白鰭豚是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於1918年在洞庭湖採到首隻標本命名的,實際上中國人早就記敘過它,如漢代的《爾雅》、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蒲松齡更在《聊齋》中有白秋練與暮生的愛情故事,白秋練就是白鰭豚的化身。 白鰭豚已是一種註定要滅絕於我們手中的美麗傳奇的動物,它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目前人工飼養僅有一隻,名為「淇淇」。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及嚴重的污染都在威脅其生存。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四、中華之魂:華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的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於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裏海虎、巴厘虎、蘇門達臘虎,但後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於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 華南虎雄性約重149—225千克,雌性約重90—120千克,個頭雖然不是最大,但對華夏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淵遠流長,人們談虎色變、畏虎、敬虎,認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結果是,老虎幾乎被人類吃光了。華南虎正處於垂危狀態,野外數量約20隻,呈孤島分布,且捕食對象稀缺。人工飼養下的50隻呈嚴重近親,退化現象十分明顯。 我們連作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氣」「龍騰虎躍」象徵的這種大貓都保護不了,還能保護好我們自己嗎?虎的消失,將預示人類靈魂的失落。 虎有幾種奇異色形,如產於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產於中國河北省東陵的黑虎(已於19世紀末滅絕)及產於中國福建的藍虎(滅絕)。華南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級別,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五、東方之珠:朱䴉 英名:Crested Ibis 學名:Nipponia nippon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 .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䴉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後期,中國鳥類學家開始尋找朱䴉,1981年終於在陝西洋縣姚家溝發現2窩共7隻朱䴉,轟動了世界。 朱䴉得以倖存,是由於洋縣深山裡有適應其存在的自然條件,一是濕地覓食條件,二食高樹營巢條件;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墳山而沒有濫砍山林,為這種奇異之鳥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機會。而朱䴉的高度瀕危,則與過度獵殺、森林銳減及廣泛施用農葯化肥有關。 據一個迷信的傳說,朱䴉的「 䴉」字從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種要絕種的鳥,因為它由「四」字和「哀」字組成,「死哀之鳥」怎能不絕?但洋縣人民不信邪,為保護朱䴉,他們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朱䴉覓食地,不施用農葯化肥、不捕捉泥鰍、蛙類,任由朱䴉來去。新世紀初,朱䴉在中國的數量已達248隻,可以說已經擺脫了滅絕、甚至高度瀕危的厄運。IUCN紅皮書「瀕危」級。

六、 堪稱國鳥:褐馬雞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後,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於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 褐馬雞雖名為雞,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為驚人,勇猛善斗,寧死不屈。在山西龐泉溝褐馬雞自然保護區,農民們就曾見過褐馬雞與老鷹搏鬥的情景,二鳥扭成一團,滿地翻滾,鷹爪扼住雞脖,雞爪抓住鷹眼,兩敗俱傷,十分慘烈。正因為褐馬雞有勇猛好鬥精神,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將其尾羽裝飾武將帽盔以示英武的記載,東漢的虎賁中郎將,要以「鶡羽」做冠飾,曹*曾曰:「鶡雞猛氣、其斗於必死,令人以和褐雞為冠,像此也」。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褐馬雞「**齊覓食,有被侵者直往奮斗,雖死憂不置」。(褐馬雞古語稱「鶡」)將其羽毛賜予武將的形式稱「鶡冠之制」。這種制度世代相襲,直至清朝,能被賜這種羽翎頂戴,乃是一種殊榮。褐馬雞在國際上與大熊貓齊名,被世界雉類協會放在其會徽上,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七、 孑遺物種:揚子鱷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學名:Alligator sinensis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作為爬行動物,揚子鱷體長2米,善於游泳而棲息於水中,營巢在河湖淺灘、植被密生的草叢中,寒冬,揚子鱷卻鑽到地下洞之中蟄伏,穴深2—3米,帶有1—3個出口,穴頂有通氣小孔,洞窟是長達幾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內鋪枯木、雜草等,冬眠至4、5月份,揚子鱷出蟄 5、6月份進入繁殖期,7、8月份產卵,卵白如雞蛋,二個月後孵化出殼,出生小鱷十分虛弱,常受到其他動物威脅。 揚子鱷,主食螺、蛙、蝦、蟹、魚、及鼠、鳥等,遇上較大獵物,會以粗硬的尾巴擊打,飽食一頓可長時間不食。目前,由於長江下游濕地遭到嚴重破壞,河湖被圍成農田,野生數量極為罕見,人工繁殖相當成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一級保護動物。

八、 高原神鳥:黑頸鶴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學名:Grus nigricollis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雲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頸鶴的頸、尾、翅羽均為黑色,體灰白,頭上亦有紅頂,但不如丹頂鶴的明顯。 作為高原草甸沼澤棲息的鳥類,本來在「高處不勝寒」的雲貴藏生活、遷飛,與世無爭。可近年人類對濕地的開發,抽干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面臨喪失家園的威脅。 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調查,西藏擁有中國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頸鶴種群,估計達4000隻,目前已經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九、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於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採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公安一直在為保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氂牛隊」,他們已經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為偶蹄目、牛科,與已在中國本土剛剛滅絕半個世紀的高鼻羚羊親緣關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獸」,一個世紀前多達數百萬只。被藏民稱為大雁的朋友,它們在高原上奔跑如飛,狼也很難追上,但以汽車和槍支裝備起來的盜獵者卻可以成片的殺戮之。目前中國的藏羚羊不足7萬只,但年復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與屠殺使其數量直線下降,目前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

十、 失而復得:「四不象」麋鹿 英名:Pere David』deer 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1985年回歸到北京南海子,這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標本產地(1865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發現),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獵苑故地。麋鹿是濕地動物,由於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麋鹿,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⑽ 生命檔案冊

我國瀕危或滅絕的生物的詳細資料
滇金絲猴Pygathrixbieti
別名黑金絲猴,黑仰鼻猴,雪猴,花猴
英文名Yunnansnub-nosedmonkey
分類等級靈長目,猴科
瀕危等級IUCN瀕危
分布區域
僅分布在我國雲南雲嶺山脈兩側的德欽、維西、麗江、劍川、蘭坪及西藏芒康的高山峽谷中。
致危因素
主要是獵殺它們供毛皮用。據在雲南德欽縣霞若區調查,70年代估計不下1000隻,但1971-1981年獵殺統計數達430隻,到現在僅剩下200餘只。同時,還由於森林不斷砍伐、毀林開荒以及放牧,嚴重地破壞了它們的棲息環境而導致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後遭到蠶食絕滅。

亞洲象Elephasmaximas
別名印度象,大象,野象
英文名Asianelephant,lndianorAsiaticelephant
分類等級長鼻目,象科
瀕危等級IUCN瀕危
分布區域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緬甸、泰國、越南,我國雲南南部。
致危因素
大象生活的森林被人類非法砍伐,森林火災使它們的棲息地越來越小;為了獲取大象的牙、皮、骨、膽而被人類獵殺;人口的增長及移民現象對大象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亞洲象的性格比較溫順,馬戲馴象及狩獵象也多用它們,使大象的數量下降。估計現存量不超過5萬頭。

雪豹Patherauncia
別名艾葉豹
英文名Snowleopard,Onuca,Rockleopard
分類等級食肉目,貓科
瀕危等級IUCN瀕危
分布區域
伊朗北部、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北部、蒙古、印度、不丹、尼泊爾。我國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甘肅以及內蒙古均有分布。
致危因素
雪豹致危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人為活動、經濟開發致使它們的生境縮小;二是動物園的野外活捕,但飼養的雪豹繁殖率低;三是非法偷獵;四是非法貿易。

亞洲野驢Equushemionus
別名野驢,蒙古野驢
英文名Asiaticwildass
分類等級奇蹄目,馬科
瀕危等級IUCN易危
分布區域
我國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國外產於敘利亞、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蒙古、俄羅斯。
致危因素
由於人類經濟開發對它們分布區的侵佔,導致分布范圍縮小,資源銳減,加上過度狩獵,目前已處於瀕危狀態。
一、 古樸國寶:大熊貓 英文: Giant Panda 學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貓時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傳說中,過去大熊貓是白色的,在一次動物葬禮上,為表達哀思,它們把煤灰塗在胳膊上,相互擁抱後,形成了延至後背的黑色,擦眼淚又染黑了眼眶…….這當然是杜撰,但大熊貓與許多動物一樣,生存狀況十分可悲,處在滅絕的邊緣。 原因無非是人類活動范圍擴大,使其退縮於山頂,呈孤島化分布,食物與配偶資源貧乏,近親繁殖嚴重、體質下降、抗病力弱。目前總數僅僅1000隻,被列為. 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作為中國的「國寶」和「友誼使者」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選為自己的會徽標志。
二、仰鼻藍面:金絲猴 英名: 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學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餘只,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隻,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的夫人洛克安娜,於是,他便把這個美人之名放到了金絲猴身上(請看金絲猴的學名)。 金絲猴為靈長目、猴科、仰鼻猴屬。在這個仰鼻猴屬中,還有一支中國以外的金絲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這是一種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內側淺黃的長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發現,曾失蹤半個世紀,到1989年才又發現,僅有200隻,棲息於越南北部。 三種金絲猴都是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和黔金絲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川金絲猴為「易危」級(越南金絲猴為極危機)。 它們都面臨盜獵、伐木、毀林開荒、生境退縮的威脅,可謂「樹倒猢猻散」!
三、 長江奇獸:白鰭豚 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學名:Lipotes vexlifer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聲納系統發達,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是任何現代潛艇所望塵莫及的,當群體被沖散後,它們利用高頻率的聲納可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系。 白鰭豚是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於1918年在洞庭湖採到首隻標本命名的,實際上中國人早就記敘過它,如漢代的《爾雅》、明代的《本草綱目》。清代蒲松齡更在《聊齋》中有白秋練與暮生的愛情故事,白秋練就是白鰭豚的化身。 白鰭豚已是一種註定要滅絕於我們手中的美麗傳奇的動物,它被國際保護人士稱為「活著的死物種」。目前人工飼養僅有一隻,名為「淇淇」。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及嚴重的污染都在威脅其生存。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也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四、中華之魂:華南虎 英名:Chinese Tiger 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的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於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裏海虎、巴厘虎、蘇門達臘虎,但後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於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 華南虎雄性約重149—225千克,雌性約重90—120千克,個頭雖然不是最大,但對華夏民族文化的影響可謂淵遠流長,人們談虎色變、畏虎、敬虎,認為「老虎吃人」的心理根深蒂固。但結果是,老虎幾乎被人類吃光了。華南虎正處於垂危狀態,野外數量約20隻,呈孤島分布,且捕食對象稀缺。人工飼養下的50隻呈嚴重近親,退化現象十分明顯。 我們連作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氣」「龍騰虎躍」象徵的這種大貓都保護不了,還能保護好我們自己嗎?虎的消失,將預示人類靈魂的失落。 虎有幾種奇異色形,如產於印度中央邦雷瓦的白虎、產於中國河北省東陵的黑虎(已於19世紀末滅絕)及產於中國福建的藍虎(滅絕)。華南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級別,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五、東方之珠:朱䴉 英名:Crested Ibis 學名:Nipponia nippon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 .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䴉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後期,中國鳥類學家開始尋找朱䴉,1981年終於在陝西洋縣姚家溝發現2窩共7隻朱䴉,轟動了世界。 朱䴉得以倖存,是由於洋縣深山裡有適應其存在的自然條件,一是濕地覓食條件,二食高樹營巢條件;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墳山而沒有濫砍山林,為這種奇異之鳥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機會。而朱䴉的高度瀕危,則與過度獵殺、森林銳減及廣泛施用農葯化肥有關。 據一個迷信的傳說,朱䴉的「 䴉」字從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種要絕種的鳥,因為它由「四」字和「哀」字組成,「死哀之鳥」怎能不絕?但洋縣人民不信邪,為保護朱䴉,他們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朱䴉覓食地,不施用農葯化肥、不捕捉泥鰍、蛙類,任由朱䴉來去。新世紀初,朱䴉在中國的數量已達248隻,可以說已經擺脫了滅絕、甚至高度瀕危的厄運。IUCN紅皮書「瀕危」級。
六、 堪稱國鳥:褐馬雞 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後,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於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 褐馬雞雖名為雞,可羽色黑褐,油光瓦亮,生性更為驚人,勇猛善斗,寧死不屈。在山西龐泉溝褐馬雞自然保護區,農民們就曾見過褐馬雞與老鷹搏鬥的情景,二鳥扭成一團,滿地翻滾,鷹爪扼住雞脖,雞爪抓住鷹眼,兩敗俱傷,十分慘烈。正因為褐馬雞有勇猛好鬥精神,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將其尾羽裝飾武將帽盔以示英武的記載,東漢的虎賁中郎將,要以「鶡羽」做冠飾,曹*曾曰:「鶡雞猛氣、其斗於必死,令人以和褐雞為冠,像此也」。 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褐馬雞「**齊覓食,有被侵者直往奮斗,雖死憂不置」。(褐馬雞古語稱「鶡」)將其羽毛賜予武將的形式稱「鶡冠之制」。這種制度世代相襲,直至清朝,能被賜這種羽翎頂戴,乃是一種殊榮。褐馬雞在國際上與大熊貓齊名,被世界雉類協會放在其會徽上,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七、 孑遺物種:揚子鱷 英名:Chinese Alligator 學名:Alligator sinensis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作為爬行動物,揚子鱷體長2米,善於游泳而棲息於水中,營巢在河湖淺灘、植被密生的草叢中,寒冬,揚子鱷卻鑽到地下洞之中蟄伏,穴深2—3米,帶有1—3個出口,穴頂有通氣小孔,洞窟是長達幾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內鋪枯木、雜草等,冬眠至4、5月份,揚子鱷出蟄 5、6月份進入繁殖期,7、8月份產卵,卵白如雞蛋,二個月後孵化出殼,出生小鱷十分虛弱,常受到其他動物威脅。 揚子鱷,主食螺、蛙、蝦、蟹、魚、及鼠、鳥等,遇上較大獵物,會以粗硬的尾巴擊打,飽食一頓可長時間不食。目前,由於長江下游濕地遭到嚴重破壞,河湖被圍成農田,野生數量極為罕見,人工繁殖相當成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一級保護動物。
八、 高原神鳥:黑頸鶴 英名:Black-necked Crane 學名:Grus nigricollis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雲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頸鶴的頸、尾、翅羽均為黑色,體灰白,頭上亦有紅頂,但不如丹頂鶴的明顯。 作為高原草甸沼澤棲息的鳥類,本來在「高處不勝寒」的雲貴藏生活、遷飛,與世無爭。可近年人類對濕地的開發,抽干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面臨喪失家園的威脅。 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調查,西藏擁有中國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頸鶴種群,估計達4000隻,目前已經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易危級,一級保護動物。
九、 雪域喋血:藏羚羊 英名:Tibetan Antelope 學名:Pantholops hodgsonii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於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採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公安一直在為保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氂牛隊」,他們已經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為偶蹄目、牛科,與已在中國本土剛剛滅絕半個世紀的高鼻羚羊親緣關系最近。藏羚羊又名「一角獸」,一個世紀前多達數百萬只。被藏民稱為大雁的朋友,它們在高原上奔跑如飛,狼也很難追上,但以汽車和槍支裝備起來的盜獵者卻可以成片的殺戮之。目前中國的藏羚羊不足7萬只,但年復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與屠殺使其數量直線下降,目前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的「瀕危級」。
十、 失而復得:「四不象」麋鹿 英名:Pere David』deer 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1985年回歸到北京南海子,這是麋鹿這一物種的模式標本產地(1865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發現),這里也是原元、明、清皇家獵苑故地。麋鹿是濕地動物,由於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麋鹿,為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

閱讀全文

與國際鶴類基金會維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