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瀕臨滅絕的珍禽有哪些
北美洲的象牙嘴啄木;
亞洲東北部的冠麻鴨;
非洲東部的粉鳩;
紐西蘭的泰卡秧專雞;
澳洲的鴞鸚鵡。
以上鳥類的屬數量都極其稀少,有些已多年未見,即使存世也只在10隻以下,可謂是最瀕臨滅絕的珍禽。
至於受國際貿易公約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的鳥類種類則相對比較多,這是部分介紹:
http://www.losn.com.cn/hjbh/index_world_animals.htm
B. 丹頂鶴的故事簡介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扎龍屯的一個養鶴世家。她爸爸是扎龍保護區一位鶴類保版護工程師權,媽媽也曾在扎龍保護區養鶴10年。徐秀娟小時候常幫著父母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
1981年,因當地中學高中停辦,17歲的徐秀娟到扎龍自然保護區和爸爸一起飼養鶴類,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衰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爾德博士的稱贊。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盡管學校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為她減免了一半學費,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錢的伙食,一直靠饅頭就鹹菜維持每天的緊張學習。第二學期,因交不出學費,生活又難以為繼,她曾背著老師和同學,數次獻血換來一些錢來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考試11門功課中10門功課成績為「優」或在85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英語。她靠獻血換錢的事,是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用英語寫下的幾頁日記里發現的。
C. 世界最大的白鶴棲息地是那裡
抄世界最大的白鶴棲息地是鄱陽湖襲。
簡介:
白鶴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到長江中下游,遷徙時見於河北(灤河口、北戴河),內蒙古(赤峰、達賚湖、興安盟、哲里木盟),遼寧(雙台河口、大連),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龍江(扎龍、林甸),安徽(武昌湖、升金湖、萊子湖),山東(黃河三角洲),河南(黃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陽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間零星個體見於遼寧瓦房店、江蘇鹽城和東台、浙江餘姚、山東青島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在世界范圍內,白鶴有3個分離的種群,即東部種群、中部種群和西部種群。東部種群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繁殖,在長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種群在西伯利亞的庫諾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克拉迪奧國家公園越冬;西部種群在俄羅斯西北部繁殖,在裏海南岸越冬。
D. 黑頸鶴是什麼類別
國際鶴類基金會在中國大陸開展工作始於年,從那時起,國際鶴類基金會多次主辦了水鳥種群和棲息地的調查,還支持了對環境保護工作者的培訓。
1992年,國際鶴類基金會與美國漸進組織和貴州市環保局合作,在貴州草海自然保護區開始了一個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項目,為數以萬計包括黑頸鶴在內的水鳥提供冬季棲息地。為了讓當地農民不侵害水鳥的棲息地,項目的各合作方為當地農民自己創業提供啟動資金和技術支持。國際鶴類基金會還設立了多個社區基金以支持當地社區發展的多個計劃。草海項目,已經被廣泛地贊譽為將環境保護和當地社區發展很好的協調起來的樣本,該項目也得到了福特基金會的資金支持。
2003年,在全球環境基金會的資助下,國際鶴類基金會開始與國家林業局合作進行了一個項目,以保護白鶴在俄羅斯和中國兩地間的遷徙通道。該項目覆蓋了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別是位於江西的鄱陽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的向海自然保護區和莫莫格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的扎龍自然保護區以及位於內蒙古的科爾沁自然保護區。在項目區開展的活動有:培訓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內的社區發展項目。
中國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鳥類課題組與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國際鶴類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從2005年開始,首次利用衛星跟蹤技術,追蹤東部黑頸鶴的遷徙。研究人員將衛星發射器綁在黑頸鶴背上,利用衛星接收黑頸鶴所在位點的數據,採用GIS技術對結果進行處理分析。通過3年的觀察研究,獲得了黑頸鶴從越冬地飛往繁殖地的10條遷徙路線,以及從繁殖地飛往越冬地的5條遷徙路線,並評估了黑頸鶴重要停歇地點棲息地狀況,以及現有保護區對黑頸鶴保護的效能。該研究結果為物種保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衡量物種保護和實施國家政策如退耕還林還草時,提供了非常有針對性的建議。
E. 我國現在有幾個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據統計,全世界黑頸鶴數量約900隻,世界上不少地區相繼絕 跡,我國僅有百隻。1984年經沂有關部門考察,隆寶灘黑頸鶴就有47隻;1986年7,8月份考察,在隆寶灘發現60隻,其中有當年的幼鶴。隆隆寶灘黑頸鶴聚集數量眾多,被世界鳥類學家譽為黑頸鶴之鄉,1986年7月,國務院攫准該區為國家級保護區,199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決定將黑頸鶴定為省鳥。
黑頸鶴是我國的三大國寶(大熊貓、金絲猴、黑頸鶴)之一,是人類發現最晚,也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地帶生活的珍稀鶴禽。據國際鳥類專家提供的資料看,目前世界上僅有黑頸鶴4000多隻,而到會澤大橋、長海子水庫越冬的就達2000餘只,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黑頸鶴種群棲息地。兩水庫已於1994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成群結對的黑頸鶴或起飛滑翔,或翩翩起舞,或悠然漫步,與人和睦相處,成為人們觀賞珍稀動物及研究人與自然的最佳場所。看黑頸鶴的時間是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是的,若爾蓋大草原一年中只有兩年季節:七彩絢麗的盛夏和空曠蒼涼的寒冬。而春的媚和秋的爽,讓你還沒找到感覺就一溜煙滑入夏和冬。
妖嬈多資的夏季,是大草原的黃金季節。經過了一個冬的孕育,萬物蘇醒過來:冰雪被不可阻擋的暖流擠上了山頂,遠看像一頂白色的帽子;黑藍色的河水如一條條綢帶盤繞在廣闊的原野上,勾畫出一道道瀟灑的弧線;成千上萬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在無邊的平地和山坡上生長,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竟相在一個季節里完成它們輝煌的生命周期——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不知從哪裡來的大大小小的野生動物,各自按照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規律,平靜安詳地生活在草原上。其中,最惹人注意的,是姿態優雅的,瀕危珍貴的黑頸鶴。這里是它們的故鄉,它們在這里棲息繁育,廝守在廣袤的濕地中,一年中只有在嚴冬的很短的時間里,它們中的大部分才背境離鄉遠游南方,只要有一點春的氣息,它們立即返回故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若爾蓋大草原多彩的夏季是迷人的醉人的,黑頸鶴的故鄉讓你賞心悅目。
漫長的冬季並不讓人感覺單調和乏味。動物和植物都在休息,為4來年的輝煌作準備,只有刺骨的寒風格外地活躍,不知疲倦地沒白沒黑沒方向地刮,捲走草原上多餘的一切。艱難生存的黑氂牛、馬和羊披著白風衣散落在草原上,少有的幾只守家的黑頸鶴屹立在雪地中,餘下的就是幾只不怕冷的鷹了。
冬季的大草原最美的風景要算下大雪了。一陣彌漫之後,耀眼的陽光照在曠野上,山舞銀色,原馳臘象,一種粗獷與豪放激盪在空曠中。畫家的筆和攝影家的鏡頭指向哪裡,哪裡就是一副濃墨重彩的畫卷。大草原的冬季蒼涼、簡潔而美麗,欣賞她是需要勇氣的!
西藏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三大塊分布於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的黑頸鶴主要的越冬夜宿地和覓食地,地理坐標為北緯28°40′~30°17′,東經87°34′~91°54′,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614350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為134875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為207225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為272205平方公里。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及其越冬棲息地。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181種,其中魚類19種,兩棲類1種;爬行類3種;哺乳類41種。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雪豹、盤羊、胡禿鷲、玉帶海雕、金雕等和二級保護動物棕熊、猞猁、藏原羚、岩羊等。有著較為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是黑頸鶴越冬的必要條件,因而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同時,對於保護區區域內農耕等生存系統的調節和影響,也是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價值所在。
黑頸鶴是世界上現存15種鶴類中最為珍惜的種類,全世界僅存10000隻左右,被列入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同時還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中。黑頸鶴也是所有鶴類中唯一以高原為主要棲息地的種類。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珍惜水禽重要的棲息地、越冬地
,保護價值非常大。數百隻野生珍稀黑頸鶴從南方翩翩飛臨拉薩市林周縣一處農田覓食。通過觀察,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鶴類專家倉決卓瑪發現這群黑頸鶴較去年又多了5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既是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也是中國乃至東半球氣候的「啟動器」和「調節區」。據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與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今年1—3月份統計,在西藏地區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為4200隻,而1992年為3910隻,西藏黑頸鶴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長期從事黑頸鶴研究的倉決卓瑪介紹說,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高原特有鶴類。黑頸鶴體長130厘米,頭頂裸露呈暗紅色,前頸及上頸腹面披以黑羽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中國、印度、不丹和尼泊爾等國境內。在世界性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黑頸鶴被列為全球急需氣溫救的鳥類。長期從事黑頸鶴研究的倉決卓瑪介紹說,國際上對黑頸鶴的統計多以越冬期為准,這時同一群黑頸鶴的棲息地和覓食地相對固定,因而統計較為准確。在西藏地區統計時,科研人員不僅統計在地面上覓食的黑頸鶴,還對飛起的鶴群進行跟蹤核實。從1990年開始,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與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專家合作,就西藏境內的黑頸鶴越冬種群數量、分布及其生態習性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獲得了大量權威資料。專家發現,由於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黑頸鶴繁育率非常低,每窩僅產1—2枚卵,雌雄輪流孵化,通常只能孵出一隻雛鶴,而且死亡率高。
「西藏黑頸鶴數量的增加,與生態環境的改善密不可分,」自治區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處卓瑪央宗說。據衛星遙感最新監測,在黑頸鶴主要活動地——西藏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和年楚河「一江兩河」流域,11年來通過採取生物和工程措施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西藏除國家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之外,還制定了許多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在黑頸鶴棲息和覓食區域嚴格限制人類活動。
自治區負責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副主席尼瑪次仁說,西藏在林周和申扎兩地成立了黑頸鶴越冬和繁育保護區,對黑頸鶴的保護目前正列入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西藏計劃將黑頸鶴的主要活動地「一江兩河」及周邊地區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5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級保護區的林周縣保護區和申扎縣保護區是黑頸鶴主要棲息地。由於保護措施得力,黑頸鶴到此地棲息的數量快速上升。據專業人員觀測,每年到林周縣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從1992年的近700隻增加到現在的1600多隻,停留時間也延長到半年左右。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與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統計認為,到西藏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約為4200隻左右,佔到全球黑頸鶴種群數量的75%以上。
有關部門將西藏兩個保護區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這兩個保護區更名為西藏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藏色林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為8000多平方公里。美國國際鶴類研究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吉波在考察完西藏黑頸鶴種群的生存環境說想不到黑頸鶴在這里還擁有一片優美、寧靜的天空。
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位於昭通市昭陽區,始建於1990年,於1994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9200公頃,大部分地區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保護區緊鄰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的牛欄江。是中國目前海拔最高的以黑頸鶴及其越冬的亞高山濕地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黑頸鶴在中國的地理分布范圍北起新疆阿爾金山脈,延伸到甘肅祁連山下,南抵西藏喜馬拉雅山脈和雲南的橫斷山脈,西起喀喇昆侖山,東止青藏高原東北線的甘肅、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雲南與貴州交界的烏蒙山脈。黑頸鶴為遷徒鳥類,根據其遷徒習性分布范圍可劃為繁殖區與越冬區兩大區域。其越冬區主要在雲南、貴州及西藏海拔1600—4000米的地帶。滇東北現為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當地農民對其遷徒時間有句諺語——「來不過九月九,去不過三月三(農歷)」。實際上。黑頸鶴由於每年的氣候條件差異來去時問不盡相同,整個越冬期大約150天左右
F. 徐秀娟怎麼死的
徐秀娟的故事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扎龍屯的一個養鶴世家。她爸爸是扎龍保護區一位鶴類保護工程師,媽媽也曾在扎龍保護區養鶴10年。徐秀娟小時候常幫著父母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
1981年,因當地中學高中停辦,17歲的徐秀娟到扎龍自然保護區和爸爸一起飼養鶴類,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衰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爾德博士的稱贊。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盡管學校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為她減免了一半學費,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錢的伙食,一直靠饅頭就鹹菜維持每天的緊張學習。第二學期,因交不出學費,生活又難以為繼,她曾背著老師和同學,數次獻血換來一些錢來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考試11門功課中10門功課成績為「優」或在85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英語。她靠獻血換錢的事,是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用英語寫下的幾頁日記里發現的。
1986年,徐秀娟遠赴丹頂鶴的遷徙越冬地、正在籌建中的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啥也沒帶,就帶著三枚鶴蛋上路了。這是秀娟帶給鹽城保護區的一份禮物,3隻鶴蛋對她來說是3隻未來的小鶴。迢迢5000里路程,徐秀娟用一個人造革包、一個暖水袋、半斤脫脂棉、一個體溫計來照料著那3隻鶴蛋。蛋裝在人造革包里,溫度、濕度只要稍有變化,小鶴就孵出不來了。如果火車上斷了開水,她就得把鶴蛋貼肉揣在懷里,因為人的體溫正好是37度左右。就這樣一路火車一路汽車,小雛鶴最後破殼而出。那3隻小鶴分別被秀娟叫做龍龍、丹丹和莎莎。
沒有人知道,對那3枚鶴卵秀娟付出了怎樣的關愛;但是人們知道,在美國進口的最先進的孵化器里,也死過小鶴。
經過83個日日夜夜的細心照料,3隻小鶴終於展翅飛向了藍天。
徐秀娟深深地愛著這些生靈,鶴已經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7年6月,徐秀娟從家裡趕往鹽城,與她同行的還有從內蒙古帶來的兩只天鵝。她叫它們黎明和牧仁。一下火車,迎接她的卻是丹丹的死訊。這是她最心疼的一隻鶴。丹丹一隻腿有毛病,走起路來就像跳一樣。秀娟帶它到野外捉蟲子時,它對秀娟特別親近。
沒有人知道在那種情況下,秀娟流了多少淚。
因為黎明生病,秀娟在宿舍里養護了它8天,黎明康復了,她卻病倒了。病還沒好,她又經歷了一次打擊。她萬沒想到,龍龍會在打針時吐血而亡。
秀娟嚎啕大哭,她在日記里說:從沒在人面前這樣哭過,丹丹去了,龍龍也去了,可憐的莎莎嚇得轉身就逃,我難以平靜。
黎明身體康復後,和牧仁在復堆河裡洗澡嬉戲,因玩得過於高興兩只天鵝忘了回家。秀娟找了它們兩天兩夜。9月16日,人們在復堆河裡發現了秀娟。她的身體蜷縮著,彷彿還在為丟失天鵝而內疚,為丹丹、龍龍的死而自責。
9月18日,白天鵝黎明和牧仁飛了回來,可它們再也見不到挽救過它們生命的秀娟姐姐了;它們看見1000多人聚在一起舉行了一個儀式。那天,天空中還出現了日全食。
徐秀娟去世時只有22歲。
G. 國際鶴類基金會是什麼
國際鶴類基金會,簡稱ICF,是由一些鶴類愛好者在1973年成立的,其創始者希望它能成版為全球領先的鶴類研究權和保護中心。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宗旨是保護各種鶴類和它們賴以生存的濕地和草地,通過提供經驗、知識和鼓勵,讓人們參與到解決生態系統的危機中來。
盡管關注點非常單一,但該基金會指出:鶴類的興衰是鶴類生存的濕地和草地的生態系統整體是否健康的絕佳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講,鶴類是一種「旗幟物種」。
在國際鶴類基金會的總部,美國的威斯康星,該基金會保留了一套被捕獲的各種鶴類,以供科學研究之用,也用來繁育鶴類並放歸野外。此外,該基金會也支持研究公眾教育活動,以及全球的濕地和草地保護。
H. 徐秀娟資料
徐秀娟的故事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扎龍屯的一個養鶴世家。她爸爸是扎龍保護區一位鶴類保護工程師,媽媽也曾在扎龍保護區養鶴10年。徐秀娟小時候常幫著父母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
1981年,因當地中學高中停辦,17歲的徐秀娟到扎龍自然保護區和爸爸一起飼養鶴類,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衰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爾德博士的稱贊。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盡管學校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為她減免了一半學費,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錢的伙食,一直靠饅頭就鹹菜維持每天的緊張學習。第二學期,因交不出學費,生活又難以為繼,她曾背著老師和同學,數次獻血換來一些錢來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考試11門功課中10門功課成績為「優」或在85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英語。她靠獻血換錢的事,是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用英語寫下的幾頁日記里發現的。
1986年,徐秀娟遠赴丹頂鶴的遷徙越冬地、正在籌建中的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啥也沒帶,就帶著三枚鶴蛋上路了。這是秀娟帶給鹽城保護區的一份禮物,3隻鶴蛋對她來說是3隻未來的小鶴。迢迢5000里路程,徐秀娟用一個人造革包、一個暖水袋、半斤脫脂棉、一個體溫計來照料著那3隻鶴蛋。蛋裝在人造革包里,溫度、濕度只要稍有變化,小鶴就孵出不來了。如果火車上斷了開水,她就得把鶴蛋貼肉揣在懷里,因為人的體溫正好是37度左右。就這樣一路火車一路汽車,小雛鶴最後破殼而出。那3隻小鶴分別被秀娟叫做龍龍、丹丹和莎莎。
沒有人知道,對那3枚鶴卵秀娟付出了怎樣的關愛;但是人們知道,在美國進口的最先進的孵化器里,也死過小鶴。
經過83個日日夜夜的細心照料,3隻小鶴終於展翅飛向了藍天。
徐秀娟深深地愛著這些生靈,鶴已經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7年6月,徐秀娟從家裡趕往鹽城,與她同行的還有從內蒙古帶來的兩只天鵝。她叫它們黎明和牧仁。一下火車,迎接她的卻是丹丹的死訊。這是她最心疼的一隻鶴。丹丹一隻腿有毛病,走起路來就像跳一樣。秀娟帶它到野外捉蟲子時,它對秀娟特別親近。
沒有人知道在那種情況下,秀娟流了多少淚。
因為黎明生病,秀娟在宿舍里養護了它8天,黎明康復了,她卻病倒了。病還沒好,她又經歷了一次打擊。她萬沒想到,龍龍會在打針時吐血而亡。
秀娟嚎啕大哭,她在日記里說:從沒在人面前這樣哭過,丹丹去了,龍龍也去了,可憐的莎莎嚇得轉身就逃,我難以平靜。
黎明身體康復後,和牧仁在復堆河裡洗澡嬉戲,因玩得過於高興兩只天鵝忘了回家。秀娟找了它們兩天兩夜。9月16日,人們在復堆河裡發現了秀娟。她的身體蜷縮著,彷彿還在為丟失天鵝而內疚,為丹丹、龍龍的死而自責。
9月18日,白天鵝黎明和牧仁飛了回來,可它們再也見不到挽救過它們生命的秀娟姐姐了;它們看見1000多人聚在一起舉行了一個儀式。那天,天空中還出現了日全食。
徐秀娟去世時只有22歲。
I. 世界上最大的白鶴棲息地是在哪
鄱陽湖.
鄱陽湖是全世界最大的白鶴集中越冬地,白鶴的數量佔全世界總數的95%以版上,堪稱鶴權之天堂。 每年冬季,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世界各地來到鶴鄉——吳城。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基波先生驚呼這里是世界僅存的一處最大的白鶴類棲息地.
J. 徐秀娟的個人資料
徐秀娟
徐秀娟原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滿族。她出生於馴鶴世家。17歲時隨父親到齊齊哈爾市的扎龍自然保護區做臨時工,負責養鶴、馴鶴工作。1983年,她在那裡負責飼養雛鶴,雛鶴成活率達到100%。因此,扎龍保護區的孵鶴、養鶴、馴鶴技術開始蜚聲中外。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其波前往參觀後連稱「OK」。徐秀娟也被影視界、新聞界所關注,輿論稱她為「中國第一位馴鶴姑娘」。
1986年5月,徐秀娟從東北林業大學進修剛結業,就接到鹽城自然保護區的邀請,希望她能到射陽灘塗工作。鹽城自然保護區和扎龍遙相呼應,一南一北,這里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如果能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不遷徙的丹頂鶴野外種群,那將是一個重大突破,或許這就是一個世界級的科技課題。徐秀娟為了事業,說服祖母、父母和弟妹們,離開了她所熟悉的齊齊哈爾扎龍保護區,不遠萬里,隻身南下,來到射陽.
當時的鶴場,最好的建築物就是一個廢棄的哨所,上下兩層,每層不足6平方米。毫無疑問,這里既然是鳥類的天堂,就不可能是人類嚮往的繁華之鄉。人跡罕至自不必說,海風呼嘯、海潮狂吼、鳥鳴獸啼更是必備的交響樂.
條件比徐秀娟預想的還要惡劣。
但秀娟姑娘沒有絲毫畏懼和退縮,立即著手工作。沒有先進的孵化設備,就砌土炕坊,那炕上擺著徐秀娟從扎龍背來的寶貝——鶴蛋。她和兩個助手沒日沒夜地守護著,生怕溫度失去控制——熱不得、冷不得,這些寶貝疙瘩嬌著呢!
終於有一天,從一隻蛋殼裡面傳出「篤」的一聲,這一聲那麼低微,低微得比一根火柴掉下地的聲音還輕;這一聲又是那麼高亢,高亢得可以穿雲裂帛,直達九霄雲外。
這一聲,是一個新生命誕生前的進行曲。這一聲,預示著一個奇跡將要出現:丹頂鶴在低緯度越冬區孵化成功——這可是個世界級的難題啊!
1964年10月,徐秀娟出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一個滿族漁民家庭,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81年8月,剛剛17歲的徐秀娟就跟隨父親徐鐵林來到扎龍自然保護區養鶴。
養鶴是保護區最累的活。徐秀娟擔水、配食、喂鶴、放鶴、清掃鶴舍、診治護理病鶴,樣樣幹得都十分出色,她單獨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經過馴化的小鶴能聽人指揮跳舞、飛翔。國家領導人來保護區視察,曾觀看徐秀娟的馴鶴表演,扎龍自然保護區的馴鶴技術也隨之聞名中外。
1986年5月,徐秀娟完成了在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兩年的學業後,離開了家鄉,來到了江蘇鹽城灘塗珍禽自然保護區工作。這里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有大片的灘塗沼澤地,長滿了蘆葦、鹽蒿,一條自北向南的復堆河天然地把沼澤地和村莊隔開,人跡罕至,是十分理想的丹頂鶴棲息地。在鹽城保護區,徐秀娟的才幹得到充分發揮。並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鑽研養鶴技術。在1986年召開的中國第三屆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會議上,徐秀娟撰寫的論文,受到專家的好評。
1987年9月15日,也就是徐秀娟在鹽城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的一天夜晚,她為了尋找一隻走失的天鵝而犧牲在復堆河中。徐秀娟是我國環境保護戰線第一位因公殉職的烈士,她將23歲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一生熱愛並為之嘔心瀝血的養鶴事業。
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護鶴天使,江蘇鹽城和齊齊哈爾市扎龍自然保護區分別修建了紀念館、紀念碑,宣傳徐秀娟的事跡,激發人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熱情。
1964年10月,徐秀娟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扎龍屯的一個養鶴世家。她爸爸是扎龍保護區一位鶴類保護工程師,媽媽也曾在扎龍保護區養鶴10年。徐秀娟小時候常幫著父母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
1981年,因當地中學高中停辦,17歲的徐秀娟到扎龍自然保護區和爸爸一起飼養鶴類,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衰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波爾德博士的稱贊。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盡管學校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為她減免了一半學費,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錢的伙食,一直靠饅頭就鹹菜維持每天的緊張學習。第二學期,因交不出學費,生活又難以為繼,她曾背著老師和同學,數次獻血換來一些錢來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內完成。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考試11門功課中10門功課成績為「優」或在85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英語。她靠獻血換錢的事,是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用英語寫下的幾頁日記里發現的。
1986年,徐秀娟遠赴丹頂鶴的遷徙越冬地、正在籌建中的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啥也沒帶,就帶著三枚鶴蛋上路了。這是秀娟帶給鹽城保護區的一份禮物,3隻鶴蛋對她來說是3隻未來的小鶴。迢迢5000里路程,徐秀娟用一個人造革包、一個暖水袋、半斤脫脂棉、一個體溫計來照料著那3隻鶴蛋。蛋裝在人造革包里,溫度、濕度只要稍有變化,小鶴就孵出不來了。如果火車上斷了開水,她就得把鶴蛋貼肉揣在懷里,因為人的體溫正好是37度左右。就這樣一路火車一路汽車,小雛鶴最後破殼而出。那3隻小鶴分別被秀娟叫做龍龍、丹丹和莎莎。
沒有人知道,對那3枚鶴卵秀娟付出了怎樣的關愛;但是人們知道,在美國進口的最先進的孵化器里,也死過小鶴。
經過83個日日夜夜的細心照料,3隻小鶴終於展翅飛向了藍天。
徐秀娟深深地愛著這些生靈,鶴已經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7年6月,徐秀娟從家裡趕往鹽城,與她同行的還有從內蒙古帶來的兩只天鵝。她叫它們黎明和牧仁。一下火車,迎接她的卻是丹丹的死訊。這是她最心疼的一隻鶴。丹丹一隻腿有毛病,走起路來就像跳一樣。秀娟帶它到野外捉蟲子時,它對秀娟特別親近。
沒有人知道在那種情況下,秀娟流了多少淚。
因為黎明生病,秀娟在宿舍里養護了它8天,黎明康復了,她卻病倒了。病還沒好,她又經歷了一次打擊。她萬沒想到,龍龍會在打針時吐血而亡。
秀娟嚎啕大哭,她在日記里說:從沒在人面前這樣哭過,丹丹去了,龍龍也去了,可憐的莎莎嚇得轉身就逃,我難以平靜。
黎明身體康復後,和牧仁在復堆河裡洗澡嬉戲,因玩得過於高興兩只天鵝忘了回家。秀娟找了它們兩天兩夜。9月16日,人們在復堆河裡發現了秀娟。她的身體蜷縮著,彷彿還在為丟失天鵝而內疚,為丹丹、龍龍的死而自責。
9月18日,白天鵝黎明和牧仁飛了回來,可它們再也見不到挽救過它們生命的秀娟姐姐了;它們看見1000多人聚在一起舉行了一個儀式。徐秀娟去世時只有22歲。那天,天空中還出現了日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