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公司 > 孔子基金會王鈞林

孔子基金會王鈞林

發布時間:2021-03-05 12:34:21

⑴ 孔子的簡介。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很大關系,其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 孔子全身畫像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 孔子像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亡。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編輯本段政治思想
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循循善誘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來教育弟子們要學習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編輯本段近世發展
孔子學說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的文化聖人;儒學,以孔子學說為基礎,以歷代儒家宗師的理論為主體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隆重舉行。它是國際性的文化論壇、高規格的學術盛會,它的召開是世界儒學界的一大盛事。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武村正義與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以及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丹麥、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和地區、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172位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共襄盛舉。這些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圍繞儒學的歷史研究、儒學的當代價值、儒學的現代闡釋、儒學的世界傳播、儒學與和諧文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廣泛對話。 曾幾何時,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淋漓盡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輝煌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有識之士指出,它的主線就是「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的儒學精髓。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古琴聲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簡的孔門弟子,齊聲誦讀《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禮之用,和為貴」等儒家經典名句;887塊活字印刷字盤變換出3種不同字體的「和」字,表達了「和而不同」「和為貴」的中華人文理念。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藉此在五大洲進一步傳播,「孔子熱」「儒學熱」更加「薪助火傳」。 周和平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學既保持著其仁愛、和諧的精神特質,又帶有不同時代的文化烙印,它以開放的姿態生發擴展,為世界文明形態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上,新世紀的儒學又一次發出了合乎歷史發展、合乎人類利益的時代聲音。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當代最著名的儒學學者之一杜維明曾經指出,跟韓國、新加坡乃至中國台灣相比,中國大陸在保持儒學傳統方面還存在著差距。相當多學者認為,隨著中國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渴求,儒學在中國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傳播應該成為當下儒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山東大學王鈞林認為,如果儒學僅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裡,它通常被視為一種思想、學說,很難說它是一種文化。儒學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來到社會,深入到大眾之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推行禮教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倡導仁義改變社會風氣,才會從儒學那裡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門學者也提出,應該在中小學提倡每天讀「一分鍾孔子」。 9月28日,與會代表們前往曲阜孔廟參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對全球各地的祭孔儀式展開了討論。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廟遍布於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中國古代從國家到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設有文廟,文廟有重要的三重社會公用:崇德、報本、教化。政府通過孔廟教育臣民學習儒家思想,推崇德義,砥礪倫常,加強道德修養。這類文化設施對於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會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浙江工商大學的趙榮光教授通過考察比較中國曲阜、台北和韓國成均館孔廟釋奠禮,認為孔廟釋奠禮應當按博物館原則再現歷史原貌,加強相關制度、禮儀、樂舞、服飾、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體事宜。在條件具備時,有關方面應向聯合國「申遺」。 台灣地區的董金裕介紹,古代的祭孔分為「秋祭」和「春祭」,台灣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禮」,即在禮儀、服裝、音樂、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規程,並根據時代特點壓縮儀式的時間、接納女性參加祭孔;「春祭」則融進了更多的時代特點,採用年輕人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輕人走近孔子、接觸儒學。 一些專家指出,在當下復雜的文化背景中,儒學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普及並不會一帆風順,甚至困難程度遠遠超越大家的想像。來自丹麥的安德森認為,儒學的普及並不是價值觀的強加。孔子哲學強調彼此了解,孔教是調和的一種價值觀。他認為應該用協調的方式推廣儒學,而不是一種說教的方式進行。 與會專家相信,我們在研究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同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並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將把人類帶入一個和平、穩定、繁榮、進步的新時代。正像張岱年先生曾經說過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時代過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時代也過去了,科學的研究孔子的時代到來了。」孔子是中國的,儒學是世界的。 孔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歷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准,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 子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編輯本段家世家譜
孔子家世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自孔父嘉之後,其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音hé),母親為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眾,曾建立過兩次戰功,因曾單臂托住懸門讓沖進城池的部隊撤出而聞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依照當時的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又於年輕女子顏徵在生孔子。 孔子標准銅像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叔梁紇的正妻)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為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據《孔子家語》和《史記》記載,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今濟寧市汶上縣一帶),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兼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准,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時,立即將擾亂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後世某些人認為的迂腐不堪的學究,而是敢作敢為但不暴虎馮河的偉丈夫。孔子執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 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於後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魯國之後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動,一面繼續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一面廣收弟子,大規模的開展文化教育事業,相傳教授弟子3000餘人,其中精通六藝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這一連串的打擊之下,筆者猜測孔子的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歷二月十一日73歲時(72周歲)與世長辭。

⑵ 孔子的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於魯國。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後來逐漸衰落而遷到魯國。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孔子年少時作過許多卑賤的工作:「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語)。據孔子自述,他十五歲時就以學為志,學習的內容自然非常廣泛,但首先不能離開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孔子到三十歲時,所學已頗有成就。據《史記》載,齊景公當時來到魯國,曾特別向孔子請教政事。五十歲左右,孔子逐漸受到當政者的重視,擔任要職,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攝相事。其間,孔子為人稱道的政績有,墮魯權臣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城邑,誅魯國亂政大夫少正卯。後來,孔子因不滿於魯君接受齊人饋贈的女樂而憤然出走,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飄泊生涯。孔子周遊列國,始終希望找到一個能夠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地方。孔子非但未受到各諸侯國當權者的歡迎,且時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脅,孔子畏於匡、孔子困於陳蔡,形容狼狽。年近七十,孔子在失望中返回魯國,沒過幾年,孔子就帶著遺憾死去了。

從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畫像上看來,孔子始終是一幅溫文爾雅、一團和氣的樣子,這里自然有許多理想化的儒家至聖先師孔子的成分,至於真實情況如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孔子應該有其威武的一面。他的學生顏回稱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材魁偉,當時被稱為「長人」。關於孔子的形象,我們所能得到的信息大致如此。從《論語》和《史記》的關於孔子的記載中,我們還可以知道孔子是一個情感非常豐富的人,有這樣一些故事,足以展示孔子是一個活生生的「聖人」:

孔子之喜:孔子在魯國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面露喜色,門人責問:「君子禍至不喜,福至不憂」,孔子稱是,對自己的態度如此解釋:「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覺得尊貴,這樣不好嗎?」

孔子之笑:孔子周遊列國,形色匆匆,流落至鄭,鄭人謂子貢孔子的神色「若喪家之狗」,子貢如實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說我象喪家之狗,是這樣,是這樣!」

孔子之哭:孔子強調「哀而不傷」。顏回死,孔子哀哭而至於慟,門人開導,孔子曰:「不為這樣的人哀傷而慟哭,又能為誰哀傷而慟哭呢?」

後人有這樣一種說法,聖人「情順萬物而無情」,也許這些故事是這句話的很好的注腳。起碼,我們在這里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聖人孔子面對我們普通所經常面臨的情感波動時是怎樣一種態度,聖人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時是怎樣一種想法。

孔子對於當時「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切的感受,孔子自認為「斯文(即先朝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終在為恢復其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斗,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以自己為「述而不作」--只是在紹述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其實並非如此,在紹述的同時,孔子為舊的禮樂制度找到了內在的情感依據,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種情感,即「愛人」,首先從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出發:「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謂「忠恕之道」,以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孔子對於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實現了仁,也就實現了完滿的自我人生。孔子關於仁的學說,對後世儒學發生了關鍵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正是在此意義上,儒學尊孔子為鼻祖。同時,孔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師,據《史記》載,孔子弟子三千,比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孔子招收的學生從事各種職業的都有,孔子教育的內容首先是怎樣作一個正當的「人」,孔子教授的方式多是啟發式的,孔子鼓勵學生談論自己的觀點。上述情況,也許多少能為孔子被尊奉為「至聖先師」提供一些理由吧。

孔子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編成《論語》一書,是我們今天認識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另外,《史記》中有《孔子世家》,可供參考。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

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

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

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

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

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

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

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准備,故不僅使齊國劫

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佔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

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

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

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

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

⑶ 中國名人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編輯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編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彷彿是為「儒學是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提供實例,20世紀中後期,受儒家文化圈影響的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一躍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的成功引發了學者的普遍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此,在小組討論中,新加坡在20世紀80到90年代進行的儒學實踐成為一個重要話題,特別是儒學在抗拒西方個人主義,強調社會意識、勤勞、容忍、節儉等方面可以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新途徑受到肯定。
當代最著名的儒學學者之一杜維明曾經指出,跟韓國、新加坡乃至中國台灣相比,中國大陸在保持儒學傳統方面還存在著差距。相當多學者認為,隨著中國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渴求,儒學在中國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傳播應該成為當下儒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山東大學王鈞林認為,如果儒學僅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裡,它通常被視為一種思想、學說,很難說它是一種文化。儒學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來到社會,深入到大眾之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推行禮教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倡導仁義改變社會風氣,才會從儒學那裡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門學者也提出,應該在中小學提倡每天讀「一分鍾孔子」。 9月28日,與會代表們前往曲阜孔廟參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對全球各地的祭孔儀式展開了討論。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廟遍布於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中國古代從國家到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設有文廟,文廟有重要的三重社會公用:崇德、報本、教化。政府通過孔廟教育臣民學習儒家思想,推崇德義,砥礪倫常,加強道德修養。這類文化設施對於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會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浙江工商大學的趙榮光教授通過考察比較中國曲阜、台北和韓國成均館孔廟釋奠禮,認為孔廟釋奠禮應當按博物館原則再現歷史原貌,加強相關制度、禮儀、樂舞、服飾、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體事宜。 據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叔梁紇的正妻)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為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據《孔子家語》和《史記》記載,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今濟寧市汶上縣一帶),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兼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准,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時,立即將擾亂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後世某些人認為的迂腐不堪的學究,而是敢作敢為但不暴虎馮河的偉丈夫。孔子執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 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於後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魯國之後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動,一面繼續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一面廣收弟子,大規模的開展文化教育事業,相傳教授弟子3000餘人,其中精通六藝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這一連串的打擊之下,筆者猜測孔子的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歷二月十一日73歲時(72周歲)與世長辭。
孔子家譜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孔子稱贊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纓,從容就義。 端木賜,前520~前456,字子貢,姓端木,名賜,衛國人(今河南浚縣人),曾任魯、衛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中最有作為者,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子貢是春秋時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後世奉為「儒商鼻祖」。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 《史記 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今1.9米以上,具體是196.8cm),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編輯本段傳世名言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不學禮,無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編輯本段孔子飲食
孔子對飲食問題非常重視。他的飲食觀完整而自成系統,涉及到飲食原則、飲食禮儀、烹飪技術等方面,並為我國的古代飲食理論拓展了思維空間。下面是孔子對於飲食的經典論述: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
編輯本段孔子學院
英國愛丁堡大學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在借鑒國外有關機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概念,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個國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目標2012年達到1000所。
編輯本段個人影響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編輯本段同名圖書
書 名:孔子 作 者:姬仲鳴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8 ISBN:9787810561167 開本:16 全冊定價: 498.00 元 內容簡介 《孔子》是集孔子的生平、思想學說,學說傳續,文集及其學說影響和具體運用為一體,全面、立體、系統地反映孔子的一套大型圖書。《孔子》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東方的太陽——孔子全傳」,系統介紹了孔子生平。把孔子生平從誕生到辭世按時間順序分成若干小故事的形式串連而成。 第二部分:「思想的長城——孔子學說」,系統地歸納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教育和經濟思想。 第三部分:「與偉人散步——孔學啟示錄」,從古語精華中獲取社會人生的啟示:為政治斗爭提供製勝謀略,為生產經營提供取勝秘訣,為社會交往提供最佳方法……。 第四部分:「智慧的薪傳——儒學繼承」,詳細地敘述了從春秋末年至今儒家學說二千五百年來的繼承、發展與演變。 第五部分:「東方的經典——孔學全集」,收集了「五經」和「四書」。 第六部分:「理想的管理——現代儒家管理思想與應用」,具體地把儒家思想應用於現代管理。把儒家思想與現代管理相結合。儒家崇「禮」,提倡「忠」與「信」。
編輯本段同名動畫片
出品人 梁國典 劉長允 趙先德 總導演 趙先德 總編劇 曹小卉 編劇 李馮 葉兆吉 執行總編劇 李馮 執行總導演 李航 配音導演 劉純燕 剪輯 傅國航 音樂總監 王廉運 李亞威 學術顧問 傅佩榮 王鈞林 劉慧 文學顧問 張煒 藝術總監 戴敦邦 總編審 梁國典 總監制 劉長允 總策劃 李群 總顧問 季羨林 韓喜凱 范曾 出品機構 中國孔子基金會 山東廣播電視總台 崇德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鳳凰星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聯合製作 好麗友食品有限公司 首播時間 2009年9月央視一套《動畫城》 基本信息 動畫片《孔子》講述的是孔子從一個貧民少年成長為萬世師表的勵志故事,分別刻畫了孔子的少年、青年、中老年三個人生階段。 百集動畫片《孔子》投資近5000萬元,起用了強大的幕後創作團隊。國學大師季羨林生前曾擔任動畫片的總顧問並親自題寫片名。劇本前半部分主要由張藝謀御用「金牌編劇」李馮負責,後半部分由著名作家葉兆言執筆,最後再由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統籌全稿,並填寫了動畫片的主題曲《我是你的芬芳》和《永遠的懷念》。央視主持人劉純燕擔任了動畫片的配音導演,還在片中為孔子的「紅顏知己」蘭花配音。孔子後人、著名音樂家孔祥東為動畫片譜曲,國畫家范曾在動畫片的人物設計方面也給予了許多指導。動畫片《孔子》的美術製作團隊也相當強大,趙先德說劇組特意請人物繪畫大師戴敦邦先生擔任設計顧問,同時集合了一批資深動漫設計師。 歸根結底,這種強大的號召力來自於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不衰的魅力,熱播動畫片與如火如荼的愛心活動的配合,讓小觀眾們切身地體會到了「仁」的精神並不只是被奉為經典的古訓,更是可以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的准則。針對少年兒童進行的國學教育也可以從動畫片《孔子》的巨大效應中汲取營養,使國學知識更有效地向少年傳達。 周潤發——孔子

編輯本段同名電影
·片名:孔子 ·類型:劇情 ·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普通話 ·導演:胡玫 ·主演: 周潤發——孔子 陳建斌——季恆子 周迅——南子 姚櫓——魯定公 馬精武——齊景公 畢彥君——衛靈公 王繪春——齊大夫黎鉏 許還山——老子 陸毅——季孫肥 任泉——顏回 《孔子》海報
王斑——孟孫何忌 張凱麗——亓官氏 喬振宇——孔鯉 李桓——衛國太子蒯潰 李欣汝——霓裳 譚浩林——小孩 ·上映時間:2010年1月22日 ·時長:2小時 ·出品人:韓三平 劉榮 岑建勛 ·監制:崔寶珠 ·編劇:陳汗 江奇濤 何燕江 ·攝影指導:鮑德熹 ·造型設計:奚仲文 ·作曲:蘇聰 主題曲:幽蘭操(王菲演唱) 片尾曲:幽蘭操 演唱者:王菲 ·出品方: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大地時代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 大地娛樂有限公司 劇情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歿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謚「大成至聖先師」。 影片花絮 ·預告片中,孔聖人以手杖輕松化解蠻夷刺來的劍,被形容為孔聖人也會功夫了。但在正式片中,這一段孔子的"武戲"卻被剪掉了。 ·《孔子》國際終極版30秒預告片由影片的攝影指導鮑德熹親自剪輯。 ·由林潮祥、毛懷清領銜的造型設計團隊,前後共打造了3500種古樸華麗的道具,創造了中國影史道具製作的紀錄。小到兵器上的紋飾、盔甲上的字元,大到館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全套編鍾進行完整的 《孔子》海報
復制。 ·導演胡玫透露,周潤發跟她談到孔子時曾落淚,"說他也很孤獨,他是在演自己。"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孔廟介紹

⑷ 孔子的資料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中文名:孔丘

外文名:Confucius

別名:孔子,仲尼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職業:教師

信仰:儒學

主要成就:開創儒家學派

編纂《春秋》,修訂「五經」

創辦私學,打破貴族教育

代表作品:《春秋》

目錄

孔子簡介

榮譽

政治生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安貧樂道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德治主張

循循善誘

近世發展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儒學: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家世家譜孔子家世

孔子家譜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

孔子謚號

孔子身高

傳世名言

孔子飲食

孔子學院

個人影響

同名圖書

同名動畫片

同名電影

孔子文化旅遊圖片欣賞

在線觀看

貼吧相冊孔子簡介

榮譽

政治生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安貧樂道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德治主張

循循善誘

近世發展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儒學: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家世家譜孔子家世

孔子家譜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孔子謚號孔子身高傳世名言孔子飲食孔子學院個人影響同名圖書同名動畫片同名電影孔子文化旅遊圖片欣賞在線觀看貼吧相冊展開編輯本段孔子簡介

孔子像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孟子為「亞聖」。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很大關系,其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全身畫像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編輯本段榮譽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編輯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編輯本段政治思想

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循循善誘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來教育弟子們要學習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編輯本段近世發展

孔子學說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的文化聖人;儒學,以孔子學說為基礎,以歷代儒家宗師的理論為主體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隆重舉行。它是國際性的文化論壇、高規格的學術盛會,它的召開是世界儒學界的一大盛事。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武村正義與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以及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丹麥、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和地區、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172位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共襄盛舉。這些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圍繞儒學的歷史研究、儒學的當代價值、儒學的現代闡釋、儒學的世界傳播、儒學與和諧文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廣泛對話。曾幾何時,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淋漓盡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輝煌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有識之士指出,它的主線就是「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的儒學精髓。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古琴聲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簡的孔門弟子,齊聲誦讀《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禮之用,和為貴」等儒家經典名句;887塊活字印刷字盤變換出3種不同字體的「和」字,表達了「和而不同」「和為貴」的中華人文理念。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藉此在五大洲進一步傳播,「孔子熱」「儒學熱」更加「薪助火傳」。周和平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學既保持著其仁愛、和諧的精神特質,又帶有不同時代的文化烙印,它以開放的姿態生發擴展,為世界文明形態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上,新世紀的儒學又一次發出了合乎歷史發展、合乎人類利益的時代聲音。

儒學: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

毋庸置疑,當今社會出現了種種問題,生態危機、精神危機、道德危機和價值危機正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人類命運、地球的命運又一次受到嚴峻的挑戰。孔子研究院院長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資源可以為治療化解這些問題提供寶貴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國黑山博士說,為了創造一個沒有任何無端沖突的德馨社會,人類偉大導師孔子所設立的道德原則和進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無人超越。現在,為了我們自身,為了我們的後代子孫,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條件,只有孔子倡議的倫理原則才能幫助我們這樣做。一些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兩次百家爭鳴,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紀很可能將有第三次百家爭鳴。它將帶來中華文化的繁榮,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貢獻。在第三次百家爭鳴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將再一次受到審視、洗禮、發展和創新。在與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創造出更適合時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學沈素珍教授指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歷來崇尚「和諧」,追求「和睦」,堅持「和平」,在當今新的歷史時期里,這種民族精神必將在全人類的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彷彿是為「儒學是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提供實例,20世紀中後期,受儒家文化圈影響的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一躍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的成功引發了學者的普遍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此,在小組討論中,新加坡在20世紀80到90年代進行的儒學實踐成為一個重要話題,特別是儒學在抗拒西方個人主義,強調社會意識、勤勞、容忍、節儉等方面可以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新途徑受到肯定。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當代最著名的儒學學者之一杜維明曾經指出,跟韓國、新加坡乃至中國台灣相比,中國大陸在保持儒學傳統方面還存在著差距。相當多學者認為,隨著中國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渴求,儒學在中國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傳播應該成為當下儒學研究的重要話題。山東大學王鈞林認為,如果儒學僅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裡,它通常被視為一種思想、學說,很難說它是一種文化。儒學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來到社會,深入到大眾之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推行禮教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倡導仁義改變社會風氣,才會從儒學那裡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門學者也提出,應該在中小學提倡每天讀「一分鍾孔子」。9月28日,與會代表們前往曲阜孔廟參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對全球各地的祭孔儀式展開了討論。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廟遍布於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中國古代從國家到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設有文廟,文廟有重要的三重社會公用:崇德、報本、教化。政府通過孔廟教育臣民學習儒家思想,推崇德義,砥礪倫常,加強道德修養。這類文化設施對於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會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浙江工商大學的趙榮光教授通過考察比較中國曲阜、台北和韓國成均館孔廟釋奠禮,認為孔廟釋奠禮應當按博物館原則再現歷史原貌,加強相關制度、禮儀、樂舞、服飾、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體事宜。在條件具備時,有關方面應向聯合國「申遺」。台灣地區的董金裕介紹,古代的祭孔分為「秋祭」和「春祭」,台灣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禮」,即在禮儀、服裝、音樂、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規程,並根據時代特點壓縮儀式的時間、接納女性參加祭孔;「春祭」則融進了更多的時代特點,採用年輕人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輕人走近孔子、接觸儒學。一些專家指出,在當下復雜的文化背景中,儒學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普及並不會一帆風順,甚至困難程度遠遠超越大家的想像。來自丹麥的安德森認為,儒學的普及並不是價值觀的強加。孔子哲學強調彼此了解,孔教是調和的一種價值觀。他認為應該用協調的方式推廣儒學,而不是一種說教的方式進行。與會專家相信,我們在研究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同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並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將把人類帶入一個和平、穩定、繁榮、進步的新時代。正像張岱年先生曾經說過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時代過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時代也過去了,科學的研究孔子的時代到來了。」孔子是中國的,儒學是世界的。孔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歷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准,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子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⑸ 孔子的資料

孔子像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人。家中排行第二。我國古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後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記錄下來,作成《論語》。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素王」,曾子則為宗聖。孟子為「亞聖」。他的言行被他的學生寫成創世巨作《論語》。他還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

⑹ 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的第一屆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領導成員名單

季羨林 北京大學教授
歐陽中石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范 曾 南開大學教授 畢泗生 省政協秘書長
王鳳勝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高峰崗 省政協文史委辦公室主任
鄭 軍 舜耕山莊副總經理
張華松 濟南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趙志剛 謝主席秘書 郭愛玲 省政協辦公廳巡視員
李光泉 省政協文史委副主任、省檔案局原局長
張合孟 省政協文史委副主任、省出版集團黨委原書記
欒文通 省政協文史委副主任、省工商聯副會長
張樹驊 省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孔子基金會副理事長
袁慶宏 省政協文史委副主任、春秋雜志社社長
車吉心 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副主任、省新聞出版局原局長
周 藝 省文化廳副廳長
吉保邦 省廣播電視局巡視員
鍾永誠 省出版集團副總經理
李傳瑞 省文聯副主席
丁殿廣 省作協黨組副書記
李來付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山東分會會長
唐國強 著名電影演員
高 峰 中央電視台副台長
王金鈴 作家、山東翻譯協會會長
孟祥才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陳啟智 山東省社科院儒學研究所所長
杜文彬 舜耕山莊總經理
高峰崗 省政協文史委辦公室主任 王克奇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
王永波 山東省文化廳文物管理處處長、研究員
王鈞林 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中心教授
張富祥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胡新生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李旭茂 省出版集團總編室主任
王桂安 濟南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張華松 濟南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劉德增 山東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李永祥 濟南教育學院教授
崔大庸 濟南市文物局局長
秦一心 濟南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鄭友成 青島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李務習 淄博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孫本良 棗庄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於學順 東營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王茂祥 煙台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呂秀彩 濰坊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劉玉平 濟寧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趙玉良 泰安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王樹強 威海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王蘇靈 日照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張同楨 萊蕪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朱瑞田 臨沂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卞錫華 德州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張 輝 聊城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徐新民 濱州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徐 東 菏澤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⑺ 孔子的資料

孔子的資料 :
孔丘 (前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編輯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被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孔子自20多歲起走仕途,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魯昭公25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半途而廢。魯定公13年,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亡。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編輯本段名人名言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由,悔女(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智也。」 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等
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循循善誘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來教育弟子們要學習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性格,因材施教。他對於子路的火爆性格,以禮把子路的性格變得沉穩。等等。。。所有例子都說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同時證明了孔子的主張:以理服人。
編輯本段近世發展
孔子學說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的文化聖人;儒學,以孔子學說為基礎,以歷代儒家宗師的理論為主體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隆重舉行。它是國際性的文化論壇、高規格的學術盛會,它的召開是世界儒學界的一大盛事。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武村正義與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以及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丹麥、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和地區、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172位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共襄盛舉。這些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圍繞儒學的歷史研究、儒學的當代價值、儒學的現代闡釋、儒學的世界傳播、儒學與和諧文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廣泛對話。 曾幾何時,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淋漓盡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輝煌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有識之士指出,它的主線就是「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的儒學精髓。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古琴聲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簡的孔門弟子,齊聲誦讀《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禮之用,和為貴」等儒家經典名句;887塊活字印刷字盤變換出3種不同字體的「和」字,表達了「和而不同」「和為貴」的中華人文理念。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藉此在五大洲進一步傳播,「孔子熱」「儒學熱」更加「薪助火傳」。 周和平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學既保持著其仁愛、和諧的精神特質,又帶有不同時代的文化烙印,它以開放的姿態生發擴展,為世界文明形態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上,新世紀的儒學又一次發出了合乎歷史發展、合乎人類利益的時代聲音。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當代最著名的儒學學者之一杜維明曾經指出,跟韓國、新加坡乃至中國台灣相比,中國大陸在保持儒學傳統方面還存在著差距。相當多學者認為,隨著中國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渴求,儒學在中國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傳播應該成為當下儒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山東大學王鈞林認為,如果儒學僅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裡,它通常被視為一種思想、學說,很難說它是一種文化。儒學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來到社會,深入到大眾之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推行禮教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倡導仁義改變社會風氣,才會從儒學那裡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門學者也提出,應該在中小學提倡每天讀「一分鍾孔子」。 9月28日,與會代表們前往曲阜孔廟參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對全球各地的祭孔儀式展開了討論。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廟遍布於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中國古代從國家到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設有文廟,文廟有重要的三重社會公用:崇德、報本、教化。政府通過孔廟教育臣民學習儒家思想,推崇德義,砥礪倫常,加強道德修養。這類文化設施對於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會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浙江工商大學的趙榮光教授通過考察比較中國曲阜、台北和韓國成均館孔廟釋奠禮,認為孔廟釋奠禮應當按博物館原則再現歷史原貌,加強相關制度、禮儀、樂舞、服飾、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體事宜。在條件具備時,有關方面應向聯合國「申遺」。 台灣地區的董金裕介紹,古代的祭孔分為「秋祭」和「春祭」,台灣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禮」,即在禮儀、服裝、音樂、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規程,並根據時代特點壓縮儀式的時間、接納女性參加祭孔;「春祭」則融進了更多的時代特點,採用年輕人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輕人走近孔子、接觸儒學。 一些專家指出,在當下復雜的文化背景中,儒學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普及並不會一帆風順,甚至困難程度遠遠超越大家的想像。來自丹麥的安德森認為,儒學的普及並不是價值觀的強加。孔子哲學強調彼此了解,孔教是調和的一種價值觀。他認為應該用協調的方式推廣儒學,而不是一種說教的方式進行。 與會專家相信,我們在研究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同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並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將把人類帶入一個和平、穩定、繁榮、進步的新時代。正像張岱年先生曾經說過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時代過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時代也過去了,科學的研究孔子的時代到來了。」孔子是中國的,儒學是世界的。 孔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歷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准,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 子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編輯本段家世家譜
孔子家世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自孔父嘉之後,其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音hé),母親為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眾,曾建立過兩次戰功,因曾單臂托住懸門讓沖進城池的部隊撤出而聞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依照當時的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又於年輕女子顏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 孔子標准銅像
時,叔梁紇卒,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叔梁紇的正妻)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為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據《孔子家語》和《史記》記載,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今濟寧市汶上縣一帶),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兼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准,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時,立即將擾亂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後世某些人認為的迂腐不堪的學究,而是敢作敢為但不暴虎馮河的偉丈夫。孔子執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 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於後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魯國之後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動,一面繼續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一面廣收弟子,大規模的開展文化教育事業,相傳教授弟子3000餘人,其中精通六藝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這一連串的打擊之下,筆者猜測孔子的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歷二月十一日73歲時(72周歲)與世長辭。
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顏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顏淵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孔子與弟子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孔子稱贊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纓,從容就義。 端木賜,前520~前456,字子貢,姓端木,名賜,衛國人(今河南浚縣人),曾任魯、衛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中最有作為者,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子貢是春秋時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後世奉為「儒商鼻祖」。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 言偃 ,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稱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時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歲時離鄉北上,拜孔子為師。謙虛好學,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深得孔子贊賞。後學成南歸,從游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後被封為吳侯、吳公、吳國公及先賢言子等。清康熙間特設五經博士一員,由其後裔世襲。言偃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平邑縣魏庄鄉南武城、一說嘉祥縣滿硐鄉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詳。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路、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曾點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參,約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平邑)人。人們尊稱為曾子。孔子弟子。曾點之子,樂道養親,曾仕為小吏,以孝著稱。認為"智忠恕仁"是孔子" 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主張"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矢志不懈地實踐孔 子學說。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在孔門中被視為道統的繼承者,被後代統治者尊為 「宗聖」。《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18篇,已殘,今存《大戴禮記》中,自《立事》至《天圓》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釋》。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廟,又稱宗聖廟。 四科十哲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 (見《論語·先進》)
編輯本段孔子作品
孔子詩選 去魯歌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披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 蟪蛄歌 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尚在耳。 龜山操 予慾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 註:《琴操》:「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歌,喻季之蔽魯也。」《琴操》,古琴曲集,傳為東漢蔡邕輯。 盤操 干澤而漁,蛟龍不游。覆巢毀卵,鳳不翔留。慘予心悲,還原息陬。 註:見《琴操》。 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論語》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出來的。)
編輯本段孔子謚號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喪三年,廬於墓旁者百餘室,因名其地為「孔里」,並各植樹一棵。孔子後裔承繼其儒學,為名相、博士、大儒。現在台灣之孔垂長先生,為其79代嫡孫。孔子是教育家、亦是政治家,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謚。 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古人認為「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謚號,「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為「先聖」。「先師」、「先聖」都是尊稱。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稱孔子為「宣父」,「宣」為謚號,「父」是美稱。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太師」為官位。 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文宣」為謚號,「王」是爵位。這兒的「王」不是後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仁宗至和二(1055年)年改文宣公為衍聖公,後代相沿不改。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布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制。」(據《宋史·夏國傳》和吳廣成《西夏書事》記載)這一封號是歷朝歷代最高級別的。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銜「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聖先師」。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尊「大成至聖先師」。
編輯本段孔子身高
《史記 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今1.9米以上,具體是196.8cm),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編輯本段傳世名言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不學禮,無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編輯本段孔子飲食
孔子對飲食問題非常重視。他的飲食觀完整而自成系統,涉及到飲食原則、飲食禮儀、烹飪技術等方面,並為我國的古代飲食理論拓展了思維空間。下面是孔子對於飲食的經典論述: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
編輯本段孔子學院
英國愛丁堡大學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在借鑒國外有關機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概念,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個國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目標2012年達到1000所。
編輯本段個人影響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⑻ 關於孔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
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地位。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主張「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己復
禮」,要實現仁和禮,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對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實際價
值,而且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有指導意義。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社
會的主流思想。
提出「為政以德」,以「禮」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
興辦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嶄新格局。
整理文化典籍《六經》,其弟子把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整理成《論語》一書,成為
儒家學派的經典。
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當今的世界和平和構建和諧社會
等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孔子基金會王鈞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