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
1979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了一份特殊的協議。協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成立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六人委員會,三名成員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另外三人來自新組建的中國環境科學協會。這個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協調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和機構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環境保護工作的聯系。它在中國開始了重點優先項目,其中第一個就是大熊貓的保護。世界自然基金會也因此成為在中國開展實地工作的第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1980年 美國科學家喬治·夏勒博士受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政府邀請來到中國開展熊貓研究。
1985-1988年 國家林業部(現為國家林業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組織了全國范圍內的關於大熊貓以及其棲息地的調查。根據這一調查,大約有1000隻大熊貓在野外棲息。
1992年 國家林業部(現為國家林業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啟動了大 熊貓及其棲息地管理計劃,計劃新建14個新的熊貓保護區,提高原有的13個保護區的管理能力,創建15個生態走廊促進不同熊貓種群間的基因交流。等到這個計劃結束,60%的熊貓棲息地將得到保護。
1989-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支持了一系列的熊貓保護工作,包括培訓,巡護和科研設備提供等,支持建立卧龍熊貓繁育中心,支持卧龍保護區五一棚區域的每月監測工作等。
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能源與氣候變化項目成立。該項目旨在降低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
1996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環境教育項目成立。該項目旨在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以使人口對於資源的需求不會造成對於環境的破壞;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森林項目成立。該項目旨在森林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經營,以提供森林產品和生態服務功能;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辦公室成立;TRAFFIC開始在中國開展與野生動植物貿易相關的研究與保護工作。
1997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政府開始平武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強調在保護項目中考慮當地社區發展,以實現如何緩解熊貓與人之間的沖突;「中國中小學綠色教育行動」在中國發起。該項目旨在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入中國中小學課程中。 1996-2000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平武培訓了300多名自然保護員工和當地政府官員,培訓內容包括自然保護區管理、監測、反盜獵及社區如何參與保護等。
1998年 四川省林業廳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支持下開始岷山區域的11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
1999年 第三次全國熊貓調查開始,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了技術與資金支持;香格里拉可持續社區項目開始實施。該項目旨在通過白馬雪山和香格里拉地區可持續社區的建設,與當地群眾共同努力恢復和弘揚藏區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並推動青藏高原乃至全國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2000年 中國新的房間空調器能效標准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支持下通過。該標準的實施將有助於節約大量電力資源,防止低於 最低能效標準的空調器在市場上銷售。
2001年 開展2001濕地使者行動,主題為「把知識帶回家鄉」,10個高校環保社團到長江項目示範點接受培訓後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宣傳濕地可持續利用的經驗;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大熊貓分布的最北區域-秦嶺山脈開始實施保護與發展共進項目;森林認證工作組成立,並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會議,以制定中國的森林認證政策;TRAFFIC中國項目成立;600多隻天鵝返回青山垸越冬;西畔山洲替代產業初現成果,戶均增收500元以上。
2002年 14塊濕地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並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認為全球第71份獻給地球的禮物,這也是中國大陸第一份「禮物」;世界自然基金會和陝西省林業廳簽署協議,新建13個自然保護區及5條生態走廊。該項目旨在將秦嶺區域破碎的熊貓種群重新聯系起來;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支持下,四川大熊貓保護通訊創辦,成為四川省各熊貓保護區間的一個有效交流平台;中國國有林首次獲得FSC認證,共計420,000公頃;包括長江項目在內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匯豐銀行「投資大自然」 項目正式啟動。這個新啟動的長江項目主要工作區域在湖北,目標是恢復沿岸湖泊與長江的聯系。
2003年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流域綜合管理課題組正式在北京啟動並舉行首次工作會議,計劃在未來的二年裡給中央提供一個關於中國如何加強流域綜合管理的建議書;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秦嶺項目的推動下,陝西省政府批准新建5個熊貓自然保護區和5條生態走廊,使秦嶺的熊貓保護區域超過15萬公頃。這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總部確認為「獻給地球的禮物」;
岷山的17個熊貓保護區都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中國頒布《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該指南是中國教育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密切合作完成的。它的頒布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融入中國50萬所中小學校基礎教育課程中;TRAFFIC成立傳統中醫葯咨詢專家組。專家組的建立旨在為中葯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2004年 世界自然基金會組織首次長江中下游水鳥普查;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狀況調查結果,結果顯示目前有1596隻野生大熊貓;香格里拉可持續社區項目開始實施。該項目旨在通過白馬雪山和香格里拉地區可持續社區的建設,與當地群眾共同努力恢復和弘揚藏區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並推動青藏高原乃至全國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2005年 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森林和貿易網路的一部分,中國森林和貿易網路也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宣告成立。該網路旨在促進承諾負責任的森林經營單位和購買林產品公司之間的市場聯系;9塊濕地加入國際重要濕地,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總數達到30個;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動創建的 「長江論壇」在武漢啟動。來自水利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林業局、交通部、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以及長江幹流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的高層代表首次共聚一堂,共商長江流域保護與發展大計。
② 韓紅的「韓紅愛心·暖秋重陽」公益活動有什麼意義
「韓紅愛心·暖秋重陽」公益活動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舉行,歌手韓紅一行內在甘南州夏河縣開展義診,並捐容助修建了7所鄉村急救室。此外,還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急救技能,免費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30例。陪夏河縣桑科、阿木去乎鎮部分敬老院老年人一起包餃子、為老人表演節目,並向敬老院捐贈了冰櫃、洗衣機、電視機等家電和糧油以及過冬衣物等生活用品。
③ 李亞鵬生意做的好嗎嫣然天使的活動還能拉到贊助商嗎
許久未露面的李亞鵬10月24日接受騰訊新聞《巔鋒問答》節目專訪,透露自己將把70%的個人財產全部捐獻給社會,剩下的30%會留給女兒李嫣。
因為自從李亞鵬1998年下海經商以來,他做過的每一件生意幾乎都是失敗的,而聲稱要捐獻70%個人財產的他,至今仍因欠債4000萬未還,被法院列入「被執行人」名單。
我們常提到王菲李亞鵬創辦的這個嫣然天使基金,這並不是旁人所想到的所謂「明星公益炒作」,在實際運作中,基金會四處走訪貧困家庭,已經幫助了無數瀕臨破潰的家庭,挽救了孩子的一生,讓他們變得更有自信。李亞鵬更是親力親為,他的雙手曾抱起過無數個唇齶裂兒童。
④ 李小可的藏地記憶
為了尋找新的繪畫語言和感受,李小可曾多次到西部藏地,歷經青海的黃河源頭、長江源頭、柴達木、西藏的阿里、珠峰、那曲、甘南的瑪曲、碌曲、夏河……使他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離接觸的機緣。藏地大自然的純凈博大,蒼茫;藏人的真切摯熱,剛悍和淳樸,給他以震撼。在當今繽紛物化的時代里,藏地藏人那種本源狀態給人帶來了生命的感悟和靈魂的洗刷。那是一個能使人魂斷的神秘境地。你企圖走得更近,可它永遠在遠方,這遠方包含著變化、失去與永恆……這也像人生,總是在企圖超越與無法超越的過程中。 作為畫家的李小可起初是背著相機走向西部高地的,初衷神聖而單純:為實現藝術理想尋找資源和靈感。國畫大師李可染所及達的高度令人仰止,但那是屬於前輩的;晚生可以循跡入門登堂,若想達到一己制高點,多麼需要另闢蹊徑。然而這一摻雜著功利色彩的初衷,不久就在高原的驕陽長風中消歸於無形——驕陽長風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態,豈止富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套用時下詞彙,那是心靈的震撼,是無與倫比的誘惑,響應千年萬載的呼喚,是命定的等待與邂逅。李小可就此全身心地投入,以宗教般的虔誠。這樣說並無誇張的成分,對於西藏,小可的確是魂牽夢繞走火入魔,不僅反復走過,去觸摸,去感知,去擷取,即使人在京城,精神依然在冰雪高原潛行。
他從中所獲取的無以計量,連他自己恐怕也說不清楚。我們看到的作為畫家的李小可諸如《佛崖》《古格遺夢》《神女峰的經幡》等一批彩墨畫作,可見師承之厚重,可見厚重師承之上的間離與開拓,不妨視作獲取中的獨享部分;而作為攝影家的李小可所奉獻的攝影作品,則是屬於大眾的共同分享。經由他的眼睛,一雙專事審美功用的眼睛,對於光與色分外敏感的眼睛,宣洩了深心的感動與敬畏的眼睛,我們看到了需要舉目仰視、舉手加額的視覺西藏的經典:雪山曠野及其各色人等。這一切的表象和表情,固然是西藏,然而經由攝影主體的觀照,它更集中,因集中而強烈,因強烈而豐沛,因豐沛而流光溢彩。不由不令人贊嘆有加。
功利色彩實際存在,表現在相互的贈予和回饋。深入心底的西藏情結促使李小可在繪畫攝影之外還要對西藏做些事情,於是首先與西藏美術界建立了特別友誼。多年來,以他主持的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和可創藝苑,多次在北京等各大城市舉辦西藏畫展,推介藏漢各民族畫家及其作品,推介西藏。西藏畫家們心懷感激的同時,也視其為同道知音。
藝術與西藏在李小可這里和合為一。
眼神在此聚焦,心靈在此守望,魂兮歸來,熱情貫注——經由他的精神投射,刪除了蕪雜枝蔓的西藏,已被純化為某種形而上存在的標志,被意味過,被象徵著。惟有大美西藏可作如此擔當,勝任載體功能。
⑤ 我想一對一捐助藏區貧困兒童,如何聯系
聯系一些基金會吧,這樣省事、穩妥些,你直接聯系麻煩,上網找一些口碑比較好的基金會。
⑥ 麻袋哥的事跡
10個男生周末挨個宿舍收廢品
說起收廢品這事兒,揚大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的班長陳晟講了一大堆。
2010年剛進揚大時,他和同學們就聽說,盡管國家對西藏的教育很照顧,但藏區一些兒童上學比較困難,有的時常面臨輟學的威脅,那時就想為這些孩子做點兒什麼。2011年揚州大學團委的居老師到藏區掛職,借這個機會,就發動全班同學行動起來,在居老師的介紹下,聯系援助拉薩市城關區小學的一名貧困兒童,這個想法得到全班同學和學院團委楊晶老師的支持。
8月25日新學期開學,陳晟就和同學們開始了「拾荒生涯」,背著麻袋進宿舍「拾荒」,但起初還有點不好意思,是硬著頭皮向其他院系的同學開口的,「後面就順當了,心理上也沒啥障礙了。」
那段時間,陸續有新生報到,垃圾較多,他們幾乎每天都進一次宿舍;9月後改為每周末一次,涉及范圍以揚州大學東4棟學生公寓為中心,遍及整個文匯路校區。當然,女生宿舍也不放過,這由該班部分女生負責。
陳晟所在的班級有21名同學,每人都參加了援藏行動,其中10名男生都做了「麻袋哥」。
因為自己第一次收廢品時陳晟用的是從家鄉鹽城帶來的粗布麻袋,所以很多同學戲稱他為「麻袋班長」,所在的班級也被稱為「麻袋班」。後來全班都加入這一行動,麻袋不夠用了,有時就用尼龍袋替代。
「麻袋哥」們把廢品收回來當天,陳晟就會把這些東西賣到廢品收購站。到9月10日,他們已在校區完成五次大范圍的收集,現在募集到善款600餘元。
陳晟他們打算每月至少給援助的藏區學童200元,一年資助2000元,如果資金不夠就從班費和獎學金里拿出一部分,第一批善款500元已寄往拉薩市城關區小學的居老師那兒,由居老師轉交給受助的學童。
11名女生輪流充當「知心姐姐」
就在「麻袋哥」們穿梭於每棟學生公寓的時候,班級另外11名女生也沒閑著,她們除了客串幫著「麻袋哥」們進女生宿舍收集廢品外,還組建了一個「精神基金會」,為藏區的貧困孩子提供精神援助。
這個「精神基金會」的原則是班級每個人都參與,每個同學都要定期以寫信、發郵件、通電話等形式,與受助的孩子交流學習和生活狀況,現在已經成立「知心姐姐電話組」、「郵件書信組」和「藏區城關小學動態組」,同時關注同一個藏區孩子,提供精神服務,每學期的相互溝通聯系最低不會低於五次。
該班團支書王銀銀是此次援助藏童行動的主要策劃人之一。知心姐姐組」主要任務是給藏族貧困學童帶來精神的激勵,以確保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知心姐姐組」每個月從班裡選出兩名女生與藏族學童交流,解決他們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困惑,送上溫馨的祝福和熱切的鼓勵。
目前主要通過居老師和拉薩城關區小學聯系,精神基金也在試行階段,10月初正式投入工作,到時每周都會有專門的「知心姐姐」與小朋友溝通交流。
⑦ 請問:有哪些慈善基金會是資助西藏貧窮地區的助學的
我比較了解的一個,就是吉尊瑪慈善基金會,他們是資助貧困地區醫療、助學、扶貧等項目的。
⑧ 蘋果基金會是做什麼的
北京蘋果慈善基金會,由今典集團聯席董事長王秋楊女士創立,是面向藏區最內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會。2003年以容來,蘋果基金會在各方面的公益慈善總投入達一億五千萬。蘋果基金會重點投入於當地的教育、醫療、環境、文化等方面。與此同時,在全國開展電影回歸大眾、扶持當代藝術等公益項目。
⑨ 中國扶貧基金會的人物故事
到高原上扶貧的年輕人
未到玉樹,先聞陳濟滄其名。
中國扶貧基金會負責媒體事務的小姑娘說:「你們到玉樹,一定要采訪一下陳濟滄。3年了,他一直待在玉樹扶貧。
陳濟滄,湖南常德人,中扶貧基金會員工。他在結婚14天後即奔赴玉樹參與災後重建,其長期奮戰在高原地區的義舉,一直被他的同事引為美談。提起陳濟滄,青海扶貧局一名官員贊不絕口:「我認識他。地震那年,我跟他在山上住好幾個月的板房,一起救災扶貧,那小夥子幹事實在。」一位藏民翹起了大拇指,用半生不熟的漢語說:「陳濟滄,夠意思。」
有口碑的公益人不少,但像陳濟滄這么吃得開的還真不多見。但是,如果你因此對他產生了很高的期待,見面的時候只怕會有些小失望。
「小人物」陳濟滄
8月末,南方正值盛夏,但在高原玉樹之上,已經有幾分秋涼的味道。這一天,面朝大山的玉樹農畜交易市場竣工,這是陳濟滄促成的公益項目之一,耗資不菲,建設過程幾經周折。據說陳濟滄會到場,我滿懷期待地在現場東張西望,忽而有人指著一抹快速移動的黃色身影說:「看,那就是。」
陳濟滄很忙,當時的他正跑來跑去地干著一個後勤組織人員的活。他身材瘦小,皮膚黝黑,穿著一件黃色運動外套,腰間別著一個喊話用的「小蜜蜂」,毫無「范兒」可言,普通得就像一個路人甲。
陳濟滄年近30,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小幾歲。在被記者截停後,他的娃娃臉上露出了有點羞澀的笑容,自嘲地說了句:「我就是幹活的、打雜的。」但是,這自稱打雜的人不一會站上了講台,立馬用一種中氣十足、慷慨激昂的語調向一眾高官匯報市場概況。末了,他還不忘加一句要求:「市場面臨著發展問題,我們希望政府繼續支持,讓老百姓早受益、多收益。」
後來,在一次酒醉後,陳濟滄跟人倒苦水說,他操辦那場竣工儀式很不容易,提意見的地方官員很多,但真正幹活的卻沒幾個,他不得已身兼數職,既當爹又當媽,最後還被某官員數落了一通,說他辦事不周。陳濟滄氣憤地說道:「我在現場忙死忙活的時候,他在辦公室里喝茶!」
若論地位、財富,陳濟滄在高官、富人扎堆扶貧的玉樹里排不上號,但正是這個來自民間的不起眼的年輕人,震後3年常駐玉樹,為1.5億元善款籌劃公益項目,並在一場由行政和資本力量主導的公益造城運動中,深層次地思考民間的訴求。
陳濟滄時常到結古鎮及附近的幾個村落調研,他發現,雖然一個現代化的城鎮在快速成型,可牧民的生活並沒有改變,他們依舊在白天把牛趕到草原吃草,晚上沒事就去喝酒、打麻將,沒錢就去找朋友們借。政府給災民重建了基礎設施和房子,但這些東西都不能當飯吃,他們沒有生產資料、生計來源,最後還是會受窮。政府沒來得及關注藏民們的生計,民間可以有什麼作為呢?
按專家們的說法,應該引導藏民組建村民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可是,藏人社區沒有合作經商的傳統,漢人聚居地流行的做法,在玉樹頗有點「水土不服」。這是一個讓駐點扶貧的公益人士普遍頭疼的問題:你認為好的做法,當地不接受,能怎麼辦?
走進藏人社區
幸好,陳濟滄是比較願意開動腦筋的。他在甘達村調查時發現,當問「你們需要什麼」時,女人總會讓他去問自己的男人,而男人總會讓他去問村裡的帶頭大哥。陳濟滄就把有威望的村莊精英聚了起來,想著先給大哥們灌輸先進理念,再鼓搗他們帶領村民一塊奔小康。但他很快發現:沒那麼容易。
巴桑扎西就是一位村莊精英,他在沒多少商業氣息的藏區依靠蟲草生意發家致富,在藏人之中並不多見,可不是一個容易被忽悠的人。面對陳濟滄的提議,他客氣地提出了反對意見:「之前聽說過合作社模式,村裡也嘗試過,但從沒分過紅,做的事情也不是我們自己希望做的。」
村莊大佬不會輕信一個外來的毛頭小伙。這時,陳濟滄充分發揚了湖南人「耐得煩」的傳統,三天兩頭往村裡跑,跟藏人們喝酒聊天,稱兄道弟。他還不忘反復告訴大佬們:農民合作社是民主選舉負責人,由村民自己當家做主,賺了錢就是村民自己的。幾次下來,藏人們覺得這漢人小伙的確「夠意思」,說的話也有點道理,便依其言成立了合作社,巴桑扎西當選首屆理事長。
有了合作社,陳濟滄趁熱打鐵,又把大佬們召集到一起,討論這村子有什麼優勢,合作社可以干點什麼。捕捉商機,這是商人巴桑扎西擅長的事,他提議:「災後重建,有很多地方都要修房子,要拉磚、拉水泥、拉沙子,搞個運輸隊吧!」
組建運輸隊,這不在扶貧基金會原本的計劃中,但陳濟滄覺得這想法契合玉樹造城發展的需要,也能保障藏民的生計。在他的協調下,中扶貧重新調整了公益項目,撥出了248萬元為當地添置了車輛,還投入48萬元作為項目的啟動資金。
自己的提議得到了大筆資金的支持,巴桑扎西的積極性也上來了,他放棄了自己的蟲草生意,開始全力為運輸隊拉生意。在他的努力下,甘達村的村民當年就拿到了分紅。目前,甘達村運輸隊發展得不錯,截至今年3月,已經賺了9萬多元。
發生在甘達村的故事,只是陳濟滄業績的其中一起,在玉樹周邊眾多的村莊里,他總是入鄉隨俗,並很快與當地藏民打成一片,在玉樹的3年裡,除了運輸隊,他還折騰了一個蔬菜大棚、一個奶牛基地、一個農貿市場。這幾個公益項目,地方政府、出資企業與當地藏民都比較滿意。
在藏民看來,陳濟滄像是一個聖徒,他從富饒的平原地區而來,卻願意到高原上與牧民同吃同住,他帶來了組織方式,帶來了資金,甚至從政府處爭取來對村民有利的政策,卻不圖回報。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異鄉人的苦與樂
酒是個好東西。要不是有酒,很難想像平日笑容羞澀、言語拘謹的陳濟滄會如此徹底地發泄出內心的苦悶與豪情。
那一晚,玉樹農畜交易市場竣工了,陳濟滄苦心經營的最後一個公益項目也告完成,他迎來了功成身退的時刻。陳濟滄的藏人老朋友們,在玉樹新城中設宴款待,席間觥籌交錯,懷舊情緒濃烈。陳濟滄來者不拒,酒到杯乾,這時的陳濟滄,言語不再拘謹,「說實話,我沒想到要在玉樹待這么久,但我就是想著,一定得干出個樣子來!」
「但是,我虧欠我的家人太多了。」說到這,陳濟滄頓了一頓,臉部劇烈抽搐,語音很快變成了哭腔,「那年,我媽初診得了癌症,我卻不在她身邊,只得搭飛機趕回去,我在路上不斷為她念經。」說著說著,陳濟滄痛哭出聲,他說,後來母親的病情出現了轉機,但他很快又要趕回玉樹工作,未能照顧患病老母,他常常心懷愧疚。
陳濟滄說,在玉樹的日子裡,望著雪山草原,他總會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偏遠的地方蹲了3年,究竟值不值。他又說,自己在玉樹過得很苦,但在某些時刻里,卻能觸碰到生命的真諦。玉樹很偏僻,離得最近的一個大城市是青海省會西寧,但是,途中重山隔阻,開車須10多小時才能跑一趟。「我開車跑了很多回,在盤山公路上,我看到了狼,看到了氂牛、羚羊、禿鷹,看到了草原上無盡的星海。」說這話時,陳濟滄語調放慢,眼望遠方,彷彿又回到了那個靜寂的星夜,「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度,我想明白了,生命不在其長度,而在其厚度,我在玉樹這幾年,是值的!」
陳濟滄這幾年的生活是苦逼的,也是精彩的,而讓人感嘆的是,他將繼續這種苦逼而精彩的旅程—從玉樹下來後,他又被基金會派往了蘆山。
「有企業高薪挖我,我不知道我還會堅持多久,也許有一天,我就不做公益了。」說這話時,酒宴已殘,人漸走散,「我也要顧及我的家人,我的生活,但是,我的心裡,永遠有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