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查看自己的基金是賺了還是賠了呀
主要是看凈值的增減,如果你投入的總份額乘以凈值-當前份額乘以當前凈值,如果是負數就是虧損,是正數就是盈利,可以登錄你的基金交易賬戶,輸入密碼就可以查詢啦!
㈡ 我是新手,打算買基金,請問怎麼知道自己的賠還是掙
你的基金凈值高於買入價就掙了
基金是專家幫你理財。基金的起始資金最低是1000元,定投200元起
買基金到銀行或者基金公司都行。銀行能代理很多基金公司的業務,具體開戶找銀行理財專櫃辦理。現在有些證券公司也有代理基金買賣的。在銀行開通網上銀行後網上購買一般收費上有優惠。
先做一下自我認識,是要高風險高收益還是穩健保本有收益。前一種買股票型基金,後一種買債券型或貨幣型基金。確定了基金種類後,選擇基金可以根據基金業績、基金經理、基金規模、基金投資方向偏好、基金收費標准等來選擇。基金業績網上都有排名。 定投最好選擇後端付費.
一般而言,開放式基金的投資方式有兩種,單筆投資和定期定額。所謂基金「定額定投」指的是投資者在每月固定的時間(如每月10日)以固定的金額(如1000元)投資到指定的開放式基金中,類似於銀行的零存整取方式。 由於基金「定額定投」起點低、方式簡單,所以它也被稱為「小額投資計劃」或「懶人理財」。
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具有類似長期儲蓄的特點,能積少成多,平攤投資成本,降低整體風險。它有自動逢低加碼,逢高減碼的功能,無論市場價格如何變化總能獲得一個比較低的平均成本, 因此定期定額投資可抹平基金凈值的高峰和低谷,消除市場的波動性。只要選擇的基金有整體增長,投資人就會獲得一個相對平均的收益,不必再為入市的擇時問題而苦惱。
㈢ 我買了基金,怎麼看賠還是賺啊
送你一個基金收益計算器軟體。可自己計算專很方便的。屬http://www.u8see.com/FundIncomeTool.asp
㈣ 我剛剛學買基金,買後怎麼才知道基金是賺了還是賠了剛買的基金可以分紅嗎
礪刃陽光基金提醒您:
在你網銀賬戶裡面就能看你是否賺錢,如果你在買基金的時候選中的是返現(就是分紅返給你現金)那就是打到你的帳戶里去了,三到七天應該能收到,如果你選的是紅利再投的話,那麼分紅的錢就又買成基金了,你就得不到現金,而是基金股多了。認真看完下面基金分紅的基本知識。我想你就會知道了!還有一點就是分紅方式選擇
基金分紅是指基金將收益的一部分以現金方式派發給基金投資人,這部分收益原來就是基金單位凈值的一部分。因此,投資者實際上拿到的也是自己賬面上的資產,這也就是分紅當天(除權日)基金單位凈值下跌的原因。 基金分紅基金分紅是指基金將收益的一部分以現金形式派發給投資人,這部分收益原來就是基金單位凈值的一部分。按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基金管理公司必須以現金形式分配至少90%的基金凈收益,並且每年至少一次。
分紅並不是越多越好,投資者應該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分紅方式。基金分紅並不是衡量基金業績的最大標准,衡量基金業績的最大標準是基金凈值的增長,而分紅只不過是基金凈值增長的兌現而已。
對於開放式基金,投資者如果想實現收益,通過贖回一部分基金單位同樣可以達到現金分紅的效果;因此,基金分紅與否以及分紅次數的多寡並不會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產生明顯的影響。至於封閉式基金,由於基金單位價格與基金凈值常常是不一樣的,因此要想通過賣出基金單位來實現基金收益,有時候是不可行的。在這種情況下,基金分紅就成為實現基金收益惟一可靠的方式。投資者在選擇封閉式基金時,應更多地考慮分紅的因素。條件
基金分紅按有關規定,基金分紅需要具備以下3個條件:
一是基金當年收益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後方可進行分配;
二是基金收益分配後,單位凈值不能低於面值;
三是基金投資當期出現凈虧損則不能進行分配。
方式
基金分紅基金分紅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現金分紅,一種是紅利再投資。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若投資者未指定分紅方式,則默認收益分配方式為現金分紅。投資者可以在權益登記日之前去您購買基金的機構處進行分紅方式的修改。
例如,持有一基金10萬份,現每基金份額分紅0.05元:假設選擇現金分紅方式,那麼基民可以得到0.5萬元的現金紅利;假設選擇紅利再投資,分紅基準日基金份額凈值為1.25元,那麼,基民就可以分到5000元÷1.25元/份=4000份基金份額,基金份額就變為10.4萬份。由於基金總資產因分紅減少,所以在分紅後基金凈值降低。
開放式基金默認的分紅方式為現金分紅,但基民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以及基金行情的變化自主更改。
更改分紅方式時,代銷客戶需持本人身份證和證券卡去原先購買基金的代銷機構修改;直銷的客戶可通過基金公司網站或電話交易系統自行修改。
[編輯本段]依據
基金分紅一般來說,基金分紅需要滿足以下原則: 1.基金當期收益先彌補上期虧損後,方可進行當期收益分配;
2.基金收益分配後每份基金份額的凈值不能低於面值;
3.如果基金當期出現虧損,則不進行收益分配。有的基金還在招募說明書中對基金收益的分派事先作了約定,如一年中最少、最多的分派次數,或當可分配收益達到一定標准就進行分紅等。
[編輯本段]如何確定 基金管理人進行紅利分配時,需要定出某一天,這一天登記在冊的持有人可以參加分紅,這一天就是權益登記日。
除息日就是在預先確定的某日從基金資產中減去所分的紅利總金額。在除息日,基金份額凈值按照分紅比例進行除權。
一般來說,權益登記日登記在冊的基金份額持有人享受基金當次分紅權益。如果權益登記日、除息日是同一天,當天的凈值中會份額凈值中會扣除紅利部分金額。基金分紅並不是憑空增加價值。分紅前投資者申購基金的份額凈值較高,但可以享受分紅的權益,而分紅後申購則基金份額凈值較低。基金作為一種中長期的投資理財方式,只要您看好某隻基金未來的增長趨勢,您就可以考慮適時購入。
[編輯本段]相關規定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基金管理必須以現金形式分配至少90%的基金凈收益,並且每年至少分配一次。而基金分紅的多少以及基金分紅的策略往往是根據基金契約的規定來實施的。
㈤ 如何看基金是在虧損還是賺錢
看你買的基金的凈值是多少了,比如你買的時候是不到1元買的,現在是0.5-0.7毛,那就是虧了,如果在1元以上那就是賺了,你可以在天天基金網上查,那上面有計算公式的。
㈥ 買基金之後怎麼能知道自己賺了多少或賠了多少呢
如果你投入的總份額乘以凈值-當前份額乘以當前凈值,如果是負數就是虧損,是正數就是盈利,可以登錄你的基金交易賬戶,輸入密碼就可以查詢基金的贏虧情況。
凈值計算按一般公認的會計原則,基金資產凈值總額=基金資產總額-基金負債總額。
基金資產總額包括基金投資資產組合的所有內容:
(1)基金擁有的上市股票、認股權證,以計算日集中交易市場的收盤價格為准;未上市的股票、認股權證則由有資格指定的會計師事務所或資產評估機構測算。
(2)基金擁有的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等債券,已上市者,以計算日的收盤價格為准;未上市者,一般以其面值加上至計算日時應收利息為准。
(3)基金所擁有的短期票據,以買進成本加上自買進日起至計算日止應收的利息為准。
(4)若第(1)條、第(2)條中規定的計算日沒有收盤價格或參考價格,則以最近的收盤價格或參考價格代替。
(5)現金與相當於現金的資產,包括存放在其他金融機構的存款。
(6)有可能無法全部收回的資產及或有負債所提留的准備金。
(7)已訂立契約但尚未履行的資產,應視同已履行資產,計入資產總額。
(6)怎麼看買的基金是賺了還是賠了擴展閱讀
基金操作技巧:
第一:先觀後市再操作
基金投資的收益來自未來,比如要贖回股票型基金,就可先看一下股票市場未來發展是牛市還是熊市。再決定是否贖回,在時機上做一個選擇。如果是牛市,那就可以再持用一段時間,使收益最大化。如果是熊市就是提前贖回,落袋為安。
第二:轉換成其他產品
把高風險的基金產品轉換成低風險的基金產品,也是一種贖回,比如:把股票型基金轉換成貨幣基金。這樣做可以降低成本,轉換費一般低於贖回費,而貨幣基金風險低,相當於現金,收益又比活期利息高。因此,轉換也是一種贖回的思路。
第三:定期定額贖回
與定期投資一樣,定期定額贖回,可以做了日常的現金管理,又可以平抑市場的波動。定期定額贖回是配合定期定額投資的一種贖回方法。
㈦ 請教基金問題:怎樣知道我所購買的基金是賠是賺
要看你當時購買時的基金凈值是多少?然後到基金網站看你所購買的基金現在的凈回值,如果現在的單位凈值大於當時購答買時的凈值就賺了,反之就賠了.
比如說在認購期購買1元一份的基金1000元,現在這支基金的單位凈值是1.35,那麼你現在贖回就賺了,扣除認購費贖回費還能賺340元左右.
㈧ 我今天剛買了一個基金,如何看虧了還是賺了
你從哪裡買的基金啊?
如果是銀行,可以去那家銀行的網站上看.
如果是證券公司內,那你在證容券公司就能看到.
如果是直接網上交易的,那麼你買了哪家公司的基金,去那家公司的官方網站上就能看到(不知道網址的話請自行搜索即可).
最後,你可以選擇看報紙,每天的報紙一般在股票那一版就有前一日的基金凈值了.
祝您投資獲利,理財愉快.
PS,你才買,不要著急,基金是持有時間越長越有效果的.(今天大盤跌了T-T)
㈨ 如何判斷基金的賺與賠
基金申購的時候,除了貨幣型基金,都有申購費,一般為申購金額的1.5%。贖回回的時候有贖回的手答續費,一般為贖回金額的0.5%;
你只要記住兩個單位凈值就可以了:申購當日的基金單位凈值(記做x),和贖回當日的單位凈值(記做y);還有贖回的基金份數( 記作n)。
那麼 凈賺金額=n*(y-x)-申購手續費-贖回手續費
其中申購手續費=份數*申購日單位凈值*申購費率(例如1.5%);
其中贖回手續費=份數*贖回日單位凈值*贖回費率(例如0.5%)
特別推薦一個新浪提供的基金理財計算器。手續費到底花了多少錢,一算就知道。
http://finance.sina.com.cn/283/2005/070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