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私募基金如果投資者失敗了會怎麼樣
私募基金有好有壞抄,做的好襲的會慢慢陽光化,做的不好的,騙人的都存活不了多久。在選擇的時候,多多思考,除了信任他們信譽,還要考察他們的實力,如果你挑選的人,人品是好的,可他的水平不好,做虧了又能怎麼辦呢?
我們是做股票操盤的,類似於私募基金。我們的做法是,資金存放在您自己的卡上,股票也在您的帳戶里,我們只要操盤密碼。我們有三種理財產品供大家選擇,最低的是12%年收益的保本產品。其他兩種利益和風險承擔都會與客人簽定協議.在QQ空間里,我們有每月的盈虧記錄公布,用事實來證明我們的實力.
② 私募直營店:購買私募基金如何防止被坑
投資者在購買基金之前,需要先了解清楚私募基金的整個購買流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在變幻莫測的資本市場中更是如此。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自行銷售私募基金的,應當採取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進行評估,由投資者書面承諾符合合格投資者條件;應當製作風險揭示書,由投資者簽字確認。」
從這條規定中可以看到,購買私募主要有這幾個流程,分別是調查問卷、風險識別和風險承擔能力評估、書面承諾、風險揭示書和簽字確認。即私募機構在賣出產品之前,需要先對投資者的風險識別及風險承擔做評估,接著需要投資者做書面承諾,最後還需要投資者對風險揭示書簽字確認。對於投資者而言,在購買私募的時候需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特定對象確認。在這個步驟中,會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一般需要填寫一份問卷調查,讓投資者明確自身的風險識別及風險承擔能力,並書面承諾達到合格投資的要求;
第二步:參與產品推介會。由於私募的特殊性,其產品不能進行公開宣傳,投資者可以適當參與產品推薦會,在機構的幫助下,依據自身的的能力,選擇與自己投資能力相匹配的產品;
第三步:簽署風險揭示書。在購買產品之前,投資者要明確所選產品的風險,以及自身所享有的權益,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繁瑣但十分重要,各個條款都需要投資者逐句確認,相關當事人投資者、募集機構及經辦人也都需要簽字蓋章;
第四步:提供資產證明或收入證明文件。購買私募與購買股票和公募不一樣,私募投資者需要做合格投資者的認定,其中標準是個人投資者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或者近三年個人收入不低於50萬,提供資產證明或收入證明文件是為了確認是否為合格投資者,還要明確是自己購買產品,且不會拆分;
第五步:簽約、打款。合格投資者確認之後就可以進行簽約了,在簽約之前,投資者一定要反復確認合作信息的真實性、產品的風險以及絕對是合格投資者;
第六步:投資冷靜期。一般在簽約之後,會有不少於24小時的投資冷靜期,因為有時候投資可能是頭腦一熱,簽完就會反悔,在這段投資冷靜期,投資者可以解除合同,並且募集機構不能主動聯系投資者;
第七步:回訪確認。等到投資冷靜期過去後,機構的非銷售人員需要對投資者進行回訪確認,且需要一條一條核對投資者的核心信息,投資者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解除合同。
③ 基金真是太坑人了 我對基金真是失望透了 哪位大哥可以幫我提點提點 我是該贖回了 還是繼續持有
據我的了解,以前基金由基金公司操作,基金公司將募集到的資金再做回投資,例如投入股票等。因答此之前基金的漲跌不完全與股票一致。而且基金是個長期投資的項目,漲幅和跌幅都沒有股票那麼明顯。不過現在的基金公司大部分會去選擇參與私募基金,但是那種都是幾百萬的項目,不適合咱們老百姓參與。所以以前的基金現在基金公司不太願意管,就基本上都隨著股票漲跌了。這幾年股票的行情也一直都不是很好,所以基金業不景氣。我覺得如果你賺了,就趕緊出來吧,如果虧了,虧得不多也出來吧,虧得多的話還是留著吧,等著股票大盤反彈吧。 PS:我自己也被套著,呵呵
④ 私募基金和股權投資這工作靠譜嗎,會不會像貴金屬一樣坑人的,讓我下午去面試
什麼公司?我之前去過私募基金公司面試 其實又是貴金屬
⑤ 你有哪些被投資理財所坑到的經驗詳細說明
我到農業銀行去存定期,被農業銀行職員軟磨硬泡買了前海人壽理財,後悔死了,現不知怎樣是好。
⑥ 基金全是坑大家最好不要買
賺錢方法 » 正文
普通人千萬不要買基金?基金全是坑大家最好不要買
小松 2020年07月17日 賺錢方法 1295 views 1
普通人千萬不要買基金?基金全是坑大家最好不要買
基金投資是一種非常靠譜的投資方式,而且基金定投已經變成很多投資的組要投資方式。在投資基金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基金定投,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基金定投盈利的邏輯,讓我們投資有的放矢。
普通人千萬不要買基金
基金有很多種類:長期投資債券型基金或指數基金都是比較靠譜。但是混合型基金,還有股票型基金。就要看配置什麼樣的股票,什麼樣的基金經理人,還有市場行情怎麼樣。我從2015年三月買的5000元混合型基金,剛好碰上一波好行情,2015年6月份就漲到了9000元,然後在2015年7、8月份跌到7000元時。我當時就全部都賣了。賺了2000元,後來有買貨幣基金,貨幣基金很靠譜,但收益不高。不過比放銀行好些。所以我一般會配置一些貨幣基金。然後現在手上有個指數基金。中證500,這只基金是相對低位。我一直定投它,從年初定投到3月底有28%的收益,不過近期又跌了些。總體還有18-20%收益。還是很看好它。
基金虧了死守會回本嗎
買基金還是看指數的,首先要明白你的基金屬於什麼類型。是上證50的,還是中證300的,還是中小創的,或者是lof的,或者是參照港股,美股的,基本的屬性還是要弄清的。其次要看清市場當前大概的位置,上證從上一個底部上漲超過50%以上,一般風險很大了,而相反,上證從前期高點下跌了30%,則可以逐步建倉。第三,要掌握建倉基金的方法。一股腦買進是買基金的大忌。在第二步的基礎上,採取倒金字塔的方式逐步建倉,因為上證從前期高點下跌,尋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底部企穩少則幾個月,多則近半年,所以建倉必須以周為單位,基金凈值越低,反而是出手的好時機。第四,基金止盈不止損。盈利超過三成,則逐步止盈。
基金全是坑大家最好不要買
可以玩啊,而且這還是一個不錯的理財方式呢。分享下我曾經怎麼靠基金定投攢下來錢的。
為什麼說基金還是低收入人群比較適合的理財方式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月入三四千是非常容易月光的,曾經我就是這么過來的,那個時候在央企,收入穩定,月光得也相當穩定。每個月花光光,沒結婚也沒有特別大的壓力,也覺得靠自己那點工資買房子基本不可能。過年要花的錢年底有年終獎,所以也不怕。
但是真的意識到自己這樣下去不行的時候,一直想著努力去改變,幾次都失敗了。後面我嘗試了基金定投,每個月家裡工資到賬第二天為基金定投日,那個時候月定投,反正就當攢錢了,比較沒所謂。慢慢的攢下來了第一桶金。
為什麼說雖然工資低依然適合買基金呢?
首先,基金門檻低,大多數基金都是10元起投。這個門檻很低很低吧,每個月設置定投,哪怕只有100塊錢也是可以的。門檻低就是特別適合低收入人群,每個月攢不來多少,但是咬咬牙還是可以攢一些的,要的就是這種強制力,逼著自己攢錢,慢慢的會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錢就攢下來了。
第二,基金定投收益總體來說收益比較靠譜的。基金定投的收益是一直被認為總體來說長期持有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是做好長期持有的准備,一定不要拿馬上要用的錢來投或者生活費來投,一定要用家裡的暫時不用的資金來投,長期來看收益是比較不錯的。
但是玩基金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投資紀律,堅持定投,長期持有,用閑錢進行投資等,可以達到作為家庭資產配置的一個很好的方式。管理家裡財務這些年,我依然堅持基金定投,很愛這種傻瓜式的理財方式!!
⑦ 我想為我奶我外公解釋下私募、投資、信託、基金、理財,能不能幫我翻譯成他們聽的懂能接受的意思啊
以我的理解哈。私募。就是指私下募集。向特定人群,不對外公開,私下募集。比如,我想做生意,沒錢,我就找跟我關系好的親戚朋友,跟他們講,我要做生意,你們也可以參與進來成為股東。這個過程就是私募。如果我大肆宣傳,跟廣大群眾說,我要做生意,你們都來投資,賺錢我分你們錢,這種情況下,如果超過一定人數,一定數額,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投資就是把我自己的錢拿給某一個合法的組織,個人,機構等,通過他們把這比錢拿去賺了錢,然後按照協議給我一定的回報。這個過程就是投資。比如,我給你借錢,我把錢拿去經營生意,賺錢了,我除去給你本金外還要在多支付你一比費用。這個過程就是投資。而信託說起來就要難理解些,信託字面意思就是信用委託,說信託是一種行為,並不是某個產品。比如,你相信我,你把你的錢委託給我,我拿去做股票也好,買基金也好,總之最後我會把我用這比錢賺到到的錢和本金除去我得得費用給受益人。比如當初你把錢委託給我的時候說,賺錢後不用給我,給我的兒子就行。不知道你能理解不。基金。基金高理解,說白了就是裝錢的盒子。只是這盒子表現方式不一樣,裝錢的方式不一樣,這盒子錢最後投資的方向不一樣,基金名稱就不一樣。比如你們想做股票,但是又做不來而且錢也少。而我又做的來,那好我就通過合法途徑做了一個盒子,你們把你們的錢都裝進這個盒子,然後我又把盒子裡面的錢全部拿去炒股票,賺錢後給你們分。這個盒子這個時候就是基金,因為是做股票,所以又叫股票投資基金。理財,理財是一種綜合行為。比如,理財跟投資的區別相同點都是為了財富增值,不同的是,投資是某一個單獨的行為,比如你接錢給我。而理財則是一系列行為,更注重的是資產配置。
⑧ 業務員坑人,讓我買基金說是理財,本金不會虧損,騙子團伙,理財一個月還虧損了
基金類型的理財投資是有分低、中、高分險的。
偏債的基金風險較低,收益也較低;偏股的基金風險較高,但收益也較高;
但投資是有風險的,只不過在於風險的高低程度,既然參與投資,就該對風險同樣做好心理准備。
⑨ 你在理財的過程中,曾經踩過哪些理財的坑呢
第1、 盲目追求高回報。
很多人去銀行買理財產品或者基金,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回報多少?在他們看來,5%的回報肯定比2%更好,10%的回報肯定比5%更好。如果能夠達到20%+,那就完美了。
問題在於,很多人根本沒搞明白回報的定義,就盲目追求表面上看起來更高的數字。對於任何一款投資產品來說,你能夠看得到的回報,無非就是兩種:歷史回報和期望回報。歷史回報是指該產品在過去X年獲得的真實回報,而期望回報則是指投資產品的管理人員預期能夠獲得的回報。期望回報是最不靠譜的,因為沒有機構會向投資者保證能夠獲得期望回報。如果到最後真實回報不如期望回報,他們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第4、 忽略投資成本。
假設一位基金經理對你說,買我的基金,期望回報可能有20%,運氣好的時候甚至有30%。但是我這個基金也不是免費的,在購買時你需要付2%的申購費,以及每年1.5%的管理費。你會願意么?
大部分投資者,可能都沒有搞清楚哪些費用是怎麼回事,或者覺得反正就只是1%~2%,和我那20%的期望回報相比只是小意思而已。這種對投資費用完全無知或者漠視的態度,是另一個普遍的智商稅。